鲁迅学医与日本明治维新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医生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医生形象

现代性质疑: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医生形象论文摘要:在中国文学中,活跃着诸多的医生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中医形象主要以医德和医区分为庸医或恶医形象。

随着中国遭遇现代性之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医生形象卵裂为中医与西医。

其时,中医往往是庸医和骗子的代名词,而西医则是良医和科学的代名词。

医生自古是悬壶济世的生命救治者。

在中国文学中,历来不乏对此类形象的书写。

可以说,中国文学中的医生形象是一个比较发达的文学形象。

只不过,医生形象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不同的时代主题和内涵。

医生形象是一个意蕴十分丰富的文学形象。

然而,历来的研究者对该形象的关注较为缺乏。

虽然之前出现过几篇关于医生形象的文章,如对元代杂剧中医生形象的研究、对《金瓶梅》中医生形象的研究、对加缪小说《鼠疫》中里厄医生的研究、对美国作家辛克莱·史密斯小说《阿罗史密斯》中阿罗史密斯医生的研究等。

但是研究点相对零散,并且缺少对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医生形象的研究。

本文拟以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医生形象为参照点,对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医生形象的研究盲区进行初步探析。

要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医生形象,我们首先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医生形象谈起。

中国古代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金瓶梅》等都有大量的医生形象。

医生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并不是复杂的人物形象,它们往往蕴涵单一,且都是中医形象。

此时中医形象大都以医术和医德进行分类,如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医生是良医、神医形象,而医德低下、医术拙劣的医生则是庸医、恶医形象。

也就说古代文学中的医生形象文化内涵并不丰富。

他们大都被置放于二元对立的伦理道德评价平台上。

如善恶、好坏、忠奸等。

但是,随着中国遭遇现代性之后,医生形象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它的变化表现有二:第一,医生形象不再是单纯的医治病人疾病的医者,而被赋予了医治国家和民族痼疾的使命,出现了文化医生、民族医生形象。

第二,它不再被简单地区分为庸医和良医形象,而是被区分为中医与西医形象。

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

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

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
大家好,很高兴成为今天的红色小主播。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英雄故事——《鲁迅弃医从文》。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进入仙台医学院。

他之所以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

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要改变中华民族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能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院。

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继日地写作。

浅析鲁迅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重要贡献

浅析鲁迅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重要贡献

浅析鲁迅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重要贡献关键词:鲁迅;美术;木刻;文艺理论1906年的青年鲁迅还在日本仙台留学学医,受到日俄战争幻灯片的影响决定弃医从文。

以前我以为“从文”就是写文章而已,现在才明白其实不仅仅是写文章,“文”不仅是文学,而是文艺,包含了文学和艺术,鲁迅自从开始了文学活动以来,同时也开始了美术活动。

直到1936年逝世,这其间的三十年鲁迅为了中国的美术发展可谓是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胡蛮曾评价说:“鲁迅对于美术,是一个中国历史遗产的整理者,国际美术的介绍者;艺术理论家和批评家,并且是革命美术运动的倡导者”。

在日期间,鲁迅接触到了大量的外国美术作品,当时鲁迅研究过古代希腊的雕塑和瓶绘工艺,历经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十八九世纪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品,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以来的各种流派的作品;对于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美术史、浮世绘和漫画,更有深入的研究和真切的认识,欧洲艺术在青年鲁迅面前展示了另一图画天地。

对他后来指导木刻,这个阶段的广泛接触和学习研究是很重要的。

也正由于鲁迅对美术素有研究,辛亥革命后,就被“临时革命政府”请去教育部主管文物图书和美术事宜。

教育总长蔡元培很重视美育,他也知道鲁迅研究美学和美育富有心得,希望鲁迅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这也正是鲁迅愿意做的。

鲁迅在北京期间共写了五篇美术论文。

即《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陶元庆氏西洋绘画展览会目录序》和《随感录》第四十三、四十六、五十三。

当时鲁迅先生不仅撰文,还参加实际美术活动,他从不放过美术展览,1926年6月他处在因撰文怒斥段祺瑞军阀政府一手制造“三一八”惨案而受到通缉,行动不自由的境况下,还去看司徒乔个人画展,买了两幅反映北京贫民生活的画。

