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学基础-第一章-总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药物学基础概论药物学基础幻灯片

药物的来源 古代:天然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 矿物质。 现代:天然物质中的有效成分、人工 合成的化学物质和基因工程药物。
食物、药物、毒物关系:
有些是药食同源,如海带、苦瓜等; 药物与毒物间没有化学结构上的差别,仅存 在量的差异。
2.药理学的概念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
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 3.药物应用护理的概念
d、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因用药物造成的新疾病,称为药源性疾 病。药源性疾病与药物的副作用及急性毒性 不同,一般是指带有损害性、不易恢复、危 害较大的药物发生的慢性毒性反应。例如, 皮质激素、利血平、异烟肼等药物都能引起 精神错乱,吩噻嗪类可引起帕金森病,口服 抗凝血药可引起颅内出血,等等,有些药源 性疾病就是护士不了解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 理作用造成的。
药物的疗效与时间密切相关,饮食与药物相互作 用也可改变药物的效果。因此,应根据具体的药物, 选择适宜的服用时间和方法。例如,缺铁性贫血的患 者,需用铁剂治疗,但口服铁剂对胃肠道有刺激性, 服后可导致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腹泻等。虽空 腹容易吸收,但多不能耐受。所以服用铁剂宜在饭后 服,且同时服用稀盐酸或胃蛋白酶合剂、维生素C等 ,可增加铁剂的吸收。又如催眠药宜在睡前服,助消 化药宜在饭后服用,健胃药宜在饭前服用等。
二、护士在药物应用护理中的职责
2.用药时
(1)要根据病人的用药目的,指导病人正确用药。 (2)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的原则,避免
发生医疗差错和事故。 (3)要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做好记录;
应主动询问和评估病人有无不适反应,要及时发现, 及时处理。 (4) 要加强与病人的心理沟通,缓解用药时的紧张情 绪,增强病人坚持用药,战胜疾病的信心。应根据实 际情况,适当向病人说明和解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 适反应,使病人在心理及生理上有所准备。
药物学基础ppt课件

制订了相应法规,如新药药理、毒理研究指南等。
据相关部门统计,因为在医院用药比例较大,所以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最高的地方,大概为10%~20%,其中死亡占0.24%~2.9% 。 ??药物哪种剂型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
整理课件
23
根据其程度和性质不同可分为
(1)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防治作用同 时出现的同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14
导入情景
李女士,25岁,因咽痛、发热、寒战、周身不 适入院医治。经医生检查,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 医嘱:注射用青霉素钠 静脉注射,一日400万U, 一次给药。对乙酰氨基酚片 PO,一次0.1g,一日3 次。
工作任务
1、告知病人使用青霉素、扑热息痛的用药目的
2、预定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预防措施
3、归纳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合理安全使用药物
?举例
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能够缓解症状或消除病因以达到治疗 效果的作用。 ①对因治疗:用药目的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治本:消除 致病因素(抗菌药,手术) ②对症治疗:是指用以缓解疾病症状的治疗。治标:改善疾病症状(发热、 高血压,高血糖)
原则:首选对因治疗。但是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病因不清或暂时无根治 的疾病、一些严重危及病人生命的症状如高热、休克、惊厥等,采取对 症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对药品分类管理。
1.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 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物。一般包括:刚上市的新药;可产
生依赖性的药物;药物本身毒性较大;以及某些疾病必须由医生和实验室进行确 诊等。
2.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 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物。
3
据相关部门统计,因为在医院用药比例较大,所以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最高的地方,大概为10%~20%,其中死亡占0.24%~2.9% 。 ??药物哪种剂型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
整理课件
23
根据其程度和性质不同可分为
(1)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防治作用同 时出现的同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14
导入情景
李女士,25岁,因咽痛、发热、寒战、周身不 适入院医治。经医生检查,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 医嘱:注射用青霉素钠 静脉注射,一日400万U, 一次给药。对乙酰氨基酚片 PO,一次0.1g,一日3 次。
工作任务
1、告知病人使用青霉素、扑热息痛的用药目的
2、预定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预防措施
3、归纳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合理安全使用药物
?举例
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能够缓解症状或消除病因以达到治疗 效果的作用。 ①对因治疗:用药目的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治本:消除 致病因素(抗菌药,手术) ②对症治疗:是指用以缓解疾病症状的治疗。治标:改善疾病症状(发热、 高血压,高血糖)
原则:首选对因治疗。但是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病因不清或暂时无根治 的疾病、一些严重危及病人生命的症状如高热、休克、惊厥等,采取对 症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对药品分类管理。
1.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 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物。一般包括:刚上市的新药;可产
