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骆驼祥子》的悲剧人生

合集下载

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

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

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骆驼祥子》是老舍三十年代的优秀代表作,它标志着老舍小说的成熟,也是老舍小说的最高峰,是“五四”以来小说中颇受读者喜爱的,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长篇之—。

作品描写的是上个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北平城内人力车夫的生活。

它通过洋车夫祥子买车丢车,攒钱丢钱,劳苦终生,一无所获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在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中,城市下层贫民由“人”蜕化为“兽”的过程。

一、命运“三起三落”,从进取向上、不甘失败到自甘堕落:祥子是个悲剧形象小说的主人翁祥子,是个来自农村破了产的青年农民。

20——3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混乱多灾多难的年代;新旧军阀连年不断地进行争权夺势的战争,各种自然灾害肆行,中国农村迅速走向破产。

因而成批破产的农民为了谋求生路便纷纷涌入城市,样子就是涌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中的一个。

祥子本来是个有着美好生活理想和善良、忠厚、勤劳美德的劳动者。

作品描写祥子是有内秀的人,在他健康、沉默的外表下,藏着极其美好的内心,他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他脸上的精神”,“只要他主意打定,他便随着心中所开辟的那条路儿走;假若走不通的话,他能一两天不出一声,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他相信靠自己力气生活,做一个体面的,光彩的,独立的劳动者。

他认为“用力拉车挣碗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

为此,他需要有—辆车。

为了买车,他“风里雨里咬牙,饭里茶里自苦”,生了病也舍不得拿钱买药治,顽强地与生活搏斗。

同时他还有劳动者守信、善良和同情的美好品德。

祥子在曹宅拉车,不小心跌伤了曹先生,撞坏了车把。

便主动提出不要工钱,祥子作为劳动者有极强的责任感。

祥子有着善良的人性,车夫老马在风雪的夜晚拉车因又冷又饿而晕倒在地,祥子立即买上十个肉包子,送给他们祖孙二人充饥。

他自幼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无论走到哪儿都闲不住。

住在刘四的车厂子里时,“把汗—落下去,他就找点事情干,他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指,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骆驼祥子》是鲁迅的小说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祥子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悲剧。

祥子是一个普通的北京市民,他从小就在贫困中长大,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却因为自己的努力与命运的无情而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祥子的贫穷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源。

小说中描写祥子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因贫困而早逝,祥子也是在贫困中长大。

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贫困中度过的,他的命运似乎注定了要与贫困为伴。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贫困是一个普通人无法改变的事实,这也成为了祥子一生的挣扎和痛苦的根源。

祥子个人的性格特点也是导致他人生悲剧的原因之一。

祥子是一个寻常的人,他并不十分聪明,也缺乏教育,因此在社会上并没有太多的竞争力,他很难获得较好的工作和收入。

而且,他的性格也十分倔强,傲慢和自负。

在小说中,祥子在遭受各种挫折时并没有什么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他常常表现出非常激烈的情绪,甚至会因此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这种性格特点使得祥子在生活中更加难以融入,也更加难以应对一些挑战和困难,导致了他人生的不幸。

社会环境也是导致祥子人生悲剧的原因之一。

小说中描写的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社会充满了贫困和黑暗,社会的道德风气不正,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难以解脱。

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一个普通人要想摆脱贫穷和痛苦,实属不易。

祥子在这个社会环境下,本身就是个“骆驼”,背负着重重的压力和困难,很难摆脱这样的命运。

祥子的爱情悲剧也是导致他人生悲剧的原因之一。

小说中描写祥子与梦儿之间的爱情,这段爱情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性。

梦儿是一个卖淫女,她在祥子遭受磨难和挫折时,经常给予他关怀和支持。

而祥子对梦儿也是一片真心,他不顾一切地想要给梦儿一个美好的未来。

当祥子为了赚钱、买车等荣华富贵而刻苦奋斗时,梦儿却又成为了他失去的原因。

在祥子追逐物质的过程中,梦儿的离去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也使得他的人生陷入更加深重的悲剧之中。

祥子的人生悲剧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包括他自身的贫穷、性格、社会环境和爱情悲剧等。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以祥子为主人公,通过展现祥子一生中的苦难和悲剧,揭示了中国旧社会的现实困境,悲切地呈现了一个个普通人物的命运悲剧。

