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时将军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世人未识将军面 应知后勤建奇功

世人未识将军面应知后勤建奇功来祖国编辑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子江骑着一辆老旧的28寸自行车,他说这是低碳环保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
为了这次采访,杨子江根据我们的采访提纲亲自手写了6张A4纸的正反面,并坚持了四个小时与记者进行对话。
限于篇幅,我们未能将这次对话的全部精彩内容公之于众,相信读者也能从字里行间重新发现杨至成这位一直低调的开国上将精彩的人生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很多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人们记忆犹新,但是要说这炮是谁提供的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杨子江说“那一门迫击炮是我父亲从仓库里找出来的”。
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红军的军装好整齐,八角帽好威风,有人怀疑说,红军那会儿连饭都吃不上,怎么能穿上这么好的军装?杨子江说:“那是真的,我父亲光1929年一年中就为红军组织生产了6000套列宁式的军装”。
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将帅如云,人们掰着指头如数家珍般地回忆着那些横刀立马的英雄故事,却对那些同样在艰苦环境下默默支撑着部队供给系统的后勤英雄们少有关注。
现代战争中,后勤补给能直接决定一场战斗甚至一场战争的胜负,从这个角度解读,后勤官兵们一点都不比前方将士逊色。
杨至成,这位共和国的开国上将,这位从井冈山时期就紧跟毛泽东闹革命的侗族英雄,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被人们尊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之父”,他还被毛泽东、叶剑英等领导人称为“红军大管家”。
日前,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杨至成上将长子杨子江,和他一起走进那段鲜为人知的红军后勤历史,听杨子江讲述父亲的传奇人生。
猛将一受伤就搞后勤作为黄埔五期的高材生,杨至成1927年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后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当时黄埔师生集体宣誓加入国民党,这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是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意志才能做出决定的。
从此以后,杨至成跟定共产党,开始了漫长的革命生涯。
按照杨子江的解释,父亲参加革命后与后勤的结缘始于四次受伤的经历。
青史千秋留英名

青史千秋留英名作者:来源:《群众》2006年第05期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100年前,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寒夜里,他诞生在苏北平原的古邳大地上;25年后,他遍体鳞伤,高唱《国际歌》,将一腔热血洒在长江岸边的北固山麓。
他,就是曾在20世纪30年代初任红十四军代理军长兼政委的李超时烈士。
今年是李超时烈士诞生100周年和牺牲75周年。
缅怀先烈,追忆故人,我们深深感到,李超时烈士忠于党、忠于人民,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与山河同在,和日月共辉!投身革命即为家李超时,又名李振华,1906年2月1日出生于邳州市岱山乡柴庄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李超时的青少年时代,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时期,军阀混战,外侮不断,民不聊生,特别是家乡中贫苦农民的悲惨生活,深深地刺痛了他那幼小的心灵,奠定了他求知向上、救国救民的志向。
1925年,19岁的李超时离开家乡,考入了省立徐州第十中学。
徐州“五省通衢”,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是江苏北部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较早活动的地区之一。
李超时在校期间,除了认真学习外,还结识了陈亚峰、郭子化、解慕唐等一批进步青年。
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阅读《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新青年》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和进步书刊,积极致力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在此期间,李超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先后担任了共青团徐州地委学运委员、学运书记,参与领导了徐州市的学生运动。
1926年10月,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北伐军所向披靡,攻占了武汉、九江、南昌,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一时间,武汉成了国民革命的政治中心,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在武汉成立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党组织决定动员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到武汉军校学习。
李超时遂于1926年12月毅然离开徐州,不远千里,奔赴武汉,由正在北伐军工作的徐州籍共产党员郭子化推荐,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
嬗变者——记曾经的共产党员