生依赖性的药物;药物本身毒性较大;以及某些疾病必须由医生和实验室进行确 诊等。
2.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 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物。
3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一、局部麻醉药的作用
【局麻药毒性反应的预防】
【原因】
【预防】
用量过大——不超过一次限量 误入血管——注药前先回抽 吸收过快——加入少量肾上腺素 低血压——肌注麻黄碱可预防
3/22/2022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二、局部麻醉的给药方法
§3-1 概述
此法用药剂量 是蛛网膜下腔麻醉 的5∼10倍,故应防 止刺破硬脊膜,避 免药液注入蛛网膜
§3-1 概述
学习内容
1 局部麻醉药的作用 2 局部麻醉的给药方法
3/22/2022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一、局部麻醉药的作用
§3-1 概述
【局麻作用机制】 局麻药在细胞膜内侧阻滞Na+ 通道,抑制Na+ 内流, 阻止动作电位产生和神经冲动的传导,产生局麻作用。
3/22/2022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第三章 局部麻醉药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第三章 局部麻醉药
第一节 概述
局部麻醉药是一类能在用药的局部可逆性地阻断神经 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使局部痛觉暂 时消失的药物。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PPT33页)
二、局部麻醉的给药方法
3/22/2022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二、局部麻醉的给药方法
3/22/2022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局麻药毒性反应的预防】
【原因】
【预防】
用量过大——不超过一次限量 误入血管——注药前先回抽 吸收过快——加入少量肾上腺素 低血压——肌注麻黄碱可预防
3/22/2022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二、局部麻醉的给药方法
§3-1 概述
此法用药剂量 是蛛网膜下腔麻醉 的5∼10倍,故应防 止刺破硬脊膜,避 免药液注入蛛网膜
§3-1 概述
学习内容
1 局部麻醉药的作用 2 局部麻醉的给药方法
3/22/2022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一、局部麻醉药的作用
§3-1 概述
【局麻作用机制】 局麻药在细胞膜内侧阻滞Na+ 通道,抑制Na+ 内流, 阻止动作电位产生和神经冲动的传导,产生局麻作用。
3/22/2022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第三章 局部麻醉药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第三章 局部麻醉药
第一节 概述
局部麻醉药是一类能在用药的局部可逆性地阻断神经 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使局部痛觉暂 时消失的药物。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PPT33页)
二、局部麻醉的给药方法
3/22/2022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二、局部麻醉的给药方法
3/22/2022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药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33页)
药理学总论绪论PPT幻灯片

“神农本草经”
(Ssic)
我国2700BC,草药方剂治病 汉代(206BC~220)正式编撰“神农本草经
” (大约公元一世纪成) 载药365种,不少流传至今,如人参、甘草
、当归、麻黄、大黄 历代均有修订、增补,愈臻完善
新修本草
• 公元659年诞生的《新修本草》也称为 “唐本草”。
新药临床研究
临床
内容
例数 人
Ⅰ 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
价试验。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 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制定给药 方案提供依据。
20-50 健康志 愿者
Ⅱ 随机双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初步评
价有效性,安全性。推荐临床给药 剂量。
Ⅲ 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随机对照
原则,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一篇 总 论
一
绪言
二
药物效应动力学
三
药物代谢动力学
四
影响药效的因素及合理用药
第一章 绪言
药物(drug) ➢ 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 影响器官生理功能和/或细胞代 谢活动的化学物质 一、药理学的任务
药理学(Pharmacology)
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
的规律和原理
药物
机体
学科性质 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学科,也是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 学科。
• 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收载药 物844种。
• 比西方最早的纽伦堡药典约早883年。
“本 草 纲 目”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
李
历27年,明末1578年完成 52卷,190万字
时
收药1892种
珍
插图1160幅
药学基础第一章总论PPT课件

了解药物作用靶点有助于深入理解药 物的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 依据。
针对不同的靶点,药物的作用机制可 能不同,因此需要针对具体靶点进行 深入研究。
药物作用方式
药物作用方式是指药物如何与靶点结合并发挥作用的方 式。
了解药物作用方式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选择合适的给 药途径和剂量,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是确保患者用药效果的重要手段。
03
药品有效性评价的内容
包括临床试验和上市后临床研究两个阶段,临床试验主要在一定样本量
下评估药品的有效性,上市后临床研究则主要通过大规模的长期观察来
评估药品的有效性。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的定义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是指对已经上市的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 监测和报告的管理制度。
