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如其人”
书者如诗书如其人

书者如诗书如其人作者:李永建来源:《时代报告》2017年第11期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内,珍藏着一幅长约13米、总计1.1万多字的小楷书法长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作品端庄遒劲,隽秀大方,运笔灵活多变,洒脱飘逸,每每让观赏者驻足停留、赞叹不已。
这幅作品是河南省杞县73岁的书法家王伯振为了表达自己对焦裕禄的敬仰之情,在焦裕禄逝世53周年纪念日前,历时半个多月完成的巨作。
人间最优雅的劳动纵观他的艺术生涯,见其腹有诗书气自华,情到深处品自高。
王伯振自幼喜爱书法,他认识到,书法艺术是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上下求索,彻底地向古人取法、求法,一门深入,取精用弘,以最大勇气“打进去”,以最大的胆量“打出来”,皓首穷经,锲而不舍,只有认认真真地学习古人,继承古之精髓,才能创作出有分量有情感有特色的作品。
王伯振说:书法是人间最优雅的劳动。
少时缺墨少纸,他便以磨平的大方砖做纸,用红粘土对水做墨。
一位亲戚得知他喜爱书法后,把家中珍藏的一本柳公权的《玄秘塔》书帖送给了他。
他视若珍宝,爱不释手,天天带在身上,一有空闲就认真临习。
这本帖子奠定了他的书法功底。
在县电视台工作期间,他有幸结识杞县著名书法家杨静波先生,经常登门求教,在杨先生身教言传下,受益颇多。
为了提高书法技艺和理论水平,多年来,每当夜晚家人睡去,他依旧在古法帖之间寻找笔墨的涩进力、清刚力、苍拙力、虚实力。
花开花落,他付出长期的坚韧与自省似的拼搏,用一支柔毫书写了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
王伯振坚持订阅多种书法专业报刊,他多次参加省书协举办的书法培训班进行学习。
还两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的函授学习,并到北京参加面授,虚心向名家求教,接受名家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书艺大进。
他还在网上开通了自己的书法博客,同网友交流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
多年来,他广泛研读历代书法理论著作,汲取前人论书精粹,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和艺术境界。
同时大量临帖,从名家法帖中汲取笔法技巧,体悟用笔之道,取其长为己用,探寻书法之妙道。
书者如诗书如其人

66 2017年第11期Culture _文化/艺术文/李永建书者如诗 书如其人——记书法家王伯振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内,珍藏着一幅长约13米、总计1.1万多字的小楷书法长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作品端庄遒劲,隽秀大方,运笔灵活多变,洒脱飘逸,每每让观赏者驻足停留、赞叹不已。
这幅作品是河南省杞县73岁的书法家王伯振为了表达自己对焦裕禄的敬仰之情,在焦裕禄逝世53周年纪念日前,历时半个多月完成的巨作。
人间最优雅的劳动纵观他的艺术生涯,见其腹有诗书气自华,情到深处品自高。
王伯振自幼喜爱书法,他认识到,书法艺术是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上下求索,彻底地向古人取法、求法,一门深入,取精用弘,以最大勇气“打进去”,以最大的胆量“打出来”,皓首穷经,锲而不舍,只有认认真真地学习古人,继承古之精髓,才能创作出有分量有情感有特色的作品。
王伯振说:书法是人间最优雅的劳动。
少时缺墨少纸,他便以磨平的大方砖做纸,用红粘土对水做墨。
一位亲戚得知他喜爱书法后,把家中珍藏的一本柳公权的《玄秘塔》书帖送给了他。
他视若珍宝,爱不释手,天天带在身上,一有空闲就认真临习。
这本帖子奠定了他的书法功底。
在县电视台工作期间,他有幸结识杞县著名书法家杨静波先生,经常登门求教,在杨先生身教言传下,受益颇多。
为了提高书法技艺和理论水平,多年来,每当夜晚家人睡去,他依旧在古法帖之间寻找笔墨的涩进力、清刚力、苍拙力、虚实力。
花开花落,他付出长期的坚韧与自省似的拼搏,用一支柔毫书写了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
王伯振坚持订阅多种书法专业报刊,他多次参加省书协举办的书法培训班进行学习。
还两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的函授学习,文化_Culture并到北京参加面授,虚心向名家求教,接受名家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书艺大进。
他还在网上开通了自己的书法博客,同网友交流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
多年来,他广泛研读历代书法理论著作,汲取前人论书精粹,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和艺术境界。
“书如其人”之我见

“书如其人”之我见内容提要:“书如其人”是书法界公认的一个话题。
本文从性格、情绪、修养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我对书如其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书法,情绪,修养,人品“书如其人”最早起源于汉文学家扬雄《法言》中的一句话:“书,心画也。
”后人将他的话引入书法领域,用以说明书法与书写者内心世界的关系。
清刘熙载对这句话进行了发展,他在《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家,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论述,而且更具体更明确的说出了书法与人之间的关系。