嬗变者——记曾经的共产党员作者:金一南来源:《领导文萃》2011年第15期历史应该记下颇具中国特色的这一笔:攻占中央苏区红色首都瑞金的国民党东路军第十师、第三十六师,指挥官都是前共产党员。
第十师师长李默庵,黄埔一期毕业,毕业后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
第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黄埔一期毕业,也是毕业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两人的入党时间都在1925年,都与黄埔一期中大名鼎鼎的共产党人陈赓关系极深。
李默庵19岁被陈赓带到广州陆军讲武学校。
后来陈赓从该校转入了黄埔,李默庵也跟着转入黄埔。
宋希濂与陈赓是湖南湘乡同乡,17岁入黄埔军校,18岁由陈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默庵是湖南长沙县人,出身穷苦,从小帮助父母卖柴、养猪,青年时就深受共产党理论的吸引。
进入黄埔军校后,便与很多共产党人发生密切联系,很快成为“青年军人联合会”积极分子。
军校毕业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后,与校政治部主任、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也相当熟。
留军校政治部工作期间,几乎每天晚10点都要到包惠僧宿舍参加碰头会。
第二次东征时,作为第一军第六十团党代表,他又与团长叶剑英相处甚好。
宋希濂与李默庵比较起来,家境就较为宽裕。
宋希濂中学期间恰逢“五四”运动,他与同学曾三合作创办《雷声》墙报,撰写声讨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祸国殃民的文章。
李宋二人又都在“三二○”中山舰事件后,退出了共产党。
李默庵退党最初起因于谈恋爱。
他与女生队一学生相好,经常借故不参加党组织的会议,支部书记、黄埔一期生许继慎狠批了他一顿,从此不通知他开会。
李默庵也心存芥蒂,你不通知,我就不来,无形中脱离了组织。
其实这是李默庵找的借口。
即使许继慎通知他参加,他对共产党组织的活动也兴趣不大了。
共产党动辄强调流血牺牲,李默庵更感兴趣的还是光宗耀祖。
黄埔一期中有“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之说,他自己则添上一句:“能文能武是李默庵”。
作为第一期的高材生,他对在校长蒋中正麾下干一番事业表现出更大的兴趣。
1926年爆发“三二○”中山舰事件。
新中国炮兵战神赵章成 曾用三发炮弹拯救红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新中国炮兵战神赵章成曾用三发炮弹拯救红军
导语:神炮手赵章成,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大老粗少将。
如果他将他精确的弹道计算方法用歪一下,他还会不会跟着红军去长征呢?事或许他就就计算
神炮手赵章成,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大老粗少将。
如果他将他精确的弹道计算方法用歪一下,他还会不会跟着红军去长征呢?事或许他就就计算出红军于某时某地全军覆灭了,于是就又带着他的炮跑回国民党那里了。
解放军中另一个大老粗上将许世友曾有一番议论:别看有些人说得头头是道,打起仗来却一道不道!
如今,赵章成这个名字对人们来说很陌生。
即便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中,这个名字在几百名少将中也并不显赫。
论军事业绩,他从未指挥过那怕一次小型战役;论军事职务,他最高只在建国后担任过炮兵副司令,而且在几位副司令之中排名最后。
论军事造诣,他在解放军的炮兵理论中也没留下什么著述。
然而,他却在军史上留下了极为特殊的痕迹。
赵章成原本是冯玉祥西北军一部改编的国民革命军二十六路军中的迫击炮手。
1931年,二十六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人的领导下举行宁都起义,改编为红五军团,赵章成随同部队加入了红军。
当时红军的武器十分困乏,迫击炮这种步兵伴随武器已经是重装备了。
而有迫击炮操作技术的赵章成,很快就成为了当时红军中有限的技术干部之一。
但与众不同的是,赵章成又是一位没有文化的技术干部,加入红军时他甚至还是文盲。
入党后,赵章成仍然保持着他中国农民式的所谓佛教信仰:不愿杀生造孽与相信轮回转世,在作战开炮前总要祷告一番,说自己是奉命开炮,冤魂不要来找他。
长征时赵章成已
生活常识分享。
被称为“开路先锋”的开国将军李聚奎

