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血常规临床意义

血常规临床意义

血常规临床意义血常规临床意义一、概述血常规是指通过对患者血液中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从而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的一项检查。

血常规可以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的数量和形态特征。

本文将对血常规的各项指标进行详细介绍,并解释其临床意义。

二、红细胞指标1、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反映了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正常范围为男性4.5-5.5×10^12/L,女性为4:0-5:0×10^12/L。

若红细胞计数过高,可能与脱水、高原反应、肺心病等疾病有关;若红细胞计数过低,则可能是贫血的表现。

2、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重要组分,负责携带氧气。

正常范围为男性130-175 g/L,女性120-160 g/L。

血红蛋白的偏低可能是贫血的表现,而偏高可能与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有关。

3、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正常范围为男性39-50%,女性35-47%。

红细胞压积的增高可能与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有关;而减低可能是贫血的表现。

4、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反映了红细胞的大小,正常范围为80-100 fL。

MCV的增高可能与巨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有关;MCV的减低可能与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有关。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反映了红细胞内平均含有的血红蛋白量,正常范围为27-32 pg。

MCH的增高可能与巨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有关;而减低可能与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有关。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反映了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浓度,正常范围为320-360 g/L。

MCHC的增高可能与红细胞脱水、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有关;MCHC的减低可能与贫血及其他疾病有关。

三、白细胞指标1、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反映了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正常范围为4:0-10:0×10^9/L。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5.5 ×10的12次⽅/L(400万-550万个/mm3)。

⼥:3.5~5.0 ×10的12次⽅/L(350万-500万个/mm3)。

新⽣⼉:6.0~7.0 ×10的12次⽅/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成减少,见于⽩⾎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出⾎、严重的组织损伤及⾎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体缺氧、⾎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肿等。

2、⾎红蛋⽩测定(HB或HGB)[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110~150g/L(11-15g/dL)。

⼉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红蛋⽩减少多见于种贫⾎,如急性、慢性再⽣障碍性贫⾎、缺铁性贫⾎等。

⾎红蛋⽩增多常见于⾝体缺氧、⾎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肿等。

3、⽩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成⼈:4~10 ×10的9次⽅/L(4000-10000/mm3)。

新⽣⼉:15~20 ×10的9次⽅/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理性⽩细胞增⾼多见于剧烈运动、进⾷后、妊娠、新⽣⼉。

另外采⾎部位不同,也可使⽩细胞数有差异,如⽿垂⾎⽐⼿指⾎的⽩细胞数平均要⾼⼀些。

病理性⽩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病、组织损伤、急性出⾎等。

病理性⽩细胞减少再⽣障碍性贫⾎、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细胞分类(DC)英⽂缩写占⽩细胞总数的百分⽐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单核细胞M 0.03 ~0.08 (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出⾎、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血常规检查意义

血常规检查意义

血常规检查意义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提供有关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以下是血常规检查的意义及其相关指标的解释: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负责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

血红蛋白水平能够反映贫血的程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贫血。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携带氧气的主要细胞,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体内的红细胞数量。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某些疾病(如多骨髓增生症)有关。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碎片,主要参与止血过程。

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出血小板的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某些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关。

4.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抵御病原体和维持免疫平衡。

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体内的白细胞数量,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炎症或感染,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某些疾病(如骨髓抑制)有关。

5. 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浓度是血液中单位体积的血红蛋白含量,可以反映贫血的程度。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贫血。

6.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衡量红细胞大小的指标,可以帮助区分不同类型的贫血。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缺铁性贫血有关,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巨幼细胞性贫血有关。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衡量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的指标,可以帮助区分不同类型的贫血。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缺铁性贫血有关,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巨幼细胞性贫血有关。

8.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衡量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的指标,可以帮助区分不同类型的贫血。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缺铁性贫血有关,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巨幼细胞性贫血有关。

9.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分布宽度是反映红细胞大小变异程度的指标,可以帮助判断贫血的类型。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

以下是血常规检查中常见的各项指标以及它们的临床意义: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携带氧气到人体各个部位。

