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1-1二教案

合集下载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第1节《科学在我们身边》、第2节《身边的科学问题》;2. 第二章《生物的奥秘》:第1节《生物的基本特征》、第2节《生物的分类》、第3节《生物的适应性》;3. 第三章《人体的奥秘》:第1节《人体的结构》、第2节《人体的功能》、第3节《人体的健康》;4. 第四章《力的世界》:第1节《力的概念》、第2节《力的测量》、第3节《力的作用效果》;5. 第五章《简单机械》:第1节《简单机械的概念》、第2节《杠杆》、第3节《轮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人体、力的世界和简单机械的相关知识;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人体的功能、力的测量和简单机械的应用;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适应性、人体健康、力的作用效果和杠杆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课内容,提出疑问,教师解答;3. 课堂讲解: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实践情景,进行详细讲解;4.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教学内容:以提纲形式展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2. 关键词: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关键词,帮助学生记忆;3. 结构图:绘制生物分类、人体结构、力的作用效果等结构图,直观展示知识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列举生物的基本特征;(3)解释人体的功能;(4)阐述力的作用效果;(5)分析杠杆的分类和原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生活中的科学1.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1.2 力与运动1.3 简单电路与应用2. 章节二:生物圈中的生物2.1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2.2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2.3 人体生理与健康3. 章节三:地球与宇宙3.1 地球的结构与运动3.2 天气与气候3.3 宇宙与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力与运动、简单电路等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圈中生物的认识,了解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

3. 帮助学生建立地球与宇宙的基本观念,了解地球的结构、运动以及天气、气候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简单机械、力与运动、简单电路的原理;植物、动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用简单机械、电路图、生物标本、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

2. 学具:实验器材、显微镜、望远镜、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现象,提出问题。

2. 例题讲解:针对教材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详细讲解。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各章节、重点知识、典型例题、随堂练习等。

2. 板书形式:采用图表、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形式,使知识结构清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原理的应用;2.1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3.1 地球的结构与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植物的生长、制作简单电路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推荐相关的科普读物和网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细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第1章,了解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及特点。

2. 植物的结构层次:第2章,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及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3. 人体的呼吸系统:第3章,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作用及气体交换。

4. 物质的性质:第4章,探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相关实验操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生物类群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2. 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结构层次,认识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特点。

3. 帮助学生认识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理解呼吸作用及气体交换的原理。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掌握物质性质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植物细胞与组织的认识、呼吸作用及气体交换、物质性质的研究。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了解、植物结构层次的掌握、人体呼吸系统的学习、物质性质的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单、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a. 生物的多样性: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分析不同生物类群的特征。

b. 植物的结构层次:讲解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及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c. 人体的呼吸系统: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作用及气体交换。

d. 物质的性质: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实验探究。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进行典型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分类方法、不同生物类群特征。

2. 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3. 人体的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组成、呼吸作用、气体交换。

4.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探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生物的分类方法和三个不同生物类群的特征。

b. 描述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特点。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第1章物质的构成与变化第1节:物质的构成第2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2章生命活动与细胞第3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4节:生物的营养与呼吸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3. 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类型、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物的营养与呼吸。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显微镜、实验器材、学习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入物质和细胞的概念。

2. 新课讲解:物质的构成: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举例说明。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结合实例讲解。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挂图和多媒体课件,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阐述各结构的功能。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讲解生物的营养摄取和呼吸过程,结合生活实例。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细胞,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3.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4.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营养摄取、呼吸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判断下列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简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答案:物理变化:如水从液态变为固态。

化学变化:如铁生锈。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功能: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变化和细胞结构的学习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第1章 第2节 走向成熟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第1章 第2节 走向成熟

第2节走向成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的发育所要经历的几个时期。

(2)知道青春期发育的特点、生理变化及青春期卫生保健的重要性。

(3)了解衰老和死亡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本、多媒体课件的观看、讲解,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月经和遗精,并且了解青春期卫生保健的重要性。

(2)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和结合自身的发育特点来说出青春期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青春期发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并认识到科学的性知识和正确的性道德观对身心健康的深远意义。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度过青春期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难点】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人的生长时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8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 .人的一生大致要经历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时期。

2 .婴幼儿出生后的前三年,会表现出生理协调性和大脑发育等的巨大变化,是人的3一次快速生长时期。

3 .少年期的生长相对平缓。

4 .青春期是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人的第二次快速生长时期,是需要不断学习,实现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5 .成年期,人的体重和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达到高峰状态,然后开始逐渐衰退进入老年期。

【教师点拨】人的不同生长时期构成了人的生命周期,生命就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运动中不断地得以延续。

【跟进训练】1 .人体发育过程中决定体格素质、智力水平的关键时期是(B)A.幼儿期B.青春期C.童年期D.成年期2 .如图为人类生长曲线图,据图可知,人在一生中快速生长的时期分别是工_时期和工时期,即婴幼儿期和青春期,fa时期b时期C时期d时期e时期------- J1一*~1 ---- 1-'死匚O3 13 18 65年龄/岁人类的生长曲线知识点二青春期的发育和身心健康【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8〜1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 .女孩青春期一般为11〜为岁,男孩的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N横一左右。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第五章: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1节: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第2节: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第六章:生物的多样性第1节:生物的分类第2节:生物的进化二、教学目标1. 理解真菌、病毒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 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生物进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真菌、病毒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

学具:笔记本、彩笔、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真菌、病毒感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知识讲解(20分钟)详细讲解真菌、病毒的结构、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3.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范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左侧列出教学内容,右侧展示相关概念图、思维导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真菌、病毒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生物分类的意义和生物进化的原因。

