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论文——叔本华
浅论叔本华哲学的省察与反思

浅论叔本华哲学的省察与反思论文关键词:叔本华哲学新思想文化批判省察与反思论文摘要:叔本华哲学既是近代西方哲学的批判者,又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引导者,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意义。
叔本华的哲学“新思想”,可概括为批判绝叶、批判理性、批判宗教、批判人生。
今天我们省察和反思叔本华哲学具有新时代的意义。
阿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一1860),生活于19世纪的德国,但是却对整个20世纪的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他是非学院派哲学家,但却引起了西方哲学的巨大变革;他是非正统派哲学家,但却开拓了正统哲学以外的新的思想话语。
因而成为一个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哲学家。
叔本华以宣扬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和悲观主义着称于世,仅此诸点,他似乎便成了以往全部传统哲学的天然论敌,不仅唯物主义,而且唯心主义也把他看作是哲学的毁灭者。
长期以来,人们除了对他的思想观点痛加挞斥以外,甚至以不屑一顾的冷漠来鄙视他。
在我国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叔本华不仅曾经受到了猛烈的“左”的批判,而且也受到了漠视。
但是,漠视不等于批判,批判亦须合理,而省察则是为了扬弃。
叔本华的学说不仅并不完美深刻,反而时常显露出某些浅薄和矛盾之处。
但是,他的哲学历史地位却是十分重要的,在西方许多哲学史、科学史和艺术史的着作中,他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提到,他的思想经常被人们引用。
叔本华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关注,就在于:他是近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批判者,也是现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引导者。
代表着现代西方科学与文化思潮的一些大学者如尼采、克尔凯郭尔、柏格森、詹姆士、萨特、弗洛伊德以及爱因斯坦、托尔斯泰等人,都曾经自觉地把叔本华奉为自己的启蒙先师或思想同道;在中国文化界,王国维、鲁迅等许多学界巨孽,也曾经受到他的思想的启发或引导。
凡此种种,决不是偶然的。
正因为如此,着名哲学家罗素在评价他的时候说:“强调‘意志’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许多哲学的特征,这是由他开始的”,“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哲学尽管前后矛盾而且有某种浅薄处,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来看还是相当重要的”。
我眼中的西方哲学——以叔本华为例

08251101260
课程 成绩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
20 10 -20 11 学年第 2 学期 评阅人
姓名
林嘉骏
学号
评语: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 班
我眼中的西方哲学——以叔本华为例 我眼中的西方哲学——以叔本华为例 ——
格式二 广 东 商 学 院 答 题 纸(格式二)
---------------------------------------------装--------------------------------- --------- 订 -----------------------------------------线----------------------------------------
3
蛀虫而一生烦恼痛苦不堪、欲望难以满足, 处于贫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处于 空虚和无聊之中。这些人性蛀虫说到底是滋生于人的无止境的欲求。叔本华对人生悲 观痛苦的揭示,无疑是告诫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不要为物所惑、为人所恨、 为情所困,而要擦亮眼睛、清洗头脑、反思人性、鼓起勇气、敢于直面与挑战人生。 同时,在我看来,叔本华提出的人生痛苦观所隐含的最终结论是:痛苦是人生的 必然境遇。叔本华在这里潜在地表达了他的意图:人不可能处在宁静的幸福之中,不 可能达到完全和谐的状态。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观是打着人世苦痛的幌子,在向世人揭 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人之所以生活在痛苦之中,是因为人们在生活中有欲望,有 追求,这种痛苦正是人们为提高生活质量、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能够诗意化地生存 所必须经过的历程。他的痛苦观实质上是鼓励世人积极面对生活,勇于追求人生的意 义。
三、 我对叔本华哲学的看法及理解
哲学毕业论文意志叔本华哲学与中国美学

意志叔本华哲学与中国美学;一、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及其思想? 19世纪,当德国古典到达颠峰之际,当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将他的理性主义哲学称作是绝对真理之时,一股强劲的反叛思潮在德国开始涌动,这就是唯意志主义。
