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致 。胎儿在 3个月 时脊髓 与椎 管等长 ,以后椎 管生 长较
快 ,新生儿脊髓终止于第 3腰椎下缘 ,成人 则在第 1 、2腰
椎之 间,由于不等速 度生长 ,腰骶 神经 根经 脊髓 圆锥发 出
后需斜 向下行才能 到达相 应 的椎 间孔及骶 孔 ,下 行 的神经
根形成马尾 ,且随着 脊椎 的弯 曲伸 展运动 ,脊髓 圆锥 的位
状出现的早 晚与严重程 度取 决于脊髓 和 马尾神经 受损 的轻 重 ,一部分患者生 后即有症 状 ,另一 部分则 在 以后 的不 同 年龄 阶段开始 出现 ,因而有儿 童与成 人脊髓 栓系综 合征之 分。儿童多数 出现 在幼儿 期 ,多有显 性脊柱 裂 、下肢 发育
畸形及功能障 碍 ,甚 至不能 行走 ,或伴 有脊 柱或脊髓 的畸 形 ,尿失禁多 见 。成人 T S以疼 痛 、麻 木为 主要 症 状 , C
见于脊髓 脊膜 膨出修补 术或其 他椎管 内手术 后 ,脊髓 与硬
脊膜 粘 连、或 瘢 痕 形 成 ,称 为 继 发 性 脊 髓 栓 系 ( eod Scn T te dcr ydo ) e r odsn r he me 。当 患者椎 管不 断快 速生 长及 每天
福云认为 ,B超 价廉 、元 创 、操作 简便 ,便于 普及 ,又 能
易被发现 。当有 不明原 因的大 小便失 禁 ,排便 、排 尿 困难
或伴有 下肢 功能 障碍者 ,应 常规 行腰骶 段脊 髓 MR 检 查 ; I 而临床症状不 明显 者通 常为大龄儿 童或成 人 ,易漏诊 或误
诊 。因此 ,笔 者认ຫໍສະໝຸດ 为 T S在 临 床症状 出现 的早 期 就应 将 C
名由牵拉 张力对脊髓 的生理 影 响而引起 的病症 为脊 髓栓系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三例报告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三例报告
维普资讯

3 8・ 5
华北国防医药20 年 1 月第 1 06 0 8卷第5 期 M dJ aD f g 塑 e Nt e ! e
!! :
!! ! ! ! ! : :
离 脉络丛 远 , 不易堵 塞分 流管 脑室端 , 同时 可避 免 引 流 术 后脑 室腔 缩 小 , 置管 太 短 退入 脑 实质 致 堵 管 。② 耳
脊髓 前动脉综合征三例报告
张笋, 冯连 元 , 王雪 笠 , 英 , 李 李金 英 , 红艳 邢
( 放军 自求 恩 国际 和平 医院神 经 内科 , 家庄 0 0 8 ) 解 石 5 0 2
关键 词 : 脊 髓 动 脉 缺 血 综 合 征 ; 征 和 症 状 ; 共 振 成像 前 体 磁
奥扎 格 雷 、 旋 糖 酐 1 、 右 0 丹参 、 莫地 平 等 药 物 治 疗 , 尼 发 病 1 后行 脊 髓 前 动 脉 D A检 查 示 : 8天 S 右侧 椎 动 脉 近 中 段 狭 窄 , 段 形 态 正 常 , 脊髓 前 动 脉上 段 未 显 远 右
细 ; 椎 动 脉形 态 未 见 异 常 , 脊 髓 前 动 脉 上 段 未 显 左 左
影 。虑 A A 。继续 治 疗 3个 月 后 , 者 仍 无 自主 呼 考 SS 患
学 影像学 技 术 , 其 是 MR 尤 I和 数 字 减 影 血 管 造 影 术
例 [ ] 中 国临 床 神 经 外 科 杂 志 ,04,( ) 1213 J. 20 9 2 :4 — . 4
( 收稿 时 问 :06 61 修 回 时 间 :06 72 ) 2 0 - —3 0 20- — 0 5
2 3 4 术 后治 疗 及 注 意 事 项 : .. 应用 抗 生 素 防 止感 染 ;

Wallenberg综合征20例分析

Wallenberg综合征20例分析

Wallenberg综合征20例分析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的诊断,临床表现的变异和变异发生的原因,辅助检查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治疗以及预后的情况。

