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生就业难的经济学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概念及背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指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与自身专业和学历相符的工作,这种现象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日益突出。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这也成为了当前社会和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1、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中,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供给数量逐年增加,而市场需求却未能及时跟上。
另一方面,一些行业的就业机会有限,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此外,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
2、工资待遇不合理。
工资待遇不合理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中,一些行业的工资水平过高,而一些行业则过低。
这种工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许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一些薪资较低的行业,从而使得这些行业的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而需求却较高。
3、经济结构失衡。
经济结构失衡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一些行业的发展过于迅速,而一些行业则过于滞后。
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一些行业的就业机会过多,而一些行业则过少,从而使得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4、就业信息不对称。
就业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毕业生对于就业信息的获取和理解往往存在困难。
一些招聘单位的信息发布不够透明和及时,导致毕业生难以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从而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1、优化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
高校应当紧密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的一致性。
2、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应当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就业能力,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的经济学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的经济学思考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受到了诸多经济因素的影响,包括供求关系、教育投资、劳动力市场结构等。
本文将从这些经济因素出发,探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的经济学思考。
供求关系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经济因素之一。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大学毕业生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与之相对应的是就业市场的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调整供需关系,增加就业市场的需求,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
这就需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鼓励创业创新,增加就业机会。
教育投资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原因之一。
由于人才短缺的行业和专业相对收入较高,很多学生和家长会选择将子女送往这些热门专业,导致了这些专业的竞争激烈。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过度热门的专业可能会面临就业市场饱和的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对于大学生来说,选择专业就相当于做出了一项教育投资,而该项投资的收益与风险都需要经济学原理来评估。
我们需要在教育政策层面上加强对专业设置的引导和调整,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长和市场需求的专业,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劳动力市场结构的问题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经济原因。
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包括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结构差异等。
这些结构性问题导致了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劳动力过剩,同时也造成了另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劳动力匮乏。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的人才流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发展。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其背后涉及着众多的经济因素。
从供求关系、教育投资、劳动力市场结构等方面考虑,我们需要采取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增加,减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与对策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一)供给角度分析1.供求关系。
根据劳动市场理论,如果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就会造成大量的劳动力资源闲置。
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49万人,创历史新高,大学生的供给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使得大学生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就业状况日益严峻。
再加上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很多企业开始倒闭和裁员,使得本已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2.工资影响。
根据市场供求理论,工资水平的上升或者下降与劳动力这种商品供求关系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当市场上的劳动力越多时,工资水平则会越低。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的价值相应的变得较低。
3.偏好影响。
当偏好主要是指供求双方提供工作的期望,前我国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处于双向选择,双方都有权利选择或拒绝对方,例如大学生在考虑一份工作时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工作水平、工作环境、晋升空间等都会成为他们就职的因素,如果有一项不符合他们的期望,就可能拒绝就业。
用人单位也会对应聘的学生进行考虑,如果学生的各项素质不符合他们的工作岗位需求,同样也会拒之门外。
(二)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分析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用人单位在选择对方时都会考虑成本和收益,就用人单位而言,他们主要总是希望给大学生最低工资,而希望他们能够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
因此在面对一个能力较低又缺乏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和一个经验丰富工作能力较高但是学历较低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往往喜欢聘用后者,这样他们一旦被聘用就会选择立即上岗,不仅立马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且还会给企业节省大量的培训成本。
