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2023年《秋》阅读答案

2023年《秋》阅读答案

2023年《秋》阅读答案2023年《秋》阅读答案1灞上秋居唐·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①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郊扉:郊居。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分)2、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第三、四联分析。

(6分)参考答案1、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3分)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2分)(共5分)2、(6分)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寄居他乡的凄凉孤独的心情。

(2分)第三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

(2分)第四联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2分)二1.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寒灯独夜人”中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答案】“寒”字,(“独”),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

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

“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更进一层表现出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

诗眼一般为情感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

答题的步骤:先点出字,解释意思,然后代入句中描述,最后分析其表现力(写景、抒情)。

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画卷的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

灞上秋居诗词的阅读赏析及答案总结

灞上秋居诗词的阅读赏析及答案总结

灞上秋居诗词的阅读赏析及答案总结灞上秋居(唐)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8.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分)9.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联值得玩味,请你作简要赏析。

(6分)参考答案:8.(1)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9.(2)诗人触景生情,羁留异地见落叶而思故乡;寒独二字相互映衬,写尽客居他乡凄凉孤独的心情。

作者简介马戴,唐代诗人。

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

唐定州曲阳(今江苏省东海县)人。

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会昌(唐武宗年号,公元841846年)进士。

在太原李司空幕府中任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尉。

得赦回京,终太学博士。

与贾岛、姚合为诗友。

擅长五律。

《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早年屡试落第,困于场屋垂30年,客游所至,南极潇湘,北抵幽燕,西至沂陇,久滞长安及关中一带,并隐居于华山,遨游边关。

直至武宗会昌四年(844年)与项斯、赵嘏同榜登第。

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为太原幕府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今湖南省汉寿)尉,后得赦还京。

懿宗咸通末,佐大同军幕。

咸通七年(867年)擢国子太常博士。

工诗属文,其诗凝炼秀朗,含思蕴藉,饶有韵致,无晚唐纤靡僻涩之习。

尤以五律见长,深得五言律之三昧。

与薛能、顾非熊、殷尧藩等友善,均有诗篇往来;又与贾岛、姚合为诗友,唱酬尤多。

善于抒写羁旅之思和失意之慨,蕴藉深婉,秀朗自然。

如《落日怅望》、《楚江怀古》、《送人游蜀》、《灞上秋居》等,历来颇为传诵。

《出塞词》、《关山曲》等,慷慨激壮,是晚唐较好的边塞诗。

乐府诗《征妇叹》哀伤惨恻。

赏析:《灞上秋居》是唐代诗人马戴的代表作。

此诗写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

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和寒夜独处的悲凄;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灞上秋居》原文及赏析

《灞上秋居》原文及赏析

《灞上秋居》原文及赏析《灞上秋居》原文及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灞上秋居》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诗句】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出处】唐·马戴《灞上秋居》。

【意思】灞原上空萧瑟清冷的秋风秋雨,飘飘洒洒,一直下到傍晚才停下来。

黄昏已尽,夜幕降临之际,一群又一群的雁儿自北向南接连不断地匆匆飞过。

一个“频”字,把眼前的景象转移到无限的、撩人愁思的情绪中。

诗句写景气氛清远,婉而不露,很有艺术感染之力。

注:灞原,又作霸原,长安东。

【全诗】《灞上秋居》[唐]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①灞上:即霸上,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

②灞原:灞上之地,平坦广阔,故称灞原。

【鉴赏】这是一首抒写士之不遇、人生寂寥的诗,是诗人羁留京城、晋身不得之作。

全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

首联写灞原之上,风雨凄凄;暮色天际,雁飞频见。

一个“频”字,不仅写出雁群之多,也写出了它们寻觅投宿的惶急之状。

此联写秋之可悲,又以雁回而透露出思乡之意。

颔联写落叶飘零,心生羁留异地之感;独对寒灯,觉己是孤寂之人。

“独”“寒”二字,突出了诗人凄凉孤独、清寒难挨的境况,与“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之情境极为相似。

此用两层夹写法,气厚而力透也。

颈联进一步描写客居环境:夜阑人静,滴露微响,更见园中空寂;仅有野僧,隔壁为邻,更觉孤居寂寞。

此联以动衬静,更加寂静;以孤衬独,更见孤独。

这里以环境的寂寥烘托心境的不宁,尤见其妙也。

尾联生发感慨,点出诗旨。

寄身寺内,何年能遇识才之知音,得以晋身呢? 此怀才不遇、仕途渺茫之叹,能不令人暗洒悲泪耶?诗写眼前之景,不假雕饰,细腻传神;抒发感情,孤苦凄凉,真实感人;两层夹写,烘托映衬,运用自如,见技法之高妙也。

《灞上秋居》阅读答案及解析

《灞上秋居》阅读答案及解析

《灞上秋居》阅读答案及解析【阅读理解题目】:灞上秋居唐·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①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郊扉:郊居。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分)2、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第三、四联分析。

(6分)【参考答案】:1、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3分)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2分)(共5分)2、(6分)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寄居他乡的凄凉孤独的心情。

(2分)第三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

(2分)第四联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2分)【问题】1.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寒灯独夜人”中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答案]“寒”字,(“独”),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

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

“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更进一层表现出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