GMP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具备相应的生 产条件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药品生 产的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措 施,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可靠。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是药品经营企业必须遵循的 质量管理标准,旨在确保药品经营全过程符合质量要求。
GSP要求药品经营企业具备相应的经营条件和质量控制体 系,确保药品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可靠。
01
03
综合运用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 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
据。
04
体外实验是指通过离体组织或细胞培养来研究药物的 作用机制,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体内的 生理环境,但存在局限性。
03
药物剂型与制剂
药物剂型与制剂的概念
药物剂型
为了满足防治疾病的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 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等。
中职护理类课件-药物学基础课件(共22张PPT)第一章

1.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pH • 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4.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三)药物的生物转化
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称为生物转化或代谢。
1.场所:主要在肝脏内进行。 2.方式: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四种方式。 3.催化剂:药物代谢酶,又称肝药酶或药酶,药物的生物转 化必须在药酶的催化下才能进行。 4.结果:大多数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失去药理活性成为代谢产 物排出体外,故称为灭活。少数药物只有经过生物转化才具有 药理活性。也有的药物不经生物转化,而是以原形由肾排泄。 5.影响因素: (1)肝功能: (2)肝药酶的活性:
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功能活动的影响, 称为药物的基本作用,其表现为兴奋和抑制。
二、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
(一)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是指药物未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
药局部所呈现的作用。 (二)选择作用 (三)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1.预防作用 2.治疗作用 (1)对因治疗 (2)对症治疗 3. 不良反应
二、护士学习药物学的目的和方法
1.学习目的 基本掌握药物学知识,能够说出药物的作用,临床 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用药注意事项、配伍禁忌等。 以确保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有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学习方法 首掌握重点药物或代表性药药物的特点,药物的分 类是重点学习的内容,掌握同类药物的共同规律,总结 同类药物的共性和单个药物的个性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二)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道 (三)影响酶的活性 (四)影响递质的释放或激素的分泌 (五)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环境 (六)影响递质的释放或激素的分泌 (七)药物与受体结合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三)药物的生物转化
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称为生物转化或代谢。
1.场所:主要在肝脏内进行。 2.方式: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四种方式。 3.催化剂:药物代谢酶,又称肝药酶或药酶,药物的生物转 化必须在药酶的催化下才能进行。 4.结果:大多数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失去药理活性成为代谢产 物排出体外,故称为灭活。少数药物只有经过生物转化才具有 药理活性。也有的药物不经生物转化,而是以原形由肾排泄。 5.影响因素: (1)肝功能: (2)肝药酶的活性:
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功能活动的影响, 称为药物的基本作用,其表现为兴奋和抑制。
二、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
(一)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是指药物未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
药局部所呈现的作用。 (二)选择作用 (三)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1.预防作用 2.治疗作用 (1)对因治疗 (2)对症治疗 3. 不良反应
二、护士学习药物学的目的和方法
1.学习目的 基本掌握药物学知识,能够说出药物的作用,临床 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用药注意事项、配伍禁忌等。 以确保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有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学习方法 首掌握重点药物或代表性药药物的特点,药物的分 类是重点学习的内容,掌握同类药物的共同规律,总结 同类药物的共性和单个药物的个性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二)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道 (三)影响酶的活性 (四)影响递质的释放或激素的分泌 (五)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环境 (六)影响递质的释放或激素的分泌 (七)药物与受体结合
第一章第一节PPT课件

第一章第一节
药物学基础
主讲:赵丽琼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概述
▪ 学习目标 ▪ 1、说出药物、药物学基础
的概念 ▪ 2、说出用药注意事项
第一节 概述
▪ 药物学的性质与地位
▪ 什么是药物?
