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
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1)

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卷地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政策在不断调整和变化:1980年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2013年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下图为我国未来基于不同人口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
读图,完成1~3题。
1.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B.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C.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D.人口增速开始减慢2.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可能是基于①我国人口就业压力增大②我国老龄化问题开始凸显③社会养老负担加重④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增多⑤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A.②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⑥D.①③⑥3.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不同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全面放开二孩,将出现人口暴发式增长B.放开单独二孩,对人口增长变化影响大C.持续一胎政策,自然增长率将持续下降D.全面放开二孩,将改变人口增长模式【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了人口政策对人口规模的影响。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但始终大于0,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所以人口规模持续增加,A错误;人口政策对死亡率的影响并不大,B错误;人口规模增大,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但并不是呈持续下降趋势,C错误;随着人口的增长率不断下降,人口增速也开始减慢,D正确;故答案选D。
【人教版】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

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计60分)下图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 ④国目前人口增长属于下列哪种模式( )A. 原始型B. 现代型C. 传统型D. 近代型2. 缓解①国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A. 开发劳务市场B. 实行计划生育C. 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D. 加大教育投入【答案】1. A 2. C【解析】【1题详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从图中可以看出,③国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传统型,所以C正确。
【2题详解】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图中①国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0%-1.5%=-0.5%,由此可见该国人口出现负增长,解决该国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是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
【点睛】人口增长模式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人口增长模式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转变的过程。
3. 在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我国婴儿的出生率并没有快速提高,原因是( )① 社会抚养成本较高②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③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④处于旺盛生育年龄的女性人口比重较低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
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会促使人口出生率提高,②不合题意;当前我国处于旺盛生育年龄的女性人口比重并不低,④不合题意;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提高,幼儿社会抚养成本较高,①符合题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受教育水平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淡薄,③符合题意。
故选C。
下表为联合国预测的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万人/年)。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表中反映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 从北半球向南半球B. 从人口密集区向人口稀少区C. 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D. 从气候寒冷国家向温暖国家5. 表中迁入国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因素B. 经济因素C. 自然因素D. 社会文化因素【答案】4. C 5. B【解析】试题解析:【4题详解】读表可知,世界人口从中国、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迁往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故选C。
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1)

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5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2013~2017年山东省某地级市(地处山东省内陆地区,与河南省、安徽省接壤)常住人口变化純计图,完成1~2题。
1.该地级市常住人口A。
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B。
