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诊治

合集下载

略论颈椎病的诊治

略论颈椎病的诊治

脉走 行 。 椎及 椎间盘 退行 性变或 颈部 肌 肉长 期慢 性损 伤 对变窄, 压迫神经、 血管、 脊髓而出现相应
症状 。 者 , 颅的重量 均 占人体重 的7 左 右 , 位外 , 由颈椎 再 头 % 除卧 一直
承担 , 如果 长期 伏案 工作 , 睡眠 姿势 不当 , 头过 高 、 凉 、 枕 受 外伤 均 可 造成 颈椎 的损 伤 , 而 引发本 病 。 从
3 颈椎病 的治疗 31 牵 引治疗 . 牵引是治疗本病一 种行之有 效的方法 , 在重 力的作用
下, 椎间 隙被拉开 , 椎间孔 被扩大 、 肉 、 肌 神经 、 韧带 、 节囊的痉挛 、 关
粘连 被松解 , 椎动脉受 压引起的脑供血不足 可得到有效改善 。 但牵引时 必须保持正 确的姿势 , 以坐势为例 : 稍前倾 1— 0 , 头 0 2 度 切忌不能仰头 。
高速 坠地及 前额 着地摔 倒伤 及脊髓 。 床上 , 临 初期 一般先 有神 经根 型
可达到松解肌 肉, 解除粘连 ; 理筋复位 , 缓解压迫 ; 疏通经络 , 理气血之 调
() 1 患者 取 端 坐位 或 俯卧 位 , 医者 先 以捏 、拿 、揉 、 压手 法在
维普资讯
CHI NA FOREI GN MEOI CAL
中 医 中 药
略论颈椎病 的诊治
1 .
杜 智丹 段 振 宇 ( 内蒙古 包头市青 山区中医院
040) 1 0 0
【 摘要】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 是指颈椎骨质本身及其周围的肌 肉韧带发生病理改变 , 从而压迫神经、血管和脊髓后引起的一系列
重 量以 1- 0 g 宜 , 间为 1- 0 0 3k 为 时 0 2 分钟 , 天一次 。 每 32 手法治 疗 .

脊髓综合症—搜狗百科

脊髓综合症—搜狗百科

脊髓综合症—搜狗百科展开全文脊髓前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脊髓前综合征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颈椎位于头颅与胸廓之间,颈椎间盘在承重的情况下要做频繁的活动,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而发病。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变性,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变粗,继而发生玻璃样变性,甚至破裂。

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

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的作用时,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

由于椎间盘的耐牵拉力变弱,当颈椎活动时,相邻椎骨之间的稳定性减小而出现椎骨间不稳,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颈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象检查,但在条件许可时,借用一些辅助方法,可对确定病变的性质、部位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如奎根氏试验、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颈椎静脉造影等。

奎根氏试验即通过腰4~5穿刺达椎管内珠网膜下腔而测定脑脊液的压力来断定有无梗阻。

也可以从脑脊液生化检查中根据其蛋白量的升高来推断其梗阻程度,了解脊髓受压情况,从而有助于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脊髓造影,是向椎管内注入碘制剂或空气来进行脊髓造影。

它有助于对椎管及椎管内各种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脊髓本身疾病、肿瘤、颈椎病所致的脊髓受压及椎管测量等;还可以明确脊髓受压部位与范围。

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治分析

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治分析

断标准为: 具有颈髓损 害的临床表现 ; x线片示颈 ① ② 椎退变 , R 证实脊髓受压 ; 除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 MI ③ 椎管内肿瘤 、 末梢神经炎等疾患。
2 治 疗方 法
① 颈椎椎 弓根短小 , 弓根夹角减小 , 椎 棘突基底连
线 与关节突 连线距 离减小 或消 失 ; 颈椎生 理 曲度 ② 减小或 消失 ; 颈椎 椎 体 后 缘 退 变 增 生及 骨 赘 形 ③ 成 , 间隙变 窄 , 以是单 节 段 也可 以是 多节 段 ; 椎 可 ④ 颈椎椎 管 中矢 径 与 颈椎 椎 体 中矢 径 的 比值 ( al Pv v o 指数 ) C 均 < .5, 小为 0 5 。 ,, 07 最 .0 C T表现 : 颈椎椎体后缘退变增生合并椎 间盘 膨出 或突出 l , 6例 合并后纵韧 带骨化 4例。所有病例均行
维普资讯

