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和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

(三) 出血性膀胱炎(HC)
HC是骨髓移植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之一,主要表现为尿急、尿频、尿 痛、血尿等。
HC的预防和治疗主要有以下措施:
1.水化:充分的补液可预防出血性膀胱炎。 一般在用药前一天开始至用药后2天,每日输 液量在4000-5000ml左右,以保证充足的肾脏 排尿,鼓励病人每小时排尿一次,使尿量 在 150-200ml/小时 左右。
②ATG
③单克隆抗体
抗CD2、抗CD5、抗IL—2受体及抗TNF等已 开始用于临床。
THANKS
②造血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
采髓前给予粒一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GM--CSF) 或 粒 细 胞 集 落 刺 激 因 子 (G-CSF),可以使采集的骨髓血中造 血干细胞增多,有助于造血细胞的植 入。
③部位:
一般为双侧骼后上棘,有时须在髂前 上棘等部位采集,通常采用多点、多部 位穿刺,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抽吸, 尽可能避免被周围血液稀释。
骨髓移植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概念
骨 髓 移 植 (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 是 指 将 异 体 或 自体的骨髓植入到受者体内,使其造血 及免疫功能恢复。
BMT可分为三类: 1 同基因骨髓移植(syn-BMT) 2 异基因骨髓移植(All0-BMT) 3 自体骨髓移植(ABMT)
CSA一般从-1天开始,用法为:3 ~5mg/kg.d
静滴,每天滴注时间不少于4-6小时,直至病
人能口服。按12.5mg/kg. d口服,+50天开始
按每周5%的量递减,至少用3个月。
④体内应用单克隆抗体
人体器官再生和移植

人体器官再生和移植众所周知,人体器官是我们身体的一个核心部分,如果任何器官系统出现问题,整个身体都会被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医学科技得到了飞速发展,手术技术和医疗设备的进步使得许多疾病都可以被治愈或至少得到控制。
而人体器官再生和移植是医学科技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为那些生命垂危的病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人体器官再生和移植是指在病人身体内替换、修复或重建完全或部分有损器官的手术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带来如肾脏、肝脏、心脏、肺脏、眼角膜、骨髓等器官的全量或部分移植,也可以通过干细胞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方式进行人体器官再生。
在这两种情况下,移植或再生的器官可以在病人体内完全成为愈合组织,并与人体其他部分融合。
虽然这些技术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但是人体器官再生和移植技术还存在许多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人体器官再生和移植技术的成功非常依赖于供体器官的数量。
天然器官(如肝脏和心脏)在全球都存在短缺现象,也有部分人因为宗教、文化或道德信仰而不愿意接受移植手术。
因此,如何增加有效供体是该领域的一个关键挑战。
事实上,已经在英国成功实现了将一例供体心脏进行高速旋转再生,使这份器官成为更好的移植品的项目;这种方法能够将人体供体器官的数量增加到数百个,并可用于移植给大约9000名病人。
第二个挑战是确保进行移植或再生的器官能够被病人体内充分认可和接纳。
这涉及到匹配供者和受体之间的复杂免疫学过程,以及最先进的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以及干细胞技术探索这个领域的方法是利用同一或类似的细胞群体,即细胞重治疗不同的部位。
为了增加成功率并减少排异反应,以及防止免疫系统攻击移植的器官,医生们必须使用免疫抑制剂(例如骨髓移植中使用的药物)。
但是这些药物有副作用,包括感染和癌症的风险,这也是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仅有缺陷。
第三个挑战是成本问题。
人体器官再生和移植是一项非常昂贵和花费时间的过程,对供体和受体都会产生重大财务负担。
尽管价格随着技术的发展有所下降,但人体器官再生和移植仍需要巨额投资才能进行,从而限制了人们的再生或移植器官普及程度。
器官移植伦理问题

关于受体方面的伦理问题
