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训练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图版必修2)
[推荐学习]高中地理 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训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
![[推荐学习]高中地理 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训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f5aedaa4d0d233d4b14e6963.png)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阅读下列四幅景观图,完成第1~2题。
1.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自然资源衰竭问题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导致下图中环境问题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1题,图片中的环境问题依次是森林资源的减少和破坏、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包括森林、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第2题,图片反映的是大气污染事件。
答案:1.A 2.C读漫画“美好的回忆”,完成第3~4题。
3.此漫画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过度放牧D.过度开垦4.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这种环境问题突出的是(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解析:该漫画画的是一农夫利用骆驼在沙漠上耕种,其“美好的回忆”是在田地里利用牛来耕种,漫画反映的是土地荒漠化严重,该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答案:3.B 4.C读漫画“危险”,完成第5~6题。
5.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A.水资源短缺B.全球变暖C.生物多样性减少D.沙尘暴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澳大利亚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解析: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
沙尘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突出;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易造成沙尘暴;除我国外,北非、西亚、澳大利亚也有比较严重的沙尘暴现象;为了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应禁止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但不能禁止人类合理的开发活动。
答案:5.D 6.D阅读下列诗句或对白,完成第7~9题。
①英国令人毛骨悚然的煤烟云飘然而至……城市如同面对中世纪的教皇。
(挪威·易卜生)②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主题13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训练)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_中图中华地图版

《主题13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项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A. 工业化进程中的化石燃料燃烧B. 森林砍伐导致的碳汇减少C. 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D. 人口增长导致的能源需求增加2、在以下环境问题中,哪一项不是由于人类活动直接导致的?()A. 水污染B. 生物多样性锐减C. 臭氧层破坏D. 地表水减少3、以下哪种现象被广泛认为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标识?A、潮汐变化B、温室效应C、季风变化D、地球自转4、下列关于河流污染的影响,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A、河流污染不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B、河流污染会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影响生态系统健康C、河流污染主要仅限于污染源所在地,不会扩散D、污染不会改变河流的化学性质,仅影响物理性质5、下列关于森林砍伐的环境影响描述错误的是:A. 森林砍伐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B. 森林砍伐导致全球变暖加剧C. 森林砍伐降低土壤肥力D. 森林砍伐不会影响水资源循环6、关于酸雨的形成及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酸雨主要是由地表水直接挥发形成的B. 酸雨的形成与人类活动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关系不大C. 酸雨能导致土壤酸化,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D. 酸雨只能影响地表土壤和水生生态系统7、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太阳活动减弱B、地球自转速度变慢C、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加D、地球磁场减弱8、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防治酸雨的主要方法?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B、加强工业废气处理C、扩大城市绿化面积D、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9、近年来,某些地区由于不合理地开垦土地用于农业,导致了严重的土地盐碱化问题,主要发生在哪些类型的区域?A、湿润区B、半湿润区C、干旱半干旱区D、亚热带地区 10、关于酸雨的危害,下列哪一项描述是不正确的?A、酸雨能腐蚀建筑物和历史文物B、酸雨能够直接危害植物生长C、酸雨会降低土壤的肥力D、酸雨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11、以下哪一现象不属于典型的大气污染问题?()A. 酸雨B. 温室效应C. 光化学烟雾D. 地下水污染12、在土壤营养物质循环中,以下哪一项不符合循环的基本规律?()A. 植物吸收土壤中的 nutrientsB. 农业生产造成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障碍C. 微生物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无机物质D. 水体将营养物质带到土壤中13、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我国多地出现了极端天气现象。
4.1【同步练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图版)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读世界部分国家生产和消费碳排放的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1. 有关我国碳排放的正确叙述是()
A. 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大于生产碳排放总量
B. 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小于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
C. 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是由于出口产品所产生的
D. 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产品出口到他国被消费掉
2. 人均消费碳排放量比较接近的一组国家是()
A. 印度和俄罗斯
B. 美国和中国
C. 俄罗斯和日本
D. 日本和美国
下表是进入工业化社会阶段以后,污染源排名的变化。
目前我国正处在第二阶段,分析材料,回答下题。
3. 对三个阶段的污染状况,判断正确的是( )
A. 第一阶段污染最轻
B. 第二阶段污染最重
C. 污染越来越重
D. 污染越来越轻
4. 表中排名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
A. 农业污染排名的变化是由于复种指数的提高
B. 工业污染排名的变化是由于发展转型晚
C. 交通污染排名的变化是由于道路改善
D. 三者排名的变化都与技术的发展相关