净增量逐年增加C。
增长幅度持续下降 D.2016年增长速度最快2.造成该地级市常住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①政府推行“归雁经济”(农民工返乡创业)②“二孩”政策实施③老年人口增加④生态环境变化A. ①②B.②③C. ③④D.①④读高铁对城市间人口迁移(箭头代表主要人口迁移方向)影响示意图,完成3~4题。
3.影响图示区域人口由乡镇向特大城市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
自然因素 B。
经济因素 C。
社会文化因素 D。
政治因素4.与普通铁路相比,高铁导致区域人口迁移的A.空间不大缩小B.方向趋向单一 C。
频率有所增加 D。
速度逐渐降低钱江新城是以金融商务功能为主、以商业酒店功能为辅的城市综合体,推动杭州打造长,角南翼的金融中心。
读图,完成5~6题。
5.从城市功能分区看,钱江新城属于A。
中心商务区 B.行政区 C。
高新技术工业区 D。
文化区6.钱江新城的特征是A。
建筑物高大,密度低 B。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C。
交通通达度高,地租低 D。
位于市区外缘读我国某城市1980~2009年城市空间变化过程图,完成7~8题。
7.1980~2009年图中该城市空间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城市人口比重降低③城市拓展以河流为发展轴④城市功能区分异明显A. 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8.2009年,对该城市环境质量影响最大的是A.钢铁厂B.化工厂C.码头 D。
新国道读中国、德国、日本和印度四国的城市化水平变化过程图,完成9~10题。
9.1980~2000年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国家是A.德国 B.日本 C.中国 D.印度10.现阶段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①城市热岛效应显著②城市交通拥挤严重③城市内涝严重④逆城市化现象突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读我国两农场资料对比图,完成11~13题。
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选题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1.此时,昆明( )A. 降水量较大B. 气压较贵阳高C. 以晴天为主D. 气温日较差小2.与云南省相比,贵州省( )A. 冬季低温危害较大B. 全年太阳辐射充足C. 洪涝灾害多在冬季D. 生物种类更加丰富3.下图是“某地地形图”,MN、PQ是地形剖面线。
①②是水库,若从中选择一个作为自来水厂的水源地,其条件是自流引水且工程建设费用最小。
完成下题。
M→N、P→Q对应的地形剖面图和应选择的水库分别是( )A. 甲、乙;①B. 乙、甲;②C. 甲、乙;②D. 乙、甲;①4.读世界某地区气候资料图(平均每月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12,月降水距平=该月多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月降水量,本月平均气温累计=本月平均气温+上月平均气温累计),完成下题。
位于该地区的城市最可能是( )A. 孟买B. 上海C. 悉尼D. 圣地亚哥5.特朗勃墙是一种依靠墙体独特的构造设计,无机械动力、无传统能源消耗、仅依靠被动式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的集热墙体,其冬季白天工作原理如下图。
回答下题。
图示特朗勃墙向室内供暖的工作原理属于( )A.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B. 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C. 特朗勃墙的逆辐射原理D. 空气隔层的室效应6.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图”(单位:米),河流上游段(②处以上)的剖面图可能是( )A. AB. BC. CD. D7.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题。
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CO2,但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基本稳定,原因是( )A. 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O2增加的功能B.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C.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D.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具有平衡功能8.读我国三座名山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题。
贺兰山东西两侧带谱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B. 西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C. 西坡的海拔较东坡高D. 东坡的热量较西坡丰富9.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二至日昼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最新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

最新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1~10题,每题1分;11~30题,每题2分,共50分。
)下图是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呈现负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A.①B.② C.③D.④2.关于该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 B.④时人口数量比⑤时少C.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读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a、b分别表示( )A.a人口合理容量b环境人口容量B.a环境人口容量b人口合理容量C.a环境人口容量b环境承载力D.a环境承载力 b人口合理容量4.与图中b呈正相关的是( )①对外开放程度②资源数量③科技发展水平④地区消费水平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下图是某研究性地理学习小组对某地区的城市分布进行模式化处理得出的示意图,其中有省政府驻地、市政府驻地、县政府驻地、镇政府驻地,甲区域分布着若干个乡村。
读图回答5~7题。
5.图示地区,等级最高的城市是( )A.a B.b C.c D.d6.如果r城是s城的卫星城,下列关于r城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散s城的城市职能B.减轻s城的人口压力C.缩小s城的服务范围D.改善s城的生态环境7.甲区域的居民可以沿图示箭头到达附近城市寻求日常服务,通常情况下,到达频率最高的城市是( )A.s B.u C.v D.t读上海和东京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8~10题。
