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概况书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的必修课之一,旨在向留学生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各方面知识。
通过研究,学生将获得大量关于中国各方面的知识,并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激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同时提高阅读和听力的能力。
本门课程总计32学时,教师应尽量
做到条理清晰、平实、自然、通俗易懂。
考虑到外国留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将学生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完成每章后面列出的思考题。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三年级的留学生,所以尽量使用汉语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组成。
参考书目为《中国概况》,___编著,___,2003年4月。
中国概况

中国概况本书是以外国留学生为对象编写的一部教材,它适合于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使用。
同时,它也可供具有中级以上汉语程度的其他外国人阅读。
《中国概况》突出了如下几点:第一,系统全面,本课不是关于中国某一种或几个方面的介绍,而是对中国各方面知识的系统讲授。
当然,所谓全面也是相对的,不可能包罗万象,但是,需要让外国留学生了解的基本方面,就尽尽可能讲到。
第二,简明概括。
本书毕竟不是一部小百科全书,而一门课程,它的容量要受到整个计划和课时的限制。
因此,既然要系统全面,就不可能将每个专题都充分地展开,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第三,通俗易懂。
《中国概况》作为一门知识文化课程,比起汉语课来,内容广泛得多,词汇量大得多。
考虑到外国留学生的接受能力,本书在表达上,尽量做到条理清晰,平实自然,通俗易懂。
通过这门课程,力图使学生不但能获得关于中国的大量知识,而且在阅读和听力也有明显的提高。
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教学讲授,同时,适当安排看录像、课堂讨论、参观访问等。
由于中国疆域广大,横跨地球的亚寒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五个气候带,加上地形复杂,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以及季风的影响,所以,气候复杂多样,各地湿度与温度差别明显,有湿润、半湿润、干燥、半干燥之分。
东北的黑龙江省,夏季不热而短促,冬季严寒漫长;南部的台湾、广东、云南南部,没有冬天,四季炎热多雨,树木常青;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冬冷夏热,四季分明;西北内陆地区,常年干旱,风沙很多,日温差比较大;青藏高原是中国特殊的高寒地区,空气稀薄,终年积雪。
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为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提供了便利条件,世界上多数地区的动物、植物,在中国都可以找到生长的地区。
同时,由于各个季节、各个地区降雨量很不均衡,每年也都有发生旱灾或水灾的地区。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其程度从东向西、从南向北逐步明显。
年降雨量从西北部向东部、南部、东南部逐渐增加。
东北地区年降雨量多在400毫米至1000毫米之间。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中国的地形
长江概述: 1、发源地、注入海洋
中国的地形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 拉丹东西南侧,向东流经11个省、自治区, 最后注入东海。
2、长江干流流经省级行政区示意图
中国的地形
长江干流流经十一个省级行政区
青 海
安
江 苏
西藏自治区
四
川
湖
北
徽
重庆
江
上海
西
湖 南 云 南
我国笫二大 我国最大 黄土分布世界最广
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世界最高 地面坦荡
多大山
中国的地形
相对高度较小
多雪山、冰川
地势西高东低 石灰岩广布 地面崎岖,有许多“坝子
中国的高原
中国的地形
青 藏 高 原
海拔较高,气温和气压偏低
多为草原、碎石堆和雪山的景观。
中国的地形
中国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 一望无际的草原和荒漠
第一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山、高原为主: 中国的地形 青藏高原 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 祁连山-- 横断山脉
我国 第二阶梯 地势 1000—2000 三级 米 阶梯
高原、盆地为主: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第三阶梯
中国的地形
注意一下有哪些支流?
从地图上看,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内蒙古河口 中国的地形 以北为上游,河口至河南孟津之间为中游,旧孟津以下为下 游。 河口
旧孟津
中游主要流经哪两个省区?下游主要流经哪两个省区?
中国的地形
• 黄河的贡献: • 黄河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并在干 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 美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 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 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然而直至新中国成立以 前,黄河上还未出现一座水坝,滚滚河水白白流 入大海。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 源实行梯级开发,并已陆续建成了刘家峡、三门 峡、龙羊峡等八座大型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为 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电 能和灌溉之利。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以《中国概况》为个案分析

感谢观看
参考内容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以《中国概况汉语文化双向教程》 为例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学习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然而,在对 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对于学习者的理解和接受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次演 示以《中国概况汉语文化双向教程》为例,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对外汉语文化类教 材,探讨其文化内容的选取和呈现方式,并分析其优缺点。
三、教材的优缺点
《中国概况汉语文化双向教程》作为一本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具有一定的优 点。首先,教材的内容广泛且具有代表性,可以让学习者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文 化和社会文化。其次,教材的图文并茂和情境模拟等形式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 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教材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教材在选取文化内容时有时过于强调中 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导致学习者难以理解。其次,教材在呈现文化内容时有时 过于强调文化的展示而忽略了语言学习的本质。最后,教材的难度较高,对于初 学者来说可能较为吃力。
一、文化内容的选取
《中国概况汉语文化双向教程》是一本以介绍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为主要内 容的教材,其文化内容的选取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教材涵盖了中国历史、地理、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社 会习俗等,让学习者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然而,在选取文化内容时,教材有时过于强调中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导致 学习者在理解上出现困难。例如,教材在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时,可能会涉及到 一些具有特定地域和文化特色的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对于中国 学习者来说可能较为熟悉,但对于非中国学习者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因此,在选 取文化内容时,需要考虑到学习者的背景和接受能力,避免过于复杂或难以理解 的内容。
中国概况

