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同
谈谈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同

谈谈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同。
一、英美语言差异: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就是讲英语的,但就是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就是不相同的。
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就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与美式发音两种。
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
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英国人与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瞧,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
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
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与尊重。
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
但这也并不就是说,她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她们也就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
但如果一瞧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瞧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就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
众所周知,英国就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
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就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
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
老美的最爱便就是所谓的垃圾食品。
英美文化的异同

英美文化的异同0414 何玲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不断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而英国和美国的文化则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成为了全球最热话题的话题之一。
而在这两个强国,在许多方面其实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在有些方面,它们也许会格格不入,但在有些方面却显得一脉相承。
现在就让我们放眼英美社会,来分析一下它们的异同之处。
首先是日常生活习惯的比较。
我们都知道英国文化其实是美国文化的源头,在美国早期移民中,英国人占了大量比例,他们自然将英国传统的文化带入了这片土地。
而17世纪,作为英国殖民地的美国深受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所以英美文化的同源性自然了决定它们之间的诸多相同之处。
例如英美两国人民都说英语,在一些社会交往上,都主张女士优先,文明有礼,保护隐私,忌讳星期五和数字是三等。
都有圣诞节,万圣节和复活节等。
而那些显而易见的差异也是能看出来的,虽然都说英语,但却有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差别。
在许多单词上,发音方式都是有所区别的。
在穿着打扮上,英国人注重穿着整洁,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领,而美国人则较为随意,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不再会别人的看法。
在性格方面美国人无时无刻开朗、自信、勇敢、活泼;而传统的英国人内向、淡漠、彬彬有礼、诚实可靠、有名族优越感。
其次是宗教信仰上的异同。
英美两国人民大部分都信仰基督教,而在基督教的发展历史上,分为了三个派别: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
我们先从英国说起,从地理上划分,英国主要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从宗教信仰角度看,英国人实际上也可以分成4种类型:北爱尔兰人、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其中北爱尔兰人以信仰天主教为主;英格兰人以圣公会教徒为主;苏格兰人以新教长老派为主;而威尔士人则表现出信仰多元化的色彩,既有信仰安立甘教、天主教的,也有信仰新教长老派和循道宗的。
所以英国宗教具有多元化特征。
而有着悠久的犹太教与基督教传统的美国,如今正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具宗教多样性的国家。
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面积937万平方公里,人口2.8亿,城市人口占76%。
英美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差异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
了解英美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
相反,缺乏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
我们从一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一下英美两过的文化差异:一、民族性格差异英国比美国拥有更悠久的历史,因为英国曾经被法国侵占,所以英国文化以及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法国上流社会的影响,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英国人特有的“绅士”风度。
他们说话客气、行为礼貌,做事情喜欢绕圈子,如果想给你提一些批评指正意见也许需要大费周章的绕很多圈子。
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在近代的发展中体现出该国强大的生命力。
该国民族文化的形成与殖民主义、独立战争、工业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也因此美国民族风格的形成就具备了资产阶级的特质。
美国人性格的一大特点就是时刻把民主与平等挂在嘴边,这是因为美洲大陆在为殖民地期间,人们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建立起平等的合作关系以保证生产的持续进行。
