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论文范文2篇
西方哲学名著论文

西方哲学名著论文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哲学都随其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产生某种新的哲学主题,西方哲学主题的每一次转变都彰显了当时时代的精神状况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西方哲学名著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西方哲学名著论文篇一《理想国》中的“理想国”【摘要】《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是通过柏拉图之笔,苏格拉底之语,阐述了“理想国”。
本文对柏拉图的《理想国》进行解读。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拿到书,快速地翻阅着书,闻着新书墨汁淡淡的香味。
于是我怀着欣喜读这本著作,可是我每读一页,我的心就像从山峰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山谷。
我有点灰心了,文章句词有点难懂,但我遇到不懂的地方重新阅读。
半年的时间,我只读到了第三卷。
但是,当我读到第三卷的末尾、第四卷开篇的时候,我渐渐地懂了。
重复阅读的次数越来越少,渐渐地理解很多。
1、柏拉图与《理想国》《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是通过柏拉图之笔,苏格拉底之语,阐述了“理想国”。
我在想,《理想国》中的“理想国”是柏拉图的还是苏格拉底的?于是我就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这本书,似乎里面没有任何痕迹,那我姑且认为这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国”。
想要更好地理解一本书,那么就得了解作者。
柏拉图我们都非常地熟悉,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他出身于雅典一个大奴隶主家庭,柏拉图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数学、文学、音乐的基础尤其厚实。
柏拉图20岁时,就学于苏格拉底,接受了苏格拉底的伦理哲学及其概念辩证法。
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柏拉图生活在雅典奴隶制城邦日趋没落与衰亡的时期。
乱世出英雄,面对当时“礼崩乐坏”、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柏拉图借着苏格拉底之语描绘了重振雅典雄风的理想蓝图。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理想王国的构架,设计了一套理想的社会制度,并指出该社会的统治者和护卫者必须通过教育培养才能具备相应的才能和品质,从而论述了教育在“理想国”构造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出了其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
西方哲学毕业论文(2)

西方哲学毕业论文(2)西方哲学毕业论文篇二西方哲学主题的后现代转向及其时代回响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哲学都随其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产生某种新的哲学主题,西方哲学主题的每一次转变都彰显了当时时代的精神状况。
后现代哲学代表着现代西方哲学由追求真理、权威和绝对的唯科学观转向追求理解、共识和宽容的人文精神。
其实质就是反对传统哲学对人类生存、人类现实生活意义遗忘的倾向,力图把哲学重新引回到关注现实生活的轨道上来,引回到对人类生活智慧追求的道路上来。
这一转向再一次彰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并且产生了强烈的时代回响。
关键词:西方哲学;主题;后现代;时代精神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1-0088-05任何时代的哲学都存在一个主题,而且该时代哲学的思考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
哲学主题是指在某一具体的时间内某些哲学家想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因此,哲学的主题,既有变换的东西,也有不变的东西。
从具体的哲学主题来说,必然会随着时代主题的变换而变换,因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220所谓“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哲学要代表自己的时代和自己所处时代的人们,使人们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哲学离不开自己的时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主题的每一次转变都彰显了当时时代和社会的主题和精神,肇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哲学的后现代转向再一次对我们生活的时代产生了巨大的时代回响。
一、西方哲学主题转变的历程及原因一般来说,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至今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它们有不同的主题。
第一个阶段是崇拜世界的阶段或者叫本体论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崇拜上帝的阶段或者叫神学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崇拜心灵的阶段或者叫认识论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崇拜语言的阶段或者叫语言哲学阶段。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时代精神生活的哲学,其主题是随着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不断演变的。
西方哲学史期中论文《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全文5篇)

西方哲学史期中论文《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全文5篇)第一篇:西方哲学史期中论文《柏拉图的洞穴理论》一、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出自《理想国》第七卷中,柏拉图用对话的形式把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比作下述情形。
一个洞穴里关着一批人,这些人从小生活在这里,因为头脚都被锁链锁着所以无法走动甚至不能转头。
在他们的后面有东西燃烧着发出了火光。
在火光和这些囚徒的中间有一堵矮墙。
矮墙的作用如同木偶戏的屏障。
外面的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的后面走过,囚徒只能看见阴影并认为那就是真物本身。
