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常见肝功能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常见肝功能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肝脏号称人体的“化工厂”,担负着代谢、解毒和合成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肝病,都会导致患者的肝功能发生异常改变。
而这些异常均可通过检测患者的肝功能体现出来。
因此,肝功能的检测结果对肝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上,不同的检查项目有着不同的意义,那么肝功能化验单上的各项指标都具有什么临床意义呢?1.血清转氨酶血清转氨酶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肝细胞内,常见的有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等。
血清转氨酶在人体肝细胞内的浓度比在血液中的浓度高出1000~5000倍。
如果患者的肝细胞因炎症而出现损伤时,其细胞内的这些酶就会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
所以,血清转氨酶是反映患者肝细胞损害的最灵敏指标。
但当患者出现肝细胞的大面积坏死(如患有暴发性肝炎),由于其肝内的转氨酶已基本消耗殆尽,所以其血清转氨酶反而不会有明显的升高。
2.胆红素正常情况下,胆红素需要通过人体的肝脏加工处理,然后经胆道排出体外。
经肝脏处理后的胆红素叫直接胆红素,未经肝脏处理的胆红素叫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叫总胆红素。
当发生肝细胞病变时患者可出现总胆红素升高的现象,且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胆红素升高表明患者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
由于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所以肝病早期患者的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常常并不升高。
3.白蛋白和球蛋白白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当患者的肝细胞合成功能受损时其水平可能会下降。
但白蛋白的半衰期较长,约为15~20天,所以急性期肝病患者的白蛋白水平常表现为正常。
肝硬化患者常会出现白蛋白水平下降、球蛋白水平上升的情况。
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正常比例在1.5~2.5之间,若两者的比例小于1,在医学上则称之为“白/球比”倒置。
这种情况是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之一。
4.总胆固醇和胆碱酯酶肝细胞参与胆固醇和胆碱酯酶的合成代谢,这两项指标可以反映患者肝脏的储备功能、疾病的恢复能力。
临床肝功能检测指标及含义

临床肝功能检测指标及含义
临床肝功能检测指标及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肝酶指标
- 谷丙转氨酶(ALT):肝细胞损伤或肝炎时,ALT释放增加,可以用来评估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 谷草转氨酶(AST):AST广泛分布于肝、心脏、肌肉等组织,肝细胞损伤时,AST也会升高,但AST升高的敏感性比ALT低,常常结合ALT来综合评估肝功能。
2. 肝细胞合成功能指标
- 白蛋白:肝脏是体内主要合成白蛋白的器官,白蛋白的水平
可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
-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一种检测凝血功能的指标,依
赖于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
- 总胆红素:胆红素是胆色素的代谢产物,总胆红素的升高可
能与肝脏排泄功能障碍有关。
3. 胆道与胆汁生成功能指标
- 碱性磷酸酶(ALP):ALP可增高于胆道阻塞或肝内胆汁淤积,也可用来评估胆道功能。
- 胆固醇:肝细胞合成胆固醇并分泌入胆汁,胆固醇水平的改
变可能与胆道或肝功能异常有关。
4. 肝脏代谢与解毒功能指标
- 尿素氮(BUN)和肌酐:尿素氮和肌酐是评估肾功能的指标,但它们也能反映肝脏的代谢活性。
- 尿胆原:尿胆原是肝脏合成的一种物质,尿中胆原的增加可
能与肝脏解毒功能不全相关。
以上仅为临床肝功能检测中较常见的指标与意义,实际检测项目及其含义可能会因个体差异、医生判断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结合多种指标及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肝功能十二项参考值临床意义

肝功能十二项参考值临床意义在肝功能检查项目中,肝功能检测的每一项检测值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临床意义,少检测某项目都将可能会导致某些疾病不能被及时准确地检查出来。
