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思想史论文

合集下载

中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史论文

中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史论文

中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史论文中世纪后期欧洲科学出现引人注目的进展,这与当时学术探讨活动的社会背景、组织机构和哲学氛围的变化有关。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史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史论文篇一内容提要:中世纪后期欧洲科学出现引人注目的进展,这与当时学术探讨活动的社会背景、组织机构和哲学氛围的变化有关。

古希腊和阿拉伯学术思想的传入导致欧洲自然科学知识急剧膨胀和知识领域的重新划分。

经院哲学家以古典思维理性综合亚里士多德哲学和____神学理论,引起有关物质世界的形而上学思维的理性化和逻辑化。

大学的建立和世俗教育的需求为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研究带来成长的空间。

同样重要的是出现了有关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必要性,以及数学应当作为科学研究及其理论的基础的观点。

这些为后来近代科学的兴起提供了有意义的观念和实践范例。

关键词:中世纪史科技史欧洲思想史作者简介:何平,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研究中世纪欧洲科学的发展是一件饶有兴味的课题,因为它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近代科学在欧洲首先出现的背景。

欧洲中世纪科学的地位和意义几乎在科学史成为独立学科时就引起争议。

起初,许多学者相信中世纪基本是一个科学发展史上的贫瘠地带或停滞时期。

开普勒评论说“罗马沦陷后,世界沉睡了一千年”,达兰贝尔把经院哲学称为“无知世纪的所谓科学”。

布克哈特也批评说“敬畏自然,沉溺于书卷和传统窒息了中世纪科学”。

①威廉•惠维尔也声称虽然中世纪建筑对17世纪力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中世纪仍是以“思想绝育,神学观念主宰和哲学思辨过度为特征”。

②事实上,这些评论并不十分恰当,中世纪后期由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哲学思想的传入和大学的建立,科学和知识探讨活动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③12世纪下半叶到14世纪,欧洲知识探讨活动和学术成果被冠以“经院哲学”的称号,虽然其主要特征是以思辨理性对____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知识体系进行综合,然而它在调和关于世界的先验的神学学说和古代以及阿拉伯文本的具有唯心主义特征的思想活动中却发展了哲学思维和对自然的兴趣。

[关于,西方,思想史,其他论文文档]关于西方思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西方,思想史,其他论文文档]关于西方思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西方思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注重文本本身是一方面,如何阅读文本则更为重要。

作为思想史研究来说,它与其它学科最大的差异就在于要有“ 历史”的视野,即要将文本放在一定的语境下来解读。

以往的思想史研究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孤立地研究某一个思想家,或者某种观念,这种研究被称为聚焦于“观念的单元”(Unit Ideas)。

这里的“观念的单元”意指西方思想传统中那些基本的和经久不变的观念。

在这样的研究方法下,历史学家的任务主要是把每个人的政治思想系统化,并从中推演出一些结论或他们对某些基本观念的态度。

然后,历史学家便将几个思想家作比较,不管他们是否关心同一理论抽象层次的问题。

他们的相似之处或“共同观念”都被当作历史延续性的表现;他们的不同之处则被看成历史变化或发展。

西方学者将这样的研究批评为,政治思想史变成了一些基本观念的历史,并被归结为一种单一的、发生在高度抽象层次的历史,是一种“理性重建”。

而现在,我们应该在更宽广的背景下,和在不同的语境下来研究文本,即重新回到历史,运用历史的研究方法去考察那些思想观念的演进,进行“历史重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文本,把握其主旨,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史。

第二,注重对“概念”的梳理和考察。

在思想史研究中,我们应该要去考察思想观念的演变,但是,这种演变体现在什么层面上,或者说,我们要注重的不仅是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什么观念,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什么“基本观念”,但是这种“基本观念”并非是泛泛的,它的核心和基础是一系列的“概念”。

因此,观念就体现在一系列的“概念”上,体现在对“概念”的定义上。

人们如何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系列“概念”,如何给这些“概念”作出定义,并且运用这些“概念”来认识和理解现实的世界。

例如,当我们要研究人们的社会主义观念时,我们就必须要研究“社会主义”这个基本概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这个概念的定义如何产生和演变,并且作为一种概念又是如何进入到人们的头脑中的。