在小说中,祥子的人生悲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生活困境、自身劣根性、无法实现的理想以及精神压抑。

祥子的生活困境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祥子从小贫困,生活在农村,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来到城市,面对着无尽的压力和困难。

他靠着拉人力车为生,艰苦辛苦地努力工作,却依然无法摆脱贫困的境地。

他所获得的报酬常常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生活中充斥着饥饿和寒冷。

而且他的努力和付出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回报,他常常被人欺骗和剥削,人生处处遭受不公平的对待。

这种生活的困境使得祥子的人生不断陷入悲剧的深渊。

祥子自身的劣根性也使得他陷入人生悲剧。

祥子天性顽强,却缺乏善良的道德品质,他懂得以权谋私利,通过欺骗和偷窃来获取利益,这种劣根性使他失去了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成为社会底层的人。

他缺乏正直和坚守原则的品质,虽然时常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却往往以错误的方法去进行,导致自己不断陷入困境。

他的劣根性与社会的压力相互作用,进一步加深了他人生的悲剧。

祥子无法实现的理想也是他人生悲剧的因素之一。

祥子一直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奋发努力地想要赚更多的钱,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但他的梦想却一次次被现实打破。

他的努力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他的所作所为常常被欺骗和漠视。

他所追求的物质和社会地位难以达到,无论他怎样努力,都无法逃离贫困的命运,这种无法实现的理想让他感到挫败和绝望,使得他的人生越来越趋向悲剧。

祥子内心的精神压抑也是他人生悲剧的原因。

祥子生活在一个物质欠发达又缺少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中,他每天面对的是压力、欺骗和无尽的辛劳,这种压力和痛苦使得他的内心变得封闭和愤怒。

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失望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最终爆发出来,他变得冷漠、疏离、愤世嫉俗,他的人性逐渐被社会的冷漠和残酷给剥夺殆尽。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骆驼祥子》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通过塑造主人公祥子的形象,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悲剧。

祥子是一个生活在乱世中的小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无奈和坎坷,最终以悲剧收场。

本文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

祥子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他的命运。

祥子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没有享受到什么幸福。

他的父亲早逝,母亲一人艰难地撑起了整个家庭。

在那个年代,家庭的地位和贫富的差距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

由于家境贫困,祥子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只能在城市里做些粗活来维持生计。

这种家庭背景为祥子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社会环境的残酷和不公也加剧了祥子的人生悲剧。

在那个乱世之中,底层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祥子从小就受到了种种不公平的对待,他明明劳动得到了回报,却总是被别人欺负。

社会的不公正,让祥子一直处于一种挣扎之中。

即使是在城市里,他也无法摆脱命运的桎梏,依然受尽欺辱和折磨。

这种社会环境的不公正,让祥子的人生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祥子的个人性格和遭遇也是他人生悲剧的原因。

祥子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他的遭遇却总是不尽人意。

尽管他为了生活不断地劳动和努力,但遭遇却总是不如意。

祥子为了买自行车曾经省吃俭用,结果却被骗走了所有的积蓄;为了维持生活,他也做了许多粗重的工作,却总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这种种遭遇让祥子感到非常沮丧,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祥子的爱情经历也是他人生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祥子对梦露情深意重,却总是得不到应有的回应。

梦露对祥子虽有好感,但由于自身的利益和地位,最终还是和别人成婚,让祥子感到了莫大的失落。

爱情的挫折对祥子的人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使他沦为一个彻底意志消沉的人。

《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的人生悲剧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家庭背景的贫困和社会环境的不公使祥子一直处于挣扎之中,导致他的人生无法如愿。

再加上他的个人性格和遭遇以及爱情的挫折,最终使他走向了人生的悲剧。

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小人物,最终以悲剧为结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祥子为主角,讲述了他从一个懦弱的乡下小伙子成长为一个拼命奋斗的城市青年,最终却因为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无情,走向了人生的悲剧。

祥子的人生悲剧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无情,也反映了个体在大时代背景下所处的困境和悲哀。

本文将从祥子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和命运遭遇三个方面对祥子的人生悲剧进行分析。