2. 答案:(1)真菌:多细胞生物,营腐生生活,与人类关系密切,如食物、药物、疾病等。

病毒:非细胞生物,依赖宿主细胞繁殖,可引起各种疾病。

(2)生物分类的意义:便于研究、了解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遗传变异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科普书籍,了解生物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科学素养。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 使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意义,能够通过运动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概念解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物体运动演示装置。

学具:学习资料、计算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物体运动演示装置,让学生观察不同速度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2. 例题讲解:(1)计算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速度和速率。

(2)分析物体运动图像,求解加速度。

3. 知识讲解:(1)速度和速率的定义、公式及计算方法。

(2)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及运动图像的识别。

(3)力的概念及作用。

(1)如何判断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2)物体受到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吗?六、板书设计1. 第三章物体的运动2. 内容:(1)速度和速率:定义、公式、计算方法。

(2)加速度:定义、公式、运动图像识别。

(3)力的作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根据给定的物体运动数据,求解速度、速率和加速度。

(2)分析题:通过观察物体运动图像,判断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大小。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对力的作用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1)了解物体在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2)探讨物体在不同环境下(如斜面、摩擦力等)的运动情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 知识讲解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教学过程中,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1.1新生命的诞生2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1.1新生命的诞生2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1.1新生命的诞生2教案
1 / 1 1.1新生命的诞生(二)
备课时间: 执教时间:第 周 星期
【教学目标】
1、了解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2、了解人的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的过程。

3、初步了解胚胎发育各阶段的大致情况。

4、通过介绍母亲十月怀胎并分娩诞生新生命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生命的珍贵、母亲的伟大。

5、通过介绍生男生女的奥秘、双胞胎形成的原因等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人的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2、了解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教学难点】
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与母体的物质交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新课教学
1、读图:胚胎在子宫内的发育
请你思考:(1)胚胎(胎儿)是怎么从母体获得营养的?又是怎么排出废物的?
(2)胎生有什么优越性?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能看到有些药品的说明书上写着“孕妇慎用”
或“孕妇禁用”的提示,这是为什么?
2、分娩
请你思考:(1)婴儿刚出生时要大哭一声,否则,就可能会死亡。

这一声哭对婴儿
起什么作用?
(2)婴儿脐带剪断后形成的疤痕叫做什么?
3、婴儿的养育
【作业布置】
作业本B 课时集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为什么人在伤风感冒鼻腔堵塞时,对气味很不敏感?
(3)如何仔细辨别某一种物质的气味?
三、舌和味觉
1、舌表面密布许多小凸点,内藏,其内有许多细胞。
2、味觉形成的过程:
3、四种基本味觉:酸味、甜味、苦味、咸味
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部位:甜尖、苦根、酸两边(侧中部)、咸在舌尖和两边(侧前部)
4、思考:人在感冒时,吃食物为何感觉没味道?
3、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它里面有许多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的刺激,尤其对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4、味觉的形成:当食物进入内,食物中的一些溶于唾液中、细胞接受刺激,通过将信息传到,大脑分析后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
5、人具有四种最基本的味觉是、、、,、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舌对酸、甜、苦、咸的敏感性的部位分别是:、、、。
(2)随着年龄的增长,嗅觉会逐渐____;
(3)不同的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______;
(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____。
嗅觉特点小结:
1、适应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疲劳
2、差异性:不同动物不同年龄不同气味
课堂教学过程


6、思考题:
(1)我们可以把气味收集和保存起来吗?请你说说你的理由。
5、探索:有趣的动物舌头:蛇、青蛙、啄木鸟、长颈鹿、蜗牛
【练习】
1、气味进入,接受气味刺激后,通过将此信息传导,经大脑分析就知道气味的味道。嗅觉是在大脑的形成。
2、嗅觉特点:(1)嗅觉的性,是指一种气味持续地作用于嗅觉器官之后,嗅觉感受性会出现降低的现象,即大脑的疲劳的缘故;(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性差异,利用警犬侦破是利用了狗异常灵敏的觉;(3)随着年龄的增长,嗅觉会逐渐;(4)动物对不同物质的气味敏感程度。


一、复习巩固
人最主要的几种感觉及感觉器官
视觉————眼
听觉————耳
嗅觉————鼻
味觉————舌
触觉、痛觉、冷热觉————皮肤
了解了人的皮肤感觉的形成过程,那么我们的嗅觉是如何形成的呢?
二、鼻和嗅觉(课本上图片)
1.人体的嗅觉器官:
2.鼻腔:鼻腔内有鼻粘膜,鼻粘膜内有嗅神经末梢(在鼻腔上部)
3.嗅神经末梢:连接嗅神经,嗅神学科
科学
教师
上课日期
2012/2/2
审批签字
学生姓名
年级
初一
上课时段
13:00-15:00
课时计划
报名()小时
第()课时
课题名称
1-1感觉世界(二)
教学重点
嗅觉和味觉形成的过程;嗅觉的特点;味觉的特点
教学难点
嗅觉的特点;味觉的特点,不同味觉敏感部位






课前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




本节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照常完成□提前完成□延后完成□
课堂小结:
提交时间
/ /
审核
注:此表用作每次课的教学方案设计,并进行存档。
4.组成蛋糕香味的物质是由_________构成的。
**结论:蛋糕的香味,进入____,刺激_________,______将香味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形成了嗅觉。
注:嗅觉不是在鼻腔内形成的,而是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大脑)形成的。
5、嗅觉的特点(看图片,总结):
(1)大脑的嗅觉中枢易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