就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在高校需要接受3-4年的高等教育,共需要花费5万左右,这其中还不包括这3-4年的机会成本,因此他们希望毕业后能够寻找一份薪水比较高的工作,从而能够将在大学期间的成本尽快的收回来,因此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往往都比较高,当一份工作与他们的心里的期望较大时,他们往往会拒绝就业。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与解决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与解决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们来分析一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我们来看一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导致大量的高学历人才涌入劳动力市场,而各行业在用人需求上,却更加倾向于招聘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
这导致了供大于求的现象,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很大的压力。
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不足也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虽然大学生的学历普遍较高,但是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这使得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难以获得竞争优势。
就业歧视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年龄偏大的求职者,对大学生缺乏信任和偏见。
这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到了不公平待遇。
除了以上几点外,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还包括经济结构转型、用工需求变化等方面的因素。
在劳动经济学的视角下,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找解决之道。
那么,在劳动经济学的视角下,我们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鼓励创业、提供相关培训等。
学校也应该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职业素养。
企业也应积极担当社会责任,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培训机会,打破用工门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整个社会也应该树立更加包容的就业观念,尊重每一个人的劳动价值,减少对大学生的就业歧视。
劳动力市场需要更加灵活的机制,让供求方更好地对接。
政府可以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也可以对用人单位提出更多激励政策,鼓励他们招聘大学生。
大学生自身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从经济学视角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经济学视角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就业现状及特点目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是:就业前即择业阶段就业机会少、择业时间长、承受就业的压力大;就业后,就业率整体不高,就业质量不高,具体体现在就业岗位大多不理想、低工资、就业缺乏保障等等方面。
在当下就业难的情况下与同期男生毕业生就业率相比,女生就业率低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就业机会不平等。
一些用人单位更多地倾向于招收男生,由此就出现了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二)、选用标准不公正。
用人单位除了考核应聘者的学历、能力之外,还会特别对女大学生应聘者提出一些年龄、身高等方面的要求。
(三)、就业领域不对等。
由于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性别偏好和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者多聚集于服务性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而科技含量越高、文化层次越高及职位越高的岗位,女性人才所占的比例很小。
(四)、薪酬不平等。
一方面,有的用人单位怀疑女大学生工作能力,出现能力和职位不匹配的“同民不同岗”现象;另一方面,有的单位设定“同工不同酬”,造成许多女大学生的能力得不到认可,严重挫伤女大学生的积极性。
二、常见问题分析在女性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常见的问题。
(一)、自卑心理。
在求职过程中多数女大学生不能自信全面地向用人单位展示出自己的实际能力。
(二)、依赖心理。
部分学生希望依靠父母或亲戚朋友介绍找到满意的工作。
有明显的从众心理。
(三)、焦虑心理。
女大学生中有相当部分学生感觉四年时间过得太快、学的太少,工作难找,因而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四)、攀比心理。
有的女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专业技能强,本身气质不错,服饰比较时尚以及素质条件比较优越,手捧“金饭碗”是理所应当的事。
(五)、娇气心理。
部分女同学标榜着“脏活累活不干,工资低了不干,离市中心远的不干,小公司不干”四不干的原则去求职,这会严重影响求职的过程,变得眼高手低。
(六)、依赖心理。
依赖家庭,依赖男友。
(七)、犹豫不决心理。
部分女大学生抱着等等看的心理,希望还能碰上好公司的招聘,即使面试成功了,也迟迟不肯签订合同。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供需失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毕业生数量的增加,高校毕业生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导致就业难度加大。
2.结构性矛盾:我国经济结构中,一些传统行业和产业的就业机会逐渐减少,而新兴行业和产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与高校教育的专业设置存在不匹配的情况,这也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3.市场转型不完善: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仍处于转型期,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用人更加倾向于降低成本,不愿意承担高校毕业生培养成本,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4.人口老龄化: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这导致劳动力市场总供给减少,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方面,要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让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要推动市场经济转型,完善市场机制,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同时,还要加
强政策引导,扶持新兴产业,促进就业增长,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与解决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与解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涉及到市场供求关系、教育培训、政策导向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劳动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市场供求失衡。
随着高校扩招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企业用工需求并没有相应增加,导致市场供求失衡,就业难度增加。
2.教育培训不足。
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毕业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因此难以顺利就业。
3.制度体制不完善。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户口限制、招聘歧视等,这些问题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不公平。
4.城乡差距。
城市的经济发展更加活跃,就业机会更多,而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市场不活跃,大学生就业难度较大。
5.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不足。
