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财富与地位的看法
孔子的贫富观

孔子的贫富观展开全文我读《论语》(65)里仁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述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的贫富观在古代富贵是两个词,与之相对应是贫贱,皇侃《论语义疏》:“富者,财多。
贵者,位高。
乏财曰贫,无位曰贱。
”富贵合起来就是俗说的有钱有势或者说升官发财,贫贱就是无钱无势。
孔子是怎样对待富贵与贫贱呢?一、追求富贵是人之常情一提起孔圣人,有些人就会认为他很清高,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那种人,肯定会像自己说的那样视富贵如浮云(“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会张口闭口谈富贵这些阿堵物,这是对孔子的误解。
孔子是讲求入世的人,自然不会回避世俗的富贵、贫贱这些人人避不开的问题。
中国读书人标榜清高,碍于面子,都会毫不犹豫地否认自己爱金钱、地位,谈起富贵也会躲躲闪闪,孔子并不觉得谈富贵有什么可耻的,在《论语》中多次谈到富贵、贫贱的问题。
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富裕了,物质生活才得以保障,就会有安全感;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了,会得到人们的尊敬,用现代管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解释就是生活需要、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
孔子不排斥和否定富贵,相反还认为这是人之常情,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发大财和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
孔子也想富贵,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为了得到富贵,即使做“执鞭之士”这样卑微的工作,他也很乐意去做,他觉得通过自己的辛勤的劳动挣得富贵,并不下贱。
孔子把人的贫富荣辱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在国泰民安的时候,就要当官赚钱,要富要贵。
孔子的财富1

孔子的财富观孔子的财富观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观点之一:追求富贵,是人的天性我们一起来看《论语》里的两句话,第一句: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什么是“执鞭之士”?一说是赶车的,一说是拿着鞭子给高官帝王开道的,但不管是赶车的也好,开道的也好,总之都是地位低下的人。
孔子他老人家的意思,如果富是可以求得的,那么即使地位再低下我也愿意干,用现在的话说,哪怕是卖苦力我也愿意干。
那么,富贵是可以“求”得到的吗?他老人家没说,他只说如果可以求得到,我也会去求,如果求不到,我就干我喜欢干的事。
言外之意,即使是修养如我,对财富也是追求的,哪怕做低下之事,只要不出卖自己的人格就行。
第二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追求富贵是人的欲望和天性啊。
欲望真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古今中外有无数的古圣先贤专家学者对欲望的问题进行研究。
我们一起来做做几种理论中关于欲望的对比研究:儒家:小人——君子——圣贤佛家:魔性——人性——佛性精神分析学:本我——自我——超我以上三种理论中,从左至右欲望递减,欲望约束递增。
在儒家体系中,小人对欲望的约束最弱,君子次之,圣贤对欲望的约束最强,甚至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
在佛教的体系中,不加约束的欲望就是魔性,欲望解脱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而人,能约束欲望又没有解脱,所以一半佛性一半魔性,欲望约束越好离佛越近,欲望越放纵离魔越近。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体系中,本我代表个体的本能和欲望,超我代表凌驾于个体之上的社会伦理道德以及法律等等对欲望的约束,超我对自我的约束构成自我的现实表现。
哲学上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性。
人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部分构成。
欲望是人的自然属性,也可以说是人的动物性,动物对欲望是没有自觉的,而人对欲望是有自觉的,换句话说,人是对欲望有控制力的,也就是说人对欲望的控制能力越强,就离动物性越远。
论语十二章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

第一章: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在追求富贵的道路上,我们常常担心别人是否了解自己,而忽略了自己对他人的了解。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先了解他人,理解别人的需求和想法,才能更好地获得财富和地位。
第二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在社会上,有些人为了追求财富和地位,不择手段,使用巧言令色来欺骗他人。