2 40 ・
20 0 8年 8月 , 6卷 第 4期 第
J pnl ug A gs20 , o6 O ia S r, uut 0 8 V l S 4

短篇论著 ・
脊 髓 型颈 椎病 的诊 治分 析
帅志军 , 彭建 兴
2 4例采 用颈后 路单 开 门椎 管扩大 成形术 ,3例采 用 l 前 后路联 合手术 。5 2例均 获得 随 访 , 得 了满意 疗 取 效, 现报告 如下 。
1 临床 资料 1 1 一般 资料 .
MI R 检查 , R 表现 主要 有 :l 加权像均 为低信号 MI T、 的颈椎椎体后缘 退变增生骨赘 ; 中等信号 的颈椎 间盘 及其 突出物 , 突入椎管 , 硬膜囊 及脊髓 受压 , 同一节 段 椎管前后嵌 压 ; 病变节段脊髓变细 , 部分病例节段脊髓 加权信号增强 , 中累及单个间隙 7例 , 其 跳跃性双节 段 4例 , 累及连续性双间隙 、 连续性三间隙或 四间隙 3 1 例, 累及四间隙以上者 l 0例。 14 诊 断 . 由骨赘和硬化物形成 的致 压物既可压迫颈脊髓 也 可使脊髓前动脉或沟动脉受压, 引起颈髓前方和灰质前 联合缺 血、 缺氧而受损害。同时颈部过度活动 、 颈椎不稳 也是造成或加重 颈髓损害 的重要 因素。C M 的诊断依 S 据为临床 表现 、 体格 检查 和影 像 学检查 , 三者 缺一 不 可 。其早期表现为颈部不适 、 疼痛, 上肢麻木 、 、 无力 精 细运动差 , 躯干紧束感, 下肢 塞 S 步态困难 、 踩棉花样感 , H fmn 征 阳性。晚期表现为行走不稳 、 or n 下肢腱反射亢

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与落枕:落枕为颈部肌肉损伤或小关节 紊乱所致,可见颈肌明显痉挛;压痛点 多在胸锁乳突肌及两侧肩胛内上方;牵 引后疼痛加剧,对痛点封闭效佳。
与肩周炎:后者在肩关节周围有压痛, 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尤以外展为甚; 对痛点封闭效佳,影像学检查可资鉴别。
2.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肩背或颈枕部呈阵发性或持续性隐 痛或剧痛;沿脊神经走向有烧灼样或刀割样疼 痛,伴针刺样或过电样麻感;颈部活动或腹压 增高时症状加重;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或有斜 颈;患肢发沉、无力,握力减弱或持物坠落。
检查:颈肌紧张,颈肩部有压痛点;X线 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椎体 关节失稳,轻、中度梯形改变,侧位片 可见双边双突征。
1.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 (1)颈、肩部及枕部疼痛。 (2)颈肌紧张,头颈部活动受限。 (3)X线片示:生理曲度改变,椎体序列
不整,小关节可出现双边双突征。
颈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与腕管综合征:后者腕中部加压试验阳性(用 手压迫或叩击腕中部,出现拇、示、中指麻木 或刺痛);腕背曲试验阳性(让患者向背侧屈 曲腕关节约1分钟,出现拇、示、中指麻木或 刺痛);痛点封闭有明显疗效。
3.椎动脉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头部过伸或转动时可出现眩 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症;或 猝然摔倒,摔倒时神志多清。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与梅尼埃病:为内耳淋巴回流受阻引起, 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耳鸣,波动性和感 音性听力减退;眩晕与头颈部活动无关。
与颅内肿瘤:后者可出现眩晕、头痛、 呕吐、偏瘫等症, CT或MRI可资鉴别。
4.脊髓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四肢麻木、酸胀、烧灼感、 僵硬无力;头痛、头懵、排尿、排便困 难;重者活动不便、走路不稳,甚至出 现瘫痪。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欢迎光临中华骨外科网这是个免费网站欢迎来稿脊髓型颈椎病概述文章精选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是颈椎退行性变最常见的一类疾患,以椎间盘退变为病理基础,通过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引起相邻椎节椎体后缘骨赘的形成,对脊髓及其附属结构、血管产生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颈椎疾患之一。