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计划 生育的化学物质。
▪ 药物的来源 ▪ 毒物与药物的关系
什么是药物学?
▪ 是研究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 用药护理等内容的一门科学。包括:
▪ 1、药效学:药物
机体
▪ (指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 2、药动学:机体
药物
▪ (指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及血药浓度随时 间而变化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桥梁: 基础-临床 药学--医学
药物化学
新化合物
药剂学 生药学Biblioteka 新剂型 新药材药理学
新生物组分
生物制药
药物
临床应用
药物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
▪ 3、促进疗效及减轻不良反应的措施 说服患者积极配合 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进行疗效评价;及时向患者及 家属进行健康指导,介绍有关药疗知识及治疗方案。医 护、患者及家属三方共同合作,以提高药疗效果,减轻 或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开发新药 (新药用化合物、新剂型) 阐明作用机制,了解生命活动本质
怎样学习药物学?
纵向学习: 各章典型 (重点)药为代表药 药效学 (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 药代学 (用药特点,如SD治流脑) 章节间的联系: 强心(Ad与强心甙的区别)
横向学习: 同一章节内:同类药物间的比较及特点
药物是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武器, 协助机体战胜或减少疾病对机体 的影响,保障机体健康、促进疾 病痊愈。
药物学基础
主讲:赵丽琼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概述
▪ 学习目标 ▪ 1、说出药物、药物学基础
的概念 ▪ 2、说出用药注意事项
第一节 概述
▪ 药物学的性质与地位
▪ 什么是药物?
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计划 生育的化学物质。
▪ 药物的来源 ▪ 毒物与药物的关系
什么是药物学?
▪ 是研究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 用药护理等内容的一门科学。包括:
▪ 1、药效学:药物
机体
▪ (指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 2、药动学:机体
药物
▪ (指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及血药浓度随时 间而变化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桥梁: 基础-临床 药学--医学
药物化学
新化合物
药剂学 生药学Biblioteka 新剂型 新药材药理学
新生物组分
生物制药
药物
临床应用
药物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
▪ 3、促进疗效及减轻不良反应的措施 说服患者积极配合 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进行疗效评价;及时向患者及 家属进行健康指导,介绍有关药疗知识及治疗方案。医 护、患者及家属三方共同合作,以提高药疗效果,减轻 或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开发新药 (新药用化合物、新剂型) 阐明作用机制,了解生命活动本质
怎样学习药物学?
