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养蚕 教案
我们来养蚕(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

我们来养蚕一、活动背景在农村,养蚕是一项重要的家庭副业,也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之一。
蚕丝作为一种天然纤维,具有柔软、光泽、保暖、透气的特点,被广泛用于纺织品行业。
通过学习蚕丝的生产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蚕丝的价值和用途,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目标1.了解蚕的生长发育特点,掌握蚕的生命周期;2.学习蚕丝的生产过程,了解蚕丝的用途;3.掌握养蚕的方法,培养动手能力;4.了解蚕丝产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
三、活动过程1.分组进行养蚕: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养一盆蚕茧。
教师提供一些蚕的蛹和白绸子,让学生自行发挥想象,制作一个可以养蚕的容器。
学生可以用瓶子、碗、塑料袋等材料制作容器,探索养蚕的最佳方法。
2.观察记录蚕的生长过程:学生每天观察蚕的生长过程,记录蚕的变化。
学生可以画图、拍照、写日记等方式记录养蚕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小组。
3.学习蚕丝的生产过程:教师播放蚕丝的生产过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蚕丝的生产过程,探索蚕丝是如何制成的。
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展示、图片等形式介绍蚕丝的用途和产业前景。
4.制作蚕茧制品:学生可以利用班级或家庭中剩余的蚕茧,制作靠垫、毯子、玩偶等小物件,让学生体验蚕茧的制作过程,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5.参观蚕茧加工厂: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蚕茧加工厂,让学生了解蚕丝的加工过程和制品的销售情况。
学生也可以和工作人员交流,了解蚕丝行业的发展前景。
6.知识分享和汇报: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养蚕经验和制品制作过程,进行小组内和班级间的知识分享和汇报。
学生也可以在学校的科技节或校际比赛中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成果。
四、活动收获通过参与本次活动,学生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1.学生通过观察、记录蚕的生长过程,掌握蚕的生命周期,了解蚕丝的生产过程和用途。
2.学生通过设计和制作蚕蛹容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学生通过制作蚕茧制品,体验蚕茧的制作过程,增加学习趣味性和动手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我们来养蚕

1. 我们来养蚕【教学目标】1. 能够观察并描述蚕卵的外形。
2.能够观察并描述蚁蚕的外形。
3.会喂养蚁蚕。
4. 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展示的能力,珍爱动植物的生命。
【教学重点】观察蚕卵和蚁蚕。
【教学难点】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与蚁蚕。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蚕卵、蚁蚕、放大镜、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 猜谜语。
2. 谈话:你们想认识蚕宝宝,亲自养蚕,观察它吐丝,最后再亲手抽丝吗?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养蚕吧!(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谜语导入,让学生在明确蚕特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养蚕的兴趣。
]二、组织探究1. 观察蚕卵。
(1)谈话:蚕卵是什么样子?它们的大小、颜色、形状各是怎样的?你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吗?(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学生汇报、展示。
(4)教师总结:形状:蚕卵呈扁平的椭圆形。
颜色:蚕卵的颜色有淡黄色的还有赤色、紫灰色的,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
大小:像小米一样,宽1毫米,厚0.5毫米。
2. 观察蚁蚕(1)谈话:蚕卵是怎样孵化出小蚕的?刚出生的小蚕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2)学生观看破壳而出的蚁蚕视频。
(3)学生观察图片,讨论交流,刚出壳的蚁蚕是什么样子的?从颜色、形状、大小来描述。
(4)学生汇报交流。
(5)教师总结:出壳的蚁蚕会大口吃掉极有营养的卵壳,然后又去找食。
刚出壳的幼虫躯体细小,呈黑褐色,布满细毛,形似蚂蚁,一般只有2-3毫米,所以习惯上称为蚁蚕。
3. 介绍养蚕的方法(1)谈话:谁知道怎样养蚕?(2)讨论:在蚕宝宝出生前,我们应该做那些准备?教师讲解:要为蚕宝宝在纸盒中布置一个温暖的家;别忘了在盒子上扎孔,蚕宝宝怕蚂蚁、蟑螂、老鼠。
要把蚕宝宝放在安全的地方;蚕宝宝不喝水,桑叶洗净后必须要控干水分才能去喂它;饲料不能太稀,否则蚕宝宝会拉肚子。
4. 确定研究课题讨论:关于养蚕,我们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研究?教师总结:蚕宝宝最喜欢吃新鲜的桑叶,还可以吃莴笋叶;蚕的身体侧面有两排小黑点,那是它的呼吸器官,叫做气孔。
《我们来养蚕》教案设计