方法对20例Wallerberg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本综合征的病因不全是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引起的,一部分是由椎动脉狭窄引起的,还有少数其他的原因。

临床表现变异很大,有感觉障碍变异,有运动障碍变异。

结论Wallenberg综合征主要病因是小脑后下动脉梗塞引起的,小脑后下动脉变异较大,其供血范围变异也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头颅MRI对本病的诊断价值优于CT。

标签:Wallenberg综合征;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变异Wallenberg综合征常为椎动静脉在小脑后下动脉分出处附近的闭塞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引起该动脉供血范围延髓背外侧及脑供血不足,表现为:(1)突然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2)病变侧的Ⅸ和Ⅹ颅神经麻痹;(3)病灶侧的霍纳氏症;(4)小脑性共济失调;(5)同侧面部及对侧半身痛温觉感觉障碍[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笔者在近20年的临床工作中,共收集了20例这种病例。

其中男12例,女8例。

45~50岁1例,50~60岁7例,60岁以上12例。

伴高血压者9例,合并糖尿病者2例,伴心房纤颤者1例。

1例只有病灶对侧躯体的痛温觉异常,无病灶侧面部的感觉异常。

1例双侧面部和病灶对侧的痛温觉障碍。

伴有病灶同侧舌咽迷走舌下神经瘫痪和病灶对侧肢体轻瘫的1例。

1.2诊断标准具有以下表现中三条及三条以上者,即可诊断。

(1)眩晕、恶心、呕吐、眼震;(2)病灶侧的霍纳氏征(病灶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变小,同侧面部汗闭);(3)病灶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4)病灶侧面部及对侧躯体的浅感觉障碍;(5)病灶侧小脑性共济失调。

1.3治疗方法病例均给予积极的抗凝,扩张椎基动脉血管,营养脑细胞,应用中药活血化瘀,对症处理等综合治疗。

2结果治疗15 d后,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基本治愈17例,死亡1例(伴有严重的糖尿病和房颤),进步1例,无变化1例出院后仍需鼻饲。

脊髓前动脉综合症(Beck综合征)

脊髓前动脉综合症(Beck综合征)

脊髓血液循环的特点

脊髓血供十分丰富,一般不易发生缺血。 循环最不充足节段常位于相邻两条根动脉分布交界区。 C3~4,T3~4和L1~2最易发生供血不足,称危险区。 横切面看,脊髓有三个供血薄弱区,即中央管部,皮 质脊髓侧索和脊髓前角。 脊髓颈段和腰段血供较胸段为佳,故胸段发病较多见。 脊髓前动脉发出沟(连合)动脉(中央动脉)时不一 定是成对的。 沟动脉系脊髓前动脉终末支,易发生缺血性病变导致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脊髓节段病变的定位
马尾: 损害症状及体征可为单侧或不对称 根痛多见且严重,位于会阴部、股部或 小腿 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大小便功能障碍常不明显或出现较晚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脊髓损害主要表现: 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 括约肌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脊髓前动脉综合症 (Beck综合征)
湖北省恩施市中心医院 袁鹰
临床表现与诊断
1、起病大多急骤,呈卒中样,也有数小时或数日内逐渐 起病者。 2、首发症状多为病变水平急性疼痛、麻木,呈根性和弥 漫性。 3、以脊髓中胸段和下颈段多见,短时间出现病灶水平以 下的瘫痪,并进行性加重,常为不完全性瘫痪,双侧 均受累,偶有单侧性,早期可表现脊髓休克。 4、病变以下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缺失,深感觉正 常,触觉轻度障碍。由于脊髓冠状动脉的侧枝循环, 故感觉障碍轻且时间短。 5、尿便障碍可早期出现,早期为尿潴留,后期为尿失禁。 6、可有褥疮、出汗异常和冷热感等植物神经症状。 7、椎管通畅,脑脊液蛋白多增高。 8、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
脊髓梗死的鉴别诊断
脊髓梗死的鉴别诊断
脊髓梗死的鉴别诊断
脊髓梗死的鉴别诊断
脊髓梗死的鉴别诊断

