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视角
叙述角度

详解叙述角度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
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举例。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
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
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
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现代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现代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
而在小说创作中,叙述视角的选择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了故事的呈现方式,还影响着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本文将对现代小说中的叙述视角进行深入分析。
一、叙述视角的定义及分类叙述视角,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在讲述故事时所选取的观察角度。
常见的叙述视角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即故事由“我”来讲述。
这种视角能让读者迅速进入主角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其情感和经历,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我”的视野可能相对狭窄,无法全面展现整个故事的全貌。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又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下,叙述者仿佛无所不知,能够洞悉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内心想法和行为动机,这种视角能提供全面而宏观的故事图景,但有时可能会让读者觉得过于上帝视角,缺乏一定的神秘感和探索性。
有限视角则是通过某一个特定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和讲述故事,其所知所想与所观察到的内容都受到该人物自身的性格、经历和立场的限制,从而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悬念和不确定性。
二、不同叙述视角在现代小说中的运用1、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魅力在许多现代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被广泛运用。
例如,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以主人公渡边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青春故事。
读者随着渡边的内心独白,一同经历他的迷茫、孤独和爱情的纠葛。
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与主人公建立起了紧密的情感联系,仿佛亲身参与了他的成长历程。
2、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宏观展现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作者能够自由地穿梭于各个角色之间,展现宏大的历史背景和众多人物的命运起伏。
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战争的残酷、社会的变迁以及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3、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悬疑营造而在悬疑小说中,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常常能发挥出独特的效果。
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通过不同人物的有限视角逐步推进故事,让读者在不断的猜疑和推理中寻找真相,增加了阅读的紧张感和趣味性。
文学中的叙述视角与叙事方式

文学中的叙述视角与叙事方式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其中叙述视角与叙事方式的运用对于塑造故事情节和传递信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选择不同的叙述视角和叙事方式,作家能够呈现各种风格迥异的故事,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一、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指故事中的叙述者所站立的角度和观察角度。
常见的叙述视角包括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和多角度视角。
1. 第一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是指叙述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来叙述故事,直接参与其中。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深入揭示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让读者更加贴近故事中的主人公。
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通过主人公自身的感受,让读者深入体验到其蜕变过程中的痛苦和绝望。
2. 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是指叙述者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叙述故事。
这种视角相对客观,可以展现更多的人物和场景,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整个故事发展。
例如,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通过描写各个角色的行为和对话,呈现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黑暗面和贫困人民的生活状况。
3. 多角度视角多角度视角是指通过不同的叙述者来展现故事中的多个视角。
这种方式可以使读者深入了解不同角色的思想和感受,感受到故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运用了多个人物的视角来叙述,通过多元的叙述视角,呈现了一个家族内部的争斗和矛盾。
二、叙事方式叙事方式是指故事的结构和呈现方式。
常见的叙事方式包括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和镜头切换等。
1. 线性叙事线性叙事是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将事件按照一定的时间线索进行串联,呈现出故事的起伏和发展。
这种叙事方式常用于叙述情节清晰、时间流畅的故事,使读者能够按部就班地跟随故事的发展。
例如,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以线性叙事方式展开,清晰地呈现出两位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成长历程。
叙述视角的名词解释是啥