那时鲁迅还很注重新兴的漫画创作,认为漫画和杂文一样可以“针砭社会的痼疾”,给邪恶势力以辛辣的讽刺和打击,是短兵相接的战斗利器,因此在北京时期的五篇美术论文中有两篇都是谈漫画创作的。

1928年12月,鲁迅、柔石、王方仁、崔真吾等人在上海成立“朝花社”,合资出版《艺苑朝花》,目的就是为了“介绍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

2019-鲁迅弃医从文 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页)

2019-鲁迅弃医从文 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页)

2019-鲁迅弃医从文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鲁迅弃医从文阅读答案
鲁迅弃医从文
青年时期的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1902年,他赴日留学期间,
积极参加集会,听演讲,投入汹涌澎湃的民族民主革命洪流。

当时,在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影响下,他抱着“医学救国”的愿望,进入仙
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

就在他学医期间,有一天,看了一场日本电影。

日本人残杀中国人的场面通过
镜头,逼真地出现在眼前。

鲁迅再也看不下去了。

面对着帝国主义强盗宰割自
己的同胞,鲜血和泪水淌在鲁迅的心上。

鲁迅非常憎恶那些观看电影的麻木不
仁的中国人。

这时,他深深地意识到,医学并不能拯救中国,中国革命的首要
任务,是唤起民众,改变国民的精神。

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要用笔和墨来
参加战斗。

他要启迪人们的觉悟,增强人民的力量,使祖国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强大起来。

鲁迅最擅长写杂文,他把杂文视为匕首和刀枪。

他要用这锐利的武器,刺向反
动派。

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写出各段段意。

2.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论鲁迅为何从医与弃医从文中夹杂的社会等因素_初二作文

论鲁迅为何从医与弃医从文中夹杂的社会等因素_初二作文

论鲁迅为何从医与弃医从文中夹杂的社会等因素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中的《父亲的病》曾提到过,父亲得了肺病,当时的医术并不高明,竟荒唐的要吃一些墨水、一些稀奇古怪的药引。

鲁迅认为“中医不过是一些骗子罢了,心底也是极其怨恨的。

所以就立志要当一个能救治病人,正直守医道的西医。

其次是因为当时日本明治维新发端于西方医学,他是抱着救国的想法来到日本学医的。

他也曾说过“我的梦很圆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另一方面是因为鲁迅自身原因,1902年1月份鲁迅被保送官费留学,他为了留学而学医,也是在选定专业彷徨了许久,后来因为前面说的一些因素从而选择了从医。

弃医从文是鲁迅做的非常重大的决定,而这其中夹砸这许多因素。

总重要的是因为在日本一天上课时,教室里放映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而许多围观的中国人,都无动于衷。

这时身边一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愤怒的走出了教室,可想而知当时他有多愤怒,自己国家人民如此的麻木不仁,竟沦落到需要日本人去言论批评!那是有多大的侮辱啊!这是鲁迅也同时想到“自己学医是为了治好中国人民身体上的病痛,而那些身体健康却麻木不仁的中国人,如何医治他们的内心?”所以弃医从文,想用文章来唤醒中国人的思想觉悟,从而是中国振奋起来!其次是匿名事件,当时只有鲁迅一个中国留学生,身边没有几个朋友,到处都受到日本人的排挤,怀疑藤野先生漏题给他,翻阅他的笔记,————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肆无忌惮地。

当时藤野先生也在《谨记周树人君》提到过“周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鲁迅在异国他乡,日语水平并不是很好,他对环境的不适应也是很大的。

鲁迅原来在仙台的成绩并不是拔尖的,只能算是平平,在一个二流的学校,成绩也只是平平,鲁迅也应该知道自己并不擅长学医。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引导语:鲁迅弃医从文,这个故事大家是否了解?为何鲁迅先生要弃医从文,我们一起来了解。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1:《呐喊》和《藤野先生》中有关作者对其自身从医和弃医从文原因的叙述。

鲁迅在《呐喊》中提到有关自己公费留学日本时的梦想“我的梦想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父亲的爱和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心。

鲁迅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官僚家庭,其祖父曾是京城的官员,家道兴盛时别人会恭恭敬敬的称呼他为“哥儿”“少爷”眼睛里满是关切和温情。