有一天,他们中有一个人被解除了枷锁,他被迫站起来走动,当他看见火光的时候会感到痛苦,他的眼睛适应了黑暗。
因而他无法看见那些他原本只能看见其阴影的实物。
如果有人硬拉着他往一条陡峭崎岖的道路上走,且不让他半路返回,直到他走出了洞穴看见了外面的阳光,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因为强迫感到痛苦和恼火。
当他来到阳光下时,他会觉得眼花缭乱,导致他无法看见任何一个真实的物体。
当他逐渐适应了光明,能够直接观看太阳本身,看见他真相了,他便得出了结论:太阳,造成了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主宰着可见世界的所有事物,它使他们过去看见以为是真实物体实际是阴影的情况。
他会庆幸自己看到了真实的物体,也会为仍然在洞穴里的伙伴感到遗憾。
他不会再心怀嫉妒,想和囚徒争夺洞穴里的权力地位,他宁肯生活在洞穴外做一个他人的奴隶,受尽磨难,也不会再想去过囚徒的生活。
如果他回去了,告诉囚徒他在洞外看到的真相,会被其他人无情的嘲笑他的眼睛坏了或者他疯了。
如果他想把他们带出洞外,囚徒甚至会杀掉他。
二、洞穴理论下的隐喻囚徒是指不追求真理的大部分人们,他们所处的洞穴就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一样充满了局限性。
如井底之蛙,以为自己的那一小块天空便是世界,殊不知宇宙的星辰大海。
他们有能力思考,但是捆着头颈和腿脚的锁链让他们无法动弹而去察看真实,就如这尘世间的各种文化习俗条框对我们的一种束缚。
西方哲学期末论文2

西方哲学期末论文(2) 西方哲学期末论文范文然而,不管是“善”的知识,也不管是“真”的知识,在柏拉图看来,归根到底都是关于“理念”的知识。
诚然,我们还有想像、信念和理智,但是,由于它们无论如何都要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同有生有灭的个体事物发生联系,因而都算不得真正的知识,至少算不得“哲学”知识。
所谓哲学知识,就是理性知识,即关于理念的辩证法。
它是一种同有生有灭的个体事物毫无干系的、关于永恒无限的、纯粹精神性的东西(即理念)的知识,用冯友兰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关于“一片空灵”的“真际”的知识。
⑴因此,一个迷恋于尘世生活、贪求有生有灭的个体事物、执著个体有限身体和有限生命的人是难得超脱事物世界、步入理念世界、获得哲学知识的。
⑵只有那些具有死亡意识的人,那些从身体“监狱”的“囚禁”中最终解放出来、从而彻底克服掉肉体感官的障碍、完全摆脱意志和欲望的羁绊的人,才有可能登堂入奥,进入神圣的理念世界,获得真正的哲学知识。
总之,对柏拉图来说,哲学不在死亡之外,而在死亡之中,它是一种非经过死亡这道门槛不能透悟的学问,它就是“死亡的排练”,就是死亡意识本身。
真、善、美在哲学家的死亡的排练中,在哲学家的死亡意识中是三位一体的。
哲学家追求正义、追求善、追求真理、追求美和追求死亡,这些统统是一回事。
因此,对于“真哲学家”来说,问题不再是怕不怕死亡,而是何以在追求死亡和走向死亡中去觅求知识、真理、美德、美、正义和哲学。
毫无疑问,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哲学发生学这样一个理论高度来审视死亡的哲学家并不限于柏拉图一人。
例如,现代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年)就曾说过:“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它的美神”,“如果没有死亡,恐怕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
”这是因为在叔本华看来,人最根本的欲求是生命,最大的敌人是死亡和对死亡的恐惧。
这样,哲学作为一种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的`见解”,作为对人类普遍存在的死亡恐惧症的一种“治疗”,其存在的绝对必要性,就不言自明了。
关于西方哲学论文

关于西方哲学论文西方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更在于为西方哲学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哲学论文范文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论文摘要: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
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
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
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而否认和怀疑是一种思考活动,所以他说,我思故我在。
并非是平时所说的“我思考,故我存在!关键字: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文艺复兴要了解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必然先得了解其人的生平。
笛卡尔简介:勒奈·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另译笛卡儿,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土伦省莱耳市-1650年2月11日逝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
他还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创立了“欧陆理性主义”(ContinentalRationalism)哲学。
生平笛卡儿出身于一个地位较低的贵族家庭,父亲是布列塔尼议会的议员。
在他8岁时笛卡儿就进入拉夫赖士(La Fleche)的耶稣会学校接受教育,受到良好的古典学以及数学训练。
1613年到巴黎学习法律,1616年毕业于普瓦捷大学(Université de Poitiers)。
关于西方哲学的论文

关于西方哲学的论文西方哲学传入中国的百年历程,既对中国学术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使西方哲学在中国形成了研究和发展的独特风景。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西方哲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西方哲学的论文范文一:柏拉图式的爱情——看柏拉图哲学爱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于为所爱的人献出生命;这一点,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
—— 柏拉图哲学,一门很深奥的学科,往往使我们望而却步,但是,哲学又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最平凡的事的抽象,是最现实的理论的总结。
经过对哲学的学习,让我更加了解生活,懂得在生活中寻找真理,也学到了一种思维,一种总结与体会的能力,学着在生活中寻找哲学,升华生活。
这门课是西方哲学,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来,东西方互通互惠,进行着哲学和思想的交流。
