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系窑口区分及工艺特征
磁州窑鉴定知识

磁州窑鉴定知识在殷商时期,殷王朝自盘庚迁都于安阳近三百年之久,直到商朝灭亡。
在安阳殷墟定都期间烧造的陶器有白陶、灰陶、红陶、黑陶、印纹硬陶等,其中灰陶是彩陶与黑陶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产量最大,而白陶的原料是一种氧化铁含量很低的粘土,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胎质洁白细腻,形体规整,造型、纹饰均模仿同时期的青铜器,数量少,多出土于贵族墓葬,应属贵族使用的尊贵品。
磁州与安阳毗邻,属于殷商经济、文化中心地带,在陶的发展与制造过程里,磁州窑所在地区应参与其中。
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1974年在邯郸磁县下七垣村南曾发现殷商陶窑和大量印纹硬陶器,在峰峰矿区彭城镇富田村的豆腐沟一带,也发现商代硬质灰陶鼎。
在历年的考古发掘过程中,陆续在邯郸地区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均具有鲜明的磁山文化风格遗留。
这些考古发现可以说明,从磁山文化起到殷商止长达5000年历史长河中,远古磁州地区陶器的品种和工艺、造型、装饰特征,均显示磁州地区陶器的持续发展。
同时表明,后世磁州窑的发育形成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也是有坚实社会、文化、技术基础的。
中国北方草原地带出土磁州窑瓷器,在辽金元不同时期从出土数量、器型以及装饰技法上看都有不同的特点。
一、辽代的磁州窑瓷器相对较少,大众化的生活用品不多,以罐、瓶类为主,装饰手法主要是剔、划花,有少量的填彩器。
二、金代器类增多,筒形罐、鼓腹罐、三系罐、四系罐,牛腿瓶、盆、碗、盘、碟类器大量出现,装饰技法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剔、划、画技法外,还大量出现了结晶釉、窑变、点彩、书写诗文名句、红绿彩绘等装饰技法。
三、元代磁州窑系产品占到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所有瓷器的半数以上,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上都超过了辽金时期。
从各个地区发现的元代磁州窑系的产品来看,内蒙古东部区、元上都、中部区、西部区出土的磁州窑系产品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日本甚至还将磁州窑的一些珍品认定为“日本重要文化财”,如永青东京文库收藏的宋代磁州窑黑剔花折枝牡丹纹瓶、兵库白鹤美术馆收藏的磁州窑龙纹瓶。
磁州窑的陶瓷历史及艺术表现特征

20磁州窑陶瓷工艺简练流畅、挥洒自如、历史悠久、中外闻名,其典型代表是白釉瓷、黑釉瓷和白地黑花釉下彩瓷。
这种表现手法,一改过去以刀在瓷胎上刻画的奔放笔法,转而以娴熟的绘画技巧,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蓬勃的生命力,无论是花鸟鱼虫、山水人物,还是诗文书法都洗练潇洒、简洁明快,将古代制瓷工艺与传统绘画艺术高度结合,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朵绚烂多彩的奇葩。
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观台镇一带,因地属磁州而得名。
磁州窑始烧于宋神宗元丰年间,是宋代北方民间瓷窑之一,所烧瓷器均供邻近地区百姓实用。
多少年来,由于民间色彩浓郁,一直不为士大夫阶层赏识,因此宋代文献不曾见记载,直到明初《格古要论》一书才提到它。
此后记载磁州窑的文献逐渐增多,但多数带有文人雅士的偏见,对磁州窑陶瓷艺术品缺乏公允的评价。
翼云磁州窑的陶瓷历史及艺术表现特征Ci zhou yao de Tao ci li shi jiYi shu biao xian Te zheng. All Rights Reserved.21上最早出现的釉上彩工艺。
到了元代器物造型变得硕大、浑圆、厚重、粗犷,以大型罐、盆、瓶类居多,其中白地黑花枕是主要产品之一,其枕面上绘满人物故事、花卉图案,或题以诗词,而且以“张家造”最为著名。
元代磁州窑装饰除白地黑花外,或加以棕色,或在黑花上罩以孔雀绿釉,色彩更显得丰富多彩。
磁州窑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千古民窑,虽说到了元代逐渐走向衰败,但也一直没有停止生产。
