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幼儿教师招聘必考人物——陈鹤琴教育思想

幼儿教师招聘必考人物——陈鹤琴教育思想

幼儿教师招聘必考人物——陈鹤琴教育思想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从研究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到开办实验幼稚园、公立幼师、国立幼专和高师幼儿教育体系,创建了中国化和科学化的幼教理论和实践体系,对我国幼儿教育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在幼儿教师招聘考试中,陈鹤琴更是必不可少的人物。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活教育”理论中,中公资深讲师带大家走进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一)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陈鹤琴重视儿童教育,研究总结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活教育”主张。

1940年,陈鹤琴来到江西泰和,筹建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并附设小学和幼稚园以及校办农场,开展“活教育”实验。

1941年1月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着有全国影响的“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

1942年初,幼师附设婴儿园,1943年春,幼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增设专科部,至此,“活教育”实验形成了包括专科部、幼师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儿园五个部门的幼儿教育体系。

(二)“活教育”思想体系1.“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其中,“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

对于“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则赋予它五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服务”。

2.“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即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尽管陈鹤琴主张从自然和社会中直接获取知识,但他并非绝对强调经验,决然否定书本。

陈鹤琴又具体将活教育课程分为五类: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自然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陈鹤琴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是中国教育教学界的知名专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通过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本文将从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出发,深入探讨其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和理念。

一、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陈鹤琴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她认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她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陈鹤琴强调,学校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她认为,只有当学生具备了独立的人格,才能够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全面发展陈鹤琴主张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她认为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知识方面的提升,还包括体质、心理、情感等多个层面的全面提升。

她主张学校教育应该包括文化课程、体育课程、美术音乐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陈鹤琴认为,只有当学生在多个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培养,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应对未来社会的人才。

三、创新能力陈鹤琴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她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她认为,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让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陈鹤琴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方法,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四、以学生为中心陈鹤琴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她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校教育应该立足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她提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特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个性发展。

陈鹤琴的活教育学思想

陈鹤琴的活教育学思想

陈鹤琴的活教育学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的思想:一、“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陈鹤琴活教育的目的论。

他赋予现代中国人五方面的要求。

①要具备健全的身体。

②要有建设的能力。

③要有创造的能力。

④要有合作的态度。

⑤要有服务的精神。

二、“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课程论的概括表述。

他认为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

陈鹤琴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就是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1、“活教育”的课程原则①按照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布的课程标准。

②根据当地儿童与环境实际需要情况而灵活安排。

2、“活教育”的课程编制阶段①采用大单元编制。

②除国语及算数外,用大单元及活动中心编制。

③除国语及算数外,采用活动中心编制。

3、“活教育”课程类型活教育的课程类型也叫做“五指活动”,主要包括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自然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三、“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这些教育原则体现出鲜明的特点。

1、强调以作为基础,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

同时,他也看到儿童的做往往带有盲目性,因此在鼓励学生做的同时,教师要给予有效的指导。

2、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

3、根据儿童生活的需要以及儿童的学习兴趣,组织儿童活动场所。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县人。

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着名的儿童教育家。

主要教育着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活教育的教学原则》等。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统的《陈鹤琴教育文集》,是我们研究陈鹤琴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

关于"活教育"的思想体系陈鹤琴自1940年在江西办幼师时开始提出"活教育"思想,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直到1947年他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1、"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他认为做一个人、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现代中国人是要有条件的。

"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便受教育者具备这些条件。

第一、要具备健全的身体。

他认为一个人身体的好坏,对于他的道德、学问及从事的事业有很大影响。

中国人身体素质不好,一向被人讥笑"东亚病夫,因此具各健全的身体,更为重要。

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

当时中国"凡百俱废,"急切需要的是各种建设",而过去的教育培养的人不重视建设的能力,所以"活教育"则重视建设的能力,"要把它培养起来",以便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

他认为中国人本来有很强的创造能力,无论是文化或制度,在古代的中国就己经很好,只是近几百年来因循苟且不知创造。

"及至科举一兴,思想就格外受到束缚,一般文人学士,摇笔呐喊的能力本领虽有余,而创造的能力则不足。

时至今日,我们亟需培养儿童这种创造能力", 他一向认为儿童本来就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只要善于启发诱导、教育和训练,创造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