神经科行医笔记第二季(5):脊髓梗塞治疗的「无奈」和预后判断的「概率考量」

神经科行医笔记第二季(5):脊髓梗塞治疗的「无奈」和预后判断的「概率考量」

神经科行医笔记第二季(5):脊髓梗塞治疗的「无奈」和预后判断的「概率考量」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了很好的了解后,最终还是要聚焦在病人的预后上,毕竟这是医疗的终极问题,医患最为重视!预后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治疗方法,二是疾病的自然病程。

既然这个患者的临床诊断是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属于脊髓梗塞范畴,我们必须先学习一下脊髓梗塞的治疗方法。

尽管专门针对脊髓梗塞治疗的讨论不多,但基本可以参照脑梗塞的治疗策略,即分为急性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两个阶段的治疗都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脊髓梗塞的病因前文已经详尽分析过,如能去除病因,善莫大焉,但临床疾病很多情况下是一种「奢望」,更多的还是去「修饰」病因。

对于一般的脊髓梗塞,误诊率极高,等到明确诊断时早过了脑梗塞的经典治疗时间窗,此时主要的也就是进行对症治疗和针对特殊病因进行预防性治疗。

因此,脊髓梗塞的急性期治疗基本是针对医源性患者,比如动脉夹层手术后继发者,可以通过因果关联快速推断病因而给予积极处理。

理想情况下是尽可能改善脊髓的血流灌注,有学者提出增强血流动力学和腰大池引流可以改善灌注,前者通过使用升压药提高灌注压,后者移除CSF 以减少微循环的阻力,尽管缺乏强有力的证据,但个案报道有效9。

急性脑梗塞治疗中奉为经典的血管再通在急性脊髓梗塞中未有很好经验,仅有个例报道使用静脉溶栓,但充满争议。

急性期的其他治疗包括避免低血糖,处理严重高血糖和保持正常体温,和脑梗塞的注意事项大同小异,不再赘述。

对于针对病因的预防性治疗则各有不同,动脉粥样硬化者按脑梗塞的二级预防治疗;免疫性血管炎者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感染性血管炎者予以抗感染治疗等等。

但不管何种原因所致的脊髓梗塞,是否需要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尚无定论,我们这例病人使用了拜阿司匹林100 mg 口服治疗。

除了免疫性血管炎所致者,其他原因的脊髓梗塞不推荐使用激素治疗4。

这当然也是理论上的,非医源性脊髓梗塞病人在一开始都不能确诊,几乎均按脊髓炎用激素治疗过,有的时候即使高度怀疑是脊髓梗塞,也不敢不用。

wallenberg综合症.doc

wallenberg综合症.doc

以眩晕为主诉来就诊的患者,在急诊科非常常见,可能绝大多数为周围性眩晕,但是对于同时存在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的患者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瞳孔缩小等后循环缺血表现,要引起高度重视1病例介绍例1,患者,男,68 岁,主因周身无力、右上下肢麻木9h 入院,既往有冠心病病史。

入院时查体: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听诊心脏正常。

神经系统:神志清楚,构音障碍,眼位居中,眼动自如,双瞳孔等大,对光反射敏锐,左鼻唇沟浅,伸舌左偏,左上下肢肌力 5 级弱,右面及右半身浅感觉减退,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chaddock's sign (+ )。

入院当时头 CT 正常,心电图正常,入院诊断 : 脑梗塞,高血压Ⅲ期。

给予溶栓、降纤、改善脑血循环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于次日病情加重,出现明显的头痛、头晕、无尿,左上肢肌力3 级,右下肢肌力4 级,继续给予降纤,改善脑血循环治疗,病情一直无好转,复查头 CT 未见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血尿素氮增高,入院次日晚八时突然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死亡诊断:脑干梗塞,呼吸循环衰竭。

例 2,患者,女, 62 岁,主因眩晕,恶心,呕吐 7 天,加重 1 天入院,入院当时查体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听诊心肺正常,神经系统 : 神志清楚,构音障碍,声音嘶哑,咽喉中分泌物多,右侧睑裂小,眼球下陷,右瞳孔小,对光反射灵敏,右面部及左半身浅感觉减退,右上下肢共济失调,头 CT:未见异常,心电图 :未见异常,诊断 :脑干梗塞( wallenberg 综合征)。

入院后不到 1h 突然呼吸停止,在抢救过程中心跳亦停止而死亡。

死亡诊断 :脑干梗塞,呼吸循环衰竭。

例3,患者,男,47 岁,主因头晕,恶心,右面部麻木1h 入院,入院时查体: 血压130/9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听诊心肺正常。