纵向学习: 各章典型 (重点)药为代表药 药效学 (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 药代学 (用药特点,如SD治流脑) 章节间的联系: 强心(Ad与强心甙的区别)
横向学习: 同一章节内:同类药物间的比较及特点
药物是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武器, 协助机体战胜或减少疾病对机体 的影响,保障机体健康、促进疾 病痊愈。
药物学基础

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总论
学习目标
1.掌握药物学基础的基本概念。 2.熟悉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3.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概述
一、药物和药物学的概念
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计划 生育的化学物质。
药物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不 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的一门科学。
药物的吸收
: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 程称为吸收。
❖1、 口服给药
舌下给药
消化道吸收
直肠给药
❖2、皮下或肌肉组织的吸收 ❖3、皮肤、黏膜和肺泡的吸收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除上述三条外): (1)药物的理化性质 (2)药物的剂型 (3)吸收环境
(四)药物的排泄
排泄:药物自体内以原型药或代谢产物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排泄
胆汁排泄
其他途径
三、药物的消除与蓄积
➢ 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理活性逐
渐消失的过程称为 。 药物在体内的消除有两种类型。
1.恒比消除
2.恒量消除
注:多数药物按恒比方式消除
四、血浆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
(1)多数药物可根据半衷期的长短决定 给药间隔时间。 (2)通过半衰期预测分次给药体内药物 的蓄积量、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及作 用持续时间。 (3)对药物进行分类如分为短效、中效 和长效。 (4)当肝、肾功能不良时,可使药物的 半衰期延长。
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功能活动的影响, 称为药物的基本作用,其表现为兴奋和抑制。
二、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
(一)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是指药物未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
药局部所呈现的作用。 (二)选择作用 (三)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1.预防作用 2.治疗作用 (1)对因治疗 (2)对症治疗 3. 不良反应
学习目标
1.掌握药物学基础的基本概念。 2.熟悉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3.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概述
一、药物和药物学的概念
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计划 生育的化学物质。
药物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不 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的一门科学。
药物的吸收
: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 程称为吸收。
❖1、 口服给药
舌下给药
消化道吸收
直肠给药
❖2、皮下或肌肉组织的吸收 ❖3、皮肤、黏膜和肺泡的吸收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除上述三条外): (1)药物的理化性质 (2)药物的剂型 (3)吸收环境
(四)药物的排泄
排泄:药物自体内以原型药或代谢产物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排泄
胆汁排泄
其他途径
三、药物的消除与蓄积
➢ 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理活性逐
渐消失的过程称为 。 药物在体内的消除有两种类型。
1.恒比消除
2.恒量消除
注:多数药物按恒比方式消除
四、血浆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
(1)多数药物可根据半衷期的长短决定 给药间隔时间。 (2)通过半衰期预测分次给药体内药物 的蓄积量、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及作 用持续时间。 (3)对药物进行分类如分为短效、中效 和长效。 (4)当肝、肾功能不良时,可使药物的 半衰期延长。
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功能活动的影响, 称为药物的基本作用,其表现为兴奋和抑制。
二、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
(一)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是指药物未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
药局部所呈现的作用。 (二)选择作用 (三)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1.预防作用 2.治疗作用 (1)对因治疗 (2)对症治疗 3. 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半衰期(t1/2)意义:
1
2
3
药物分类 依据
确定给药 间隔时间
预测 药物基本 消除时间
4
预测 达到稳态
时间
28
四 药动学基本参数及意义
2 生物利用度 定义: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利用的速度和程度。
影响因素:制剂结构、类型、质量;给药途径、机体状况。
生物利用度公式表达: A (入血药量) × D(服药剂量)
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吸入给药
经皮给药
19
(二)分布 药物被吸收入血,经血液循环到达各 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 药物性质:溶解度、解离度、脂溶性、分子大小等
响 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血眼屏障等
分 布 体液pH值:酸性药物易分布在碱性体液中,碱性酸
的
性药物易分布在酸性体液中。
因 素
血浆蛋白结合:结合能力强,药理活性弱。
♣♣ 药酶诱导剂:促进药酶生成或增强药酶活性的药物
♣♣ 如:苯妥英钠、利福平、灰黄霉素等
♣♣ 药酶抑制剂:减少药酶生成或降低药酶活性的药物
♣♣ 如:西咪替丁、异烟肼、环丙沙星等
22
(四)排泄 1. 定 义 : 药 物 的 原 形 或 代 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 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2.肾是主要排泄器官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的分泌
危害的药物反应。
毒性反应 “三致反应”
副作用
变态反应
不良反应
依赖性
耐受性 耐药性
后遗效应
继发反应