下面笔者就肝功能十二项作出了以下详细的分析:【肝功能十二项参考值临床意义】1、血清总胆红素(T-Bil)参考值:重氮法:0.6-12mg/dL改良J-G法:3.42-17.1mmol/L临床意义:胆红素增高见于:(1)肝脏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黄色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
(2)肝外的疾病:溶血型黄疸、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新生儿黄疸、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
2、直接胆红素(DIBil)参考值:重氮法:0-3.34mmol/L改良J-G法:1.71-3.34mmol/L临床意义:直接胆红素升高于阻塞性黄疸、如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
3、间接胆红素(IBIL)参考值:3.42-10.3mmol/L临床意义:间接胆红素升高见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新生儿黄疸及疟疾等。
>>> 咨询专家4、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参考值:速率法:0-30IU/L临床意义:谷-丙转氨酶的增高意义较大,其增高程度可反映肝细胞损害和坏死的程度。
(1)肝胆疾病:急性病毒性肝炎,ALT是最为敏感的指标之一,会出现明显升高。
慢性肝炎血清ALT升高一般不超过参考值的3倍,而且有时可降至正常。
慢性活动性肝炎血清ALT可升高至参考值的3-5倍以上。
活动型进行性肝硬化时ALT可中轻度升高,但在代偿期可正常或稍增高。
患原发性肝癌时,ALT可正常或中轻度升高。
胆道疾病如胆石症引起梗阻时,虽无肝细胞病变,但ALT可稍升高。
(2)其他疾病:心肌梗塞及心功能不全导致肝淤血可使ALT明显升高。
骨骼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均可使ALT活性升高。
某些药物或毒物也可引起ALT活性升高。
5、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参考值:速率法:0-35IU/L临床意义:(1)当心肌梗塞时,血清AST升高,在发病后6-12小时之内显著升高,48小时达高峰,3-5天恢复正常。
肝功能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1. 引言
肝功能检查是评估肝脏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检测多
项指标可以了解肝脏的解毒、代谢、合成和排泄功能,对临床疾病
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 常见的肝功能检查指标
2.1 谷丙转氨酶(AST)和谷草转氨酶(ALT)
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是评估肝细胞损伤的常用指标。
它们
在肝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其水平的升高提示肝脏损伤。
常见的原因包括肝炎、脂肪肝和药物性肝损伤等。
2.2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胆红素是由肝脏代谢产生的一种物质,通过检测胆红素的水平可以了解肝脏排泄功能的情况。
总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其升高可以提示肝功能异常、胆红素代谢障碍等。
2.3 白蛋白和球蛋白
白蛋白和球蛋白是肝脏合成的蛋白质,通过检测它们的水平可以判断肝脏的合成功能。
低蛋白血症可以提示肝脏疾病、营养不良等情况。
3. 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肝脏疾病的存在或肝功能的异常。
根据不同指标的异常情况,医生可以进一步判断具体的疾病类型及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肝功能检查还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预测。
4. 结论
肝功能检查是评估肝脏健康状况的重要方法,常见的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和球蛋白。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肝脏的代谢、合成、解毒和排泄功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常用肝功能化验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肝功能化验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肝功能是指肝脏正常执行其各种生理功能的能力。
肝功能检测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特定酶和蛋白质来评估肝脏的健康状况。
