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课外阅读指导课解析
指向思维品质发展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以六下《鲁滨逊漂流记》教学为例

指向思维品质发展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以六下《鲁滨逊漂流记》教学为例作者:陈雪娟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1年第1期文|陈雪娟如何基于学生思维发展,适时、适度、适切地开展阅读指导,让阅读从“无趣”走向“有趣”,从“浅层”走向“深度”,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本文以六下“快乐读书吧”《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为例,谈谈深度阅读指导。
一、立足教材,适时推荐,培养思维的层次性对于五、六年级学生来说,阅读小说、名人传记、散文等作品,可以有效地训练思维品质,构建思维体系。
(一)理清书目,前勾后连,让思维有体系教材在每一册“快乐读书吧”都安排了整本书推荐。
细读每次“推荐读物”与“阅读要求”,不难发现编者编排在“体裁要求”“阅读要素要求”等方面呈现逐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特点,这正符合学生思维发展从直观到抽象、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训练过程。
右为四到六年级“快乐读书吧”阅读推荐读物与阅读要素一览表。
纵观此表,教材在“阅读体裁”上纵向编排,推荐读物由通俗易懂的、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故事到中外经典名著,均有涉猎;在“阅读要素”上从“单一性”到“多样化”。
“边读边想”“用阅读卡记录”“阅读精彩片段”“理清人物关系”“写读书笔记”等阅读方法运用逐层推进。
教师在指导时需关注年段特点,把握阅读要素,整体关照,突显方法指导,强化阅读思维训练。
在六年级“外国名著”的阅读时,要做到勾连已学方法,学会综合运用读书方法,体现六年级“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的综合阅读价值,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二)板块设计,结构教学,让思维有层次按照布鲁姆认知的复杂程度,思维由低级向高级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而通常学生思维只有在愤悱状态中,才有深刻性产生,才有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
教师根据现实需要,从整本书的作者、相关书评、封面、目录、梗概、插图,甚至精彩内容推荐,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感。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课教案《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阅读目标:1.了解作家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2.在熟悉小说的故事线索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及及之相关的人物,如鲁滨逊“智救‘星期五’”“烧制陶器”等等。
3.初步运用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法对“鲁滨逊”这一形象进行分析。
4.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完成读书心得。
阅读重点:在熟悉小说的故事线索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及及之相关的人物,如鲁滨逊“智救‘星期五’”“烧制陶器”等等。
阅读难点: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完成读书心得。
课时安排:四课时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阅读内容:《鲁滨逊漂流记》第一至二章阅读目标:1.了解作家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了解第一至二章的主要内容。
3.积累第一至二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4.理清第一至二章的主要人物及及之相关的事件。
5.指导学生写好《阅读记录册》阅读重点:1.积累第一至二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2.理清第一至二章的主要人物及及之相关的事件。
阅读难点: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完成《阅读记录册》。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导入作品十八世纪初,在英格兰的大街小巷,人们到处议论着一个传奇的人物,讲述着一个离奇的故事:1704年,水手塞尔科克登上了一艘海盗船去寻找宝物,没想到,中途及船长发生了争吵,结果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随身只带了一点武器及一本《圣经》。
弹药用完之后,他只好靠快跑追捕山羊,徒手觅食,过着茹毛饮血般的原始生活,后来,他居然跑得比一般的猎狗还快。
就这样,他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下来,直到四年以后,航海的人们发现了他……1711年,塞尔科克回到了伦敦,并在报刊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成了闻名一时的人物。
他没想到的是,这段传奇般的冒险经历激发了一个作家的灵感,不久,以他的故事为原型的小说就发表了。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版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兴趣。
2. 了解作者丹尼尔·笛福及作品背景。
3. 引导学生关注阅读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及作品背景。
