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作业设计[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齐国有个国君叫齐襄公,荒淫无道。他的两个 弟弟逃到国外避难,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公子纠逃 到鲁国。
鲁庄公八年和九年,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 孙毋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这时鲁国派兵护送公 子纠,莒国也派兵护送公子小白赶回齐国。结果是 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春 秋时有名的五霸之长)。
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 夺君位的公子纠。但齐桓公还不甘心,第二年,即 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鲁军在曹刿的出色 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军打得大败,赶出了鲁 国的国境。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叙的齐鲁长勺 之战。
二 揭示目 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
式。
教学媒体使 用
预期效果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学生明确。 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 原因。
三 自学指 导
。1.老师先示范读一遍。 2.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准确。句读正确。 3.纠正字音 刿(guì) 间(jiàn) 弗(fú) 偏(biàn)
四 学生自 学
1 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2 齐读第二段,并思考回答“第二段写什么?”读 毕提问一二名同学。 3 第三段
(1).字词解释:地址同上,点击打开 (2.)抽读,其它同学思考回答“这段主要写什么? 4 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
自读课文后讨论明 确。
五 检测自 虚词总结
曹刿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未可
未可
可矣
鲁庄公 衣食分人 祭神以信 以情断狱
对比


三鼓 败绩 辙乱旗靡
战中
鲁庄公 鼓之
驰之
政治见解
曹刿
战后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四教学主要过程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导入: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巨鹿之战等导入。

1、个读、齐读课文。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2、再读课文。

二、点读课文: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鄙安加信孚狱绩轼焉靡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

再请同学们质疑。

四、品读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曹刿论战》 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 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2. 了解曹刿“一鼓作气”、“敌疲我打”的战略、战术,以及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3. 体会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作者运用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左传》;2. 读准、读懂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快乐链接】《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齐鲁长勺之战: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体验学习】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节奏。

2.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小组交流质疑,推荐重点字词(上板)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①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②鲁庄公认为战前需做哪些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③曹刿认为有利的进攻时机是什么?有利的追击时机是什么?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翻译、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2. 品读课文分析曹刿与庄公的人物形象。

【体验学习】1.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说说鲁国为什么能够战胜强大的齐国?2. 研读课文,赏析句子(1)庄公作为“肉食者”,他的“鄙”表现在文中的哪些方面?(2)文中表现了曹刿哪些品质和才能?结合具体的句子谈一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 (新版)新人教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 (新版)新人教

21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和大意,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了解课文的结构和详略安排,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理清课文的思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爱国的精神,明白“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民心向背”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与北方前秦苻坚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曾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勺之战,去了解一下鲁国能够取胜的真正原因吧!板书课题 21曹刿论战二、出示学习目标三、作家作品简介四、检查预习【出示】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又何间.焉(jiàn)牺牲玉帛.(bó)肉食者鄙.(bǐ)登轼.而望之(shì)小信未孚.(fú)望其旗靡.(mǐ)吾视其辙.乱(zhé)五、听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一听,认准字音,明确停顿。

2、读一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译一译,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语。

(1)解释下列各句中带点的字。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何以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六、品一品,赏读课文,体悟情感。

《曹刿论战》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时安排:共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1自然段。

学习过程: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在时间的长河中逆流而上,走进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去看春秋战国时发生在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同学们,你们知道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齐国,又是谁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吗?今天我们所要学得这篇课文就是关于这场战役的,学完这一课你们就会明白的。

(板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读准字音。

1、师:首先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XX你先开始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更正。

2、生轮流读课文,有错即停,指名正音,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师及时表扬声音响亮、读得正确流利的同学。

3、可能读错的字词刿见鄙孚徧靡4、生齐读板书字词两遍。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译讲课文。

1、指导自学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运用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第1自然段。

(如有疑问可问同学,也可举手问老师)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

师:自学暂停,下面译讲课文。

XX,你译讲第一句,译讲方法请看投影: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词,最后连起来翻译。

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帮助更正。

依次一人译一句。

(若有错,指名更正,生不会,师更正)估计有疑难的词:鄙古: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今:轻视,看不起牺牲古: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何以战:凭,靠必以分人:把比以信:按照,根据必以情:按照,根据可以一战:可以凭借生齐读第1自然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1 曹刿论战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背诵课文。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及他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背诵课文。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课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九年级语文下册21曹刿论战学案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1曹刿论战学案学案新人教版

第21课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积存文言文经常使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明白得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材助读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要紧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经常使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体会教训,论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确实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

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的言论,说明弱国在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那么,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机会、后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曹刿论战》所写的故事,是齐鲁长勺之战。

预习案1.给划线的字注音:⑴又何间焉()⑵小信未孚()⑶捐躯玉帛()⑷曹刿论战()⑸登轼而望之()⑹遂逐其师()2.为以下句子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说明:⑴曹刿请见.()A、拜见B、看见C、引见D、见到⑵小信.未孚,神弗福也()A、相信B、信服C、确实D、信誉⑶彼竭我盈.,故克之()A、充满B、有余C、旺盛D、节约⑷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A、因为B、依照C、用D、把3.翻译下面的句子: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夫战,勇气也。