部分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职业能力有限,使得他们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二、解决办法1. 政府引导。
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增加用工需求,通过优惠政策、税收政策等手段鼓励企业扩大招聘规模,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2. 教育改革。
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设置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3. 完善制度。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逐步取消户口限制,打击招聘歧视,使大学生在就业中更加公平。
4. 发展乡村经济。
政府可以通过扶持政策、资金投入等办法,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地区创业就业,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5. 大学生自身提升。
大学生应当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实习、实践等活动,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
三、结语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只有通过劳动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本质,才能够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
希望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让每个大学生都可以顺利就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毕业ﻭﻭ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ﻭ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了1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引起了的广泛关注。
由于经济因素、用人单位及大学生本身等因素的制约,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形势10分严峻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笔者运用供求关系、劳动力使用成本差异、失业理论、工资差异模型、贝克尔的歧视理论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从而提出从根本上改善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ﻭﻭ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经济学ﻭﻭTheeconomicanalysis of the female u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ﻭﻭAbstract:Restrictedby the factorof economy,utsof employmentandfem ale uversitystudents and themselves,etc.T he whol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femaleuversitystudents isvery severe at present. Itis extremely redifficult for female uversity studentsto obtain e mployment. The relations of supply and demand,unemploymenttheory and Beckers discrimination th eory he been used to analyze the difficulty forwomencollege students in obtaing employment.Some measures to solvethis difficult problem are prosed. ﻭﻭﻭKeywords: female u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economicsﻭﻭﻭﻭ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um学术论坛 2012年10月227表2 格兰杰因果检验原假设滞后期观察值检验值概率 Δ2EC 不是Δ2GDP 的格兰杰原因526 2.865880.0519Δ2GDP 不是Δ2EC 的格兰杰原因5260.174990.9679表2可以看出来,检验结果表明在10%显著水平下,当滞后期为5时,此检验拒绝了Δ2EC 不是Δ2GDP 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接受了Δ2GDP 不是Δ2EC 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这表明在1978~2010年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能源消费对GDP 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GDP 的增长对能源消费却不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2 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2.1 结论(1)河南省能源消费与GDP 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短期内,能源消费与GDP 之间存在波动关系,从长期来看,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河南省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说明河南省的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能源消费每增加1%,GDP 就增加0.247484%。
也说明了政府部门有必要制定相关的能源消费政策,进而更好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2 相关政策建议(1)切实调整产业结构。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不断的得到优化。
截至2010年,河南省三大产业比例为14.2:57.7:28.1,但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质量效益相对较差,尤其是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过于依赖能源消费等状况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
因此,高校女研究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崔艳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其中,女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运用阿罗的雇员歧视模型对此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国家应该为女研究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女研究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切实解决女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女研究生 就业 经济学分析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b)-227-03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正经历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面对就业压力,不少本科生选择继续攻读学位,使得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
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
根据2011年11月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有女研究生64.43万人,占全部研究生的50.36%,比2000年提高14.2个百分点,高校研究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这对于女研究生的就业来说,可谓雪上加霜。
1 女研究生就业难的现实表现1.1 求职过程中遭遇歧视,初次就业率不高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但在具体实践中远非如此。
2009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招聘中基于性别的歧视依然严重,平均每4个女性被调查者就有1个因自己的性别而被用人单位拒绝录用,且学历越高的女性求职被拒率也呈升高的态势[1]。
此外,2010年复旦大学针对文科女研究生就业难情况调研显示,49%的被调查者认为文科女研究生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同时,在学历相同、能力相当的情况下,相对于男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女研究生初次就业率较低。