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彭城镇设官窑四十余座,岁造瓷坛堆集官坛厂,舟运入京纳入光录寺。
明弘治十一年,进贡于皇家之瓶坛达一万一千九百三十六个。
”这段文字说明当时这一地区的窑场再次兴旺发达,上承宋、金、元民间工艺传统,下启清代粉彩装饰艺术。
特别是设立了官窑后,大批精美的瓶坛征用入宫,提高了磁州窑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更加稳定、秀气,无论是日用瓷的碗、盘、碟、罐,还是供皇家用的瓶、坛,都更加注重装饰,绘画娴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
宋代磁州窑的识别与鉴定收藏知识科普

宋代磁州窑的识别与鉴定收藏知识科普磁州窑产品胎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
白釉普遍带奶白色,不太透明。
均使用化装土,器内一般多挂釉。
碗、盘一类采用叠烧法,器内留有五个条形支烧痕。
在装饰工艺上除黑、褐、绿彩绘外还有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等,所用装饰题材丰富,如马戏、熊戏、童子钓鱼、池塘赶鸭,跷球等等。
线条流畅,风格豪放,富有民间生活情趣。
同时还常见题写唐诗、宋词和民谚警句等,作为纹饰也颇具特色.磁州窑瓷器的特点是面向大众而品相纷呈,在宋元时期众多瓷窑中风独领。
它以施用化妆土为基本特征,创造了丰富的装饰技法,即有各类色釉装饰、刻划花、剔花、白地黑花、白地釉下绘划花,又有红绿彩、低温铅釉三彩和印花白瓷、印花青瓷等三十多种。
尤其是铁锈花技法突破了五大官窑单色釉的局限,具有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并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古代陶瓷美学的新境界,为后来的青花和五彩瓷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磁州窑的装饰题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画师们以极其潇洒的手法和高妙的画技,将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珍禽瑞兽、山水人物、戏曲故事、诗词曲赋、格言民谚、婴戏杂剧等绘于瓷器,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及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国内乃至世界陶瓷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磁州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及磁县观台一带。
古代这里陶瓷原料、薪柴与煤炭资源丰富,烧制瓷器的窑群密集,陶瓷工匠身怀绝技,制瓷技艺世代相传,更由于水陆交通便利,历史上又是经济、文化、民间工艺发达地域。
为名闻遐迩的磁州窑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彭城至今仍为我国北方重要出口瓷器生产基地。
磁州窑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千古民窑,虽说到了元代逐渐走向衰败,但也一直没有停止生产。
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彭城镇设官窑四十余座,岁造瓷坛堆集官坛厂,舟运入京纳入光录寺。
宋代磁州窑的特点有哪些

宋代磁州窑的特点有哪些磁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汉族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与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
那么,宋代磁州窑的特点有哪些?1、胎质有二,一为细胎,质地坚硬,细腻滋润,色白,以白釉制品为多。
一为粗胎,厚重粗松,断面有砂粒,多为赫灰、灰白、米黄、黄褐等色。
多施化妆土,以便釉面光滑。
或作白胎底子用黑彩绘图案,施透明釉高温烧成;或在白色化妆土上再施黑色化妆土,用刀按图案剔刻,再施透明釉烧成白地黑彩效果。
