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钧窑瓷器工艺特征及历史影响探析
钧瓷的特点有哪些主要特征

钧瓷的特点有哪些主要特征钧瓷的特点有哪些主要特征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钧瓷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钧瓷的特点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
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
特点:钧瓷釉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
这样,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
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雨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
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
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钧瓷釉色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
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
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
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
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
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
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
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器一枚,价值万金……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无比,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
”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宋代钧瓷北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为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元代钧窑瓷器底足特征

元代钧窑瓷器底足特征钧窑瓷器底足的特征特别突出,表现在形状形态、做工精细程度、施釉处理等多重方面。
一般来讲,其根据形制可分为扁圈足、圆钟足、豆足、波浪足、漏斗足、折叠足等六种,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1、扁圈足是钧窑瓷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底足,其外側为平坦扁圈,内部具有凹部,足部向外凸起,圆滑细长,内部环形线条中环绕凸起,形成一个半圆形线,使窑变得既沉稳又灵动,既通透又含蓄,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造型性。
2、圆钟足代表了明清时代的钧窑瓷器,其外形类似吊耳壶,底部呈肋状,有钟状曲线的线条,圆润细腻,足部有肋骨支撑,外形秀美大方,内部回纹丰富、沟槽圆缓流畅,环境融合视觉冲击力强,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3、豆足是明清时期钧窑瓷器代表性形制,特点是足身多为圆球状,圆上缘处有环装,足内形状凸起,外部有环涡状的纹条,使瓷器散发出清新的光彩,同时也增强了底部的实力,锻造出朴素而又诗意的质感。
4、波浪足多呈扁足形,有一定的波浪形状,足部酝酿出几根节线,上部的圆弧及曲线端部有抛光处理,曲折有致,圆润美观,耐观察,具有十分流畅的朦胧审美。