这也就解释了美国人为何一直以世界警察自居,去干涉他国的人权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美国政府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考虑,也符合美国的民族性格。
二、语言差异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之间的差别有时是惊人的,在发音、词汇的使用、语法、和表达方式上都不同。
在国内时英语学得很不错的人,一旦到了美国,往往感到美式英语的困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适应美式英语。
尽管英美两国都是说英语的国家,但是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之间还是存在这很大差异的。
首先从发音来看,英式英语讲究字正腔圆,发音比较清楚,很少有连读现象。
而美式英语中连读频率很高,卷舌音很多,美国人讲话秉承的就是能省则省,能连则连的原则。
另外,两国在用词上也有很大差异,有时同一事物用的词语是不同的,有时要表达同一意思用的句子也是不同的。
英美文化差异知识点总结

英美文化差异知识点总结1. 语言差异英国和美国的英语有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发音、拼写和词汇上。
比如,美国人通常会用“center”来表示“中心”,而英国人则会用“centre”。
此外,美国人口音通常更加平原,而英国人的口音则带有更多的浓郁地方特色。
2. 民俗活动差异英国和美国的民俗活动也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英国人喜欢举行独立日游行、庆祝美国独立日等活动,而美国人则更倾向于参加热气球节、感恩节、万圣节等传统庆典。
3. 政治体制差异英国的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政治体制是总统制。
这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在治理方式上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例如,英国的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而总统则是由普选产生。
4. 饮食习惯差异英美两国的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
英国人普遍喜欢喝茶,而美国人则更喜欢喝咖啡。
此外,在食物口味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英国人喜欢吃薯条和炸鱼,而美国人则更喜欢吃汉堡和炸鸡。
5. 社交礼仪差异英美两国的社交礼仪也有一些差异。
比如,在用餐时,英国人通常会使用刀和叉来进食,而美国人则更喜欢使用刀叉和勺子来进食。
此外,英国人比较保守,对于性话题的谈论比较忌讳,而美国人则比较开放,性话题在社交中更容易被提及。
6. 宗教信仰差异英国和美国的宗教信仰也有很大的差异。
英国是一个多元宗教的国家,虽然基督教是主流信仰,但也有穆斯林、犹太教徒、印度教徒等。
相比之下,美国则更多是基督教徒,而且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也更为重要。
7. 教育制度差异英美两国的教育制度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英国,学生上学的年龄比美国有些早,通常从4岁就开始上学了,而在美国,则是6岁。
此外,在大学教育方面,美国的大学一般在校园内提供宿舍,而英国的大学生通常需要自己租房居住。
8. 体育文化差异英国和美国的体育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英国,足球是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而在美国,橄榄球、篮球、棒球等运动更受欢迎。
9. 性别平等观念差异英美两国的性别平等观念也有不同。
英国的性别平等观念相对较早形成,女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地位相对较高。
英美文化差异的解析和理解

英美文化差异的解析和理解英国和美国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文化体系,尽管它们使用相同的语言,但是在各种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英美文化的差异,并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文化。
一、交往和社交在英美文化中,交流和社交的方式非常不同。
在英国,人们更加注重礼貌和传统的社交习惯,通常会使用更正式的语言和礼仪进行交流。
例如,英国人习惯使用谈话来交流,这类似于见面时打招呼和探讨各种话题,而美国人更喜欢更直接、更开放的交流方式。
此外,英国人喜欢使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美国人更直接地表达想法。
这种差异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历史和文化的背景。
英国社会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传统的等级制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们必须熟悉正确的礼节和规矩,以获得社交的成功。
而美国社会则更注重独立和自由,因此发展出了更加个性化和直接的文化。
二、饮食饮食是反映文化的一部分。
在英美文化中,饮食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英国人喜欢喝茶、啤酒、红酒和威士忌,而美国人则喜欢饮用咖啡、可乐、啤酒和葡萄酒。
在食品方面,英国人喜欢烤羊肉、炖牛肉、鱼和薯条等传统菜肴,而美国人则更加偏爱汉堡包、烤肉、墨西哥风味和亚洲风味的菜肴。
这种差异的原因也与历史和文化有关。
在英国,社会中类似于乡村生活的传统非常强烈,这与英国农业历史有关。
英国人的饮食和文化更加传统和富有历史感。
而美国是一个大型移民国家,这导致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因此其饮食和文化也更加多样化。
三、教育教育也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国教育系统中,学生通常会接受更传统和理论化的教育,教师对知识的纯粹性和理论性更加看重。
而在美国,教育则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技能。
美国的课程安排通常更加灵活,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考。
两个国家教育差异的原因与其文化和历史有关。
在英国,传统的上流社会通常会强调传统的教育方法,而美国则更注重个体自由和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才华。
因此,这两种教育体系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差异。
专业的英美文化比较

