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的临床诊断与治疗1
腰肌劳损

腰部劳损是指腰部肌肉、筋膜与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是腰腿痛中最常见的疾病,又称为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劳损等。
腰部劳损的诊断要点:患者多有腰部过劳或不同程度的外伤史。
腰部酸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减轻。
弯腰工作困难,弯腰稍久则疼痛加重,常喜用双手捶腰,以减轻疼痛。
检查腰部外形多无异常,俯仰活动多无障碍。
少数患者腰部活动稍受限并有压痛,压痛部位多在骶棘肌处、骶骨后面骶棘肌止点处,或髂骨嵴后部、腰椎横突部。
X线照片多无异常所见,少数患者可有骨质增生或脊柱畸形。
腰部劳损的理筋手法:患者俯卧,或者用手掌揉按两侧骶棘肌,然后找出压痛点或痛性结节,由上而下逐个进行点穴、弹拨、拿捏,然后施于滚法,注意手法不宜过重。
亦可加用侧卧屈伸法,令患者侧卧,患侧在上,术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按其腰部痛处,一手握持患侧踝部并向后牵拉,使髋关节过伸,继而屈髋屈膝,使大腿触及腹部,然后将下肢牵拉伸直,反复3次。
腰部劳损的药物治疗:【治法】舒筋活络,补肝益肾,佐以行气活血。
1.主方①补肾壮筋汤(钱秀昌《伤科补要》):处方: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山茱萸12克,茯苓12克,续断12克,杜仲10克,白芍10克,青皮5克,五加皮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肾阴虚者,加女贞子10克、龟板15克(先煎)。
肾阳虚者,加巴戟天12克、补骨脂10克、仙茅10克、淫羊藿10克。
急性发作而疼痛较甚者,加乳香5克、钩藤10克、丝瓜络6克。
气血虚弱者,加黄芪15克、何首乌30克。
②寒湿偏胜者,治宜祛风胜湿,温经通络,可用独活寄生汤(孙思邈《千金方》):处方:独活6克,防风6克,川芎6克,牛膝6克,桑寄生18克,秦艽12克,杜仲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党参12克,熟地黄15克,白芍10克,细辛3克,甘草3克,肉桂2克(煽冲)。
水煎服,每日1齐0。
2.中成药①壮腰健肾丸,口服,每次3.5克,每日2~3次,开水送服。
②骨仙片,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开水送服。
腰肌劳损中医诊疗方案(参考模板)

腰肌劳损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 /T001.1-94)。
(1)好发于有重体力劳动史的中老年者、急性腰部扭伤后未能及时合理治疗者及久居潮湿阴冷之地者。
有长期腰痛史。
(2)一侧或两侧腰骶臀部酸痛不适,疼痛可牵及股内外侧及膝部,腰腿痛往往因久站、久坐、久卧后加重,腰部适度活动后缓解;过度劳累后加重,适当休息后减轻;或阴雨寒湿天气加重,晴暖干燥气候减轻。
急性发作者,可有剧痛和腰部活动障碍。
(3)一侧或两侧竖脊肌、臀中肌、臀大肌紧张,棘间韧带、竖脊肌、第3腰椎横突、髂腰韧带(髂腰角)、臀中肌与臀大肌前缘交界处等部位有较为固定的压痛点,或局部可触及条束样压痛点或疼痛激发点。
(4)腰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可出现脊柱侧凸。
部分患者腰部皮肤可增厚,皮下组织与深筋膜紧密粘连而出现橘皮样改变。
(5)病史较长者或腰部剧痛者,需摄腰椎正侧位X 线摄片,以排除骨性改变。
必要时,加摄腰椎双斜位X 线摄片。
腰椎X 线摄片可无异常发现或呈不同程度退变。
部分病史较长患者因腰椎退变加重,而临床症状和体征难以与不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需做CT或MRI检查。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疗规范》(房宏林,杜光勇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1)腰骶部有劳损史,或暴力损伤史。
(2)自觉腰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3)骶骨或髂骨背部骶棘肌附着点处有疼痛和压痛点。
(4)X线检查可见脊柱生理弧度的改变,或见第5 腰椎骶化或第1 骶椎腰化。
(二)病类诊断1.急性发作期:腰痛急性发作者,伴有剧痛和腰部活动障碍。
2.慢性缓解期:自觉腰部酸痛不适,反复发作;腰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