书法和人的关系应以周星莲《临池要诀》中表述的最为具体,他说:“余谓笔墨之间,本足瞻人气象,书法亦然。
王右军、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即所谓喜气也。
徐季海善用渴笔,世观其貌,如怒猊扶石、渴骥奔泉,即所谓怒气也。
褚登善、颜常山、柳諫议文章妙古今,忠义赏明,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楮墨。
欧阳父子险劲秀拔,鹰隼摩空,英俊之书咄咄逼人。
李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风,飘飘乎有仙气。
坡老笔挟风涛,天真烂漫;米痴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二公横绝一时,是一种豪杰之气。
黄山谷清癯雅脱,古澹绝伦,超卓之中,寄托深远,是名贵之象。
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
”对“书如其人”,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一)书法,是书者性格的对应性格勇猛异常的人,他的字会有刚健有力之势;而性格温存的人,他的字多有清丽秀润之气;个性开朗的人写字多洒脱少拘束;而懦弱的人写字常软绵少骨力;优柔寡断者的字多缠绵而少果断之意……颜真卿的字厚实严谨,其为人也庄重沉稳。
因此,历代评书者对他字的批评是很少的,而南唐后主李煜曾笑其字“失于粗鲁”,如“叉手并脚田舍汉”,讥其缺少灵动之风,而粗鲁之气太浓。
这恰恰表明了他们两种不同性格上的对应,而这种对应,又在他们的书法中得到体现,风流逸情的李后主当然看不惯规矩端庄的颜真卿,就像刚正不阿的傅山看不起奴颜婢膝的赵孟頫,怪诞非常的郑板桥欣赏放浪不羁的徐渭一样。
尽善尽美与书如其人——略论古代书法审美的儒家趣味

尽善尽美与书如其人——略论古代书法审美的儒家趣味
刘跃兵
【期刊名称】《书画世界》
【年(卷),期】2022()1
【摘要】儒家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尽善尽美"为标准的伦理批评上,比如唐太宗就以此标准高度评价王羲之书法。
后人进一步将书法的审美价值与书家的人品、心性联系在一起。
清代书论家刘熙载提炼出"书如其人"的美学命题,精辟概括了儒家的书法美学观。
颜真卿书法是对儒家艺术趣味的完美诠释。
与道家的艺术学趣味不同,儒家的书法趣味是一种伦理学的趣味。
【总页数】3页(P71-73)
【作者】刘跃兵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
【相关文献】
1.书法如其人书道在尽势——孙清彦《学书枝言》书法艺术内容述评
2.书法如其人书道在尽势——孙清彦《学书枝言》书法艺术内容述评
3.融文于墨书如其人——李龙石书法研究
4.圆型意味与和谐境界
——略论古代书法审美的道家趣味5.人如其书,书如其人——《中国古代乐舞史》读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尽善尽美与书如其人——略论古代书法审美的儒家趣味

图1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乎?”[3]扬雄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书法判断书者是君子还是小人,其原因就是人们能够以“书”观“心”。
清代书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把扬雄的“书为心画”说往前推进了一步,发展为“书为心学”的论断,把书法艺术和书家的精神情感以及品性、志趣直接联系起来,他说:“扬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
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
”[4]175刘熙载创造性地将“心画”改为“心学”,把书法表现情感的本性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加以认识。
“心学”本来是指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哲学理论,他们把“心”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刘熙载借用“心学”的概念,就是要强调书家的内心修养在书法创作中的决定性作用。
如果内心修养不如别人,还想在书法上超过别人,那是即使再勤学苦练也绝不可能的事情。
由此可见“心”对书艺的重要性。
《艺概·书概》说:“右军《乐毅论》《画像赞》《黄庭经》《太师箴》《兰亭序》《告誓文》,孙过庭《书谱》论之,推极情意神思之微。
在右军为因物,在过庭亦为知本也已。
”[4]152与唐太宗一样,刘熙图2 唐 颜真卿 争座位帖(拓本;局部)732022/01 No.239而君子的人格力量主要来自内心,是人内心完满和自我修养完善后所焕发出的光辉,所以儒家始终把做人放在第一位。
在《大学》“八目”中,“修齐治平”以修身为根本,“格致诚正”是修身的方式与手段。
然而,身心修养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最高目标是“止于至善”[6]237,“至善”乃是“三纲领”之首。
儒家将书法纳入“六艺”修身教育的科目体系,强调“书以载道”。
在儒家看来,书法的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前者为书,后者为道,书以载道,而不能背道。
由此,儒家赋予书法以修身教化的重任,从而形成了悠远深厚的书教传统。
晚唐书家柳公权继承了儒家修身为本的思想传统,他的“心正则笔正”说以新的命题将人格、伦理与书法紧密地联系起来。
对于书法与人心的联系,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心相》中阐释得更为充分:“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古人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该怎样理解?