中国概况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
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
国家地理地形: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东邻朝鲜,南接越南、老挝、缅甸,西南和西部与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东北接俄罗斯,正北为蒙古,西北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邻。
东和东南隔黄海、东海、南海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文莱等国相望,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全境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合占全国面积的2/3。
西南部地区是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由青藏高原西北端的帕米尔高原延伸出许多高大的山脉,向东逐渐降低为低山、丘陵,大体上以东西和东北--西南两种走向最普遍。
东西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西部,山形高峻、气势雄伟;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分布在东部,山势渐低,风景秀丽。
此外还有南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主要山脉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祁连山、阴山、秦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南岭、台湾山脉等。
东西走向的山脉大多是我国地理区域的重要分界线,如昆仑山脉北支和祁连山是青藏高原的北缘,阴山山脉是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之一,秦岭是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南岭是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喜马拉雅山脉构成了青藏高原的西南边缘。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致可以分为两带: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一般西坡较平缓,东坡陡峻,形成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边缘,河川流经山地多成峡谷急流,著名的长江三峡就是长江切穿巫山山地形成的;长白山、辽东丘陵、浙闽山地等,不连续地分布在我国东部平原东部,林木葱郁,有许多著名风景区。
这两带之间,分布着我国的主要平原。
以上山脉的分布构成了中国地形的基本骨架。
按高度的明显变化,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可以分为三级阶梯。
《中国概况教学》课件

二、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的人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 家,约有14亿人口,人口分 布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人 口密集。
中国的民族
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是最 大的民族群体,其他少数民 族分布在不同地区。
中国的语言
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 但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 言和方言。
中国的宗教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主要宗教包括佛教、 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中国传统宗教。
中国的体育
体育在中国受到广泛 关注,羽毛球、乒乓 球、篮球和足球是最 受欢迎的运动项目。
六、中国的科技环境
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程
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重要的 成就,包括航天技术、生物技 术、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
中国的科技产业
中国发展了强大的科技产业, 包括电子、汽车、机械制造、 生物医药和互联网技术。
《中国概况教学》PPT课 件
# 中国概况教学PPT课件大纲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和面积
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西濒干旱的 欧亚大陆,北界内蒙古和俄罗斯,南界海南岛 和越南。
中国的面积及其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国家,总面积约为9.6万万 平方公里,拥有多样的地形地貌,包括高山、 河流、湖泊、平原和沙漠。
中国的历史文化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 传统节日、古代建筑、传统艺术和文学作品。
三、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的国情与政治制度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拥有 独特的政治制度,包括共产 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
中国的国家机构及其职 责
中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国务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共 产党,每个机构都有不同的 职责和权力。
中国的政治经济
中国概况

rén mín dài biǎo dà huì zhì dù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The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间 接 选 举
(选出代表产生)
省人民代表大会
(选出代表产生)
市人民代表大会
(选出代表产生)
各 级 人 大 代 表 每 届 任 期 : 五 年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汉朝(前202年-220年)
唐 朝(618年-907年) 宋朝 (960年-1279年)
清朝(1644年-1911年)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春秋开始。在此期间,先后有齐桓公、 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阂闾、越王勾践称霸于各诸侯国,史称 “春秋 xī 路 漫 漫 其 修 远 兮 wú jiānɡ shànɡ xià ér qiú suǒ 吾 将 上 下 而求 索
前面的道路还很长,我要一直努力地去寻找。 (实现理想)
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
period of Ming and Qing
庄子名周, 他生活在战国的 早期。 庄子与老子 朝三暮四.avi
庄子 ( 约公元前369-前286)
第十章 中国的文学
Chapter 10 Chinese Literature
一、 先秦【xiān qín】时期
Pre-Qin Period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诗经[shī jīng] The Book of Odes 楚辞[chǔ cí]The Odes of Chu
儒家学说的代表 [dài biǎo]人物
representative figures
中国概况

