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寄主及地理来源的16株绿僵菌对桃蚜的毒力比较
幕鑫掣蹦口蓄茸蓍摹。一桃蚜的抗药...

桃蚜的抗药性监测、杀虫剂的配方筛选及其增效生化机理研究密级:分类号: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桃蚜的抗药性监测、杀虫剂的配方筛选及其增效生化机理的研究,研究生:申君指导教师:李建洪教授??剃燃衅燃删卿/学俄论文如需保密,解密时间年月日是否保密否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磺究成粟。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入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华中农盟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面使用过的材料,指导教师对诧避行了审定.与我一瞬工作的同态对本研究所傲的任何贡献均巳在论文中敛了甥确的说绞,并表示了谢意。
帆讳年否月蠢研究生张冲为撇黼张申君摊名:害也悸签名日期:甜年‘月严日签钔期:谢年月严日注;游将奉袭殛接装订在掌饪论文嬲缳炎翮目录之间华中农业大学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目录摘要?..第一章文献综述?桃蚜的抗药性研究...发生与危害?.抗药性发生概况.抗性机理研究..抗性治理??..混配对桃蚜的增效作用?...杀虫剂与杀虫剂混配的增效作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配的增效作用?.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第二章桃蚜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材料与方法...材料?...供试虫源..实验器材??。
..供试药剂.方法?..药剂配制..毒力测定..统计分析结果与分析.杀虫剂对敏感品系的毒力...桃蚜对杀虫剂的抗性??....湖北省不同地区桃蚜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湖北省不同地区桃蚜田间种群对甲维盐的抗性?..湖北省不同地区桃蚜田间种群对啶虫脒的抗性?桃蚜的抗药性监测、杀虫剂的配方筛选及其增效生化机理的研究..湖北省不同地区桃蚜田间种群对氟虫腈的抗性?...湖北省不同地区桃蚜田间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湖北省不同地区桃蚜田间种群对烯啶虫胺的抗性...湖北省不同地区桃蚜田间种群对溴虫腈的抗性?...湖北省不同地区桃蚜田间种群对丁醚脲的抗性?.小结与讨论.第三章桃蚜复配配方筛选及田间药效试验?..材料与方法..材料?...供试虫源??...实验器材??...供试药剂??..方法?...毒力测定..最佳配比的筛选?掣...共毒系数的计算??...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与分析...单剂的毒力?.最佳配比的筛选.混配增效作用的测定.. 种不同杀虫剂混配对桃蚜的田间防治效果??.小结与讨论.第四章杀虫剂混配对桃蚜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材料。
绿僵菌胞外蛋白酶对东亚飞蝗中肠毒力差异分析

绿僵菌胞外蛋白酶对东亚飞蝗中肠毒力差异分析绿僵菌胞外蛋白酶对东亚飞蝗中肠毒力差异分析摘要: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是一种具有广泛分布的昆虫害虫,在农业生产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防治剂,对于控制飞蝗具有良好的前景。
然而,不同地理来源的飞蝗对绿僵菌的感染和致病能力存在差异。
本文通过分析绿僵菌胞外蛋白酶对东亚飞蝗肠道毒力的差异,旨在深入了解其致病机制,为绿僵菌在飞蝗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引言:东亚飞蝗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其种群数量波动较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
绿僵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真菌,能够感染多种昆虫并导致疾病。
由于绿僵菌具有显著的杀虫作用和环境友好性,被广泛应用于昆虫防治领域。
然而,不同地理来源的东亚飞蝗对绿僵菌的感染和致病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这为我们研究绿僵菌致病机制以及飞蝗的抗性机制提供了契机。
材料与方法:从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采集东亚飞蝗样本,分离绿僵菌毒株。
采用琼脂酶消化法提取绿僵菌的胞外蛋白酶,并进行酶活测定。
通过添加酶抑制剂和抗体等方法,检测蛋白酶的致病性。
同时,使用蛋白组学技术(如二维凝胶电泳和质谱分析)对绿僵菌胞外蛋白酶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
结果与讨论:本研究采集了10个不同地理来源的东亚飞蝗样本,通过对绿僵菌的毒力测试发现,不同绿僵菌毒株对飞蝗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绿僵菌胞外蛋白酶是导致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
我们发现,不同毒株的胞外蛋白酶种类和含量差异显著,其中一些特定的酶可能对飞蝗的肠道组织产生毒性作用。
通过添加特定的酶抑制剂或抗体,可以显著降低绿僵菌的致病力。
进一步的质谱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具有差异表达的蛋白酶可能与信号转导途径、营养物质吸收或免疫反应等相关。
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东亚飞蝗中肠毒力差异的分析,揭示了绿僵菌胞外蛋白酶在其致病机制中的重要性。
一株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的丝状真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及应用研究

关键词:桃蚜;球孢白僵菌;致病性;鉴定
SEPARATION, SCREENING,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ONE ISOLATE OF FILAMENTOUS FUNGI
FOR HIGHLY PATHOGENICITY TO MYZUS PERSICAE
In this study, 101 dead insect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oil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in Shanxi Province, including 4 Classes 9 Orders, such as Insecta, Diplopoda, Chilopoda and Arachnoidea. There were 5 Orders belonging to Insecta. A total of 50 strains of fungal strains were obtained by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The initial isolates was numbered 1-50. The number of fungal isolates isolated from Insecta insects was 44, accounting for 88% of the total strains.