被称为“开路先锋”的开国将军李聚奎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4年第36期叶介甫许多读者能背诵毛泽东“前头捉了张辉瓒”的诗句,却少有人知道在这场战斗中身为红军团长的李聚奎;听过突破乌江、强渡大渡河的战斗故事,也许不知道参加那些战斗的红一师的师长就是李聚奎……李聚奎这位被中央军委誉为“功高德亦高,楷模昭后人”的开国将军,也曾被称为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开路先锋、骁勇战将。
今年12月是李聚奎诞辰110周年,谨以此文作纪念。
被授予金质红星奖章李聚奎,1904年12月31日出生在湖南省安化县西坪村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
早年参加过北伐战争,1928年又参加了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后随部队开往井冈山,与朱毛红军会师。
1930年10月,红一军团攻克赣西重镇吉安后,李聚奎任第二十七团团长。
12月,蒋介石集中了7个师约1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一次“围剿”。
12月28日天刚放亮,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亲自率领第十八师的先头部队戴岳旅,由龙岗向五门岭进犯。
就在敌尖兵连刚进入被蒙蒙雾雨笼罩的红军潜伏地王竹岭附近时,红军一阵排枪扫过去,敌军总指挥张辉瓒误认为“不过是游击队狙击”,令戴岳旅继续攻击前进。
很快,红三军第八、第九师分别从左、右两翼发起猛烈攻击。
第九师第二十五团从左侧山梁,李聚奎带领第二十七团从两山之间的山沟里向敌人发起了攻击。
战斗异常激烈,红军伤亡也很大。
由于受地形限制,红二十七团和红二十五团混在一起与敌人搏斗时,第二十五团团长王玉洪负伤被抬了下去,二十五团政治委员叶汤平赶忙对李聚奎说:“李团长,我们两个团在一起了,老王(王玉洪)负伤了,部队有点乱,你就统一指挥吧!”“好!”李聚奎挺身而出,指挥两个团部队与敌人继续战斗。
不久,红军吃掉了张辉瓒师的戴岳旅全部和张辉瓒派来增援的一个团,然后,一鼓作气直奔龙岗张辉瓒的指挥部。
张辉瓒的指挥部及其残部已陷入红军的包围之中,成为瓮中之鳖。
张辉瓒仍负隅顽抗,集中火力向李聚奎所在的红九师方向猛烈冲击,妄图打开一个口子突出包围圈。
16112830_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队长周士第

周士第,上将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
年9月9日生于广
今海南省琼海市)中原墟新
月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周士第是我党最早从事革命武装活动的老战士,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南昌起义的参加者,
周士第上将
我军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在国民革命时期就建功立业的革命前辈。
他在我党早期的军事实践和探索中,荣登了好几个第一: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简称铁甲车队
挺独立团第一营营长等。
这些显赫的革命经历,奠定了他一生军事生涯的辉煌。
1924年,周士第在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时
团向广州的河南撤退,在河南士
厂一带,担负广东革命政府的警
任务。
6月,当东征粤军和黄埔学生军向叛军发起总攻时,周士第率领铁甲车队和飞机掩护队从猎德附近渡河,迅速插入叛军侧后,向石牌、瘦狗岭方向发起进攻。
铁甲车队发挥装甲厚、火炮威力大、机动性强的优势,向叛军阵地发起猛烈的火力攻击,掩护主力部队冲锋,切断了石牌、瘦狗岭、龙眼洞之敌与广州之敌的联系,有力配合了东征军作战,从而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使广东革命政府转危为安。
战斗中,周士第和他的队友们,勇敢冲锋、不怕牺牲,连续奋战十几个小时,忘记了疲劳和饥渴,俘敌几百人,缴获长短枪数百支,受到中共广东区委的表扬。
1949年,贺龙(左一) 与周士第(左二)指挥部队向四川行
军途中
支援省港大罢工,投入封锁香港行动9月1
民协会成立大会上发表演说,揭露帝国主。
举国之力 白手起家