从70年代中期起,我国对本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其中,上海长征医院首创的经前路环锯减压技术已经成熟,并推广到全国。

自MRI等新技术应用10余年来,对其认识更加深刻,为治疗手段的选择提供了更直观的影像学依据;对本病的骨性或纤维性致压物及脊髓受压状态研究的重大进步,为外科治疗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征,从而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当今,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掌握了本病的诊治技术。

报道颈前路减压治疗CSM 每年达数十至数百例的医院已不少。

然而,鉴于CSM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及其转归非常复杂,许多临床现象仍较难解释,因此,对本病的研究仍有深入的必要。

现就CSM研究的现状及前景归纳如下。

1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1.1 颈椎退行性变的研究颈椎间盘退变是人体发育、成熟、衰老过程中的必然变化。

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及以这一变化为基础而继发的颈椎本身结构的退变,归根到底表现在生物力学功能上的改变。

我院通过对颈椎间盘退变后钩椎关节、后部小关节、黄韧带的力学变化,以及椎间盘切除后对相邻节段的退变等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加深了对颈椎退变前因后果的认识,为推进从多方位对颈椎退变的生物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研究还表明,椎间盘退变与炎性介质也有明显相关关系,退变椎体周边关节软骨中AKP活性增高,从生化角度表明这些部位具有形成骨赘能力。

1.2 颈椎退变作为CSM致病因素的研究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已证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CSM发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虽较前两型明显少见,但其症状严重,若延误治疗致残率高,尤其急性起病易误诊为脊髓炎等,慢性起病者易误诊为脊髓变性性疾病;病变早期,由于感觉障碍平面往往在胸段或腰骶段,缺少经验者常常在胸段及其以下进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因无阳性发现而漏诊。

无论误诊或漏诊都会丧失早期治疗的机会,导致疗效不好或致残。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动力性因素动力性因素有15.%~ 38. 5%的患者起于急性外伤,还有为数较多者是既往有外伤史,以后再一次因不引起注意的轻度外伤后出现临床症状,主要是由于外伤致椎节不稳与松动、后纵韧带的膨隆、髓核的后突、黄韧带的前凸等压迫颈髓,并可因体位改变或水肿消退而致压症状缓解者。

(二)机械性因素陈旧性外伤后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髓核突出形成粘连不能还纳或急性外伤中央型向后突出明显(影像学上称髓核突出),对脊髓形成持续性压迫,出现脊髓横贯性损伤的长束征(锥体束征、脊髓丘脑束征,除黄韧带肥厚外,薄束、楔束征多不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认为颈椎病是中老年人易患,而忽视青少年;但是,陈旧性外伤后骨赘形成,在临床上多见于青、少年时期的外伤,尤其是髓核向后突出,在外伤初期仅有短时间的颈神经根受累的表现,而无脊髓受损的症状,由于多被漏诊,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而后神经根症状可自行缓解,经数年至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后,逐渐出现脊髓受压症状。

