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通论总复习共33页
202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

202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盗传必究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以下哪个时期的文学()A.“抗战文学”B.“内战文学"C.“新中国文学"D.“文革文学”2.在新文学发展过程中,创作步履最为艰难是()A.小说B.散文C.诗歌D.话剧3.朱自清第一部专门的散文集是()A.《踪迹》B.《背影》C.《欧游杂记》D.《伦敦杂记》4.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的作者是()A.叶圣陶B.许地山C.郁达夫D.朱自清5.以自叙传小说的模式确立了中国20世纪抒情小说的最初样式的作家是()A.郭沫若B.郁达夫C.庐隐D.冯沅君6.下列回忆性散文集,作者为孙犁的作品是()A.《“牛棚”小品》B.《云梦断忆〉C.《往事如烟》D.《晚华集》7.伤痕小说《班主任》的作者是()A.卢新华B.金河C.张弦D.刘心武8.被诗评家张柠称为“词语集中营”的诗是()A.《0档案〉B.《你见过大海》C.《我和我》D.《第三代诗人》9.“周文祥"是小说()的主人公。
A.《中国一九五七》B.《叔叔的故事》C.《革命时期的爱情》D.《金草地》10.汪曾祺反复改写过三遍的小说是()A.《老鲁》B.《职业》C.《受戒》D.《异秉》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1.“闲话散文”的开山之作,是鲁迅的《朝花夕拾》。
12.象征派的主要诗人除李金发外,还有后期创造社的三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
13.o林译小说”开始了现代中国最早的文学启蒙,翻译者是林纾,又名林琴南.14.有人说:。
老舍是旧中国北方市民社会的同情者和批判者,而张天翼则是当时东南沿海一带市镇社会的揭发者。
”15.“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是“文协"提出的。
16.巴金的《灭亡》与《死去的太阳》、《新生》可以称为“革命三都曲17.采用“冰糖葫芦式”结构的新时期话剧是《陈毅市长》。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1、以意逆志:这是孟子提出的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2、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指的是要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这是由司马迁提出的文学创作理论。
指痛苦和不幸可以激励创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创作的动力。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具体发明,说明历史上有名的著述都是心有郁积,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成为传世的佳作。
这一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象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等一系列有关怨的诗论就受其影响。
)4、《诗大序》主要文学思想●诗乐舞与情志的关系: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的外观。
●关于诗的社会作用──讽谏说:一方面,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一方面,认为诗歌应该对君上进行讽刺劝谏,以改良政治。
●诗六义的提出:将风、大小雅分为正、变。
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
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社会政治环境对诗人的感发作用。
)5、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作者及观点曹丕《典论·论文》:●反对好古贱今,批评当时“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
曹丕的“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文体论,作家才能各有所偏,通才全才鲜有所见。
体裁不同,风格也不同。
●文学价值论:肯定文章有崇高的价值,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
陆机《文赋》:●构思论。
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构思活动的情状:想象活动;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用,认为灵感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诗言志”: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先秦时代对文艺本质的一个基本认识,即“诗言志”。
最早体现:《诗经》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作为理论概念提出:《左传》“志”的内容:“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是蕴藏于心的。
诗言志应当是指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人们对志的理解比较狭隘,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所谓“赋诗言志”,乃是借用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
因此“诗言志”是指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战国中期以后,“志”的内容逐渐扩大,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了重视。
实质:把文艺看做是人的心灵的表现,不同于西方古代把文艺看作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
孔子→“兴观群怨”:“兴”: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朱熹解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群”: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是“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怨”: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评,孔子允许百姓对“不仁”直接通过诗歌加以揭发。
“兴观群怨”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相当全面的分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浩然之气”:“知言养气”说:对后来文论中的“文气”说具有奠基作用。
“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是“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无是,馁矣”。
有了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
中国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中国文学概论一、《诗经》(名解)《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源头。
它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其地域大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
什么是“楚辞”,什么是《楚辞》?(简答、问答、名解)1、“楚辞”:它是在战国时代后期,在南方的楚国出现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比较重要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2、《楚辞》: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楚辞”作家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从此《楚辞》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二、古诗十九首?(名解)东汉后期一些无名氏所写的五言古诗共十九首,后来被收入《昭明文选》,题作《古诗十九首》。
这些诗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艺术水平,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其主题是游子思妇、仕途失意,往往伴着人生短暂的哀叹。
四、什么是骈文?(名解)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有三个特点:1、讲究对偶,又多用四六句,因为两句两句地对偶,好像并驾的两匹马,所以叫骈。
2、语音方面讲究平仄。
3、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词藻,可以说骈文是一种诗话的散文。
五、什么是文章?(名解)文章本指错杂的色彩或花纹,后来,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也叫文章。
现在的文章,具体地说是指诗赋、词曲、小说以外的其他各种文体,主要包括散文和骈文。
六、什么是唐传奇?(名解)唐传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言短篇小说。
其名称来源可能是由于晚唐时裴铏写了一部小说集叫《传奇》,后来就用它作为这一类小说的统称。
