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论文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史论文

西方哲学史论文

西⽅哲学史论⽂西⽅哲学史是欧洲哲学的历史,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现代哲学的发展史。

当代,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西⽅哲学史论⽂1 题⽬:关于西⽅哲学中“存在”的理解 所在系别: 作者: 学号: 专业年级: 所在班级: 摘要:在西⽅哲学和宗教学研究中就“存在神学”问题的探讨,是历代学者们经常予以关注的重要话题,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哲学家、宗教学家和史学家从多⽅⾯曾做过诸多论说。

“存在”是西⽅哲学的核⼼范畴,两千多年来深刻地影响着西⽅哲学的发展。

因此,本⽂就“存在 ”这个概念进⾏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巴门尼德存在唯⼀本质 1 存在的提出 “存在”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来的。

在他看来,世间万物处于繁芜丛杂的流变中,直接对于万物进⾏研究,只能获得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这种知识由于事物的流变性⽽不够稳定与可靠。

他认为,关于世界的真理性认识。

是对于整个世界的普遍必然性的认识,⽽其认识对象必须具有永恒性,因⽽只有常驻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认识的对象。

⾃希腊哲学诞⽣之⽇起就以获得关于⾃然的知识为最⾼理想,⽽⾃然哲学由于⾃⾝局限于感性领域⽽⽆法达成这⼀⽬标。

基于对⾃然哲学局限性的认识,巴门尼德将眼光从流变中的万物投向单⼀的本质,从⽽提出“存在”这⼀概念。

进⽽开创了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形⽽上学之路。

在《论⾃然》⼀开头巴门尼德就借助⼥神之⼝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第⼀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条是“存在不存在,⾮存在存在”。

第⼀条路被他称为真理之路,第⼆条被他称为意见之路。

他认为,只有沿着第⼀条路研究,即认为承认万物的本原——存在,并对其进⾏研究,才有可能获取真理性认识。

接下来他⼜描述了“存在”所具有的属性: 第⼀:存在是唯⼀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

第⼆:存在是永恒的,不⽣也不灭。

西方哲学名著论文

西方哲学名著论文

西方哲学名著论文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哲学都随其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产生某种新的哲学主题,西方哲学主题的每一次转变都彰显了当时时代的精神状况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西方哲学名著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西方哲学名著论文篇一《理想国》中的“理想国”【摘要】《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是通过柏拉图之笔,苏格拉底之语,阐述了“理想国”。

本文对柏拉图的《理想国》进行解读。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拿到书,快速地翻阅着书,闻着新书墨汁淡淡的香味。

于是我怀着欣喜读这本著作,可是我每读一页,我的心就像从山峰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山谷。

我有点灰心了,文章句词有点难懂,但我遇到不懂的地方重新阅读。

半年的时间,我只读到了第三卷。

但是,当我读到第三卷的末尾、第四卷开篇的时候,我渐渐地懂了。

重复阅读的次数越来越少,渐渐地理解很多。

1、柏拉图与《理想国》《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是通过柏拉图之笔,苏格拉底之语,阐述了“理想国”。

我在想,《理想国》中的“理想国”是柏拉图的还是苏格拉底的?于是我就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这本书,似乎里面没有任何痕迹,那我姑且认为这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国”。

想要更好地理解一本书,那么就得了解作者。

柏拉图我们都非常地熟悉,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他出身于雅典一个大奴隶主家庭,柏拉图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数学、文学、音乐的基础尤其厚实。

柏拉图20岁时,就学于苏格拉底,接受了苏格拉底的伦理哲学及其概念辩证法。

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柏拉图生活在雅典奴隶制城邦日趋没落与衰亡的时期。

乱世出英雄,面对当时“礼崩乐坏”、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柏拉图借着苏格拉底之语描绘了重振雅典雄风的理想蓝图。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理想王国的构架,设计了一套理想的社会制度,并指出该社会的统治者和护卫者必须通过教育培养才能具备相应的才能和品质,从而论述了教育在“理想国”构造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出了其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

西方哲学毕业论文(2)

西方哲学毕业论文(2)

西方哲学毕业论文(2)西方哲学毕业论文篇二西方哲学主题的后现代转向及其时代回响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哲学都随其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产生某种新的哲学主题,西方哲学主题的每一次转变都彰显了当时时代的精神状况。

后现代哲学代表着现代西方哲学由追求真理、权威和绝对的唯科学观转向追求理解、共识和宽容的人文精神。

其实质就是反对传统哲学对人类生存、人类现实生活意义遗忘的倾向,力图把哲学重新引回到关注现实生活的轨道上来,引回到对人类生活智慧追求的道路上来。

这一转向再一次彰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并且产生了强烈的时代回响。

关键词:西方哲学;主题;后现代;时代精神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1-0088-05任何时代的哲学都存在一个主题,而且该时代哲学的思考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