案例2: 2001年1月15日,我国留学加拿大的一位22岁的学生在剧 烈运动之后感到不适,心脏一度出现停跳。医生确诊为病毒 性急性心肌炎,造成心肌坏死。医生采用体外循环方式维持 她的生命,由于体外循环在医学上最多只能维持72小时,加 拿大政府多方努力,终于在美国找到病人匹配的心脏。但当 心脏运抵加拿大西部的阿尔伯塔大学附属医院时,医院里还 有几位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后来医生经过考虑具体 情况和无记名投票,决定将唯一可用的心脏先移植给生命垂 危的中国留学生。
其他国家的器官捐献
• 荷兰:18岁以上的荷兰男女公民都应填写《人体器官捐献 普查表》,然后由各级政府将普查结果逐级汇报到年中央 档案库。不满18岁的公民,不得捐献自身器官。
• 美国:鼓励器官捐献,并在学生中开展:器官捐献的宣传、 教育活动。 • 英国:1972年就开始发起题为”我愿死后帮助某些人活着 “的器官捐献活动,每年散发550万张捐献卡。
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
器官移植概况
1、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 指摘除人体的某一器官并把它置于同一个体(自体移植) 或同种另一个体(同种异体移植)或不同种个体(异体移植) 的相同部位(常位)或不同部位(异位)。
关于供体方面的伦理问题
• 案例1:媒体报道,美国加州16岁少女亚拉刚刚过16岁生日, 就被告知已患慢性骨癌,唯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骨髓移植, 为救女儿,孩子的父母听从医生的建议,决定再生下一个 孩子,希望在仅有25%可能性中幸运生下一个与女儿骨髓 同型相容的孩子。结果如愿以偿,生下了妹妹玛丽莎,骨 髓与姐姐完全相同,当14个月时,医生用玛丽莎的骨髓为 亚拉实施骨髓移植。一年后亚拉完全恢复了健康。
三献三救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分享一个关于“三献三救”的主题演讲。
这个主题,对于我们每一个热爱生命、关心社会的人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主题:三献、三救、以及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担当。
一、三献“三献”即献血、献器官、献骨髓。
这三项奉献,是关爱他人生命、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要体现。
1. 献血献血是一项无私奉献的行为,它可以帮助他人挽救生命。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患者需要输血,而血液的来源主要依靠无偿献血。
作为一名公民,我们有义务为他人献血,为生命加油。
在我国,献血者年龄在18-55周岁,男性体重≥50公斤,女性体重≥45公斤。
献血前,我们要做好以下准备:(1)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熬夜、饮酒、劳累等。
(2)献血前三天内不要服用药物,以免影响血液质量。
(3)献血当天早晨,不要空腹,可吃些清淡的饮食。
献血过程中,医护人员会严格把控献血者的健康状况,确保献血安全。
献血后,我们要注意休息,多喝水,保持营养均衡,以促进身体恢复。
2. 献器官器官捐献是拯救他人生命、延续生命奇迹的重要途径。
我国器官捐献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
作为一名公民,我们有责任支持器官捐献,让爱心传递。
器官捐献分为生前捐献和身后捐献。
生前捐献是指捐献者在生前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
身后捐献是指捐献者在去世后,由其家属将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
为了支持器官捐献,我们可以:(1)关注器官捐献知识,提高自身对器官捐献的认识。
(2)宣传器官捐献,让更多人了解并支持器官捐献。
(3)积极参与器官捐献志愿者活动,为器官捐献事业贡献力量。
3. 献骨髓骨髓移植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每年有大量患者需要进行骨髓移植,而骨髓来源主要依靠骨髓捐献。
骨髓捐献分为骨髓抽取和骨髓采集。
骨髓抽取是在麻醉下,从捐献者的髂骨或腓骨中抽取骨髓。
骨髓采集是在捐献者手臂上插入一根细长的导管,抽取骨髓。
免疫学器官移植案例

免疫学器官移植案例1. 张先生的肾脏移植故事张先生是一位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经过多年的透析治疗,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一位与他血型相配的亲属捐献者,成功进行了肾脏移植手术。
移植后,张先生的肾脏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他重新获得了健康和活力。
2. 王女士的心脏移植经历王女士是一位年轻的心脏病患者,她的心脏功能逐渐衰竭,无法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
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她终于等到了一颗与她血型相符的心脏捐赠。