他认为中国人个性强,往往各自为政,在团体活动中,常缺乏合作的态度。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内容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内容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内容陈鹤琴(1872-1930),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研究了世界教育发展史,受到欧美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从实践出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并且注重学生学习自然科学,重视科学朴素性,扩展学生视野,传授学生综合性的知识,帮助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陈鹤琴认为,学生要经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具备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走出一条个性化的路。

一、以实践为准则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思想,以实践为准则,强调将学生的思维联系到实际。

他认为,学生首先要经历实践,通过实践了解或分析社会现实,从而扩展视野,掌握技能,加深理解,提高实践能力,最终建立完善的实践认识体系。

因此,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有效的教育。

二、强调学生学习自然科学陈鹤琴强调学生要学习自然科学,他指出,自然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

此外,他也主张要结合实践来教授自然科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实践,将自然科学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为未来科学创新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思想,还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他认为,学生要在学习中训练自己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文学、历史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综合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帮助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陈鹤琴在提出活教育思想的同时,也强调了对学生的教育。

他认为,通过学习,学生应该有能力来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

他把教育不仅仅限于学习,而是着重教育学生应该具备的总体的技能,使学生具备能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融入社会。

综上所述,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思想,是一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直接连接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重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以及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教育思想。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1886-1979),字树翁,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教育家、国学学者。

陈鹤琴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她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个体的人格修养,强调以德育人,提倡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她的教育思想中,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走向现代之路的开始。

本文将从陈鹤琴的生平、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陈鹤琴的生平陈鹤琴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境殷实,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自幼喜爱学习,擅长诗文,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1919年,陈鹤琴在上海创办了私立南洋女子学校,并担任校长。

她在南洋女子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开始了她的教育改革之路。

她主张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提倡德智体群四育并重。

她积极倡导女子教育,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教育应当与男子教育同等重要。

陈鹤琴的教育事业并不仅限于南洋女子学校,她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创办了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

1937年南京淪陷,她随学校迁至重庆,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1949年,她来到台湾,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并在教育领域发表了大量有影响力的文章和著作。

1979年在台北逝世,享年93岁。

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主张教育要以道德为首,倡导以德育人。

她认为,培养人格完善的人才是教育的核心目标,而道德修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她提出“义理教育”的理念,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在学业和工作中都能秉持正确的道德标准。

在她看来,只有人格端正的人才是真正有用的人才,人格修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除了德育之外,陈鹤琴还提出了“智育、体育、群育”的教育理念,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体魄和社交能力。

她主张提倡全面素质教育,倡导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

她主张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推崇体育锻炼,使学生在学业之余,能够融入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陈鹤琴教育思想

陈鹤琴教育思想

陈鹤琴教育思想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学期教育史上,对课程理论与思想发展贡献最大的当推陈鹤琴先生。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学期教育学家。

陈鹤琴先生早年留学美国,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

1919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教授教育学和心理学。

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任园长;不久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亲自从事并领导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他对当时国外幼儿教育课程严重充斥中国幼稚园的状况十分不满,与张宗麟等人一起进行了幼稚园课程中国化和科学化探索,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课程的发展。

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先驱。

他还发起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

协助教育部制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鹤琴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他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幼儿教育系主任。

在这期间,他继续研究幼儿教育,整理他以前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和科研体系,完成了他20~40年代一直未能实现的理想。

然而,从50年代初起,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他的活教育思想受到错误批判。

而他本人,在1958年也遭到错误批判,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

1959年,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热爱的幼儿教育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

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忘儿童,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

”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

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为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和借鉴,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启示。

在她的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和实践经验,这些对我们的现代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出发,探讨她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探索。

陈鹤琴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她认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学生本身,从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出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

她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教育实践中,她注重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她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取向和方法论,引导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陈鹤琴注重教育的情感渗透和人文关怀。

她认为,教育工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情感培育和人文关怀。

她强调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她倡导在教育中注入温情和人文关怀,让学生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成长。

她的教育实践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情感理解和关怀,让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感受到了真挚的爱和尊重,获得了健康的成长。

