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优质学案设计
安塞腰鼓教案(优秀6篇)

安塞腰鼓教案(优秀6篇)安塞腰鼓教案篇一【学生分析】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一旦学生的情绪和想像力被调动起来,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另外,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可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进行感悟,受到熏陶,让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凸现。
【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排比、反复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在赏析基础上训练自己的仿写能力。
教法学法指导1、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学生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在这方面不要过分要求学生,主要指导他们读出这篇文章的气势即可。
2、作者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并不是对江南和西北作一个评判。
江南有江南的风格,西北有西北的特点。
在这里不要作无谓的争论。
3、有条件的话,运用有关安塞腰鼓的视觉材料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加深认识。
4、有兴趣的话,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扩展学习。
历史可以从周朝开始西北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来引申到现实;现实可以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作各方面的比较。
从这两方面指导学生探讨一下黄土高原的希望与复生。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导语:同学们可能听过崔健震耳欲聋的摇滚,体验过动感十足的劲舞吧?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集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
今天,让我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到刘成章的精美散文《安塞腰鼓》中去感受腰鼓的风采,感受腰鼓的魅力吧!二、解题(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
安塞腰鼓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安塞腰鼓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
2.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3.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1.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片段。
看了刚才的片子?给你的感觉如何?请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
(学生围绕关键词语去谈感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惊心动魄。
)师小结:安塞腰鼓是我国陕北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
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初读课文1、陕西作家刘成章用他饱含诗情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安塞腰鼓,让我们来感受他给我们内心带来的震撼和冲击。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学习提示:(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不理解的字词、语句打上问号。
(2)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三、自学交流1.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组生字词。
出示:liáng zhòu bèng高粱地骤雨蹦跳zǎo bólì酸枣树搏击战栗(1)粱搏栗(动画:将易错的部首闪红)(2)打开书后习题2,用钢笔描红。
2.接下来请大家再读一读这几组词,你能感觉到了什么?出示:蓬勃亢奋碰撞元气淋漓震撼烧灼威逼奇伟磅礴壮阔豪放火烈惊心动魄这安塞腰鼓气势磅礴,令人震撼,作者也不由得在文中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3.理清文章脉络。
(1)浏览课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2)认真思考,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四、学习第一段鼓响之前1、自由读2、讨论:腰鼓表演开始前,你看到了什么背景一片高粱地后生茂腾腾朴实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地这时给你的感觉怎样?(静)3、开头的静态描写有什么好处?(为后面的文章蓄势,高粱地是边沿的背景,“那咝溜溜的南风”是助阵的声势,那“沉稳而安静”的表情显示着表演者的成竹在胸,这些都为后面热闹激烈的表演做好了铺垫)4、齐读第一段表演时,安塞腰鼓的到底有多精彩,下一节课一起学习。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5篇安塞腰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该地风土人情。
2、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学会总结表达感情的方法。
3、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渲泄的生命的力气。
教学重难点: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安塞腰鼓的力气。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1、多媒体助学2、朗读导学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大家好。
今日我们来学习一下刘成章的这篇《安塞腰鼓》。
在中国呢,有许多地方有着他们自己的民族特色,或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历史人物,或者是有着专属于他们的活动。
比方说起西湖你就会想到杭州,说起傣族就会联想到泼水节。
那么同学们知道安塞腰鼓是哪里的吗?(同学们说了许多地方)教师听见了好多地方,安塞腰鼓是陕西陕北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它可以由几十人或上百人一同进展,磅礴的气概,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震撼,被称为是“天下第一鼓”!今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安塞腰鼓!正文:师: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这篇文章,并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开头朗读,朗读完毕)师:教师看大家都读完了,那教师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有一句话在文章中消失了四次,同学们知道是哪一句吗?学生一齐:好一个安塞腰鼓!师:对,看来同学们都发觉了。
这句话在文章中消失了四次,始终在感慨,那同学们在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呢?(同学们举手)师:小赵同学,你来答复。
小赵:壮阔,还有布满力气。
师:说的很好,请坐。
还有同学想答复吗(小李举手)师:小李,你来说小李: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雄浑师:很好,请坐。
其实文中有一句话是直接说出来的,是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大家回到课本找一找,是哪一句话,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生一齐:好一个壮阔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安塞腰鼓的真面目。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图片)师:我们同学们感受到的安塞腰鼓是壮阔、雄浑的,又说安塞腰鼓是壮阔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5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篇一【导言】《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文章以诗一般凝练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用富有动感的语言来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飞扬。
教学时应鼓励学生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领悟生命的自由和豪壮之美。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生活、与生命的对话。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诵读品评、自由感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引领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形式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深刻理解和欣赏课文独特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文章内蕴的深度认识和多元解读。
