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概况大纲
中国地理概况

气候类型及分布
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秦岭-淮河以 北地区,冬季寒冷干 燥,夏季高温多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秦岭-淮河以 南地区,冬季温和少 雨,夏季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云南南部、雷 州半岛、海南岛以及 台湾南部,全年高温 ,有明显的干湿季。
温带大陆性气候
分布于西北内陆地区 ,冬冷夏热,全年降 水较少。
06
经济产业与区域发展差异
农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产品
农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 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科 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 稳定增长。
特色农产品
中国各地气候、土壤条件多样,形成 了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如东北的大米 、山东的苹果、新疆的棉花、云南的 普洱茶等。
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方地区水资源 相对丰富,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同时,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节约用水和 合理用水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04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矿产资源种类及分布
种类丰富
01
中国拥有世界上已知矿种的大部分,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
、非金属矿产等。
分布广泛
02
矿产资源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但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如
山西的煤炭、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气、江西的钨和稀土等。
开采利用
0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资源开采国之一,对全球矿产资源市
场具有重要影响。
森林资源现状与保护
1 2
森林覆盖率
中国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但仍然低于全球平均 水平。
中国地理概况
汇报人:XX 2024-01-23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的必修课之一,旨在向留学生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各方面知识。
通过研究,学生将获得大量关于中国各方面的知识,并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激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同时提高阅读和听力的能力。
本门课程总计32学时,教师应尽量
做到条理清晰、平实、自然、通俗易懂。
考虑到外国留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将学生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完成每章后面列出的思考题。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三年级的留学生,所以尽量使用汉语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组成。
参考书目为《中国概况》,___编著,___,2003年4月。
“中国概况”教学大纲

“中国概况”教学大纲英文名称:China: A General Survey适用专业:通识教育(留学生) 执笔人:***适用学期:一学年学时:64学时制(修)订时间:2015年3月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复旦大学留学生本科学历生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共同制定和发布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
二、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讲授、讨论以及课外调查实践等多种教学途径,加强留学生对中国社会和国情的理解与认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指导留学生在观念意识与现实生活两个层面上融入中国社会,以便更好地完成在中国的学业任务。
与此同时,结合课程的发展历史以及留学生的现实需求,本课程同时致力于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为其更顺利地完成专业学习提供更好的语言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模块一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第一节中国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特征(4)第二节中国的民族分布及其文化特色(4)第三节人烟密集的平原(4)第四节高原以及高原上人民的生活(4)模块二中国——一个国家的历史与现实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与传统文化第一节文明的诞生以及国家的形成(4)第二节历史上国家政权的变迁(4)第三节传统思想与价值观念(4)第二部分:当代中国国情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的构成(2)第五节1949年到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4)第六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4)第七节全球化浪潮影响之下的中国经济与文化(4)第八节中国人口问题与户籍制度(4)模块三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第一节中国人的性格特征(2)第二节中国民俗(4)第三节中国家庭结构(2)第四节当代中国社会结构(2)模块四我在中国时事关注与新闻热点(4)课外小组讨论(4)社会体验与实践备注:模块四“我在中国”,目的在于使留学生了解正在发生的重大时事、新闻热点,组织小组讨论,同时组织留学生以完成各项实践任务的形式了解、接触并融入周围中国人的生活环境之中,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是适当地穿插在各教学章节之中的。
中国概况

《中国概况》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概况【课程编号】115006【授课专业】六年制(全英授课)临床医学专业【学时】60学时【学分】7学分一、课程性质和内容《中国概括》是为六年制(全英授课)临床医学专业的外国留学生而开始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上学期,以帮助留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中国概括》课程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共包括十一个专题,全面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各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系统全面地讲授中国各方面的知识,全方位展示外国留学生所应了解的方面,主要包括地理、历史、人口、民族、名胜、习俗、艺术、文学、教育、政治制度等十一个专题,适当偏重留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系统全面地讲授中国各方面的知识,全方位展示外国留学生所应了解的方面。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讨论等多种形式,力求简明客观。