桃蚜不同体色生物型的寄主适应性

桃蚜不同体色生物型的寄主适应性
刘绍友;侯有明;周靖华
【期刊名称】《西北农业学报》
【年(卷),期】1999(000)004
【摘要】将4种主植物上的4种不同体色的桃蚜分别接到该4种寄主植物上进行反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体色生物型桃蚜在各寄主植物上的存活率,成、若蚜发育历期,产仔动态及内禀增长力均有明显差异,说明不同体色生物型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适应性不同。
尤其是各色型个体当从烟草转接到桃树、从油菜转接到桃树或烟草、从甘蓝转接到桃树或烟草时,新接蚜虫不能存活。
【总页数】1页(P1)
【作者】刘绍友;侯有明;周靖华
【作者单位】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乾县植保植检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6.621.2
【相关文献】
1.不同寄主蔬菜对桃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J], 张海燕;王丽艳;杨克军;孙金珠;赵长江;王玉凤;胡雪微
2.不同植物上桃蚜两种体色生物型的DNA多态性研究 [J], 陈磊;张春妮;仵均祥
3.桃蚜体色生物型种群动态研究 [J], 侯有明;仵均祥;安英鸽;胡美绒;南新平;刘绍友;胡作栋
4.不同体色桃蚜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J], 张建亮;吴国星;赵景玮
5.新蚜虫疠霉对不同地区两种体色生物型桃蚜的毒力测定 [J], 陈斌;李正跃;徐发华;桂富荣;和淑琪;白华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绿绿僵菌对烟草蚜虫的防治研究

( 1C o l l e g eo f A g r o n o m y , H u n a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C h a n g s h a , H u n a n4 1 0 1 2 8 , C h i n a ; 2C h e n z h o uC o m p a n i e s o f H u n a nT o b a c c oC o p e r a t i o n , C h e n z h o u , H u n a n4 2 3 0 0 0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A f t e r t h ei n v a s i o no f y e l l o wM e t a r h i z i u mf k a v o v i r i d e , t h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a c t i v i t y o f A C h Ea n dG S T s i nt o b a c c o a p h i ds h o w e d : t h ei n h i b i t o r y e f f e c t i s n o t o b v i o u s a t f i r s t , w i t ht h e t r e a t m e n t t i m e e x t e n d i n g , t h e i n h i b i t i o na p p e a r e d T h e f i r s t : A C h Ea p p e a r e d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t 3 2ha n d 4 0 t i m et h a t t h ei n h i b i t i o ne f f e c t a n dt h et i m eo f m a x i m u mi n h i b i t i o ne f f e c t w e r e ha f t e r t h et r e a t m e n t ; T h et i m eo f G S T s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w a s 4 8ha n d5 6h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 T h et o b a c c oa p h i db e g a nt od e a t h a t 3 6ha f t e r i n v a s i o no f M e t a r h i z i u m K e y w o r d s : t o b a c c o ; a p h i d ; M e t a r h i z i u m ; i n h i b i t i o n
桃蚜对辣椒上黄瓜花叶病毒(CMV)的传毒特性

桃蚜对辣椒上黄瓜花叶病毒(CMV)的传毒特性程英;王莉爽;李凤良;周宇航;李文红;金剑雪;杨学辉【摘要】The virus acquisition time,virus transmission time and virus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of Myzus persicae to 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 of pepper were studied by the single-factor experiment indoor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occurrence of CMV in pepper.Results:The minimum virus acquisition time of M.persicae to CMV of pepper is 30 s.The feeding virus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rises with elongation of virus acquisition time and the morbidity of pepper seedlings reaches 100% when the virus acquisition time is above 80 s.The minimum feeding virus transmission time is 0.125 h and the morbidity of pepper seedlings gradually rises with elongation of feeding virus transmission time.The morbidity of pepper seedlings is up to 100% when the feeding virus transmission time is above 1 h.The minimum M.persicae number for virus transmission is 1.The morbidity of pepper seedlings rises with increase of M.persicae number per plant and the morbidity of pepper seedlings reaches 100% when the M.persicae number per plant is 15.