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论《诗经 》

合集下载

以《诗经》为例,总结知识点归纳整理

以《诗经》为例,总结知识点归纳整理

以《诗经》为例,总结知识点归纳整理1. 《诗经》的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战国时期以前的诗歌作品,包括了风、雅、颂三类。

2. 《诗经》的内容分类风风是《诗经》中最早形成的一类,共收录风雅共305篇。

风是中国古代民歌的代表,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真实生活和情感。

雅雅是《诗经》中高雅诗歌的一类,共收录雅共160篇。

雅诗主要描写君臣之间礼仪节俭、美好的场景和人情世故,体现了贵族阶级的生活俗和价值观。

颂颂是《诗经》中颂扬君主功绩的一类,共收录颂共40篇。

颂歌是君王赐予文人的作品,赞美君主的智慧才能和对国家的贡献。

3. 《诗经》的意义文化意义《诗经》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记录了古代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学意义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先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意义《诗经》中的诗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礼仪俗以及社会风貌,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诗经》的影响音乐影响《诗经》中的诗歌多为乐府音乐的创作基础,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源头之一。

教育影响《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教材,对塑造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思想影响《诗经》中的诗歌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对后世的思想传承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

总之,以《诗经》为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同时也能体会到诗歌在传承和塑造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诗经》介绍赏析

《诗经》介绍赏析

10
2、诗乐舞之关系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
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 舞之,足之蹈之也。
11
3、诗与时代政治之关系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 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 俗。
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诗经》表现出鲜明的 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 除《生民》、《玄鸟》等少数作品在叙述始祖诞生 之时略有神话因素沉积外,多是描写世俗生活,充 满浓郁的人情味,带有亲切的生活感。

49
4、《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立足现实,对生活进行认真的记述描写,从而引导 和教育人们对现实采取正确的认识态度,树立直面 现实的生活观念,此创作态度使之具有写实和朴真 的特征。 直面现实的情感抒发。中国很早就有“诗言志”的 传统,诗人继承这一传统,不仅描述生活,还通过 主体情感的表现,告诉人们怎样去生活;不仅以抒 情诗的方式揭示生活本质,还表现周民族的生活旨 趣、观念及其文化品格与才具,奠定后世抒情诗歌 关怀现实的创作传统。
25
史诗的概念
《辞海》:指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反映具有 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著 名英雄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着幻想和神话色彩。 最早出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希腊语“epos”本 义为平话或故事,后泛指人类童年时期歌颂民族英 雄的叙事诗。 “史诗”的“七要素”:歌谣、传说、神话,以及 创作时代(人类初期)、形象、情节、叙述的方式。

26
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

以周民族的发展历史为轴心,以几次大迁徙和大战 争为重点事件,记录周民族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 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并记载当时周人政治、经济、 军事、民俗等方面的实况,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经典常谈诗经知识点总结

经典常谈诗经知识点总结

经典常谈诗经知识点总结一、《诗经》的历史意义1. 反映社会风俗《诗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合,其中的诗歌内容涵盖了贵族、民间等不同阶层的生活和风俗。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2. 历史文化价值《诗经》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

它保留了古代中国的语言、音乐、节奏等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3. 彰显国学经典《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国学经典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诗经》的内容特点1. 诗歌形式多样《诗经》包括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形式多样,包括赋、颂、雅、颂等多种形式。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风貌和审美情趣。

2. 内容广泛丰富《诗经》的内容涵盖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了政治制度、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轨迹和文化传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哲理思想深刻《诗经》中的很多诗歌都表现出了深刻的哲理思想,包括了对人生、情感、社会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这些诗歌精致而含蓄,对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有很大的启发和熏陶作用。

三、《诗经》的影响1. 文学影响《诗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鼻祖,它为后世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在古代文学史上,它对于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 思想影响《诗经》中的诗歌涵盖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宗教、伦理道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为后世的哲学思想和思想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历史影响《诗经》中的诗歌内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诗经的相关知识点详细总结