专业的英美文化比较英美文化是广大学子们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作为两个英语国家,英美文化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语言、饮食、礼仪、教育等多个方面比较英美文化的不同之处和共同特点。
一、语言差异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英语分支。
尽管两者基本相通,但在发音、词汇和拼写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例如,英国英语中的“colour”在美国英语中是“color”,英国英语中的“centre”在美国英语中是“center”。
此外,口音也会有所不同,英国人通常有浓重的“Received Pronunciation”口音,而美国人则有地区特色口音,如波士顿口音和南部口音等。
二、饮食文化比较英美两国在饮食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英国人习惯于早餐吃燕麦片、炒鸡蛋和培根,而美国人更喜欢吃煎饼、炸薯条和炒蛋。
午餐方面,英国人常常享用炖肉和蔬菜,而美国人则偏爱汉堡和三明治。
晚餐方面,英国人通常吃肉、土豆和蔬菜,美国人则更喜欢肉排、烤鸡和玉米。
三、礼仪差异在社交礼仪方面,英美文化也有一些显著差异。
在英国,人们更加注重对待陌生人的礼貌,如排队、道歉和向陌生人问好等。
在美国,人们普遍更加开放和友善,可能会更频繁地使用亲昵的称呼,如“亲爱的”、“好兄弟”等。
此外,两国的商务礼仪也有所不同,英国商务场合更加正式,重视面子和传统,而美国商务场合更加务实和注重效率。
四、教育体制对比英美两国的教育体制也存在很多差异。
在英国,学生通常从年龄为4或5岁的幼儿园开始接受教育,然后进入小学、中学和大学。
英国大学一般以教授学院制度为主,注重学术研究。
而在美国,教育体系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阶段。
美国大学则更加注重实践和职业培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
综上所述,英美文化比较展现出的是一个多元而丰富的世界。
尽管英美两国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历史背景,但在语言、饮食、礼仪和教育等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了解和比较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美两国的文化,为文化交流提供更好的基础。
英美文学中的文化异同分析

英美文学中的文化异同分析英美文学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有很多经典的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狄更斯的小说以及霍桑的短篇小说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其创作时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后世也对文化、社会、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尽管英美文学的历史和发展有诸多异同,但作为文化现象,它们之间仍然存在某些共性和连续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英美文学的文化异同,探讨其中的深层原因和影响。
一、文学风格的差异英美文学在文学风格上的差异首先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上。
比如,在英国英语中,“颜色”被拼写为“colour”,而在美国英语中则是“color”;在英国英语中,“中心”被拼写为“centre”,而在美国英语中则是“center”。
“元音”和“辅音”也有些不同,例如,英、美两国人在发“r”音时就不同,英国人的“r”音不那么明显,而美国人的“r”音则很清晰。
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语言的书面表现形式中,也体现在文学风格中。
英国文学以讲究技艺、善与言辞、富于幽默和荒诞等特点而著名,如威廉·莎士比亚的幽默戏剧和小说家狄更斯的浪漫主义小说。
英国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强调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注重情节和人物刻画。
英国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历史和传统的关注,常常涉及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
相比之下,美国文学则更加着重于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尤以马克·吐温和埃德加·爱伦·坡等作家为代表。
美国文学注重通过描述和描绘人物的情感和真实性来展示现实的本质,并借此带给读者一种现实的体验。
美国文学的另一大特点是对个人自由的强调,发扬人性,注重个体的价值。
二、文化价值的不同文化价值是英美文学中的又一大不同之处。
英国文学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教育和国家历史传承中,尤其强调国家意识和人文主义价值。
英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化价值体现在对民族的誉为、对社会的反思、对人性的探索、对美和艺术的追求等方面。
在英国文学中,对国家、道德、人性精神上的价值认同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如在英国文学中典型的文本《双城记》中,狄更斯以其对家庭、爱情、信仰和社会责任的关注,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悲剧;而莎士比亚的戏剧则反映出英国文学中所强调的文学和艺术批判的精神。
谈谈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同.doc

谈谈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同.doc
英国和美国是两个英语国家,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多的文化差异。
下面将针对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不同点进行讨论。
首先,在礼貌用语方面,英国人比美国人喜欢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这也是英国文化的一部分。
在英国人之间,称呼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英国,人们通常用“先生”、“夫人”、“小姐”等称呼方式,而美国人则更加亲切,使用名字或者直接称呼对方。
其次,在食品方面,英国与美国也有很多不同。
英国人比美国人更加喜欢喝茶,在英国,下午茶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
而在美国,则是喝咖啡比较普遍。
在饮食方面,英国人更加注重酸奶、肉馅饼等传统食品,而美国则更多偏向汉堡、热狗等快餐食品。