《中国概况》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社会概览》这本书是有关语言文化的一本教材,属于认知性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同时提高学生汉语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和书面写作能力,是一门融社会文化知识与语言技能训练为一体的课程。
其教学任务是向外国留学生系统、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特别是有关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观念、社会心理意识等方面的情况,能增进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了解,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为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而且还能激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研究兴趣,对他们正确认识中国、消除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误解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内容:《中国概况课》选编的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内容涉及婚姻、家庭、妇女、饮食、体育、法制、教育、语言、建筑、就业、环保、宗教及传统文化等十几个方面;题材包括杂文、散文、小说、谈话、报道、综述、调查、书评、诗词等。
课程设置方面以阅读理解为主体,主课文一般用来作精读课处理,副课文一般用以训练泛读、速读、跳读、猜测、浏览等技能。
以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为辅,培养学生成段、成篇地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练习样式丰富,强调客观理解,同时兼顾主观表述,强调理解性掌握,避免单纯机械性记忆。
三、实践环节: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2-3次实践活动。
通过观察饭馆里和中国家庭中吃饭的习惯,通过采访中国人对饮食的看法了解中国人的饮食方式;通过访问中国的家庭,观察他们的家庭关系,了解他们的家庭观念;通过旅游、参观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过中国传统节日时,组织学生一起过节,做节日食品,感受中国的节日文化等等。
四、学时:(课时分配)本课程总计64学时,第五学期每周32学时;第六学期每周32学时。
五、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文化学习的过程为重点,以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学习能力和语言技能能为宗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概况教程>>
13位ISBN编号:9787301150597
10位ISBN编号:7301150598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时间: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肖立
页数:186
版权说明:本站所提供下载的PDF图书仅提供预览和简介,请支持正版图书。
更多资源请访问:
前言
本书是对外汉语本科教学的专用教材,也可以作为进修和自学参考。
本书使用留学生易于接受的简练的语言,介绍中国文化当中的重要部分——制度文化,比如中国的政治制度、外交政策、金融法规和文化体制,帮助留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的管理方式和文化特点。
本书尝试摆脱以往同类书籍“厚古薄今”,偏重于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对当代中国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
为此,在文字资料和篇章结构方面,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全书基本选择使用了21世纪面世的公开资料,力争反映日新月异的中国的最新面貌。
在面对一些发展变化比较迅速的专题的时候,比如中国的金融业,本书开辟了专门的章节,予以充分介绍。
全书分:“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中国政治”、“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四个部分,共20课。
每个部分的内容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
这种内容安排和结构方式,适合编制教学、进修计划(例如,每个学期学习两个部分),也适合学生对课程作阶段性的总结和讨论。
全书文字内容,依据《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的生词表和语法项目部分,作了难度和篇幅控制,从而清晰而精练。
从十年以前编写《中国国情》教材至今,全书的各个专题和大部分内容,已经在全国各地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反复锤炼和检验,获得执教同行的一致肯定。
事实证明,这门课程和这些教学内容,正是今天留学中国的外国人最需要了解的部分。
我诚恳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出更多的“中国通”,为传播中国文化和增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作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对“中国国情”课程建设和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北京大学出版社沈浦娜和张弘泓老师为本书的成熟和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
我个人对书中出现的一切不当和错误承担全部责任。
内容概要
本教材供对外汉语本科教学和进修的中高级阶段使用,也可作为自学参考。
本教材的特点,首先是面向留学生。
以清晰简练的语言,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制度文化。
帮助留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的管理方式和文化特点。
其次,本教材尝试超越以往同类书籍“厚古薄今”偏重于古代历史文化的旧例。
着重对当代中国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介绍。
全书分四个单元“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社会”。
共20课。
每个单元的内容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便于编制教学、进修计划,也便于学生对课程做阶段性的总结和讨论。
每单元后还附各类习题,学生可自己检测学习成果。
书籍目录
第一单元 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条件 第一章 中国的国土与资源 第二章 古代历史 第三章 中国的人口 第四章 中国的民族 第一单元练习 第二单元 中国政治 第五章 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政府机构 第八章 中国的国防事业 第九章 中国的外交 第二单元练习 第三单元 中国经济 第十章 中国经济概述 第十一章 农业 第十二章 工业 第十三章 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十四章 中国的金融与保险业 第三单元练习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 第十五章 中国的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 第十六章 人民生活 第十七章 教育 第十八章 中国的科学技术 第十九章 中国的文化事业建设 第二十章 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 第四单元练习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国的国土与资源 提要: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国土面积广大,既有海洋也有陆地,地势西高东低,有很多高山和江河,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
中国资源的总量虽丰富,而人均数量却很低。
全国划分为省、县、乡(镇)三级行政区划,现有省级区划32个,特别行政区2个。
第一节 地理 一、中国的位置和面积 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接近整个欧洲的大小。
是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第一和第二位是俄罗斯和加拿大,美国936万平方公里,是第四位)。
中国南北相距大约5500公里,东西相距5200公里。
如果我们坐飞机,从最东边到最西边,或者从最南边到最北边旅行,至少需要飞行六个小时。
中国的土地,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中国的土地,根据世界时区的划分,包括东5区、东6区、东7区、东8区和东9区五个时区。
为了方便,目前中国各地使用东8区的时间,也就是“北京时间”。
中国的陆地边界长约2.28万公里,与14个国家的国土相连,它们分别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
图书标签中国
版权说明
本站所提供下载的PDF图书仅提供预览和简介,请支持正版图书。
更多资源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