常用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包括肝酶(ALT和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
理解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肝脏疾病。
1.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是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之一,它们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
正常范围:ALT<45U/L,AST<37U/L。
当肝细胞受损,这些酶会被释放到血液中,导致酶活性升高。
ALT比AST更常用于评估肝脏损伤;而AST/ALT比值>1可能提示酒精性肝病,小于1可能是肝炎(病毒性或药物引起)的迹象。
2. 总胆红素是由肝脏合成的,其中直接胆红素是游离于血液中的胆红素,可反映肝脏对胆红素代谢的处理。
正常范围:总胆红素<1.2 mg/dL,直接胆红素<0.3 mg/dL。
当肝脏功能受损或胆道阻塞时,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水平会升高,可能出现黄疸等症状,提示肝胆道疾病。
3.总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血浆蛋白的总量,白蛋白和球蛋白是其中两个主要的组分。
正常范围:总蛋白6.0-8.0g/dL,白蛋白3.5-5.5g/dL,球蛋白2.5-3.5g/dL。
低蛋白和低白蛋白水平可能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或肾脏疾病,而高球蛋白水平可能提示慢性炎症或免疫反应。
除了上述常用的指标,肝功能化验还包括凝血功能检测和血清胆汁酸检测等。
凝血功能通常用凝血酶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评估。
正常范围:PT11-13.5秒,aPTT25-35秒。
凝血功能异常常见于肝脏疾病,因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受损。
血清胆汁酸是检测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其浓度可能在肝脏疾病早期升高。
肝功能化验的临床意义是进行肝脏疾病的诊断、评估和监测。
肝功能检测可以帮助诊断和区分肝脏疾病的不同类型,如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常见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常见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肝功能检查对于诊断肝脏是否异常有着重要的意义。
常用的肝功能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1临床意义[1]1.1血清谷丙转氨酶任何原因一起的肝细胞损害时,ALT及AST自细胞浆逸出,而一起血清ALT、AST升高,他们是反映肝损害的敏感指标,但缺乏病因的特异性,其升高程度不一定与肝损害程度一致。
据研究,ALT在细胞浆内合成,AST在线粒体内合成。
如线粒体也遭严重损伤,AST逸出多而增高明显。
当慢性肝炎演变至肝硬化时,ALT、AST可正常或轻度上升,往往AST>ALT,故AST/ALT比值增大,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
ALT和AST持续升高说明损伤时的肝细胞内膜漏出增加或伴有慢性肝炎活动。
Gitlin曾提出,AST/ALT在0.31~0.63间,预后良好;1.20~2.26提示肝坏死,介于二者之间者预后无明确关系。
潼野报道,AST/ALT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为0.9±0.32,代偿性肝硬化为1.5±0.7,失代偿性味1.9±0.7,肝癌时50%大于3。
1.2γ-谷氨酰转肽酶1.2.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时,血中GGT明显升高。
其原因是癌细胞产生的GGT增多和癌组织本身或其周围的炎症刺激作用,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以致血中GGT增高。
1.2.2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胆道感染、肝硬化等都可使GGT升高。
1.2.3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及某些药物等均可使血中GGT升高。
肝硬化时,约90%以上病例GGT升高,尤以酒精中毒性肝硬化明显。
胆汁性肝硬化则往往显著增高。
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时,GGT持续低值提示预后不良。
原发性肝癌时GGT可明显升高,徐克成等用4%~15%聚丙胺凝胶阶段梯度电泳检测GGT同工酶,其9条区带中的II带为原发性肝癌特有,可助鉴别。
1.3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其比值血清白蛋白正常值为35~55g/L,球蛋白为20~30g/L,A/G比例为1.5:1~2.5:1。
