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通论(2》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通论(2)

中国文学通论(2)

鲁迅小说最重要的贡献是题材上的突破. 鲁迅小说最重要的贡献是题材上的突破. 中国的传统小说历来都是帝王将相, 中国的传统小说历来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绿林好汉的 世界.然而,鲁迅的小说,大多取自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世界.然而,鲁迅的小说,大多取自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五四" 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五四"前后的精神和生存状 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况,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果说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表现了他"哀其不幸" 如果说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表现了他"哀其不幸" 的态度,那么,他的农民题材小说则更多地表现了他" 的态度,那么,他的农民题材小说则更多地表现了他"怒其不 的思想, 争"的思想,更集中地表现出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的 特点. 特点.
"乡土文学"以乡村回忆为创作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的主要形式,重视对农村风土人 的主要形式, 情和民俗世态的描写, 情和民俗世态的描写,表现出浓 郁的地方色彩, 郁的地方色彩,形成了新文学农 村题材创作的第一次繁荣. 村题材创作的第一次繁荣.

浪漫小说 创造社的艺术派作家是"浪漫小说" 创造社的艺术派作家是"浪漫小说"的主要代 他们主要通过自己在异国他邦的屈辱和愤懑, 表,他们主要通过自己在异国他邦的屈辱和愤懑, 通过想象中的主人公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 通过想象中的主人公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形 成了抒情小说的基本特点. 成了抒情小说的基本特点. 郁达夫小说具有显著的自叙传性质, 郁达夫小说具有显著的自叙传性质,浓郁的抒 情格调,感伤的浪漫主义倾向. 沉沦》 情格调,感伤的浪漫主义倾向.《沉沦》更鲜明 地体现出郁达夫小说在自叙传性质, 地体现出郁达夫小说在自叙传性质,浓郁的抒情 格调, 格调,感伤的浪漫主义倾向等方面所具有的鲜明 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

中国文学通论(2)形考作业答案

中国文学通论(2)形考作业答案

《中国文学通论(2)》形考作业答案说明:由于形成性作业大家手头都有,这里提供形成性作业参考答案。

请大家务必独立完成之后,再与这里的形成参考,找出差距,加深印象。

《中国文学通论(2)》形考作业1答案一、填空题1、18982、陈独秀3、左联4、热风5、冰心6、伤逝7、沉沦8、蚕马9、陆志韦10、志摩的诗11、穆木天12、雨巷13、终生大事14、孔雀东南飞15、190716、夏衍17、林纾18、林语堂19、鼻涕阿二20、十五娘二、单项选择题1、B2、A3、C4、C5、B6、C7、C8、A9、C 10、A三、简答题1、请简述“前五四文学”的主要特征。

所谓“前五四文学”是指20世纪初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酝酿和准备时期,起止时间为1898年至1917年,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化宣传之中,致力于推进文学改良运动,倡导“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诗界革命”是1868年由黄遵宪提出的,但响应者寥寥)1915年,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创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至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中国文学进入五四文学时期。

“前五四文学”对文学革命进行了舆论和精神上的准备,主要有下列特点:(1)“前五四文学”最为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小说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动摇了传统旧文学的社会基础,在《新小说》的带动下,不仅小说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促使了一大批以普通市民为对象的文学刊物的出现,产生了著名的“四大谴责小说”和拥有庞大市民读者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第一个繁荣时期。

(2)“林译小说”培养了新文学最初的作者,在“林译小说”的影响下,以翻译为名进行文学的创作蔚然成风,使许多的新文学的作者在模仿中成长起来。

(3)报刊杂志的兴起培育了新文学的市场。

报刊杂志不仅使广大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经济独立、政治自由的新路,产生了一批在思想上不再依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文人学士,而且培养了新型的以市民为主体的读者群,从而使新文学的产生有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中国文学通论(2)》考核说明

《中国文学通论(2)》考核说明

《中国文学通论(2)》考核说明一、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1.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专科现代文员专业的学生。

2.本考核说明是根据《中国文学通论(2)》课程教学大纲及主教材(李平、陈林群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7月)等多种媒体教材编制的,是该课考试命题的依据。

学生可同时使用上海电视大学制作的《20世纪中国文学》录像教材、网上辅导等其他媒体进行复习。

二、考试说明1.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作业占期末考核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期末考核成绩的80%。

2.平时作业每学期4次,由中央电大统一发放平时作业册。

平时作业不合格者,不得参加期末考核。

3.本课程的期末考试采取“开卷”方式。

卷面分数为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考核内容和要求1.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主教材所涉及的20世纪中国文学有关作家作品、文学史实与现象的了解、掌握程度与基本分析能力。

2. 考核要求分为了解、掌握、分析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A)“了解”: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有一般的、系统的识记;B)“掌握”: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认识,并具有归纳总结的能力;C)“分析”:要求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并具有结合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课外阅读感受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3. 考核难度分为容易、适中、较难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分的20%、50%、30%。