第三,在礼节方面,英国文化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一般不会过问别人的私生活。
而美国则更加开放,人们更容易分享自己的私人生活经历。
此外,在礼节上,英国文化注重排队和等待,而在美国,人们普遍比较宽容,排队不像在英国那样严格。
最后,英国和美国在形式和内容上也有所不同。
英国文化很少有太多华丽的语言,而是更注重文字的含义和内涵。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则更多地采用讽刺、夸张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之,在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上有很多的异同点。
每个国家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这也是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的。
当我们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们的习惯和传统,从而建立起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同。
一、英美语言差异: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
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
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
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
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
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
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
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
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
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
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
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
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
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
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
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
另外美国人除了过和英国人一样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感恩节等。
三、美国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平等和自由,体现在教育上就是美国的教育体制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向不同层次学习能力和经济条件的人开放)、国际性、灵活性(各种不同性质的学校满足不同目标的人的需要,国家没有统一的教育制度)的特点,使美国教育既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要,确保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又能满足并充分发挥不同受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使教育充满活力和生机。
而英国人的保守与严谨,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严谨的学风,完善的教育体系。
它拥有一套严格的质量监控体制,各大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与科研水平评估结果向全世界公布,英国的高等教育会定期受到检查。
英国大学的科研水平长期保持了一个很高水平,也是与这个质量监控体制分不开的,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发明起始于英国,比如第一只克隆羊,就培养于爱丁堡大学。
英国教育的质量也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考核上,有的专业可以用“残酷”来形容,被淘汰而拿不到学位的也大有人在,英国老师通常不会因为学生只差一点而放学生一马,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风度有力地保证了教育质量。
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风格,竟都共同代表着世界教育领域最顶尖的教育水准,这与政府民众对教育的深刻认识不无关系。
美国人认为,一个人不管处于什么境地,有两件事是必须做的,并伴随着一生:一是受教育,一是信宗教。
美国人对教育的重视,达到了与信仰宗教一样的虔诚境界。
而英国教育标榜自己的口号是:你能成就极至,反映出了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始终追求的信仰。
在这种意识下使得不论是美国教育还是英国教育,都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纯粹的功利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且具有了宗教般虔诚的信仰,近乎是一项神圣的宗教行为了。
如何理解法国文化为欧洲文化的中心?目前,从世界范围看,欧洲联盟是迄今为止一体化程度最高,且实行着政府间合作和超国家合作有机组合的区域共同体。
从20世纪50年代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到21世纪初欧洲联盟的巩固和扩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欧洲一体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最初的6国发展到27国;从最初的煤钢联营到超国家的建立;从共同货币政策、共同外交政策和共同司法政策的合作,再到欧盟宪法的制定。
欧洲一体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走在世界各区域一体化的前面。
欧洲一体化是集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于一身的综合性进程。
从长远来看,文化层面的相互融合和认同对欧洲一体化而言更为重要。
欧洲一体化始于经济领域,外溢于政治、防务、社会和法律领域,但将终结于文化领域。
随着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浪潮几乎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爆发。