西方社会思想史

西方社会思想史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论文标题理想国与乌托邦姓名骆昊所在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专业班级社会学学号0121111824 指导教师孙丽敏完成日期2014年1月2日得分理想国与乌托邦内容摘要: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写下《理想国》,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而时隔千年后,莫尔的《乌托邦》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

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

《乌托邦》源于《理想国》但是又高于《理想国》。

该论文从体模式、生活方式、财产、婚姻男女关系分析两者的相同性,差异性。

关键词:乌托邦理想国柏拉图莫尔柏拉图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写出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同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政治家莫尔手下的乌托邦,他们有部分观点相似,但是却还存在着差异与不同。

理想国和乌托邦都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对未来设计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理想社会,这是两者的共性。

但是理想国中却带有明显的阶级倾向性,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出发。

乌托邦则又有很明显的民主性质。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城邦的一个贵族家庭,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社会思想家。

他的社会思想模式的构建主要存在于他的巨著《理想国》之中,他有很多的空想主义成分,被称为早期的乌托邦。

他的这一思想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奠基人托马斯·莫尔有很大影响。

托马斯·莫尔出生于一个英国贵族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为人正直,最终由于与国王意见不合而被处死。

莫尔著有《乌托邦》一书,对英国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构想了一个没有金钱,没有私有财产,人人丰衣足食,和睦相处的理想的美好社会。

这个理想的乌托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都有一定空想成分,但在有些方面却有些现实意义。

浅谈西方社会思想史的变迁

浅谈西方社会思想史的变迁

• 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 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的旗手,被誉为“法 兰西思想之王”、“ 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 ”、“欧洲的良心” 。 • :“笑,可以战胜一 切。这是最有力的武 器。”
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
• • • • • 主权属于人民,相信自由和平等是天赋人权; 认为言论自由是人类一切进步的必要条件; 法律应该保护个人的权利; 反对暴力革命。 平等也只有法律的平等,没有经济的平等。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 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 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 代的分界。
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 但丁——《神曲》 • 薄加丘——《十日谈》 • 彼特拉克——《歌集》
• 安吉列科的油画《 圣母圣子》是文艺 复兴早期第一次在 作品中加入人的因 素——圣母玛利亚 的眼神
达芬奇家具ຫໍສະໝຸດ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是指基督宗 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 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 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 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 加尔文及慈运理等人, 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 派。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金的主要思想
• 认为信仰上帝就可得救, 不是靠善行来赎罪。 • 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 教会,每个基督徒都有直 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 在这幅画上,背景值 得品味,运动似乎业 已平静。特别是照亮 少女脸部和胸部的光 线,从侧面射出,强 烈且奇特。而衣服的 碧绿色也要端赖细察 ,方可发觉。
文艺复兴的建筑 •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 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 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 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 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 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西方近代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小论文

西方近代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小论文

西方近代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小论文
一、思想的解放形成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政治制度,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仅仅是从它的富裕和强大来进行评定的,政治文明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和国家产生以来就已经产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形态的更替,政治文明也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传统到现代的不断跃迁的动态演进历程。

在人类的历史中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在各个社会形态的交替过程中,思想的解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人们在经历了长期的不平等待遇压迫及残害后,内心对现有的社会产生了不满,开始对这个社会充满质疑。

在经过长期的质疑后这些人的思想就开始产生转变,最后解放自己的思想并开始反抗并推翻那个不为自己所认同的社会制度,并建立一个被新思想所接受和拥护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中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老一代的革命先辈在经受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长期压迫下,在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下认识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并通过奋斗和拼搏推翻原来的社会制度建立了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新的社会制度是思想解放的摇篮
在经历斗争所取得的新社会里,人们必将意识到思想的重要性,也将尽力去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奋斗成果。

