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案(附板书)

合集下载

对联幼儿园教案

对联幼儿园教案

对联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创造力。

3.提升幼儿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通过创意搭配和押韵推理能力来创造对联。

三、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判断力。

2.如何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幼儿熟悉的儿歌《捉泥鳅》引入对联的概念。

在唱完歌后,提问:“大家有没有听到歌词中的对句呢?是什么呢?”引导幼儿开始对对联有个大概了解。

2.讲解对联的特点通过幼儿熟悉的诗句《静夜思》中的对句来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引导幼儿熟悉对联的基本结构和押韵规律。

3.进行大量的练习进行对联的创意搭配,例如:“小蝴蝶,飞过花丛;小朋友,笑声喧闹。

”,引导幼儿通过联想和押韵来创造一些简单的对联,然后用这些对联来贴在横幅上。

4.进行评价通过幼儿自己创造的对联进行交流和评价,引导幼儿听取别人的观点,自我评价和改进。

5.结束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幼儿对对联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做个总结。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对对联概念的兴趣程度和理解能力;通过幼儿创造的对联和交流的过程,了解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程度。

六、教学反思对联这种文化形式,能够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述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

在讲解基本概念的时候,最好能够用一些熟悉的诗句来进行讲解,这会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触类旁通。

在练习环节中,需要注意幼儿对联的创意质量和搭配合理性,过于简单和无逻辑的对联不应当得到鼓励和赞扬。

对联专题教案《对联》教学设计

对联专题教案《对联》教学设计

对联专题教案《对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2.了解拟写对联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1.提问法。

通过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白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2.讨论法。

本文拟写对联,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

3.竞赛法。

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具准备:相关对联的照片、图片、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幻灯片1)课题《对联》一.导入:(幻灯片2)花絮:对联与高考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

“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

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

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

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

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

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

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

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

“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幻灯片3)第一副对联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2.(幻灯片4)对联欣赏:(幻灯片5)①岂无志者能成事,惟有福人能读书。

(居士提供)(幻灯片6)②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居士提供)(幻灯片7)③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

(幻灯片8)④楼观沧海日,月映清淮流。

二、提问,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对联》西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对联》西师大版

《对联》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由于学生们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会经常见到对联,这对他们理解这一艺术形式有较大的帮助,可借助春联来帮助教学。

本课为学生们准备了四副较为简单的对联,但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学生们有较大的难度。

【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对联这种艺术形式,朗读并背诵课文;2、认识1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3、积累对联中的好词语,丰富自己的词语库。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展示春联让学生们初步了解对联这种艺术形式;2、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联是中国的传统艺术瑰宝,我们应当努力传承并发扬。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2、认识并熟练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课文中对联所要表达的意思。

1、春联一副;2、多媒体课件一套。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展示春联)?那你们在哪里见过吗?(预设学生们知道答案)师:很好,同学们都很棒哦!这个叫做春联,它属于对联的一种,也是我们最常见的对联,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新的一课——《对联》。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2、出示生字、生词,带领学生扫清障碍;3、范读并领读四副对联,并提醒学生注意断句(我们读对联时,不仅要有感情地朗读,还应像古诗那样,读出对联的节奏,读出韵味)。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第一副对联:爆竹声声除旧岁,梅花点点报新春。

(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断句问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爆竹吗?一般在什么时候我们会放爆竹呢?(3)带领学生学习三字词:除旧岁和报新春;(4)读到这副对联,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体会对联中的春节气息)?2、第二副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1)让学生自我举手朗读课文,鼓励积极踊跃者;(2)同学们知道四海是那四海吗?三江又是哪三江呢?(3)学习三字词:通四海和达三江;(4)这副对联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写生意做得红红火火)?3、第三幅对联:绵绵春雨润万物,涓涓流溪汇一川。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对联与古代诗词歌赋有着深厚的 渊源,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体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和韵律
美。
形式与内容的异同
对联与诗词歌赋在形式上有所不 同,但在内容上都注重意境的营 造和情感的表达。对联言简意赅
,诗词歌赋则更加细腻丰富。
互相影响与借鉴
对联与诗词歌赋在发展过程中互 相影响、互相借鉴,共同丰富了
中华文化的内涵。
艺术形式。
发展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 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
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的分类与内容
分类
按用途分类,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 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按字数分类,可分为短联和长联 ;按对仗分类,可分为工对、宽对、流水对、正对、反对和 串对等。
《对联》教案
汇报人:任老师
2023-12-25
CONTENTS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对联基础知识 • 对联赏析与创作 • 对联与传统文化 • 对联实践活动 • 课程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对联的定义与特点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一种独特艺术形式,由上 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对 称、意义相关的诗句组成 。