2. 强调阅读对于个人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鲁滨逊漂流记》的封面、作者图片及作品简介。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和阅读体验。
3. 教师分发阅读指南,简要介绍课程安排和阅读要求。
【作业】1. 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第一章。
2. 完成阅读日志,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想法。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鲁滨逊的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鲁滨逊的性格特点,如勇敢、坚韧、独立等。
2. 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理解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章中鲁滨逊的经历和言行举止。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鲁滨逊的性格特点,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3. 教师组织小组分享,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提炼人物性格特征。
【作业】1. 学生继续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第二章。
2. 完成阅读日志,记录对鲁滨逊人物分析的思考和观点。
第三章:情节梳理【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情节的发展。
2. 培养学生梳理情节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梳理《鲁滨逊漂流记》前两章的情节脉络。
2. 引导学生关注情节发展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两章的故事情节,梳理主要事件和发展顺序。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情节发展对鲁滨逊人物塑造的影响。
3. 教师组织小组分享,引导学生从情节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作业】1. 学生继续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第三章。
2. 完成阅读日志,记录对情节梳理的思考和观点。
第四章:环境描写【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整本书阅读《鲁宾逊漂流记-》-(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导读激趣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了解作者、作品的主要内容、写作背景等,激发学生阅读世界名著的兴趣。
2.通过阅读,初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3.学会制定学习计划,规划阅读,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阅读了解作者、作品的主要内容、写作背景学会制作阅读计划表。
难点:通过阅读,初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教学准备:《鲁滨逊漂流记》、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兴趣导入。
1.回顾单元要素及单元目标。
2.在这个单元里,我们接触了哪几本世界名著,回顾单元课文,出示插图猜人物。
3.课前闯关游戏。
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你对《鲁滨逊漂流记》有了什么了解?从书评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二、了解作者及作品(一)了解作者。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年5月6日—1731年4月24日),17—18世纪英国作家。
代表作有《鲁滨逊漂流记》、《骑士回忆录》、《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大疫年日记》、《英国商人手册》等。
1731年4月24日,逝世于伦敦居所,葬于本希尔公墓。
(二)作品及写作背景。
《鲁滨逊漂流记》是丹尼尔·XX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书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
该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Robinson Crusoe)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的故事。
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在岛上生活了28年2个月零19天后,最终得以返回故乡。
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
1704年9月,一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大西洋中,在荒岛上生活4年4个月之后,被伍兹·罗杰斯船长所救。
笛福便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己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文学加工,使“鲁滨逊”不仅成为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而且成为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使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培养学生对小说中主人公鲁滨逊的勇敢、独立、创新精神的欣赏和敬佩。