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叔本华(Authur Schopenhaur)与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 唯意志主义从一开始,就有着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唱反调,反叛理性传统的强烈意识;叔本华在柏林大学任教时,对把持着大学讲坛的理性派哲学家极为敌视,他故意把课程排在黑格尔上课的同时,欲与黑格尔竞争,遭到惨败後,愤而辞职。
但叔本华深信自己哲学的价值,他声称自己提出了一种与以往哲学方法根本不同的哲学方法,这种唯意志主义哲学将使欧洲哲学发展产生根本性的转变。
最终证实了这一点,19世纪中叶,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尼采继叔本华之後宣称“上帝死了”!发展方向终於产生重大转折,唯意志主义正式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和思想影响的哲学思潮。
?唯意志主义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反经验哲学、反理性主义,认为服从理性、服从外部世界就会使人忘记自己的真正本质,失去真正的自由,不能发挥人的创造性和能动作用。
因而必须将哲学从关注外在的经验、事实、理性等等外部世界移向人的内心世界,但这并不是移向人的感觉经验以及理性思维(因为这些终归仍受外在世界支配),而是移向人的生命、人的感情意志及一切下意识或潜意识的本能冲动。
并认为这些?是人的最本质的东西。
从这种“本质”出发,唯意志主义认为人以及其它生物,乃至整个世界的基础都是生命、情感意志。
意志推动着一切。
“意志”正是叔本华哲学的核心。
? 意志是什么?在叔本华看来,意志就是世界本质。
叔本华在外表上摹仿康德,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的世界(世界本身)。
“现象世界”是人们通常认识到的世界,但这仅仅是世界的表象,而“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质,这个自在之物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生活)意志。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摘要: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论主义的开创者,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在他的哲学理论中,充满了消极与悲观,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成为他哲学理论的核心。
本文主要叙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途径,以及在当代社会,面对痛苦时,我们应当怎么做。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痛苦叔本华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曾说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1]可以看出,叔本华是位唯心主义哲学家,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万物是作为“表象者”的“表象”而存在的,都是“直观者的直观”。
他在后面又说道:“世界是我的意志”。
在叔本华这里,意志是自在之物,是超越充分根据律限定之外的,世界万物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象,一切表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2]叔本华认为在意志客体化的过程中,较高级别的理念制服较低级别的理念。
[3]在意志客体化的一切级别上、在一切族类的个体之间,必然存现着无止无息的斗争,这是生命意志的表现。
人作为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级别,追求的是自我满足,这就使斗争更为公开、更为尖锐,利己主义成了一切斗争的出发点。
[4]在利己主义下,人类以自己为中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伤害他人。
人类在意志的驱使下,产生了种种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进行不断地挣扎与奋斗。
但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就像没有底的水桶一样,永远填不满。
什么都想要,但是又不能什么都能够得到。
有限的满足和无限的欲望带给人的只能是痛苦。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类处在无尽的痛苦之中;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类又陷入无聊之中。
所以痛苦没完没了,没有最后的目标和持久的幸福,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痛苦的。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5]叔本华在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理论之上,他提出了两种解决途径。
一是,通过欣赏艺术,获得一种内在情调,使我们的意识不再被我们的意志所充满,我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
浅析叔本华的人生观

浅析叔本华的人生观摘要: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中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
德国历来是具有哲学思维传统的国家,19世纪德国哲学中的理性和逻辑的力量曾深深震撼了思想家们的心扉。
而叔本华是反叛自己祖国这种思辨哲学的典型代表, 不仅如此,他的哲学又都是以人生间题的探索作为主旋律的。