使学生对中国国情有大致的了解,以便胜任与中国有关的各种工作,并为深入研究专门领域的中国文化打下基础。
三、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四、教材或参考书《用英语说中国——风俗民情》,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主编:刘泓,浩瀚《用英语说中国——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主编:浩瀚,李生禄《用英语说中国——文明史迹》,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主编:沈光煜《中国文化读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作者:叶朗,朱良志五、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目的要求】了解中国的基本情况以及地理、资源等情况;认知中国历史的发展,以及中国历史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国56个民族的分布,民俗等基本情况;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以及传统节日;从整体上感受中国饮食文化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内涵。
通过对中国茶文化,酒文化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生动的讲授中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旅游胜地,将中华文明的精髓展现给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中国的琴、棋、书、画、戏曲、建筑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了解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各家思想;了解中国由古至今的政治体制;了解中国古代及当今的教育体制以及妇女在中国的地位变化。
提干大纲之基本常识考点:中国国情

提干大纲之基本常识考点:中国国情一、国情的定义国情,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它包括自然国情、历史国情(民族历史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源流、文明发展历史)、现实国情、比较国情。
二、国情的内容内容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是指某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国情可以具体分为七个方面:1.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国土面积、地质、地貌、地形、气候、矿立、生物、水、光、热资源等。
2.科技教育状况:科技队伍,科研水平、体制,教育的规模、结构、水平等。
3.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生产力布局、对外经济关系等。
4.政治状况:阶级和社会阶层的划分,政党和政治团体间的关系、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民主与法制建设等。
5.社会状况:人口、民族、家庭、婚姻、社会犯罪及其相应对策等。
6.文化传统: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艺术观念及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等。
7.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
三、中国国情1.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分布不均,而且虽然总量很大,但人均占有量少。
2.地理位于东南亚,与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朝鲜等国家接壤,总面积96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可分为三个阶梯,北至连崟,南到曾母暗沙。
士兵提干,张为臻博客。
3.经济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很快,连续多年GDP增长率在8%~9%,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很好的防止了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
4.国防&军事&外交科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高科技领域,已有11%的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
不论是高尖端科技还是其他方面,中国与西方和美国还有一定距离,并且面临多方面的技术封锁,况且就算引进先进新技术,中国也很少花费资金去研究与创新,所以中国要想成为科技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家概况知识点总结中国

国家概况知识点总结中国中国位于东亚东部,东临太平洋,西接中亚,南邻东南亚,北连蒙古、俄罗斯、朝鲜。
中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国家,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中国地形复杂,东部沿海地带为平原和丘陵地貌,西部则主要由高山、高原和盆地组成,其中包括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中国还拥有众多广袤的河流、湖泊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少数民族包括维吾尔族、藏族、回族、苗族、彝族等。
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共同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历史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夏、商、周三代,经历了多个朝代和王朝的更迭。
中国历史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太极拳、京剧、唐诗宋词、紫砂壶、四大发明等,这些都为中国在世界上树立了独特的文化形象。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基本国家制度。
中国的政治体制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中国的政治体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张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政策,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维护国际秩序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作为一个文化古国,中国的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
中国概况

《中国概况》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社会概览》这本书是有关语言文化的一本教材,属于认知性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同时提高学生汉语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和书面写作能力,是一门融社会文化知识与语言技能训练为一体的课程。