古⼈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已该怎样理解?⼈品是中国古代对⽂⼈⼠⼤夫个⼈品德的重要评价⼿段,其在官员⾝上体现出“官品”,在书家⾝上体现出“书品”,在诗⼈⾝上体现出“诗品”。
官品、书品、诗品都是⼈品的代名词。
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书如其⼈”常作为评价书家与其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
后⼈对前⼈的评价,常以书品论⼈品,或以⼈品论书品。
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等都是“书如其⼈”的典型代表。
⼀、历代关于“书如其⼈”的审美观“书如其⼈”的评价反映出书法家书品与⼈品的统⼀。
“书如其⼈”的说法最早出⾃西汉扬雄:“故⾔,⼼声也;书,⼼画也。
声画形,君⼦⼩⼈见矣。
”后世认为这种提法指出书法是内⼼世界的轨迹,是书家德⾏、品性的反映。
⾃魏晋以来,书法评论家将书法作品视为书家的⼈格化产物,对书法的欣赏、品鉴,常与书家本⼈的品⾏紧密联系在⼀起。
纵观历代对“书如其⼈”审美观的说法,主要有以下⼏个⽅⾯:书法即⼼法:⼼与笔、⼼与字之间的关系唐代柳公权在回答唐穆宗关于⽤笔之法的提问时,说道:“⽤笔在⼼,⼼正则笔正。
”柳公权⼀⽅⾯从书法的⾓度说明⼼中端正,⽤笔就会端正,另⼀⽅⾯暗⽰穆宗,⼼存正⽓,朝政之事才会公平端正。
唐代张怀瓘说:“⽂则数⾔乃成其意,书则⼀字已见其⼼,可谓简易之道。
”说明书为⼼画,⼀字见⼼。
明代项穆认为⼼、⼈、笔、书四者间的关系是:“⼼为⼈之帅,⼼正则⼈正。
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书正矣。
……故欲正其书,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
”“故⼼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之为节操,宣之为⽂章,运之为字迹。
”说明⼼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书法即⼼法,“⼼”是书法的主宰者。
本⽴⽽道⽣:修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书家的修养问题,他认为:“君⼦⽴⾝,务修其本。
扬雄谓诗赋⼩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
”强调了君⼦⽴⾝之本在于德⾏,德⾏是翰墨之基。
新论“书如其人”对书者艺术创作的影响

新论“书如其人”对书者艺术创作的影响作者:冯臻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5期【摘要】历来书法艺术作品的赏评过程中,赏析者如欲论其书皆兼论其书者生平。
本文浅析“书如其人”这一概念所内含的书学思想,从书法艺术是书者心灵与情感的表达,是书者胸次与学养的体现,书法体现着书者的精神品质与气格,这三个方面来阐释与探讨“书如其人”中深刻的书法美学思想,并从三个主要方面来挖掘“书如其人”中美学思想对欲学书成家者有何启示。
【关键词】书如其人;书法创作;美学;精神;情感【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5-128-03【本文著录格式】冯臻.新论“书如其人”对书者艺术创作的影响[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5):128-130.从宋代起,许多书家就将书法看作表现其人的艺术门类。
认为从观赏其书就可得知作者的人品学识、胸襟抱负与生活经历等。
由于书法艺术以文字为表现对象,将形式与内容结合在一起,人们认为书法比其他艺术更能时刻表现人的精神风貌,故称作“书如其人”。
“书如其人”的美学思想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书法特征与书者的为人作风大致相关,其中更包含着多角度与多方面的深刻意义。
一、“书如其人”指书法艺术是书者心灵与情感的表达无论是艺术创作前的创作动机还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乍现,都离不开心灵与情感这两大角色的参与,艺术是心灵的旨趣,创作时的最佳境界是创作者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与抒发。