诗眼一般为情感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

答题的步骤:先点出字,解释意思,然后代入句中描述,最后分析其表现力(写景、抒情)。

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画卷的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

凄冷寒凉意境的古诗词

凄冷寒凉意境的古诗词

1、灞上秋居唐代: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点评:马戴因求取功名来到长安,但却进身无门,困居于此居住于灞上,当时间来到秋季,词人自身的落寞和秋天的萧索让他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当诗人孤零零的看着风中的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个人面对着孤灯,默默地出神。

一个人独自在异乡,在寒气包围中,诗人孤独凄凉的心情更加深重,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诗中充满凄凉之意境。

2、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点评:柳宗元的这首《江雪》一直都被读者奉为最孤独的诗篇,说实话千年来还真没几首诗词能超越它。

诗人仅仅用了20个字便勾勒出一幅无比孤独的景色,整个画面几乎毫无生机,只有一个孤独的老人在冰天雪地独自垂钓。

相信无论是谁读了这首诗,都会被诗中这凄冷的气氛吓到,诗人能营造出如此孤独的境界,也足以证明其内心世界是何等的孤独绝望,真是让人感叹不已。

3、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代: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点评:苏轼的这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和孤灯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

词人借节气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在中秋节这个合家团圆的日子,他只能孤独的举着酒杯向着远方的故乡凄然而望。

4、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唐代: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点评: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想象,虽然自己孤身一人,但却有明月和影子作伴,也就不孤独了。

从表面来看,诗人颇能自得其乐,可是背后却有无限的凄凉。

孤独到了邀月和身影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找不到共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和身影永远结伴同游,写尽了诗人的孤独和凄凉的感受。

【高中古诗词阅读】马戴《灞上秋居》阅读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马戴《灞上秋居》阅读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马戴《灞上秋居》阅读答案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致此身 [1] 。

【注】 [1] 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这首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致此身[1]。

【注】[1]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氛围?(4分)2、请简要分析“寄卧郊扉久,何致此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

渲染了凄清、阴冷的氛围。

(2)“寄卧郊扉久,何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1)赏析颈联的表达特色。

(4分)【答案】颈联抓住秋季典型景物进行描写,意象(空园、白露等)鲜明,哀景衬哀情(1分);其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1分)。

(2)尾联和前三联是什么关系?全诗表达了什么情感?(4分)【答案】1、本诗前三联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情,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己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胸臆,是前三联哀景的因果揭示,也是情绪上的陡转,由悲凄沉郁到昂扬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意思对即可)2、感情:客居的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每点2分)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秋草黄最经典十首诗

秋草黄最经典十首诗

秋草黄最经典十首诗1. 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 解析虽未直接写秋草黄,但词中描绘出的行旅途中的萧瑟之感,可想象到秋草枯黄的景象。

词人扈从康熙帝出巡山海关外,远离故乡,“山一程,水一程”的路途上,若在秋季,想必秋草也是一片枯黄,烘托出旅途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1. 原文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 解析“碧云天,黄叶地”勾勒出秋景,地上的黄叶也可暗示秋草枯黄。

范仲淹此词写羁旅思乡之情,秋草黄的景象融入到整个秋景之中,芳草延伸到斜阳之外,那遥远之处可能就是故乡,而眼前的秋草黄等秋景更加深了思乡的愁绪。

1. 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解析“枯藤”可与秋草黄相映衬。

在这荒凉的古道上,秋草必定也是枯黄的。

诗人用一系列的意象组合成一幅深秋晚景图,以景托情,表达出漂泊游子的思乡之苦,秋草黄等萧瑟之景是这种愁苦之情的重要烘托。

1. 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 解析虽整体格调积极向上,但也描绘了秋天的景象。

在那晴空之下,大地的秋草或许已经枯黄,而诗人眼中的秋天却有着不一样的生机,一鹤凌云而上,打破了人们对秋的悲戚印象,但秋草黄依然是秋季的典型特征,从侧面反映出诗人豁达的心境。

1. 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 解析九月初三已是秋季,江边的草在残阳的映照下,应该也是带着枯黄之色。

诗人描绘了从傍晚到夜晚的江上景色,秋草黄等秋景融入其中,使得画面既有残阳下的色彩美,又有秋季特有的寂寥感。

1. 原文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2. 解析天寒时节,红叶稀少,秋草也应是枯黄状态。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理解《灞上秋居》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理解《灞上秋居》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理解《灞上秋居》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灞上①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②致此身: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6.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了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写他乡秋夜,诗人独对寒灯,以乐景衬哀情,与首联相互映衬,对比强烈,形成一种无限凄婉的情调。

C.颈联中,“空”“孤”二字虽是白描,却很好地衬托出凄凉、清冷的环境氛围。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进取无门、孤寂难耐的愤懑,感情真实,读来颇为动人。

【答案】B【解析】“以乐景衬哀情”错,颔联是以哀景写哀情。

7.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

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个“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

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为国效力。

一个“久”字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在《离骚》中,表达屈原向往美德,纵死不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说,“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并举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例证明。

(3)《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出自唐代马戴的《灞上秋居》
原文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江苏省东海县)人。

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创作背景:灞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

赏析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

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

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

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

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
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

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

“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

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

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

“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

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

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

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

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

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

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