哲学主题是指在某一具体的时间内某些哲学家想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因此,哲学的主题,既有变换的东西,也有不变的东西。

从具体的哲学主题来说,必然会随着时代主题的变换而变换,因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220所谓“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哲学要代表自己的时代和自己所处时代的人们,使人们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哲学离不开自己的时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主题的每一次转变都彰显了当时时代和社会的主题和精神,肇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哲学的后现代转向再一次对我们生活的时代产生了巨大的时代回响。

一、西方哲学主题转变的历程及原因一般来说,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至今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它们有不同的主题。

第一个阶段是崇拜世界的阶段或者叫本体论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崇拜上帝的阶段或者叫神学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崇拜心灵的阶段或者叫认识论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崇拜语言的阶段或者叫语言哲学阶段。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时代精神生活的哲学,其主题是随着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不断演变的。

西方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西⽅哲学论⽂西⽅哲学论⽂ ⽆论是在学习还是在⼯作中,⼤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吧,借助论⽂可以有效提⾼我们的写作⽔平。

你知道论⽂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西⽅哲学论⽂,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进⼊哲学之门,⾸先⾯对的就是哲学史。

按⿊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导⾔中所说:“哲学史本⾝就应当是哲学的”。

由此⽽⾔,探讨所谓的哲学史研究1⽽且,哲学史应该由哲学导出,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哲学史。

因此,哲学史研究⽅法论的探索,其核⼼⾃然应当集中在对哲学本⾝的探索上来。

但就“哲学就是哲学史”⽽⾔,其另⼀意义则是哲学本⾝的发展过程中,推动其发展的哲学家们对于之前哲学的探索与创作,⼜在构成着哲学本⾝和哲学史的演进。

由此,对于哲学史演进⽅法论的探索,我们⾃然当以对哲学本⾝的探讨作为哲学史⽅法论之所以然,另⼀⽅⾯,则以哲学史的发展演进作为⽅法论所以之显现。

⼀、中西哲学之差异略论 我们在探讨哲学史研究⽅法论之时,毫⽆疑问地,⾸先必须⾯对的⼀个问题,即是中西哲学之间的差异。

这是⼀个任何⼈都⽆法回避的问题,⽽且也正是应该深刻⾯对的问题。

就中国哲学学科领域本⾝在当下所处的境状⽽⾔,在很⼤程度上可以说如果没有对此问题——即中西哲学之间的学科性质及其差异有所发明和区别,那毫⽆疑问就真的要引⽤德⾥达对于中国哲学的所谓“合法性” 问题加以衡量了。

因为含混不清、不中不西的所谓哲学的创作和发展,在缺乏⼀个主线之下,很可能画虎不成反类⽝。

⽽不排除这正是两不相像、两不讨好的重要原因。

因此,⽆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于中西哲学有⼀个理性和客观的对照和区别,是探讨哲学史研究⽅法论的⼀个不可或缺的⼤前提。

否则,可以断⾔的是,所谓的“合法性”问题确实是存在的。

在关于中西哲学的差异性上,⾝处中西⽂化哲学交融和冲突最为激烈时期的海外新儒家,由于他们在具备了深刻的中国⽂化和哲学体认的基础上,⼜兼通西学、尤其是⾝处中西学交融最为激烈的场域,其感知⽆疑具有代表性。

关于西方哲学论文

关于西方哲学论文

关于西方哲学论文西方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更在于为西方哲学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哲学论文范文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论文摘要: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

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

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

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而否认和怀疑是一种思考活动,所以他说,我思故我在。

并非是平时所说的“我思考,故我存在!关键字: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文艺复兴要了解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必然先得了解其人的生平。

笛卡尔简介:勒奈·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另译笛卡儿,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土伦省莱耳市-1650年2月11日逝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

他还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创立了“欧陆理性主义”(ContinentalRationalism)哲学。

生平笛卡儿出身于一个地位较低的贵族家庭,父亲是布列塔尼议会的议员。

在他8岁时笛卡儿就进入拉夫赖士(La Fleche)的耶稣会学校接受教育,受到良好的古典学以及数学训练。

1613年到巴黎学习法律,1616年毕业于普瓦捷大学(Université de Poitiers)。

西方哲学史期末论文模板

西方哲学史期末论文模板

西方哲学史期末论文模板摘要:本文旨在提供一个西方哲学史期末论文的通用模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撰写关于西方哲学史的研究论文。

通过对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梳理和重要哲学家思想的分析,探讨哲学思想的演变及其对社会、文化和人类思维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哲学史;哲学思想;哲学家一、引言西方哲学作为人类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哲学家。

研究西方哲学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的思想成就,还能为我们思考当下和未来提供深刻的启示。