从祥子的成长经历来看,他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经历种种苦难。

在小说开篇,祥子被描绘为一个小乡村的孩子,他没有父母,靠着在灶头给人烫水和剃头为生。

一次意外导致他受伤,从而走上了流浪的生活。

在北京的流浪生活中,祥子经历了各种磨难,从最初的贫困到后来的总是碰到凶神恶煞的人。

他的整个成长经历都是充满着挫折和悲惨的,这些经历成就了他性格中的懦弱和软弱。

祥子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的一生注定是悲剧。

祥子性格懦弱、软弱,害怕挨打、害怕受伤,内心畏畏缩缩,没有一丝英雄气概。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祥子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是弱势群体,不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祥子的心性使得他在面对生活的磨难时,总是选择了逃避和妥协,而非勇敢地去面对挑战和困难。

这一点从他与王四儿的关系上便可见一斑,尽管他对王四儿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却害怕世俗的眼光,害怕挨打,最终选择了逃避。

这种软弱的性格决定了他无法战胜命运,只能随波逐流,最终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

祥子的命运遭遇也是他人生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以弱肉强食为基调的社会里,祥子这样的弱者注定是要被社会所摧残和伤害的。

尤其是在大时代变革背景下,祥子这样的小人物更是无法摆脱自身的命运束缚。

在小说中,祥子一直想通过买车这件事来改变生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努力来获得幸福。

在现实中,他所遭遇的是无数的打击和挫折,最终导致他身心俱疲。

他的骆驼车被陷害、被抢,最终祥子为了保全骆驼车而选择了去杀人,最终也因此被绞死,一生都未得到幸福。

祥子的一生就是一部悲剧,他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和命运遭遇使得他注定了要走向人生的悲剧。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骆驼祥子》是中国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祥子这个老北京城里的贫苦人家出生的男孩,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最终沦为社会底层的悲剧人物。

祥子的命运可谓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典型悲剧,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磨难,最终以不幸的结局告终。

在小说中,祥子的悲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环境的限制、性格的缺陷以及个人命运的悲剧。

祥子的悲剧源自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在旧北京的贫民窟里,祥子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就饱受贫困的困扰。

他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呵护,他从小就在恶劣的环境中长大。

在那个时代,社会阶级固化,贫富之间的差距巨大,底层人民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祥子从小就注定了要承受社会环境的压迫和限制。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即便祥子努力工作,也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祥子的性格缺陷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祥子是一个性格倔强、自尊心强的人,他不愿向任何人低头。

在和豆腐店老板的斗争中,祥子因为自己的固执而失去了第一个奋斗的机会。

后来,他又因为与马妈的冲突,失去了第二个机会。

祥子的性格让他不能顺应他人,不能容忍他人的压迫和欺凌,因此他总是处于与他人对抗的状态,这使得他失去了很多改变命运的机会。

如果他有一颗柔软的心和善良的性情,也许他的人生会有不同的结果。

祥子的悲剧还在于他自身的命运。

在小说的结尾,祥子因为一次车祸而身受重伤,最终在医院里离世。

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挫折,却始终没有迎来自己命运的转机。

虽然他自强不息,不断地努力工作,但最终命运对他却一直并不眷顾。

他认为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赢得尊严和幸福,但事与愿违,他最终也没能逃脱自己悲惨的命运。

祥子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从贫苦的生活中挣扎出来,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挫折,他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始终坚信自己能改变命运,然而最终还是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这也让我们不禁对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捉摸感到深深的唏嘘。

浅谈造成《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人生的原因

浅谈造成《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人生的原因

浅谈造成《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人生的原因浅谈造成《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人生的原因导语:《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著名小说。

该剧紧紧围绕主人公祥子买车、失车三起三落的坎坷经历,展示处于二十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

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造成《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人生的原因,欢迎阅读!浅谈造成《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人生的原因 1《骆驼祥子》是老舍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老舍依照一贯作风,选择的既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也不是扶危济贫的好汉形象,而是普普通通生活中常见的小人物,老舍在《骆驼祥子》中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城市个体劳动者——人力车夫祥子的典型形象。

老舍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社会的黑暗深刻揭示,在《骆驼祥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小说把都市下层社会的描绘与对下层劳动者命运的深切同情融合在一起,既容纳了作家解剖市民社会“日常生活哲学”的艺术功底,又坚持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既在细腻的写实中不乏机智的幽默,又在从容的叙事中包含着对人生性格心理的准确把握。