(三)证候诊断1.寒湿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
舌苔白腻,脉沉。
2.湿热证:痛而有热感,炎热或阴雨天气疼痛加重,活动后减轻,尿赤。
舌苔黄腻,脉濡数。
腰肌劳损

检
查
1.压痛点:腰背部压痛范围较广泛,压痛点多
在骶髂关节背面、骶骨背面和腰椎横突等处。 轻者压痛多不明显,重者伴随压痛可有一侧或 双侧骶棘肌痉挛僵硬。 2. X线检查:除少数可发现腰骶椎先天性畸形 和老年患者椎体骨质增生外,多无异常发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以及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的特
带失去附着点,从而减弱了腰骶关节的稳定性; 一侧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两侧腰椎间小关节 不对称使两侧腰背肌运动不一致,造成部分腰 背肌代偿性劳损。 4.风寒湿邪侵袭:可妨碍局部气血运行,促使 和加速腰背肌肉、筋膜和韧带紧张痉挛而变性, 从而引起腰痛。
临床表现
1.腰部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腰背部疼痛,呈
慢性腰肌劳损
定义:指腰背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
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 背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 又称“腰背肌筋膜炎”、“功能性腰痛”等。 是慢性腰腿痛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多见于青壮 年,有时外伤史不明显,常与职业和工作环境 有一定关系。
解剖生理
腰部脊柱是一根独立的支柱,其前方为松软的
注意事项
3.加强腰背肌肉锻炼,注意局部保暖,节制房
事。 4.素体瘦弱或年老体虚者.尚需配合补养肝肾 的中药治疗。
功能锻炼
本病极易复发,除坚持治疗和纠正不良姿势及
体位外,尚需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 1.直腿抬高: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双腿伸直 并拢,同时慢慢始起,可至屈髋85-90度,再慢 慢落下。每次5—15遍,每天1—2次
解剖生理
腰背部的软组织(肌肉、筋膜、韧带)
腰背部的肌肉一般分为浅、深两层。
1.浅层:主要有斜方肌和背阔肌。 2.深层:包括由浅至深的骶棘肌、横突棘肌和 深层短肌。
43.腰肌劳损临床路径

腰肌劳损临床路径一、腰肌劳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肌劳损(ICD- 10: M54. 505)。
(二)诊断依据。
急性腰肌劳损:L有外伤史,尤其是受伤的方式对诊断很有帮助。
2.突然出现一侧或双侧腰肌剧烈疼痛。
3.腰部有明显的压痛,主要压痛部位在骼后上崎的内侧第四五腰椎旁伴有肌肉痉挛。
4.可以伴发反射性的腿痛,但是没有坐骨神经痛的体征。
慢性腰肌劳损:1.既往发生急性腰部扭伤或者长期从事体力活动过度劳累未得到规律有效的治疗2.腰部酸胀疼痛不适,腰部棘突两侧有固定的压痛点,在劳累后病情加重,休息后症状可缓解。
病史主要包括,形成慢性腰肌劳损,或者体质肥胖,腰椎退行性病变严重,长期从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对症止痛药物治疗。
2.理疗。
3.传统针灸、推拿。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M54. 505腰肌劳损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L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生化全套、尿常规、粪便常规、凝血全套、腰部磁共振或腰部CT声。
3.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肌骨超。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止痛药物:扶他林乳剂、口服解热镇痛药NSAlDS类。
2.理疗:中频、微波、超声波、冲击波、红外线。
3.针灸、推拿。
(八)出院标准。
腰部疼痛好转,步态良好,无明显脊柱弯曲,椎旁无明显压痛。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并发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