潘之清先生曾遇到20岁时由2m高的桥上跌下,32岁起病,曾被误诊为“侧索硬化”,3年后即35岁时被他们确诊的病例(且有该椎间盘上下椎体缘的骨赘形成)。

我们接诊的病例外伤史长达18~22年者并非罕见,此类青、少年时期的外伤,发病时已被遗忘而否认,而且有的连2~3年前的外伤史或已遗忘或主观认为与此次发病无关,首次询问时常被否认,这种情况,据我们和潘先生等的经验,甚为常见。

欲摆脱传统概念的束缚,为避免漏诊、误诊,反复地仔细地询问外伤史亦是非常必要的,况且外伤后出现髓核突出是构成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病因,而先天性椎管狭窄亦不可忽视。

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压迫症漏诊一例分析

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压迫症漏诊一例分析

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压迫症漏诊一例分析1病例摘要患者,男,35岁,主因颈肩部不适反复发作1月余,头晕、呕恶2 h,于2008-03-09急诊入住我市一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颈部血管彩超亦未见异常,诊断为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予营养神经及扩张血管治疗,好转出院。

之前曾做颈椎X线检查(图1~3),报告C4、5及C5、6钩椎关节变尖,向相应椎间孔内突入,余(-)。

4月9日患者因颈部不适、头晕于另一家三甲医院门诊就诊,当时诊为颈肩肌筋膜炎、疲劳综合征(神经内科会诊疑似强迫症),予局部理疗按摩,镇痛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遂来我院外科诊治。

主诉双踝部不适近1年,颈肩部不适2月余伴有头晕、恶心1月余,查腰椎CT未见异常,诊断为颈椎病,申请到我科进行颈部中药熏蒸、推拿及踝部超短波辅助物理治疗。

查体见患者颈椎活动范围正常,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牵拉试验均阴性,膝腱反射略亢进,病理反射未引出,余(-)。

根据患者提供的颈椎X线片及临床症状、体征疑似为脊髓压迫症,行颈椎核磁共振检查(图4),报告描述为矢状面示颈椎椎体边缘变尖,C5、6椎体略扁,信号均匀,C4椎体见一小结节状高信号灶,直径0.4 cm,界清,C4、5,C5、6椎间盘平面蛛网膜下腔弧形压迹,C5、6椎间盘平面黄韧带轻度增厚,向前压迫硬膜囊后缘,颈髓略受压,变窄。

横断面示C4、5间盘弥漫性向周围膨隆,轻度压迫硬膜囊前缘,C5、6间盘后缘明显向后方膨隆,硬膜囊前缘明显受压,颈髓受压,双侧椎间孔变窄,软组织无异常信号影。

提示:C4、5间盘膨出,C5、6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C4椎体血管瘤可能性较大。

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解放军第301医院会诊,诊断为脊髓压迫症,椎体血管瘤(因瘤体较小且位于椎体中央,认为与临床症状无关)[1]。

经牵引、针灸、推拿等物理治疗2周,好转出院。

2讨论本病例漏诊的关键在于未重视颈椎X线片的影像意义。

随着CT、MRI等影像技术的普及,临床医生往往忽视颈椎X线片,就本病例而言,X线片已经出现钩椎关节增生、椎体间隙变窄等影像[2],结合临床症状应该怀疑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压迫症的可能,因此放射线科医生在读取X线片时,应对有诊断意义的影像所产生的病理基础加以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更进一步的检查建议,有利于防止漏诊现象的发生。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概述】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

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发病原因】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据统计,其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

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首要罪魁祸首,长期的局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损伤,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发生炎症改变,在病变的部位逐渐出现炎症机化,并形成骨质增生,影响局部的神经及血管。

外伤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

往往,在外伤前人们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使颈椎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外伤直接诱发症状发生。

不良的姿势是颈椎损伤的另外一大原因。

长时间低头工作,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喜欢高枕,长时间操作电脑,剧烈的旋转颈部或头部,在行驶的车上睡觉,这些不良的姿势均会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的疲劳状态,容易发生损伤。