2、早期垫烧,中期以后支烧,有3至5枚支钉,支钉呈条形,到金代有支圈和三角形支钉。
3、器型豪放质朴,线条自然。
宋金时代主要流行碟、盘、碗、罐、盒、壶、瓶、炉以及盏托、水注和各种雕件式样也较丰富,如枕有腰圆、叶型、如意和孩儿枕之分,瓶有长颈花口、葫芦形和小口半肩之分,盘有圆足和高足之分,罐有瓜冷和圆腹之分。
至元代,风格变化很大,逐渐向白底黑花过渡,开始流行硕大、浑圆、厚重的器皿。
如大盘、大罐、梅瓶、长方枕、和老虎枕等,纹样一云龙、云凤、云雁等为主,也有墨书诗句,流行“张家造”、“古相张家造”等作坊戳印记。
4、装饰手法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白底黑花釉下彩,在胚胎上用黑笔绘黑釉画。
较刻花、堆花更为自由活泼。
笔法简练豪放,纹样则以花鸟、婴戏故事、诗词曲牌和书法为主,也曾流行过半刻半画、多彩剔花、刻花填色、戳印珍珠等装饰方法,具有剪纸贴花的装饰效果,线条稚趣,生动夸张。
白底划花也是磁州窑重要的装饰方法,还有白地剔花,纹样以牡丹、缠枝荷花、卷叶、宝相花为常见。
5、磁州窑也生产低温三彩陶器,这是唐三彩的继续,但又不同,流行刻花、划花传世作品有枕、盘、碗等。
磁州窑的历史,鉴定特点

磁州窑的历史,鉴定特点磁州窑是我国北方影响很广的瓷窑,今河北省邯郸县的观台镇和彭城镇带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地。
宋代磁州窑是北方民间著名窑场之一,但当时的文献中不见有关记载。
其产品具有花色品种繁多,装饰风格清新,不受任何束缚,且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等特点而深受百姓喜爱。
其釉下彩绘等品种,被河南、山西、陕西、江西等省众多窑场竞相仿烧,一时间成为北方民用瓷器的主流,形成磁州窑系。
磁州窑瓷器胎体比较粗糙、厚重,胎色有灰白、灰褐、黄灰等色,为了适应“粗瓷细作”,大量使用化妆土,釉色有洁白、乳白、黑、酱、绿等,比较泽润。
北宋磁州窑烧造品种有白釉釉下黑彩、白釉红彩、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彩斑、珍珠地划花等等,达十余种。
划花纹样有荷莲、卷叶、水波等十余种。
剔花是将纹饰之外的地子剔去,使纹样具有浮雕感,花叶上再补以划花,这样较深的肥烘托了洁白的主题,常装饰于碗、渣斗、洗的外壁。
白釉器的点以绿、褐彩斑,主要见于执壶的流及柄、花口钵沿、小长方枕的四角等部位。
珍珠地划花装饰在晚唐时创烧于河南密县窑,北宋时已普及为磁州窑系的代表性纹饰。
宋代磁州窑的代表性器物有:各式枕类:有平面、凹弧面,有方形、锭形,等等;执壶:以直口或微微口为主,体稍矮而鼓腹,流注较短,曲柄,圈足,有的带盖。
白地黑花剔刻装饰是北宋磁州窑又一极为精致的工艺,它的制作难度较高,方法是在成型的胎上先敷白色化妆土,再上一层黑色化妆土,然后,用锐器划出花纹,剔去轮廓线以外的地色,露出底层的洁白化妆土,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
这类产品的特点,一是黑与白的色彩对比极为强烈,二是纹饰具有立体感,形成饱满、充实的装饰效果。
磁州窑的珍珠地划花技法也很精致,这种装饰手法是吸取了唐代金银器上錾花工艺的特征,转而在瓷器上开创的一种新的装饰,其方法是在化妆土上用麦秆或小铁管打戳小圆圈,像珍珠一样,杷主体纹饰烘托得更为鲜明。
(北宋磁州窑黑釉菱花口瓶,高27厘米,估价:HK$ 250000~300000,成交价:HK$ 293750)磁州窑的装饰技法,开创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其风格清新活泼,生趣盎然,代表着人民群众传统的审美观念,表现了瓷工的艺术才能,这些成就,在中国陶瓷史上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磁州窑系的特点,胎釉质地分类,白瓷和黑瓷

磁州窑系的特点,胎釉质地分类,白瓷和黑瓷
磁州窑系是宋金时期北方最大的民窑系,以河北磁县磁州窑为中心,窑场在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广有分布。
江西吉州窑南宋时也烧造磁州窑系风格的瓷器。
磁州窑系诸窑多是综合性瓷窑,兼烧白瓷、黑瓷、彩绘瓷、三彩陶器等品种。
白瓷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品,造型以盘、碗最多见,也有瓶、罐、水盂、镜盒、玩具等。
白瓷以其胎釉质地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仿定窑产品,胎土经过淘洗,比较细密,胎色白或黄白,釉层较薄,釉质莹润,除底足外通体施釉,其中优质品与定瓷差别很小;
