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四节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定

合集下载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时冲关三十八文言文阅读训练(二)《宋史》选篇一、(导学号4213627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颜�b字祖德,兖州曲阜人。

少苦学,治《左氏春秋》。

梁龙德中擢第,解褐授北海主簿,..以治行闻。

后唐天成中,为邹平令。

符习初镇天平,以书告属邑毋聚敛为献贺。

�b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

习遽召�b笞之,幕客军吏咸以为辱及正人,习甚悔焉,即表为观察推官,且塞前事。

长兴初,召拜太常博士,习力奏留之。

习致仕,�b东归养亲。

..未几,房知温镇青州,复辟置幕下。

知温险愎,厚敛多不法,�b每极言之,不避其患。

晋祖入洛,知温恃兵力偃蹇,�b劝其入贡。

知温以善终,�b之力也。

知温诸子不慧,�b劝令以家财十万余上进。

晋祖嘉之,归功于�b。

俄迁都官员外郎,充东都留守判官,改河阳三城节度副使,知州事。

居半岁,得家问,父在青州有风痹疾,�b不奏弃官去侍疾,不复有仕宦意。

岁余,父疾不能起,�b亲自掬矢,未尝少倦。

晋祖闻之,召为工部郎中,连使促召至阙,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以本官奉朝请。

逾年,上表请还侍养,授青州行营司马。

丁父忧,哀毁甚。

俄召为驾部...郎中、盐铁判官。

以母老恳辞,有诏止守本官。

开运末,授左谏议大夫,权判河南府,召拜御史中丞。

丧乱之后,朝纲不振,�b执宪颇有风采。

尝上言:“才除御史者,旋授外藩宾佐,复有以私故细事求假外拜,州郡无参谒之仪,出入失风宪之体,渐恐四方得以轻易,百辟无所准绳。

请自今藩镇幕僚,勿得任台官;虽亲王、宰相出镇,亦不得奏充宾佐。

非奉制勘事,勿得出京,自余不令厘杂务。

”诏惟辟召入幕如故,余从其请。

复抗表求侍养,改户部侍郎。

�b又坚乞罢免,诏书褒许,即与其母东归。

汉乾�v末,丁忧。

服除,诏郓州高行周津遣赴阙,�b辞以足疾,不至。

周广顺初,起为..尚书右丞,俄充端明殿学士。

2021-2022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训练定时规范

2021-2022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训练定时规范

2021-2022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训练定时规范题组一 基础练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①单于使卫律召武(苏武)受辞.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③我从去年辞.帝京④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②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③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④彼且奚适.也C.⎩⎨⎧①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②低眉信.手续续弹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④信.可乐也 D.⎩⎨⎧①操军不利,引.次江北②控蛮荆而引.瓯越③引.赵使者蔺相如④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解析 C 项,①使者,指媒人。

②随意,随便。

③④的确,实在。

A 项,①口供,引申为“审讯”。

②辞谢。

③辞别,离开。

④应酬的言辞。

B 项,①出嫁。

②适合、依照。

③享用,享受。

④到。

D 项,①后退。

②连接。

③延请。

④自杀。

答案 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3分)A.⎩⎨⎧①戍卒叫,函谷举.(攻占)②杀人如不能举.(尽) B.⎩⎨⎧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有时,偶然)②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C.⎩⎨⎧①汝真女子之见.(见识,见解)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偏指“我”) D.⎩⎨⎧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欺负)②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失败) 解析 D 项,①负:辜负,对不起。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解析 A 项,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B 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气。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C 项,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重在父母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主要指旁系亲属。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1)优质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1)优质课件 新人教版
13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一要译对句子 大 意 , 二 要 准 确 把 握 关 键 词 的 含 义 。 (1) 中 的 关 键 词 : “ 严 正”“循”“党”。(2)中的关键词:“臧否”“言论”“乱”。
24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 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 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 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8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 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 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 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19
二、(2016·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 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 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 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 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 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 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题: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题: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题:文言文阅读本文主要为考生提供“2021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题及答案”,期望对学生朋友有所协助!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郑当时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

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孝景时,为太子舍人。

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

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谪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伤重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然其百金人,不过算器(算器,竹制器皿)甲壳类。

每朝,祗上之间,说道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荣有味其言之也,常惹来以为贤于己。

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闻人之善言,入之上,唯恐后。

山东士诸公以此饮光②表示郑庄。

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惹来当否。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庄出任人宾客为小农僦③人,多逋正数。