%为预防和控制辣椒病毒病的发生,在室内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对辣椒病毒[黄瓜花叶病毒(CMV)]的获毒时间、传毒时间和传毒效率.结果表明:桃蚜对辣椒病毒获毒最短时间为30 s,30 s后随着获毒时间延长,其取食传毒效率升高,获毒80 s以上可致辣椒苗发病率达100%;桃蚜取食传毒时间最短为0.125 h,之后辣椒苗发病率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取食时间达1h以上,发病率达100%;桃蚜对辣椒病毒传毒的最少头数为1头,发病率随单株虫量的增加而升高,单株虫量为15头时辣椒苗发病率达100%.【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46)001【总页数】3页(P36-38)【关键词】桃蚜;传毒;辣椒;辣椒病毒病【作者】程英;王莉爽;李凤良;周宇航;李文红;金剑雪;杨学辉【作者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418.1+2辣椒病毒病是近年来流行于贵州辣椒种植区的一种辣椒重要病害,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是该病的主要毒源[1]。
不同寄主植物对桃蚜生长繁殖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0(1):83G86H e i l o n g j i a n g A g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h t t p ://h l j n y k x .h a a s e p.c n D O I :10.11942/j.i s s n 1002G2767.2020.01.0083孙靖雯,张海燕.不同寄主植物对桃蚜生长繁殖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0(1):83G86.不同寄主植物对桃蚜生长繁殖的影响孙靖雯,张海燕(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大庆163000)摘要:为促进大庆地区几种十字花科蔬菜桃蚜的防治,通过调查大庆地区保护地十字花科主要蔬菜上蚜虫发生为害情况,统计白菜㊁萝卜㊁芥蓝和甘蓝4种十字花科蔬菜对桃蚜生长发育㊁存活㊁繁殖和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蚜虫在田间自然选择情况下萝卜和白菜植株被害率达到29%和27%.桃蚜在寄主萝卜上发育历期为6.23d ,繁殖力最大,生长发育明显具有优势.关键词:桃蚜;寄主植物;发育历期;生命参数表收稿日期:2019G08G17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Y J S C X2019GY 102).第一作者:孙靖雯(1994G),女,在读硕士,从事植物保护研究.E Gm a i l :s u n j i n gw e n 0422@163.c o m .通信作者:张海燕(1978G),女,博士,副教授,从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E Gm a i l :z h a n g h y51@126.c o m .㊀㊀桃蚜[M yz u s p e r s i c a e (S u l z e r )]是多种农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原为同翅目,现属半翅目蚜科,别称烟蚜㊁桃赤蚜㊁菜蚜㊁腻虫,是一类重要的植食性昆虫,寄主植物约有74科285种,可以取食近10个科果蔬的数百种植物,其分布较为普遍,在各种寄主植物间可转移为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给生产带来巨大损失[1G3].桃蚜寄主范围广泛,繁殖周期短,且具有迁飞习性,短期内种群扩增速度快,控制难度较大[4].十字花科蔬菜的蚜虫主要有桃蚜㊁萝卜蚜㊁甘蓝蚜,这3种蚜虫不仅是十字花科蔬菜生产中的重要害虫,而且也危害油菜及其他多种经济作物,因此,认识以上3种蚜虫的危害特点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对蔬菜的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5].对于十字花科蔬菜田害虫,目前已有多种防治方法.蚜虫在长期与植物的协同进化中会形成不同的寄主专化型,这是其与植物协同进化中形成了专化适应性的结果[6G9],给蚜虫的综合治理带来很大困难.在目前蚜虫的防治过程中,因为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见效慢,还会侧重化学药剂的防治,但化学药剂会产生严重的农药残留以及环境污染[10G11],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影响.农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防治蚜虫过程中长期单一针对某种作物进行药剂防治蚜虫,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蚜害问题[12G13].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对区域性农田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进行蚜虫发生和为害规律调查,明确蚜虫在不同寄主上的发生和为害,还能够有效地控制蚜害[14].目前,对桃蚜的研究主要是从不同体色型㊁寄主植物种类对桃蚜的影响㊁桃蚜种群动态㊁温湿度与光照㊁天敌㊁桃蚜的毒力和药效测定等方面来阐述蚜虫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适应性[15G18].直接由摄入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其存活率和繁殖率的昆虫,甚至是植食性昆虫的生长和繁殖是由寄主植物的养分的质量和含量决定[19],而对在不同种蔬菜上桃蚜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影响报道较少,在不同种蔬菜上桃蚜发生的程度不同,危害程度亦有差异,根据桃蚜在不同种蔬菜上的生物学参数不同,了解不同蔬菜对桃蚜种群的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从而根据寄主种类决定如何控制蚜害.