另一类是粗白瓷,胎体厚重,胎质粗糙,呈土黄或红褐色,杂质明显,胎上有一层化妆土,多是内壁施满釉,外壁施半釉,有些器物外壁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瓷胎、化妆土、白釉三个层次。
黑瓷也是磁州窑产品的大宗,这类产品的造型以罐、碗、瓶为主,也有盘、壶和玩具。
胎质粗糙,胎色黄褐,胎体厚重,釉层较厚,黑色纯正。
大多数器物是里施满釉、外施半釉,也有些里外均施半釉,有些罐类内壁施釉仅过口沿。
黑釉碗除纯黑者外,还有一些油滴、兔毫、玳瑁斑等窑变装饰。
绿瓷产量不大,大都是金代产品,主要造型有盆、盘、瓶等。
黑白之美|宋代磁州窑的鉴定特征

黑白之美|宋代磁州窑的鉴定特征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
狭义上的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磁州窑。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八方枕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磁州窑品种诸多,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
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磁州窑烧制风格独特,粗胎细做,化妆土的使用很有特色,制坯技艺丰富多样。
烧造工艺多采用匣钵装烧,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
器内外一般多挂釉,部分器物施半釉。
碗、盘、碟一类采用叠烧法,器内留有支烧痕。
宋代磁州窑黑剔花龙(摩羯)纹梅瓶在中国陶瓷史中,磁州窑的窑址与制作风格是最难确定的,过去曾被称为'巨鹿'或'巨鹿陶瓷',不知何时被称为磁州窑。
磁州窑系包括:1.修武当阳峪窑2.鹤壁集窑3.禹州扒村窑4.登封曲河窑5.新密西关窑、窑沟窑6.山西介休窑7.山东淄博窑8.安徽萧县窑宋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磁州窑的胎体使用的是当地一种比较特殊的高岭土,结构较疏松,淘炼不细,颗粒粗,常有未烧透的孔隙和铁质斑点,含铝量较高,另外原料中含量铁、钛等着色杂质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
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长石等。
磁州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
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
器物拿在手里感觉不是很重,而民国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坚硬偏厚重。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在鉴定上一、从瓷胎质地看真伪从陶瓷材料学观察,古代磁州窑枕的质地多呈现胎体疏松,而釉面融化很好,属于釉熟而胎不熟的状态。
详细解读宋代磁州窑、定窑、官窑、景德镇窑、汝窑、哥窑、耀州窑

详细解读宋代磁州窑、定窑、官窑、景德镇窑、汝窑、哥窑、耀州窑宋代磁州窑白釉剔刻花纹钵宋代磁州窑白釉剔刻花纹钵宋代磁州窑白釉剔刻花纹钵宋代磁州窑白釉剔刻花纹钵钵造型圆润,斜直口内收,弧腹下沉,圈足。
器身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圈足无釉,外壁施剔花工艺,饰花卉纹饰,线条流畅婉转,纹饰繁绣生动。
整器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富有立体感,亦可见工艺之精。
剔花瓷器的做法是先在灰褐色胎上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划出纹样,再将花纹以外的地子上的白色化妆土剔掉,露出灰褐色胎,形成深色地子衬托白色花纹的装饰效果。
宋、金时期,我国北方山西、河北、河南的一些瓷窑为了解决当地制瓷原料不够纯净给瓷器生产带来的弊端,另辟装饰蹊径,大量采用剔花装饰。
磁州窑是中国著名的民间陶瓷窑系,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