四、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1.试题类型共五种:“填空题”、“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作品赏析”,分别占卷面总分的10%、10%、20%、30%、30%。

2.各题型考核要求与范围:填空题、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核学生对文学史知识和教材的熟悉程度,考核范围为教材全部内容中最基础的文学常识;简答题、论述题: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归纳能力,简答题的考核范围为全部章节,论述题的考核范围为18个重点小节(见教学大纲);赏析题:主要考核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作家风格的把握能力,考核范围为20部重点作品(见“期末复习指导”)。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盗传必究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政治小说”的概念是康有为提出的。

2. 1897年,严复、夏曾佑在《本馆附印说部缘起》一文中提出,应该利用小说来启发国民的觉悟。

3.长篇小说《家》在发表时题为《激流》。

4.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蚀》由三个中篇《幻灭》、《动摇》、《追求》组成。

5 丁西林的剧本在戏剧结构上通常采用“三元结构”的模式。

6.《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描写了“失败的资本家、失恋的大学生、失业的政府职员、失宠的交际花、失神的学者”,属于新感觉派小说。

7.七月诗派是40年代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

8.四十年代,著名翻译家傅雷以“迅雨”的笔名发表了当时评论张爱玲的最重要的文章《论张爱玲的小说》。

9.北岛《古寺》一诗中的“石碑”意象象征着历史。

10.余华从先锋向世俗的妥协,一般认为始于《在细雨中呼喊》。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报章体”的创造者是( )。

A.章士钊B.刘师培C.梁启超D.章炳麟2.新文学初期最有影响的散文刊物和散文社团是( )。

A.《语丝》周刊和语丝社B.《创造月刊》及创造社C.《觉悟》副刊和春雷社D.《太阳月刊》及太阳社 3. 20年代被看作抒情散文代表作家的是( )。

A.朱自清和郁达夫B.朱自清和冰心C.郁达夫和周作人D.冰心和周作人4.公开登报宣告退出创造社的作家是( )。

A.郭沫若B.成仿吾C.郁达夫D.叶灵凤5.借鉴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创作了《雷锋之歌》的诗人是( ) A.郭小川B.贺敬之C.闻捷D.邵燕祥6.“右派”作家创作的反思小说,其反思得出的结论往往是( )。

A.怀疑人生B.感谢苦难C.责问历史D.谴责人性7.“七哥”是以下哪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

A.《烦恼人生》B.《原始风景》C.《一地鸡毛》D.《风景》8.与余华一样主要描写了暴力的苏童小说是(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盗传必究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鲁迅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斯巴达之魂》,属于以“编译”为名创作的历史小说。

2.从1922年至1925年,全国先后创办的文学社团及刊物,不下一百余种。

3.沈从文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都市”和“湘西”两大题材。

4.从《雨巷》的内容和情调上,我们都可以肯定,它的意境是从南唐诗人李璩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句演化而来的。

5.在《日出》一剧中,潘月亭、李石清和黄省三,构成了一个既互为对照又互为补充的“三段式”人物链。

6.进入到20世纪中叶,文学的启蒙主题逐渐让位于救亡主题,“救亡文学”成为了时代的主流。

7.汪曾祺擅长描写乡村的小悲小欢,张爱玲擅长描写市民的小奸小坏。

8.无场次多声部话剧《车站》一剧中出现了多声部对话,对话最多时达七个声部。

9.被称为诗坛“诗痞”的当代诗人是伊沙。

10.“朦胧诗”论争最著名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中篇小说《短裤党》的作者是()A.胡也频B.蒋光慈C.张天翼D.应修人2.“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作者是()A.朱自清和郁达夫B.俞平伯和郁达夫C.郁达夫和徐志摩D.朱自清和俞平伯3.描写了浙东一带流行的古老民俗“冥婚”的作品是()A.《出嫁的前夜》B.《菊英的出嫁》C.《拜堂》D.《赌徒吉顺》4.张爱玲的散文处女作是()A.《天才梦》B.《更衣记》C.《谈女人》D.《自己的文章》5.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首诗发表在()A.《呼吸》B.《诗垦地>C.《七月》D.《诗创作》6.1988年被授于“《今天》文学奖”的诗人是()A.舒婷B.北岛C.顾城D.多多7.以“娜拉式新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是()A.《幽兰女士》B.《伤逝》C.《泼妇》D.《潘金莲》8.20世纪末叶属于“启蒙文学”的除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还有()A.改革文学B.寻根文学C.先锋文学D.风土文学9.以下属于“朦胧诗派”的诗人是()A.廖亦武B.王小妮C.韩东D.欧阳江河10.取材于中国传统戏曲《双下山》和薄迦丘《十日谈》里的两段故事的小剧场话剧是()A.《坏话一条街>B.《哈姆雷特》C.《思凡》D.《我爱×××》三、简答题(第1小题6分,第2、3小题各7分,共20分)1.丁西林被赞叹为戏剧界的“凤毛麟角”的原因是什么?[评分标准]答:丁西林是物理学家,创作剧本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却以剧作家而知名于世。