后来祖父锒铛入狱,家道也随之衰落,旁人看你的眼神也冷漠也许多,少年鲁迅经历了家庭的兴衰也尝尽了人家的冷暖。

后来父亲生病请了当时家乡最著名的中医来给父亲医病,这位中医给的药引子极其与众不同,可是医了两年钱花了不少父亲的病倒是毫无起色,医到最后这位著名的中医自觉此病难好,又觉怕鲁迅父亲如果病死了会破坏自己的名声于是就伺机将另外一位中医介绍给少年鲁迅,可谓天下乌鸦一般黑,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鲁迅彻底对中医失去了信心。

在鲁迅的《父亲》一文中描写了父亲临死前的一幕,父亲咳的这么厉害让少年鲁迅心如刀割,甚至萌发了如果父亲就此离去也算是少了痛苦的想法,鲁迅一直对此表示愧疚。

对父亲的愧疚和爱可以看作是鲁迅从医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呐喊》中鲁迅也曾提到过日本明治维新和医学的关系“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也就是说鲁迅从医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希望通过医学来让中国人了解相信明治维新,从而在思想上能够使得人民解放出来,大胆学习外国富强的优秀经验,而作为我国一衣带水之邦的日本的富强之路,无疑是我们借鉴的好榜样,由此也可以看出鲁迅在弃医从文之前就已经开始注重思想精神方面的引导了。

后来留学日本最初是在东京学习,但是因为看不惯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迂腐生活正如《藤野先生》中所述“东京也无非是这样”、“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鲁迅竟然死于西医

鲁迅竟然死于西医

鲁迅竟然死于西医?以前有篇中学课文,是鲁迅的《呐喊自序》。

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因为鲁迅坚信是中医治死了自己的老爹。

所以他决定去日本学西医,因为“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

在日本学医学了一半,他又觉得国民的愚昧才是最要命的东西,于是就弃医从文。

以上这些事情老百姓基本上都知道,但我想问的是,事实真的如鲁迅所说吗?当事人对一件事的解读自然会有他的主观偏向,后人经过多方对比才能还原事情的真相,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还有两个弟弟,分别是周作人和周建人,鲁迅的爹名叫周伯宜,他的妈叫鲁氏。

让我们看一下他们分别活了多久:周伯宜-36岁鲁氏-85岁鲁迅-55岁周作人-82岁周建人-96岁我们发现,除了鲁迅和他爹之外,其他家庭成员的寿命都远超当时的平均寿命,三弟周建人更是活了95岁,周作人如果不是因为1966年中国的那场运动,其实也不会那么早死,他在晚年多次尝试自杀。

周家算得上是一个长寿家庭了,但是却不包括周伯宜和鲁迅,这是为啥?我们先来看周伯宜。

周伯宜是个官二代,他爹周介孚是进士,当过内阁中书,后来因为科场行贿案被揭发,官府要抓他,可他竟然逃跑了,官府抓不到周介孚,就抓他儿子周伯宜来顶罪。

周家几乎掏出全部家底来行贿官府,总算是把周伯宜给捞出来了,但从此之后家道中落,自己还被革去了秀才身份。

周伯宜被捞出来之后,郁郁不得志,然后抽起了鸦片烟,还染上了酗酒的恶习。

又吸毒又喝酒又抑郁,这对身体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两位中医劝他少喝点酒,少抽大烟,但是不起作用。

从周伯宜发病到去世,总共3年时间,鲁迅文章中写了老爹的症状:水肿、呕血、疼痛、牙龈出血。

这是典型的肝腹水与肝硬化症状。

要知道,这种病即使到现在都没有什么根治的办法,只能想办法拖慢病程,但前提是你要戒酒戒毒。

周伯宜的作死行为,就算是华佗扁鹊再世,也是不可能治好的。

周伯宜靠着中医给他续了两年的命,而鲁迅还要把锅让中医来背,在我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医闹行为。

鲁迅弃医从文选择之缘起

鲁迅弃医从文选择之缘起

鲁迅弃医从文选择之缘起作者:杨奇超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9期摘要:鲁迅先生在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不言而喻,其对文学界产生的影响广而深远,然而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却是历经现实与心路的磨砺。

当时他作为官派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其初衷是选择医学救国,但是最后他却走上了文学这条道路。

在日本的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鲁迅的命运,对于鲁迅先生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文艺救国的道路的探究则是了解鲁迅的叩门砖。