因此, 他的人生哲学具有悲剧性质,通过探索, 批判地分析他的人生观, 对于我们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关键词:叔本华生存意志痛苦人生悲观主义1、开启痛苦之门叔本华生活在18 世纪末到19 世纪半叶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一个战乱不断,到处充斥着冷酷、残忍和黑暗的社会,再加上叔本华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的颠沛流离及事业失意,多重因素导致了叔本华的悲观、痛苦的心境,为其人生观奠定了基本的基调。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不可遏制的欲望和冲动,这种冲动表现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生存意志”,生存意志是求人得以生存,包括衣食住行等人的基本需要; 另一种是“生殖意志”,生殖意志是人在得以生存的情况下生活的继续。
人是痛苦的,人为了求得生存,必须有所求,有所欲望,人彻头彻底是欲望的化身,带着众多的需求生存在这个世间上。
人生就是无止境的欲望与暂时快乐之间的来回转换。
偶尔的欲望得以满足,可以得到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暂时的,无止境的欲望又会产生新的目标,从而引发新的痛苦,于是陷入新一轮的痛苦中。
人一生都会陷入这种周而复始的欲望和痛苦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人生而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构建于他的本体论意志的之上的。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著作中,叔本华始终坚持照明是作为个体表现意志的这一观点。
根据叔本华的理论:意志被视为是世界的本源,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且属于因果规律所涉及不到的世界。
叔本华的性格是极端的,他始终坚持“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求生的意志”这一观点。
这样来看,叔本华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争夺、没有爱的世界,每个人为了生活不断去争夺乃至掠夺,同时人们也为了生存变得面目狰狞,不再是初衷的自己,没有一丝的幸福可言。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范文.docx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范文一、悲观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一)意志叔本华通过借鉴柏拉图的理念观,确立了意志本体论。
“理念是独立于具体事物和人的意识之外的实体”理念是先于人而存在的,既不靠理性产生,也不靠感觉产生。
叔本华借助理念的这一概念建立了自己的意志观,认为意志靠直观产生。
“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是塑造个别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都是‘分有’理念而成的。
”叔本华正是用分有说来解决意志和表象的问题,将意志和表象作为整体而分割,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所有现象的本体,并且它不存在于现象之中,不存在于作为表象的世界之中,它只是借助现象来表现自己。
意志产生于人的自身,是人内心最直接的“意识”,每个人都是自己认识的主体,也产生着自己的表象世界。
意志决定着世界,世界的内在本质就存在于每个人的意志之中,每个人所看到的表象便是整个世界。
意志是一切现象、表象、客体最内在的东西。
叔本华将人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客体,一部分是意志。
人的客体靠意志来进行活动,胃肠的蠕动就是意志反映在客体上的饥饿,喉咙的干痒是意志反映客体上的口渴。
在自然界,草长莺飞,百花争艳……也都是意志表现为客体化的结果。
(二)欲望叔本华在佛教思想中借鉴了“欲望”的概念,他认为,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有欲望的个体,人的欲求反映在他的内在意识之中,叔本华将人的欲求作为意志的欲求,人变成了欲望的主体,于是被意志定义为“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是永无止境的无法满足的欲望,是求生存的生存意志、生活意志和生殖意志。
二、悲观主义的哲学内容(一)人是痛苦的叔本华的意志论将意志作为不可遏制的冲动和欲望,他认为意志分为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
生存意志是指人类为维持自己的的生存,为了生活而产生的欲望,包括衣食住行等等的需要。
叔本华将其作为一切痛苦的根源。
生殖意志是人类为了对抗死亡而继续维持生命体的欲望,包括恋爱和婚姻等。
这两种欲望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然而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在头脑中会产生不同于非理性的理智,人类为了生活的舒适,会通过理智来规范自己和自己生存着的社会,这就会同人本质上的冲动和非理性产生理性与意志的矛盾。
意志与人生——叔本华哲学思想解析

个真理。一旦人们把世界看作是表象,就开始了真正的哲学思考。叔本华从另一 个角度规定世界,在他看来,世界就是对象的存在,是主体客体的统一存在。那 么,“客体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知道;意味着知道什么呢?意味着具有表象。 客体和表象是同一个东西。"①客体就是表象,世界就是表象。所以,叔本华所说 的对世界的观察,并不是从实在的世界,而是从表象出发的世界。这就是说柏拉 图哲学也是从表象出发的。其二,叔本华所说的对世界总体的观察,实际上是指 柏拉图关于世界二重化的理论。叔本华认为,仅仅承认世界是表象,只说出了一 半的真理,还必须说出另一半真理,这样才能构成对完整世界的解释。这个另一 半,就是意志。柏拉图最先把世界作了二重化的区分,从而从整体上解释了这个 世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叔本华称柏拉图是历史上的真正的哲学家。