二、古希腊哲学(一)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通过对话和质疑的方式,探寻真理和道德的本质。

他强调“认识你自己”,认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二)柏拉图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的哲学思想以理念论为核心。

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理念世界才是真实和永恒的。

(三)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对哲学、科学、逻辑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强调通过观察和经验来获取知识,其思想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中世纪哲学(一)基督教哲学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占据主导地位。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哲学家试图将基督教教义与哲学思考相结合,探讨上帝、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关系。

(二)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注重对宗教教义的逻辑论证和思辨,其方法对哲学思维的训练和逻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近代哲学(一)笛卡尔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强调通过怀疑和思考来确立知识的基础,开启了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

(二)洛克洛克主张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和感觉。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政治哲学和教育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康德康德试图调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概念,其哲学体系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现代哲学(一)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选择,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观点反映了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关于西方哲学的论文

关于西方哲学的论文

关于西方哲学的论文西方哲学传入中国的百年历程,既对中国学术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使西方哲学在中国形成了研究和发展的独特风景。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西方哲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西方哲学的论文范文一:柏拉图式的爱情——看柏拉图哲学爱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于为所爱的人献出生命;这一点,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

—— 柏拉图哲学,一门很深奥的学科,往往使我们望而却步,但是,哲学又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最平凡的事的抽象,是最现实的理论的总结。

经过对哲学的学习,让我更加了解生活,懂得在生活中寻找真理,也学到了一种思维,一种总结与体会的能力,学着在生活中寻找哲学,升华生活。

这门课是西方哲学,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来,东西方互通互惠,进行着哲学和思想的交流。

但是西方哲学又有着独特的神秘感,许多西方哲学家的思想理论也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的哲学观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只要我们细心体会,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柏拉图,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了解,为了更好地接触他,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他的生平简介,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时势造英雄,柏拉图一定有他超越常人的不平凡,才成就了他不凡的一生。

我们都听说过也向往着这浪漫的词语-----柏拉图式的爱情,在我们心中那是最完美爱情的象征,是超越世俗的爱的力量。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呢,就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词语,走进伟大的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的世界,听柏拉图是如何为我们描述这美妙的爱情。

了解柏拉图的爱情观就需要我们了解他的思想,解读他的世界观,探究他的哲学理念。

相信,每一位哲学家都有自己的理念,都有超乎常人的思想成就,让我们用心聆听他们的心声,体会哲学家的伟大。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其哲学思想影响了欧洲的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西方哲学论文《论苏格拉底》

西方哲学论文《论苏格拉底》

西方哲学论文《论苏格拉底》第一篇:西方哲学论文《论苏格拉底》论苏格拉底【摘要】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

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

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

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

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格拉底哲学心灵的转向灵魂不灭说教育思想一,苏格拉底简介苏格拉底(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二,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1、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

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

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

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2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2、灵魂不灭说。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系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课程论文
论狄德罗的哲学思想
课程名称:西方哲学史
指导教师:
班级:
学号:
姓名:
论狄德罗的哲学思想
摘要:18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自然科学取得了不少成就。

这一时期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在其哲学思想方面,敢于打破传统的神学占统治地位的“主流”局面,敢于引导在当时看来是“异端”的思想,着意抨击封建制度和作为这种制度帮凶的僧侣政治,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科学水平的发展程度上看来是难能可贵的。

其哲学体系囊括了自然观、认识论、伦理学、美学及科学哲学等方面。

自然神论思想在狄德罗的哲学体系中影响深远。

关键词:自然神论、思维意思、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自然是“元素”的组合
狄德罗继承和发展了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路线,认为我们应该像自然科学家那样,从自然中把握自然的本来面貌,而不再自己的头脑中把握自然。

狄德罗主张把哲学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

首先,狄德罗认为自然是“元素”的组合。

所谓“元素”就是“异质物质”,也成“分子”。

他们的数目是无限的,性质是各不相同的。

自然就是由各种元素所构成的物质世界。

狄德罗强调“每个元素应该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元素的本质是相同的,那么完全同质的物质就不能组成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界。

在狄德罗看来,人也是有元素组合的结果,甚至怪物也是元素的组合。

既然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元素组合的结果,那么所谓创造世界的“上帝”就是多余的了。

应该说,狄德罗关于“异质物质”,的观点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他克服了十七世纪唯物主义者和十八世纪唯物主义者把千差万别的自然现象仅仅归结为量上差别的机械主义观点,而用量与质相互结合的观点解释千差万别的自然现象,从而使他的唯物主义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

其次,狄德罗认为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狄德罗根据物质自行运动的原则,批判了十七世纪唯物主义者把物质看成是僵死的、被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狄德罗认为,这“完全违反全部正确的物理学,全部正确的化学”。