肝功能各项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分析教学文案

肝功能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肝功能是反映肝脏的生理功能,肝功能检测在于探测肝脏有无疾病、肝脏损害程度以及查明肝病原因、判断预后和鉴别发生黄疸的病因等,以确保及时准确的了解肝功能情况,保障肝脏的正常运行。
肝功能的检测尤为对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判断极为敏感和重要。
当这些病变时,首先影响到肝脏的代谢功能、免疫功能、合成功能等,使得这些及其敏感的指标在肝功能检查中体现出来。
同时肝功能检查也有一定局限性,肝功能检查只能作为诊断肝胆系统疾病的一种辅助手段。
在对肝功能试验的结果进行评价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全面考虑肝功能,避免片面性及主观性。
【肝功能检测的项目】一、肝脏排泄功能:溴磺酞钠(BsP)排泄试验和靛青绿(ICG)排泄试验较为常用。
二、蛋白质代谢功能: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球蛋白、前白蛋白、蛋白电泳、凝血酶原时间、甲胎蛋白(AFP)测定。
三、脂类代谢功能: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载脂白、载脂蛋白、脂蛋白测定。
四、矿物质代谢功能:血清铁、转铁蛋白和铁蛋白及血清铜测定。
五、激素代谢功能:血浆雌激素(E2)、睾酮测定,尿17-酮类固醇测定、尿17-羟类固醇测定。
六、胆红素代谢功能:血清胆红素定量试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测定、尿胆红素定性试验、尿内尿胆原测定。
七、胆汁酸代谢功能:酶生化法测定血清总胆汁酸和放射免疫法测定结合胆汁酸。
八、间质代谢功能: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Ⅳ型胶原蛋白及片段、Ⅲ型胶原蛋白N端前肽、Ⅰ型胶原蛋白C端前肽、Ⅰ型胶原蛋白C端尾肽、胶原蛋白裂解产物和羟脯氨酸等。
九、肝损伤有关血清酶类测定:1)反映肝细胞损害的酶试验:血清转氨酶活性测定,最常用的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即谷丙转氨酶;2)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反映胆道梗阻的酶试验,血清碱性磷酸酶和r-谷氨酰转肽酶测定。
3)其他酶类:与慢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肿瘤有关的r-谷氨酰转肽酶,与肝纤维化活动有关的单胺氧化酶【肝功能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肝功能检测的指标很多,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或称谷-丙转氨酶(GP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或称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汁酸、白蛋白/球蛋白(A/G)、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等三十项。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20 8.,5(ID)~ 40-150U/L %4U/L 3.4.-20.5 U/L o.-.8.6 pmol/L 3.4—1 1.9 pmol/I.., 60.--83 g/I., 35~539/L 1.1—,2.0:l 0.18一o.45班 0.5-10.0 pmol/L
转氨酶被释放出来,致使AST/ALT 降至0.56左右I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 时,AST/ALT比值-g">2‘胆汁淤积及 肝癌时,AST/ALT比值亦可增高。
3 肝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3。1 探测肝损害主要选用反映 肝胆损害的各种酶试验,其中以丙 氨酸转氨酶、门冬氨酸转氨酶、碱性 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最为常用。 在判断结果时,应注意:①在常规体 检或因其他疾病而作常规肝功能试 验时,约有5%~l O%的患者显示无 肝病症状而有血清转氨酶升高。对 于轻度升高者,可短期复查,以除外
门冬氨酸转氨酶是检查有无肝 细胞损伤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人 体内,其主要分布在心肌内,而心肌 容易受缺氧、酸中毒、感染等因素影 响而损伤,从而释放出门冬氨酸转
4000~11 700U,L
氨酶等多种酶。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万方数据
18
dlAl峪ZOO|讲窿