and impulse.Desire and impulse is infinite,but the satisfaction of it is
temporary and limited.When the desire cannot be satisfied,people will
be suffering;when it is satisfied,they will be spiritually barren and
111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 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 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 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
In Schopenhauer’S philosophical thought,the most noticeable part should be ethics of pessimism on life.He considered that human being is
意志在世界中的悲哀_论叔本华意志论中的悲观主义哲学

收稿日期:2002-10-12作者简介:马莉(1962-),女,河南南阳市人,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史方面的研究。
意志在世界中的悲哀———论叔本华意志论中的悲观主义哲学马 莉(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200230) 摘要:叔本华作为康德与黑格尔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体系之后另一思想体系的创立者,从意志到欲望、从欲望到幻灭、从幻灭到痛苦和虚无,构成其悲观主义哲学论点的主线,对后世哲学流派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叔本华;意志论;悲观主义;影响中图分类号:B 51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2)01-0111-02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是在继康德与黑格尔的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体系后另一思想体系的创立者。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以唯心主义为内核,但强调理性的思辩,即通过人的理性,去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叔本华的哲学则强调的是主观意志的作用,即唯意志论。
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意志哲学的分析,探索其悲观主义人生观的根源。
《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其内容集中了叔本华的全部基本思想。
他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以透过主体为条件,也只对主体存在。
所以,世界是我(主体)的表象。
人可以外在地把自己理解为物体和现象,也可以把自己理解为世界万物的一部分。
而世界万物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超越于空间、时间之外的单一整体意志。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归纳起来有两种,即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
生存意志可以体现到人、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各个方面。
人的生理活动,是意志的客观化和具体化,动植物的生长,磁针指北及物体落地等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意志在起作用。
肉体是意志的产物;血液,是由我们所说的“生命的意志”所推动,在人体造起了血管;求知的意志建立起了脑髓;饮食的意志发育为消化系统。
人们为了食物、为了婚姻、或为了子女所做的艰苦奋斗,其动机不是思想,而是需求生活,或更为丰富的生活的一种半意识的意志,也就是生存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幸福之路——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
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以上文字是摘自百度百科。
由于时间紧迫的关系,笔者只拜读了他的《人生的智慧》一书(1850年《附录与补遗》中的一部分)而心有所感,因此,对于此人的思想的见解或许会有片面和不当之处,还望老师能够谅解。
“悲观主义哲学家”似乎已经成为了叔本华的代名词,而作为乐天派的我也差一点儿为此而放弃选择他作为我这次论文的参考对象。
然而,正是了解到他那“欲望乃一切痛苦之源”的思想与我的人生观不谋而合,我还是决心一读他的文章去一探究竟。
值得惊喜的是,从这本《人生的智慧》中,我并没有看出他的悲观主义,相反的,它像一盏明灯般给我以启迪,告诉我如何去追求更加幸福和快乐的生活。
这如这本书中的引言所说: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的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刻成为“幸福论”。
因此,这本著作指导人们如何才能想有一个幸福的生存。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方面论说我的一些见解(其中也会掺带自身的经历作为引例)。