诗经的相关知识点详细总结

诗经的相关知识点详细总结《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是先秦时期古诗歌文化的结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许多有关古代社会的文化、政治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点。

一、《诗经》的概述《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也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先秦时期古诗歌的集大成者。

《诗经》分为三部分:风、雅、颂。

其中风是古代小调、民歌,雅是宗庙音乐,颂是宗庙乐歌。

每一篇歌词都是由词调和歌词组成的。

词调是音乐的基础,歌词则是诗意的体现。

《诗经》的创作时间大致可追溯到周朝早期,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

这部文学经典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道德观念,也是古代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

二、《诗经》中的分类《诗经》分为三部分:风、雅、颂。

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都有所不同。

风:是一种民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其中的《关雎》、《悯农》、《伐檀》等都是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雅:雅是一种宗庙音乐,主要反映了周朝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歌词中表现出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君王的忠诚。

颂:颂是一种宗庙乐歌,主要形式是组歌和大合唱。

歌词通常都是赞颂名将或歌颂帝王,叙述国家典型事迹的。

三、《诗经》中的器物《诗经》中经常出现的器物有铜器、乐器和玉器。

它们的使用不仅说明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审美。

铜器:铜器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农具、兵器和日常用品,同时也是重要的礼器和宗庙祭器。

例如《大雅·生民》中出现的“伐柯伐柯,其则不远,献于天子,以作右方。

”就是指一种铜质礼器,它是向天子献贡的一种仪式性物品。

乐器:《诗经》中描述的乐器有钟、磬、笙、瑟等,它们在当时都属于重要的宗庙祭器。

乐器在文化交流、政治团结、民众欣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玉器:玉器在当时是高尚的贵族文化的象征,它是一种使人感到神秘、高贵和神圣的材料。

《大雅·荡》中有“以瑶洁齐衡”,在描述铜和玉材料的大可差异,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玉器的珍贵和重要性。

诗经主要内容概括

诗经主要内容概括

诗经主要内容概括《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这些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

它们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

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

2. 农事诗:这类诗描写了农业生产的情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农业生活。

3. 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

4. 颂歌:这类诗主要是颂扬周朝君王的功德,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形势,如《周颂》、《商颂》等。

5. 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

此外,《诗经》还可以按照其表现形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各地的民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15个部分,共160篇。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分为《小雅》和《大雅》。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总的来说,《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全文讲解

《诗经》全文讲解

《诗经》全文讲解《诗经》全文讲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孔子加以整理。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诗”为经典,定名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经》全文讲解,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全文讲解《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古者《诗》三百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

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诗经》不仅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而且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

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及代表作。

《诗经》现存诗歌 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章。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大部分为东周时期的作品,小部分作于西周后期,以民歌为主。

(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

鄘:后来并入卫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汲县东北。

卫: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一带。

王:周平王东迁后的国都地区,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郑: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

齐: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

魏:古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

唐:晋的前身,在今山西省。

诗经介绍详细资料

诗经介绍详细资料

诗经介绍详细资料《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以下是《诗经》的详细介绍:1. 概述《诗经》又称《诗三百》、《诗四百》等,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总集,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它收录了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包括了帝王、贵族、庶民的各种题材。

2. 作者与时代《诗经》的诗歌涉及了多个时代和作者,主要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风是指周代初期的诗歌,雅是指周代中期的诗歌,颂是指周代晚期的诗歌。

作者包括了许多贵族、君王、以及庶民百姓。

其中以《风》的歌谣最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

3. 体裁和内容3.1 风风是《诗经》中最早的部分,共分为《小雅》和《大雅》两类。

它们主要描绘了周代初期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各种感情和人生观。

3.2 雅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内容较为庄重,描绘了周代中期的社会生活,主要以颂扬封建礼仪、歌颂君主为主。

3.3 颂颂是《诗经》中的最后一部分,共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这部分歌颂了周王朝的统治,以及周代晚期的社会风貌。