3.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表现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小说作者丹尼尔·笛福及作品背景,阅读第一、二章,了解鲁滨逊离家出海的原因。
2. 第二课时:阅读第三、四章,了解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状况,讨论鲁滨逊的勇敢和独立精神。
3. 第三课时:阅读第五、六章,分析鲁滨逊在荒岛上的创新举措,如建造房屋、制作船只等。
4. 第四课时:阅读第七、八章,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与星期五的友谊,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互助。
5. 第五课时:阅读第九、十章,讨论鲁滨逊回到文明社会的喜悦与困惑,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智慧和创新精神。
3. 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2.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3. 评价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和情节的理解,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
五、教学资源:1. 《鲁滨逊漂流记》原著图书或电子书。
2. 与小说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 学生分组讨论所需的学习材料和工具。
六、教学内容:1. 第六课时:阅读第十一、十二章,分析鲁滨逊在荒岛上的孤独与绝望,以及他如何克服心理困境。
2. 第七课时:阅读第十三、十四章,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与星期五的文化交流,思考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3. 第八课时:阅读第十五、十六章,讨论鲁滨逊与星期五在文明社会中的遭遇,以及他们如何应对。
4. 第九课时:阅读第十七、十八章,分析小说结局的意义,以及鲁滨逊的人生经历对读者的启示。
《鲁滨逊漂流记》的教学设计与阅读解析

《鲁滨逊漂流记》的教学设计与阅读解析目标通过对《鲁滨逊漂流记》的教学设计和阅读解析,旨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综合思考能力以及拓展他们的想象力。
教学设计将注重简单策略,避免法律复杂性,以充分发挥LMM的优势。
教学设计1. 阅读导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封面、标题和简介来猜测小说的内容和主题,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 阅读过程2.1 逐章阅读:将小说分成若干章节,每个章节后设计一些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
2.2 词汇研究:选取一些关键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故事中的重要概念和事件。
2.3 阅读技巧:教导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如预测、推理、总结等,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3. 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分享,让他们互相交流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写作任务设计一些写作任务,如写一篇读后感、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鲁滨逊漂流记》等,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表达。
阅读解析1. 主题和情节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故事的发展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生存与孤独、冒险与勇气等主题,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 人物解读深入解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鲁滨逊、星期五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成长变化和与其他人物的关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人物形象。
3. 文学风格与技巧探讨作者的文学风格和运用的写作技巧,如描写、对话、比喻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文学欣赏的眼光。
4. 背景与历史了解小说创作时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因素。
总结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阅读解析,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滨逊漂流记》这一经典文学作品。
同时,他们也将提升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为未来的研究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整本书阅读《鲁滨逊漂游记》导读课教学设计与实践

六年级整本书阅读《鲁滨逊漂游记》导读课教学设计与实践一、教学解读《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他被誉为,,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
《鲁滨逊漂流记》是他的代表作,他还创作了《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摩尔•弗兰德斯》等小说,这些小说对英国及欧洲小说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影响以及作用。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长篇小说,以当时发生的一段真实故事为蓝本,结合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想象,采用自述的方式,以鲁滨逊冒险的经历作为线索展开故事,小说结构清晰、紧凑。