位于今河北省邮郸市彭城和磁县等地,是北方陶瓷的代表。
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磁州窑在我国瓷业的作用,明代已有评估。
瓷器,又名磁器;《五杂俎》解释“磁器”是这样说的: “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 ,盖河南磁小窑最多,故相沿名之。
”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
宋代定窑白釉花口盘宋代定窑白釉花口盘宋代定窑白釉花口盘宋代定窑白釉花口盘定窑喜作花形盘,有三、四、五、六、十、十二瓣诸式等。
此盘作六瓣葵花形、敞口、弧壁。
腹部内出筋,转折有力,不输金银器的力度感,给人以形体挺拔、轻巧灵动之美感。
盘的造型规整生动,胎体轻薄,通施白釉,釉质温润莹白如雪,宛如一朵盛开的梅花,不仅具备薄如纸,声如馨之贡瓷特征,更将宋室清谈高雅的审美趣味一览无遗。
宋代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属于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东方大学毕业论文(传统文化) 论文题目:磁州窑系窑口区分及工艺特征学生都子傲导师院别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专业文物鉴定年级 10 级学号2014 年月日目录内容摘要、关键词 (3)(一)浅谈磁州窑系 (3)(一)磁州窑系历史 (3)(二)磁州窑系特征 (4)(一)磁州窑系窑口(一)磁州窑系窑口分支 (5)(二)磁州窑系各窑简介 (5)(一)磁州窑系装饰工艺(一)磁州窑系装饰种类 (13)(二)磁州窑系装饰内容 (15)(四)结语 (17)主要参考文献及附录…………………………………………………………磁州窑系窑口及工艺特征都子傲【摘要】磁州窑系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
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本文通过鄙人对于磁州窑系窑口工艺特征了解,从而使大家对磁州窑口体系认知程度得到更大提升。
【关键词】磁州窑系、历史、窑口、特点、工艺、浅谈磁州窑系(一)磁州窑系历史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时,巨鹿是邢国的属地。
公元前六三五年,卫文公攻灭邢侯,巨鹿成为卫国的属地。
战国时期,巨鹿为赵国属邑。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设置巨鹿郡。
巨鹿从此开始成为郡的首府。
在中国陶瓷史中,磁州窑的窑址与制作风格是最难确定的。
磁州窑乃是以北宋、金代为主要时期华北一带民窑系陶瓷的总称。
过去曾被称为“巨鹿”或“巨鹿陶瓷”,不知何时被称为磁州窑。
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
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
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从严格意义上讲磁州窑指的是河北省磁县观台镇和彭城镇的窑场。
但据解放后中国详细的窑场考察结果向人们明确指出:磁州窑陶瓷产品不仅在河北省,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省等其它广阔地域均烧制过同样的产品。
因此可以说磁州窑非常难以确定其作品与窑址。
(二)磁州窑系特征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
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
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
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
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
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
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
磁州窑系窑口(一)磁州窑系窑口分支随着“窑系”概念在古陶瓷学界的运用,磁州窑以其发现早且窑址考古成果多,遂有“磁州窑系”之称。