4.《曹刿论战》选自《》,传奇是时期,依照鲁国史料编写的史书。

5.理清课文思路,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并背诵全文。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缘故是什么?(2)曹刿是如何评判鲁国的战前预备的?(3)在战争中,曹刿是如何帮忙鲁庄公选择反扑机会的?(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说明分几层意思?6.概述课文大意。

7.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归纳情节。

我的疑问:探究案分组探讨: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此刻哪里?曹刿的“远谋”表此刻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壮大的齐国缘故有哪些?“肉食者鄙”的“鄙”表此刻:曹刿的“远谋”表此刻: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壮大的齐国缘故有:2.什么缘故说“小大之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曹刿论战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论(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间(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3)乘(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4)遂(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齐师伐.我( ) (2)曹刿请见.( )(3)又何间.焉( ) (4)未能远谋..( )(5)衣食所安.( ) (6)弗敢专.也( )(7)忠之属.也( ) (8)彼竭我盈.(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竭.我盈(干涸) B.又何间.焉(参与)C.公问其故.(原因) D.忠之属.也(类)4.下列与“小大之狱”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忠之.属也C.公将驰之. D.登轼而望之.5.下列与“其乡人曰”中“其”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妻献疑曰B.颓然乎其.间C.增其.旧制 D.其.如土石何6.补出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 )分( )人。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1)其.乡人曰( ) (2)又何间焉.( )(3)乃.入见( ) (4)何以.战( )(5)忠之.属也( ) (6)战则.请从( )8.判断下列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

(1)何以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战于长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夫战,勇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1)既克.——( ) (2)夫大国,难测.也——( )(3)望其旗靡.——(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选段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通过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12.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的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的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阅读【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

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惟荀罃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

此善于用气者也。

(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

②拔:攻克,攻取。

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

④遽:迅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将驰.之( ) (2)彼竭我盈.( )(3)皆.初气过锐( ) (4)渐就衰竭之故.(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善于用气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

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

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16.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lún 论语lùn 理论(2)jiān 时间jiàn 间接(3)chéng 乘机shèng 史乘(4)suí半身不遂suì遂心遂意2.(1)攻打(2)接见(3)参与(4)深谋远虑(5)指安身(6)独自享有(7)类(8)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3.A4.B5.A6.刿公吾之于7.(1)他的,指曹刿的(2)语气词,相当于“呢”(3)于是(4)凭、靠(5)结构助词,的(6)连词,就8.(1)宾语前置,“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

(您)凭借什么作战?(2)状语后置,“于长勺”,介词短语作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两军)在长勺交战。

(3)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曹刿”。

(曹刿)回答道:“(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4)省略宾语,即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且省略了表对象的介词“于”,正常语序应为“必以(之)分(于)人”。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5)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

作战,靠的是勇气。

9.(1)克敌制胜(或:攻无不克) (2)深不可测(或:高深莫测、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风披靡(或:所向披靡、望风而靡)10.(1)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根据实情。

(2)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穷尽了。

11.记叙语言动作12.“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13.(1)驱车追赶(2)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3)全,都(4)原因,缘故14.(1)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2)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15.B16.【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

【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乙文参考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穷尽了。

我对这几句话,经常思索玩味。

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罢了。

(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两者失败)都是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接近衰竭无力的缘故。

只有荀罃攻克逼阳,士气已经穷尽却又重新振作;陆抗攻克西陵,事先预料城池难以迅速攻克,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来等待城中敌人力尽自毙。

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学法指导:怎样学好语文☆人生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一种探索,一种生活,而人生目标,则是一种自我的设定。

☆人生的目标在于追求,这种追求不仅是纵向的拓展,更是横向的探索。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目标,它不一定是鸿鹄大志,不一定撼天动地,但要有一个切实的规划,目标既定,就要朝着你的目标勇敢前进。

☆所有的成绩都是努力的结果,都是勤奋的结晶,给自己确立一个通过努力能实现的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一个人要想生活得无怨无悔,就只有努力拼搏;只有努力拼搏过才能无怨无悔。

☆认真学习,加快生活、学习的节奏,排除一切杂念,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去,战胜自己,成为执掌自己命运的主人。

☆有人说自信是驾驭理想的风帆,是成功的基石!成绩一时不理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信心,可怕的是没走上战场就倒了下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它的广度、高度、深度是无限的,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活出质量活出品味。

1、初中语文一定要掌握好文言文中的课下注解的所有内容.2、语言基础部分靠平时积累,也是要多做题。

3、作文,多背些古诗词、名言警句啥的,尽量往文章里放。

作文要积累:平时看《读者》优美的段子就记下来,有感想也在一本本子上写几句自己的感想4、多看些经典书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学品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