也会因感染、缺氧等因素使心肌细 胞受损,门冬氯酸转氨酶活性升高。 因此,门冬氮酸转氨酶的升高不能 说明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2.2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是 一组特异性很低的酶,几乎存在干 身体各种组织中,尤以成骨细胞、肝 脏、胎盘及白细胞中含量丰富。碱性 磷酸酶是胰结合酶,在碱性环境中 能水解很多磷酸单酯化合物。生理 性的升高只见于正常妊娠、新生儿 骨质生成和正在发育的儿童。而妊 娠期妇女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在 妊娠3个月即开始升高,随着孕期增 长而逐渐增高,妊娠9个月达高峰。 升高的碱性磷酸酶来自胎盘,与胚 泡壁的细胞滋养层的发育程度直接 相关,是胎盘逐渐成熟的标志,用于 判断胎盘的功能。一般来说,不同肝 病患者碱性磷酸酶升高的程度由高 到低依次为:胆汁淤积、肝癌、肝细 胞损伤。如: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增高 一般提示伴有胆淤的肝胆疾病或骨 骼病变。血清碱性磷酸酶高于正常 值的2.5倍,转氨酶不超过正常值的 8倍,90%的可能为胆汁淤积。碱性 磷酸酶的增高可先于黄疸出现,多 与胆红素增加呈平行关系。当两者 发生解离时,如胆红素/碱性磷酸酶 的比值增大,表示肝脏损害严重且 不断发展;如比值减少,则应考虑局 限性肝病(肝癌、肉芽肿、脓肿等引 起肝内胆管闭塞)、胆管炎、不完全 胆道梗阻等。如果碱性磷酸酶显著 增加,但胆红素和丙氨酸转氨酶不 高,则应考虑肝癌。血清中碱性磷酸 酶<3倍参考范围上限,且丙氨酸转 氨酶>10倍参考范围上限,可作为 急性肝损伤的判断标准。 2.3谷氨酰转肽酶谷氯酰转肽 酶是一种参与蛋白质代谢的酶,在 肝内存在于肝细胞胞浆和胆管上皮 细胞中。其临床意义与碱性磷酸酶 大体一致,但特异性不如碱性磷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一)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很多,不要把肝功能异常都认为是病毒性肝炎。
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寄生虫病、药物性肝损害、其他内科疾病等引起的肝功损害。
当然,一旦化验结果提示肝功异常,需要重视并仔细检查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下面介绍常见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肝脏血清酶学的检测指标(一)转氨酶转氨酶又称氨基转移酶。
临床最常用的是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它们的正常值由于各医院检测方法不同而有差别。
血清转氨酶活性降低的临床意义不大,具有临床意义是酶活性升高。
各种肝脏疾病病人和一些肝外疾病病人,其血清转氨酶活性均可升高。
ALT活性增高提示肝细胞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强;AST活性增高常提示线粒体损伤。
二者是监测病毒性肝炎的敏感指标。
常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血清转氨酶活性已经增高,故检测ALT、AST可以发现早期的急性肝炎和隐性肝炎病毒感染,是目前诊断肝病应用最普遍的酶学检查项目。
血清转氨酶活性的高低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一致,故有助于病情估计、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ALT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性肝损害;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心肌梗死;轻度增高,见于脂肪肝、阻塞性黄疸及胆道炎症。
AST显著增高,可见于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各种严重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及酒精性肝病;中度升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轻度升高,可见于轻度慢性肝炎。
患有重型肝炎时,若出现胆红素迅速升高,转氨酶反而下降,称为酶胆分离,提示预后不良。
血清转氨酶活性测定反映肝细胞损害及其程度,对肝病的病因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ALT存在于肝细胞胞浆水溶性部分,AST存在于细胞浆水溶性部分及线粒体中。
肝细胞损害严重者,AST不仅胞浆中的酶释放出来,而且线粒体中的酶也释放出来,故测定AST/ALT比值可用于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和肝病类型。
急性肝炎或轻型慢性肝炎病人,ALT>AST;酒精性肝病、重型肝炎病人通常AST>ALT。
(二)血清腺苷脱氨酶(AD)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浆水溶性部分,是嘌呤核苷酸循环中一种重要的酶,在核酸代谢中有重要意义。
1.正常值。
正常人的AD活性为5.3-20.1国际单位/升,平均值为14.6国际单位/升。
2.临床意义。
①判断急性肝炎恢复情况。
急性肝炎病人AD与ALT一样,常早期升高,但幅度不及ALT。
ALT恢复正常而AD持续升高的病人常易复发或易迁延为慢性肝炎。