血红蛋白水平可以反映贫血的程度,太高或太低都可能是疾病的表现。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红细胞计数异常可能表明出血、骨髓功能异常等疾病。

3.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白细胞计数异常可能意味着感染、炎症或免疫系统问题。

4.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计数过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血小板计数过低则可能引发出血风险。

5.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的平均大小。

MCV异常可能提示贫血类型或疾病。

6. 血红蛋白浓度(MCH)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

MCH异常可能提示贫血类型或疾病。

7.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平均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

MCHC 异常可能提示贫血类型或疾病。

8.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分布宽度表示红细胞体积的变异范围。

RDW异常可能意味着贫血类型或疾病。

9.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的比例。

NEUT%的变化可能与感染、炎症或免疫系统问题有关。

10.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淋巴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淋巴细胞的比例。

LYMPH%的变化可能与免疫系统问题有关。

11. 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单核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单核细胞的比例。

MONO%的变化可能与感染或免疫系统问题有关。

12. 嗜酸细胞百分比(EO%)嗜酸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嗜酸细胞的比例。

EO%的变化可能与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有关。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单核细胞M 0.03 ~0.08 (3%-8%)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医学检验专业常见指标的临床意义

医学检验专业常见指标的临床意义

医学检验专业常见指标的临床意义
医学检验是临床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具,通过对患者的生物体内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获得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等信息。

以下是医学检验专业常见指标的临床意义:
1.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炎症、感染、贫血等情况,对全血细胞和炎症反应进行监测和评估。

2.生化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指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机体内代谢、肝脏和肾脏功能情况,对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3.血凝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等。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凝血功能,帮助判断出血或者血栓病变,对于血液疾病、血栓性疾病、手术前后等情况的判断非常重要。

4.免疫学指标:包括白细胞分类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清蛋白、细胞因子水平等。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帮助诊断和评估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5.肿瘤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等。

这些指标可以辅助诊断肿瘤,监测肿瘤治疗效果,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6.微生物检测:包括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真菌培养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诊断和治疗感染病,及时发现和鉴定病原微生物,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疫情监测。

以上只是医学检验专业常见指标的一部分,每个指标都有其特定的临床意义。

医学检验在临床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还可以提供全面的生物学信息,帮助医生进行综合判断和决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血常规检查意义

血常规检查意义

血常规检查意义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提供有关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血常规检查通常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其他参数的测定。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查的意义和各项指标的解读。

1. 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

血红蛋白测定可以评估贫血的程度,常用指标为血红蛋白浓度(Hb)。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范围为130-175g/L,女性为115-150g/L。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

2.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是携带氧气的主要细胞,红细胞计数可以评估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为4.3-5.8×10^12/L。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脱水或者其他疾病有关。

3.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份,用于反抗感染和炎症。

白细胞计数可以评估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10×10^9/L。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免疫功能低下,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感染或者炎症。

4.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主要参预止血和血栓形成。

血小板计数可以评估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50-400×10^9/L。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出血倾向,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炎症或者其他疾病有关。

除了上述常规指标,血常规检查还可以包括其他参数的测定,如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C)、白细胞分类计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匡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血常规检查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用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多种疾病,如贫血、感染、炎症、血液病等。

通过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分析,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和疾病监测。

需要注意的是,血常规检查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白细胞主要反映有无感染,当然作用很多,这是主要作用. 红细胞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贫血. 血小板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血小板减少或者增多. 以上是常用的作用.又较口腔温度低℃~℃。

我的孩子有一回发烧,也是的,退烧药才吃下去,不一会就退下去了,过了几个小时又烧起来,如此反复。

送去医院看了,验了个血,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烧。

医生并没有开退热针,也没吊瓶,只是开了3针抗病毒针,打了3天果然就没再高起来过。

若高烧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输液。

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严格来说,是没有细菌性感冒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

病毒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一般不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如果感冒引发上呼吸道细菌感染(可能就是你说的细菌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就会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这是典型状态,也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白细胞分类在参考范围),这就是血常规的主要区别。