而在《论语》中,孔子告诫人们,这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真正的财富应该建立在仁爱和诚实的基础上。
第三章: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富贵并非只是口头上的夸夸其谈,更重要的是行动。
在追求富贵的过程中,要注重实际行动,踏实做事,而不是空谈虚言。
第四章: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在追求财富和地位的过程中,要牢记孝道。
尊敬父母,遵循父母的教诲,不忘家庭责任,才能真正获得社会地位和财富,同时也能拥有内心的安宁和满足感。
第五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告诫人们在追求富贵的过程中,要注重道德和正义。
只有做一个有德之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财富。
第六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在追求财富和地位的道路上,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要总是拿自己和别人比较,而是要不断完善自己,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富贵。
第七章: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在追求财富和地位的不要忘记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要注重终身学习,砥砺品德,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第八章:子曰:“君子居其室,达其言。
”在追求富贵的道路上,要注重言行一致。
承诺的话要兑现,说到做到,这样才能建立自己的信誉,获得他人的信任,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财富。
第九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在追求财富和地位的过程中,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要做一个真正有诚信和忠心的人,不要嫉妒他人,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和财富。
从孔子的贫富观分析我国的贫富矛盾问题

从孔子的贫富观分析我国的贫富矛盾问题一、孔子对贫与富的看法孔子对富贵与贫贱的看法,其实是非常富于人情味儿的,不同于一些宗教把财富看作罪恶,也不一味地要求人们安贫乐连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承认人们追求发财做官是正常的愿望:同时也承讥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只是,得到富与贵、摆脱贫与贱,要符合道。
实际上,孔子不排斥财富,只不过不赞成过于追求罢了。
在论语述而第七篇第十二章里,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昔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昔所好。
如果发财可以追求到,即使做个市场看门人,我也干。
如果追求不到,我就做我愿意做的吧。
也就是说,如果有可能发家致富,就是做别人认为比较低下的工作也无所谓。
但是,发财要有机遇,不是想发就能发的,没有发财的条件,也不要硬拗,从容地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做事。
也暗含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意思。
因财富地位不同,孔子对不同阶层的道德评判标准也不同。
先说知识分子。
这个阶层是不一样的,他们有对真理的追求,所以当淡到金钱与地位。
孔子对不安贫的所谓知识分子是持否定态度的。
里仁第四篇第九章,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粗茶淡饭为耻,这种人不值得跟他讨论。
对比现在的一些知识分子,不甘寂寞,争名图利,不说也罢。
再说富人和穷人。
学而篇第十五章:子贡曰:贫而无馅,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宪问篇第十章: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对富人的要求是无骄、好礼,就是不傲慢,爱好礼制。
人一阔脸就变,所以傲慢无礼,这是一般规律。
但孔子认为富人做到无骄好礼很容易,毫不宽容。
而对穷人,虽然也要求无馅,就是不逢迎巴结,最好是贫而乐,即使贫穷也不妨快乐,但认为,要做到无怨,不抱怨,不发牢骚,却很难。
另外,穷人光荣还是富人光荣论语泰伯篇第十三章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充满了辩证法的意味。
孔子认为,在公平正义的社会里,贫穷卑贱,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在缺乏公平正义的社会里,而富且贵,更不值得炫耀。
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致富思想

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致富思想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论语·里仁》)求富是人的本能,富贵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