手术进行顺利,王女士成功接受了心脏移植,术后恢复良好,重新拥有了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3. 李先生的角膜移植治疗李先生一直患有严重的角膜疾病,导致他的视力严重受损。
经过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医生决定为他进行角膜移植手术。
手术非常成功,李先生的视力得到了明显改善,他再次能够看到世界的美丽。
4. 赵女士的肝脏移植故事赵女士患有晚期肝病,她的肝功能已经严重受损,生命受到了威胁。
幸运的是,她找到了一位符合条件的肝脏捐赠者,并成功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
术后,赵女士的肝功能逐渐恢复,她得以继续享受幸福的生活。
5. 张先生的胰岛移植治疗张先生长期患有糖尿病,他的胰岛功能丧失,无法正常控制血糖水平。
为了改善他的生活质量,医生决定为他进行胰岛移植手术。
手术非常成功,张先生不再需要依赖胰岛素注射,他的血糖得以稳定控制。
6. 王先生的肺移植经历王先生患有严重的肺疾病,呼吸困难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
经过多次评估和等待,他终于找到了一位合适的肺脏捐赠者。
肺移植手术非常成功,王先生重新获得了正常的呼吸功能,他的生活焕然一新。
7. 李女士的骨髓移植治疗李女士患有严重的血液病,化疗和放疗无法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
医生建议为她进行骨髓移植手术,以重建她的免疫系统。
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她成功找到了一位与她相匹配的骨髓捐赠者。
移植手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李女士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8. 赵先生的胃肠道移植经历赵先生患有严重的消化道疾病,无法正常进食和消化。
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一、定义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BMT)是指对病人实施免疫抑制预处理后,使机体失去排斥异体组织的能力,通过输注骨髓来重建造血功能的综合性治疗措施。
由于骨髓中含有丰富造血细胞,因此,BM T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法[1]。
BMT一词,一般是指同基因BMT和同种异基因BMT[2]。
二、分类1 同基因BM T在人类是反映同卵双胎间的移植,即供、受者基因型完全相同。
2 同种基因BM T是指将非同卵双胎的他人骨髓植入受者体内,世界上到1962年6月已进行了4万多例BM T,其中绝大多数为同种异基因BM T。
70% 以上的BM T应用于治疗白血病人。
到1995年,已用BM T治疗证实有效的疾病有9种: 表皮水泡症、再生骨髓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溃疡性大肠炎、大疱疹、局部性肠炎、恶性风湿性关节病、原发性免疫不全症候群和脓疱性干癣[4 ]。
BM T也是治愈地中海贫血有效手段[5]。
3 自体BM T与同基因BM T一样,骨髓供受体间无明显的免疫遗传学差异,一般不发生免疫学相关临床并发症,而且不受骨髓来源的限制。
1992年11月至1997年12月期间,英国专家对欧洲BM T协作组登记的362例M3病人约45% 可以治愈。
M3病人与同期移植其他AM I亚型病人移植后效果进行比较,发现M3病人效果较好,尤其是自体BM T[6 ]根据骨髓的不同来源,可将骨髓移植分为:1.自体骨髓移植(ABMT)取患者自身骨髓进行保存。
在其相应时间内,用大剂量的放疗和/或化疗,最大限度地杀伤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然后再输回自体骨髓,恢复患者造血功能。
此种移植不会出现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严重合并症,骨髓移植容易植活,但极易复发。
2.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是指供一受者之间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简称MHC)相合的同种两个个体间的移植。
目前开展的是基因型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兄弟姐妹间的移植,少数为亲子间的移植,也有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表型相同的无关人员之间移植,此种移植机会极少。
第十二单元器官移植

第十二单元器官移植考点:1.概述2.供者的选择(1)免疫学选择(2)非免疫学选择3.排斥反应(1)超急性排斥反应(2)加速性排斥反应(3)急性排斥反应(4)慢性排斥反应4.器官的低温灌注和保存5.免疫抑制药物常用药物及机制6.常见器官移植(1)肾移植(2)肝移植一、概述移植:①细胞移植:骨髓移植、肝细胞移植、胰岛细胞移植;②组织移植:皮肤、皮瓣、肌腱、神经、骨移植;③器官移植:心、肺、肝、肾、胰腺、小肠移植。
1.器官移植:是指通过手术将一个有活力的器官移植到自身其他部位或另一个体内。