根据《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的数据表明,从平均值来看,被访女生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offer);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
1.2 女研究生就业缺乏保障应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低能耗、技术密集型行业,降低高耗能行业和高耗能产品的比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之路。
当前,河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一阶段,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费的缺口逐年拉大。
因此,优化产业链条,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凸显的尤为重要。
为此,要重视高耗能产业所产生的“三废”等废弃物质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强化对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推行清洁生产,从而达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三种效益统一。
(3)加强节能降耗,合理使用能源。
通过查询统计年鉴,我们发现煤炭在河南省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在80%以上。
鉴于煤炭在河南能源消费中具有基础地位,为了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一方面,应该倡导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建设节能型社会,推广先进的技术,加强节能降耗的改造,促进生产工艺的升级。
另一方面,要优化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开发新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其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参考文献[1] 张琳,何炼成等.能源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J].开发研究,2009(3).[2] 王火根,沈利生.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0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8(3).[3] 何秀萍,柯俊.内蒙古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4).部分管理不规范的企业,利用当前就业形势紧张、女研究生刚步入社会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与其签订不公正的劳动合同。
例如有些女研究生与三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时,考虑到就业形式难的现状,不得不接受公司5年内不得生育的苛刻条件。
诸如此类合同严重侵害了女研究生的权益,给其就业带来一些负效应,使其就业处于不利地位。
2 运用阿罗的雇员歧视模型分析阿罗(Kenneth J.Arrow,1972)对贝克尔模型作了拓展,在雇员歧视模型中,分析了劳动力的不完全替代性和存在劳动力调整成本的情况。
首先,在劳动力的不完全替代情况下,根据阿罗的思想理论,假定只有两种劳动类型:在第一种劳动类型女研究生和男研究生完全替代;第二种劳动类型中,男研究生和女研究生是不完全替代的。
假定第二种劳动类型的工资率是的函数,,分别是第一种劳动类型的男、女研究生,是第二种劳动类型中的劳动力总量。
如果全部劳动力均被企业雇佣,则利润为:,其中,表示产出。
对这三种不同劳动力分别求导、等变换,得到相对工资差别为:。
其中,,分别是第一、二种劳动类型的总劳动力工资报酬,是第一种劳动类型在没有歧视的情况下的边际生产率。
因此,从上述公式可看出,第二种劳动类型作为一种投入越重要,那么对第一种劳动类型的劳动力的工资歧视就越严重,即第一种劳动类型中的男女研究生工资差别就越大。
其次,存在劳动力调整成本的情况下,假设进行劳动力调整需要耗费资本成本,如雇佣成本、培训成本、组织调整成本等,所以企业也要尽可能减少。
那么这种调整成本的大小与雇员歧视的强度比较,不同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歧视性的雇佣。
(1)假定市场上开始没有女研究生,然后女研究生和额外的男研究生进入,达到新的劳动力市场均衡。
(2)假定企业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市场上存在新增加的劳动力,但没有新企业进入。
每多雇佣一名研究生,企业收益,利润最大化时其成本为,解除工人时没有收益。
(3)假定成本函数是的凹函数,是固定的,。
根据假定,在雇员歧视的情况下,企业最小化成本即利润最大化是在雇佣W、N的极值点上,因此,当企业处于以下三种情况之一时会增加劳动力雇佣:(1),;(2),;(3),。
是企业最初拥有的男研究生数量。
情况(1)意味着男研究生被解雇。
若给定劳动力数量,则可计算企业在上述三种情况下的利润,当利润最大化时,三种情况下劳动力数量选择,设为,,。
当劳动力市场均衡时,雇佣更多的男研究生和女研究生雇员,一些企业符合第(3)种情况,比之前雇佣更多的男研究生;另一些企业符合第(1)、(2)种情况,仅雇佣女研究生。
企业考虑到利润最大化,因此作出该种选择。
这样,必然存在两种可能:其一,分隔雇佣时,和企业利润相等,企业比企业利润高;其二,混合雇佣时,和等利润,企业比企业利润高。
在情况下,若,则企业选择实行时,企业成本会提高。
比较企业和企业实行的成本,企业存在的条件是,这里为男女研究生的工资差,即。
说明当男研究生要求的工资率差异(即男性雇员歧视的强度)超过雇佣新员工的成本时,则会出现分隔雇佣。
根据这个条件可得,即。
这表明完全分隔和工资差异也可能是同时存在的。
在情况下,若,企业选择实行时,企业成本会提高。
通过比较企业和企业实行的成本,得企业存在的条件是。
意即在混合雇佣的情况下,雇员歧视的强度尚未超过雇佣新员工的成本。
因此可得。
这表明在情况下,一些企业采取混合雇佣方式,一些企业采取分隔雇佣方式。
男研究生工资在混合雇佣企业高于在分隔雇佣企业,分隔雇佣企业的男研究生工资也高于女研究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证实:其一,雇员歧视强度和雇佣新劳动力成本的比较,决定了企业的雇佣方式是混合雇佣或分隔雇佣。
其二,雇佣、调整劳动力是有一定成本的,男性雇员的歧视态度将引起某种程度的市场分隔,从而产生工资差异。
其三,若辞退员工是有成本的,那么,频繁地调整劳动力则会造成企业的低效率,因此,作者认为只有经过很长一段时期,才能逐渐消除歧视性的工资差别。
3 解决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3.1 为女研究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其一,国家应大力发展经济,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女研究生有更多的岗位可供选择;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企业。
先进生产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其二,加快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到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旨在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的法律,虽然我国《宪法》、《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在保障女性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益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存在操作性、针对性不强的缺陷,为了更好的保护女性就业权益,尤其是女性高知群体的就业权益,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建立完善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法律法规,这也是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真实体现。
其三,高校应加强对女研究生的培养教育。
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高校来说,针对当前女研究生就业难的现状,可考虑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女性教育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因材施教。
具体教学过程中,可选取部分专业进行试验,并不断改进教学计划。
3.2 女研究生要全面培养自我能力,认识自我优势,提高自身素质其一,我们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女研究生作为高知群体的一份子,拥有知识就是拥有资本,因此,女研究生应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加强社会实践,为择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