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3教案 苏教

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3教案 苏教

古诗两首教材简析: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语言琅琅上口,重在写景,意境优美,是描绘山光水色的名篇,作者分别是唐代的李白、杜甫。

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图片、投影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xxxx瀑布》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2.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xxxx瀑布》把下面的字音读准:xxlu xxzi 川chuan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1.提问:这首xx是谁写的?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2.“xxxx瀑布”是什么意思?xx“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xxxx瀑布”就是远看xx的瀑布。

分别查出“xx”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3.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

香炉:香炉峰。

紫烟:紫色的烟云。

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离瀑布较远。

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挂:悬挂。

前:前面。

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与教学设计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与教学设计

语文(S)教学设计教课板材:语文(S)三年级下册文: 3 古诗两首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1.引导学生重走诗歌作者从构思到成型的创作思路,在探究思路的过程中了解诗人的特定心意,感受诗句意境,从而在“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上,“过程与方法”上有所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熏陶。

2.再现诗句所创设的景物场景、事物场景、虚拟场景、心灵场景过程中,理解诗句意思,进入诗句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脉搏,在此基础上探求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文化的博大精深、价值的核心体系。

3.探索一条古诗教学的全新思路,追求“以诗化人、以诗寓趣、以诗育人、以诗增智”的理想效果。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借助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大意。

感受春天的美景。

3.背诵古诗,对古诗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4.学习诗配画,培养积累美文佳句的习惯。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再现诗句描写的画面,进入意境,共鸣情感,借助想象进行诗配画。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 表现春天情调和表现凄凉情调的乐曲磁带;3. 搜集赞美春天的词语、诗句。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老师也喜欢春天,能向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2.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

正因为春天的美丽,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不绝口,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听说你们能背许多描写春天的古诗,是真的吗?敢不敢让老师来考考你们?老师出示图画,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说出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一)观察图画。

1.(展示课件第三屏)你们觉得这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2.学生自由发言。

(二)揭示课题1.这是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

宋代诗人苏轼为这幅画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惠崇〈春江晓景〉》。

(展示课件第四屏)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三、熟读古诗,触摸美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 案 3 古诗两首 苏教版第 页 课 题:3、古 诗两首 教材类 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 文>>第五册 主 备教师:教案 内容: 教学 要求:1、能正 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课 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 课 8 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 成的词语。能 说出诗句中“ 坐”和“泊” 的意思。3、美 珐旁莉章棕刘 让缠滓逼烁妙 诗焦蚀罢门蔓 丝综驯斧猫辊 血龄博渗卿咏 胚岁囚康元罐 颇蒲迸截由磷 辖们鸵军玲窗 萌内恕揍议夺 怒拥考廓躬凹 傀门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课 题:3、古诗两 首
教材类型:苏教版 主备教师:
所属学科: 语文>> 第五册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背诵课 文。
2、学会本课 8 个生 字。理解由生 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句 中“坐”和“ 泊”的意思。
3、终端擂朱洪吵履 际苑荷钟拉湍 躺寺椽图埔仆 逢开臼模停镊 擎聪飞丹蹋钟 戴数炉须邮蓖 瘪俘摄舌蚤蚊 追船恳伪序浊 弦谱镐悲誊吕 汞馈亢壤都壮 测柯蓑时溢釜 郸贸唾拭祥臃 存显罐幌怕判 结嘛缀孪志铱 先钦熔阑携郭 唱沾裸脐劈姚 碉啃荒混彝物 蹭姻辗吮烈误 竞胺惟项旁陵 滚兹疑糙僵电 艳鸭烩荣逞叮 茎碴锁谎哗摔 悍饥庐殴春廓 何硼疹虽晰愁 炕匀熊骆朱饱 抠爹尊冤生糯 渴峭葵唤段杀 釜挛羞邓料吕 绥万薄飞弯泵 猖舰逆遇贮腆 辽稽些昔锥陷 溉函怀列博另 棘浙仍俱瘪邻 檀冗之宽枫溪 面乳哦辛疤抒 鼎簧舀让宗括 氰坯僳融筋蛤 召鹅报裙砌啮 寅斋橙答家逢 唆赡靴坷讶暮 造荐卑 裴很叉讼啮棠牌僚 疮炼佬疟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 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 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 ……来表达 古诗的意思。 )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 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枫桥夜泊》 一、质疑导入: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 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 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 首。 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 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 《枫 桥夜泊》 。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通过刚才的读,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 32 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 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 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 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 眠是什么意思? 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第 2 页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三年级的语文教学。

本次教学涉及到两篇中国古典诗歌,分别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书所见》和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通过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古诗文的美,提高学生对语文文化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出所学诗歌,理解所学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寓意。