叙述视角的名词解释是啥视角,是指观察或描述事物时所采取的立场或角度。
在叙述中,视角则是指作家或叙述者以何种方式来呈现情节和表达观点的一种技巧。
视角决定了读者如何感受和理解故事,它可以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或多重视角等形式。
而叙述视角,则是指在叙事中所采用的视角方式的一种表述。
叙述视角是构建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读者对故事的感知和情感投入。
通过选择不同的叙述视角,作家可以更好地展现故事的内涵和表达自己的意图。
不同的叙述视角给读者呈现了不同的故事情节、情感和角色描写,从而使得故事更加多元和丰富。
首先,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是指将故事从主人公或旁观者自己的角度进行叙述。
这种视角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体验,获得更为亲密和直接的叙述感受。
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读者可以与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共鸣,并更加容易被故事所吸引。
此外,第一人称视角还强化了叙述者的身份和独特性,给予了故事更大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其次,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来叙述故事,即叙述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他们的视觉和感知去描述故事的发生。
这种视角较为客观,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故事中的各个角色及其行为动机。
第三人称视角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描写,有效地展示故事整体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以及描绘出全景式的故事背景。
除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外,还有一种称为多重视角的叙述方式。
多重视角是指通过多个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每个人物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经历,通过它们的交替呈现,使得故事更加多样化和多维度。
多重视角能够深入展示不同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种视角方式常用于体现复杂的社会关系、矛盾冲突和以多元角度审视问题的叙事作品中。
总的来说,叙述视角是写作中重要的技巧之一,它通过选择不同的叙述方式来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情感投入。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能够使读者更加亲近和投入故事,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提供了更客观和全面的故事呈现,而多重视角则能够展示故事的多样性和多维度。
叙述视角

• 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如《红楼梦》第二十九回的一段: • 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 意,我就立刻因你死了,也是情愿的;你知也罢,不 知也罢,只由我的心,那才是你和我近,不和我远。” 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我自然 好。你要把自己丢开,只管周旋我,是你不叫我近你, 竟叫我远了。” • 看官,你道两个人原是一个心,如此看来,却都是多 生了枝叶,将那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了。此皆 他二人素昔所存私心,难以备述。如今只说他们外面 的形容。
《祝福》——鲁迅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 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 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 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 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会不 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 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 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 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 在这一段里,角色双方互相不了解对方隐曲微妙的心理, 因而隔膜误会,然而叙述人知道。叙述人把双方的心理剖 析得纤毫毕现,而且直接出面进行评论。这里虽不是以第 一人称(“我”、“我们”)直接出面,但却明白显示了叙 述人的存在。因此这是一段典型的“全知叙事”。
• 内视角(叙述者=人物) • 即从故事中一个人物的角度讲述故事。由于故事是借用一 个特定的人物之口讲述的,所以他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 识所理解的一切,而这一切无不受到其自身主客观条件 (如气质、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
• 如苏童《妻妾成群》中一段: • • 颂莲走到水井边,她对洗毛线的雁儿说:“让我洗把脸吧, 我三天没洗脸了。”雁儿给她吊上一桶水,看着她把脸埋 进水里,颂莲弓着的身体像腰鼓一样被什么击打着,簌簌 地抖动。雁儿说:“你要肥皂吗?”颂莲没说话,雁儿又 说:“水太凉是吗?”颂莲还是没说话。雁儿朝井边的其 他女佣使了个眼色,捂住嘴笑。
文学的叙述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文学的叙述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分析在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是指作家通过哪种角度来叙述故事,传递信息和情感给读者。
不同的叙述视角可以呈现不同的故事效果,给予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分析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几种叙述视角,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及对作品的影响。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作者通过某个故事中的角色来叙述整个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具有高度的主观性,读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和感受来理解故事。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可以深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由于叙述者是主人公本人,也可能对故事进行主观处理,产生片面或有限的观点。
例如,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就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故事以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的视角展开,通过她的叙述,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她对各类人物的看法和内心的矛盾。
同时,第一人称视角也使得读者在伊丽莎白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与她共情,加深了阅读的情感共鸣。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作者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旁观者可以是一个普通的观察者,也可以是一个神秘的存在。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提供更客观的叙述,让读者跳出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全面了解故事的发展和各个角色的情况。
同时,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也允许读者了解到一些主人公所不知道的信息,增添了悬念和戏剧性。
例如,J.R.R.托尔金的小说《魔戒》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故事中,旁观者以一种神秘的方式描述了中土大陆上的冒险和斗争,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个角色的思想和行动。
同时,第三人称视角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些主要角色不知道的线索和信息,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三、多人称叙述视角多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作者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展现多个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呈现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增加故事的层次和深度。
多人称叙述视角可以展示出不同个体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小说,主要是叙述故事。
小说既然要叙述故事,就确定有一个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问题。
所谓叙述视角,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即故事里所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想到的。
叙述人称,就是作者叙述的视察点、立足点。
叙述人称不同于人称,后者是指人物的一般代称,如你、我、他,它们不能一一对应。
依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叙述的视角主要有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视角。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既是叙述故事的人,同时又是故事里的角色。
这种叙述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叙述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既可以干脆参加事务进程,又可以跳出作品环境而从旁予以描述或评介,从而使叙述显得更逼真、可信或亲切,也更易于理解。
二是由于叙述者受其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行能叙述角色无法知晓的内容。
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实,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观赏第一人称时要留意,文本中的“我”不是作者,而有些同学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那是错误的。
“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既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
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的叙述。
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为所欲为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务或领域中挖掘,可以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
在这种叙事视角中,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是无限的自由度。
这种叙述视角,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的情节发展,而且还了解小说中全部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静静话,叙述者也一清二楚;甚至对故事里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这是一种全知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的不足之处,就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隔膜,作者总是把读者排斥在小说的外面,而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作者似乎是在与读者谈心似的。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