磁州窑系泛指以磁州窑为中心,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宋元时期生产化妆白瓷、彩绘瓷和化妆土剔刻花装饰瓷器的民间窑场。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窑系”和“磁州窑系”概念提出了辩驳,也激发了民间瓷友对“磁州窑系”的争论。
在目前还没有比这更科学的学术表述方式的情况下,“磁州窑系”仍不失为宋元北方民窑最为适用的概念。
以下介绍“磁州窑系”其他重要窑场的概况。
(二) 磁州窑系窑口简介(一)磁州窑系临水窑、彭城窑、观台窑、观台窑王字瓷片磁州窑馒头窑磁州窑系临水窑、彭城窑、观台窑。
关于磁州窑三大中心窑场的传承关系。
长久以来,临水窑一直不为世人所知,近来虽有学者提到该窑,但均论之不详。
而以往几乎所有的学者和论著都认为,观台窑在元末停烧,窑场转移,彭城窑才成为烧造中心。
有的学者干脆称彭城窑为“明代”窑场。
前述磁州窑的烧造历史及近年来彭城、临水窑考古发掘表明:(1)临水窑始于北朝,延续至明清,时间长达上千年,在磁州窑三大窑场中烧造年代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2)彭城窑始于宋,元末或明初观台窑停烧后,彭城窑非但没有停止,而且在产量上还有所增加,并一直延续至今。
(3)观台窑虽以烧造品种繁多、装饰技法丰富、绘制精美著称,但其烧造时间从宋初至元末,只有400年左右。
比临水窑晚半个世纪以上。
且在观台窑烧造期间,临水窑不仅同样烧造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白地釉下黑彩等品种,而且还大量烧造精美的红绿彩、印花白瓷、印花青瓷、钧釉瓷等,这些均为观台窑所不及。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临水从公元222年(三国魏黄初3年)始置临水县,至公元1073年(宋熙宁6年)省县为镇,设县治长达851年,且此地扼古太行八陉之“滏口陉”,“西入秦晋、东出齐鲁”,一直是古代磁州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
因此,磁州窑首先在此兴盛起来,然后再向附近的彭城、观台扩散发展,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因此,我们有理由得出结论:临水窑是古磁州窑最早的瓷器烧制中心,而彭城、观台两窑均是受其影响发展起来的。
(二)磁州窑系修武当阳峪窑修武当阳峪窑剔花填釉枕残品修武当阳峪窑位于河南修武县城西北22公里、太行山南麓的西村乡当阳峪村,遗址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
20世纪30年代,在焦作煤矿任职的英国人R.w.Swallow曾调查过当阳峪窑址;20世纪50年代陈万里先生在窑址发现了一通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刻,碑文说明了创建窑神庙的原因及其与耀州窑的关系。
及其该窑产品以白釉为主,酱釉次之,黑釉、褐釉、绞胎、绞釉、三彩、绿釉等较为少见,造型有碗、盘、钵、罐、灯、壶、花瓶、瓷枕等。
白底釉下彩绘划花是当阳峪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纹饰流利洒脱而为人们所赞誉,又以强烈的黑白对比而独具一格,装饰之美居“磁州窑系”诸窑同类产品之上。
当阳峪窑还以绞胎、绞釉称奇。
宋金“釉下绞彩”瓷以当阳峪窑一带的产品最为丰富、精美,具有天然不琢、变化莫测的图案效果,造型有玉壶春瓶、花口瓶、带座瓶、碗、盘、炉、盒、罐、水注、水盂等。
陈万里1954年在《论当阳峪窑》一文中曾指出:“我以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中,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外,没有一处足以与当阳相媲美。
磁州的冶子窑以及安阳的观台窑终逊当阳一筹。
”日本的小山富士夫也说“在北宋,没有像修武窑那样富有变化,纹样优秀、色彩丰富的窑”。
根据当地人士考察,以当阳峪窑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柏山窑、西王封窑、狮涧窑等应属一个窑群。
由于对当阳峪窑址一直缺少系统的考古发掘,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三)磁州窑系扒村窑扒村窑鱼盆底残件扒村窑位于河南禹州市西北13公里的浅井乡扒村,窑址东起龙母奶奶庙,西至虎头山下,北起扒村村北高地下,横跨扒村河,南到花果岗坳,总面积达170多万平方米。