4. 文学价值4.1 语言艺术《诗经》中的诗歌以豪放、清新、简练的语言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它的语言艺术影响了后来中国文学的发展。

4.2 历史文化价值《诗经》通过歌颂、抒发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政治制度、军事风貌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5. 经典地位5.1 儒家经典在儒家思想中,《诗经》具有特殊的地位。

儒家经典中的《论语》、《孟子》等多次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强调了礼仪、仁爱、忠孝等儒家核心价值观。

5.2 音乐教材《诗经》的一部分诗歌曾被选为古代音乐教材,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6. 翻译与研究6.1 翻译《诗经》自古以来被多次翻译成各种文字,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英文、法文、德文等版本的翻译为西方学者研究《诗经》提供了参考。

6.2 研究对《诗经》的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述《诗经》内容

简述《诗经》内容

简述《诗经》内容诗经简述1. 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中国古代先民的口头文学作品,内容深受当时的社会风俗、政治制度和人民生活影响。

2. 《诗经》的分类•《诗经》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诗经》中最早的一部分,主要反映了古代贵族和平民百姓的生活、爱情和哀乐等。

•雅描述的是贵族间的婚姻、宴会、仪式等,以及君王的政治上的思考与忧虑。

•颂讴歌了周朝早期贵族们为国家和君王作出的贡献,体现了尊崇君主的思想。

3. 《诗经》的作者•《诗经》的作者多为无名的先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体创作。

•《诗经》的作者包括了贵族、百姓和宫廷中的乐官,时间跨度较大,有的作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

4. 《诗经》的主题•《诗经》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等。

•主题涵盖了爱情、婚姻、战争、政治以及社会行为等方面,通过这些诗歌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5. 《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的语言简洁,意象鲜明,形式多样。

•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采用了象征、比喻和联想等手法,使得整体呈现出一种深远的艺术魅力。

6. 《诗经》的影响•《诗经》对后世的文化影响巨大,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及音乐的重要基础。

•《诗经》所体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和思想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对《诗经》内容的简述,这部古代中国文化瑰宝不仅反映了古代生活,还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尽管时代已经变迁,但《诗经》仍然在当代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7. 《诗经》的价值•《诗经》作为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思想观念。