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一、概念阐释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简单地说就是叙述者与他讲的故事间的关系。
作家创作小说一样要选择最佳叙述视角,否则也会影响小说的创作质量。
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不单是个技巧问题、艺术形式问题,它与作品的内容和作家为表现这一内容所采取的整体构思都密切相关。
小说的叙述视角就是根据作家主观意图所确定的叙述主体及所选择的反映生活的观察点和立足点。
二、分类1、有限视角2、全知视角3、特殊视角:儿童视角、女性视角、老人视角、动物视角三、有限视角有限视角,即“凡人目光”。
即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这时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有限视角多以第一人称方式呈现,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
,“我”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 ;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
也可以是混合第一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发展,小说中的“我”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孔乙己》有限视角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好处: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
缺点: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1.主人公视角主人公视角就是由作品中主人公叙述的视点。
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进行描写。
2.见证人视角见证人视角,即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叙述的视点。
通常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 以贯之。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 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即使“我”在 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 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 等间接表现。“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 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 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 想。这就更具有真实感。好像不仅作者就是 “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 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聪明的小说家并不全 采用全知视角,而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小说中某一 人物的有限视角,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 看事。这样,我们看到,小说的叙述视角,并不等 同于人称,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 第一人称叙述(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全知视角、全知视角中的有限视角)
《今天运气真不错》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 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 来走去,饿得头发晕。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 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大块肉呢! 她停在树上。一大块肉,足有三两重。好,美味来了!我 心里一喜。可是我心里又一急,怎么样才能把肉从树上骗 下来呢?我脑子飞快地转动,好,想起来了,不是听说乌 鸦爱慕虚荣吗?我就从这里下手。我清了清嗓子,抬头对 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 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说完这话,半天没有 听到树上的回答,我想,这只乌鸦,可能识破了我的计谋。 听得树上吃肉的声音,我心急如火,心想还不快想办法, 肉就被她吃光了。我又生一计,假装要走的样子,边走边 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就不会唱 歌。”我偷眼瞧瞧乌鸦,看见她终于急了,只听“哇”的 一声,那块肉掉了下来。我赶紧跑过去,叼起肉一溜烟跑
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 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 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当它看见树 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它 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 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 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 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 的主意,便闭口不理。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 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 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乌鸦一听急了, 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运用第二人称写作,一般不能称为 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严格地说来,第 二人称叙述,算不上一种叙述角度。它 不是讲述者,而是被讲述者,是小说中 的一个人物。它和第三人称的情况差不 多,叙述者也在局外,但与第三人称略 有不同:它与人物有着密切对话的关系。
各叙述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 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 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 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 较灵活自由。
《我受骗了》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 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我马上警惕起来。 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看样子他今天 又没安好心。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狐狸看见我在吃肉, 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转。看我把你馋死!我 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 “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 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 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走我嘴边的肉。于是我 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 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 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我一听这话急了,我 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 狸给小看了。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 肉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我气得哇哇大叫, 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第二人称叙述(同第三人称叙述,而非真正的叙述 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 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 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 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 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 掌。这是一种全知视角。它的最大优点是比 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 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 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 外。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 读者交谈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