文化认同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很多理论研究者注意到,国际秩序的变化与“文化”和“认同”密切相关。
文化一般有“整合”和“认同”的功能,“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也是整合文化、共建群体文化意识和价值参照系统的过程,是个体对共同体形成“文化认同”的过程。
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其力量的凝聚不仅需要资源、体制和权力作为保障,而且更需要精神的整合。
由于一体化本身就是一个建构集体认同的过程,而文化的认同是其中最具稳定性的认同。
因此,加强共同的欧洲观念、欧洲价值,形成真正的欧洲文化认同是欧洲进一步一体化的重要目标。
只有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欧盟,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并且在欧洲文化中法国文化是其中心。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对外文化政策的国家之一,甚至是先有对外文化政策而后有对内文化政策。
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目标十分清晰,即在政治、经济等硬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利用文化软实力优势,对外施加影响,提升国际地位:两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在国际社会遥遥领先,是公认的一流强国。
两战极大地削弱了法国,使之在政治、经济领域均沦为二流强国,大国形象只残留在文化领域,面对现实,法国人选择了打文化牌,意欲借助残存的文化优势重振大国形象。
为此,法国积极制定对外文化政策,对外输出法国的语言文化,希望通过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培养世人对法国的喜爱和认同,使法国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
近些年,在经济全球化压力下,法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衰退,在日益严峻的形势面前,法国进一步坚定了用文化优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窘境的决心。
所以说,从诞生之日起,法国的对外文化政策就打着鲜明的服务于国家利益的烙印,是法国寻求施加影响的重要工具。
然而,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这一民族色彩浓厚的政策,在管理机构、主要政策工具、执行机构等一系列环节都悄然发生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欧洲化。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文化部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起来。
原因是自八十年代末起,欧盟逐步将文化建设提上了日程:如八十年代末,开始在视听领域采取共同行动;1991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首次将文化纳入欧盟权限;欧盟还接连制定、执行了几个大型的欧洲文化项目:“梅蒂亚”系列计划“万花筒”计划“雅利安”计划、“拉斐尔”计划和“文化2000”项目等。
作为欧盟创始国和文化大国,法国参与上述活动,与欧盟及成员国的文化协调与合作逐渐增多,这就使身为成员国一级文化管理机构的文化部的作用日益重要起来。
八十年代末,文化部专门成立欧洲事务局,负责与欧盟的文化合作。
与此同时,文化部用于对外文化交流的预算也日渐增多,统计数据表明,其中的两次增长高峰分别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期,后一次正是法国参与欧盟大型文化计划的时期。
谈谈日耳曼文化圈。
日耳曼在罗马文献中作为莱茵河右岸部族的称谓,同时也是北欧和中欧印欧日耳曼语系各民族和部族的总称,他们在语言文化上具有亲缘性。
早在公元前2000年中叶的铜器时代,日耳曼人就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经过丹麦直达德意志中部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早期文明。
从公元前2世纪起,日耳曼人开始向南迁移,慢慢成为罗马帝国的邻居,其中一部分在凯撒大帝时甚至成为帝国的一个省。
在4到6世纪的民族大迁徙中,日耳曼人形成三大支系:西日耳曼人,即莱茵河与易北河、北海与多瑙河之间的一支,有条顿人、法兰克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其中一部分盎格鲁—撒克逊人继续迁徙到不列颠成为英格兰人;东日耳曼人,即易北河以东的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等;北日耳曼人,主要分布于斯堪的纳维亚,其中一部分后来以诺曼人、维京人的名称在欧洲各地出现。
日耳曼语系也随之出现了三个相应的分支:东日耳曼语系日后基本逐渐消亡,如哥特语、汪达尔语、勃艮第语;北日耳曼语系发展为各种斯堪的纳维那语言,如挪威语、冰岛语、瑞典语和丹麦语;西日耳曼语系则包括以后逐步形成的英语、法语、荷兰语、低地德语和高地德语(后来高地德语也成为低地德语地区所使用的标准语言)。
在不断的迁徙征战中,日耳曼人逐渐强盛起来,他们与凯尔特人及其他当地居民结合,成为近代德意志、奥地利、卢森堡、荷兰、英吉利、瑞典、丹麦、挪威等民族的祖先,成为覆盖大半个欧洲的人种概念,许多国家的人口都融有他们的血脉,他们的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欧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读日耳曼人尚武精神的一把无形钥匙就储存在北欧神话传说中,这就是唯勇非善的天堂观。
日耳曼人认为来世的最佳归宿是主神奥丁的瓦尔哈拉宫英灵殿。
不过只有战死的勇士才有进入的资格,而道德高尚却寿终正寝者,则与此无缘。
日耳曼男子勇猛剽悍,不怕牺牲,追求的就是这种最高的荣誉———以血染沙场的生命筹码换取天堂的入场券。
他们相信每当战斗的时刻,奥丁手下的瓦尔基里仙女就会骑马盘旋在战场上空,遴选勇士,然后吹响羊角号,引领入选的亡灵进入瓦尔哈拉宫英灵殿。
他们在“用长矛杆作椽柱,盾牌作屋顶”的大殿内,与奥丁一起享用盛大的墓外宴席上的酒肉,然后乐此不疲地演练武艺:“主神奥丁端坐在殿堂,/天天挑选英灵阵上亡,/上殿享酒宴无限荣光。
”我们可以看到建筑英灵殿的材料依然是武器;英灵们在此延续着人间战斗宴饮的生活,为神界的最后决战而备战。
勇士们为了战斗由生而死,又因战斗由死而生,勇敢的气概充斥现世与来世,而善恶的道德判断却处于缺席状态。
可以说,北欧神话所表达的来世天堂观为日耳曼勇敢尚武精神提供了永恒的能源,日后日耳曼人也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力量,改写了西方的历史和文化。
另外,日耳曼人尚武精神还体现在关于树的隐喻中:战士们被誉为“能战斗的苹果树”。
日耳曼先民认为树木是最珍贵的物质之一。
在北欧神话中,主神奥丁和兄弟一起用木头造人:“直到有一日主神奥丁/同弟弟洛基和汉尼尔…… /在岸边捡起两株浮木,/做成了一对男女:阿斯克和埃姆布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