(十)标准费用:6900元。
二、腰肌劳损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腰肌劳损(ICD-10: M54. 505)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一年一月一日出院日期:一年一月一日标准住院日:20天。
推拿病例慢性腰肌劳损

-4-
推拿治疗
北京华佗职业技能学校
(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华佗学校)
﹙一﹚、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温经活血,解痉止痛。 ﹙二﹚、 1. 放松腰背部肌肉﹙用滚法、揉法﹚。 2. 点按穴位:阿是穴、肾俞、腰阳关、大肠俞、委中
、承山、昆仑等穴 3. 弹拨阿是穴﹙动作要轻柔﹚。 4. 斜板腰椎、摇腰部。 5. 重复1。 6. 拍、叩击腰骶部。 7. 抖下肢肢。
2、体征:压痛点:腰背部压痛范围较广泛,压痛点 多在骶髂关节背面、骶骨背面和腰椎横突等处。轻者 压痛多不明显,重者伴随压痛,可有一侧或双侧骶棘 肌痉挛僵硬。
-3-
诊断依据
北京华佗职业技能学校
(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华佗学校)
1、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
2、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不适,时轻时重,缠 绵不愈。休息后减轻,劳累后加重。
3、先天性畸形:如隐性骶椎裂、腰椎骶化或骶椎腰 化。
4、风寒湿邪侵袭:可妨碍局部气血运行,促使和加 速腰背部肌肉、筋膜和韧带紧张、痉挛而变性,从而 引起腰痛。
-2-
临床表现
北京华佗职业技能学校
(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华佗学校)
1、症状:①腰部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腰背部疼痛 ,呈钝性胀痛或酸痛不适,时轻时重,迁延难愈。休 息、适当活动或经常改变体位姿势可使症状减轻。劳 累、阴雨天气、受风寒湿影响则症状加重。②腰部活 动:腰部活动基本正常,一般无明显障碍,但有时有 牵掣不适感。不耐久坐、久站,不能胜任弯腰工作, 弯腰稍久,便直腰困难。常喜双手捶击,以减轻疼痛 。
北京华佗职业技能学校
(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华佗学校)
推拿病例慢性腰肌 劳损
概念
北京华佗职业技能学校
百度百科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中文名称:腰肌劳损英文名称:lumbar muscle strain定义:以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骨伤科疾病(二级学科);筋伤(三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腰肌劳损腰肌劳损是指以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腰部疾病。
既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又可作为独立的疾病,可见于现代医学所称之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腰肌劳损脊椎及外伤、妇科等疾病。
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腰肌劳损与长期的不良姿势直接相关,患者首先要注意矫正姿势改变生活方式,尽可能穿平底鞋,有条件的可以选择负跟鞋。
日常生活中应多睡硬板床,睡硬板床可以减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
西医学名:腰肌劳损中医学名: 肾虚腰痛英文名称: lumbar muscle strain其他名称: 腰臀肌筋膜炎、功能性腰痛所属科室:外科 - 骨科发病部腰部多发群体:长期保持坐姿者,中老年人传染性: 无传染性 是否进入医保: 是治疗方法:黄 家 粉包 治疗特点:无 副 作用,效 果彻 底位:主要症状:腰部疼痛,腰骶部疼痛主要病因:腰椎退行性脊椎炎,棘上、棘间韧带慢性损伤,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劳累过度剂型:祖传外用中药目录编辑本段基本概述腰肌劳损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以及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臀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