1950年陈万里先生来禹州调查时发现扒村窑,在《禹州之行》一文中公布后,一些专家多次来此考察,民国《禹县志>山志》载有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张克己为东张镇(今扒村)柏灵翁庙撰写的碑记:“所居之民皆以烧造瓷器为业,乃所谓凝土以为器者,其所由来远矣。
是镇金国末年最为繁荣,人稠物充,几有万室,市井骈阗,不减城邑。
逮壬辰(1232年)兵烬之余,百不存一”扒村窑流传器物很多,以白底黑花装饰为主,其次翠青底绘黑花、白釉、黑釉、宋三彩、红绿彩等时有发现。
窑址采集到的标本有白釉、白底刻花、白底黑花、褐底黑花、绿釉黑花、黄釉黑花、白底划花、绿釉划花、黄釉划花、绞胎、绞釉、绞釉画花、孔雀蓝釉、黑釉刻花、黑釉酱彩、黑釉堆线、绿釉、黄釉、宋三彩、红绿彩、钧瓷、青瓷等,碗、盆居多,其次为瓶、枕、盘、壶、罐、炉、盅和人物塑像及各种动物玩具。
一种折沿大盆在遗址里散布较多,又见于距此不远的白沙宋墓壁画。
此大盆既可供妇女梳洗,又可供厨房洗菜洗碗,用途多种多样,需求量自然很大,为扒村窑的特色器型。
扒村窑瓷器胎质疏松,釉面不甚结实,容易发生小疵或失亮、剥落现象。
白地黑花瓷器釉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达到了白如雪、黑如铁的程度,装饰构图严谨而繁密,喜用花草、莲瓣、水藻、婴戏、鸟兽等纹样,笔调粗放简练,在似与不似之间,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有的精品绘画生动独特,在瓷器上表现出写意水墨画风格,为磁州窑系的新亮点。
黑釉留白“正八”款龙纹瓶仅在扒村窑产品中有发现,绞釉、绞釉上加画花也是其独到之处。
不少品种都与临近诸窑有密切关系,白地黑花、白底划花近似鹤壁窑、新密窑、磁州窑,黑釉凸弦纹近似鲁山窑、鹤壁窑、磁州窑,宋三彩、红绿彩近似登封窑、磁州窑。
(四)磁州窑系淄博窑博山窑线条罐原名博山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磁村、坡地、华严寺一带。
近代《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中曾记载。
上世纪70年代调查,1976年山东省发掘了磁村窑址,证明磁村窑创始于唐而终于元。
磁村窑唐代时烧造黑釉,宋以后烧造白瓷,装饰技法有剔花、划花等,造型有碗、盘、瓶、罐、盏托等。
金元时期仍以白釉占多数,黑釉占有一定比例,装饰除剔花、划花外,出现了篦划、绞胎、黑釉凸线、白底黑花、白釉红绿彩等新品种。
磁村窑产品中的黑釉凸白线纹器(当地人称之为粉杠),是金代瓷器中最富特色的品种之一,这种装饰与河南鹤壁窑、新密窑、登封窑同类产品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白线纹多呈黄色,线条较细,器内壁一般无釉或半釉,而磁村窑的这类产品白线纹色白而粗,器内满釉。
博山窑口线条可谓是器中之精美。
(五)磁州窑系介休窑介休窑马蹄枕介休窑位于山西省介休县洪山镇,是上世纪50年代山西省最早发现的一处古瓷窑址。
洪山镇附近源神庙内的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源神庙碑阴题名有“瓷窑税务任韬”“前瓷窑税务武忠”字样。
据调查,该窑创烧于北宋,历经金、元、明、清数代。
早期以烧白瓷为主,中期开始烧制具有定窑及磁州窑风格的瓷器,窑址遗存的瓷片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褐彩,造型有盘、碗、罐、盖碗、盆、洗等。
其釉下彩绘多画折枝叶纹,纹饰外罩透明玻璃釉,胎上敷有洁白的化妆土。
其白底红花与磁州窑、当阳峪窑的白釉釉下黑彩划花装饰极为相似,但色彩更加鲜艳漂亮,为介休窑的绝佳作品。
介休窑金代黑酱釉碗有细线条印花,青黄釉印花大盘上装饰有孩童荡舟于莲池的纹饰。
金代黑釉剔花产品多以卷草、鱼莲为装饰,造型有瓶、壶、坛等。
山西省具有磁州窑风格的窑址还有位于霍州陈村一带、创于金盛于元的霍窑,位于长治八义镇、在金代以烧造白釉红绿彩闻名的长治窑。
(一)磁州窑系装饰工艺(一)磁州窑系装饰种类磁州窑系刻划工艺在中国陶瓷装饰中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陶瓷刻划纹样,河姆渡文化中的刻划猪纹,便是典型器物,磁州窑继承、借鉴了这一传统工艺,在陶瓷制作上广泛应用并有许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