【课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录象,创设特定的阅读情境,使学生在设置的具体情境中,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对文章外形与内蕴之美的理解。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为了打破现代语文以割裂为美的僵化阅读模式,在《安塞腰鼓》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注重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先让学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安塞腰鼓表演部分的文字。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部分,通过寻找关键语句或语段来理清作者思路,明确文章结构,使教学富有整体阅读的意味。
三、探寻美点,品读赏析为了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教师应作为学生解读文本、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使学生学会真正的自主阅读。
在赏析《安塞腰鼓》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引动,学生自动,小组合作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任意地找出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大声朗读,用我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是因为的句式相互交流。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获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具体体验和感受,获得审美享受的自主赏析权,从而避免学生的审美愉悦被强行灌输和暴力接受。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三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三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
2.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反复的作用。
3;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本文浓墨重彩,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可以说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
朗读是情感流露、体现的最好途径。
品味朗读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故确立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而且自始至终一直交错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语句铿锵,具有诗意美。
学习本文的结构形式,谴词造句的表现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安塞腰鼓”这一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无处不体现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学生学习本文,能获得对文化艺术美的欣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故确立了第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准备1.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教师将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1.美文应美读,好文章只有用心诵读,才能品味出内在的美。
本文教学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突出对文本诵读的要求。
读法多种多样,听读、范读、齐读、读中品味。
同时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停顿、升降的指导。
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
2.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只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师生共同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3.本文可用一课时学课文,用一课时作练习及质疑问难。
练习就以辅导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为主。
可补充“新学案”中的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回答,同时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安塞腰鼓》的教案4篇

《安塞腰鼓》的教案4篇《安塞腰鼓》的教案篇1[教学设计]创意说明:以朗读教学带动同学从不同层面去理解、观赏课文是本设计的特点。
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气美。
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同学感受文章之美,把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一、齐读、正音。
〔读音准〕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同学齐读全文〔课前有常规的预习〕。
2、订正同学误读的字音〔主要有同学完成〕,并强调一些新词汇的读音。
瞳仁舒适晦暗羁绊蓦然冗杂戛然磅礴亢奋二、读出音乐美1、同学自我评议:刚刚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让同学自由地说,老师先不作评议。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
要求同学带着刚刚评议的问题去听,并依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觉他人特长。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
要读准节奏,必需留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
句式特点存在着明显的文体差异,如散文、古体诗、词、赋、现代诗等皆有着明显的节奏特点。
同时,在同一种文体中,不同的文章其节奏也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散文。
本文以短句为主,因此节奏较快。
读准节奏以后还要留意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留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同学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进展,必需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查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忱、布满力气〕、腰鼓〔灵动而强烈的陕北打击乐器〕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夫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片段。
安塞腰鼓教案12篇

安塞腰鼓教案12篇安塞腰鼓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3、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像力。
教学重点:1、利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本事。
教学难点: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及运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2、学生谈观感。
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
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齐,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今日我们来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合注释,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和义。
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戛然而止2、听课文的录音;请学生自我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明确: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3、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反复四次。
4、朗读全文。
能够模仿合唱的形式。
1—4自然段和28—30自然段由女生读。
5—27自然段主体部分教师朗读。
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13、17、22、24自然段,由男生读。
5、分清结构层次:全文能够分成三个部分。