它是作家经过广泛的艺术探索并融合多重艺术优势而建立起的艺术丰碑。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城市底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

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这是通过主人公“积极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祥子初到北平,怀抱着寻求新的生路的希望,开始了他的个人奋斗史。

他年轻力壮,善良正直,乐于帮助与他同命运的穷人,他坚韧顽强的咬着牙,用孤苦的挣扎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但是,祥子连遭厄运,主要可以分为事业上的买车与个人生活上的娶妻两方面。

命运的安排却使他追求的不可得,躲避的被强加。

所有这些,都表明祥子在命运的作弄面前不甘失败,竭力挣扎和顽强抗争的生活姿态。

当虎妞病亡,祥子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卖掉车子,此生已不复再有希望买车。

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不在人世时,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一击,长久以来潜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恶性、劣根性发作,他吃喝嫖赌,如行尸走肉。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骆驼祥子》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祥子的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阶级固化、封建道德束缚以及人性的丑陋和残酷。

祥子是一位出身贫苦的年轻人,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悲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祥子在小说中的人生悲剧。

一、贫穷与无助祥子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家境一直十分困难,他从小就要在家中帮助劳作,一家人几乎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后来,因为一次意外,祥子父亲去世了,家里的经济负担完全落在了祥子一个人肩上。

为了赚钱维持家庭生计,祥子进入城市打工,但是他缺乏文化知识和技能,只能到最苦最累的工地上干一些繁重的体力活。

可是,即使是这种劳作,他也常常遭受着委屈和歧视。

二、社会阶层的固化在小说中,祥子所处的时代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并不是很大。

因为祥子没有文化和资本,他根本没有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机会。

他只能一天天地做着低质量工作,挣着微薄的报酬,靠着几年的辛苦积蓄,才勉强买下了一匹骆驼。

但是,他发现,没有金钱收买关系,就不可能办好任何事情。

他和那些身份高、有文化的人相比,根本不在同一条道上,社会阶层的差距让他感到无助和绝望。

三、人性的丑陋祥子所遇到的人物大多具有一定的人性缺陷,从而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沉重的影响。

他最亲近的朋友,小二马虎子也是一个很虚荣的人,为了虚荣而伤害祥子,借钱不还,最后让他失去了买骆驼的财力。

在祥子一再拼搏的道路上,又遇到了业已腐败的地痞、恶霸,通过残忍的斗殴让祥子丧失了工作能力。

虽然祥子自身品格一直十分正直,但是他所处的社会和环境中,人性的丑陋却常常让他遭受无法预料的打击。

四、缺少奋斗的动力祥子的命运一直被各种困难所阻拦,但是,他面对困境的态度并不是明确的。

在小说中,他虽然不断地拼搏,但是没有明晰的奋斗目标和动力,时间一年又一年过去,在那纷乱的街市里徘徊,没有方向,也没有真正的期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浅说《骆驼祥子》的悲剧人生容提要:《骆驼祥子》描绘了一个吃人的社会,在这个小说中,主人公祥子正直,要强,善良,不愿同流合污,他没有其他洋车夫的恶习,具有劳动人民的优美品质,但也有很多缺点,他要强却逆来顺受,斗争却不彻底。

还是个个人主义者,追求幸福仅靠自己努力。

就理想来说,只是有一辆自己的车和建立一个家庭,而没有长远的打算。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算怎么高远的目标,祥子却实现不了。

他被乱兵、侦探、虎妞妇女等代表的社会黑暗势力慢慢的逼着一步步由人变成“鬼”,滑向了堕落。

他懒惰、挑刺、甚至不惜出卖人命来换取金钱。

本文试从剖析祥子的生活履迹和心理变迁着手,对祥子的人物形象作简要探悉并由此引申到祥子的悲剧产生的个人因素和社会根源。

关键词:现代文学祥子的性格祥子的悲剧悲剧的根源老舍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市民生活为背景,讲述了旧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

它以人物自身的性格矛盾,揭示了来自乡村的破产农民面对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的压迫盘剥,在日益贫困的同时也扭曲了质朴的人生,激化了小生产者对“私有”的追逐,从而加速了他们悲剧的结局。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也是他的性格造成的。

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一、祥子的形象、性格(一)、老实,善良,为人正直,有上进心要强的祥子。