但是西方哲学又有着独特的神秘感,许多西方哲学家的思想理论也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的哲学观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只要我们细心体会,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柏拉图,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了解,为了更好地接触他,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他的生平简介,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时势造英雄,柏拉图一定有他超越常人的不平凡,才成就了他不凡的一生。
我们都听说过也向往着这浪漫的词语-----柏拉图式的爱情,在我们心中那是最完美爱情的象征,是超越世俗的爱的力量。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呢,就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词语,走进伟大的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的世界,听柏拉图是如何为我们描述这美妙的爱情。
了解柏拉图的爱情观就需要我们了解他的思想,解读他的世界观,探究他的哲学理念。
相信,每一位哲学家都有自己的理念,都有超乎常人的思想成就,让我们用心聆听他们的心声,体会哲学家的伟大。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其哲学思想影响了欧洲的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西方哲学思想论文(2)

西方哲学思想论文(2)西方哲学思想论文篇二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伦理思想及其哲学基础一、引言国内外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阶段及流派进行了划分。
其中国外的学者如奈达[1],将翻译研究划分成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根茨勒(E.Gentzler)将当代翻译研究划分为五大流派:美国翻译培训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解构主义学派。
国内学者如吕俊、刘宓庆、刘“”等对西方翻译流派的划分也做过有益尝试。
其中,吕俊教授将西方翻译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即语文学阶段、结构主义现代语言学阶段和解构主义阶段,较具代表性。
综上各家的划分,为研究便利,本文将当代西方翻译流派分为:语言学派、功能学派、翻译研究学派和解构学派。
所谓“伦理”,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行为的秩序规范,伦理传统构成一个民族或文明所蕴含的文化传统最具特征的内容。
翻译不是个人行为,不仅仅是从原文到译文之间的简单转换,它涉及各种主体间性的交往,是一种社会行为,因为“翻译的本质是开放、对话、杂交繁育、非中心化,它使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发生交往关系”。
[2]因此,翻译作为一种社会行为,需要伦理规范来指导译者协调处理各种主体间性的关系。
由于翻译伦理与翻译行为的相伴相生关系,为翻译实践行为提供指导和解释的翻译理论自然难以回避伦理问题。
如果对当代西方各流派的翻译理论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伦理”思想始终是各派理论的核心内容,而这些伦理观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哲学基础。
二、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伦理思想及其哲学基础1、语言学派——再现的伦理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首先归因于西方语言学的发展。
受普通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话语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学科的影响,翻译界逐步建立起翻译的语言学派,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原语转换成译语的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翻译的“对等”正是语言学派最先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
1953年,前苏联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受到斯米诺夫的“等同翻译”概念的影响,提出了“翻译对等”的理论。
西方哲学论文《论苏格拉底》

西方哲学论文《论苏格拉底》第一篇:西方哲学论文《论苏格拉底》论苏格拉底【摘要】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
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
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
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
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格拉底哲学心灵的转向灵魂不灭说教育思想一,苏格拉底简介苏格拉底(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二,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1、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
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
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
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2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2、灵魂不灭说。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论文范文2篇西方哲学史论文范文一:辨析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摘要“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作为近代哲学的最高问题,经历了由康德的二元对立进入抽象的同一,再过到黑格尔绝对唯心论基础上思辩的对立统一。
黑格尔在驳斥康德不可知论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发展了谢林的哲学思想,从而创立了其思维与存在同一于“绝对理念”的学说。
在他看来,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同自己相符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思想,科学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以期取得新的进展。