司马Sonbhadra淮阳太守,播发其事。

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

顷之,死守长史。

上以为旧,以庄为汝南太守。

数岁,以官卒。

郑庄始列入九卿,中废为,家贫,宾客益落下。

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矣。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节选自《史记·汲郑本纪》)【注】①洗沐,假期,犹今星期日。

②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

③僦,运送。

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就是( )a.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存:问候b.然其游至交皆其大父行行:辈分c.又不治其产业治:治理d.与官属言,未尝名吏名:称谓【答案】c(治,置办)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就是( )a.①孝景时,为太子舍人②常引以为贤于己b.①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②荣有味其言之也c.①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②常引以为贤于己d.①庄兄弟子孙以庄故②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答案】d(a.动词,担任/动词,认为。

大一轮复习讲义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读懂文言 Word版含答案.doc

大一轮复习讲义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读懂文言 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微语]同学们做阅读题,总是轻阅读,重做题。

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其实,文言文也与现代文一样需要整体阅读,把握大意。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次做题,你把所给的文言文读懂了,读透了,题目几乎全部回答正确。

这就是整体阅读之效。

文言文整体阅读其实很简单,读了下面的内容,你自然就会明白。

Ⅰ整体阅读:五种方法,三个步骤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1.看整体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是先要把握住的。

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2.整体看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

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尾注、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

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尾注及题目,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

总之,就是要看标题,看正文,看出处,看注释,看试题。

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

二、阅读方法和步骤1.阅读方法(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

(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

(3)借题解文法:文言文阅读一般都有信息筛选题和文意概括题。

信息筛选题往往将文中能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来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有怎样的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

文意概括题则考查对文言文文意的概述或分析,所给的几个备选项正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

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但其余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章古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探技巧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章古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探技巧新人教版

专题1 文言文阅读本训练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训练时间60分钟一、 (原创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错误!敬晖,绛州太平人也。

弱冠..新有突厥之寇,方秋..举明经。

圣历初,累除卫州刺史.时河北而修城不辍,晖下车谓曰:“金汤非粟而不守,岂有弃收获而缮城郭哉?”悉令罢散,由是人吏咸歌咏之。

再迁..夏官侍郎,出为泰州刺史。

大足元年,迁洛州长史。

天后幸长安,令晖知副留守事.在职以清干著闻,玺书劳勉,赐物百段.神龙元年,转右羽林将军。

以诛张易之、昌宗功,加金紫光禄大夫,擢拜..侍中,赐爵平阳郡公,食实封五百户。

寻进封..齐国公。

天后崩,遗旨加实封通前满七百户。

晖等以唐室中兴武氏诸王咸宜降爵上章论奏于是诸武降为公武三思益怒乃讽帝阳尊晖等为郡王罢知政事仍赐铁券,恕十死,朔望..趋朝。

初,晖与彦范等诛张易之兄弟也,洛州长史薛季昶谓晖曰:“二凶虽除,产、禄犹在,请因兵势诛武三思之属,匡正王室,以安天下。

”晖与张柬之屡陈不可,乃止.季昶叹曰:“吾不知死所矣。

”翌日,三思因韦后之助,潜入宫中,内行相事,反易国政,为天下所患,时议以此归咎于晖。

晖等既失政柄,受制于三思,晖每椎床嗟惋,或弹指出血。

柬之叹曰:“主上畴昔为英王时,素称勇烈,吾留诸武,冀自诛锄耳.今事势已去,知复何道?”三思既深愤晖,以许州司功参军郑愔素被晖等废黜..,因令上表陈其罪状.中宗诏曰:“则天大圣皇后,往以忧劳不豫,凶竖弄权。

晖等因兴甲兵,铲除妖孽,朕录其劳效,备极宠劳.自谓勋高一时,遂欲权倾四海,擅作威福,轻侮国章,悖道弃义,莫斯之甚。

咸宜贬降,出佐遐藩。

”晖到崖州,竟为周利贞所杀。

睿宗即位,追复官爵,赠晖泰州都督,谥曰肃愍.(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晖等以唐室中兴武氏/诸王咸宜降爵/上章论奏/于是诸武降为公/武三思益怒乃讽/帝阳尊晖等为郡王/罢知政事/B.晖等以唐室中兴/武氏诸王咸宜降爵/上章论奏/于是诸武降为公/武三思益怒乃讽/帝阳尊晖等为郡王/罢知政事/C.晖等以唐室中兴武氏/诸王咸宜降爵/上章论奏/于是诸武降为公/武三思益怒/乃讽帝阳尊晖等/为郡王罢知政事/D.晖等以唐室中兴/武氏诸王咸宜降爵/上章论奏/于是诸武降为公/武三思益怒/乃讽帝阳尊晖等为郡王/罢知政事/[解析]正确标点为:晖等以唐室中兴,武氏诸王咸宜降爵,上章论奏,于是诸武降为公。