红细胞系统和血小板一般没有太大区别。

细菌性感冒发病急,持续时间短伴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主要反映有无感染,当然作用很多,这是主要作用.红细胞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贫血.血小板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血小板减少或者增多.以上是常用的作用.
新生儿(15-20 )× 109/L 胞增多症、百日咳、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白血病、类白血
病、恶性肿瘤、组织坏死、各种过敏、手术后、尤以脾切
除后为甚等。

WB(减少:感冒、麻疹、伤寒、副伤寒、疟疾、斑疹伤
寒、回归热、粟粒性结核、严重感染、败血症、恶性贫
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脾功能
亢进、急性粒细胞减少症、肿瘤化疗、射线照射、激素治
疗以及多种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癫
痫病、抗甲状腺药、抗疟药、抗结核药、抗糖尿病药物
等。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WBC DC 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1%-5%}
叶核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5.0%
嗜碱性粒细胞
0%-1%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妊娠期、分娩期、月经期、餐后
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日光浴、紫外线照射、神经过
度紧张、恐惧、恶心、呕吐。

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
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
(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
恶性肿瘤、急性大岀血、急性溶血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
疗、放疗。

某结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
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
疾病等。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某些血液
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
皮质激素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霍奇金病、脾切除术后等。

增多见于某些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淋巴
细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减少见于多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

增多见于结核病、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单
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 C ~37.5 CO 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 1 C以上时,可认为发热。

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 C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 C以上。

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
0.3 C ~0.5 C,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 0.3 C ~0.5 C。

我的孩子有一回发烧,也是的,退烧药才吃下去,不一会就退下去了,过了几个小时又烧起
来,如此反复。

送去医院看了,验了个血,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烧。

医生并没有开退热针,也没吊瓶,只是开了3针抗病毒针,打了3天果然就没再高起来过。

若高烧38.5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输液。

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
发烧的同时流鼻涕一一感冒(感冒症候群)
咽喉痛一一咽喉炎、扁桃腺炎
持续发烧39C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一一游泳池热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
腮腺肿胀一一流行性腮腺炎
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一一中耳炎
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一一肺炎
牙床发红、唾液多一一口腔炎
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一一脑膜炎
呕吐、抽筋、意识不清一一肺炎、急性脑病
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
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
严格来说,是没有细菌性感冒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

病毒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一般不升高,中
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如果感冒引发上呼吸道细菌感染(可能就是你说的细菌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就会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淋巴细胞
百分比降低(这是典型状态,也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白细胞分类在参考范围),这就是血常规的主要区别。

红细胞系统和血小板一般没有太大区别。

细菌性感冒发病急,持续时间短伴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

一般的抗生素就能医治。

病毒性感冒发病慢持续时间长,发烧的同时伴有浑身酸痛四肢无力等症状
检查血常规就可以准确的判断出感冒的类型。

病毒性感冒淋巴细胞会升高,得此类型感冒的人,如果抵抗力强,常常可以自愈,一般是3到7天,细菌性感冒是,白细胞会升高,这时
身体会发烧,头痛,咽痛,咳嗽,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发支气管炎,肺炎等,细菌性感冒可由病毒性感冒转化而来,也可一开始就是细菌性感冒。

细菌、病毒及细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的区别
按:一天,与一位朋友讲起感冒的事情,发现他把细菌和病毒整混了,还以为是我弄错了。

借这个机会学习了相关知识(主要是现代医学的知识),整理如下,若有不妥,欢迎指正。

1.病毒与细菌
2.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
后记:
在我国,特别是给儿童滥用抗菌素现象非常严重。

据有关报道,我国是消耗抗菌素的大国。

约占世界消耗量的一半。

相当于发达国家使用抗菌素量的十几倍。

感冒的90%以上是病毒感染。

抗菌素对病毒是无效的,每次感冒都服用抗菌素是不好的。

要有细菌感染的证据再投用抗菌素。

不要因为怕细菌感染而预防性给药,这
是错误观点。

抗菌素是杀灭细菌的。

没有细菌使用抗菌素只能杀灭白细胞。

抗菌素的半衰期是有限的,最长不过几小时。

没有长期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