神经系统: 神志清楚,言语流利,眼位居中,眼动自如,无眼震,右睑裂略小,双瞳孔等大,对光反射敏锐,口角不偏,伸舌居中,四肢肌力 5 级,肌张力,腱反射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入院当时做头 CT 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 62 次/min ,入院诊断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给予降纤、改善脑血循环、保护脑细胞治疗,病情有所好转。

闭锁综合征8例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闭锁综合征8例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为 5 .%。原 因是部分患者流 失. 07 同时排除了无临 床 自觉症状 而单纯 x片 慢性斑症者。因此 ,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 应尽可 能进行完善的根管冶疔术 。 参考文献
1 凄均启 干髓 术 见 樊明文主编 牙体牙髓病学 北京 : 民 ^
生 出 版杜 .4 02 9 20 3 3
部的网状激活系 统不受 累 , 故意识 保持清 醒 . 但临 床上常 误 诊为昏迷 . 现将作者在工作 中诊治 的 8倒 闭锁 综台征报道 如
下。
叶、 双侧基底节 区多发性脑 梗 死外 , 2例 显示脑干 结构 不 另 清 因而 , 床上 怀疑 为 IS的患 者 . 及 时 行 M I 临 A 应 R 检查 LS的病 因不 同, l表 现也 各异 。因基 底动 脉旁 中央分 支 I Mi l
动, I MR 示桥 瞄基底部长 T , l长 信号 , 推测为一氧化碳 中毒 后缺氧造成脑血 管病 变 , 脑血 管痉挛 , 血管病 变的基 础 使 在 上引起梗死 所致 :另 2 桥脑 中央髓 鞘溶 解症 的患者 , 例 例 1 有长期饮酒病史 , 例 患 尿毒症 . 院时电 解质紊 乱 , i 发 1 人 Ml l
下结构不清 , 例显示 双侧桥脑 基底部 、 1 左枕 叶 , 双恻 基底节 多发性 脑梗 死 5例行 MR 扫 描 , 例 为双侧 半 卵圆 中心及 1 1
桥脑基底部脑梗 死 . 例 为桥脑基底 部 1 中脑 大脑脚 枕叶 左
多发 眭脑梗死 , 2例显示桥 脑基底对 称分 布的长 T 、 l长 信
维普资讯
l4 2
郑州大学 学报 ( 医学版 ) 20 02年 1 月
第3 7卷
第l 期
瘘管时 , 全部改为撒管治疗直至瘘管消失 或拍 片根尖无 阴影 再行根管亢填 . 根管 反复换 药 失败者 . 必要 时使用 倒充 术加 根尖刮治术 。牙冠折断者 : 视情况 作牙冠 修复或拔除 填 充 物过高者 : 磨除高 . 调至舒适为止 一

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

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

[] 3 胡亚 美, 江栽 芳. 福 棠实用 儿科 学. 7版 . 诸 第 北京 : 民卫生 人
出版 社 ,0 2:o 2 0 8 2—8 0 1.
[] 4 王德 茔 . 用脑 波 图谱 学. 海 : 东 出版 社 ,9 2 27— 5 . 实 上 远 19 :3 2 6 [ ] 春 凤 , 锦 萍 . 足 口 病 的 防 治 及 护 理 .中 国 医 学 创 新 , 5宫 高 手
中枢 结 构 时 , 无 临 床 上 的 脑 部 受 损 症 状 及 体 征 , 脑 电 活 动 却 虽 但 可明显异常。主要病 理 改变是 脑组 织 水肿 、 化 、 血 性坏 死 。 软 出 病灶 大小 不一 , 布 不 对 称 , 张 叶 、 缘 系 统 和 额 叶最 明 显 , 分 以 边 亦
中 外 医 学 研 究
≯ 。| 一
21 0 1年 8月
|- l l 。
第 9卷
| j叠 _
第2 4期
囊:
C N S N O EG D C LR S A C H E E A D F R I N ME IA E E R H
一 |
慢波综合呈周 期性 出现 。异 常脑 电波散布部 位主要 位 于双颞部
峰此 病 常有 根 性 疼 痛 或 麻 木 , 示 病 变 的 上 界 常 见 的病 变 区域 多 提
在颈或胸脊髓 。其次位于腰段 , 于延髓者较少 见。( ) 位 1 颈段脊 髓前动脉血栓形成 , 根痛位于颈部或肩部。若位 于颈膨大则疼痛
在 上 肢 , 而 出现 手 肌 萎 缩 , 髓 受 损 后 出现 四肢 瘫 痪 , 呈 弛 缓 继 脊 初
脊 髓 前 动 脉 闭 塞 综 合
2 1 年 共 收 治 6例 患者 , 经神 经 内科 保 守 治 疗 。 结 果 01 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病因、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体会。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2011年共收治6例患者,均经神经内科保守治疗。