政治文明的核心特质则在于先进的制度,特别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安排。

思想解放成果的落实也体
现在制度上。

因此,通过发展社会政治文明可以为思想解放供制度保障,故新的社会主义是思想解放的摇篮。

在这个摇篮里新的思想在不断的萌芽并壮大直到有一天取代现有的思想,保证文明得以继续发展。

西方思想史小论文

西方思想史小论文

研究生学位课考试论文论文题目:思想史课程与外语专业研究生批判性整合思维的提升The Course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Upgrade of Foreign Language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s’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tegrative Thinking目录摘要Abstract第1章引言 (1)第2章批判性整合思维与人生价值取向 (1)2.1 批判性思维 (2)2.2 整合性思维 (3)2.3人生价值取向 (4)第3章批判性整合思维之思想史课程中三种价值取向 (5)3.1伊壁鸠鲁主义 (6)3.2斯多葛主义 (7)3.3怀疑主义 (7)3.4批判整合的看待三种价值取向 (8)3.5 外语专业研究生的价值取向自省 (8)第4章总结 (10)参考文献 (11)摘要知识不等于智慧,丰富的知识不代表高质量的思维。

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加速的变革,思想的碰撞,各种危机,价值危机犹为突出,没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人生面临着各种选择性危机,尤其是价值危机(value crisis)。

外语专业研究生“思辨缺席(speculative absence)”的状况导致了他们在学业、工作和生活上常常感到空虚迷茫,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这体现了知识和智慧,特别是知识和思维能力的严重失调。

思维决定行为,外语专业研究生应该在增加知识同时,更要培养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整合思维( integrative thinking)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把握精彩人生。

本文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解析西方思想史上出现的三股争鸣的潮流,整合的对待这三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values),希望为读者的人生导航提供参考。

关键词: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批判性思维;整合性思维AbstractKnowledge is not wisdom; rich knowledge does not mean high quality thinking. Increasing complexity, accelerating change, thought contend, and all kinds of crisis, among them value crisis is outstanding. Without the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life faces a variety of selective crisis, especially the crisis of value. Foreign language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s "speculative absence", the situation has caused them to often feel empty and disoriented in study, work and life because of lack of good value orientation. This reflects that their knowledge and wisdom, especially their knowledge and thinking ability is seriously imbalanced. Thinking decides behavior. Foreign language professional graduates should gain knowledge, at the same time, try hard to cultivate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tegrative thinking ability so as to set up the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and to grasp a wonderful life. This paper analyzes three different trends of values in life which appeared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 from critical thinking point of view. And it is also an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these three different values in life, hoping to offer reference for the reader's life navigation. Key Words:; Values; Value Orientation; Critical Thinking; Integrative Thinking第1章引言个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处理的问题,面对的挑战,承受的压力等让我们经常感到筋疲力尽,焦头烂额,所以我们要想改变不如意的现状,首先要转换自己的思维,我们不能再只是做一个人云亦云的,没有主见,没有想法的接受知识的机器——生活在信息的洪流中,不去思考,缺乏思辨能力。

西方思想史论文

西方思想史论文

安徽科技学院财经学院《西方思想史》期终考试课程轮文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姓名彭惠娴学号 **********教师侯保龙洛克与卢梭的思想比较由于西方思想史这门课程的开设,使我对西方文化及思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并激发了我的兴趣。

在西方思想史的变化历程中,我觉得洛克与卢梭的思想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并且可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二者的思想进行比较,这样更有助于大家了解西方思想各代表人物的思想起源与不同之处。

下面是我在看了《爱弥儿》与《教育漫话》后结合两位伟人的思想所产生的一些看法及对二者思想的比较。

一、洛克与卢梭思想概述(一)洛克思想概述约翰・洛克,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

洛克的教育思想是与其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观点紧密相连的。

他不但是认识论中经验主义的奠基者,同时也是哲学上的自由主义的始祖。

洛克在探讨观念的起源时,认为观念不是天赋的。

心灵原像一块白板一样,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

洛克把人们的全部观念都归于凭借感觉经验得来。

所以他看来,个人千差万别,不是天赋决定的,而是后天的教育。

洛克强调教育是个人的事,通过家庭教育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主要从体育、智育和德育三方面培养身心和谐的绅士,这是他向资产阶级妥协的表现,最终是要培养资产阶级的新贵。

但是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进步因素,都直接影响了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卢梭思想概述让-雅克・卢梭,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提倡通过自由而独立的生活方式,按照儿童内在自然的发展秩序进行教育,最终每一个经过教育的自然人联合起来形成平等而自由的社会。