•《诗经》中的无数美丽诗句以及深刻的哲理智慧,给人们心灵上的启迪和滋养。

8. 《诗经》的研究价值•《诗经》是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研究它可以了解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诗词鉴赏·中国”网:
69
此单元结束,谢谢!
70
“大学语文·中国”网:
“唐宋诗词鉴赏·中国”网:
32
唐宋诗词鉴赏资源共享课: 爱课程—资源共享课—名家汇聚----唐宋诗词鉴赏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网: 爱课程—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文 学---东南大学唐诗鉴赏 爱课程—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文学 ---东南大学诗词格律与写作
47
1、先秦多种典籍的引诗,大多 见于今本《诗经》。而王土祯的 《古诗选》、沈德潜的《古诗源》 所辑逸诗,不过五十来首。司马 迁说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删去十 分之九,是为当时汉儒传言所误, 不可信。
48
2、《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 公子季札在鲁国观周乐,演奏十五 国风和《雅》、《颂》各部分,编 次与今本《诗经》大体相同,而当 时孔子仅八岁,可见在孔子之前, 《诗经》的编次与篇数已定型了。
计算机系 马琳 2012011281
14
理论创新,教材先行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东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全编本网络课程运行情况
29
简编本网络课程运行情况
30
高职高专本网络课程运行情况
31
请上我们的国家精品课程网站:
2
一个世纪前,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刚 刚诞生,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等 校在预科开设“经学”、“诸子”、 “词章”与“作文”等课程,又历经 1913年、1938年、1943年几次变革与确 认,“大学语文”成为在大学一年级开 设的必修课“大一国文”,
有了以中央大学教授伍淑傥、卢冀 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黎锦熙、朱自 清、魏建功主编的《大学国文选》教材。 建国初仍设此课,采用郭绍虞、章靳以 编的教材。此后便长期中断。直至1978 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等倡导重开大 学语文,一时蔚为风气。
(《史记·孔子世家》)
41
班固:“…(《汉书·艺文志》)
42
孔子曾经说过;“吾自卫返鲁, 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
43
此说汉人相传不疑,后世学者欧阳修、 王应麟、郑樵、顾炎武等人又不断加以 补充和完善。其主要论据可归纳如下: 1、汉代去古未远,司马迁所见到的材料 自然比后人要多,且《史记》是以严谨 著称的权威性史书,所说当可信可靠。
36
“经”,在古代具有无上的权威。 《汉书· 艺文志》以“五经”为 “五常”之道。 《文心雕龙· 宗经》:“经也者, 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章太炎《国故论衡· 文学总略》: “经者,编系缀属之称,异于百名以 下用版者,亦犹浮屠书称修多罗,修 多罗,直译为线,译义为经。”
37
六经:《诗》、《书》、《礼》、 《乐》、《易》、《春 秋》; 七经:多《论语》、《孝经》; 九经: 《易》、 《诗》、《书》、 《仪礼》、《周礼》 《礼记》、 《春秋左传》、 《春 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51
5、孔子自己只说过“正乐”,并未 说“删诗”,其门生弟子亦未说过此 事。况且,他自己却多次说过“诵诗 三百”,可见,在孔子以前以“三百 篇”概称《诗经》了。
52
采诗说
• 《墨子·公孟篇》:“儒者诵诗 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 诗三百。”
53
流传至今的《诗经》,实际保存的 诗歌作品为305篇,但在篇目上却是 311篇。这是为何呢?原来在《诗 经·小雅》的部分,有6篇“有目无 辞”,这就是《南陔》、《白华》、 《华黍》、《由庚》、《崇丘》、 《由仪》。于是,后人便称这6篇诗 为“六笙诗”,或简称“笙诗”。
49
3、《诗经》中保存有大量所谓 “淫诗”,从儒家的礼义标准来 看,未免有点伤风败俗,但并没 有被删除掉,可见未有孔子按礼 义标准删诗之事。
50
4、《诗经》在孔子时代,已经广泛 流传和应用,在朝会、郊祀、燕享中, 列国大夫赋诗、用诗,在大学、小学 中也都习诗、诵诗。而当时孔子并无 尊崇的地位,以一人之见而作删改, 谁又会听从并通行呢?
《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提出的8项核心技能是: 1、交流表达,2、数字运算,3、革新创新, 4、自我提高 ,5、与人合作,6、问题解决, 7、信息处理,8、外语应用能力。
1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葛敦纳认为人的智慧能力 由以下七个方面构成:1、语文能力;2、数 理能力;3、空间能力;4、音乐能力 ;5、 运动能力;6、社交能力;7、自知能力;
62
• • • •
句式以四言为主 重章叠句的运用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语言质朴优美,音节和谐明快, 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 感染力。
63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
作也。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64
昔仲尼所删诗三百篇,初传卜商,
后之学者,以师道相高,故有齐、鲁 (韩、毛)四家之目。
56
采诗说
•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 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 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汉书·食货志》)
57
何休曰:“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 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 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 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 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 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 知四方。”
59