5、漏斗足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其形制类似漏斗状,腹部两侧处稍开口,流畅扩口,呈螺旋状,就像梯级一样,漏斗状的瓷器拥有精致的造型,厚重的结构,散发出古典典雅的气派,铸造出上古祭祀时所用的宗教文化瓷器。
6、折叠足也是形制最为古朴的一种,其折叠部分接近弦正,呈八角状,内部形状凹陷,表面施釉很厚,不仅质感柔润,而且给钧窑瓷器增添厚重底足,铸造出古典素雅、祥和而又沉稳大气的美感。
通过对以上六种钧窑瓷器底足特征的总结可以发现,钧窑瓷器底足多以圆润的线条及多变的造型作为其最突出的特征,其做工精细,形状灵巧,岁窑技术先进,施釉精湛,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堪称宋、元时期瓷器之精品,值得广大收藏家观赏。
元代钧瓷特征及辨别方法

元代钧瓷特征及辨别方法元代钧瓷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一种重要品类,其特征独特,精美绝伦。
本文将对元代钧瓷的特征及辨别方法进行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鉴别这一珍贵的古代陶瓷。
钧瓷是中国古代窑炉生产的贡品,历史悠久,起源于唐朝。
它在宋代出现了巅峰,而元代的钧瓷更是达到了极致的艺术水平。
元代钧瓷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认。
首先,元代钧瓷采用了独特的烧制工艺,其中最重要的是采用了“明窑暗釉”的技术。
所谓“明窑暗釉”,即瓷器胎质发亮而釉面略显暗淡,形成了金鹏仿佛在瓷器表面飞翔的独特效果。
这种技术的应用,使钧瓷在色调和光泽方面达到了一种独特效果,使得钧瓷独具魅力。
其次,元代钧瓷釉面有多彩渐变效果,这也是其独特的特征之一。
元代钧瓷中最为名贵的一种是“冬日暖阳红钧”,它的釉色鲜艳,由深到浅呈现出一种色彩渐变的效果。
而这种彩色渐变效果,正是元代钧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此外,元代钧瓷制作工艺精细,装饰纹样多样丰富。
元代钧瓷常常以禽兽、云纹、莲花和双鱼纹等等作为纹样,采用浮雕或镂空等技法进行装饰。
这些纹样精美细致,形态各异,显示了制作者高超的技艺和艺术修养。
对于辨别元代钧瓷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参考:首先,可以通过观察釉色和渐变效果来辨别钧瓷。
元代钧瓷的釉色鲜艳丰满,如冬日暖阳红钧的釉色呈现出明显的从深到浅的过渡效果。
而正统的钧瓷釉色应该鲜艳沉静,没有炫丽的闪光。
其次,可以通过观察胎质来辨别钧瓷。
元代钧瓷的胎质细腻坚实,质地均匀一致。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元代钧瓷的胎质白净通透,有一种玉质的光泽。
再次,可以通过观察制作工艺来辨别钧瓷。
元代钧瓷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纹样雕刻精美,装饰技法独特。
在观察钧瓷纹样时,应注意观察纹饰是否有规律和对称性,制作是否精细。
最后,还可以通过参考相关的博物馆、收藏家的资料和意见来辨别钧瓷。
这些专业的意见和研究成果,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元代钧瓷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珍贵遗产,具有独特的特征和艺术价值。
课题研究论文:钧窑瓷器的工艺特点和艺术价值

138489 艺术理论论文钧窑瓷器的工艺特点和艺术价值钧窑瓷器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奇珍瑰宝。
它以色彩斑斓、古朴典雅、风格独特而闻名遐迩。
称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近代研究者则将其列为宋代的六大瓷系之一,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艺术上讲,钧窑以雅致的乳浊状天青色釉和多彩天青釉的窑变而倍受人们的喜爱。
特别是有效控制的铜红釉和铜红彩的应用,更是钧窑对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一大贡献。