结果平均治疗30 d,1例治愈,4例好转,1例死亡。

结论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病因多而且复杂。

诊断及鉴别诊断较难,治疗方案应要求个体化,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不能一致,一般轻症者可以恢复或痊愈,重症者往往遗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标签:脊髓前动脉;闭塞;治疗;预后
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最早由Preobenski(1904年)报道,此后Spiller (1909年)根据脊髓血液的供应分布确定为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它是以脊髓中胸段或下颈段多见,病灶水平的相应部位发生急性神经根痛,短时间内出现截瘫或四肢瘫,病变水平以下痛觉丧失而深感觉保留,大小便障碍[1]。

主要病因是动脉硬化,微栓塞,血管痉挛和供血不足所造成。

于2005年~2011年共收治6例脊髓前动脉闭塞患者,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23~78岁,平均63岁,5例均大于65岁。

病因:4例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2例患有高血压病、心房纤维颤动,1例既往身体健康,6例均为肥胖。

临床表现:6例均为急性发作,突然剧烈根性疼痛,为束性疼痛,二便障碍,痛温觉丧失而深感觉保留。

5例为痉挛性瘫痪。

1例为双上肢弛缓性瘫痪,双下肢为痉挛性瘫痪。

4例为四肢瘫痪。

2例为双下肢瘫。

影像学检查:6例当天入院时相应部位CT未见异常,24 h后相应部位MR见脊髓内点状、点片状及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3例,脊髓略有增粗2例,3例未见异常。

心电图:2例为心房纤维颤动、3例心肌供血不足、1例正常。

实验室检查:病后24 h行腰椎穿刺检查4例,压力增高2例脑脊液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增高,无血性脑髓液出现。

1例为淡黄色,3例均为无色透明,2例白细胞轻度增多。

血常规检查;1例白细胞明显增高,3例白细胞轻度增高,2例正常。

1.2治疗
1.2.1对症治疗(1)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氧供:如果呼吸机麻痹,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2)保持良好心肺功能和血压稳定,一般不用降压药,否则引起血压下降,会减少脊髓灌流,加重脊髓缺血;(3)保持血容量稳定和水电解质平衡,这是维持心排出量和脊髓灌注的基础。

维持血压正常或偏高;(4)饮食营养:尽量经口或胃导管喂养,避免大量输入葡萄糖,高血糖会使梗塞灶扩大;(5)防止合并症,积极预防上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防止褥疮发生。

1.2.2根据病因不同,治疗重点不能一致(1)若与炎症有关,可采用抗生素或抗病毒制剂,激素。

如青霉素、头孢霉素、阿昔洛韦、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
静点,有改善炎症,减少脊髓水肿及保护神经细胞作用;(2)若与动脉硬化、微栓塞有关,可采用溶栓,降粘,去纤治疗,如阿替普酶、巴曲酶静点。

使血管再通,动脉恢复供血;(3)若与供血不足有关,可采用快速补足血容量(注意心功能),纠正休克,维持正常血压或偏高血压,有利于改善脊髓血液供应;(4)若与血管痉挛有关,可以给予扩血管药物,如盐酸罂粟碱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静点;(5)若与脊髓血管畸形、腰椎管狭窄、脊柱骨折有关,应早期手术治疗。

1.2.3神经细胞保护治疗(1)神经细胞保护剂:生理盐水100 ml加入依达拉奉30 mg,2次/d,静点;(2)钙通道阻滞剂:可使脊髓血管扩张,血流增加。

如氟桂嗪;(3)自由基清除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4)神经节苷脂:对急性脊髓损害有保护作用。