《我们来养蚕》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养蚕产生兴趣。
使学生了解养蚕的基本知识。
1.2 教学内容养蚕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养蚕的基本过程。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养蚕的过程和蚕宝宝的成长。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养蚕的认知和期待。
第二章:蚕宝宝的认识2.1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蚕宝宝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蚕宝宝的形态特征。
蚕宝宝的生活习性。
2.3 教学方法观察实物或图片,辨识蚕宝宝的特点。
小组讨论,探索蚕宝宝的生活习性。
第三章:养蚕的工具与材料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养蚕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养蚕的基本工具和材料。
3.3 教学方法展示和介绍养蚕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养蚕的过程。
第四章:养蚕的步骤4.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养蚕的基本步骤。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4.2 教学内容养蚕的具体步骤。
4.3 教学方法分组进行养蚕实践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步骤。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蚕宝宝的成长变化。
第五章:蚕宝宝的问题与解决5.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养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主动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养蚕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3 教学方法分享养蚕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案例。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六章:蚕丝的秘密6.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蚕丝的产生过程和用途。
培养学生对自然产物的尊重和利用。
6.2 教学内容蚕丝的形成过程。
蚕丝的应用和价值。
6.3 教学方法展示和介绍蚕丝的产生过程。
小组讨论,探索蚕丝的用途和价值。
第七章:蚕丝手工艺品制作7.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蚕丝手工艺品制作技巧。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艺术创造力。
7.2 教学内容蚕丝手工艺品的基本制作方法。
7.3 教学方法分组进行蚕丝手工艺品制作,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制作步骤。
养蚕活动教案

1、我们来养蚕过程与方法:1、能够观察、描述蚕卵的外形和颜色。
2、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2、知道蚕卵能孵出蚁蚕,能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3、会喂养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1、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2、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3、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
重点: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难点:测量蚁蚕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讲述:产卵是许多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蚕卵又是如何生长变化的。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养蚕吧。
二、我想知道的问题1、关于养蚕我们都知道些什么?2、学生汇报。
3、关于养蚕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5、学生汇报。
三、蚕卵是蚕生命的开始1、教师讲述:卵是蚕生命的开始,我们可以先观察蚕卵的变化。
2、学生分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是什么样的?形状怎样?大小怎样?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四、从卵里面出来的小生命1、播放蚕卵孵出的资料片。
思考:有什么新发现?2、讨论:我的蚕宝宝孵出来了,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呢?五、我们一起养好蚕1、学生讨论:怎样做能让蚁蚕长得又大又壮?2、教师讲述:大家对养蚕方法和蚕的知识已经有了部分了解。
请大家作好养蚕的准备。
2、给蚕宝宝记日记过程与方法:1、学会养蚕。
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3、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4能够自主的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知识:知道卵、幼虫、蛹、蛾是蚕一生的四个变态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重点:知道卵、幼虫、蛹、蛾是蚕一生的四个变态过程。
难点: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教学准备:有关蚕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1、交流蚕的新变化。
(1)描述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我们来养蚕(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

我们来养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掌握蚕的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增进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2. 蚕的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
3. 蚕丝的来源及其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
难点: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其变化、蚕的饲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的生长发育挂图、蚕丝制品、多媒体课件。
2. 学具:蚕卵、桑叶、饲养盒、放大镜、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蚕丝制品,引发学生对蚕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和蚕丝的来源。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领取蚕卵、桑叶和饲养盒,进行蚕的饲养,观察并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4. 交流分享:学生分享饲养过程中的观察和体验,教师点评并总结蚕的生长发育特点。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我们来养蚕2. 生长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3. 生活习性:吃桑叶、吐丝结茧4. 饲养方法:提供桑叶、保持清洁、适当温度和湿度七、作业设计1. 观察并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填写观察记录表。
2. 搜集关于蚕的成语、故事或诗歌,进行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交流,让学生了解了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
在实践操作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细致,记录认真。
但在饲养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蚕的生长变化不够了解,饲养方法掌握不够熟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蚕的生长变化和饲养方法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蚕的生长发育过程有了深入了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小学劳动养蚕教案