在钧窑生产的早期阶段,红彩的施加没有一定之规,因而在釉面形成大片不规则的彩斑,十分美观,人们用“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来描述钧窑瓷器流云般优美的釉色和艳丽如彩霞的红彩。
钧釉的釉色并不完全可控,成品的釉色有天青、月白、青黄、褐绿、紫蓝等多种颜色,同样配方的釉在烧成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火候、烧成曲线和窑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釉色,加上红彩的不规则呈现,被称为“窑变”,赋予了钧窑神秘而多变的特征,钧窑的产地流行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说法,来形容钧窑瓷器的丰富多彩的釉色。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窑变万彩成就皇家气象钧窑瓷器以釉色而闻名天下。
在北宋时期就已经能够烧制出成熟的蓝钧和红钧以及蓝红相间的紫彩。
青色系有:天青、豆青、月白、天蓝等;红系有:海棠红、玫瑰红、鸡血红、茄皮紫等。
紫色釉是蓝红两釉相互熔合。
钧窑瓷器釉质亮光莹润,自然流淌,天青釉色轻盈而悠远,月白浑厚而纯粹,其蓝红相晕宛如朝霞,红似海棠等颜色。
釉色以青中透紫,丝丝点点的釉质肌理,呈现复杂的含蓄而神秘的质地。
钧釉莹润而浑厚的质地施于坚硬刚劲的胎骨造型之上,犹如披挂柔情凝脂,在文人的清雅品味之中增添高贵和文雅内涵。
钧窑瓷器釉在陶瓷釉彩装饰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中国陶瓷高温厚釉的审美意趣。
这种丰富窑变形成釉质和釉色直接影响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窑、广州石湾窑和宜兴窑的釉彩,而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景钧、广均和宜均窑变釉色。
正是因为这些,釉色的美学价值才真正成为钧窑瓷器艺术美的灵魂。
元代钧窑瓷器特征

元代钧窑瓷器特征元代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种瓷器,其特征个性鲜明、独具特色,备受国内外藏家和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
该瓷器的制作技术是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也是中国古代瓷器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本文将围绕“元代钧窑瓷器特征”这一话题进行分步骤阐述。
一、背景元代是中国古代瓷器史上重要的时期,从传统的青花瓷器开始,逐渐向精美的钧窑瓷器转化。
钧窑的出现,使得瓷器的质量和工艺水平有了质的变化,成为瓷器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制作工艺钧窑是红色釉陶质瓷器,主要生产区域在河南省南阳市和河北省保定市。
钧瓷的特点是色泽悠然、质感细腻、釉面晶莹剔透,主要分为单色和五色两种,而五色钧瓷则是陶瓷五彩之最。
制作钧瓷的原料为“龙骨土”,此土是特殊的兽骨化石,通过多年的采集得来。
制作工艺非常繁琐,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步骤:原料准备、筛选、调取、造型、施釉、烧制。
三、器型特征钧瓷的器型多样,但整体上呈现出柔和、精巧、优美的特点。
具体来说,其器型大致可以分为六类:器皿类、荷花类、枕类、座碗类、壶类和盒类。
其中,器皿类主要是指针线类,如钧花瓶、钧盂、钧壶、钧碗等;座碗类多是以豆腐块、蕉叶、单、双耳为主,如钧花碗、钧六方碗等;荷花类以其图案优美著称,如霞荷、白荷、重阳波荷等;枕类以走兽、山水、人物故事为主,如四君子枕、智者斩虎枕、琵琶行等;壶类分喷壶、长者壶、扁壶、平壶四类,如龙纹钧壶、长者钧壶等;盒类制作带有囊、钵和壶的盒子以及斗形和四方盒等,如楼阁盒、卽墨盒、泰山盒等。
总体而言,钧瓷器的器型繁多,却独具特色。
四、图案特征钧瓷的图案特征又分为刻、划、浮雕等三类,主要体现在花草、人物、动物、书法、字画、古拙及抽象图案等领域。