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是表演前;第二部分从“可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部分从“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安塞腰鼓导学案(推荐3篇)

安塞腰鼓导学案(推荐3篇)【安塞腰鼓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2、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
(二)过程与方法1、采用筛选文章关键词语的方法,表达初读感受。
2、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实践的办法,掌握朗读方法,学会朗读,体会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华文化的悠久和精深。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
三、教学方法1、教法:朗读法品析法2、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陕西安塞县,有一种独特的大型民间舞蹈,它历史悠久,动作豪放,舞姿奔放,曾在北京、香港等地演出。
展示了西北黄土高原人民粗犷豪放的个性,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文字中,体会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板书课题)(二)活动过程活动一:说初读感受浏览课文,根据课文词语,用“的安塞腰鼓”表达初读感受。
(提示:从课文中寻找,可填词语、短语或句子)示例: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
活动二:说朗读理解【安塞腰鼓导学案第2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
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单元选编了《社戏》《安塞腰鼓》《观舞记》《竹影》《口技》等几篇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
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
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这样的文字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极有帮助的,因为她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塞腰鼓》优质学案设计
《安塞腰鼓》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3、理解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在本文中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感受文章壮阔豪放的情感美,传递的磅礴力量,激荡的生命。
2、全面品味短句、排比、反复、比喻等语言艺术带来的激昂的节奏美。
【资料连接】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人。
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八十年代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
他的第一篇散文《转九曲》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等奖。
《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入《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刘成章在创作时,特意写下三个大字“勿忘我”,他认为只有写出属于“我”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有益于散文的繁荣和发展。
刘成章的五部散文集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学习过程: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由阅读课文,将
你认为重要的生字生词写在下面。
2、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说说观看后的感受。
自主理解:
3、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的读出来,看谁读得最好。
4、西北,曾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有人说过,黄土高原的土层有多厚,它的文化积淀就有多深,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地理封闭,改革开放后,安塞人仍过着贫穷的生活,可他们为什么还能将自己的腰鼓打的那么响?文中有没有宣泄他们情感的一句话?
合作探究:
5、那样壮阔、火热、豪放的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孕育了这样的力量,可文中为何提到多水的江南,与安塞腰鼓有什么关系?
6、当鼓声戛然而止时,给人一种寂静的感觉,作者认为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在这运用了何种手法?结尾有何深刻含义?
品味语言:
7、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在大量运用排比的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和短句,它们对描写场面、表达情感起了什么作用?
8、“我就是我,我的感悟与众不同”。
请用“好一个安
塞腰鼓,你看(听) ”的句式表达出来。
拓展延伸:
9、当耳旁响起渺远的鸣啼,假设我们今天教室来的人
是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老师、学生、记者、商人、演员、军人、农民……)当大家观看了安塞腰鼓这火烈、神奇
的舞蹈会受到哪些启迪呢?用“假如我是一名
___________(学生、老师、工人、农民、商人、演员、记者……),面对安塞腰鼓我想说。
”来说一句话。
质疑交流:
10、学习贵在发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难或疑惑?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当堂训练
11、请学生分组结合注释,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羁绊( ) 晦暗( ) 磅礴( ) 颤栗( )
烧灼( ) 瞳仁( ) 戛然而止( ) 冗杂( )
亢奋( ) 蓦然( ) 恬静( )
12、课内语段阅读: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作者用“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这句话做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2)、选文为什么要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和他们的衣衫,又写他们的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3)、在选文中找出表现这群后生的两个比喻句,并分别指出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4)、你最喜欢选文中哪句话,把它抄下来,并说说其妙处是什么?
13、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歌颂西北汉子?联系当今“走进西部,开发西部”的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2、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惊心动魄。
4、因为他们的躯体里涌动着强劲的生命力量,更因为
他们的骨子里充满着对新生活的强烈渴望!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5、江南的水更多表现的是清秀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的元素是粗犷的,这是生命力量的对比。
在作者看来,黄土高原的人“朴实”“沉稳”“安静”,他们还保存着生命的“元气”,相比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少了些浮躁,缺了些世故。
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多水的江南,已经流逝了许多许多,改变了许多许多。
6、这就是以声衬静,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用“鸡啼”来反衬寂静,是激情后留下的一片宁静,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想像的空间。
想到安塞人的骨子里充满着对新生活的强烈渴望!想到安塞人的渴望定能实现!所以“另一
个星球”,是全新的世界;“渺远的鸡啼”,是全新的生活!
7、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8、示例一:好一个鼓声激越的安塞腰鼓,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作用:运用反复,渲染了气氛,强调安塞腰鼓铿锵激越的声势,鼓声已深入到观众的心里。
示例二:好一个舞
姿变幻的安塞腰鼓,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作用:通过排比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舞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12、(1)、突出后生们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2)、动静结合,更衬托出后生们的英姿。
人和鼓的静则是为下文腰鼓表演蓄势。
(3)、“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表现了后生的朴实和沉静美;“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表现了这群后生的力量美和豪放美。
(4)、略。
13、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