故测定AD 较ALT能正确反映急性肝为病人的恢复情况。
②协助诊断慢性肝病。
AD活性在慢性肝病中普遍升高。
③鉴别黄疸。
AD在阻塞性黄疸病人很少升高,即使升高也属轻度;而在肝细胞性黄疸时普遍升高。
(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一般LDH总活性为100-300单位,平均为185±10.9单位。
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损害均可引起血清LDH活性增高。
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病人,LDH活性常显著增高。
其临床意义与ALT、AST一致。
肝炎恢复期,LDH为最早恢复正常的血清酶。
如LDH活性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常提示有某种并发症的存在。
肝硬化病人若病程中LDH活性增强,应怀疑并发肝癌。
测定血清LDH总活性对肝病诊断缺乏特异性,而LDH同工酶则有相对的组织特异性,LDH1在心肌细胞分布最多,LDH5在肝细胞含量最多。
因此,对肝病病人测定LDH同工酶比测定LDH总活性有更大的临床意义。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其他肝功能指标正常而仅LDH5升高,提示部分病人LDH5测定比其他肝功能试验敏感,且随着病情加重,LDH5也随之增高。
(四)血清胆碱酯酶(CHE)用比色法测定其正常值为30-80单位/毫升。
肝病病人血清胆碱酯酶活力降低,主要是由于肝细胞损害后此酶合成减少,是反映肝脏贮备功能较敏感的指标。
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CHE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与黄疸严重程度不一定平行。
若CEH活性持续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
轻型慢性肝炎病人此酶活性变化不大。
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此酶与急性肝炎病人相似。
肝硬化病人若处于代偿期,血清CHE多为正常;若处于失代偿期,则血清CHE活力明显下降。
重型肝炎病人血清CHE明显下降,其降低程度与血清白蛋白大致相似,且多呈持续性降低;梗阻性黄疸病人,血清CHE正常,若伴有胆汁性肝硬化则此酶活力降低。
(五)血清碱性磷酸酶(AKP,ALP)是一组催化磷酸单酯水解的酶类,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胆管上皮细胞含量最多。
其正常值依测定方法不同而各异。
临床意义如下:1.鉴别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
一般阻塞性黄疸AKP升高较肝细胞性黄疸为高。
2.协助诊断肝内浸润性或占位性病变。
在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病人,AKP常常升高。
而在无黄疸病人,如发现AKP异常升高,需高度警惕肝内占位性病变;也可能为无黄疸型胆系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及胆道不全梗阻。
3.协助判断肝病病人预后。
在严重肝病病人,胆红素逐渐升高,而AKP不断下降,提示肝细胞损害严重。
(六)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正常人血清中γ-GT主要来自于肝脏,正常值0-40单位/升(重氮试剂法)、0-50单位/升(对硝基苯胺法)。
临床意义如下:1.判断血清中升高的AKP来自于肝脏还是骨骼,骨患有骼疾病时γ-GT正常。
2.急性肝炎病人的γ-GT恢复较ALT为迟;如它持续升高,提示为慢性肝病。
3.若慢性肝炎病人的γ-GT长期升高,提示肝细胞有坏死。
4.有阻塞性黄疸时,γ-GT常明显增高,尤以恶性梗阻性明显。
γ-GT有4种同工酶,有肝实质病变时γ-GT1升高,患原发性肝癌则γ-GT2增高。
(七)血清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以肝、胰、胆、肾、小肠及子宫肌层含量较丰富。
正常人LAP活性为15-50国际单位/毫升。
临床意义如下:有阻塞性黄疸以及肝实质细胞受损害者,LAP均升高。
与AKP意义相同,主要用于判断胆管阻塞和肝内占位性病变,但在患有骨骼疾病时AKP升高而LAP不增高。
(八)血清5'核苷酸酶(5'N)是一种特殊的磷酸酯水解酶,仅作用于5'磷酸单核苷酸,正常人血清5'N活性为2-15国际单位/升。
肝胆疾病病人的血清5'N活性升高,但骨骼疾病病人不升高,故对肝胆疾病的诊断价值比ALP高。
正常妊娠者的5'N活性亦升高,对此应加以鉴别。
(丁惠国张世斌)常见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二)加二、肝脏胆红素代谢的检测指标(一)血清一分钟胆红素测定所测定的是血清中的结合胆红素,即直接胆红素,正常值:一分钟胆红素1.71 –7.0微摩尔/升,总胆红素为1.71-17.1微摩尔/升。
临床意义如下:1.诊断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的疾病。
如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恶性贫血和铅中毒等。