她的这种情感渗透和人文关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和人文关怀的教育典范。

陈鹤琴倡导教育真实性和自由性。

她认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和发展机会。

她主张教育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自我成长和发展。

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自我认知和发展。

她强调教育应当是一种真实的体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获得自我实现和成长。

她的这种真实性和自由性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路径和发展方向,引导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显然,这五方面的条件,体现了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要求。针对传统教育“把书本作为学校学 习的唯一材料”,把读书和教书当成了学校教育 活动内容的实际状况,陈鹤琴将“大自然、大社 会都是活材料”概括为“活教育”的课程论。 “活教材”并不是否定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儿童 在自然、社会的接触中,在亲身观察和活动中获 得经验和知识的重要性,主张把书本知识与儿童 的直接经验相结合。如给儿童讲鱼,就要让他看 到真正的鱼,观察鱼的呼吸、游动,甚至解剖鱼 体,研究鱼的各部。这样获得的知识真实、亲切, 而且还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精神。
• 1.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 动、散步等。 • 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 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 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 认识环境等。
• 4.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 图画、手工等。 • 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 这些原则的特点是 • 首先强调以 “做”为基础,确立学生在教学 活动中的主体性。 • 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做”的同事,教师要 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 陈鹤琴“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 • 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现和批评研讨
• 总之,陈鹤琴一是批判吸收了杜威的教育 思想,二是在批判中国传统的“教死书, 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 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崭 新的儿童教育观。他的活教育理论,比较 深刻地揭示了教育、教学上一些带有规律 性的问题,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基 本上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对当今教育 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陈鹤的思想
陈鹤琴(1892--1982年),中国著名儿童教 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南京师范学院 院长。 • 陈鹤琴1892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 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 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 间回国后,长期从事师范教育与儿童教育工 作,在儿童心理的研究与幼儿教育的研究方 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陈鹤琴回国后,最初任南京高等师范
学校教授,国立东南大学(后更名国 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成立后,任 教授兼教务主任。在此期间,他致力 于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学和幼 儿教育学。1923年他创办了鼓楼幼儿 园,作为理论研究的实验基地。
陈教授是一位爱国民主主义者,陶行知 先生批判旧教育的一句名言:“教死书, 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 死”,对陈教授的教育思想影响很大。因 而陈教授把这句话改成:“教活书,活教 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因此,陈教授提出“活教育”的口号,试 图用“活教育”来改革中国的旧教育。
• (三)教学论 •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 的基本原则。提出十七条教学原则是: • (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 (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 (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 (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 (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 (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 (7)比较教学法; • (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 •
自然构成的自然环境和大社会构成的社 会环境一道组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中心内 容,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 展。设计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必须 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把大自然和 大社会作为中心。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是 合理的。
•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 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 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 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 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 (二)课程论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选择什 么样的课程内容来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呢? 对此,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自己著名的观点, 那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他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 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 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 自然和大社会。自然环境包括动物、植物 和各种自然现象,如春天的桃花、杏花、 扬花、柳絮,夏天的雷鸣电闪、蜻蜓荷花, 秋菊冬雪等。
• 二、“活教育”理论
“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 “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 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三大部分。 • (一)目的论 有感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
病,以及当时我国所面临的民族生存危机, 陈鹤琴明确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其中, “做现代中国人”包含五方面的条件:第一, 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 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 第五,要乐于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 • • • • • • • •
(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10)替代教学法; (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13)教学游戏化; (14)教学故事化; (15)教师教教师; (16)儿童教儿童; (17)精密观察。方法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 突出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及一个“活” 字,一个“做”字,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 地位,体现了陈鹤琴先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 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强 国需先强种,强种先要强身,强身先要重视年幼儿童 的身体健康。身体强健的儿童,性格活泼,反映敏捷, 做事容易。为了儿童的现在和将来,幼稚园的教育应 注意儿童的健康。
• 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陈鹤琴认为: “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 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 别注意习惯的养成。” • 应带领幼儿多到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不仅可以使 儿童在接触自然中学到各种经验,还可以使他们 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沐浴到充足的阳光,活跃儿 童的精神,强健儿童的体魄,增加儿童的欢乐。 户外活动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的有利措施。 • 此外,幼稚园应特别注意音乐,因为音乐可以陶 冶儿童的性情,鼓励儿童进取。幼稚园应创设音 乐环境,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欣赏 音乐的能力和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