关键词:鲁迅;医学救国;文学救国“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1903年鲁迅在日本东京留学时,一剪“象征清政府统治的辫子”以后,照了一帧小照,并在照片背后题了一首诗:《自题小像》送于他的好友许寿裳的。

为了拯救劳苦大众,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他决心“以血荐轩辕”,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充分表达了鲁迅当时的革命爱国思想,为此他在日本刻苦努力学习,开始了漫长的救国图存抗争。

一、医学救国道路的选择为了报复满腔的革命热情,1902年2月,鲁迅怀揣着医学救国的梦想,以浙江官费留学生的身份,乘上开往日本的渡船,前往憧憬已久的日本学习新知识。

这时的他意气风发,踯躅满志,待以学成报国,可是在日本的经历却让鲁迅的学习道路一波三折。

(一)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鲁迅在国内的新式学堂求学,已经算是“新学”教育的受教者,并且阅读过许多维新派创办的刊物书籍,维新思想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发生了变化,成为“雄踞东方”的国家,鲁迅在对明治维新的了解中,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后就下定决心学医。

他在1930年5月 16日的《自传》里这样写道:“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的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竹内实在《中日故迹记行》中介绍鲁迅为什么去仙台学医时,这样写道:“他首先是由于憧憬明治維新,其次是由于憧憬那对于明治维新有很大助力的‘新的医学’,所以才到那设有讲授‘新的医学’的学校的仙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鲁迅于一九○四年八月决意选择学医主要基于下述因由:其一、受日本明治维新时废止汉医思潮影响。

其二、受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影响。

其三、受近代医界否定中医五行说思潮及新文化革命运动中批判封建文化思潮影响。

其四、试图以新的医学来疗救病苦并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关键词:鲁迅、明治维新、医界革命、新文化运动
在上海图书馆调查柳亚子的资料时,本人发现了一份《鲁迅自叙传略》。

这是最早的关于鲁迅生平的真实记载,写于一九二五年六月,刊登在《语丝》(一九二四年创刊,周刊)杂志上。

后又与柳亚子、茅盾、王独清、白薇、洪琛、章衣萍、许钦文、钟敬文几位中国现代作家的自传合于一集,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发行(一九三二年十月二十五日),主编柳亚子。

收入其中的这份《鲁迅自叙传略》反映了一九二五年之前的鲁迅生平思想轨迹。

之后,鲁迅先生又在此基础上两次修订了他的《自传》,一是于一九三○年五月十六日所撰的鲁迅《自传》,另外则是在他故去的前二年,一九三四年增补的《自传》(后者参见《中国现代作家传略》,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这两种《自传》对于其二五年之后的活动与创作情况作了增补、修订。

《叙略》中涉及到鲁迅先生早期几次人生道路的转折,皆无不与当时国内外的社会思潮相关。

如曰其在路矿学堂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鲁迅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其原因之一是因为他“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关于鲁迅学医的原因,许寿长《年谱》略而未及,仅记曰:“前八年(三十年甲辰,一九○四年)二十四岁,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肆业。

”历来的鲁迅研究对于其早期学医的因由亦未作进一步探究。

本文认为,鲁迅当时决意选择学医主要基于下述因由:其一,受日本明治维新时废止汉医思潮影响。

其二,受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影响。

其三,受近代医界否定中医五行说思潮及新文化革命运动中批判封建文化思潮影响。

其四,试图以新的医学来疗救病苦并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一八六八年。

十九世纪中叶西医在日本的势力大盛,与汉方医学冲突迭起。

明治六年(1874)日本颁布《医制》,明治八年(1876)颁布《医师职业考试法》,使中医逐渐式微,终被西医取代。

在很短的时间内,日本完成了由传统医学向西方医学的转变,推动了日本医疗卫生事业向现代化的发展。

其时的“扶洋抑汉”政策,即是日本医疗卫生事业向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大步骤,是明治维新从医学革命迈向现代化的成功。

它使青年鲁
“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迅看到了改革社会的一线希望,于是鲁迅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日本明治维新时掀起了废止汉医的思潮,而彼时以进化论为主要思想武器的青年鲁迅笃信新医学——西医。

他认为:“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

”(《热风·随感录》四十九)由于早期在思想方面主要受进化论所支配,鲁迅将欧洲资产阶级文化看成是新生的东西,误以为这些东西可以解救二十世纪的欧洲文明,也可以突破中国封建文化的传统重压。