狄德罗认为,把物体当作没有活动和力的观点是“一个可怕的错误”,就是说,它会在物体之外去寻找运动的原因,其结果必然导致承认超自然的力量。

狄德罗坚持物质自身运动的原则,有力地打击了宗教唯心主义。

狄德罗还进一步分析这种错误思想的根源。

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把物质看成同质的,似乎物质的唯一属性就是广延性,从而把物质所固有的其他特性全都否定了。

最后,根据运动是绝对的原则,狄德罗论述了自然界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观点。

他认为,自然界的运动不是循环反复的,而是向前发展的。

今日的自然界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而是一个不断生灭变化的长期发展的结果。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有的不适合生存环境而灭绝了,有的适合生存环境而保留了,并获得进一步发展。

狄德罗认为,当我们研究动物最初形成的问题时,如果把注意力与思想固定在已经形成的动物上,那开始的太晚了,我们应该追溯到它的最初根苗。

狄德罗批判了物种不变和“天下无新事”的形而上学的理论根据,他指出,五种是可变的,而且和将来的形式是不同的。

但是,狄德罗未能摆脱时代和科学发展水平所给予的局限。

在他看来,发展是渐进的、连雪的,是通过漫长的时间、在微小的差别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的。

可见,狄德罗只看到发展中的连续性,而忽视了发展中的间断性飞跃,因此,狄德罗仍然没有正确地理解辩证发展的实质。

二、思维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
狄德罗从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出发,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原则,认为思维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呀看来,物质与意思不是绝对对立的,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狄德罗对意识起源于物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他说,如果我们假设物质“具有一种普遍和基本的性质”—“感受性”,那将会令人感到满意的。

狄德罗称这种“感受性”为“迟钝的感受性”,因为这种“感受性”比其“最接近死物质的动物感受性还小一千倍”,它本身还不是一种完全有感觉的东西,不过,当它具备了一个条件,即在它的进一步发展中就会出现明显的感觉的能力,这时“迟钝的感受性”将过渡到“活跃的感受性”。

这就是说,在“迟钝的感受性”和“活跃感受性”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迟钝的感受性”可以过渡到“活跃的感受性”。

按照狄德罗的看法,自然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无机界与有机界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绝对对立的,无机界是可以过渡到有机界。

这里表现出狄德罗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

狄德罗从两种感受性的假设出发,形象地说明了由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过渡,由无感觉的东西向有感觉的东西的过渡,并相信有感觉的东西可以向有思想的东西过渡。

从而证明意识来自物质本身。

狄德罗对“感受性”的设想包含了一定的合理思想,它虽然还不能科学地解释思维、感觉是如何从物质中发展而来的,但他坚信随着物质自身的不断发展必将出现思维的能力。

狄德罗以特有的形式论述了思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说明了思维、意识是由物质所派生的。

不过,由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他的论述还不科学。

同时,他也不理解人的思维、意识是人的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

但是在他的猜测中确实包含着可贵的思想,它为科学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

三、唯物主义反映论
在认识论上,狄德罗继承和发展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根据唯物主义原则,狄德罗肯定物质世界是唯一存在的真实世界,是人们认识的唯一对象,并且相信人们能够认识客观世界。

狄德罗认为天下没有永远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现在尚未认识的东西。

因为对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狄德罗认为人们的认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所以我们应该在自然中,而不是在头脑中把握物体。

人们的认识起源于感觉。

他说:“感觉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来源。

”感觉不是主观产生的,而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感官的结果。

狄德罗认为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生存的事实有力地证实了感觉的可靠性和客观世界的实在性。

狄德罗虽然强调人们的一切认识都来源于感觉,而且感觉是可靠的,但是他并不是把人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归结为感觉。

在他看来感觉与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我们的感官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通过仪器可以增强感官的能力,但仍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不能停留在感觉经验所提供的材料上,人们必须依靠大脑对感觉材料进行组合和整理,使个别事实上升到一般,这样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于是他提出了认识客观世界的三种主要方法。

第一种方法—对自然的观察。

人们通过感官和借助感官的补助物或仪器进行观察,搜集各种事实材料。

第二种方法—思考。

就是把已经收集起来的事实材料进行组合和整理。

第三种方法—实验。

实验是可以识别错误和证实真理。

狄德罗认为,人们通过实验可以推动认识
的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狄德罗的认识论是继承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经验轮的路线,特别是培根的认识理论。

他力图把感性和理性、认识与实验结合起来。

狄德罗的认识论不仅比十七世纪和同时代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前进了一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辩证唯物主义。

可是。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因此他的认识论仍然带有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狄德罗哲学代表了18世纪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水平,它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17、18世纪的机械唯物论而开始向辩证法进步,为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诞生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源泉,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狄德罗毕竟还没有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水平,他的理论仍然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论的特征。

参考文献:
1.《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12
2.《西方哲学史》全增嘏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