书中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容易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利于激发阅读游历、冒险类小说的兴趣与热情。
作品还十分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环境和人物心理的描写,第一人称的叙述拉近了读者与小说的距离,细致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示了鲁滨逊的思想变化,也揭示了他的性格特点。
阅读时,不仅能使学生在峰回路转之中体会小说的精彩所在,而且能感受主人公敢于冒险、不怕困难、乐观积极的精神,收获不少生活的哲理。
阅读指导时,应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线索,即人物的行进轨迹和成长轨迹,通过绘制各种思维导图和表格来梳理名著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性格的变化和成长。
引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通过摘抄、批注等,引导学生加深阅读的思考和体会,在积累语言的同时,感受主人公的精神力量,体会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二、阅读目标1.对冒险、游历类名著感兴趣,了解不同译本的不同表达,自主规划阅读。
2.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能就印象深刻的情节交流感受,对人物做出简单的评价。
3.通过批注、摘抄、制作人物卡片、绘制情节图等方式学会做读书笔记,能与同学交流阅读收获。
三、导读活动(-)引入名著,激发期待1.介绍书名、作者、作品同学们,这是一本书的名字,这本书于1719年问世,最初的版本名叫《约克市水手鲁滨逊的生活和奇异而令人吃惊的冒险,他是一次海难的唯一幸存者,漂泊到岸上在美洲海岸奥里诺科大河口附近一个荒岛,独自生活28年,连同叙述他最后如何同样奇异地被海盗救走,本书由鲁滨逊本人撰写》,你能猜出这是哪本书吗?对,《鲁宾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方法指导课教学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方法指导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鲁滨逊漂流记》为蓝本,让同学在阅读中逐步把握精读和泛读的方法。
2、通过与同学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在充分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引导同学要擅长捕获文章的细节描写。
3、让同学在书海中陶冶情操,积淀文学素养。
教学预备相关课件、同学摘录本、名著推举名目。
教学过程了解作者和主要内容——泛读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最近我们班掀起一股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热潮。
只要有空,就会观看同学们埋头读书的身影。
老师悄悄拍下了你们看书的镜头,想不想看?(出示镜头)点评: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伊始,通过给同学们呈现他们课间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鲜活画面,既奇异地引出了本课课题,又为本节阅读指导课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2、同学自由介绍作者。
师:你了解作家笛福吗?请你用一两句话简洁介绍一下笛福。
师:《鲁滨逊飘流记》是笛福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在当时影响特殊大,被认为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笛福也因此被誉为“英国与欧洲的小说之父”。
3、同学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
点评:运用问题探究法,和同学一起走近作家笛福,重温小说主要内容,不仅检查了同学们课前的阅读状况,还为揭示“泛读”这一阅读方法供应了范例。
4、介绍读书方法——泛读师:同学们有没有发觉,故事的主要内容其实书中已经介绍了,有的在书的前言部分,有的在导读部分。
我们第一次阅读一本书,扫瞄了作者简介、导读(有的书叫序、前言)、名目、后记等,便可大体上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这种读书方法叫泛读。
把握人物形象——精读1、介绍读书方法——精读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泛读,已经了解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那么,要读懂一本书,光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还不够,要读出水平,把握人物的形象,就必需精读。
2、介绍精读方法——做摘录师:如何来精读呢?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们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时候,都摘录了哪些内容呢?(同学汇报摘录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师:比较长的片段,我们可以接受概括主要内容、摘录段首语句、截取片段精华等方法摘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滨逊出身于英国的中产阶级商人家庭,他渴望航海,一心想 去海外见识一番。他瞒着父亲出海,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风浪,赚 了一笔钱。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摩尔人俘获,当了奴隶。后来他划 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货船救起。船到巴西后,他 在那里买下一个庄园,做了庄园主。他不甘于平庸,又再次出海到 非洲。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难,唯有鲁 滨逊一个人死里逃生爬上一个荒岛,幸存下来。