大庆地区棚室蔬菜和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大,害虫防治方法简单,还是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为了减轻化学药剂用量,为十字花科蔬菜的绿色防控提供参考,本研究选择大庆地区几种十字花科蔬菜开展害虫为害情况调查,并针对常发且难防的主要害虫桃蚜进行适宜寄主的研究,旨在明确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发生和为害情况,为蔬菜生产提供借鉴.1㊀材料与方法1.1㊀材料试验所用桃蚜采集于校园温室大棚,并置于室内连续用烟草于培养箱恒温25ħ,光周期为L ʒD=16h ʒ8h ,R H 为(65ʃ5)%条件下饲养.寄主植物白菜品种为沃德998(黑龙江沃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甘蓝品种为多季2号(黑龙江沃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萝卜品种为秀绿(北京捷利亚种业有限公司),芥蓝品38㊀㊀㊀㊀㊀黑㊀龙㊀江㊀农㊀业㊀科㊀学1期种为捷宝2号(北京捷利亚种业有限公司).在温室中用土培法培育4种蔬菜.1.2㊀方法1.2.1㊀保护地蔬菜蚜虫发生情况调查㊀试验于2018年8月中旬虫害高发期,选择大庆高新区绿丰源实验基地不同蔬菜甘蓝㊁白菜㊁芥蓝和萝卜田,每块蔬菜田五点式取样,每点调查植株100株,共计500株,逐株调查被害情况,统计为害率.为害率(%)=有虫株数/调查总株数ˑ100.1.2.2㊀不同寄主植物上桃蚜生长发育历期㊀将室内种植的生长完好完全展开的白菜㊁萝卜㊁芥蓝和甘蓝的新鲜叶片放置于玻璃培养皿中,用脱脂棉将叶片保湿,取发育完全的雌性成蚜一头,分别接入不同蔬菜叶片的培养皿内,待产仔后去除成蚜,每只培养皿只留1头初产的若蚜,每隔24h 观察和记录蚜虫的生长存活情况,统计逐日存活率㊁脱皮次数㊁各虫态历期等,要及时去除蚜蜕,每次观测时将蚜虫轻轻地转移到新叶片上并取出原叶片即统一更换新鲜的蔬菜叶片.待若蚜发育成成蚜后统计逐日产仔量㊁产卵历期(以产出最后一个若蚜日期为截止)并记录,直到起始蚜全部死亡为止.每个处理10头蚜虫,即10次的重复.1.2.3㊀蚜虫生命表参数计算㊀发育历期(D e v e l Go p m e n t d a y s ,D D ),即各龄若蚜及成蚜各时期生长发育所经历的天数.利用生命表数据计算以下参数[20].净增值率R 0=ðl x m x (1)其中:x 为时间(d ),l x 为桃蚜在x 时间的存活率,m x 为桃蚜在x G1到x 时期内的每头雌成蚜的产仔量.平均发育历期T =(ðx l x m x )/(ðl x m x )(2)內禀增长率r m =l n R 0/T (3)周限增长率(即种群经单位时间后的增加倍数):λ=e r m(4)种群增长指数I =S L 1ˑS L 2ˑS L 3ˑS L 4ˑS A ˑP (5)其中:S L 1~S L 4代表1~4龄若蚜,S A 代表成蚜的存活率,P 代表成蚜的平均产蚜率;种群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t =l n 2/r m (6)1.2.4㊀数据分析㊀进行配对t 检验的参数有桃蚜若虫发育历期㊁成虫产仔数量等.剩余数据的统计分析用S P S S 软件[v e r s i o n18.0f o r w i n Gd o w s ]进行处理.全部数据都用平均数ʃ标准误(me a n ʃS E )表示.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十字花科蔬菜田桃蚜为害情况由表1可知,不同十字花科蔬菜上桃蚜的为害情况,在此蔬菜田中,萝卜遭虫害情况最严重,之后依次为白菜㊁甘蓝㊁芥兰.其中,芥兰和萝卜㊁白菜被害差异显著,白菜㊁甘蓝㊁萝卜三者差异不显著并且远高于芥兰;桃蚜主要为害白菜和萝卜,而芥兰和甘蓝受害情况很轻,二者差异不显著.表1㊀不同蔬菜桃蚜为害率调查T a b l e 1㊀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 t h e d a m a g e r a t e o f p e a c ha p h i do nd i f f e r e n t v e ge t a b l e s 蔬菜种类V e g e t a b l e s 为害率I n f e s t a t i o n r a t e s /%芥兰C a b b a g em u s t a r d 0.15ʃ0.06a A白菜C e l e r y c a b b a g e 0.27ʃ0.06b A 甘蓝W i l d c a b b a ge 0.19ʃ0.05a b A萝卜R a d i s h0.29ʃ0.12b A ㊀㊀注:表中数据经邓肯氏新复极差法统计,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达到0.01和0.05显著水平.下同.N o t e :T h e d a t a i n t h e t a b l e a r e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a n a l y z e d b y D u n Gc a n 's n e wc o m p l e x r a n g em e t h o d .D i f f e r e n t c a p i t a l a n d l o w e r Gc a s e l e t t e r s i n d i c a n t s i g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a t0.01a n d0.05l e v e l ,r e s p e c t i v e l y.T h e s a m eb e l o w.2.2㊀不同寄主上桃蚜发育历期由表2可知,桃蚜在白菜上1~4龄的发育历期是5.29d ,羽化至产仔发育历期是0.59d,成蚜寿命是5.65d ,整体历期是11.53d ;桃蚜在萝卜上1~4龄的发育历期是6.23d ,羽化至产仔发育历期是0.56d ,成蚜寿命是6.66d,整体历期是13.44d;桃蚜在芥蓝上1~4龄的发育历期是5.72d ,羽化至产仔发育历期是0.52d ,成蚜寿命是7.24d ,整体历期是13.48d;桃蚜在甘蓝上1~4龄的发育历期是5.80d ,羽化至产仔发育历期是0.51d ,成蚜寿命是7.33d,整体历期是13.66d .表明桃蚜在白菜上的1~4龄的发育历期较短,在萝卜上的1~4龄的发育历期较长,在481期㊀㊀孙靖雯等:不同寄主植物对桃蚜生长繁殖的影响芥蓝和甘蓝上的1~4龄的发育历期在其余两者之间.