泛论幸福正如叔本华所说:“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使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确实肯定的。
”“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所以,要想获得幸福和快乐,就是竭尽可能去避免和减少痛苦。
而痛苦的来源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无穷无尽的欲望。
当我们的各种欲望无限大,而我们所能满足的却十分有限时,痛苦就随之而来了。
因此,想要获得幸福,就要尽量的节制甚至是克制自己的各种欲望。
如果达到这用无欲无求的状态,我们便不会为了失去什么而悲伤难过,也不会因为得不到什么而失望。
相反的,正因为我们不刻意得去追求或者去争夺什么,那么也许一点点意外所得便会让我们感到惊喜,从而满足和快乐不已。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
而叔本华也说: 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
除了节制自己的欲求之外,我们还不妨假设生活中的一切不幸都是必然发生的,这样也会增加我们的幸福感。
因为只有这样,当灾难亦或是不幸降临时我们才能够坦然处之,而当这些得以避免时又会平添我们的幸运之感。
即叔本华所说:经常不时的想象一下那些有可能降临在我们身上的巨大不幸和灾难,这倒是一件好事情。
而与我在自身,也有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我一直有丢东西的习惯,以前每次我丢了东西都会懊恼、伤心、难过不已。
然而如今转念一想,如果把丢东西这些不幸之事当做生活中的必然,那么,即使是丢失了也不会那么可惜,若是失而复得则更是令人欣喜不已,这不是为自己平添了一份幸福感吗?从另一方面想,如果丢失是必然,那么只要这些东西还属于我,还好好的保留着,那就足够让我幸运的了!这也让我在更加珍惜身边的事物的同时还心存庆幸和感恩。
我也渐渐感受到了:“幸福的生活”,实应被理解为“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
”当然,一个人幸福与否还是要看他自身的态度与感想,即自己是否认为自己幸福。
只有主观上真切的感觉自己是幸福的,那么其他什么都不能动摇我们的幸福,不论客观上幸运或是不幸。
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他就是一个愉快的人。
因此,获得幸福最关键的便是怀有一颗积极向上且乐观平和的心,坚信我们是幸福着的,那么我们就的确是幸福着的,因为,幸福只与我们自身相关。
亚谈金钱(财富)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他们是:人的自身;记载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
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这可以理解为: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
他认定看法又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能够决定我们幸福的最关键的是第一项内容,即我们的自身,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良好的体魄。
而金钱或者说财富显然不属于以上任何一个,它算的上是我们的身外之物(即第二项内容)。
换句话说,金钱(或者财富)对于我们获得幸福并无促进作用,甚至还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因为无论我们获得的金钱数量有多庞大,我们对于金钱的需求总是无限膨胀的,而实际获得的金钱却也总是无法与我们达到期望。
这便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怪圈子,或者说是一个恶性循环——钱越来越多,但却越来越不满足,幸福感也随之越来越少。
正也引证了叔本华那句话: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海水喝的越多,他就越感口渴。
谈到自己,虽然只是个学生,但是在以前对于金钱看得也是很重的,有时也会对此斤斤计较而弄得自己跟其他人都很不愉快。
如今仔细想来,钱财之于自己,不是够用就行了吗?再多也只是给自己平添和烦恼,对于幸福而言并无益处。
所以,懂得这些道理后,自己心态也更加平淡和从容了。
因此,何不把金钱看得淡一些呢?这样我们也能离快乐和幸福更近一步了。
谈虚荣心如叔本华所说:我们所展现的表象——这也就是我们存在在他人心中的样子——通常都被我们过分看重,这是我们人性的一个特殊弱点所致。
但是根据他的“三分法”我们又可以很清楚的认识到,“人们对于我的看法”对于一个人的幸福而言是最无直接关联的,也可以说事最无关紧要的。
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恐惧都确实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有关。
大多数总是时时刻刻在意自己展示给别人的样子,或者说,太过于看重别人的看法,甚至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以至于几乎迷失了自己,只是十分不幸的。
别人对于我们的看法只是建立在他们思想中的带有主观色彩的虚幻的甚至是不实的东西,它并不等同于我们真正的自身,甚至很可能与之大相径庭。
因此,这些看法对于我们来说是既无用处又无益处的。
我们不可能因为别人说我们是什么我们就是什么,我就是我,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但是,真正了解这个道理的人少之又少,而我们的虚荣心也是因此而产生的。
叔本华对于虚荣心的表述相当的贴切:虚荣是尽力让别人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突出价值,并希望通过唤起别人的确信,能够使自己真的拥有这一份确信。
虚荣就是博取他人的赞许,以便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对自己的良好评价。