颈椎的发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颈椎病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亚洲人种相对于欧美人来说椎管容积更小,更容易发生脊髓受压,产生症状。

在单侧椎动脉缺如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率几乎是100%,差别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另外,颅底凹陷、先天性融椎、根管狭窄、小椎管等等均是先天发育异常,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病理生理】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颈椎间盘运动范围较大,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的脱水,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继而发生变性,甚至破裂。

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

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

椎间盘退变常会引起继发性的椎间不稳定,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诊治【摘要】[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方法]本组患者男13例,女5例;平均年龄35.6岁,术前均行MRI检查显示颈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具体表现为突出节段平面以下运动功能障碍同时伴有痛温觉消失,但本体感觉正常,符合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特点。

术前JOA评分4~10分,平均7.6分。

17例患者发病后15 d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1例按椎管内占位于外院行后路手术,效果不理想,1年后再次给予前路减压。

[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疗效良好,术后JOA评分平均13.4分(7~15分),平均改善率61.7%,无1例出现并发症。

[结论]突出的颈椎间盘可压迫脊髓前动脉使脊髓前2/3缺血而表现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RI检查可帮助诊断,早期行前路减压融合术,效果良好。

【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缺血;核磁共振;前路减压Diagnosis and treatments for 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 induced by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YANG Hai-song, CHEN De-yu, CHEN Yu,et al.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Surgery, Changzheng Hospital,Shanghai 200003,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diagnosis, treatments and the outcome of 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 induced by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Methods]Eighteen patients(male 13, female 5, average age 35.6 years old) were diagnozed to experience cer vical disc herniation by MRI scans.All the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severe motor paralysis with loss of sensation to pain and temperature but sparing of proprioceptive sensation, which was just lik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 The average preoperative JOA score was 7.6 points, ranged from 4 to 10.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with fusion was performed on 17 patients within 15 days.Spinal canal occupation was found in 1 case.Posterior approach treatment was not effective and anterior approach decompression was performed 1 year later.[Results]All thes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n average of 15 months(12 to 24 months). Seventeen patients had a good outcome.The postoperative JOA score ranged from 7 to 15 points(13.4 in average) and the mean JOA recovery ratio was 61.7%. All the patients recovered with no complication.[Conclusion]A herniated cervical disc can compress the spinal anterior artery and involve with 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 It can be final diagnozed with clinical features and MRI scans. The outcome is satisfactory when an early and complete an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fusion is performed.Key words: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ASAS); spinal cord infar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anterior decompression脊髓前动脉综合征(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ASAS)是由于脊髓前动脉血流受阻,导致其供应的脊髓腹侧2/3区域缺血而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可由心源性血栓、主动脉肿瘤及肋间动脉疾病等多种病因引起[1]。

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亦有可能压迫脊髓前动脉导致脊髓损害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而出现不全瘫,但因临床上明确诊断困难而被忽视,报道较少。

笔者回顾2003年至2008年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患者18例,对其诊断、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03~2008年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患者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35.6岁。

临床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

患者瘫痪在床,下肢症状重于上肢,伴有尿潴留及病变平面以下痛温觉消失,但本体感觉存在。

其中1例本体感觉明显减退,症状进行性加重,病情进展快,从发病至瘫痪在床1~5 d,平均1.8 d,术前JOA评分平均7.6分(4~10分);15例患者既往有颈肩部酸胀、僵硬等病史,但均无典型的根性症状,其中9例发病无明显诱因,3例晨起后发病,3例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发病;2例车祸伤病例,1例因颈部不适行推拿后感觉双下肢麻木,2 d后即瘫痪在床。

1例特殊病人,晨起后感觉四肢无力,1 h后即走路困难,当地医院诊断为“椎管内肿瘤”并行后路减压,症状无明显缓解,1年后来本院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行前路减压融合术。