周南、召南、邶、鄘、卫、 王、郑、齐、魏、唐、秦、 陈、桧、曹、豳 周颂 颂 小雅 鲁颂 商颂
大雅 雅
60

发于情而止乎礼义 反映一国的政治与风俗
大雅 雅 小雅 颂
周颂 商颂 鲁颂
61
• 风:发于情而止乎礼义,反映一 国的政治与风俗; • 雅: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 大雅:说朝政大事; 小雅:说朝政小事; • 颂:美盛德之形容,以成功告于 神明;
〔唐〕皎然《诗式》 “李少卿并古诗十九首”
65
三家诗 齐 鲁 燕
四家诗:
辕固;
申培 韩婴
《汉书·艺文志》:三家诗 “咸取春秋, 采杂众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 鲁最为近之。” 鲁 毛亨 赵 毛苌
66
三家诗
鲁 毛亨
四家诗: 赵 毛苌
1、在几百年的流传中,毛诗学者对其训 诂序说,不断充实提高; 2、坚守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和“温柔 敦厚”的诗教理论,排斥籤纬神学;很少 妄诞迷信的内容,着重发挥“圣道王化” 的政治理想;
何谓职业核心能力?
陈宇
中国就业促进会
世界上的化合物数以十万计,基本 的化学元素不过百余种。 世界上的物质纷繁复杂,在最深层 次上,仅由少数几种基本粒子组成。
职业技能的3个层次
核心技能 8种
行业通用技能约300种
职业特定技能1838种(2003年)
职业技能的3个层次

1、职业特定技能:《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划分 的范围,我国划分为1838个职业。目前国家职业 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考核活动, 均据此进行。
46
由于删诗说与当时提倡“五经”的 理论相一致,故长期为人信从。但到唐 代,孔颖达首先提出疑问:“书传所引 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 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篇, 未可信也”。(《毛诗正义·诗谱序 疏》)宋代朱熹等人,更是对孔子删诗 之说,提出大胆怀疑,后世的王土祯、 崔述及近人钱玄同、顾颉刚、范文澜等 人,也都持“非删诗说”。
38
十二经:《易》、 《书》、 《诗》、《仪礼》、《周礼》 《礼记》、《春秋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孝经》、《尔 雅》; 十三经:再加《孟子》;
39
2、关于《诗经》的编集 • • 孔子编纂说 采诗说
40
孔子编撰说 司马迁:“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 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 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
58
刘毓庆、郭万金《〈诗经〉集结历程之 研究》(《文艺研究》2005年5期): 《诗经》结集问题,众说纷纭。考 之历史,参之经文,《诗经》成书过程 中,最少进行过三次重大编辑整理。第 一次在周宣王时,所收皆为典礼用诗, 即所谓之“正经”部分。第二次在周平 王时,所续主要为“变雅”及“三卫”。 第三次孔子手定,主要增“变风”部分 与鲁、商二《颂》。
44
2、按情理推之,古国众多,古诗 何止三千。而今本《国风》,有的 经历十代、二十代国君才采录一篇, 难道一国历经若干世只有一篇诗吗? 可见被删削之诗一定不少。孔子从 许多诗中选取305篇,编订而为教 科书是可能的。
45
3、对照书传所引的诗,在《诗经》 中有全篇未录的,有录而章句不同的。 所谓删诗,未必全篇删去,或篇删其 章,章删其句,句删其字,都可视为 “删诗”。 4、书传所引《诗经》中未录的诗, 确有与今本中已录的诗有重复者,所 以“去其重”之说是可信的。
54
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汉人的“有义亡辞”说,即本来 是有辞的,后来亡佚失传了。 •二是宋人的“有声无辞”说。宋人不 信汉人之说,多方加以批驳,如王质说: “毛氏不晓笙歌而一概观之。大率歌者, 有辞有调者也。笙者,管者,有腔无辞 者也。后世间也有如此清乐,至唐仍有 六十三曲。”
55
“有其义者以题推之也;亡其辞者莫 知其中谓何也……所谓有其义者也, 皆汉儒之学也。”(《诗总闻》卷十) 于是,宋代诗学大师朱熹在《诗集传》 中提出:“此笙诗也,有声无词。” 即笙诗只是贵族宴会的典礼中演唱诗 歌时插入的清乐,原来就是无词的。
67
3、每一篇诗有序,依照周王或诸侯世次 排列,依时代顺序解释诗义,较之颠倒错 乱的三家诗,高明得多; 4、“毛公述诗,独标兴体。” 注重兴义,标出116例;把情歌解释得具 有政治教化的深意。
68
请上我们的国家精品课程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