2.器官移植分①自体移植②同种移植③异种移植①自体移植:是将切取的器官移植至同一人的体内。
如肾动脉狭窄时,将肾血管与髂血管吻合,肾脏移植至髂窝由于器官的切取和移植都在同一人体内进行,故不存在免疫反应问题②同种移植:是将切取的器官移植给同一种属,而不是同一个体的体内,即同种异体移植。
受者对供者器官可发生排斥反应,如不采取有效的免疫抑制治疗,移植器官将会丧失功能和破坏萎缩。
③异种移植:是将器官移植至不同种属的受者体内。
如将猪肾移植到狗体内目前这种方法只限于动物实验二、供者的选择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时供者的选择:应从免疫学和非免疫学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①免疫学选择:通过各种免疫学方法,选取与受者组织相容性抗原适应的供者,使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减轻,提高移植效果。
②非免疫学选择:是根据供体来源,选取符合移植要求的器官,也是移植成功的必要条件。
(一)免疫学选择主要有:两个抗原系统的检测。
①红细胞的ABO抗原系统②白细胞的HLA抗原系统1.红细胞ABO抗原系统红细胞ABO抗原系统的检测:采用ABO血型相容试验。
器官移植时血型必须相符或符合输血原则。
2.白细胞HLA抗原系统1)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指受体的血清与供体淋巴细胞之间的配合试验。
临床移植前必须检查的项目。
结果判定: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10%或阴性才能实施肾移植。
若结果为阳性,器官移植术后可能会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
外科移植的名词解释

外科移植的名词解释外科移植是一种先进的医学技术,用于将人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从一个人的身体转移到另一个人的身体,以替代功能障碍或完全丧失的器官。
这项手术技术的诞生为医学界和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突破,能够拯救无数生命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器官移植器官移植是外科移植的一种形式,将一个人的有功能的器官移植到另一个人的身体中,以取代被器官疾病或损伤所影响的器官。
常见的器官移植包括肾脏、心脏、肝脏、肺脏和胰脏移植等。
1. 肾脏移植肾脏移植是最常见的器官移植手术之一。
它通常用于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如肾衰竭。
在肾脏移植手术中,一个健康的肾脏从一个供体身上取出,经过适当的配型与准备后,植入到一个需要肾脏替代功能的患者身体里。
2. 心脏移植心脏移植是一种治疗严重心脏疾病的方法,如严重心衰、冠心病等。
这个手术的复杂性很高,需要从一个合适的供体身上获取一个健康而适配的心脏,然后将其植入到患者的身体中,并确保血管、神经等结构的连接顺利完成。
3. 肝脏移植肝脏移植通常用于治疗肝脏衰竭或严重肝病。
这项手术是将一个健康的肝脏从一个供体身上获取,然后将其移植到患者的身体中。
肝脏移植是一项复杂的手术,因为肝脏是一个重要的器官,涉及到肝脏解剖结构的连接、肝动脉和门静脉的搭桥等复杂操作。
4. 肺脏移植肺脏移植主要用于治疗重度肺疾病,如气管狭窄、肺气肿等。
在这种手术中,医生会从供体身上获取一个健康的肺脏,并将其植入到患者的身体中。
肺移植需要解决供体器官大小的匹配问题,同时还需连接气管、支气管和血管等结构。
二、组织移植组织移植是指将人体的一部分组织从供体身体中提取,用于替代患者身体中失去或受损的组织。
常见的组织移植包括眼角膜移植、皮肤移植、骨骼移植等。
1. 眼角膜移植眼角膜移植是一种治疗角膜疾病的方法,如角膜溃疡、角膜穿孔等。
在这个手术中,医生会从一个供体身上获取一个健康的眼角膜组织,并将其植入到患者的眼睛中,以恢复视力。
2. 皮肤移植皮肤移植主要用于治疗烧伤、严重创伤或疾病导致的皮肤缺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第9版)
一、移植排斥反应机制
(二)双向移植排斥理论
1. 在强有力的免疫抑制情况下,宿主往往不能完全清除过路细胞。因此,在移植中可同 时发生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两者共存。
2. 在持续的免疫抑制剂作用下,这种相互免疫应答可因诱导各种免疫调节机制而逐渐减 弱,最终达到一种无反应状态,形成供、受者白细胞共存的微嵌合现象。
病理学(第9版)
一、移植排斥反应机制
(一)单向移植排斥理论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即细胞免疫)和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即体液免疫)均参与此过 程。
1. 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 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与细胞毒作用对移植物的排斥发 挥重要作用。