“挖独木舟”片段
……我砍倒了一棵杉树。我相信,连所罗门造耶路撒冷的 圣殿时也没有用过这样大的木材。靠近树根的直径是五英尺 十英寸,在二十二英尺处,直径也达四英尺十一英寸,然后 慢慢细下去,分成一些枝子。我费了无数的劳力,才把这棵 树砍倒,我花了二十二天的工夫去砍它的根部。又花了十四 天的工夫,使用了大小斧子和一言难尽的劳力,才把它的树 枝和它那四面张开的巨大树顶砍了下来。然后,我又花了一 个月的工夫把它刮得略具规模,成为船底的形状,使它可以 船底朝下浮在水里。又花了将近三个月的工夫把它的内部挖 空,把它做得完全像一只小船。我做这一步的时候,并不用 火去烧,只用槌子和凿子把它一点一点地凿空,一直把它造 成一个很体面的独木舟,其大可以容纳二十六个人,因此可 以把我和所有的东西装进去。我完成这个工程之后,对它非 常满意……
“啃”书
被故事情节吸引,坚持将一本书读完。
“煮”书
反复阅读,品味书的精华, 积累精彩的内容,写下自己的感受。
1. 圈点标注法。(产生问题做标记; 读到精彩的语段或语句刻意做上自 己喜欢的符号;有自己的感受可以 在旁边标注;) 2. 边读边想法。(边读边思考边体 会) 3、“三遍”读法。(览读、细读、 品读) 4、摘抄好词好句,做精美的摘抄卡; 5、可以写一写读书的体会;
我尽可能地相继办了几件我非办不可的事。但是我的努 力并非总是交上好运道。我在第一次播下大麦和稻子的种子 时,这些宝贵的存货就浪费了一半,原因是播种得不是时候。 我辛辛苦苦花了几个月工夫,挖了几个地窖以备贮存淡水。 花了四十二天时间,才把一棵大树砍劈成我的第一块长木板。 我起劲地干了好几个星期,想制造一个捣小麦的石臼,最后 却只好挖空了一大块木头。我足足花了五个月工夫,砍倒一 棵大杉木,又劈又削,让它成了一只很像样的独木舟,以备 用来逃离这个小岛,可结果却因为怎么也没法子使它下到海 里去而不得不把它丢弃了。不过,每一桩失败的事,都教给 了我以前不知道的一些知识。 至于自然环境,岛上有狂风暴 雨,还有地震。我那时也对一切都适应了。我种植和收获了 我的大麦和小麦;我采来野葡萄,把它们晒成了很有营养的 葡萄干;我饲养温驯的山羊,然后杀了吃,又熏又腌的。由 于食物这样多种多样,供应还算不差。如此过了十二个年头, 其间,岛上除了我本人之外,我从来没见到过一个人迹。
……
我在岸上跑了差不多一整天,想寻找一个 合适的地方做住所,我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 住地必须能防御野兽或野人在夜间对我进行突 然袭击。傍晚,我终于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合 适的地方。我划了一个半圆形作为构筑住所的 地点,并决定沿着那个半圆形安上两层木桩, 中间盘上缆索,外面再加上草皮,筑成一个坚 固的防御工事,像围墙或堡垒之类的建筑 物。
写 作背景
《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是以一件真事为素材写成的。 200多年前,有一个苏格人塞尔柯克在一艘英国海船上当水手。 1704年9月的一天,塞尔柯克因为和船长发生冲突,被遗弃古拉 丁美洲的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塞尔柯克心情很坏,但后来慢 慢地习惯了。他捕山羊做食物,用木头和羊皮盖了两间小房子, 拿钉子做针,把破袜子拆开来做线,用来缝东西。他在无人荒岛 上生活四年四个月,1709年2月12日,一位英国航海家把他救离 了海岛,塞尔柯克回到苏格兰后,经常在酒店里向人们讲述他不 平凡的经历。后来,笛福就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此书。
第一章 初尝航海的甘苦 第二章 流落到无人岛上 第三章 荒岛并不荒 第四章 耕耘与收获 成功与失败 第五章 发现人类足迹 第六章 可怕的食人族 第七章 救出星期五 语言教育
第八章 制作另一只独木舟 第九章 伏击野人 第十章 计划航行到美洲殖民地 第十一章 平息叛乱 第十二章 我们夺得了大船 第十三章 寻回财产 第十四章 重返文明世界
1686年,鲁滨逊离开了他苦心经营的海岛,带着星期 五到了阔别35年的家乡。他回到家中,发现父母早已逝 世,只有两个妹妹和两个侄子在家,他又到巴西去看他 的种植园,发现忠实的朋友一直在替他保管钱财,鲁滨 逊已是 一个千万磅现款的富翁了。他在英国结了婚, 生了三个孩子。妻子死后,鲁滨逊又一次出海经商,路 经他住过的荒岛,这时留在岛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已 安家繁衍生息。鲁滨逊又送去新的移民,将岛上的土地 分给他们,并留给他们各种日用必需品,满意地离开了 小岛。
走 进 《 鲁 滨 逊 漂 流 记 》
“吞”书
浏览概要,整体了解书的基本内容。
走 进 《 鲁 滨 逊 漂 流 记 》
丹尼尔·笛福
丹尼尔·笛福生于1660年,被誉为“英国与欧洲 小说之父”。1660年,笛福出生在伦敦,由于家境不 富裕,他没有上过大学,只有中学学历,但是练就一 手通俗而流利的文笔,他熟读《圣经》,1683年起, 他开始从事商业活动,曾经到过国内许多地方,干过 五花八门的行业,如贩卖亚麻布和针织品、货运业、 海上保险业、和砖瓦制造业等,并积累了丰富的漂洋 过海经验。因为写的书和演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合 理现象,笛福曾先后四次被关进监狱。59岁时,写成 了《鲁滨孙漂流记》,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至今仍是 雅俗共赏的世界名著。
小岛上荒无人烟,也没有野兽。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8年的孤独 生活。
他把家安置在一个小山洞中,后来逐渐开始经营农业和畜牧业, 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若干年后的一天终于发生了意外,他发现岛 边海岸上都是人骨,生过火,原来外岛的一群野人曾在这里举行过 人肉宴。
鲁滨逊惊愕万分。不久岛上又来了一群食人肉的野人, 带着准备杀死、吃掉的俘虏。鲁滨逊发现后,救出了其 中的一个。鲁滨逊把被救的土人取名为“星期五”。此 后,“星期五”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和朋友。接着, 鲁滨逊带着“星期五”救出了一个西班牙人和“星期五” 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