本病又称腰臀肌筋膜炎或功能性腰痛,祖国医学称为肾虚腰痛。
是慢性腰腿痛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1]编辑本段临床表现常见症状腰肌劳损的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腰部可有广泛压痛,脊椎活动多无异常。
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均明显加重,并可有肌肉痉挛,脊椎侧弯和功能活动受限。
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臀上皮神经损伤、梨状肌综合征等疾病发病年龄、临床表现、检查要点和治疗方法

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棘上和棘间韧带损伤、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臀上皮神经损伤、梨状肌综合征等疾病发病年龄、临床表现、检查要点和治疗方法腰痛是指下背、腰骶部及臀部的疼痛,是门诊患者常见的症状。
下腰痛只是一种症状,亦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征,而不是疾病的名称。
急性腰扭伤多发于青壮年。
常发生于腰部突发性的活动以后,如弯腰提重物时姿势不正确、重心离躯干过远;几个人抬重物动作不协调或一人突然失足;腰部活动范围过大造成腰部软组织过度牵拉或撕裂等。
腰扭伤主要累及肌肉及韧带,伤后立即出现腰部剧痛,不能做任何动作,腰部有撕裂或折断感,受伤次日往往疼痛更重。
检查发现腰肌痉挛呈板样强直,患者不愿做任何动作,压痛点大多在骶棘肌处,但较广泛而模糊,直腿抬高试验大多阴性。
治疗以休息为主,平卧硬板床,配合以消炎止痛药物,压痛点可用局部痛点注射等,但往往需数天才能减轻。
好转后在腰围外固定下离床活动,逐步开始腰背肌锻炼。
在急性期不宜做理疗和推拿等治疗。
腰肌劳损患者常无外伤史,一般认为是经常发生的轻微性损伤逐渐积累所致,也有少数患者是起源于急性腰扭伤。
长期的弯腰工作,工作时姿势不正常或处于特殊体位,做费力的工作,往往会引起腰痛。
其特点是症状轻,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疼痛性质常为隐痛、钝痛或腰无力。
检查时常可有较明显的压痛点,多在骶棘肌处、髂嵴后部或骶骨后面,有时有多处压痛点。
治疗以理疗、推拿为主,压痛点可做局部注射,并进行腰背肌锻炼。
对于某些患者如能纠正工作时的不良姿势,可能更为有效。
棘上和棘间韧带损伤棘上韧带是指附着在胸、腰、骶椎棘突上的韧带(在颈部则称项韧带)。
在脊柱屈曲时,棘上韧带处于最外层,最容易被暴力所伤,使部分韧带纤维撕裂或自棘突上被轻微掀起。
久之即发生剥离及断裂,局部产生创伤性炎症反应,到后期可见小血管壁增厚、神经纤维变性甚至钙盐沉着。
棘上韧带损伤好发于胸5~8及腰2~4等,压痛点往往极为明显和固定于棘突之上,而其他部位无压痛。
腰肌劳损ct报告单

腰肌劳损CT报告单一、概述腰肌劳损是指由于过度使用或姿势不当引起的腰部肌肉疲劳、酸痛和不适感。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关于腰椎结构和腰肌劳损程度的详细信息。
本报告单旨在通过CT结果评估腰肌劳损患者的病情,并提供相关的图像和诊断信息。
二、检查信息•患者姓名:XXX•性别:男/女•年龄:XX岁•检查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三、影像结果1. 位置和切面CT扫描结果显示腰椎区域的横断面图像,便于观察和定位腰肌劳损的具体位置。
该扫描提供了以下切面图像:•Sagittal切面:从侧面观察脊柱结构。
•Transverse切面:横向切片显示腰椎的横截面。
2. 结构评估CT影像可以准确显示腰椎的骨骼结构、间隙和软组织。
通过分析这些结构的状态,可以确定腰肌劳损的程度。
具体评估如下:•椎间盘:检查腰椎间盘的高度、平整度和退变情况。
退变的椎间盘可能导致腰肌劳损的发生。
•椎体:观察腰椎的形态、密度和骨质疏松情况。
骨质疏松可能会增加腰肌劳损的风险。
•神经孔:检查腰椎神经孔的大小和椎间孔的狭窄程度。
狭窄的神经孔可能对腰椎神经造成压迫,引起腰痛。
•软组织:评估腰部周围软组织的肿胀、炎症和损伤情况。
损伤的软组织可能是腰肌劳损的原因之一。
四、诊断结果根据对CT影像的分析,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得出以下诊断结果:1.腰肌劳损:CT影像显示腰部软组织肿胀和局部酸痛,符合腰肌劳损的临床表现。
2.椎间盘退变:CT影像显示腰椎间盘退变,可能是腰肌劳损的一个潜在因素。