只要能致富,即使做“执鞭之士”这样的下等差事,孔子都乐意去做。
孔子从人的本性出发,对人们求富的愿望给予充分肯定。
在肯定人们求富愿望的同时,孔子又指虽然人人都希望致富,但必须在“道”的规范下,才可以获得。
否则,不择手段的谋求个人致富,是不可取的。
孔子的求富思想,既肯定了求富的正当性,又指出了求富途径的人道性。
在“道”即社会公德、正义的规范下,致富的人是君子,而不受“道”的约束,不择手段谋求个人致富的人则是卑鄙小人。
做君子而不做小人是孔子处世求才的基本准则,它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一、“见利思义”——孔子的求富原则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对来路不义的财富,孔子是丝毫不动心的,而合乎“义”的钱财,孔子则是欣然接受的。
他认为做官取禄是获财致富的一种途径,并热心地指导学生获取官职俸禄。
但是做官取禄,作为一种致富途径,也要受“道”的制约,“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论语·宪问》)国家政治清明,方可为官取禄;对做官者不“道”不“义”,聚敛钱财,孔子视为不如“盗”。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论语·颜渊》)为官者的聚敛是社会上“患盗”的根源,比“盗”的危害更大,是窃权大盗,他们的富足,是罪恶的表现,为孔子所不耻。
二、民富——孔子致富的目标孔子提出取财有道、见利思义的求富原则,希望以个人致富为基础,达到人人致富即民富的目标。
他平时所关注的是“民、食、丧祭”(《论语·尧曰》)老百姓首先要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然后用丧礼、祭礼教化他们,即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民富是教化人民的基础,是国家根本利益之所在。
《论语·子路》篇载:“子适卫,冉有仆。
论语中的财富观

论语中的财富观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生活、道德和价值观的智慧。
在论语中,财富观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
财富观是人们对财富的认识和态度,它涉及到人们对财富的获取、使用和分配的方式和原则。
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对财富观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孔子强调了财富的重要性。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财物是人生的必需品,而且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
这句话表明了财富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财富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还可以衡量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
因此,人们应该重视财富的获取和管理,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孔子提出了财富的获取应当遵循道德和正义的原则。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为政之要,莫先于得民心,民心得之于诚信,诚信乃得于富有”。
这句话强调了诚信和富有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只有诚信的人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支持,进而获得财富。
他反对通过欺骗和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主张通过诚实守信的行为获得财富。
这个观点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还强调了财富的使用应当符合道德和公益的原则。
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财富应该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这句话表明了财富应该用于造福社会和人民。
孔子认为,财富不仅仅是个人的私有财产,更是一种社会资源。
因此,人们在使用财富时应当考虑社会公益和他人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个人的私利。
这个观点对于今天的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还对财富的分配提出了一些思考。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富有者应该给予贫穷者帮助和支持,以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
这句话强调了财富的公平和平衡。
孔子认为,富有者应该承担起帮助贫穷者的责任,通过慈善和捐助等方式,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
他反对财富的集中和不公平分配,主张通过社会公正和道德约束来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
论语中的财富观强调了财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财富获取、使用和分配应当遵循道德和公益原则的观点。