8. 与东京相比,上海市城市化的特点是()A. 城市化起步较早B. 城市化起点较高C. 城市化水平提升快D. 城市化水平较高9. 20世纪80年代,促使上海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气候优越B. 资源丰富C. 人口众多D. 政策支持10. 2003年以来,上海市()A. 失业率增高B. 空旧房增多C. 出现郊区城市化D. 出现市中心空洞化甲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迁移率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图乙为人口增长曲线图。
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1-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按年龄大小小排位,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
年龄在这个人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
表1为2015年部分国家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
据此完成1-2题。
1.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A.日本B.美国C.中国D.刚果民主共和国2.由年龄中位数大小可推测一个国家A.劳动适龄人口数量B.人口出生的数量C.人口年龄结构状况D.人口迁移的数量图1为中国人口和劳动人口增长率变化预测图,劳动人口年龄为15-59岁,图中数据为每5年的平均值。
读图完成3-4题。
%4.为了解决劳动人口负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应采取的措施是A.优化国内投资环境B.逐步缩小城乡差别C.鼓励国际人口迁出D.调整人口生育政策“PPE怪圈”(图2)是指贫困( Poverty)、人口( Population)和环境 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读图完成5-7题。
5.“PPE怪圈”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口增长过快B.人口素质过低C.消费水平过高D.资源浪费严重6.最容易形成PPE怪圈的人口增长模式是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7.20世纪中后期,在我国“PPE怪圈”表现最严重的地区是A.东北平原B.青藏高原C.黄土高原D.四川盆地卧城就是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也称睡城。
其特点是与母城距离较近,且位于通往母城的主要交通干线上。
图3为某大城市的卫星城昼夜人口变化图。
据此完成8-10题。
8.分析图中四地最可能为卧城的是A.甲B.乙C.丙D.丁9.卧城与母城之间车流量最大的时段是①7:00-9:00 ②11:00-12:00 ③17:00-19:00 ④23:00次日1:00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最可能分布在母城中心区的产业部门是A.金融服务业B.仓储中心C.食品加工厂D.批发市场江苏昆山陆家镇一校办工厂1989年发明一种四功能童车,创立了好孩子品牌(图4),产品销量在短短几年内跃居国内第一,不久又以发明的摇篮童车进入美国市场并迅速成为当地最大的童车供货商。
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1)

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地理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一.选择题(选择题共22小题,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澳大利亚局部剖面示意图,完成1~3题。
1.丙地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断层D.地堑2.图中洋流的性质及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A.暖流,降温增湿 B.暖流,增温增湿C.寒流,降温减湿 D.寒流,增温减湿3.乙地和丙地植被类型不同,主要体现了(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现象下图为我国2017年春运首日十大人口流出(入)城市统计图。
读图,完成4~5题。
流出4.有关春运首日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农村到城市B.十大流入城市都位于我国东部地区C.十大流出城市大多在沿海发达地区D.流出和流入地区分布基本是一致的5.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C.社会因素 D.环境因素当今多数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经济或文化因素有关。
读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三角形图,完成6~7题。
6.我国大部分小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是( )A.加工基地 B.交通运输C.工业和交通 D.区域中心地7.由于专门化职能而兴起的城市是( )A.武汉 B.大庆C.郑州 D.扬州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是我国西北荒漠和半荒漠的前沿地带,也是京津冀地区风沙源头之一。
科学家把从植物中提取的一种纤维粘合剂放到沙里,再添加适量的水,实现沙漠土壤化,然后种植农作物来改善沙漠环境,恢复生态平衡。
据此完成8~9题。
8.把纤维粘合剂放到沙里是为了( )A.增加土壤水分 B.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C.改造土壤颗粒的力学结构 D.改造土壤的矿物养分9.在改造后的土地里,春季农作物出苗后需要把稻草垫铺在幼苗上。
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试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题上答题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得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第Ⅰ卷(共50分)一、选择题(50分,每题2分)读四种人口增长模式统计图,完成下题。
1.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为()A. 甲和丁B. 乙和丁C. 丁和甲D. 甲和丙2.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结合下表及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若2014年该岛国的人口总量用X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Y表示、环境承载力用Z表示,则三者的关系是()A.Z>Y>X B. X>Y>ZC. Y>Z>XD. Z>X>Y读山西、内蒙古和河北局部图,完成下列3-4题。