此类黄疸病人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增高,一分钟胆红素浓度基本正常,SB/TB(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比值小于20%。
而在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者,一分钟胆红素所占比例常40%-60%以上,故有助于诊断以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特征的疾病。
2.早期诊断某些肝胆疾病。
有时血清一分钟胆红素升高(>7.0微摩尔/升),而总胆红素正常,可见于病毒性肝炎黄疸前期病人或无黄疸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胆道部分阻塞和肝癌病人。
有些病人在总胆红素恢复正常后,一分钟胆红素仍可持续增高。
3.协助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者,一分钟胆红素在总胆红素所占比例低于阻塞性黄疸病人,在鉴别诊断时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般来讲,SB/TB为40%-60%,常提示肝细胞性黄疸;SB/TB大于70%,常提示阻塞性黄疸。
(二)血清总胆红素测定(TB)正常值为1.71-17.1微摩尔/升。
一般认为大于20.5微摩尔/升有以下临床意义:1.用于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和判断预后。
血清胆红素测定是了解肝细胞坏死程度的一个灵敏指标。
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者常反映有较严重的肝细胞损害。
总胆红素定量长期异常,则提示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如黄疸短期内急骤加重,则表示病情危重,需住院治疗,密切观察病情。
肝细胞损害常表现为胆红素升高,但也不全如此。
如暴发型肝炎病人,血清胆红素可仅轻度升高,极少数亚急性肝炎病例可无黄疸出现;胆汁淤积性肝炎病人,血清胆红素可甚高而肝细胞受累较轻。
2.了解病人有无黄疸及黄疸程度、演变过程。
病人临床表现有黄疸时,其血清胆红素均增高,测定血清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可帮助判断黄疸的类型。
3.由于肝脏处理胆红素的潜力很大,且影响因素很多,因此仍不是肝功能异常的敏感指标,也不能准确反映肝脏损害程度。
(三)尿胆红素定性试验正常时为阴性。
如为阳性有以下临床意义:1.怀疑有黄疸的病例,本试验可立即得到结果,是快速、简便的肝胆疾病筛选检查。
2.急性病毒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的病人,在血清胆红素甚至一分钟胆红素升高前,尿中即可查到胆红素,比尿胆原还早,故可用于早期诊断。
在肝炎恢复期病人,尿胆红素可在黄疸完全消退前即消失,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3.如果血清胆红素增高,但是尿中胆红素阴性,提示为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因为只有结合胆红素才能经尿排出。
临床多见于溶血性疾病及一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
4.溶血性黄疸病人,尿胆红素呈阴性反应;阻塞性黄疸病人尿胆红素阳性;肝细胞性黄疸病人亦呈阳性反应。
(四)尿液尿胆原测定正常人尿中仅含有少量尿胆原,定量测定约1-4毫克/24小时。
尿胆原含量超过正常见于肝实质性损害。
如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病人,由于肝功能障碍,肝脏不能及时利用尿胆原,故尿内尿胆原明显增加;完全梗阻性黄疸病人,由于胆汁向肠道排出减少,尿胆原合成减少,故尿中尿胆原含量减少甚至消失;在黄疸消退以后,肝功能仍有障碍者,尿内尿胆原又复增加,并随肝功能好转而起伏。
无黄疸型肝炎、肝硬化和溶血性黄疸者,尿胆原亦常增加。
梗阻性黄疸者尿内尿胆原持续阴性,提示为恶性胆道梗阻。
一般认为,尿内尿胆原测定反映肝实质损害,而胆道梗阻病人内尿胆原减少或消失。
三、肝脏蛋白质代谢的检测指标(一)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正常值为TP60-80克/升、A35-50克/升、G20-30克/升。
临床意义如下:1.急性肝炎、轻型慢性肝炎病人的血清总蛋白量一般无显著变化。
合并有营养不良时,白蛋白与球蛋白发生相反的变化。
总蛋白浓度视二者比例不同,可升高或降低。
肝硬化病人球蛋白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总蛋白降低,提示预后不良。
2.病毒性肝炎病人的白蛋白多为正常,其白蛋白降低的程度与肝炎病情程度相平行。
肝硬变、慢性肝炎、长期阻塞性黄疸病人白蛋白均可降低。
监测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变化,是估计预后的良好指标。
3.慢性肝炎病人的球蛋白增加,主要是γ球蛋白增高,α球蛋白稍降低,β球蛋白则高低不定。
4.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