这就是卢梭的教育目的。

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卢梭是基于他的政治哲学思想而阐述的。

卢梭认为每个人是由趋于自私自利和社会全体成员两部分构成,如果个人的自私自利能够相互抵消,那么只剩下一个结果,代表人民共同利益的总意志。

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

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

约翰.洛克笔下的人权摘要:在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约翰.洛克对人权的阐述最为全面和深刻。

几个世纪过去了,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口号却牢牢地印在了民众的大脑里。

本文主要通过约翰.洛克的生平和政治思想并且结合当今时代的新变化提来提炼和归纳一般的人权理论,进而发挥人权理论的民主宪政和主权至上的作用。

关键词:人权民主主权自由平等利益一、人权的分类(一)自然权利在洛克的笔下,自然权利指他根据一般的名称称之为财产的东西,包括了,生命、自由和财产,人类这几种权利是天然形成的,一个人出生以后,就不自觉的给自己贴上了生命、自由和财产权的标签,当然洛克提出此等命题,虽然是为了对抗封建君主专制的残暴政治,但不可否认的是,洛克在对抗封建国王暴政的基础上,超越了自己的本意,随之而来的是公意的诞生。

因为,自然的东西是最容易转化为公意的,从而也最容易代表公意的,举个例子,大自然环境是全人类共有的,而破坏自然环境,就是对抗全人类,就是挑战公意,而人作为特殊的自然物,具有更加鲜明的公意性,因为一般的自然物不同,生命、自由和财产权是依附在特殊的自然物—人之上的,人具有主观的能动性是区别于人与一般物的最主要的特征,一般物的公意性的获取,是需要外在的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也就是说一般物公益性的获取具有滞后性的特征,这其中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人类破坏了环境后方知环境的重要性,于是匆忙号召议会立法,把保护环境上升为公意。

而生命、自由和财产由于天然的来自于人,这就好比每个婴儿都是从母亲身上掉下的肉,哪有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同理,没有人会不捍卫自己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而若一个人一旦丧失了生命、自由和财产,就丧失了人格权和身份权,从而失去了基本的人权,其后果无非是成为另类暴政的牺牲品。

自从“从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口号问世以来,已经过去几个世纪了,发展到现在,人类基本的自然权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社会思想史论文霍布斯与卢梭社会契约论之比较关键词:霍布斯卢梭社会契约论自然状态内容提要:在西方社会思想史上,霍布斯和卢梭是社会契约论的代表人物。

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国家、历史、环境不同,他们对社会契约的定义、解析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均有所不同。

本文对此进行了对比论述和认真探讨。

引言作为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的代表人物,霍布斯与卢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们的社会契约理论对西方社会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什么同样强调社会契约,而现今的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而法国则是半总统制呢?霍布斯与卢梭在各自社会契约上的不同观点对其本国的政治制度必然有较大的影响。

一、霍布斯与卢梭思想产生的背景(一)霍布斯社会契约论产生的背景出生于战乱年代的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一位对生活缺乏安全感的人。

对战争和秩序缺失的恐惧伴随了霍布斯的一生,并且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的学术思想。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他的学说不是对抗革命,而是顺应历史出现的。

当时社会异常动乱,党派的倾轧,连年的战争,严重威胁着个人的生命与财产。

资产阶级逐步取得优势地位之后,对这种状态深为不安。

因此,霍布斯提出和平是自然法的首要法则,符合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更符合社会向着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利益稳定发展。

在当时混乱的状况下,只有先靠强力,靠绝对专制的权力才能得以保证。

(二)卢梭背景卢梭(Jean Jacque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学派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他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但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知识。

做过仆人、学徒兼杂役。

后来,在华伦夫人的帮助下,来到都灵,此后,生活无着,当过雕刻匠、仆役、音乐教师。

18世纪30年代,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写作。

18世纪40年代,卢梭非常困难,他在社会和生活的道路上艰难地踯躅,尝遍人间的辛酸。

笔者认为,其人生经历对其追求“人民主权”有着深刻的影响。

所以他接受霍布斯、洛克等人思想的同时,又予以了发展。

二、霍布斯与卢梭思想社会契约论的比较霍布斯主张订立社会契约的要义是维护秩序与安全,其哲学基础是消极自由观。

与之相反,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奠基在积极自由观之上。

此外,在自然状态、权利转让等方面也有很大分歧。

以下是两者较大的分歧:(一)自然状态上的不同观点1、霍布斯的自然状态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的战争状态。