举国之力 白手起家文/ 李淑姮搜罗“最高级人员”1955年10月8日,经过中国政府的营救和艰苦斗争,钱学森终于冲破藩篱,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
那时,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钱学森来说,他感觉到中国的一切都是新的、充满希望的。
钱学森曾回忆说,他第一次受到毛主席接见时,毛主席说得最多的就是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希望他多多培养年轻人。
同年11月,钱学森踏上了考察东北的行程。
这其中发生的一段插曲,不仅改变了钱学森的事业轨迹,也为新中国的导弹事业按下了开启键。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当时是一所神秘的大学,中共中央调集各方力量和资源创办了这所特殊的院校。
空军工程系、海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在时任院长陈赓大将的陪同下,钱学森回国后第一次对新中国军事院校的教学、科研情况有了直接了解。
在这里,他不仅见到了罗时钧和庄逢甘两位老朋友,意外地见到了老同学梁守槃,还认识了一位沉稳且与他经历相似的年轻人,这个人就是时任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副主任的任新民。
这四人都出现在钱学森后来草拟的“最高级人员”名单中。
“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导弹来?”“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得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好!钱先生,我就要您这句话!”这段陈赓与钱学森在欢迎晚宴上的对话,后来广为流传。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我父亲这一生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
”钱学森的长子钱永刚曾说。
钱学森面临着当年陈赓大将筹建哈军工时一样的处境,那就是从零开始。
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和建议下,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向中央呈递《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这份《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草案、发展计划和具体实施步骤,其中几乎以一半的篇幅勾画了研制队伍建设的设想。
“问题是如何从约15个高级干部▲ 1956年2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宴请参加政协会议的全体人员时与钱学森亲切交谈1956年,对那一代科技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
国内名人故事:军旅艺术家——李存葆

国内名人故事:军旅艺术家——李存葆李存葆。
1946年生。
山东五莲人。
1964年入伍。
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新时期以来。
己发表20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
中篇小说《高山卜的花环》获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山中。
那十九座坟莹》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参加改编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获全国第五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另有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沂蒙九章))(与王光明合作)获全国报告文学奖。
其散文作品《我为捕虎者说》、《大河遗梦》分获全国第一、二届“韩愈杯”散文大赛一等奖。
《鲸疡》获“孔子杯”散文大赛一等奖。
并获《十月》第六届文学奖。
《祖槐》被《中篇小说选刊》转载后。
获该刊1998一1999年度优秀中篇小说奖。
被列为1999年全国散文排行榜。
《沂蒙匪事》获《十月》第七届文学奖。
《飘逝的绝唱》被列为2000年全国散文排行榜。
《钻石与命运的对话》、《紫砂兴衰记略》、《雪野里的精灵》被列为20XX年全国散文排行榜。
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
钊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
副院长。
李存葆是我心中耸立己久的一座高山。
这种感觉在我当新兵读《高山卜的花环》的时候就己建立起来了。
这部中篇小说于1982年发表后。
全国有近百家报刊全文转载。
50余家剧团改编成各种剧日上演。
仅发表在各种媒体上的评论文章就有500多万字。
美、法、日、英、俄等十几个国家翻译出版。
1989年美国嘉兰德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文学丛书(20本)中,《高山下的花环》名列其中。
梁二喜、赵蒙生、靳开来等呼之欲出的人物。
至今犹在眼前。
事实如此。
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激励了一代人。
因于当之无愧地被称作新时期军旅文学的里程碑。
李存葆又是一座名山。
无论是远望。
还是近观。
总免不了让人生发许多敬畏之感。
不是吗。
他那以文学手法创造的各色景观。
哪一处不是人文荟萃。
溢彩流金。
且不要说他的“作家”称谓有多么厚重。
令多少人追赶不及。
单是他这灿在双肩的“少将”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