曾经,祥子是个老实,善良,为人正直,热爱劳动的劳动者,具有奋斗的性格及美好的精神世界。

祥子是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关于他拉车的刻画,都写得很有光彩。

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

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原先是破产农民,后跑到城里来谋生,为此,“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

”但他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终于选中了拉车这一行。

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最大的愿望就是买一辆车自己拉,因为他认为“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就能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

为此他吃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

在他看来,拉自己的车就可以“不再受拉车人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

”他认为:有他的身体和力气,多拉快跑,省吃俭用,过不了几年一定能达到目的。

强烈的求生欲望,顽强的奋斗精神,构成了祥子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虽然第一次买的车被抢了,第二次买车的钱被骗了,他一直没放弃。

作者在小说中刻画祥子勤劳刻苦,刚强性格的同时,还从更广阔的生活容上,着力揭示了他美好的精神世界,他做事认真负责,讲究信用和义气。

当他在府拉包月车,晚上路看不清,拉车出了事,自己被摔得很重,但他首先想到的是车上的先生,先生被摔伤了,他感到很疚,并提出了以自己的工钱赔偿损失,表现了作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他认为先生是好人,所以,当先生因特务追捕避居在外时,他承受着自己积蓄被劫夺的痛苦,而一心想着怎样不辜负先生的嘱托看好宅。

作品还展示了祥子极富同情心的一面,当他看到比自己更加困难的老马、小马两人在寒夜饿得发昏时,便毫不犹豫地给他们买来羊肉包子;对备受生活折磨的不幸的小福子,他也尽量地给予同情和帮助。

这些,都显示了祥子作为一个劳动者的美好心灵。

其次,祥子性格中蕴含着反抗及独立自主的要求。

祥子平常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他的性格中的反抗要求也有所体现。

比如他在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四的报复心理,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他一贯要强和自立,也正是他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表现,他不愿听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四的60辆车,不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具有一种要求独立自主的思想。

(二)祥子的自私、堕落及其毁灭1、祥子的自私祥子作为一般的城市个体劳动者是勤劳和诚实的,而他又是极端利己的,个人的希望与努力蒙住了子哦记得眼,他不想别人,不管别人,他只想者自己的钱与将来的成功。

为了攒购买车的钱,他拼命的和别人抢生意,连老弱病残者的生意都抢;农村生活在他的性格以至于他的形象各个方面留下了众多鲜明的印记,无论他的健壮,勤快,朴实,还是他的狭窄,保守,或者谨小慎微,即从外形,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精神气质无不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显示出来自乡间的特点,有典型的农村习惯和农民意识。

他不同于一般车夫,没有入车行的辙,还是因为他保持着在乡间形成的拘谨,忠厚的心态和气质。

他和有心计八面玲珑的高妈不同,虽然同在府帮佣,同属城市个体劳动者,但两人的言谈举止,和心活动处处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以《骆驼祥子》实际上写的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正直的青年堕落为城市无赖的悲剧。

在他的身上,当个个体劳动者的追求和纯洁美好的农民品格是同时丧失的,这是祥子这个艺术典型的重要特征,也构成了这场悲剧的重要线索。

从外表到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说委屈。

这不能只从他是个体劳动者的一般原则加以说明,被束缚在分散狭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的他们,诚然有狭窄短视,个人自扫门前雪和因为自顾不暇而形成的自私和冷漠等弱点,但作为劳动者,毕竟还是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尤其是对于自己相似的,劳动者,不幸者。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祥子一方面已经完全失去了与农村的联系而且早也不愿与之发生任何关系了,一方面又没扎根于城市生活,甚至还不知道与新的生活环境建立应有的联系,求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

这样他才会感到如此孤独,无能为力,不知所措,才特别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

祥子性格的最大特点,又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观原因,是他想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既然他所受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沉重压迫,孤立的零散的个人奋斗自然难以取得成功,即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者,又何尝能够摆脱那些压制而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这种不切实际的打算,使他从一开始就陷入盲目性,一切真诚的努力都是毫无疑义的,等待着他的只能是失败和悲剧。

作家对祥子性格的描绘并未到此为止,还向深层做了细致的挖掘。

他写到祥子对于自己的这种努力也不断有过反思和疑问,因此第一次丢车后,尽管他仍然努力拉车攒钱,可是干着干着,他便想起那回事,一想起来,他心里就觉得发堵,不由得想到,要强又怎样哪?即使马上再弄来一辆,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可见他已经预感到前途的黯淡,并向自己提出了反问,但他随即做出的回答仍然是“即使今天买上,明天就丢了,他也得去买。