创作的动机归根结底是心灵对不同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李元博在《书法美学解析》中说:“只有通过心灵而且由心灵创造活动产生出来,艺术作品才能成为艺术作品。
”艺术的创造亦离不开想象和对自然事物的创造性表现,对这种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黑格尔指出:“艺术是一个伟大心灵和伟大雄劲的想象,它以图画般的明确的感性去了解和创造观念和形象。
”邓以蛰在1937年所撰写的《书法之欣赏》中说:“书法是性灵自由表现,摆脱一切拘束、凭借,保得天真,然后下笔,使其人俗也则书必俗,使其人去俗已尽则其书必韵。
书如其人说之漫谈

1 由人及 艺 的身体 思 维 古人全面观察宇宙万象 , 于r 近取诸身 , 远取诸物J 的原则下, 确
上, 更具体 的呈现于书学技法的传习和书体与碑帖的临摹上 , 举凡 武术 、 兵法 、 建筑 、 人伦相处 、 宾客应对 、 合唱照应 、 市人赶集 、 结 交 友朋 、 祭祀受享 、 优伶演戏等各种人情事态, 皆能对书法创作有所 启发 。又因中国传统注重直观感悟 的思维, 常以人身本具有 的感 官思维 , 作为悟入文艺体性的法 门, 诗论 、 文论如是, 书论亦如是。 即以r 意j 的觉 知贯 通各种 感官 觉受 , 如: 眼见 之『 色 、 耳 闻之 r 声 、 鼻嗅之r 香J 、 舌尝之r 味J , 及身感之r 触J 。然而感官觉受不 论或单或复 , 皆与r 意J 俱起 , 而且感官思维用 于观 赏、 创作 皆适 宜, 既可以描绘能观、 能作主体的审美经验 , 更能指挥所观、 所作客 体的真实意蕴, 甚至进而突破感官的界限 , 贯通各种感官觉受 , 营 造出新奇特殊的效果 。再者书法创作受诗 、 文论影响 , 亦如作诗般 讲究书卷气 、 神韵浑成 、 格高调逸 、 性灵真我 、 意法相乘; 如写八股 般讲究立主立脑 、 线索贯串、 起承转合、 虚实掩映; 亦如古文般讲求 阴阳相生、 刚柔相济 , 使得各种文艺 的创作方法得 以相互借鉴 , 产 生『 以人喻书j 、 r 以诗 、 文喻书j 现象。 2 r 书如其人j 的个性、 群性、 时代性 r 书如其人J 涵盖层面广泛, 虽 旨在探究 书作 与人 的关系 , 然 而亦可根据书作风格了解创作主体的个性 , 及同型的人其书风 的 群性 , 乃至时代书风的特性。以帝王、 名臣、 书家、 世外之人四类对 比便可知晓。唐太宗、 唐高宗 、 宋徽宗、 清高宗之字确实如其人 , 虽 同具帝王之英气 , 但却有别 。唐太宗书法英锐果劲 , 瞻略十足 , 个 性虽直率不羁 , 犹肯虚心纳谏 , 然而晚年志得意满 , 日渐放逸 , 故有 r 创业有功 , 守成不济j 的遗憾 ; 唐高宗书法 英哲 清秀, 持续力差 , 其人心性慈厚 , 无奈身体病弱 , 胆略虽具 , 但力怯不支, 有心无力 , 徒 留遗恨。上述唐太宗 、 唐高宗的书作均 强调r 风骨 , 遂引领唐 代走向以法度显示骨力 的时代书风。宋徽宗书法英媚失衡 , 线条 如画般优美 , 但有筋无肉, 空存骨架 , 无肉扶持 , 力浮劲浅, 推知其 人胆大心妄 , 任意为之, 注重细节 , 无法综观全局 , 因小 失大 , 致使 权衡失宜 , 故有丧身亡 、 国之悲, 然其 『 以画入 书、 放 意求 闲J 的表 现, 确为宋代尚意书风 的标徽 。又清高宗书法姿态多媚 、 英华雍 容, 推知其人亦具瞻识, 但不能忘却外形的好丑 、 外在的毁誉 , 欠缺 清新脱俗的趣味、 大开大阖的气势 , 正如其 自订功过 , 急欲人知, 落 入好谀娇俗 、 患得患失的陷阱中, 又其欲 以r 体势格度j 效法元代 书作的雅态 , 终究无成。 再者 , 如林通、 葛长庚 、 吴镇 、 朱耷四人的字 , 均不受俗尘所染 , 独具逸调。北宋林通字态清冷 , 其不浊故r 清J , 其不燥故『 冷j , 峭 拔于尘俗之外 , 其人虽处太平盛世 , 退居山林 , 休息养志, 乃有所不 为的I 狷者j , 故其书风属于『 平淡 j 中之r 冷淡 : 南宋葛长庚的字 如其人—— 以道驭笔 , 狂逸 不羁 , 充分展现道家 美学『 快活忘 形J 的人格精神 , 故其书风属于r 平淡. 中之r 淡野J 。元代吴镇之 字与人 r 简逸古澹, 墨隐游戏J , 故其书风属于r 平淡 j 中之r 简淡J 。 至于清代朱耷的字与人『 禅趣淳厚 , 浑穆超逸J , 其书、 画的风格超 然世外与其个 陛相符, 突破复古格调体系的藩篱 , 别开清代 其 人 说 之 漫 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时常说的“书如其人”,出自于清代刘熙载的《艺概》一书。