关键词:黑格尔绝对理念思维与存在同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其中的“思维与存在同一”问题,在西方哲学上经历了漫长的思索、争论,逐渐从模糊到明确,从抽象从具体,到了近代则采取了自觉的形式突显出来,发展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最高问题。
它经历了由康德的二元对立进入抽象的同一,再过到黑格尔绝对唯心论基础上思辩的对立统一。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同一,是黑格尔整个思辨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他的全部哲学基本的和首要的命题。
从社会政治根源上说,他之所以研究这个问题并形成其内容丰富的理论,一方面,在于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揭示了思想可以构筑起存在,思维能够实现自身的道理,是黑格尔站在德国资产阶级立场上对法国革命所作的新的哲学概括;另一方面,在于德国资产阶级的日益成熟和变革现实的信心不断增强,相对于康德时代有着将近质的飞跃。
从理论上说,则是从康德的“理念”学说出发,是自康德古典哲学革命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文主要从理论上来论述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
一、黑格尔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在近代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在一开始就被明显的亮出,两者在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趋向于同一。
康德原则上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思维把握客观存在本来面目的可能性。
他一方面肯定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刺激我们感官的客体,即“自在之物”;另一方面,他又断言客观存在的事物——“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是超验的、彼岸的东西,认识所能达到的只是“自在之物”刺激我们感官而产生的感觉表象,即所谓“现象”。
这样一来,在康德面前就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可以认识的此岸的“现象”世界,另一个是不可认识的彼岸的“自在之物”世界。
可见,康德本质上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思维能够把握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但在这里,他第一个把主体能动性思想等一系列辩证法因素引入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问题中来,为以后德国古典哲学家特别是黑格尔在解决思维与存在同一问题上提供了启发。
由于康德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以二元对立的形式典型地表现出来,使他之后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一下子就可以抓住中心问题。
继康德之后的费希特,认识到康德哲学导致思维与存在分裂的关键在于肯定一个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的存在,于是他取消了康德的“自在之物”,竭力发挥了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中的“主观感觉”,构造出一个“自我”,作为本体,认为康德的“自在之物”是“自我”的产物,他称之为“非我”,并构造了以下三个命题:1、自我设定自身(正题);2、自我设定非我(反题);3、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合题)。
“自我”就是作为这样一种能动的活动,按照正、反、合的规律,实现了他的思维与存在同一。
就这样,他把认识和实践同一为个别思维主体,即“自我”的能动的设定行动,思维与存在在自我意识内部达到了同一,比起康德哲学则进了一层。
谢林反对费希特把“自我”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认为要使“自我”和“非我”的同一,就必须有一个凌驾于二者之上,既非主体又非客体的东西,他称之为“绝对”。
“绝对”是产生一切有限事物(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并且是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必然同一的根据。
“自我”和“非我”都产生于“绝对”。
“绝对”是思维与存在的“无差别的同一”,是一种不自觉的精神力量。
他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只要肯定有一个在思维之外独立存在着的客观的东西,我们就不能对它有所认识,而要认识客观存在,就必须把思维与存在看成是“无差别的同一”,即单纯的等同,思维与存在溶合为一,没有差别。
谢林就这样试图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来构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二、黑格尔论证思维与存在的同一黑格尔驳斥了康德的不可知论,继承了谢林在“绝对”的基础上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但是不同意谢林所谓的“无差别的同一”。
他在吸收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把辩证法用于思维与存在同一论,论证了“绝对”是对立的统一,是矛盾发展的过程,从而在客观唯心主义的范围内系统地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黑格尔强调:哲学不应只作为“应当”哲学,它更重要的是要作为一种“应为”哲学。
所以他极力反对康德在认识之外确立一个“自在之物”。
他认为,康德哲学里的知识只是对于“现象”的知识,而关于“物自体”的知识是不可知的,这就割裂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其实质是一种不可知论。
而对于谢林的“无差别同一”,则认为忽略了思维的主体的能动性,没有了解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次就可达到的无差别的同一。
于是,他在“绝对理念”的基础上,肯定地回答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在黑格尔哲学里,“绝对理念”是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实体”,同时又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创造性的认识主体。
他从其唯心论的人本主义出发,坚信人类理性的力量,主张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但要强调的是,黑格尔所说的“思维”,不仅指的是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亦即“绝对理念”,人脑中的思想不过是“绝对理念”发展的高级阶段而已。
至于黑格尔所说的“存在”,也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而是“客观思想”。