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

不拉自己的车,他简直象是白活。

他的最可靠的希望是买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设若一旦忘了这事,他便忘了自己,他觉得自己只是个会跑路的牲畜,没一点起色与人味”。

结论是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有了车便可顶一切”,作为个体劳动者,他们只有在这种追求中才多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意义。

在祥子这里,车子已经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虽然他早把自己的这种努力比作“误入了罗圈胡同,绕了个圈又回到原处。

”但他还是这样奔跑着,先是充满了希望的奔跑着,在这里,清醒和糊涂,自觉和盲目,几乎成了同一回事,如果把他们区别开来都没有什么意义了。

如果从一开始祥子就安于命运的安排而无所祈求,不就没有这一切,至少不会令人如此同情和叹息了吗?祥子的性格和悲剧之间的在联系,在这些描写中表现的十分清楚。

经过3年努力买上的那辆车,不久就又被乱兵抢去了,他重新积攒的钱,还没等买上车,又被特务勒索去了。

在失去车和钱的情况下,他仍未失去再买一辆车的希望,可是虎妞的难产身亡,又使他失去了最后一辆车,这一连串的打击,对于把车当成生命的祥子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

社会的压迫,世事的昏暗,使祥子感到了做人的艰难和前途的渺茫。

他最后把希望寄托在同小福子的结合上,不幸的是他同情和喜爱的小福子又在黑暗势力摧残下自杀了,这使他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一个想凭借自己力气吃饭的个体劳动者,就这样被旧社会一口一口地吃掉了。

祥子在不可抗拒的黑暗势力的打击下,终于走上了堕落的道路。

祥子的失败,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贫困和物质上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精神上的毁灭。

作家在塑造祥子形象的过程中,突出展示了他心世界的惊人变化。

旧社会摧毁了他的人生理想,使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过去,他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明确的生活目标,并满怀希望地去奋斗,但当这些都成了泡影的时候,他对生活就不再有什么渴求了,祥子终于成了一个吃喝嫖赌,甚至打架斗殴无所不为的人,原先“那个无牵无挂、纯洁、要强,处处努力的祥子”,后来几乎变成了一个只为捡一些白薯皮和须子吃的“狗”,正如老舍在小说初版的结尾中所写的:“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殡,不知何时何地会埋起来,埋起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是对祥子沉痛的批判,更是对罪恶旧社会的悲愤控诉。

可见,祥子这一形象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它有力地概括了城市个体劳动者的生活道路。

他们为了生存,不顾一切地拼命挣扎,但终于失败。

这样的性格悲剧,不仅在当时能引起读者的反省,到了今天,诸如此类的小生产意识依旧残存于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妨碍他们自己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关描写也就依然能够使人激动,发人深思,并且从中得到启发。

二、黑暗的社会人在社会中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

祥子的形象,是在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画面上,在他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复杂关系中凸显出来的。

他的悲剧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

对于祥子的打击,首先来自反动派。

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的特务侦探敲诈去。

这些描写都很简短,事情也发生的突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和一切真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通过这些表现出来的,却是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外打仗的消息已经流传了十来天,为了贪图几个钱,祥子大着胆子拉车去西郊,刚出城门,就被逃兵连人带车都抢走了。

作品写出了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打仗不断的骚扰着人们的生活,威胁着人们的安全。

作品又提到逃兵如果被村中的人们捉住,至少是活埋,从人们对逃兵的深恶痛绝,透露出这些军队曾经如何残酷的蹂躏过人民,在这样动荡不安,反动军队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年代里,祥子的这场厄运,不过是连年战乱给人造成的浩劫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而已本来,侦探跟踪的是祥子的主人先生,与祥子毫无关系,敲诈祥子更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可是既然碰到了,“就是祥子遇到了点上,活该!”祥子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任何打击都可能而且可以任意地落到他的头上,他们来的越是偶然,越能反映这样打击的必然。

作品深刻地说明:在那黑暗的旧社会,作为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想以个人的力量,通过个人奋斗的道路来实现生活地位的改变是不可能的,无论他们个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无济于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