孔子的富贵观

孔子的富贵观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3年第22期文刘波博士,国家二级美术师,全国青联委员一般的人,特别是一般的读书人,会耻于谈“富贵”。
这和他本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没有关系,大体因为一种习惯性的无来由的清高,大家对于金钱和地位都采取回避、躲闪的态度。
这让我们不禁以为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大约就是这种态度。
其实不然,我们因为传统思想教育缺失,对于经典的理解往往会断章取义。
孔子在《论语》里确实有过“富贵于我如浮云”的话,这句话流传开来,遂逐渐成为人们自我标榜的一句口号。
殊不知,孔子的原话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少了“不义”这样重要的前提,夫子的原意被曲解了。
单纯讲“富贵于我如浮云”,可能有几层意思:一方面,别人的富贵于我如浮云,这当然是真理;另外,可能也是一种对财富和名位的彻底的淡泊,看破放下,真正做到了本色的生活;还有一种,大概就免不了令人感到说者内心“虽心向往之终不能至”的些微酸意。
还是孔夫子说得好,“不义”而得到的“富且贵”,那就必然有苟且、有谄媚,有委曲求全或巧取豪夺之嫌。
“义”在儒家思想中是和“仁”同样重要的一个概念。
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对仁义的理解,这当然随着不同人的人生阅历、思想境界而不同,此人认为“仁义”,彼人可能认为不尽“仁义”。
唐代隐居终南山的王维,怎么也不理解陶渊明的行为,在几百年后仍叹息痛恨其没有用一次的委曲来换取一生的富贵安乐。
“竹林七贤”中的山涛,以一己之心思劝进嵇康,遭到嵇康的断然拒绝,《与山巨源绝交书》虽然委婉,字里行间却有一份凛然不可侵犯之神圣自尊在。
同是诗人,王维、陶渊明有不一样的灵魂;同是七贤,嵇康、山涛有相异的旨趣。
孔子讲过:“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同学、同事、同志,最后走出完全相反的人生道路者比比皆是,可见人心难测,恐怕有时候自己都难以准确把握。
没有上善根性,又不肯慎独精进以培育锻造,风云中不能立定精神也在情理中了。
孔子关于金钱的名言

孔子关于金钱的名言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论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上许多人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关于金钱,孔子也有一些重要的名言,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孔子关于金钱的名言之一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君子也要重视财富,但在获取财富时要有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君子应该通过合法、道德的方式获取财富,而不是靠不正当手段。
2. 孔子还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这句话表示孔子认为,人们在贫穷的时候要坚强,不抱怨困难;而在富裕的时候要谦虚,不骄傲自满。
金钱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一个人的品德和态度更为重要。
3. 孔子强调道德与金钱的关系时说:“有德者必富,有礼者必有禄。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具备道德品质和正直的人必定会受到财富的回报,具备礼仪规范的人必定会有高尚的地位。
他认为财富和地位是通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来获得的。
4. 孔子还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这句话说明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应该以金钱多少来衡量,而是应该注重感情和真诚的交流。
金钱无法替代真正的友谊和亲情,对于孔子来说,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金钱的价值。
5. 孔子关于金钱的名言之一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智慧的人喜欢流动的金钱,因为他们懂得如何运用金钱创造更多财富;而具有仁德的人则喜欢稳定的财富,因为他们更关注社会和他人的福祉。
6. 孔子还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
”这句话说明孔子认为,一个明智的人在富裕和顺利时应该思考可能的困难和挑战,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他认为金钱的积累应该伴随着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患得患失的局面。
综上所述,孔子在他的名言中对金钱的态度是复杂而深思的。
他认为金钱并非是人生的唯一追求,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品德与道德修养。
他强调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取财富,并在贫穷与富裕之间保持坚强和谦虚的态度。
此外,孔子还认为金钱应该与人际关系、社会责任和对未来的思考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思想史一、富贵可求,但必须合乎道义《论语·子罕》篇开头说:“子罕言利”。