霍布斯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是以对人性和“自然状态”的描述为起点的。

霍布斯是“性恶论”者,他认为,人类最初处于一种没有国家,没有统治,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你”的和“我”的之分的自然状态中。

他还认为,由于人性邪恶,自然状态是极为可怕、恐怖的,人与人之间处于互相残害的敌对状态。

①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中的人享有自然权利。

自然权利就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②。

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方式采用一切手段来保全自己。

加之“自然使人在身心两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

能力平等导致欲求平等,导致所有有同样欲求的人之间的竞争。

因此“任何两个人如果想取得同一东西而又不能同时享用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

”由于人们互相疑惧,加剧这种天然的敌对。

“于是自保之道最合理的就是先发制人”③,立即进行袭击,互相争夺,互相残杀。

使自然状态真正成了战斗状态,这种战争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而且在自然状态下没有对公正的诉求。

为了满足自己无穷的欲望,能力几乎相等的人们都自由地去争夺,去占有,彼此不信任。

总之,霍布斯认为,人对人就像狼对狼一样,人人都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中。

2、卢梭的自然状态卢梭的自然状态是最能保持和平,最适合人的天然本性生活的状态。

和霍布斯一样,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是从对自然状态的假设出发的。

但卢梭反对他用自然状态对社会组织所做的一切辩护,特别是反对为私有制辩护。

他描述的是自然的野蛮的社会,而要对比说明的是文明的现时的社会。

卢梭把自然状态描绘成一派清新纯朴的景象。

在他看来,漂泊于森林中的野蛮人,没有工业,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独立、平等的,没有奴役与被奴役、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强制服从的情况,“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

”④卢梭认为,自然人不仅有自我保存的要求和自爱的本性,而且对自己的同类具有同情心和怜悯心,从而使他为自己谋幸福的热情受到限制,缓和了他的自爱心,并且有一种自然美德。

正是这种感情使得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互相同情,彼此关怀,亲密无间。

因此,卢梭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和平友好的状态,是人类的真正青春,是人世真正的“黄金时代”。

在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上,卢梭表示反对霍布斯的人性恶的观点。

在霍布斯看来,人之所以是邪恶的,是因为他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人之所以是邪恶的,因为他不知道美德为何物。

卢梭反驳说:“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的,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阻止他们作恶的,不是智慧的发展,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

”⑤卢梭指出,霍布斯的错误在于他把现代社会人们满足无穷欲望的需要,不适当地掺入了野蛮人自我保存的意识中,并把当代文明的混乱搬到自然状态中去描写,把文明社会的弊端强加给了自然状态。

(二)、关于缔结契约、建立国家的目的、转让权利等问题1、霍布斯:转让所有的权利和伟大的利维坦的产生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竞争,人人戒备,人们枕戈以待,谁也不能指望有完美的自我保存。

但是,自私的人性和人人自相为战的状态,决不是人类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霍布斯认为,自然人类放在可怕的战争状态中,同时又给人类提供了逃脱这种状态的可能性就是人们除了欲望还具有理性。

理性伴随恐惧、愿望和希望等这些情感,提供了人们在一起和平生活的法规。

这个法规就是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放弃自己的自然权利,转让给一个主权者组成一个政治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强大无比的利维坦。

政治国家建立目的就是使人们获得和平的生活。

⑥霍布斯认为,人们缔结契约时,一旦实施了权转让,就永远不能收回。

这种转让既是一次性的是全部权利的转让。

由这种契约就产生了至高无上的主权者。

这样,一切社会权力都集中于主权者一身,而法律和道德规范都来源于主权者的意志。

主权者的权力不可能有任何合法的限制。

因为臣只在他们中间缔结了社会,统治者没有与任何臣民签约。

2、卢梭:人民主权思想卢梭把自然与社会对立起来,否定文明的历史进程。

他认为不平等、奴役和贫困都是由文明社会造成的。

从自然状态与文明社会的矛盾对立之中卢梭引出反社会、反文明的逻辑结论。

在他看来,一切改良都是无济于事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先破坏一切,然后按人为的设计重建一切。