其教学任务是向外国留学生系统、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特别是有关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观念、社会心理意识等方面的情况,能增进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了解,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为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而且还能激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研究兴趣,对他们正确认识中国、消除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误解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内容:《中国概况课》选编的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内容涉及婚姻、家庭、妇女、饮食、体育、法制、教育、语言、建筑、就业、环保、宗教及传统文化等十几个方面;题材包括杂文、散文、小说、谈话、报道、综述、调查、书评、诗词等。
课程设置方面以阅读理解为主体,主课文一般用来作精读课处理,副课文一般用以训练泛读、速读、跳读、猜测、浏览等技能。
以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为辅,培养学生成段、成篇地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练习样式丰富,强调客观理解,同时兼顾主观表述,强调理解性掌握,避免单纯机械性记忆。
三、实践环节: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2-3次实践活动。
通过观察饭馆里和中国家庭中吃饭的习惯,通过采访中国人对饮食的看法了解中国人的饮食方式;通过访问中国的家庭,观察他们的家庭关系,了解他们的家庭观念;通过旅游、参观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过中国传统节日时,组织学生一起过节,做节日食品,感受中国的节日文化等等。
四、学时:(课时分配)本课程总计64学时,第五学期每周32学时;第六学期每周32学时。
五、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文化学习的过程为重点,以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学习能力和语言技能能为宗旨。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60962B/061312B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无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一、课程的教学目标1、中国文化概论是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
2、本课程旨在系统、简明地介绍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传播学专业本科生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有鉴别有比较地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3、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自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之魂。
学习中国文化也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地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将分成若干专题,重点讲授中国文化的产生土壤,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宗教及其特点,中国的礼乐文化及其意义,中国的史学传统及其意义,中国的哲学及其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等。
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如中国古代科技、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均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自学。
2、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取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交换意见。
本课程将指定学生阅读中国文化的经典和相关参考书,课上进行讨论。
本课程将运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最鲜活的资料。
3、课程的考核方式本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法为开卷笔试。
平时成绩由两篇作业组成。
一篇是经典读书笔记,要求从《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周易》中任选一本,认真阅读,写一篇1500字读书笔记论文。
另一篇作业是从指定的5部作品中挑选一部,认真阅读,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化精神或中国思维方式的论述。
本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讲中国文化概说一、“文化”的涵义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三、文化的功能四、中国文化的简要历程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本讲重点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基本分层、中国文化的基本分期,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掌握学习中国文化的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概况》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社会概览》这本书是有关语言文化的一本教材,属于认知性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同时提高学生汉语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和书面写作能力,是一门融社会文化知识与语言技能训练为一体的课程。
其教学任务是向外国留学生系统、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特别是有关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观念、社会心理意识等方面的情况,能增进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了解,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为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而且还能激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研究兴趣,对他们正确认识中国、消除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误解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内容:《中国概况课》选编的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内容涉及婚姻、家庭、妇女、饮食、体育、法制、教育、语言、建筑、就业、环保、宗教及传统文化等十几个方面;题材包括杂文、散文、小说、谈话、报道、综述、调查、书评、诗词等。
课程设置方面以阅读理解为主体,主课文一般用来作精读课处理,副课文一般用以训练泛读、速读、跳读、猜测、浏览等技能。
以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为辅,培养学生成段、成篇地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练习样式丰富,强调客观理解,同时兼顾主观表述,强调理解性掌握,避免单纯机械性记忆。
三、实践环节: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2-3次实践活动。