表2㊀桃蚜在不同寄主蔬菜上各虫态发育历期T a b l e 2㊀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d u r a t i o no f M y z u s p e r s i c a e (S u l z e r )o nd i f f e r e n t h o s t v e ge t a b l e s (d)蔬菜V e g e t a b l e s 1龄1i n s t a r 2龄2i n s t a r 3龄3i n s t a r 4龄4i n s t a r 羽化至产仔发育历期T h e p e r i o df r o m e c l o s i o n t o i n s e c t p r o d u c t i o n成蚜寿命Al i f eo f a ph i d 整体历期T h eo v e r a l l d u r a t i o n白菜1.32ʃ0.07b A 1.23ʃ0.07b A 1.14ʃ0.03c B1.60ʃ0.56b A 0.59ʃ0.02a A 5.65ʃ0.54b A 11.53ʃ0.57b A 萝卜1.44ʃ0.10a A1.39ʃ0.11a A1.66ʃ0.10a A 1.75ʃ0.09a A0.56ʃ0.03a A 6.66ʃ0.95a b A 13.44ʃ0.58a A 芥蓝1.35ʃ0.10a b A 1.30ʃ0.10a b A 1.43ʃ0.06b A 1.64ʃ0.10a b A 0.52ʃ0.02a A 7.24ʃ0.45a A 13.48ʃ0.85a A 甘蓝1.36ʃ0.06a b A 1.31ʃ0.09a b A 1.47ʃ0.09b A1.69ʃ0.09a b A 0.51ʃ0.01a A 7.33ʃ0.67a A13.66ʃ1.87a A2.3㊀不同寄主对桃蚜存活率的影响桃蚜在不同寄主上的存活率具有差异,由图1可以看出,在1龄时桃蚜在4种蔬菜上时存活率相差不大,都接近100%的存活率;在2龄时桃蚜在萝卜上的存活率最高,在其他寄主上的存活率相差不大,都在90%的存活率以上;在3龄时桃蚜在4种寄主上的存活率在80%~90%;在4龄时桃蚜在白菜上时的存活率最高,在80%~90%,在其他3种寄主上的存活率相差不大,接近80%的存活率,但是在甘蓝上的存活率最低;在4龄到产仔期之间桃蚜在白菜上的存活率最高,接近90%的存活率,在其余3种寄主上的存活率都接近80%,差距不明显;成蚜时,桃蚜在甘蓝上时存活率最高,在萝卜上时存活率最低.由此可以看出,桃蚜在不同的寄主上,存活率不同,在不同的发育历期,存活率也是不同的.图1㊀不同寄主对桃蚜存活率的影响F i g .1㊀E f f e c t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h o s t s o n t h e s u r v i v a l r a t e o f p e a c ha ph i d 2.4㊀不同寄主对桃蚜繁殖能力的影响由表3可知,4种蔬菜上的桃蚜产若蚜历期和产若蚜量存在差异.从产若蚜历期上由短到长,依次为白菜㊁萝卜㊁甘蓝和芥蓝;从产若蚜量上由少到多,依次为白菜㊁甘蓝㊁芥蓝和萝卜.表3㊀桃蚜在不同寄主蔬菜上繁殖能力比较T a b l e 3㊀C o m p a r i s o no f t h e r e p r o d u c t i v e a b i l i t yo f a p h i d i nd i f f e r e n t h o s t v e ge t a b l e s 寄主植物H o s t p l a n t 产若蚜历期D u r a t i o nof n y m p h pr o d u c t i o n /d 产若蚜量/头N u m b e r o fn y m p h /h e a d 白菜C e l e r y c a b b a g e 5.10ʃ0.38b A 56.70ʃ3.65c C萝卜R a d i s h6.42ʃ1.88a b A98.40ʃ13.93a A 芥蓝C a b b a g em u s t a r d 7.25ʃ0.64a A 86.70ʃ3.65b B 甘蓝W i l d c a b b a ge 7.22ʃ1.45a A 78.40ʃ13.93b B2.5㊀不同寄主对桃蚜生命参数的影响由表4可知,在净增值率上从少到多依次为白菜㊁甘蓝㊁萝卜和芥蓝.在平均发育历期上从短到长依次为白菜㊁萝卜㊁芥蓝和甘蓝.在内禀增长率上从小到大依次为白菜㊁甘蓝㊁芥蓝和萝卜.在周限增长率上从小到大依次为白菜㊁萝卜㊁甘蓝和芥蓝.在种群增长指数上从小到大依次为白菜甘蓝㊁芥蓝和萝卜.由表4可知,在净增值率上从少到多依次为白菜㊁甘蓝㊁萝卜和芥蓝.在平均发育历期上从短到长依次为白菜㊁萝卜㊁芥蓝和甘蓝.在内禀增长率上从小到大依次为白菜㊁甘蓝㊁芥蓝和萝卜.在周限增长率上从小到大依次为白菜㊁萝卜㊁甘蓝和芥蓝.在种群增长指数上从小到大依次为白菜甘蓝㊁芥蓝和萝卜.58㊀㊀㊀㊀㊀黑㊀龙㊀江㊀农㊀业㊀科㊀学1期表4㊀桃蚜在不同寄主蔬菜上的生命表参数T a b l e 4㊀L i f e t a b l e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p e a c ha p h i do nd i f f e r e n t h o s t v e ge t a b l e s 生命表参数L i f e t a b l e p a r a m e t e r s白菜C h i n e s e c a b b a ge 萝卜R a d i s h 芥蓝C a b b a gem u s t a r d 甘蓝W i l d c a b b a g e 净增值率/(头 雌G1)36.5144.1245.3440.35平均发育历期5.246.187.237.52内禀增长率/(头 (雌 d)G1)0.330.510.430.42周限增长率1.321.381.481.43种群增长指数0.730.870.780.743㊀结论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蔬菜品种对蚜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同,从发育历期上看,蚜虫整体在白菜上的平均发育历期最短,而且产仔量最低,说明蚜虫对白菜的适合性较其他蔬菜低.萝卜上的发育历期较短,但产仔量最大,芥蓝和甘蓝延迟了若蚜的生长发育,羽化至产仔经历的成蚜期较短,加重了对萝卜的危害.桃蚜在4种寄主蔬菜上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同时蔬菜品种不同,抗虫性也有所差异.综上可以得出,桃蚜在寄主萝卜上生长发育明显具有优势,表现在1~4龄若蚜发育历期长于其它蔬菜上的若蚜,桃蚜在芥蓝和甘蓝上的生长发育历期相近,而在白菜上的生长发育历期最短.因为桃蚜为多食性,可取食多种植物且在每种植物上发生规律不同,所以以不同寄主蔬菜为对照观察㊁对比蚜虫在不同种蔬菜上的发生规律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的思路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故本试验为研究蚜虫在室内在不同寄主蔬菜白菜㊁萝卜㊁芥蓝和甘蓝上的生物学特性差别,并将其作为探讨不同品种的蔬菜田蚜虫抗性的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参考文献:[1]㊀李亚纯.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在吉安烟叶上的应用研究[D ].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8.[2]㊀王景萍.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5..[3]㊀陈美艳.吡虫啉对麻黄等三种药材蚜虫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的初步研究[D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4]㊀刘晓岚,田兆丰,李永丹.我国多地区桃蚜种群对抗蚜威的抗性及乙酰胆碱酯酶敏感度检测[J ].江苏农业科学,2018,46(20):112G116.