3.骨质疏松:CT影像显示腰椎骨质疏松,可能对腰肌劳损的发生和恢复造成影响。
4.神经孔狭窄:CT影像显示腰椎神经孔狭窄,可能与患者腰痛症状相关。
五、建议和治疗方案基于以上诊断结果,建议采取以下治疗方案:1.休息和减轻负荷:减少腰部受力,避免过度使用腰肌,加快腰肌劳损的恢复。
2.物理治疗:通过物理疗法,如热敷、理疗和按摩,缓解腰部肌肉的酸痛和不适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手术治疗 对各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例,可施行手术治疗。
预防调摄
1.防止潮湿,寒冷受凉
不要随意睡在潮湿的地方。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增
添衣服,出汗及雨淋之后,要及时更换湿衣或擦干身 体。 2.急性腰扭伤 应积极治疗,安心休息,防止转成慢性。 3.体育运动或剧烈活动时 要做好准备活动。 4.纠正不良的工作姿势 如弯腰过久,或伏案过低等。在僵坐一小时后要换一 个姿势。同时,可以使用腰部有突起的靠垫为腰部缓 解压力,有助于避免出现腰肌劳损。背重物时,胸腰 稍向前弯,髋膝稍屈,迈步要稳,步子不要大。
3.理疗、推拿、按摩等舒筋活血疗法。 4.药物治疗 主要为消炎止痛药、注射皮质类固醇及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外用肌松药及镇 痛药。
5.封闭疗法 有固定压痛点者,可用0.5%~1%普鲁卡因加醋酸强地松龙或醋酸氢化可的松作痛 点封闭,效果良好。
6.物理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适当的物理治疗也可以增强治疗效果。目前存在较多的理疗 方式,包括电磁、超声波、红外线、激光等,通过声、光、电、热等作用于人体, 起到疏筋活络的作用。
腰肌劳损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腰肌劳损
(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背肌筋膜炎)
概念:指腰背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 疲劳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引起腰背部一 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的一种病症。长期可使肌纤 维变性,甚而少量撕裂,形成瘢痕、纤维索条或粘 连,遗留长期慢性腰背痛。
病因
急性腰扭伤后延误治疗或长期反复损伤
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
不能坚持弯腰工作。常被迫时时伸腰或以拳头击腰
部以缓解疼痛。
腰部有压痛点,多在骶棘肌处,髂骨脊后部、骶骨
后骶棘肌止点处或腰椎横突处。
腰部外形及活动多无异常,重者可伴随压痛及一侧
/两侧骶棘肌痉挛僵硬,少数患者腰部活动稍受限。
X线检查
多无异常,少数或可有骨质增生或脊柱畸形。
腰脊柱先天畸形
久病体虚或素体虚弱者 疲劳性损伤
如长时期坐位、久站或从弯腰位到直立位手持重物、 抬物,均可使腰肌长期处于高张力状态,久而久之 可导致慢性腰肌劳损 气候环境 气温过低或湿度太大都可促发或加重腰肌劳损
临床表现
腰部酸痛或胀痛,部分刺痛或灼痛。
劳累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适当活动和经常改变体
5.防止过劳
腰部作为人体运动的中心,过度劳累,必然造成损 伤而出现腰痛,因此,在各项工作或劳动中注意有 劳有逸
6.使用硬板软垫床
过软的床垫不能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所以最 好在木板上加一张10厘米厚的软垫
7.注意减肥
控制体重,身体过于肥胖,必然给腰部带来额外负 担,特别是中年人和妇女产后,为易于发胖的时期, 节制饮食
可选择ECT检查、骨密度检查。有观点认为骨质疏 松也可致慢性腰痛。
诊断
1.根据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 2.结合长期慢性腰痛病史和查体,诊断难度不大,
应注意与腰椎退行性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 滑脱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
1.避免过劳、矫正不良体位。 2.适当功能锻炼 加 强腰背肌锻炼,防止肌肉张力失调,如采取俯卧位,去枕,然后用力挺胸抬头, 双手双脚向空中伸展;也可仰卧床上,去枕,头部用力向后顶床,抬起肩部的动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