通过观察饭馆里和中国家庭中吃饭的习惯,通过采访中国人对饮食的看法了解中国人的饮食方式;通过访问中国的家庭,观察他们的家庭关系,了解他们的家庭观念;通过旅游、参观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过中国传统节日时,组织学生一起过节,做节日食品,感受中国的节日文化等等。
四、学时:(课时分配)本课程总计64学时,第五学期每学期32学时;第六学期每学期32学时。
五、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文化学习的过程为重点,以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学习能力和语言技能能为宗旨。
从《中国文化概览》这本书的特点出发,以了解文化知识为主,以主课文、副课文的学习为辅,进行阅读、口语、写作技巧的讲解和训练。
在教学形式上,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老师的语言通俗易懂、生活化、板书要清楚;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DVD、CD、现场演示、学生讨论、实地参观等,例如,讲中国地理时,配合放一下中国名城名山的图片,讲中国书法、绘画、武术时,可采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讲中国历史时,可配以那个朝代的一些电影片段,采用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则采取讨论的形式,互相扩大信息量。
总之,讲课中一定要注意跟学生互动。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其中70%为卷面成绩,30%为平时作业成绩。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一)教材: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12.2、丁永寿.对外汉语教学参考.[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6.3、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94、朱志平.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概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5、胡有清.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第2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6、吴勇毅.对外汉语教学探索.[M].学林出版社.2004. 10.7、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1.9、祁峰.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M].汉语教学学刊.第5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10、彭增安.跨文化的语言传通:汉语二语习得与教学.[M].学林出版社.2006(二)参考资料:1、王弘宇.中国大陆汉语教材出版的成就与不足[J].世界汉语教学,2003,(1).2、徐家祯.基础语言课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的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0,(3).3、王建平.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4、陈申.西方语言文化教学的演变与发展[J].世界汉语教学,1999,(1).5、赵金铭.对外汉语教材创新略论[J].世界汉语教学,1997,(2).6、马叔骏,潘先军.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层次[J].汉语学习,1996,(1).7、吴勇毅.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的学制及课程设置[J].世界汉语教学,1996,(2).8、仁甫,勇毅等.言语行为与文化模式[J].汉语学习,1995,(1).9、张英.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J].汉语学习,1994,(3).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中国社会概览(上册)第一课(3学时)一主课文永远忘不了二重点词语三主课文练习四副课文(一)家庭观念(二)永远的家(三)关注婚姻家庭的变迁(四)回乡偶书五副课文练习常用标点符号介绍(一)第二课(3学时)一主课文美丽的错误二重点词语三主课文练习四副课文(一)人生岂能敷衍(二)注意开发孩子的右脑(三)孩子要远行(四)游子吟五副课文练习常用标点符号介绍(一)第三课(3学时)一主课文一丈之内二重点词语三主课文练习四副课文(一)中国人的婚姻观念在变(二)对打工妹婚姻观的调查(三)再婚夫妇为何出现感情危机(四)月夜五副课文练习第四课(3学时)一主课文情重二重点词语三主课文练习四副课文(一)恋爱风度(二)恋爱中的心理冲突(三)帮哥写情书(四)木兰花五副课文练习第五课(3学时)一主课文读书苦乐二重点词语三主课文练习四副课文(一)一份不俗的学术新刊(二)要读名著(三)远离名著(四)登鹤雀楼五副课文练习第六课(3学时)一主课文自白二重点词语三主课文练习四副课文(一)龙应台和上海男人(二)从头做起(三)镜子和我(四)嫦娥五副课文练习第七课(3学时)一主课文关于环境问题的通信二重点词语三主课文练习四副课文(一)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二)谈谈城市“软环境”(三)国际环保市场异军突起(四)上海市民生活环境态度调查分析(五)山居秋暝五副课文练习第八课(3学时)一主课文话说中国人二重点词语三主课文练习四副课文(一)“面子”与“里子”(二)病态的文明(三)什么是“面子”(四)渭城曲别董大五副课文练习第九课(2学时)一主课文潮起潮落看球迷二重点词语三主课文练习四副课文(一)清心寡欲,动静相宜(二)健身与健心(三)二十一世纪,人类选择怎样的足球(四)体育术语探源(五)渔者五副课文练习第十课(2学时)一主课文饮酒漫谈二重点词语三主课文练习四副课文(一)混沌(二)“活食文化”(三)谈吃(四)悯农五副课文练习中国社会概览(下册)第十一课(4学时)一主课文择业观念需转变二重点词语三主课文练习四副课文(一)调整出新岗(二)分流先分忧(三)百种职业排行榜(四)调查问卷:今年的感觉(五)雨霖铃五副课文练习第十二课(4学时)一主课文我和北京的胡同二重点词语三主课文练习四副课文(一)北京向现代化国际都市发展(二)北京居民生活时间的分配情况调查(三)北京居民读报情况调查报告(四)北京等七城市居民储蓄动机调查五副课文练习第十三课(4学时)一主课文新世纪育才的关键二重点词语三主课文练习四副课文(一)中国高等教育转向(二)大学取消补考(三)良药未必全苦口(四)短文三则(五)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五副课文练习第十四课(4学时)一主课文感谢仓颉二重点词语三主课文练习四副课文(一)关于“文化殖民主义”现象的讨论综述”(二)汉子:沟通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桥梁(三)汉字与汉语(四)论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五)春夜喜雨五副课文练习第十五课(3学时)一主课文见义勇为之后二重点词语三主课文练习四副课文(一)谨防“伪廉着”(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反思(三)法律为婚姻护航(四)女大学生诉讼索赔33万元(五)卖炭翁五副课文练习第十六课(3学时)一主课文全民皆商与脑体倒挂二重点词语三主课文练习四副课文(一)市场经济和艰苦奋斗(二)注重企业文化的开发(三)第二职业的利与弊(四)漫谈经济与消费(五)虞美人五副课文练习第十七课(3学时)一主课文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二重点词语三主课文练习四副课文(一)中国传统文化之优长(二)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三)文化建设与道德发展(四)多给孩子立德上得投入(五)归园田居五副课文练习第十八课(3学时)一主课文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二重点词语三主课文练习四副课文(一)关于儒教(二)中国宗教和山水名胜(三)关于禅宗和中国知识分子的论争(四)关于“克隆人”的争论(五)题破山寺后禅院五副课文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