5. 下列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是( )
A. 全球变暖
B. 森林减少
C. 生物污染
D. 生物多样性减少
6. 城市和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A.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B. 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C. 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
D.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7. 下列哪项属于生态破坏
A. 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层空洞
B. 洛杉矶出现的光化学烟雾
C. 飞机起飞时产生的噪声
D. 土壤污染。
高中地理 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每课一练 中图版必修2(1)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基础过关]北极圈里的因纽特人看着不断融化的冰川,高兴得手舞足蹈;而远隔数万千米的图瓦卢人,却越来越日夜难眠,北极不断融化的冰川就像一个巨型炸弹,随时都会将他们轰入海底永远再难见蓝天。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因纽特人“手舞足蹈”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冰川下沉睡了数千万年的石油、矿产将会带给他们更加富裕的明天B.气候变暖,生活更舒适C.可以拥有更多的淡水资源D.渔业资源增加2.图瓦卢人“日夜难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气候炎热难耐B.家园将被淹没C.风暴潮加剧D.赤潮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完成3~4题。
3.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4.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袋据分析,臭氧层破坏将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本来就不好的人口健康状况更加恶化,大量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都会增加。
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属于臭氧层破坏产生的现象的是( ) ①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加②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③农产品减产及品质下降④产生酸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目前世界上臭氧层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为( ) A.南极上空B.北极上空C.西伯利亚D.青藏高原7.近50年来,我国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内陆,距海远,降水量少B.人们过度开垦和放牧,破坏了地表原有植被C.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区推进D.全球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地面植被死亡8.读“各大洲进入大气层的硫、氮人为排放量(1989年)图”,完成下列问题。
高一地理同步授课练习::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湘教版必修2)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单项选择题1.2011年7月中海油在渤海湾石油作业中泄漏大量石油,导致严重污染事件,众多海洋养殖户绝产绝收。
石油污染造成的主要危害是()A.造成全球气候变暖B.产生酸雨危害C.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重要危害D.阻断海上交通运输答案: C2.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A.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C.荷兰人围海造田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修建立交桥和地铁解析:围湖造田易导致泥沙淤积、湖区面积缩小,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且破坏湖泊生态环境。
答案: A读世界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没有显示的环境问题是()A.生物多样性减少B.耕地沙化C.自然资源衰竭D.土壤污染4.下列环境问题不是由图中显示的问题引起的是()A.沙尘暴B.水土流失C.全球气候变暖D.臭氧层破坏解析:森林减少、土壤退化、湿地减少属于自然资源衰竭,部分树种和鱼类濒临灭绝属于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退化会导致耕地沙化;而土壤污染是人类活动将污染物质排入土壤造成的,图中没有显示。
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而沙化的土地为沙尘暴提供沙源;植被(尤其是热带雨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的大量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主要原因;人类排放的大量氟氯烃等物质上升到平流层后会破坏臭氧层。
答案: 3.D 4.D读下图,回答5~6题。
5.对该图理解正确的是()A.影响环境污染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长速度B.环境污染处理技术水平可以决定环境污染水平C.环境政策对环境污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加重6.关于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数量增长是导致环境污染最重要的原因B.人口压力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在不同社会技术背景下是一样的C.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D.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没有直接影响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与环境污染程度关系很大;仅靠改进技术,不可能遏制严重的环境污染,对环境污染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环境政策,倡导清洁生产,制定和执行消除污染的政策,改进污染处理工艺,可有效控制环境污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训练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训练1.下图是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发展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④的含义,依次是________。
A.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B.制约社会经济发展C.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D.人口增长速度适中E.粮食单产提高 F.人口素质不断提高(2)城市中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生产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
2.读下图,回答问题。
(1)简析②处土壤侵蚀强烈的原因。
(2)①处有“中华水塔”之称,成为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怎样才能保证水塔不枯?参考答案1.(1)D F C A (2)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答出2条即可) 水土流失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答出2条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口的数量与素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①和②是并列关系,并且形成结果③,而④是由于“生产规模适当”引起的。
城市中出现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因此导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而引起的。