3.按人口迁移方向划分,图中②各表示哪种迁移类型()A. 农村到农村B. 农村到城市C. 城市到乡村D. 城市到城市4.引起图中③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 自然生态环境原因B. 经济原因C. 社会文化原因D. 政治原因5.据5月9日韩国媒体报道:日本《朝日新闻》8日报道称,日本人20~30岁的年轻人希望结婚的年龄越来越大。
男性希望结婚的年龄平均为33.9岁,而女性为32.2岁。
男女都首次突破30岁。
日本明治安田生活福祉研究所今年2月份以日本首都东京一带的1 376人为对象进行的这一调查表明,无论男女都不希望早早就结婚成家。
而在日本政府2003年的人口动态统计中,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为29.4岁,女性为27.6岁。
本次的调查结果比上述统计平均高出4岁。
根据你对以上资料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日本是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人口大国,晚婚的观念对经济发展是十分有利的B. 初婚年龄增长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历史原因造成的C. 此趋势必将进一步加剧日本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的减少,给未来社会带来更多困难D. 晚婚是一种婚育时尚,对其他方面影响不大读某大城市功能分区分布简图,回答下面6-8小题6.从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看,应属( )A. 同心圆形B. 扇形C. 多核心式D. 条带状7.关于城市的功能分区,叙述正确的是( )A.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是同类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结果B. 行政区、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C. 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D. 每个功能区只有一种功能8.若在该城建立一幢集零售、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高层楼房,应布局在( )A. aB. bC. cD. d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次级中心的城市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1~10题,每题1分;11~30题,每题2分,共50分。
)下图是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呈现负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A.①B.② C.③D.④2.关于该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 B.④时人口数量比⑤时少C.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读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a、b分别表示( )A.a人口合理容量b环境人口容量B.a环境人口容量b人口合理容量C.a环境人口容量b环境承载力D.a环境承载力 b人口合理容量4.与图中b呈正相关的是( )①对外开放程度②资源数量③科技发展水平④地区消费水平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下图是某研究性地理学习小组对某地区的城市分布进行模式化处理得出的示意图,其中有省政府驻地、市政府驻地、县政府驻地、镇政府驻地,甲区域分布着若干个乡村。
读图回答5~7题。
5.图示地区,等级最高的城市是( )A.a B.b C.c D.d6.如果r城是s城的卫星城,下列关于r城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散s城的城市职能B.减轻s城的人口压力C.缩小s城的服务范围D.改善s城的生态环境7.甲区域的居民可以沿图示箭头到达附近城市寻求日常服务,通常情况下,到达频率最高的城市是( )A.s B.u C.v D.t读上海和东京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8~10题。
8. 与东京相比,上海市城市化的特点是()A. 城市化起步较早B. 城市化起点较高C. 城市化水平提升快D. 城市化水平较高9. 20世纪80年代,促使上海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气候优越B. 资源丰富C. 人口众多D. 政策支持10. 2003年以来,上海市()A. 失业率增高B. 空旧房增多C. 出现郊区城市化D. 出现市中心空洞化甲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迁移率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图乙为人口增长曲线图。
(人口迁移率是指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迁入为正,迁出为负。
)据图文材料,完成11~12题。
11.图乙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人口增长曲线,符合图甲所示地区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2.图甲所示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时间大约出现在( )A.1910年B.1970年 C.2005年D.2010年读“某地区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回答13~14题。
13. 图例中的城市功能区,正确的是()A. 甲——低级住宅区B. 乙——重工业区C. 丙——轻工业区D. 丁——高级住宅区14.甲功能区布局的有利条件不包括()A. 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B. 位于河流的下游C. 位于居住区附近,劳动力充足D. 靠近铁路,交通便利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定位是缓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将建成国际—流的绿色、现代、智慧城市。
读雄安新区地理位置图,完成15~16题。
15. 与北京市相比,雄安新区现有的城镇( )A. 城市等级较高B. 服务种类较少C. 服务范围较大D. 城市规模较大16. 雄安新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①位置优越②生态环境优越③科技力量雄厚④发展空间充裕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读四个国家粮食作物生产状况示意图,完成17~18题。
17. 符合甲国粮食生产特点的是( )A. 机械化水平低B. 水利工程量大C. 生产规模小D. 商品率高18. 丙国的农业地域类型最有可能为( )A. 混合农业B. 季风水田农业C. 商品谷物农业D. 大牧场放牧业以色列现代农业高度发达,是世界第三大花卉出口国。
读以色列位置图,完成19~21题。