2021-2022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

2021-2022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

2021-2022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
盗传必究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发生在( )
A. 1918年
B.1931年
C.1936年
D.1947年
2.“汉译小说”的流行,始于林纾,他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学名著,约有( ) A.160种
B.180种
C.200种
D.220种
3.“汉园三诗人”为卞之琳、何其芳和( )
A.戴望舒
B.梁宗岱
C.孙大雨
D.李广田
4.抗战时期,老舍也曾尝试写过一首长诗( )
A.《剑北篇》
B.《古树的花朵》
C.《英雄的草原》
D.《射虎者及其家族》
5. 1980年胡风案平反后,绿原与牛汉一起编辑出版了七月派诗选( )
A.《集合》
B.《无弦琴》
C.《白色花》
D.《中国牧歌》
6.“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运动影响下的剧作家”指的是( ) A.田汉
B.欧阳予倩
C.曹禺
D.丁西林。

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2)

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2)盗传必究填空题1.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分别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正式开始。

2.1921年10月出版的郁达夫的《沉沦》是新文学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3.'梵峨嶙与曹薇〉是田汉发表的第一个剧本。

4.在'日出)-剧中,潘月亭、李石清和黄省三,构成了一个既互为对照又互为补充的“三段式”人物链.5.抗战时期的救亡主题并不是从抗战时期才开始的,而是一直伴随着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只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而日益突现。

6.在50年代开始的颂歌潮流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是“三红一创”,包括《红日》、《红旗谱》、《红岩〉和《创业史》。

7.1976年后,散文开始复苏。

最早出现的是报告文学是徐退的《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等.8.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饮誉文坛内外,从个人独特的角度追问生与死的奥秘,探求生命朴实的意义.9.客观、冷静、口语化的倾向,在90年代的诗歌中表现得更为极端,甚至连“冷抒情”也给摒弃了,于坚的长诗《0档案》就是一例。

10.“私人化写作” 一般认为始于陈染创作的《私人生活》。

11.新文学内部出现的第一场著名的论争,即“问题与主义”的论争,论争双方是胡适与李大钊。

12.在小说《伤逝》中,鲁迅不厌其烦地用了“新的生路” 一词达12次之多。

13.新文学第一个专门的诗歌刊物是由文学研究会主办的《诗》月刊。

14.著名翻译家傅雷以“迅雨”的笔名发表了当时评论张爱玲的最重要的文章《论张爱玲的小说》。

15.从戴望舒《雨巷》的内容和情调上,我们都可以肯定,它的意境是从南唐诗人李璨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句演化而来的。

16.高行健的无场次多声部话剧《车站》-剧中出现了多声部对话,对话最多时达七个声部。

17.白桦的《曝光》标志着新时期话剧创作的复苏。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2.新文学第一个纯文学刊物是经文学研究会改革后的《小说月报》。

3.“三美”主张是新月诗派的理论纲领。

4.在三种北京人中,愫芳和曾瑞贞可以看作从现实北京人走向未来北京人的代表。

5.郁达夫的处女作是《银灰色的死》。

6.新文学内部出现的第一场著名的论争,即“问题与主义”的论争,论争双方是胡适与李大钊。

7.“孤岛文学”成就突出的是杂文和历史剧。

8.中年右派作家与知青作家是反思文学大潮的主力。

9.90年代散文在整体风貌上比80年代散文更少文学性和抒情性,而更多思想性和议论性。

10.阎连科尤其擅长于中篇小说的谋篇布局,人称“中国的海明威”。

答:两面性即革命性与反动性。

(1分)其革命性主要表现为在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压迫时的反抗与斗争。

吴荪甫希望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控制,振兴民族工业,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2分)其反动性主要表现为对工人和农民的剥削与压迫。

吴荪甫与工人和农民始终处于对立面,如延长工时,削减工资,开除工人,收买工贼,镇压工人运动,对工人实行法西斯专制主义等。

(3分)2.纯诗的主要品质是什么?答:第一,诗中不能有散文的因素;(1分)第二,接近于音乐,而且音乐之美持续不断;(1分)第三,各种意义之间的关系近似音乐中谐音的关系;(2分)第四,思想之间的相互演变比思想本身重要;(2分)第五,词藻的使用包含着主题的现实。

(1分)3.简述《中国一九五七》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部是回忆中的回忆,在回忆审讯中引出对获罪过程的回忆。

主要塑造了大学校园中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

(1分)第二部回忆清水塘劳改生涯,由周文祥所记的“假语村言”大事记和对大事记的还原组成,通过劳改犯人与管教干部、犯人与犯人的冲突,来表现知识分子身心两方面所受的扭曲。

(2分)第三部好似整部小说的一个特写,详尽描写了落难知识分子在人为的政治灾难生涯中,与大自然抗争的悲壮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