其中,花草图案非常细腻,因而产生一种质朴感,比如重阳波荷、荷叶莲花、扶风金花这些图案,皆有自己独具的形态和风貌;人物图案则以巨大的肢体、明亮、丰富的衣纹、半露的躯干、和艳丽的色彩让人过目难忘,如琵琶行、智者斩虎枕、流水关东等;动物图案则形态各异、形象逼真,如走兽纹、麒麟、独角兽等;书法、字画图案则多取材于唐诗宋词,用简洁的笔画、迷人的气质勾勒出经典的诗词画作,如《竹石》、《墨竹图》、《清都雅集》等。
如何鉴别元代钧窑瓷器,元代钧窑瓷器特征有哪些?市场行情如何?

如何鉴别元代钧窑瓷器,元代钧窑瓷器特征有哪些?市场行情如何?元朝统治时期,北方定窑,耀州窑已经走向衰落,钧窑和磁州窑则继续发展。
元代钧窑系的烧造中心仍是河南禹县。
这时期钧瓷的影响比宋朝还大,烧钧瓷的窑口在河南广有分布,河北、山西也有,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
器型:元钧瓷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
碗多敛口,收腹,小圈足,底足心有旋削残留的鸡心凸起。
炉多直口或浅盘口,直颈,鼓腹,有三个小尖足或兽足,有的有錾耳。
与宋代钧窑瓷器相比,元代钧窑瓷器流传后世的数量较多,但其价值与宋均却相差很大,主要是因为元钧瓷胎质粗松,釉色僵硬,存世量多。
元/明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水仙盆成交价格:12,549,600 RMB胎釉: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体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体颜色深灰或土黄。
胎釉结合不如宋均紧密,釉面粗略,有大气泡和棕眼。
颜色一般是月白色或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色彩斑,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铜元素在高温中的自然晕散。
釉厚,自然垂流多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
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模印贴花或堆塑纹饰,纹饰模糊不清。
千变万化铜红釉“铜红”釉从实物资料来看应该起源于唐朝。
北宋末年,由于辽金入侵,社会动乱,名扬中外的古代钧窑也随之瓦解,据传说当时部分钧窑艺人随宋室南迁,把钧瓷生产技艺传入江南。
后来在江西、广东、宜兴等产瓷区发展了许多钧瓷分支。
由于南北方窑炉结构不同,原料性能各异,所以各地钧窑产品也都各具自己的特点,使铜红窑变釉系得到了充实和发展,成为铜红窑变釉后起之秀,其中以景德镇钧窑为最,相继发明了本色釉(钧红、郎窑红、美人醉、霁红)、窑变花釉(宋钧花釉、郎红花釉、钧红花釉)、釉里红等三大分系数十个品种,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元-明初官钧天青玫瑰紫釉“六”字鼓钉洗成交价格:17,250,000 RMB元代景德镇窑的铜红釉瓷器多呈猪肝色,不够鲜艳。
明初烧成永乐“鲜红”与宣德“宝石红”名贵品种,质料细腻,红而深沉,釉汁莹厚,器口一周洁白宛如玉带,为后人所重,有“以鲜红为宝”的评价。
北宋、金、元钧窰瓷器的特征

北宋、金、元钧窰瓷器的特征钧窰为北宋的五大名窰:汝、官、哥、钧、定之一。
窰址在现在的河南省禹县。
钧窰烧造瓷器的时间为:创烧於唐代,鼎盛於北宋,发展於金、元,前後历经三朝,长达700多年的时间。
钧窰是一种乳浊釉瓷,属北方的青釉瓷器,它与其他青瓷最大的不同是:原始青瓷是以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青釉,绿釉瓷。
而钧窰是以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天蓝,窰变红、紫釉瓷。
因此,钧窰烧出了两大类钧瓷:一种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如:玫瑰红、海棠红、丁香紫、葡萄紫、茄皮紫等色。
另一种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如:天蓝、天青、月白和蓝地红斑等色。
铜红釉瓷的烧成,为我国的制瓷工艺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为後来元代的釉里红;明代的霁红,宝石红;清代的朗窰红,豇豆红的烧造成功,起到了开山鼻祖的作用。
北宋钧窰,器形多为仿古铜器形如:尊、盆、托、洗、高足盘、玄纹瓶、凤首龙柄壶等。