1.2 影像学检查:术前均行颈椎X线平片和颈椎MRI检查,排除颈椎骨折脱位及椎管内肿瘤。

X线片发现13例患者伴有椎管狭窄,14例患者颈椎生理性前凸减小或消失,受累间隙变窄,但椎体边缘骨赘增生不明显。

MRI显示颈椎间盘中央型突出者14例,旁中央型4例,病变累及1个节段者13例,累及2个节段者5例,没有超过2个节段的患者。

23个突出的椎间盘中C5、6者14例,C6、7者6例,C4、5者3例。

10例患者MRIT2加权显示脊髓前2/3范围内高信号改变。

8例患者髓核突破后纵韧带游离到韧带下方,术中得到证实。

1.3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按颈前路入路行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采用椎间撑开器扩大病变间隙,后纵韧带钩辅助下切除后纵韧带,彻底摘除脱出到后纵韧带下方的髓核组织,并对相邻之椎体边缘切骨减压,避免硬膜膨胀后形成二次致压。

术后均辅以地塞米松、速尿等药物治疗,并进行功能锻炼。

2 结果本组病例中16例患者行单节段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例因发现邻近椎间隙间盘变性突出,虽然较轻但仍有脊髓压迫征象,实施椎体次全切除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发病后10 d内手术者12例,15 d内手术者5例,另外1例患者发病后1年来本院行前路减压融合。

手术时间45~80 min,平均55 min。

出血量平均110 ml(50 ~150 ml)。

17例患者术后症状恢复较快,另外1病例外院按椎管内占位行后路手术1年后才给予前路减压,术后恢复缓慢,术后5个月患者方可下地行走。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JOA评分平均13.4分(7~15分),平均改善率61.7%,无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3 讨论临床上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率有增多趋势,其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少数患者病情进展快,临床症状重,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同时伴有痛温觉功能消失及大小便功能障碍,但是本体感觉正常,符合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特点[1]。

脊髓前动脉位于脊髓的前正中沟内,位置表浅,易被中央型突出的颈椎间盘压迫而血流受阻,导致其供应的脊髓前2/3缺血,因其与供应脊髓后1/3的脊髓后动脉之间缺乏吻合支,且脊髓的血供具有“分节段”的特点,由1条脊髓前动脉和2条脊髓后动脉分别发自根动脉供应脊髓,因此脊髓缺血无法代偿[2、3]。

从脊髓传导束纵向排列和横断面神经细胞分布情况看,这种类型缺血主要影响传导运动及痛温觉功能的脊髓束,尤其支配下肢功能的传导束,临床上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的运动功能障碍,下肢多重于上肢,同时伴有痛温觉丧失,而由于脊髓后侧1/3血供未受影响使位置觉、震动觉等本体感觉仍然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个体解剖差异,部分患者脊髓缺血严重时可波及脊髓背侧,本体感觉亦会出现减退甚至消失,这也可能与脊髓肿胀压迫脊髓背侧有关[4、5]。

本组1例患者因椎管狭窄,脱出的椎间盘较大,出现了本体感觉的明显减退,MRIT2加权示脊髓内高信号改变。

由于颈椎的生物力学特点,颈椎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下颈椎,受累间隙多为单间隙。

本组病例C5、6突出者14例,C6、7者6例,C4、5者3例,这与T akahashi S[5]等报道的颈髓中下段动脉受压引起前动脉综合征的发病率较高一致,同时符合脊髓C5、6节段血供差、脊髓前动脉受压更易出现供血障碍的特点[6]。

MRI提示颈椎间盘突出的方向多为中央型突出。

本组有14例患者椎间盘突出的类型为中央型,4例为旁中央型,前者临床症状比旁中央型突出者严重,这也说明中央型突出更易压迫脊髓前动脉。

由于脊髓前2/3缺血缺乏代偿,病情进展多较快,本组患者从发病至瘫痪在床平均1.8 d。

此类患者因椎间盘压迫在血管导致脊髓血供减少,并不直接压迫神经根,因此典型的根性痛症状少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