好像孔子对财富、赢利很不在意,有点符合佛家第十戒中末尾一戒,即“不得捉钱、金银宝物”。
其实细读《论语》一书,虽然孔子谈财富的言论不多,但也有若干条,从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把财富看成是“阿堵物”而厌恶它。
人们希望获得富贵,厌恶贫贱,这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人的一种欲望和共性,是无法遏制,也是无法回避的。
孔子在《里仁》篇第5章中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作“摆脱”解)之,不去也。
”如何正确对待富贵、贫贱这个问题?必须走正道、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去处理好。
如果富与贵的得来,不合乎正道,方法与手段不对头,就坚决不接受;如果贫与贱的摆脱,不合乎正道,方法与手段是错误的,则坚决不去除。
这一条可以说古今适用,富贵的获得与贫贱的去除,不能采用非法手段,不然的话,轻则遭到非议,重则将会受到纪律甚至刑事处分,这难道还要多加说明吗?在同一篇12章中,孔子说:“放利而行,多怨。
”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按照私利去做,必然招来众人的怨恨。
的确这样,如果只顾自己,不顾旁人,损人利己,这就不符合正道,最后也不会有好结果。
此外孔子在《尧曰》、《子张》、《宪问》等篇中,都有这样的表述,如“欲而不贪”、“见得思义”、“见利思义”等。
一个人可以有欲望,但不能有非法的贪欲,要“思义”;见到能获得的利益,必须想想是非公正合宜、合乎道义。
与此相反,一个人离开道义,厌贫恨穷,只相信自己有勇力,胡作非为,结果只会招灾添乱。
孔子在《泰伯》中说:“好勇疾贫,乱也。
”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对这种“人而不仁”的人,处理要适当,孔子告诫说:“疾之已甚,乱也。
”恨之太深,处理不当,将会把人逼上梁山,也会造成祸乱灾害。
二、富而可求,但必须与个人的理想、志趣相吻合孔子在《述而》11章中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我所好。
”讲得多么直率。
意思是说,如能获得财富,成为一个有钱的人,虽然为人执鞭,驱赶车马,这种仆役的工作,我都愿意去做。
如果理想和志趣不在于研究经济,发家致富,而在于其它更重要的方面,那就要从我所好。
其实凭孔子的才能,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有钱有势的富贵之人,事实也正是这样。
他51岁时,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州、府一级官员),一年后又升任司空,不久任大司寇之职(司空、司寇,为古代六部中的官员),56岁时“由大司寇摄相(代理相国)事”。
可以说他已成了一位大富大贵之人。
由于君主昏庸,乱臣当道,他以礼治国、为政以德、实行仁政的政治理想不得实现,于是抛弃荣华富贵,甘冒风险,甘受流离之苦,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理念,虽然到处碰壁,但他仍然坚持不可为而为之。
像他这种坚持个人理想,鄙弃功名富贵的人,历古以来大有人在。
这种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他不反对求得富贵,但他对此看得很淡。
他在《述而》中说:“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看重道义,重视仁义道德和礼教的宣传教育,重视古代文献的的整理,以及“六艺”的传授,并不关心理财,“安贫乐道”成了他的主导思想。
他在《卫灵公》开篇一章中,回答学生子路因生气而提出的“君子亦有穷乎?”的问题时说:“君子固穷”。
意思是说,一个坚守道义,注重学术研究的君子,他是会安守贫困,决不会胡作非为的。
在他这种思想影响下,出现了一批安贫乐道的学生,其中以七十二贤人之首的颜渊最为典型。
他的日子很不好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
”(《雍也》)他很受孔子称赞:“贤哉,回也!”孔子在《先进》中又说:“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同“臆”)则屡中。
”颜回的道德修养和学问都差不多了,只是常常穷困得很。
子贡不安本分,去经商,推测市场行情,常常猜中,发了财。
话中虽没有明显的褒贬,但却寓有深意。
用曾担任过帝师的明朝人张居正引用孔子的话说:颜回是“安贫乐道”,虽屡空,“不改其所性之乐”,“与道为一”;而子贡就大不一样了,他“信道不笃(全心全意)”,“务欲生财以致富,其不如回之安贫乐道多矣。
”那些圣贤大德、伟人导师,为了追求真理,坚持理想信念,坚持个人的志向与兴趣,不惜作出牺牲,乃至成为一个殉道者,这种事例就不用多举了。
不过今天阅读这一章,想法可以灵活一点。
颜回为了坚持儒家的信念,安贫乐道,穷且益坚,对于个人极差的生活条件,毫不考虑改善,结果严重影响健康,虽然他的修养和学识已达到亚圣的高度,但却英年早逝,这是十分可惜的。
子贡有经商的才能,常常能准确地揣度市场行情,所以能生财增值。
对此我们大可不必以儒家的观点进行抨击,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允许一个有商业才智的人,发挥他的长处。
孔子对财富与地位的看法□杨自强61江海纵横2009年第6期经济思想史三、“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这是孔子在《泰伯》篇中所讲,意思是说:一个国家有道,政策好,能为老百姓着想,就不应该存在“贫且贱”的现象,如果有,这就是有道之邦的耻辱。