钧窰瓷器随北宋的灭亡,宋室南迁,烧造技术也随之消亡。
南宋已无钧窰瓷场,金、元两朝始终没能够烧造出达到北宋御窰场钧窰水平的瓷器。
北宋钧瓷历代有仿,但历仿不及。
金代仿钧,胎体釉色虽像,但釉面开片,红釉斑块漂浮,吹洒所至;元代仿钧,釉面棕眼粗大明显,红釉斑块漂浮,涂刷而至。
缸瓦泥胎,粗重厚笨,施釉不到底,釉流如蜡泪。
圈足露胎,内外无釉。
明代宣德仿钧,已不在河南地界。
釉色虽像,但景德镇白瓷胎细润光滑,胎体规整、轻薄。
釉面桔皮纹棕眼,釉内气泡大,中、小聚集,仿气过重。
清雍正唐英仿钧,釉、形都像,但景德镇御窰场的高白度瓷胎和釉中密集堆积的细润气泡,以及釉面薄亮光滑的外表,个个如同「出水芙蓉」,总给人一种宋釉清骨器的感觉。
近、现代仿钧,胎、釉、形更是相差甚远,一眼可辨。
故此,北宋钧窰器自南宋起已是宫中珍宝,被南宋宫中刻有「丰华」等字样,以做标记。
现就七件有代表性的北宋、金、元钧窰瓷器,来论述其各朝代钧瓷的共同特徵和不同特徵。
首先,论北宋、金、元三朝钧窰瓷器的共同特徵。
既然金、元两朝的钧窰瓷器都是仿北宋钧窰瓷器的,那麽,它就应该有仿像的地方,就应有其能够被称作「钧瓷」的特徵。
冷门收藏:元钧瓷工艺的特点及鉴定要素

冷门收藏:元钧瓷工艺的特点及鉴定要素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的传说。
元代是钧瓷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烧制钧瓷的窑场遍及各地。
钧窑瓷器在这一历史时期已经成为民间百姓中最主要的生活用具,这种大量的需求虽然刺激了钧瓷的生产,但也同时带来了负面影响,只追求钧瓷生产的数量,而忽视了钧瓷的质量,整个元代钧瓷量大质粗。
元时期的钧瓷制作,从某中意义上讲,还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
包头燕家梁村元代遗址Soul:打造志同道合的交友圈广告北方包头地区曾是元代统治的重要生息地,因此各种元代遗存较多,从上世纪60年代初至今包头燕家梁村元代遗址出土大量瓷器、瓷碎片,以及发现制作瓷器用的工具、瓷窖、瓷窑以来,不断引起世人关注。
这里要说的是钧瓷遗存在这一带的表现状况。
因为燕家梁瓷碎片中,钧瓷占据很大数量,还有较多完整的钧瓷器物出土,如钧瓷碗等。
对钧瓷窑地位,我国著名陶瓷专家史树青先生在其编著的《古瓷收藏》一书184页中,特别强调了包头,而包头,也就是燕家梁元代遗址,是真正能够烧制出钧瓷器物的古代北方窑址之一。
展开剩余90%直到如今,还可以在燕家梁田间地头发现许多元钧瓷碎片,并有元钧器物于民间收藏。
这些钧瓷经反复比较和察看,钧瓷工艺特征不可避免地有时代烙印及本民族特色,形成与宋钧有差异的工艺特征,带有北方钧瓷的普遍性,也有地方性,特点较鲜明:造型:器物造型古朴周正,如碗,敛口、弧腹或直腹。
尺寸以直径18厘米左右者为多。
壶以20厘米高者为主。
施釉不到底,露部分胎及底足。
钧窑天蓝釉碗,元胎体:瓷化程度很低,更像烧硬的泥巴或瓦块,而非瓷质的胎,虽显松驰却有一定硬度(非瓷非陶非瓦)。
有的有细砂粒,有的有棕色眼,有的有黑色硫渣,有的几种情况都有或不明显。
手工拉坯,大多在薄釉处和露胎处能看到较均匀的轮指纹。
胎体普遍厚重或粗糙。
胎体颜色:较为复杂,燕家梁本身也分不同地点、不同窑口、不同瓷土或比例成份、不同烧制条件,造成胎色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迁都杭州后 ,北方的能工巧匠汇集杭州 , 钧 瓷的制作工艺也传播到了南方 , 在江南地 区仿钧瓷 器之风在当时风靡一时。 仅在浙江金华地区的铁店
窑 就发 现 有 元代 烧 制 的仿 钧 器 物 2 0多种 ,以盘 、 碗、 罐、 炉、 三足 洗 、 花盆 为多 。 但这 些产 品与北 方 钧
位。而元代的钧窑炉数量之庞大以千记 , 并且窑场 主要 分 布在北 方 ,以河南 禹县 为代 表 的钧窑 系 , 由 神重镇为 中心 , 由南 向北逐步发展 , 从河南到河北
再 到 山西 更 远 至 内蒙 等 四省二 十七 个 县都 有 争相
制作 、 仿制, 把宋 、 金时期 的窑场绝大多数恢复并且
为生活用瓷 , 但钧瓷的价格还是会 比其他 日用瓷器 要高 , 所 以在 窑 场 内除 了烧 造 钧 瓷 外 , 为 满 足 不 同
层 次消 费 , 大部 分 窑场还 烧 白底黑 花 瓷 。
二、 元代钧 窑 瓷器 的主 要特 征
窑造型不同 , 其地方特点尤为突出, 尤其是浙江金 华铁店窑元代钧瓷。 以浙 江金华 铁店 窑元代 钧 瓷为例 : ( 1 ) 胎体 : 坚硬致密。( 2 ) 胎体颜色 : 呈灰黑色。