特异质反应 停药反应
11
三 药物的作用机制
1.非特异性作用 2.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和核酸代谢 3.影响酶的活性 4.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5.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6.影响免疫功能 7.受体学说 ※
12
受体的特点: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性、可逆性、
14
三 药物的作用机制2)受体调节①定义:在各种生理、病理及药理等因素的影响下,其 数目、亲和力和效应力方面的变化。
②向上调节与向下调节 激动剂 拮抗剂
向下调节 向上调节
15
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总论
第三节 药 物 代 谢 动 力 学
16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分布
排泄
生物转化
消除
跨膜转运: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被动转运:顺差不耗能。包括滤过、易化扩散和简 单扩散(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 主动转运:逆差耗能。需要载体。
选择作用: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某些组织组织或 器官作用特别明显,对其他组织组织 或器官作用不明显或没有作用。
(四)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预防作用:提前用药以防止疾病或症状发生的作用。 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能够缓解症状或消除病
因以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分为对因治 疗和对症治疗。
10
二 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给病人带来痛苦与
减弱的作用。
8
二 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 (一)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药物入血前,在用药局部出现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入血分布到机体相应的组织器官
而产生的作用。
(二)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药物在分布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 间接作用:由直接作用引发的其他作用。
9
二 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 (三)选择作用和普遍作用
18
(一)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 响
药物性质:溶解度、解离度、脂溶性、分子大小等 药物剂型: 口服: 液体 > 散剂 > 片剂
吸
注射:水 > 乳 >油
收 吸收环境:血流、胃肠内容物及蠕动、pH值等。
的 给药途径: 口服 首关消除 ※
因
舌下含服 避免首关消除
素
直肠给药 避免首关消除
组织的亲和力:亲和力强,分布多。
20
药物
血浆蛋白
结合物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①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 ②可逆性 ③饱和性 ④竞争性
21
(三)生物转化(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
影响 酶 因素 药物性质
氧化、还原
代谢 方式 水解、结合
灭活
代谢 活化 结果
毒物
转化的主要器官在肝,参与的酶有肝药酶、单胺氧化酶等。
药物学基础
1
基本概念
药物: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以及用 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化学物质
药品
2
药物学基础的研究内容
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3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
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物。
非处方药: 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职业
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 用的药物。分为甲类、乙类。
2.恒量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 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数量进行消除。
二. 药物的蓄积 反复多次给药,体内药物不能及时消除,血药浓度逐 渐升高的现象。
27
四 药动学基本参数及意义
1 血浆半衰期(t1/2) 定义: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恒比消除的药物半衰期是恒定值t1/2 =0.693/ke ;恒量消除的药 物半衰期与初始血药浓度成正比。
4
工作任务
用药前
用药中
用药后
被用药者 药物
沟通 “三查七对”
观察
用药指导 观察
5
6
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总论
第二节 药 物 效 应 动 力 学
7
一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定义:药物对机体原有功能活动的影响。
(二)类型
兴奋作用: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
增强的作用。 抑制作用: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
23
24
(四)排 泄
3.胆汁排泄
肝脏
药物随胆汁
肝肠循环
门静脉
肠道吸收
4.其他 如乳汁、汗液等
胆囊 小肠
25
3.胆汁排泄:肝肠循环
肝脏
药物随胆汁
胆囊
门静脉
肠道吸收
小肠
4.其他途径 如乳汁、汗液等。
26
三 药物的消除和蓄积
一.药物的消除 定义: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理活性消失的过程。
1.恒比消除(一级动力学消除)是大多数药物消除方式 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比例进行消除。
29
四 药动学基本参数及意义
3 稳态血药浓度 (坪值,CSS) 定义:以半衰期为给药间隔,连续恒量给药,
约经4-5个t½ ,血药浓度达到基本稳定水平。
影响因素:制剂结构、类型、质量;给药途径、机体状况。
多样性、可调节性等
13
三 药物的作用机制
7.受体学说
1) 概 念
①受体:存在于细胞膜、质、核内,能识别与结合特异 性配体,并产生特定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②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化学物质。 ③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④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时能激动受体的能力。 ⑤激动药: 药物对受体有亲和力和内在活性。 ⑥拮抗药 (阻断药):药物对受体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⑦部分激动药:药物对受体有亲和力、弱内在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