卢梭的政治设计以社会平等为根本目标。

“人是生而平等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因为不平等,人才丧失自由。

既往的社会秩序已经遭到否定,人们“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一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不过是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⑦卢梭认为,这种社会契约只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强制,而是主观服从。

按照这种契约精神,订立社会契约必须遵守下列原则:第一,每一个参加契约的人必须把自己的全部权利让给联合体,而且所有的人交出的权利都是同等的。

第二,参加社会契约的人把权利交给了联合体,即交给了整个集体,而不是交给任何个别人。

人们从这个联合体里可以获得自己本身所让渡给它的同样的权利,并且得到更大的力量来保卫自己的人身、自由和财产。

订约者依据这两大契约原则而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政治共同体。

这样一来。

社会契约就构成了主权者权力合法性的源泉是来自人民。

3、小结卢梭和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虽然都主张把缔结契约的每个人的全部自然权利转让给主权者,都认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但他们在主权的归属上是不同的。

霍布斯认为主权者是君主,社会契约是臣民之间的契约,君主不是缔约方,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

卢梭则认为主权者就是人民自己,社会契约就是人民同由人民自己组成的政治共同体缔结契约,人民主权是至高无上的。

三、霍布斯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产生的不同影响霍布斯与卢梭都强调社会契约,但是之后英国与法国的社会制度却大相径庭。

两国的之后的政治体系、社会制度等都与二人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1、英国内战与霍布斯的政治思想在英国内战即将爆发前,霍布斯即特别关注于政治。

他的四部最著名的政治著作的诞生即说明了现实政治对他的影响。

在他出版《利维坦》一书时,书中关于通过武力征服(另一种方式是人们通过自愿的契约授权)而获得主权的观念在分量与含义上都发生了变化,其原因在于他试图捍卫新英吉利共和国政府的合法性。

整个40年代关于神职人员的权力问题论争激烈,众说纷纭。

而长老会牧师试图在英国建立一个严格的、不宽容的宗教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世俗平民的意见要由教会人员严格审查。

⑧这实际上赋予神职人员以高于国家的权力,而《利维坦》的一个主要目的则是驳斥长老会的观念。

所有这些,充分说明英国内战与霍布斯的政治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霍布斯的著作一经抛出,其结论或某些观点在当时虽然得到一些人士的称许,但更多的是遭受攻击。

他拚命想阻止内战的爆发,但实际上内战仍不以其意志为转移。

英国内战促进了霍布斯政治思想的形成,但霍布斯政治思想的最大影响却发生在对其他政治思想家身上。

哈林顿、斯宾诺莎、普芬道夫、洛克等一大批与霍布斯同时代的政治思想家,以及卢梭等后辈思想家,无不从霍布斯的政治学说当中受益。

虽然,霍布斯所提出的方案不同于洛克的、后来成为经典自由主义的解决方案(他既未提出教会与国家分立和宗教宽容的学说,也未能彻底地将人民的自由权利凌驾于政治权威之上),但他对英国内战中所反映出来的西方政治思想近代化转型过程当中的矛盾之把握,他所确立的政治价值,他对近代国家权威的论述,使得他的思想具有远远超越于其时代、其国度的深刻性。

不管对他的学说是赞成还是反对,其后的思想家们都无法绕过霍布斯政治思想所树立的丰碑。

2、卢梭社会契约论在法国的影响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后来成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行动指南。

法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路径依赖和特点,其之所以形成迄今较为稳定的半总统制政体,是传统集权政治基因、小农经济的顽固性和卢梭的公意思想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卢梭公意思想更是有着显而易见的直接影响。

本质为行政集权的半总统制是深受传统小农经济制约的卢梭思想的外在制度表现。

⑨英国保守主义政治理家柏克在反思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曾将卢梭的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激烈程度联系起来。

他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一定会吓昏过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