2.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包括①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在移植前机 体已有循环HLA抗体的受者;②在原来并未致敏的个体中,随着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的形成, 可同时有抗HLA抗体的产生,造成移植物损害。
2. 病理变化 肉眼观,色泽由粉红色迅速转变为暗红色,伴出血或梗死,出现花斑状外 观。镜下,为广泛的急性小动脉炎伴血栓形成及缺血性坏死。
3. 临床表现 一般于移植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受者迅速出现无尿。
病理学(第9版)
(二)急性排斥反应
1. 发病机制 急性排斥反应可以细胞免疫为主,也可以体液免疫为主。 2. 病理变化 (1)细胞型排斥反应:肾间质明显水肿,单个核细胞浸润并侵袭肾小管壁导致肾小管炎, 引起局部肾小管坏死。也可出现血管炎及血管壁坏死。 (2)血管型排斥反应:血管损伤,血栓形成及相应部位的梗死。更常出现的是亚急性血 管炎,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泡沫状巨噬细胞增生所引起的血管内膜增厚,常导致管腔 狭窄或闭塞。
第三节
器官和骨髓移植
病理学(第9版)
概念
由于免疫细胞对靶抗原的攻击方式不同,移植免疫反应可分为两种:①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宿主针对移植体细胞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发生的超敏 反应,即移植排斥反应(transplant rejection);②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版)
二、实体器官的移植排斥反应
实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按形态变化及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 超急性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
病理学(第9版)
(一)超急性排斥反应
1. 发病机制 与受者血液中已有供体特异性循环HLA抗体,或受者、供者ABO血型不符有 关,本质上属Ⅲ型超敏反应。
2. 病理改变及临床特征 (1)急性:移植后3个月内发生,可引起肝、皮肤和肠道上皮细胞坏死 ,患者出现黄疸、 血性腹泻、局部或全身性斑丘疹。 (2)慢性:急性GVHD的延续或移植3个月后发生,皮肤病变类似于系统性硬化,患者 全身消瘦,多器官损害,严重感染或恶病质。
病理学(第9版)
(二)移植排斥反应
2. 病理变化 血管内膜纤维化,管腔严重狭窄;肾小球萎缩、纤维化、玻璃样变;肾小管萎 缩;肾间质纤维化,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3. 临床表现 多发生在术后几个月至1年以后。慢性进行性的移植器官损害,直至功能衰竭。
病理学(第9版)
三、骨髓移植排斥反应
(一)移植物抗宿主病
1. 发病机制 可发生于具有免疫活性细胞或其前体细胞的骨髓,植入免疫功能缺陷的受 者体内。来自供者骨髓的免疫活性细胞可识别受者组织并产生免疫应答,使CD4+和CD8+T细 胞活化,导致受者组织损害。
1. 同种异体骨髓移植的排斥反应由宿主的T细胞和NK细胞介导。 2. 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抗体介导的补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和细胞因子 介导的炎症效应都与移植排斥的发生有关。
本章小结
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应答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疾病,种类繁多,病因 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诊断有赖于临床 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综合分析。通过本章学习,有助于 加深对相关疾病的了解。
病理学(第9版)
(二)急性排斥反应
3. 临床表现 较常见。未经治疗者可发生在移植后数天内;经免疫抑制治疗者,可在数月 或数年后突然发生。临床表现多有发热、移植部位胀痛和移植器官功能减退等。细胞型排斥 反应常发生在移植后数月,临床上表现为骤然发生的肾衰竭。
病理学(第9版)
(三)慢性排斥反应
1. 发病机制 (1)特异性免疫攻击:以体液免疫为主,CD4+Th细胞发挥着关键作用。 (2)非特异性组织损伤: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感染、药物毒性等,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 宿主抗移植物免疫反应过程介导移植物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