“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故而他相信,新医学取代旧医学亦应是历史的必然。

由于欧美和日本医学的发展,明治维新的巨大影响,使国人思想为之大变。

二十世纪开始,中国大量的知识分子留学日本,接受先进思想的洗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其中包括医学。

这场运动也给近代中国医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广泛深入而又旷日持久的论争。

(参见拙文《近代中西医学观的碰撞与交融》,《中医药学刊》2002年6期)这场论争主要围绕着中医存废、中西会通、废医存药等方面而展开。

当时医界的代表人物余云岫早年留学日本,受日本明治维新时废止汉医思潮影响,他于1916年发表《灵素商兑》,否定《内经》等中医理论,率先向中医基础理论宣战。

论争涉及阴阳、五行、运气等内容。

其后二十年间,中西医日趋对立,论争日益激烈,卷入者也越来越多。

其间中西医界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西医界人士多是应和余云岫的主张;中医界则以恽铁憔、杨则民等人为代表,主张“宜以哲学的眼光衡量之,不当以自然科学之见解批评中医”。

中医药界当时兴起的旨在保存中医药学、反对废止的抗争运动呼声很大,导致后来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运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限制、取缔中医。

他们在医药领域采取了“扶洋抑汉”,独尊西医的政策。

应当认识到,近代中国吸收西方文化也是与近代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联系在一起的,其前提是帝国主义把持着中国的命脉。

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即是对这种历史环境的一种反应。

这场医界革命不仅震动了医学界,亦引起了学界的深切关注。

一些留学于西方、东瀛国家的医学家和知识分子,因而大力否定、批评传统中医,倡导医学革命。

他们主张发展新的医学。

学术界对于中西医的态度与认识不仅受到当时医学革命思潮的影响,亦与当时学界的思想革命运动密切相关。

1915年后,复辟、尊孔的浪潮甚嚣尘上,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意识到批判孔教、开展思想革命的重要性,认为中医药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政治大变革的年代,一些革命者为了彻底否定旧政治、旧传统、旧文化,把中医也当作封建文化一并否定。

陈独秀把伦理的觉悟,称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论吾人最后之觉悟》,《新青年》第一卷第六期1916年2月)认为封建伦理观念正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重新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国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

”(《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三卷第三期)。

致使中西医的学术之争带上强烈的政治色彩,传统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内经》五行学说等,也因而受到了冲击。

早在1900年前后,学术界已出现否定中医五行说的思潮。

当时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的学者如严复、梁启超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

启蒙思想家严复就把传统的中医药归于风水、星相算命一类的方术,认为是纯属臆造的虚玄话语:“中国九流之学,如堪舆、如医药、如星卜,若从其绪而观之,莫不顺序;第若穷其最初之所据,若五行支干之所分配,若九星吉凶之各有主,则虽极思,有不能言其所以然者矣。

无他,其例之立根于臆造,而非实测之所会通故也。

”(严译《穆勒名学》严复按语)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极力呼唤民主与科学,声讨专制与蒙昧,其中就有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批判:“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

梁启超1923年5月在《东方杂志》上发表“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其文开篇便说:“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

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辞而辟之。

”1926年章太炎在《医界春秋》上发表“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主张废弃“五行”说。

由于他与中医界保持相当密切关系,在中医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此时以进化论为主要思想武器的鲁迅也笃信新医学——西医,他针对医学革命中文人的鼓噪,亦曾撰文提出过批评:“自从西医割掉了梁启超的一个腰子以后,责难之声就风起云涌了,连对于腰子不很有研究的文学家也都‘仗义执言’同时,‘中医了不得论’也就应运而起;腰子有病,何不服黄芪欤?有什么病何不吃鹿茸欤?但西医的病院里却也常有死尸抬出。

我曾经忠告过g先生:你要开医院,万不可收留些看来无法挽回的病人;治好了走出,没有人知道,死掉了抬出就轰动一时了,尤其是死掉的如果是‘名流’。

”(《马上日记》,《华盖集续篇》)可见,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对于传统的中医学说多持否定的态度。

他们意识到,并十分强调医学革命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如严复所论:“中国与西方观念上最相背的是,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论世变之亟》)这种批判传统,力主西化的观念,反映了其所推崇的以进化论为根本的西方文化的立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