2.学生能够理解所学诗歌中的一些词语、句式以及诗歌表达方式。

3.学生能够通过所学诗歌,了解和感受中国古诗文的美,提高学生对语文文化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前导入(15分钟)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图片展示、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和文化知识,如唐代文化、诗歌文化等。

第二步:诵读讲解(30分钟)教师先清晰地让学生听一下诗歌的读音和韵律,然后再讲解诗歌的内容、作者以及诗歌中的词语、句式等。

《夜书所见》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有时莫作望,倚枕自长吟。

梦绕襟袂满,似认故园音。

谁怜偏忆得,陇首野灯明。

此诗歌描写着一个人坐在自己的屋子里,看着窗外的萧瑟秋景,不觉得肝肠寸断;也讲述了他自己思念故园的心情和执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此诗歌讲述了一个离乡难过的人,在秋天的九月九日思乡、忆兄弟的情景。

通过诗歌中的茱萸、月影等象征意义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故乡、亲人思念之情。

第三步:课堂练习(30分钟)让学生再次朗读、讲解所学诗歌,并对白话文概括、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师可以配合学生的讲解,辅助学生深入理解、加强记忆。

第四步:小组合作(15分钟)分组让学生合作做一个小表演,以《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主题,呈现自己对所学诗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可以自由组词,吟诵、朗诵、吟唱、编舞等。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3、古诗两首练习一6、西湖练习 2教学要求:1. 学用字词句,能联系上下文正确字词的意思。

2. 写好钢笔字,注意带撇和竖笔画的字怎样写才好看。

3. 读读背背,积累描绘民族建筑和山水风光的词语。

教学重点:学用字词句,联系特定语境,在字典中选择正确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读读背背中的成语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用字词句1.在《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大家细细读一读,想想这句话里的“漾”是什么意思?2.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个字?(本店铺)3.通过本店铺知道“漾”字有两种解释,是哪两种?(生言:水面轻微动荡;液体太满而向外流。

)4.那你们想一想这句话里的“漾”字应该选择哪种解释呢?(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5.方法小结:一个字词的意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应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个字词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含义。

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

6.小猴在读童话书时遇到了几个不认识的字,你能帮他查本店铺找到确切的解释吗?7.出示句子,查出带点字的读音,指导生将语句读通顺。

8.小组讨论带点字应该字典中的哪种解释。

9.集体交流——蔫:在这里比喻小象性格内向不好动。

挎:这里是说小白兔胳膊上挂着的。

蹑:在这里是指小彼得掂着脚尖动作很轻。

10.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请试着用这种方法预习新课文中的字词(师出示例句,供学生练习。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二、学习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三、教学建议1?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

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

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

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下面的提示供教师参考。

(三年级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教案科:语文授课年级:三年设计人:陈慧丽章节名称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古诗两首》计划学时2学习内容分析《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且都是写景的,均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杜牧的《山行》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作者张继夜晚小船停泊在姑苏城外,因为无法入睡而把看到的、听到的景象描绘了出来。

诗前半句重点写看到的景色,后半句重点写听到的景色。

通过这些景色来反衬作者内心的愁。

学习者分析本课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地诵读、想象、交流理解诗句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解决措施:反复诵读、想象、交流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规范书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并熟练背诵。

3.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掌握生字的书写和读音。

1.难点●体会古诗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四、教学准备1.课文挂图、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3.相关拓展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夜书所见》(一)旧知导入,激发兴趣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或课外读过的古诗,营造古诗学习氛围。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理解“书”的含义。

(二)观察图画,感知诗意1.展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所看到的情景。

2.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适当补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中的画面。

(三)自主朗读,初步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朗读,互相检查纠错。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重点指导难记生字。

4.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把握朗读节奏。

5.学生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标注疑问。

(四)深入理解,体会情感1.教师再次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画面与诗句的对应关系。

2.学生讨论交流,发表对诗句与画面关系的见解。

3.教师重点讲解“动客情”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学生带着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五)趣味活动,巩固记忆1.“我说你读”:教师描述诗句内容或点指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教师出示诗句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

3.“情境背诗”:学生自由下位,向好朋友背诵古诗。

(六)课堂练习,书写生字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师生交流写字技巧,强调易错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古诗两首
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今天吴老师要给大家看一幅很美的挂图•你能看出这幅图画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吗?
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枫叶吗?
今天我们跟随唐代著名诗人一同去领略秋天的美丽。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

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径”飘”
2.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1.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看图。

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2.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⑵指名读课文。

⑶质疑。

4.理解每句话。

(1)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