1.2.4防止脊髓水肿,小剂量脱水药应用20%甘露醇125 ml,1次/d或2次/d 静点,连用3 d。

1.2.5抗血小板聚集劑及调制药物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口服。

氯吡格雷75 mg,1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1次/d口服。

1.2.6神经细胞代谢活化剂静点胞二磷胆碱、三磷酸腺苷、辅酶A。

1.2.7中医药治疗丹参冻干粉、疏血通静点。

1.2.8恢复期治疗:应早期康复治疗,避免出现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结果
改组1例14 d治疗,痊愈出院,3例经过2~3月治疗,可以拄拐走动,手可大物,精细运动不能,1例未恢复,四肢瘫,二便障碍,1例死于肺内感染、褥疮。

3讨论
3.1病因该疾病病因多,而较为复杂。

动脉硬化,微栓塞,血管痉挛和供血不足为脊髓前动脉闭塞主要病因。

此外脊髓血管畸形,腰椎管狭窄,脊椎骨折,感染及其他疾病所产生短暂性血压过低也可引起脊髓缺血,引起此病。

梅毒动脉瘤、椎管内占位病变对动脉的压迫作用,脊髓肿瘤、颈椎脱位或椎间盘突出征,均能使动脉干受压而闭塞。

年轻患者与感染有关,病毒和细菌毒素引起血管壁栓塞,进一步引起血栓,并发本病。

动脉硬化是老年人动脉血栓形成主要原因[2]。

3.2临床特点发病多急骤常常数小时至数天内症状发展至高峰此病常有根性疼痛或麻木,提示病变的上界常见的病变区域多在颈或胸脊髓。

其次位于腰段,位于延髓者较少见。

(1)颈段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根痛位于颈部或肩部。

若位于颈膨大则疼痛在上肢,继而出现手肌萎缩,脊髓受损后出现四肢瘫痪,初呈弛
缓性的“脊髓休克”,以后渐渐为痉挛性瘫痪。

早期以大小便功能障碍及感觉分离为特征性变化,痛觉和温度觉丧失而震动觉和位置觉存在。

侧支循环建立后,感觉障碍很快得到改善。

根痛在瘫痪出现后数天至数周仍不消失。

(2)胸髓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初有肋间区疼痛,后有相应节段肌肉瘫痪,肋间肌萎缩等,临床上不易查出,弛缓性截瘫出现迅速,一般历时3~7周后转为痉挛性截瘫。

常有一明确的痛、温及触觉缺失平面,提示损害脊髓上界,常缺乏感觉分离现象。

(3)腰段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引起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感觉缺失,感觉缺失区有皮肤营养障碍,此时无病理反射,多呈尿失禁。

3.3诊断标准发病时突然出现根性疼痛,四肢瘫痪或双下肢瘫痪和分离性感受障碍,早期常伴有大小便障碍,早期尿潴留,后期尿失禁[3]。

3.4鉴别诊断(1)脊髓间歇性跛行与血管性间歇性跛行鉴别:后者皮温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超声多普勒有助于鉴别;(2)急性脊髓炎:表现急性起病的脊髓横贯性损害,多有前驱感染史,起病无血管病快,脑脊液细胞数增多;(3)脊髓转移癌:本病导致截瘫也很迅速,但其疼痛多严重而广泛。

腰椎穿刺椎管有梗阻,脑脊液蛋白含量明显增高甚至变黄。

确诊本病可借影像学检查并应找出原发病灶。

3.5治疗体会该疾病诊断不难,治疗关键为病因治疗,本组1例23岁患者,因腹泻,脱水后,突然发病,血压偏低,全身血容量低,经过升压,大量补液、抗休克治疗患者症状、体征迅速恢复,经过14天治疗,痊愈出院。

5例患者根据病因不同,采用重点治疗不同。

按照治疗上述方案。

分别静点巴曲酶、抗生素、抗病毒、激素、丹参冻干粉、依达拉秦、扩血管药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营养剂,小剂量20%甘露醇,同时口服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康复等治疗。

4例扶拐可以走动,但手可以持物,精细运动不能。

1例死于肺内感染。

总之,一般轻症患者可以恢复或痊愈,重症患者往往遗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该疾病随着人们认识加深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早期诊断提高,本病愈后较好,是可治之病。

参考文献
[1]陈清堂.临床神经病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42-251.
[2]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332-333.
[3]黄如训.临床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4-2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