[5]㊀马喜生,王冬梅,张海峡,等.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三种蚜虫及其综合防治[J ].西北园艺(蔬菜),2011(4):46G47.[6]㊀A r i m o t oY .R e pe l l e n t t o i n s e c t sh a r mf u l t oa p l a n t a n dm e t h o d f o re r p e l l i ng th es a n m e :U n i t d e S t a t e s .11/683134[P ].2007G03G07.[7]㊀许紫云,吉训聪,秦双,等.不同药剂防治豇豆蚜虫药效试验[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4):77.[8]㊀张春梅,白和盛,陆玉荣,等.保护地蔬菜蚜虫生态综合防治技术[J ].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2):3027G3029.[9]㊀李思情,迟文娟.蔬菜蚜虫抗药性现状及抗性治理措施[J ].南方农机,2019,50(7):47.[10]㊀R a g s d a l eD W ,L a n d i sD A ,B r o d e u r J ,e t a l .E c o l o g y an d Gm a n a g e Gm e n t o f t h e s o y b e a na ph i d i nN o r t hA m e r i c a [J ].A n n u a lR e v i e wo fE n t o m o l o g y ,2011,56:375G399.[11]㊀李娟,安德荣.捕杀特黄板对烟蚜及烟田蚜传病毒病防治效果的研究[J ].中国烟草学报,2010,16(2):70G72.[12]㊀王琳.十字花科蔬菜蚜虫的综合防治[J ].中国林副特产,2011(5):103G104.[13]㊀刘芳,杨元军,董道峰,等.济南地区春马铃薯生长期蚜虫的消长规律研究[J ].中国马铃薯,2012,26(1):40G42.[14]㊀黄雅俊,宋会鸣,徐永,等.吡虫啉防治铁皮石斛蚜虫田间药效试验[J ].浙江农业科学,2017,58(6):1042,1047.[15]㊀顾丽元.桃蚜寄主转化的适应性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学,2018.[16]㊀王承香.B 型烟粉虱取食烟草对烟蚜的影响及生理机制探讨[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21G24.[17]㊀明珂,古德就,韦国栋.菜蚜茧蜂对取食不同蔬菜桃蚜的选择性[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81G20082.[18]㊀李水清,方宇凌,张钟宁.植物昆虫拒食活性物质的研究和应用[J ].昆虫知识,2005,42(5):491G496.[19]㊀F r e iA ,G uH ,B u e n o JM ,e t a l .A n t i x e n o s i s a n da n t i b i o s i so f c o m m o nb e a n st ot h r i p s p a l m iK a r n y (T h y s a n o pt e r a :T h r i p i d a e )[J ].J o u r n a lo fE c o n o m i c E n t o m o l o g y,2003,96(5):1577G1584.[20]㊀徐汝梅,成新跃.昆虫种群生态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1G51.E f f e c t s o fD i f f e r e n tH o s t P l a n t s o n t h eG r o w t ha n dR e p r o d u c t i o no fP e a c hA ph i d S U NJ i n g Gw e n ,Z H A N G H a i Gya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C o l l e g e o fH e l o n g j i a n g B a y i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D a q i n g 163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 t o p r o m o t e t h e c o n t r o l o f p e a c h a p h i d i n s e v e r a l c r u c i f e r o u s v e g e t a b l e s i nD a q i n g ar e a ,w e i n Gv e s t i g a t e d t h e d a m a g e o f a p h i d s o nm a i nc r u c i f e r o u sv e g e t a b l e s i nD a q i n g a r e a ,a n d i n v e s t i ga t e dt h ee f f e c t so f c ab b a g e ,r a d i s h ,k a l e a n dc a b b a g e o n t h e g r o w t h ,s u r v i v a l ,r e p r od u c t i o n a n d l i fe t a b l e p a r a m e t e r s of a ph i d s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u n d e rn a t u r a l s e l e c t i o n i nt h e f i e l d ,t h e p l a n td a m a g er a t eo f r a d i s ha n dc a b b a ger e a c h e d 29%a n d27%.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d u r a t i o no f a p h i do nh o s t r a d i s hw a s6.23d ,w i t ht h em a x i m u mf e c u n d i t ya n dob v i o u s a d v a n t a g e s i n g r o w t ha n dd e v e l o pm e n t .K e yw o r d s :M y z u s p e r s i c a e (S u l z e r );h o s t p l a n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h i s t o r y ;l i f e t a b l e 68。
桃蚜虫类害虫防治

王丽丽, 王海荣, 王晓翠, 等. 桃蚜在不同寄主植物 上的繁殖能力及防治技术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6): 104-108.