为什么?一是说明这个国家脱贫不力,还存在一些贫困户;二是说生活在一个社会安定、政策好的国家,不管作工、务农,或者经商等,都可获利,挣得钱财。
但你为什么做不到?这就要作深刻的反思和自省,责在国家,或遇到突发的灾难,就要请国家或地方政府帮助解决;责在自己,决不能把它看成是“穷光荣”,如果问题不得解决,那也是一种耻辱。
孔子到卫国去,看到人很多,他说:“庶矣哉!”冉有说:“既庶矣,又何加焉?”回答说:“富之。
”冉有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回答说:“教之。
”(《子路》)一个国家人多了,如果不安排就业,不鼓励打工或创业,人们无所事事,无法过日子,这决不是有道之邦的作为。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多为民生着想,制订出好的政策,使得人人有事做,有收入,让他们富起来。
富裕了又怎么办?教育他们。
这体现了孔子的建立有道之邦、使得人民富裕,并重视教育的思想观点。
《颜渊》中有这样一段话:“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像季康子这种窃取鲁国重权的大臣,贪得无厌,聚敛大量财富,富贵至极,引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产生了很多盗贼。
这就是邦无道,人民贫且贱,带来的严重后果。
孔子希望季康子“不欲”的这一番谈话,虽不会起什么作用,但它会对后人产生深远的警示作用。
不管哪朝哪代,作为一个掌握实权的官员,应该实行富民政策,自身清廉,成为子民的表率,如果贪腐敛财,将会引发起严重的社会问题。
孔子对于贪腐敛财、助纣为虐的恶行,是十分痛恨的。
《先进》中说:孔子的学生冉求,做鲁国季氏的家臣,这个季氏就是上文所讲的季康子家的一族。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学生离开了正道,有恶行,老师毫不姑息,鼓动同学们去反对他。
孔子疾恶如仇的态度由此可见一般。
四、褒扬博施济众的仁者,反对假公济私的丑行《雍也》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的提问,其大意是:“如果有人广施恩惠于民,帮助众人过上好日子,怎么样?可以称得上是仁吗?”孔子说:“岂止称得上仁,那可算得上是圣人了!尧、舜他们尚难做到啊!一个仁者,自己想要立身,同时想到使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飞黄腾达,同时想到使别人飞黄腾达。
能近取己身为例,将心比心,这可以说是能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要这样做,就必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福利,施恩惠于民,帮助众人过上好日子。
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一点,有钱出钱,无钱出力,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那就达到了一种圣境。
孔子的答问,很能反映出他那种圣者的菩萨心肠。
这种好心人古今中外都是存在的。
就说现在,就有不少人重视和关心慈善事业,我国的陈嘉庚、李嘉诚等,他们博施济众,动辄千万、亿万;美国的巴菲特、比尔·盖茨他们,准备把百分之八九十的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
据统计,2006年,巴菲特个人资产为440亿美元,他对媒体说:“我会陆续捐出价值370亿美元的股票。
”去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和今年台南的大水灾,我国各界人士,成千上万,纷纷捐献,出钱出力,更是感动了整个世界。
1958年,中国人一心为公、改天换地,毛泽东把具有这种精神的中国人称赞为“六亿神州尽舜尧”。
今天,把这些连尧舜尚难以做到的、博施济众的人称之为具有圣者之心,恐怕一点也不为过吧!不过必须厘清博施济众与假公济私的界限。
《雍也》中有一个小故事:“子华(公西赤)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大意是说:公西赤出使齐国,冉有替他的母亲请求发放小米。
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
”冉有请求增加一点。
孔子说:“再给他增加二斗四升。
”结果冉有私下里竟给了公西赤八十石。
孔子了解到这件事以后说:“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的是肥马拉的车,穿的是轻软暖和的皮袍。
我听说:君子周济急需,而不是替富人添富。
”对比之下原宪却大不一样了。
孔子任司寇时,原宪被任命为邑宰,孔子给他的俸禄是九百斗小米,他觉得太多,推辞不受。
孔子说:“不要这样,把多余的送给邻里乡亲吧!”子华因公出使,孔子当然会按规矩发给补贴。
可是冉有却借机做老好人,竟然为子华的母亲请求发放小米。
孔子大概为了照顾孝道。
稍稍增加了一点。
在冉有的眼中,多增加点补贴,对你老师有何损失,一下子就增加了八九十倍,何况公西赤还是一家富户,心真是够重的。
某些人花费公家的财物不心疼,看来是古今通病,其中也不排除夹杂着出卖人情、进行感情投资、讨好巴结富人的可鄙动机。
而原宪却大不一样,给他的俸禄嫌多,羞于接受,孔子只好请他转送别人了。
两相比较,原宪和公西赤两人的思想境界真有天壤之别。
《论语》是儒家学说中最主要的一部著作,此书涉及伦理道德、修身养性以及政治、教育、文艺、哲学、经济等诸多方面。
当今儒学,不少人把它看成国学。
别的不谈,只说孔子论述经济的部分,虽然言论不多,但其中一些条文,很值得今人借鉴。
我们应该汲取其精华,为发展现代经济富民强国作参考。
笱□作者单位:如东县高级中学□责任编辑:吴广正62江海纵横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