创作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从选 题、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指导 学生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 力和创新思维。
技巧点拨
针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和困难,进行及时的技巧点拨和指 导,帮助学生掌握对联创作的要领 和方法。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将自 己的作品呈现出来,供其他同学欣赏 和学习。

对联教案幼儿园

对联教案幼儿园

对联教案幼儿园【篇一:对联教案】对联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能够仿写对联,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过程方法目标:在对联欣赏和拟写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通过分组学习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常识,学习欣赏对联。

2、把握对句要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难点】1、拟写对联2、养成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法】激趣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安排】 1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着古老的文明,有唐诗宋词,有诗经离骚,我们作为一个龙的传人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因此,我们更要好好的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就是奇妙的对联。

二、对联的特点1、出示几幅有名气的对联,并分析对联的特点(1)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2)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重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4)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5)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6)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7)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2、教师和学生根据以上给出的对联来共同探讨对联的特点(小组合作交流),然后总结出对联特点:①、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

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②、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③、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幼儿园对联作品教案

幼儿园对联作品教案

幼儿园对联作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对联的基本定义和构成形式。

2.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

3.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4.组织幼儿园的对联作品展,展示幼儿的学习成果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构成和基本要素1.上下两句:–上联:多为四个字,少为三个字或五个字。

–下联:与上联相呼应,字数相同或相近,内容互为补充或对比。

2.对仗:–左右对仗:上下两句相互映衬,平行相对,字句对仗相对。

–对称对仗:上下两句各自呈对称排列,内容相互呼应、相互补充。

2.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1.借鉴古典文化:例如引用名句、古诗词配对等。

2.突出主题:把握主题,突出主题,张扬主题。

3.留白:借助留白,达到吸引人眼球,增强诗意。

4.改变常规:突破常规,创新构思,化繁为简。

3. 对联创作实践1.初步引入对联:引导幼儿熟悉对联的构成形式和基本要素。

2.对联课堂:通过师生互动,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老师引导幼儿从天象、自然、生活等方面得到启示,想象创作。

3.对联展示:组织幼儿园的对联作品展,展示幼儿的学习成果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法通过老师对对联的基本要素、构成形式和创作技巧进行讲解,让幼儿对对联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互动探究法让幼儿与老师一同探究对联的构成和创作方法,引导幼儿贴近生活,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3. 对联展摆放幼儿们的对联作品,进行对联展示和分析讲解。

四、教学评估1. 总体评估根据幼儿的对联表现和对联作品展示情况进行总体评估,评定每个幼儿的学习成就。

2. 个别评估对于个别在对联创作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幼儿,授予表扬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对联教学活动,我认为幼儿们在对联的构成和创作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同时,幼儿园内的对联作品展也展示了幼儿们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幼儿语言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营造更加富有创造力和有趣的学习氛围,不仅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学习热情。

初中对联教案

初中对联教案

初中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培养学生撰写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技巧。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形式美观。

2. 对联的种类:春联、寿联、挽联、名胜联、行业联等。

3.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从古代的诗、词、赋、散文等文学形式中汲取营养,逐步发展成为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4. 如何撰写对联:选定主题、构思内容、注重对仗、遵循平仄、反复修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学会撰写对联。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对仗和平仄方面做到恰到好处,提高对联的艺术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形式美观。

3. 欣赏经典对联:分析名联的寓意和艺术特点,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4. 学习对联的种类:春联、寿联、挽联、名胜联、行业联等。

5.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如何撰写对联,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教师示范:撰写一副对联,讲解撰写过程和技巧。

7. 练习撰写对联: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撰写对联。

8. 展示成果,互相评价:将学生写的对联进行展示,互相交流、学习。

9. 总结课程:强调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创作。

五、课后作业:1. 收集一副自己喜欢的对联,分析其结构和寓意。

2. 尝试撰写一副对联,可以是春联、寿联、挽联等,注重对仗和平仄。

3. 调查身边的对联使用情况,了解对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对联》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二、了解对联的特点三、掌握对联的写作教学设想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

学会对联的写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联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二、对联的起源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

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

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

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北宋王安石曾在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歌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