高月波, 张威, 王孟卿, 等. 基于RNA-seq技术的桃 蚜抗药性基因表达分析[J]. 生物技术通报, 2021, 37(4): 109-115.
不断更新防治技术,引入更有效的防治方法。
05
结论与展望
桃蚜虫害防治的总结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和微生物农药控制桃蚜虫的数量和繁殖。
物理防治
利用黄色板和银灰色膜等物理方法诱杀桃蚜虫。
化学防治
使用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注意选用低毒、残留期短的农药。
未来防治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监测与预警
研发新型防治技术
桃蚜虫的传播途径
自然传播
桃蚜虫可以通过风雨、访花采蜜等方式进行自然传播。
人为传播
桃蚜虫可以通过苗木调运、器械摩擦等方式进行人为传播。
02
害虫识别与监测
桃蚜虫的识别方法
01
02
03
形态特征
桃蚜虫的成虫和若虫通常 呈绿色或黄绿色,体形较 小,头部和腹部逐渐变细 ,身体表面有细小的刺。
发生时期
桃蚜虫通常在春季开始活 动,随着气温升高,繁殖 速度加快,为害逐渐加重 。
生育率
桃蚜虫类害虫的生育率受到防治效果 的影响,通过比较施药前后的生育率 ,可以评估防治效果。
繁殖周期
桃蚜虫类害虫的繁殖周期受到防治效 果的影响,通过比较施药前后的繁殖 周期,可以评估防治效果。
防治成本
考虑防治成本是评价防治效果的重要 因素,通过比较不同防治方法的成本 ,可以评估其经济性。
防治效果的监测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 生 物 学 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同寄主及地理来源的 !" 株绿僵菌对桃蚜的毒力比较
单乐天, 冯明光"
(浙江大学微生物研究所 杭州 -0$$1%)
摘
要: 害虫生防真菌绿僵菌的不同种及变种被广泛应用于害虫微生物防治, 但罕见以蚜虫等同翅目刺吸式害虫
作为靶标。从两种绿僵菌的 ! 个变种中精选 0" 个不同寄主及地理来源的菌株, 用喷塔接种桃蚜 ( !"#$% &’(%)*+’ ) 无 所获生物测定数据进行时间9剂量9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结果显 翅成蚜并在 #1 G 0H 和 0#IJ 0#K 条件下饲养观察, 下 ’D 内死亡率达 "’L & 0$$L 的 0$ 个菌株均为金龟子绿僵菌 !’,+(-)#)$. 示, 高接种剂量 ( & 0$$$ 个孢子 5<<# ) 及其金龟子变种 ! C +/)%0&1)+’ N7OC +/)%0&1)+’(M77) ; 而高剂量处理下仅感染致死个别或少数蚜虫的 +/)%0&1)+’(M7) 菌株包括金龟子绿僵菌及其金龟子变种、 大孢变种 ! C +/)%0&1)+’ N7OC .+2$% 和蝗变种 ! C +/)%0&1)+’ N7OC +*()3$. 以 及黄绿绿僵菌小孢变种 ! C 41+505)()3’ N7OC .)/$% 。杀蚜活性优异的 # 个菌株分别为 M7 !1" 和 M77 ---#, 接种后第 ! 天的 I.1$ 分别为 00- 和 #"$ 个孢子 5<<# , 第 1 天为 -# 和 !- 个孢子 5<<# , 第 " 天为 0’ 和 #" 个孢子 5<<# , 第 ’ 天仅 00P! 和 0:P: 个孢子 5<<# 。这两个菌株具有用于蚜虫微生物防治的良好开发潜力。 关键词: 生物防治真菌; 绿僵菌; 桃蚜; 生物测定; 毒力; 微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 Q:-:P: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9"#$:(#$$")$!9$"$#9$"
!
供试绿僵菌株的 #$%&’ 代码、 原始寄主及原产地
R<;O*&P?=- ;*=O=9> F00F,C;> S&T;>,%&9=8&,7?=8=PP=9<> V&9&N& C;9N*=9&,7&*&9X,S*&Y=8 /*D;* C&9,7&8&G&9,7?=8=PP=9<> V=I&,P<I,Z&G& S&*&:,Z&)&,F9N;9<>=& 1<:; 3&*,,R*&9O<*,\&>?=9O:;9,41/ 41/ 38;*=N&,41/ 7&8&G&9,7?=8=PP=9<> 1E*&-B><,A<G H;*I,41/ /8.&8.& .=<8N,R*<&: S<9N,A<G H;*I,41/ -;&>:&8 2*=:*<&,1?<8><8&,2:?=;P=& S&:;9 0;BO<,C;B=>=&9&,41/ ^B<Y;9,7?=8=PP=9<> %&N&O&>-&* V<**; N< ]*:<O&,V;8=,&,%<_=-;
的白僵菌、 拟青霉等生防真菌成为刺吸式口器害虫 微生物防治的研究热点, 大力推动了针对蚜虫、 粉 虱、 叶蝉等重要农业害虫的真菌杀虫剂产品研发与 应用
[0,#,",’]
, 并由此形成了利用生防真菌进行害虫