小学劳动养蚕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养蚕的基本知识,掌握养蚕的基本技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责任心。
3. 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
教学重点:1. 养蚕的基本知识。
2. 养蚕的基本技能。
教学难点:1. 养蚕的注意事项。
2. 学生独立完成养蚕过程。
教学准备:1. 蚕宝宝若干。
2. 养蚕箱、饲料、清洁工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养蚕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对养蚕产生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养蚕的了解和疑问。
二、基本知识(5分钟)1. 教师讲解养蚕的基本知识,包括蚕宝宝的生长发育过程、养蚕的注意事项等。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三、动手实践(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分配蚕宝宝、养蚕箱、饲料等。
2. 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进行养蚕实践。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注意事项(5分钟)1. 教师强调养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卫生、饮食、防病等。
2. 学生认真听讲,确保养蚕过程的安全和成功。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汇报养蚕成果,分享养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养蚕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持续改进。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发育,记录养蚕日记。
2. 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在养蚕过程中的表现。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养蚕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养蚕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责任心。
3. 家长对学生在养蚕过程中的评价和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养蚕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养蚕的基本知识,掌握养蚕的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责任心。
同时,要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我们来养蚕》教案设计李光福

让学生先用肉眼观察刚出壳的蚕像什么?再用放大镜观察并描述,最后用直尺测量她的长度并记录。
最好让学生能观察蚁蚕孵出的一瞬间,看它怎样大口吃掉极有营养的卵壳,又去找食的情景。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写好第一篇蚕宝宝日记。
5、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做好记录。
六、教学反思
《我们来养蚕》教材以蚕的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为主线构建单元,重点让学生亲历饲养的全过程,了解怎样照顾蚕的一生的饮食起居并记录蚕一生的变化,总结归纳昆虫的特征。关于蚕的知识?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体验式学习就是一种有效方式。所谓“体验”,就是“体会和验证”,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观感受,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这个过程,就是体验式学习的过程。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同时,良好的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养蚕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盒。
四、教学方法
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做一做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师问:“你们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蚕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呢?你们想亲自养蚕,亲眼观察它吐丝,最后再亲手抽丝吗?”
《我们来养蚕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2001》

《我们来养蚕》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蚕的发展发育过程,了解蚕的重要性和用途。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护生命、勇于探索和合作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蚕的发展发育过程和蚕的用途。
难点:实验设计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蚕的发展发育过程和相关知识,准备实验材料和教学PPT。
2. 学生准备:提前了解蚕的基本知识,准备实验记录表和观察日记。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蚕的发展发育过程和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让学生自由讨论蚕的用途,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课时:实验设计1. 教师向学生介绍蚕的发展环境和食物,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养蚕实验。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确定养蚕的容器、食物和观察方法。
第三至五课时:实验进行1.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养蚕实验,每天记录蚕的发展情况和观察到的现象。
2.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蚕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第六课时:总结1.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心得。
2. 教师总结本次实验,强调蚕的重要性和珍爱意义。
五、教学评判:1. 实验记录表:记录蚕的发展情况和观察结果。
2. 观察日记:记录学生对蚕的观察和思考。
3. 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六、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蚕丝生产厂,了解蚕丝的加工过程。
2. 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更复杂的养蚕实验,提高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七、作业安置:1. 完成实验记录表和观察日记。
2. 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
3. 自主设计一个关于蚕的展示作品,展示给全班同砚。
通过本次“《我们来养蚕》作业设计方案”,学生将在实践中了解蚕的发展发育过程,培养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希望学生通过这次实践,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蚕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更加珍惜和珍爱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我们来养蚕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和方法:
1.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
2.观察蚕卵和蚁蚕;
3.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4.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二)科学知识:
1.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2.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养蚕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师生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盒。
四、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一、导入
出示丝绸。
师问:“你们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蚕是怎样的一种小动
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呢?你们想亲自养蚕,亲眼观察它吐丝,最
后再亲手抽丝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出示蚕卵。
师:“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蚕卵)关于蚕你知道些什么?”
2.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启发学生:“在
宝宝出生前,妈妈会作好哪些准备?我们该怎样做蚕宝宝的妈妈
呢?”
要为蚕宝宝在纸盒中布置一个温暖的家;
别忘了在盒子上扎孔,蚕宝宝也要呼吸;
蚕宝宝怕蚂蚁.蟑螂.老鼠,要把蚕宝宝放在安全的地方;饲料不能太稀,否则蚕宝宝会拉肚子。
讨论“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并尝试在养蚕过程中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3.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是怎样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蚕卵的大小.颜色.形状,用语言描述出来。
注意提醒学生:静态的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小心呵护。
4.观察蚁蚕,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先用肉眼观察刚出壳的蚕像什么?再用放大镜观察并描述,最后用直尺测量她的长度并记录。
最好让学生能观察蚁蚕孵出的一瞬间,看它怎样大口吃掉极有营养的卵壳,又去找食的情景。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写好第一篇蚕宝宝日记。
5.讨论:“用哪些方法来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用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
)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