刘熙载在总结了历代书法家书法作品的意境、风格之后说“书,如也。
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比如说,苏轼的书法作品,体现出他的豪放飘逸;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则表现出他的刚正方直。
刘熙载的“书如其人”,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创作者与书法在形、神、风格等方面关系的概括与总结;另一方面,又是从广义上创作个性与艺术作品风格关系的理论概括,即“文如其人”在书法领域的延伸。
比如说,一千多年前的刘腮在《文心雕龙》中就很明确的指出文章“各师成心,其异各面。
”宋代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中更明确地提出“其文如其为人。
”清代龚子珍在《书汤海秋诗集后》中说“诗与人为一”……等等。
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类似的话语,或者从整个艺术创作领域,或者分别从文章、诗词、书画等不同领域阐述这种关系。
肯定创作个性和艺术作品风格的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原理之一。
马克思也曾经说过,“我...
中国书法在国际上被誉为“四维空间艺术”。
汉字内在的象形表意特性使书写者能够将个性风格与书写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在篆、隶、真、行、草五点纵向选择坐标系上,横向发展创造出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个人书写风格。
这种橄向发展线上的个性表现力即带有广阔的自由度和随意性,又具备一定的可辨别性和规律性。
因此,当人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常会油然联想到书写者本身的风格和情性。
“书如其人”,这一中国人常用的俗语简洁地阐明了书写风格与书写者之闻所潜在的依存关系。
然而,鉴于毛笔书法在横贯中国书写文化史、最终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已逐渐远离日常书写方式,而主要作为一门艺术形式而存在,所以,目前国内外对于书法风格的研究大多限于美学范围,其要旨可用美国汉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张隆延的一句话来概括:“中国书法是自我审美意识表现的最高形式之一”。
至于对汉字书写个性与书写者情性之间的潜在关联的研究虽常见沙及,但尚未有系统性的科学探索。
可喜的是,一九九O年元月,在比利时首都布普塞尔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国际汉字笔迹学科学研究所”,从而开启了“汉字书写’研究,或者可以说是“汉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性格分类理论和现代(
书如其人”如果是指其人的“书外”,那末,由于每一事物都包涵着无限丰富的内容,所以作书则不能“书如其人”,赏书则不必“书如其要指出两种事物之中的某些内容相似或相同是人”,论书则难免有“书如其人”的艺术联想——很容易的。
譬如:198与298,虽然是两个完全不艺术联想而已,所以,听者则不必相信这种“书同的数字,但两者的个位数和十位数却完全相如其人”。
我们只相信宇宙飞船,但同时也乐于同;如果在整数的各位数中找不出相同数字,还说媳娥奔月——说不能“书如其人”,所说的是可以在小数的各位数中找出相同的数字;如果只有宇宙飞船才有奔月;说能“书如其人”,所说不计较数位,只要数字符号相同就行,那就更容的是媳娥奔月。
易了,因为所有的数字就是由十个数字符号组人有艺术联想能力,常常浮想联翩,于是说成。
其书与其人的“书外”方面本来也并无联系,话、作文都离不开由此及彼的艺术联想,听者、但是,由于两者各自都有说不尽、道不完的丰富读者也自能心领神会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