微生物防治的全新认识, 即害虫自然感染的小概率 事件可以通过人工放菌途径转化为大概率事件而达 到害虫控制的目的。 相比之下, 作为最常见的丝孢类生防真菌, 绿僵 菌在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治中的作用尚未被充分认
识。尽管有关绿僵菌的害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已相当
[%] [: & 00] 深入 , 尤其绿僵菌对刺吸式的植食性叶螨 、 牲 [0# & 0!] [01] 畜外 寄 生 蜱 螨 、 植食性盲蝽 及锉吸式蓟 [0"] 马 的生防潜力有较多的研究报道, 但国际上针对 [0’] , 而且结果基本 蚜虫的绿僵菌研究报道仅见一例
/ 9;96/0123 >:*&=9 .*;, V&9&N&(
!"(
孢子粉的制备
裹叶柄基部, 叶背朝上放入培养皿中, 使叶片边缘切 口产气生根与培养皿边缘紧贴, 如此可维持上百头 蚜虫取食 #WN 左右。将无翅成蚜 !WW 头一组移至上 条件 述叶片上, 在人工气候室 (#[ ‘ #L ,!#C: !#5) 然后去除成蚜, 新产若蚜原处饲养 下任其繁殖 #$?, 至 $ 龄时, 每 $W 头一组分别移至直径 U-, 的甘蓝圆 片 (制备方法同上) 上继续饲养, 所有蚜虫完成最后 一次蜕皮后即用于以下接种试验。 !"* 接种 生物测定 每个菌株对桃蚜的生物测定均采用标准喷塔法
[!U,#W]
孢子粉的制备始于保存菌种在 15/H 平板上的 活化培 养, 培 养 条 件 为 温 度 #+ ‘ !L 和 光 照 !#C a 培养时间为 ’ b UN。以平板上收集的分生孢子 !#5, 粉接种萨式培养液 ( 15S) , (!WW*c,=9) 培 #+L 下振荡 养 $’ b K#? 后, 所获种子菌液与灭菌并适度熟化的 大米混合均匀, 摊于直径 !+-, 的培养皿中, 在上述 条件下固相发酵产孢 ’N, 发酵物料在 [[L 下通风干 燥 #$? 后过 #WW 目标准筛, 收集的孢子粉再经常温 真空干燥 !#? 后贮于 J #WL 冰箱备用, 所有菌株孢 子粉的活孢率均不低于 UWd 。 !") 供试桃蚜 试虫全部采用桃蚜的无翅成蚜, 虫龄控制在最 后一次蜕皮后不超过 #N。取甘蓝植株的新鲜中位 叶片, 清水洗净后将其剪成与培养皿 (!+-,) 吻合的 圆片, 在其边缘刷上 We!d 萘乙酸溶液并以吸足标 准十字花科蔬菜营养液的棉球 (每天补充营养液) 包
" 通讯作者。 2345678:%"91’09%%#$0:’%;;9<7=4:<*>3?*@ AB) C 3D) C E?
作者简介: 单乐天 (0:%0 F ) , 男, 浙江杭州人, 硕士研究生, 从事应用微生物研究。 接受日期: 修回日期: 收稿日期: #$$19$:9$1; #$$19009$0; #$$"9$-90’
[0%] 的 。
蚜虫等同翅目刺吸式口器害虫一般栖息危害暴 露性的植物叶片, 而大量绿僵菌株分离于土壤或地 下害虫, 菌种或菌株的生态适应性显然与叶面环境 存在明显差异, 已有的个别悲观研究报道恰好在菌 株选择上未能注意到害虫栖境间的区别。由于绿僵
[: & 0!] , 菌对刺吸式螨类的生防潜力基本上是肯定的
[!,1] 的杀蚜活性及其高毒力菌株的发现 , 自然偶发
是负 面 的。 在 这 一 特 例 中, #1 株 金 龟 子 绿 僵 菌 ( !’,+(-)#)$. +/)%0&1)+’ ) 的孢子液分别用浸渍法接种 , 结果只有一个菌 莴苣根瘤蚜 ( 7’.&-)8$% 9$(%+()$% ) 株表现出一定的毒力, I.1$ 为 #P!1 X 0$" 个孢子 5<I。 更早一些的根瘤蚜野外研究虽也分离到一株绿僵 菌, 但有关其对蚜虫生防潜力的结论也是悲观
迄今有关绿僵菌对同翅目害虫的生防潜力有可能被 低估。为此, 本研究精选了来源于世界各地暴露性 害虫的不同种或变种的绿僵菌菌株, 以桃蚜 ( !"#$% 作为模式刺吸式口器害虫进行了比较生物 &’(%)*+’)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0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1$)
单乐天等: 不同寄主及地理来源的 !" 株绿僵菌对桃蚜的毒力比较 ( c 微生物学报 (#WW") ($) $"
"W[
测定, 以期从新的视角来评价用绿僵菌防治刺吸式 口器害虫的潜力。
各 ! 株。所有供试菌株 3/$4-4’%’2" )&* ( *’+),( %.,) 除 ! 株外均自美国农业部害虫生防菌种库 /0123 ( 415/6/01 78&9: 7*;:<-:=;9 0<><&*-? 49=:, 4( 1 ( 78&9:,1;=8 @ AB:*=:=;9 C&D;*&:;*E,F:?&-&,A<G H;*I, 征集, 其原始寄主大多为亚洲、 非洲、 南北美洲 41/) 的不 同 类 型 暴 露 性 害 虫。 各 菌 株 代 码 (数 字 为 、 寄主 (括号内给出所属科 /0123 &--<>>=;9 9B,D<*) 目, 种名列于括号前) 及原分离地区列于表 !。所有 征集菌株均以萨氏培养基 ( 15/H) 平板的形式保存 于 J K#L 超低温冰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