的 阶段 和 作用
元 代 重 海 外 贸 易 ,能 工 巧 匠 手 工业 者 从 业 发 达 。《 中 国陶瓷史 》 中说 : “ 钧 瓷 的烧造 虽 始 于北 宋 ,
但钧窑之形成一个窑系 , 主要在元代。 ” 所以说元钧
瓷是 在 宋 、 金 的基 础 上 , 逐 步往 前 发展 , 是 钧 窑瓷 器 的复 苏发 展 时 期 ,在 我 国 陶瓷史 上有 着 重 要 的 地
使得 钧 瓷得 到 了品种 和 工 艺的创新 发展 和 延 续 , 并见 证 了有 关 宋金 元 三 个朝代 的兴盛 衰 落 . 受 时代 历 史 的
影响 形成 了 自己的风格 特征 , 如 器形 、 胎体、 釉 色、 烧成 工 艺等 。 随着元 代钧 窑瓷 器不 断的 出土、 研究, 从而
更好 地加 深 对元代 钧 窑瓷 器 工 艺、 特 征 以及 历 史影 响等 问题 的考证
( 3 ) 釉色: 以天蓝 、 天青 、 月 白为 主 。 ( 4 ) 地方 特点 : 紫
元代社会生活对元钧的需求量非常之大 , 造型
也 多 为百 姓 日常用 具 如 盘 、 碗、 瓶、 炉、 盆之 类 的 民 用产 品 , 这虽 然 大力地 发 展与 刺激 了钧窑 瓷器 的生 产, 但 为 了满 足居 民生 活 需要 , 就 要 考 虑生 产 出经
器与金代钧瓷晚期胎质胎色比较相似 , 而元代钧窑
瓷器 其 主要特 征如 下 :
( 1 ) 胎体杂质较多 , 相较宋钧有粗松之感 。( 2 ) 胎体 颜色 多呈 黄 白色 、 褐 红色 。 ( 3 ) 敲击 时金 石声 弱
多数 发 闷。 ( 4 ) 胎骨 厚重 , 器 型较 大 , 与宋 金 时期 的 钧窑 瓷器相 较 之下 给人 以笨 重之 感 。( 5 ) 釉质 较粗
关 键 词 :元代 ; 钧 窑 瓷器 ; 阶段 ; 发展 期 ; 特征 ; 影 响
中图分 类号 : j 3 2 9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4 ) 1 1 - 0 2 3 7 — 0 2 济 实用 的产 品 。这 也 导致 了元 代钧 瓷 品种单 一 , 相 较 宋金 而言 整个元 代钧 瓷量 大却 质粗 。 元代 钧 窑瓷
第3 5卷 第 1 1 期
2 0 1 4 年 1 1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o 1 . 3 5No . 1 1
钧瓷 经历 了创 烧 时期 、 成 熟 时期 、 鼎盛 时 期 , 到
了元代是钧窑瓷器 的复苏发展时期 。 钧窑瓷器经历 了金代从 “ 官用” 转换为“ 民用” 后, 到了元代钧窑瓷
器 开始 形 成 自己的特 色 。由于 文献 记 载 匮乏 , 再加 之金 钧 有 的 与元 钧 相 似 , 不易 分 清 , 这 也 成 为元 代 钧瓷研 究 中的一个 重要 问题 。 本 文对元 代 钧 窑瓷器
NO V .2 01 4
元代 钧 窑 瓷 器 工 艺特 征 及 历 史 影 响 探 析
任 思 音
( 1 . 中央 美术 学 院 ,北 京 1 0 0 0 4 5 ;2 . 首都博 物馆 ,北京 1 0 0 0 4 5 ) 摘 要 :元 代钧 窑瓷 器处在钧 窑瓷 器 史的 复 苏发 展 阶段 , 这 个 时期 的 南北 工 艺得 到 最 大程度 的 交流 .
所处的时期 阶段 、ຫໍສະໝຸດ 特征及其带来的影响意义等相关 问题 和 内容进行 浅 析 , 以便 和大 家交 流探讨 。
一
、
元代钧 窑 瓷器 在钧 瓷历 史 发展 过 程 中所 处
颜 色暗,烧成 以后多棕 眼和气泡并且釉面光泽度
差 。( 6 ) 釉 厚欠 匀 , 过 度流 釉现 象较 严 重 , 聚釉 产生 蜡泪 , 而釉 薄 的 地方 却 又 露 胎 , 能看 到 瓷 胎 上 的工 艺 痕迹 如刀 痕 和轮指 。 和北 宋 时期刘 庄窑 一带 的精 良之 品相 比 , 不论 釉 色和造 型都 不可 同 E t 而语 。 ( 7 ) 施 釉 一般 不 会 一 直 到底 , 圈足 宽 厚外 撇 , 底 足 会 有 露 胎 ,底 芯 也有露 胎 ,足 内胎 面 常 留有 尖状 痕迹 。 ( 8 ) 釉 色 以天 蓝 釉 、 月 白釉 、 蓝 釉 紫红 斑 等 为 主 , 但 其 紫红 窑变斑 看起 来较 像工 匠 刻意 制作 上 去 的 , 没 有宋 钧 窑变 自然巧 妙 。 ( 9 ) 元 代 器物 表 面所 采用 的 堆塑 、 镂空 等装 饰技 法在 宋金 钧瓷 中是 不见 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