2.(1)②处为传统农业区,地面植被破坏严重;地势高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高原风大,风力侵蚀作用强烈(2分)(2)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草还湿。
(2分)解析本题考查了青藏高原的有关知识。
第(1)题,②处为雅鲁藏布江谷地,此处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风力、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第(2)题,①处为“三江源”地区,此处要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护湿地,才能保证水源不枯竭。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同步习题: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含答案解析)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同步习题: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含答案解析)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高中联考期中试卷期末考试月考试卷学业水平同步练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同步习题: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含答案解析)1 读下面漫画图,有关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谁能补伞②何处安家③罪证④救援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D.④—全球变暖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答案解析】 C2 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
据此完成2~3题。
2.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 B.平流层气温降低C.酸雨区面积缩小 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3.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B.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C.各国共同行动,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D.严格控制发达国家CO2的排放量【答案解析】 B C3 阅读下列四幅图,完成4~5题。
① ②③④4.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自然资源衰竭问题的是( )A.①B.②C.③D.④5.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导致下图中环境问题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解析】 AC4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6~7题。
6.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D.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7.该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多,增长快 B.不合理利用资源C.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D.工业化快速发展【答案解析】 BA5 读“世界各大洲工业CO2排放量”示意图和“世界CO2排放量最多的10国”柱状图及有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世界各大洲工业CO2排放量世界CO2排放量最多的10国《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通过的。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共25张PPT)

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
小于4.5的降水称为重酸雨。
知识归纳:
环境问题
原因
危害
保护措施
二氧化碳增多 海平面上升,淹 ①减少二氧化碳 全球变暖 ①燃烧矿物燃料 没沿海的低地, 的排放②植树造
②破坏森林
加剧风暴潮等 林③加强国际合
氟氯烃化合物增多 ①影响人体健康 作①减少排放,研
我国一半以上 城市遭遇酸雨,主 要分布在长江以南 地区。
提示:结合我国的能 源消费结构、南北经 济发展差异和我国的 降水分布状况三方面 分析原因。
世界三大酸雨区
请同学们分析:
目前银川市或者我们南部山区有哪些 主要的环境问题?
1·我们的校园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2·对于这些环境问题,我们有哪些很好的治理措施?
②破坏森林
加剧风暴潮等 林③加强国际合
氟氯烃化合物增多 ①影响人体健康 作①减少排放,研
臭氧破坏 使用冰箱、空调 ②破坏农作物和 制新型制冷设备
时释放出的
海洋生物生长繁 ②加强国际合作
殖
酸雨
材料三:
在离南极最近的南美洲海伦娜岬角,几 乎所有的动物都是瞎子——羊会患上白内 障变成盲羊;猎人随手可拎起一只瞎了眼 的野兔回家享口福;天上飞的野鸟因视力 不好,辨不清方向而误闯百姓家里;就连 河里的鱼也是盲鱼。许多在这里居住的人 患上了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这里的植 物生长缓慢,农作物持续减产。
视频欣赏
全球变暖一无是处吗?
高纬度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 使北极圈大部分地区的冰层融化,石油与天 然气容易被开采。 中纬度冬季取暖的费用降低。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分布在哪里? 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 臭氧层为什么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漫画所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扩大湿地面积B.大量排放污水C.过度开采地下水D.大量燃烧化石燃料解析漫画反映的是全球变暖,其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
答案 D2.201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由波兰主办。
下列漫画蕴含着不同的环境问题,其中与气候大会讨论的主要议题有关的是()。
()。
解析联合国气候大会讨论的主要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全球变暖的问题。
答案 C读下图,回答3~5题。
3.据图分析,CO2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大洲是()。
A.亚洲B.北美洲C.欧洲D.南美洲4.CO2排放量的增多,会使全球气温显著增高。
如果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将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是()。
A.陆地蒸发加剧,干旱地区面积必然扩大B.海水蒸发量加大,使全球海平面下降C.两极冰雪大量融化及海水膨胀,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D.气压梯度力减小,大气环流减弱5.我国CO2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为了对保护和改善世界环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你认为下列措施中符合我国国情的是()。
①限制和压缩重工业的发展,减少能源消耗②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③大力建设林业生态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④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能耗工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发展A.①②B.①④C.③D.②③解析第3题,由图知:总排放量美国最多,且北美洲人口较少,故人均CO2排放量最多的是北美洲。
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全球海平面上升。
第5题,我国处于发展阶段,不应限制工业的发展,应当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还可以植树造林,加大碳的固定。
答案 3.B 4.C 5.D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完成6~7题。