”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

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

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

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

例如解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

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

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教案(附板书)
设计理念本设计意在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读读、想想、猜猜、联系生活实际等形式多样的方法识字、学词,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文字,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对联这种文学形式,诵读对联,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2在诵读对联中认识13个生字;会正确、规范书写10个生字。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通过书写表达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重点读文识字,会认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对联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老师:在黑板张贴一副完整的对联,课件一套,红纸,黑色彩色笔若干。

学生:课前搜集对联。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请学生观看课件,感受过春节的热闹气氛。

2谈话揭示课题。

孩子们,过年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对联(教师指向张贴在黑板上的对联),学生齐读课题。

3
以形象的对联入手,初识对联。

(1)抽学生读:“春回大地,春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家新”。

读了对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2)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认识对联。

(师: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对联,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上联、下联,别看简简单单的对联,它包含的内容可丰富了。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评。

3检查识字、学词情况。

(1)将生字放在五颜六色的气球中逐一让学生认识。

“联”、“六畜”、“财”、“茂盛”、“风调雨顺”,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的字音。

“爆”、“财”: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扩词。

(当学生说到“爆炸”时,老师相机教育学生注意安全,远离爆炸,渗透安全教育。

)“稻米”、“六畜”,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想猜猜进行理解:“稻米”还可以叫什么?“六畜”指农民伯伯饲养的六种牲口,请孩子们猜一猜有哪些。

(通过这一形式的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骤然高涨,轻松理解了难点词的意思)“茂盛”:结合窗外的那棵高大的黄桷树进行说话练习。

(2)词语(四字词、三字词教学)。

过渡:对联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词语,藏在灯笼里,孩子们,想和它们交朋友吗?(将四字词、三字词分别放入灯笼里让学生认读,在读中体会含义)“爆竹声声”、“梅花点点”,读了这两个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过年的热闹场面,听到了鞭炮噼噼啪啪的声音,看到了朵朵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展示它的美丽,散发着它的芳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组词语是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的,在读中体会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了什么?(丰收的粮食、肥壮的牛羊)“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读好了这些词语,你想把它们送给谁?(生:我想把它们送给做生意的人,祝他们生意红红火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边读边体会,你感受到了什么?(对学生的理解加以鼓励,教师不作具体讲解)“三字词”教学,在朗读中记忆、积累。

三、朗读指导过渡:学好了生字词,下面老师把它们送回到对联的家中,老师相信你们会把对联读得更好。

1配乐朗读。

(配上喜庆吉祥的音乐,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读文氛围,学生很容易入情入景地读好对联)(1)配乐自由读。

(2)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对联进行朗读,并读给小伙伴听听,小伙伴读得好的,给他画上一面小红旗进行奖励。

(3)抽学生读、评读、赛读。

(4)男女生以对对子的方式朗读对联。

2按节奏朗读。

过渡:读好了对联,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一下对联有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两两相对,每句字数相等,根据前面的词语教学,学生很容易观察出对联中都藏有四个字的词语和三个字的词语。

(2)教师相机点击课件,将对联分成“××××/×××”的节奏指导朗读。

(师:我们读对联时,不仅要有感情地朗读,还应像古诗那样,读出对联的节奏,读出韵味)(3)
教师引读,学生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积累词句。

3游戏——对对联。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书中的对联与黑板张贴的对联有什么不同。

(缺少横联)教师相机出示四句横联(辞旧迎新、欣欣向荣、恭喜发财、普天同庆),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将横联添加在课文中的对联上。

(2)学生汇报并简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对对联。

四、拓展交流1学生交流在课前搜集的对联。

2教师出示搜集的对联让学生朗读,进行拓展迁移。

五、书写指导过渡:孩子们,读了那么多对联,又增长了不少知识,那你们想把这些对联送到红纸上去吗?但对联中有两个调皮的汉字娃娃,想让你们把它俩写得漂漂亮亮的,它们才愿意回去,教师相机出示生字“顺”和“盛”。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写好这两个字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将生字的重点笔画用不同的颜色填写,利于学生观察)2教师范写,在书写过程中强调这两个字间架结构的摆放应紧凑,这样写出来的字才美观。

3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通过写生字过渡到书写对联(将课前准备的红纸、黑色笔分发到各小组,小组合作书写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学生可以写书上的对联,也可以写在课外搜集的对联)。

附:板书设计对联春回大地春风吹出千山绿顺盛春雨洒来万家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