19. 制约以色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光照B. 热量C. 水源D. 地形20. 以色列为改善农业生产不利条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南水北调B. 修建大坝C. 人工增雨D. 发展节水农业21. 以色列鲜花销往世界市场的主要运输方式是( )A. 公路运输B. 铁路运输C. 航空运输D. 海洋运输读下图,完成22~23题。
22. 下图中能分别代表休斯顿早期“石油城”和现在“航天城”的主导产业的是( )A. 甲、乙B. 甲、丙C. 乙、丙D. 乙、甲23. 休斯顿市从“石油城”向“航天城”转型的原因不包括( )A. 科技进步和创新B. 政府政策支持C. 石油能源地位下降D. 石油产业污染严重中阿双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大计翻开新篇章,2017年4月19日,中国—阿曼(杜库姆)产业园奠基典礼在阿曼杜库姆经济特区举行。
产业园将分为重工业区、轻工业综合区、五星级酒店旅游区等。
据此完成24~25题。
24.杜库姆产业园的重工业区中,“采油—炼油—石油化工”的工业链主要体现了工业联系的( )A.零部件工厂之间的联系B.商贸联系C.科技与信息联系D.“投入—产出”联系25.在中阿产业园建设中,我国主要提供( )①先进的装备②先进的技术③优秀的人员④丰富的石油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近年来,郑州市加快以高架桥、立交桥为主的畅通工程建设,实施中心城区“井字+环线”快速路网体系,有目地的改善交通状况。
据此完成26~27题。
26. 郑州市修建高架桥的主要作用是( )A. 改善交通状况,调整能源结构B. 提高生活水平,美化城市环境C. 降低城区地价,增加绿化面积D. 提高用地效率,加大通行能力27. 建桥的同时,市民也发出对高架桥的批评之声,其原因可能有( )①沿线居民饱受噪声干扰②高架桥安全性差③高架桥占地广、成本高④影响沿线建筑采光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读我国某地果业循环经济模式图,据此完成28~29题。
28. 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 云贵高原B. 黄土高原C. 珠江三角洲D. 太湖平原29. 该生产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A. 公平性原则B. 共同性原则C. 持续性原则D. 发展性原则读下图,据此完成30题。
30.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生态持续发展,“消除贫困”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中的( )A.社会可持续发展B.经济可持续发展C.生态可持续发展D.不属于任何一方二、综合题。
(50分)31.(18分)下图中图甲为世界某国地形、河流示意图,图乙为该国A地附近沿海地区的气候资料图。
该国人口超过10亿,自然增长率为1.4%左右。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国是其所在大洲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试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分析原因。
(6分)(2)A地沿海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__,评价A地沿海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
(6分)(3)判断该国人口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6分)32.(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的中原经济区包括河南省、山东西南部、安徽西北部、河北南部和山西东南部5个省的30个市,经济总量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列全国第四位。
材料二:图甲为“中原经济区示意图”。
材料三:国民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会有相互影响,即波及效应。
图乙为“钢铁产业对其他部门的波及效应示意图”(由圆心向外波及效应渐强)。
(1)图甲中原经济区中河北邯郸等市钢铁工业发达,当地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6分)(2)图乙显示受钢铁工业波及效应最显著的产业是________。
(2分)(3)钢铁工业和其波及效应显著的工业往往在空间上集聚,这种现象产生的有利影响。
(6分)(4)目前我国以钢铁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日渐衰落,为了实现中原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可行性措施。
(6分)33.(1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渝利铁路(重庆——利川),下图是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264.4公里,沿线建特大桥27座、涵洞255座、隧道63座,设计时速为200Km/h,总投资268.68 亿元,渝利铁路2008年12月开工,于2013年底建成,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建成后,从重庆到上海只要10小时。
(1)说出渝利铁路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自然障碍。
(6分)(2)说出渝利铁路建设的影响。
(6分)高一期末考试地理答案一、选择题(50分)1——5 CDABD 6——10 CBCDC 11——15 CDDCB16——20 ADBCD 21——25 CACDB 26——30 DDBCA二、综合题(50分)31.(18分)(1)地形较平坦(或起伏不大),绝大部分区域属中低海拔地区;气候全年高温,雨季降水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河流众多,水量丰富,为耕地提供灌溉水源。
(2)季风水田农业有利:全年高温,热量充足;年降水量大;不利:降水季节变化大,多旱涝灾害。
(3)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每年净增人口多。
有利影响:提供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不利影响:粮食商品率低,效益差;粮食生产压力大,可能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32.(20分)(1)铁矿、煤炭资源丰富;铁路等交通发达;市场广阔。
(2)金属冶金工业(3)减少能耗和运费,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4)加大技术投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大力拓展市场;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清洁生产(任答三点)33.(12分)(1)地形崎岖,地质条件复杂;夏季多暴雨、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生态环境脆弱。
(2)合理布局全国铁路网,增加与外界联系通道;促进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