(江苏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五节归纳内容要点训练定

(江苏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五节归纳内容要点训练定

归纳内容要点(时间:45分钟分值:44分)一、根底题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4分)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

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

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

瓶庵幼失怙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

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曰:“于我乎养生送死。

〞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

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

尝僦(jiù)①小舟,问舟子曰:“几何钱?〞日数假设干,瓶庵曰:“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乃增其值。

故负贩人亦曰瓶庵盛德长者。

吴门高士徐枋,难衣食,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瓶庵年六十,家人将觞客,瓶庵曰:“吾将归故土,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

吾六十,善病,不于此时一拜先陇②,更何待耶?〞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酹之,不令其子孙知。

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

里有事,尝就瓶庵平曲直,白徒③悍卒皆服之。

或曰:“瓶庵之父,往侨维扬,会逆阉魏忠贤用事,有假其威虐人者,君以布衣叩阍④。

抗疏,既危而免。

〞瓶庵殊多父风也,父尝刲股以疗亲痛,瓶庵父病亦刲股。

瓶庵之妹死,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

其孝友如此。

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

【注】①僦(jiù):租赁。

②先陇:祖先陇地,祖墓。

③白徒:本指无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

此处指散漫无管束的人。

④叩阍(hūn):向朝廷进言。

1.简要概括瓶庵的性格特征。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好学行道。

②仁义孝友。

③做人有度量。

④公正无私。

【参考译文】苏州枫江市集中,住着一位有道德的人,人们都称呼他“瓶庵〞。

有人说,这称呼是指守口如瓶,取说话慎重的意义。

有人说,瓶子口窄而腹大,很能装东西,比喻做人有度量。

瓶庵小时候父亲去世,停顿了学业,长大后靠自己奋力学习,喜欢读书写文章的人,对有道德的人、隐士特别尊敬。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三)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三)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22分)游虞山记沈德潜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

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

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

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

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

有土垤磈礧③,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

升望海墩,东向凝睇。

是时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

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嵚,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

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

侧足延伫,不忍舍去。

遇山僧,更问名胜处。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

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删改)[注] ①榜人:船夫。

②椒:山顶。

③垤磈磊:垤,小土丘;磈礧,成堆的石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 去:离开 B .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治:治理 C .山脉怒坼.,赭石纵横 坼:裂开 D .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 识:体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辛丑秋,将之.江阴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 B.⎩⎨⎧龙不胜,破其.山而去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 C.⎩⎨⎧取径以.南,益露奇境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D.⎩⎨⎧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B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C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D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四节古代文化常识训练定时规范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

B.大理寺,官署名。

掌刑狱案件审理。

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

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解析D项,“拜”“除”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

答案D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解析A项,禅位: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

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答案A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解析B项,“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答案B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解析C项,“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

答案C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解析C项,“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

答案C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

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解析D项,“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羊和豖,没有牛。

答案D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

古代对其有多种不同说法。

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

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解析D项,“指国家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国子监”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答案D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解析B项,“齐宣王”应改为“齐桓公”。

答案B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

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

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解析C项,“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答案C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

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

C.“三秦”,指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解析D项,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以水南、山北为“阴”。

答案D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月兔”,借指月亮。

古神话中称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月兔”。

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

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C.“惠存”是敬辞,指请保存。

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

D.“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谨庠序之教。

”解析B项,“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错,应该是“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答案B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微服”,指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如“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

B.“道”,唐代时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

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C.“流涕”指流泪。

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D.“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

解析D项,“师生”错,在“五常”中没有师生关系,应改为“朋友”。

答案D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

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公车”,汉代官署名。

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于明代。

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解析C项,“起于明代”错,应该是“起于隋朝”。

答案C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如《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C.“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

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解析C项,“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错,应改为“指的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答案C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

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

B.“襁褓”,本义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

现在以此借指婴儿。

C.“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

D.“中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

解析A项,“运气就好”错,应该是“运气不好”。

答案A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

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

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一种尊称。

解析D项,“黔首”并不是“尊称”。

答案D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

B.春秋战国时期,士死了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

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

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

解析B项,“薨”指的是诸侯死,而“不禄”指的是士死。

答案B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樽”,指酒杯。

如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C.“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

其中“案”指书案。

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