黑格尔是根本不承认物质的存在的。
按黑格尔的的看法,一切事物(存在)都不过是“绝对理念”(思维)的异化物,是“绝对理念”的外壳或皮囊,而“绝对理念”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总的说来,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学说,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①存在即思维,没有思维以外的客观存在。
②思维是存在的本质、灵魂;存在是思维的外化、躯壳,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并把实践引入到解决思维与存在同一问题中来。
③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辩证的过程。
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于“绝对理念”的学说。
⑴存在即思维,没有思维以外的客观存在。
这是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之所以能达到同一的一个基本前提。
黑格尔吸收了谢林关于思维与存在等同的思想,把它作为自己哲学的一个成分,认为存在即思维,客体即主体,没有思维以外的客观存在。
黑格尔说:“照我看来,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
”他明确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从根本上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他说:“唯物论认为物质的本身是真实的客观的东西。
但物质本身是一个抽象的东西,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物质这个东西。
”[1]在黑格尔看来,关于事物是否可知的问题,只能有两种看法:要么主张事物在思维之外独立存在,而这就是不可知论;要么主张事物的可知性,而这就意味着存在即思维。
此外的看法是不可想象的。
正据于此,黑格尔就取消了康德哲学里“自在之物”的独立存在,认为一切事物(存在)都不过是“绝对理念”(思维)的异化物,是“绝对理念”的外壳或皮囊,而“绝对理念”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这样,存在就是思维了。
⑵思维是存在的本质、灵魂;存在是思维的外化、躯壳,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而要把握一个对象,就是意识着这个对象的概念。
并把实践引入到解决思维与存在同一问题中来。
黑格尔在肯定了一切事物都是思维的根本前提下,又将事物区分为思维与存在两个方面。
他一方面主张存在即思维,没有思维以外的客观存在的同时;另一方面又明确反对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看成是无差别的同一、单纯的等同。
黑格尔认为,谢林所认为的“绝对”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话诚然不错,但是承认思维与存在的绝对同一,那就不免于片面。
其实在“绝对”里,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不仅是同一的,而且又是有区别的。
黑格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思维与存在两个方面的统一:思维是存在的本质,存在是思维的内容。
黑格尔说:“一切真实的事物,就它们之为真理而言,即是理念。
”而理念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
而这两方面又不是平等并列的:思维是存在的创造主,存在是思维的外在化。
黑格尔说: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里,“思维统摄了存在,主观性统摄了客观性。
”[2]由于思维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思维与存在二者不是僵硬地对立着的:思维一方面可以通过“外在化”的作用产生自己的对象——存在;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克服自己和对象间的对立,使之成为己有,即“同化”,也就是使存在或对象为自己所占有。
就这样,由“外在化”和“同化”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构成了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发展过程。
在这里,黑格尔把实践引入到认识论中来论证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在黑格尔看来,康德哲学老是停留在“应当”上,未免太软弱了,理念必然不会停留在主观性里,而是要扬弃它的主观性并表现自身为客观的东西。
而理念要使客观世界同自己相符合、相一致,需要一个中介,那就是“实践”。
[3]他指出:“活动和劳动,这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中介”,“每一个行为都要扬弃一个观念(主观的东西)而把它转变为客观的东西”。
只有实践、行动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是使思维转化为存在,使存在符合思维,实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的一个必要环节。
⑶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辩证的过程。
黑格尔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不是谢林无差别的“绝对同一”,也不是一次就可以达到的同一。
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总是暂时的、相对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一个矛盾发展、相互转化的过程,是思维在存在中不断实现自己,使存在不断符合自己的过程,是由“自在”到“自为”,由有限到无限,由相对到绝对,由直观的多样性到多样性的统一,由表面的现象到深刻的实质的过程。
总之,是思维把握存在、占有存在的过程,是“绝对理念”在思维与存在的这种矛盾进展中,在事物新陈代谢的发展中不断实现自己,使事物逐步同它的概念相符合,达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过程。
黑格尔与其他近代哲学家相比较,在对解决思维与存在问题颇具特色之处就是把其系统的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应用于解决“思维与存在同一”问题当中。
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过程,大体上是一个由存在到思维、由客观到主观的纯概念转化、发展的过程。
思维与存在并不是两个根本不同、截然分开的东西,而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发展阶段:由存在到思维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自在”阶段到“自为”阶段的发展。
[4]黑格尔写道:“它(指世界)的是如此与它的应如此是相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