6.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 ℃D.波动上升7.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解析第6题,考查读图判读分析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波动上升的,升高了1 ℃多。
第7题,根据图中气温变化,可以看出,气温升高,各地的生长期将增长;但是却更易受低温冻害影响;而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增加,气候将变干,天然湿地面积将缩小。
答案 6.D7.C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厘米~50厘米。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
读图,完成8~9题。
8.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②滩涂面积减少③淹没部分耕地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9.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①臭氧层破坏②森林被大量砍伐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由题干可知,2100年海平面将升高40厘米~50厘米,而该地农田海拔在5米以上,不会被淹没,但部分滩涂将会被淹没。
海平面升高使得海水入侵,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升高,农田土壤盐碱化加重。
港口将会被淹没,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和滥伐森林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答案8.A9.C为了支持联合国国际森林年,第40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强调森林所提供给人类生命维系的价值,以及人类生活质量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之间的固有联系。
据此回答10~12题。
10.可能演化成酸雨的环境问题是()。
A.水体污染B.全球变暖C.乱砍滥伐D.大气污染11.随意抛弃废旧电池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土壤有机物污染B.大气颗粒物污染C.土壤重金属污染D.大气气态污染12.下列环境问题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
A.大气污染B.土壤污染C.城市垃圾D.水土流失解析第10题,酸雨是人们燃烧矿物燃料排放SO2和NO x形成的,属于大气污染。
第11题,旧电池中含有大量重金属,易导致土壤污染。
第12题,大气污染伴随大气运动扩散,影响范围大、规模大,是典型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答案10.D11.C12.A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在新西兰测得太阳紫外线辐射比10年前所测的数据要大12%。
据此完成13~15题。
13.数据表明()。
A.大气比10年前清洁了,紫外线容易穿过大气B.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仍在扩大C.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多D.对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增强14.下列现象中与紫外线增多直接有关的是()。
A.土壤酸性增强,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受腐蚀B.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C.患白内障和皮肤病的人数明显增加D.季风区的洪涝灾害增多15.下列采取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降低紫外线对人类伤害的是()。
①外出时,使用防紫外线的伞②推广使用新型制冷系统和无氟制冷剂③生活中少使用喷雾剂④涂抹防晒霜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人类大量使用含氟制冷剂,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导致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明显升高,影响人类健康。
氟氯烃化合物广泛用于制冷设备、化工产品中,如空调、冰箱、发胶、喷雾剂等。
减少氟氯烃的使用是减轻臭氧层破坏,降低紫外线伤害的根本措施。
答案13.B14.C15.B二、综合题(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分)2006年12月9日,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蓝天的映衬下清晰可见。
而200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由冰川和积雪组成的白色雪冠已经所剩无几。
(1)影响乞力马扎罗山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引起乞力马扎罗山“雪冠”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其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哪些?其解决措施是什么?(3)气候、石油、粮食等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写出甲、乙方框所代表的内容。
甲: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现象中,与全球变暖有关的是(多选)()。
A.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B.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C.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D.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解析雪线高低主要受降雪量及融雪量的影响。
若降雪量大于融雪量,则雪线下降;若气温升高,融雪量大于降雪量,则雪线上升。
石油等矿物能源的大规模使用,会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全球变暖,农业减产,粮食短缺;同时,石油作为非可再生资源日益短缺,会加大对乙醇汽油等生物能源的需求,也会加剧粮食短缺。
答案(1)气温降水量(2)全球气候变暖影响:①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沿海岛屿和低地面临被淹没的威胁,还会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盐渍化等。
②全球气候变暖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暖热气候向极地扩展,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使世界各国改变农牧业结构。
③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中低纬海区台风发生的频度和强度增加,还会加剧传染病的流行。
措施:改善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
(3)CO2大量排放石油资源的短缺(4)BCD1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0分)(1)图甲中A、B两地出现严重的酸雨污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地区的酸雨污染向东北方向扩展,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D地区目前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其成因中的人为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自然因素分析,加速该地区环境恶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图乙中我国南方C地酸雨污染比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更为严重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及我国酸雨分布范围、成因等相关知识。
要学会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多方面分析酸雨的形成、扩散的原因,掌握预防和治理措施。
答案(1)北美和西欧地区工业发达,人口密集,大量燃烧煤和石油,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遇水汽凝结成酸雨(2)受西南风的吹送(3)土地沙漠化更加严重过度放牧、滥垦草原炎热干燥的东北信风使沙漠日益向南扩展(4)地形闭塞,空气不易流动,湿度大,多云雾,容易形成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