唐传奇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飞跃,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诗经》的音乐分类与表现手法分类(填空)音乐分类:风(地方色彩的音乐)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大雅、小雅)颂(用于祭祀的歌舞曲)表现手法:赋(叙述、白描)比(比喻)兴(触景生情)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宋玉的四赋(填空)《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汉赋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填空)西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抒情小赋)三曹、七子(填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代表、“悲风”)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填空)苏轼评价王位的诗画一体的评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史重点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1、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标志(1)文学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2)文体的区分日趋细致;(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的追求2、三曹的文学成就(1)曹操:①借乐府古题写时事,如汉乐府《薤露》、《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②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于悲凉之中含跌宕慷慨之气。
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情怀慷慨,真气回荡。
(2)曹丕:①语言工丽,抒情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清新风格。
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②他的《燕歌行》为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③《典论·论文》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提出了“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等重要观点;④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⑤开文人诗酒唱和之先河(3)曹植:①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达到骨气词采兼备②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3、建安七子(名词解释)“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PS: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阮籍的文学成就(1)《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2)大力创作五言诗,发展五言诗。
他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将抨击时事与抒写感愤融为一体,使五言诗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诗歌在艺术上进一步文人化。
5、三张、二陆、两潘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盗传必究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政治小说”的概念是康有为提出的。
2. 1897年,严复、夏曾佑在《本馆附印说部缘起》一文中提出,应该利用小说来启发国民的觉悟。
3.长篇小说《家》在发表时题为《激流》。
4.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蚀》由三个中篇《幻灭》、《动摇》、《追求》组成。
5 丁西林的剧本在戏剧结构上通常采用“三元结构”的模式。
6.《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描写了“失败的资本家、失恋的大学生、失业的政府职员、失宠的交际花、失神的学者”,属于新感觉派小说。
7.七月诗派是40年代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
8.四十年代,著名翻译家傅雷以“迅雨”的笔名发表了当时评论张爱玲的最重要的文章《论张爱玲的小说》。
9.北岛《古寺》一诗中的“石碑”意象象征着历史。
10.余华从先锋向世俗的妥协,一般认为始于《在细雨中呼喊》。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报章体”的创造者是( )。
A.章士钊B.刘师培C.梁启超D.章炳麟2.新文学初期最有影响的散文刊物和散文社团是( )。
A.《语丝》周刊和语丝社B.《创造月刊》及创造社C.《觉悟》副刊和春雷社D.《太阳月刊》及太阳社 3. 20年代被看作抒情散文代表作家的是( )。
A.朱自清和郁达夫B.朱自清和冰心C.郁达夫和周作人D.冰心和周作人4.公开登报宣告退出创造社的作家是( )。
A.郭沫若B.成仿吾C.郁达夫D.叶灵凤5.借鉴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创作了《雷锋之歌》的诗人是( ) A.郭小川B.贺敬之C.闻捷D.邵燕祥6.“右派”作家创作的反思小说,其反思得出的结论往往是( )。
A.怀疑人生B.感谢苦难C.责问历史D.谴责人性7.“七哥”是以下哪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
A.《烦恼人生》B.《原始风景》C.《一地鸡毛》D.《风景》8.与余华一样主要描写了暴力的苏童小说是( )。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一、背诵并默写1、《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2、《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3、《文心·深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4、《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逮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5、《与元九书》: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二、填空1、“诗言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朱自清称之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开山之纲领”2、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墨子立言著文的标准【言有三表】为原则,即:本、原、用。
4、荀子认为“辩”可以分为【小人之辨,士君子之辨,圣人之辨】5、毛诗序将音乐分为【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6、毛诗序认为《诗经》的功能【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7、《太史公自序》主要提出的文学观点【发愤著书】8、《楚辞章句序》的作者王逸认为《离骚》对屈原的作用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他批判班固,因为班固认为屈原是“露才扬己,华而不实”。
9、“建安七子”最早出自于曹丕的【《典论·论文》】10、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1、《文心·时序》的文学观【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或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随时代而发展。
中国文学复习资料.docx

中国文学复习资料简答与材料分析不知道怎么整理,所以将上次期中的试题搬上來了。
答案不准确,仅作参考。
一、名词解释:1、宋诗:宋诗创作的文化图景,宋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诗Z后的又一高峰。
宋代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滋生出士大夫深沉的忧患意识。
宋廷的“右文”国策,激励了他们更强烈的参与意识, 激烈的政政乃至党祸也因此产生。
在此背景下,士人对传统的三教进行反思整合,熔铸出新的儒学形态理学。
它虽也标榜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事业,但更重要养成心怡的内圣境界,以成就所谓的“圣贤之象”。
宋诗的种种特点正是根植于此历史文化土壤智商;宋诗主题的开拓。
宋诗主题的范围大大的超越唐诗,它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结合的更为紧密。
其一,是诗歌政治色彩加重,其二是诗歌关注社会民生,其三是诗歌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士人生活。
2、江西诗派: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其诗歌突出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黄庭坚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方法,并传授?当时追随和仿效黄庭坚的士人颇多,一个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就逐渐形成。
徽宗是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认为这些诗人都与黄庭坚一脉相承。
派中诗人以江西人较多, 取名为江西诗派。
宋末?乂在其山瀛?加以评论把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形成江西诗派的重要原因是这些诗人的诗歌艺术的相近见解。
诗派成员之I'可的关系是传授和切磋诗艺。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脱胎换骨”“点铁成金”。
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诗人。
3、词:词是唐宋以后流行的一种抒情诗体。
词本是配乐歌词,曾被称为“曲子词”。
因其句式参差不齐,故又有“长短句”之称。
这些特征又与汉魏乐府类似,故也称”乐府“。
在唐宋时代,词却被视为”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