这种把非直接为我们所存在的东西作为直接存在来加以看中的愚蠢做法,人们称之为虚荣。
的确,虚荣心在现在的社会上是实在是太普遍了。
大多数人都是希望能在别人的心中树立起这样那样的完美形象,于是他们各种显示,各种炫耀,甚至是各种矫作。
但是他们真正从中得到快乐和幸福了吗?就算是得到了,那个快乐又是真切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真正拥有非凡价值的人是拥有发自内心的自信的,他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肯定来找到自身的价值,如叔本华说:想到我们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的了。
而对于虚荣的人,他去极尽可能去争取(我更愿意用乞求)那些虚幻的本不属于自己的夸赞或者说羡慕,那到头来获得的只可能是虚无。
或许他们称之为幸福,但我却觉得那太不幸了。
正如叔本华说:他并不从自己的真正自我,而是从自己在他人头脑中的表象那里寻求满意和快感,那他就是相当不幸的。
说到自己,又有一个不恰当的例子:身为女孩子的我,虚荣心当然也是不可避免的。
爱美爱打扮这是女生虚荣心的一个典型的体现。
以前的我也不例外,为了能让自己“看起来”漂亮一些,我用尽各种方法减肥,只为了达到别人觉得“瘦”的标准,最后把自己的身体也弄坏了,以至于不得不终止计划。
现在的我开始反省,即便是真的瘦下来了,或者是被别人夸奖漂亮,你自己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快乐感嘛?即便是有也是十分短暂的。
而后剩下的什么呢?什么都没有,只有病痛的折磨罢了。
与我所失去的相比,我得到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因此,虚荣心之于人的幸福而言是在是没有任何正面影响的,我们获得的只是短暂的快感,而且终究会化为虚无。
甚至为了满足虚荣心,我们会失去很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要谨记,真正幸福的关键只有自身,拥有真正的美好的自身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它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有所改变。
谈命运我相信命运,如叔本华说我们不应为某件事情过分高兴或者过分悲伤,原因之一就是一切事物都在改变,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何为有利、何为不利的判断是虚幻的。
发生的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必然发生的。
”因此,这让我每每碰到类似与挫折的时候都不会那么悲伤或者是绝望,因为我知道事情本该如此,这便是适合我的那一条路,虽然现在会有坎坷,但是不走到最后谁会知道它是不是光明的呢?正如我曾经高考失利,一下从北医大落到了北工大,原本失落无比,认为命运不公。
但如今一年已过,我发现我无比适应这个学校的生活,也无热爱身边的朋友,我认为这真是个最适合我的选择了。
现在的我学会感激挫折,感激命运,因为它让我遇到了对的人和事。
那么,请相信命运吧!谁又能说随波逐流不是一种幸福呢?小结这便是我在读完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后的一些小感悟,可能有些零散,但是确是内心的真实感触。
其实这本书对于我的启迪远不止这些,但若一一道来免不了会使文章显得冗长乏味。
因此,我将此书中我认为发人深省的话一一摘抄整理出来作为附录,还望老师能抽出时间浏览一番,以便更好的体会学生的感受。
附录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他们是:1)人的自身;记载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
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这可以理解为: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
他认定看法又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对于一个的幸福,甚至于对他的整个生存的方式,最主要的明显就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它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影响。
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因为与一个人直接相关的是这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他的感情以及他的意欲活动。
一切美妙有趣的事物,经由一个愚人呆滞意识的反映,都会变得枯燥乏味。
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
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地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
对我们的生活幸福而言,我们的自身个性才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充分的利用我们既定的个性。
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相匹配的地位、职业和生活方式。
所以,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
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他就是一个愉快的人。
因此,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良好的体魄。
一个人在拥有财产的方面能否得到满足并不由某一个财产的绝对数量所决定。
这其实取决于一个相对的数量,也就是说,由一个人所期待得到的财产和自己已经实际拥有的之间关系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