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钧窑与钧窑系的特点
宋五大名窑瓷器特点

xx五大名窑瓷器特点1.定窑:定窑是继唐代的刑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在北宋时期发展最为鼎盛,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定窑以乳白釉瓷著称,同时还烧黑釉,绿釉等。
定瓷的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以龙凤纹为主,早期多用刻花,自北宋中期开始流行印花。
瓷器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
定窑印花xx龙纹盘:产自北宋,盘内印的事云龙图案,因为龙是天子的象征,因此可得出此盘属于贡品。
盘内的印纹细致清晰,显示出高超的技艺。
盘的边缘加釦,一是为了遮蔽因覆烧带来的口沿毛涩,二是求对比。
宋代瓷器日益走向和谐淡雅的风格。
2.钧窑:钧窑创烧于北宋,鼎盛于北宋晚期。
在钧窑中,最具特色的事北方青瓷系统的蓝色乳浊釉瓷,最华贵的是蓝釉与紫红色错综掩映的窑变器物。
钧瓷胎质细腻,造型规整,不重装饰,以釉的美妙取胜,釉中有着蚯蚓走泥纹的特点。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外形像四瓣花,故称为“海棠式”。
花盆无纹,体现了钧瓷不重装饰的特点。
盆表面为玫瑰紫色,深浅浓淡,是专门为朝廷烧造的,宋代钧窑的精品大部分是传自宫廷。
3.xx:汝窑以烧制青瓷著称,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以名贵的玛瑙入釉。
入供的汝窑瓷胎呈香灰色,比较细腻,有印花,刻花装饰。
小型瓷器较多,造型常模仿古代青铜器,釉面常带细碎的开片。
xx樽:造型上模仿汉代的铜樽,胎,釉较薄,施以天青色釉,色泽匀净,釉带有小开片。
器底釉五枚细小的支钉痕迹,此为支烧所致。
4.官窑: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釉造型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釉色以月色,精青,大绿最为流行,胎体较厚,釉面开大纹片,纹饰较少,以釉色装饰为主。
青瓷贯耳瓶:造型上模仿战国铜壶,端庄古朴。
肩部设有双贯耳,可系绳。
釉以粉青釉,釉层肥厚,质地有犹如玉器的感觉,釉面开大纹片,开处呈黄色,显现出典雅之美。
器物较大不宜支烧,底足因刮釉而暴露胎体,从而形成了紫口铁足,同时这也是官窑的普遍特征。
5.xx:哥窑与官窑酷似,具有黑胎厚釉,紫口铁足的特征,釉色以黄青色两个系列的不同浓淡深浅变化。
元代钧瓷特征及辨别方法

元代钧瓷特征及辨别方法元代钧瓷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一种重要品类,其特征独特,精美绝伦。
本文将对元代钧瓷的特征及辨别方法进行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鉴别这一珍贵的古代陶瓷。
钧瓷是中国古代窑炉生产的贡品,历史悠久,起源于唐朝。
它在宋代出现了巅峰,而元代的钧瓷更是达到了极致的艺术水平。
元代钧瓷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认。
首先,元代钧瓷采用了独特的烧制工艺,其中最重要的是采用了“明窑暗釉”的技术。
所谓“明窑暗釉”,即瓷器胎质发亮而釉面略显暗淡,形成了金鹏仿佛在瓷器表面飞翔的独特效果。
这种技术的应用,使钧瓷在色调和光泽方面达到了一种独特效果,使得钧瓷独具魅力。
其次,元代钧瓷釉面有多彩渐变效果,这也是其独特的特征之一。
元代钧瓷中最为名贵的一种是“冬日暖阳红钧”,它的釉色鲜艳,由深到浅呈现出一种色彩渐变的效果。
而这种彩色渐变效果,正是元代钧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此外,元代钧瓷制作工艺精细,装饰纹样多样丰富。
元代钧瓷常常以禽兽、云纹、莲花和双鱼纹等等作为纹样,采用浮雕或镂空等技法进行装饰。
这些纹样精美细致,形态各异,显示了制作者高超的技艺和艺术修养。
对于辨别元代钧瓷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参考:首先,可以通过观察釉色和渐变效果来辨别钧瓷。
元代钧瓷的釉色鲜艳丰满,如冬日暖阳红钧的釉色呈现出明显的从深到浅的过渡效果。
而正统的钧瓷釉色应该鲜艳沉静,没有炫丽的闪光。
其次,可以通过观察胎质来辨别钧瓷。
元代钧瓷的胎质细腻坚实,质地均匀一致。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元代钧瓷的胎质白净通透,有一种玉质的光泽。
再次,可以通过观察制作工艺来辨别钧瓷。
元代钧瓷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纹样雕刻精美,装饰技法独特。
在观察钧瓷纹样时,应注意观察纹饰是否有规律和对称性,制作是否精细。
最后,还可以通过参考相关的博物馆、收藏家的资料和意见来辨别钧瓷。
这些专业的意见和研究成果,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元代钧瓷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珍贵遗产,具有独特的特征和艺术价值。
钧窑瓷器的特征和元钧瓷的区别钧瓷胎釉宋钧

钧窑瓷器的特征和元钧瓷的区别钧瓷胎釉宋钧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中国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稀世珍品,为中国著名的五大名瓷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国之愧宝”。
宋代钧窑瓷器历来存世稀少,异常珍贵,自古就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赞誉,传世宋钧瓷又大部分深藏皇宫内苑之中。
本文将介绍钧窑瓷器鉴定知识。
一、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是在釉层干燥时或者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釉汁流入填补裂缝而形成的。
蚯蚓走泥纹的形成既不是釉料填充干燥时或烧造过程中出现的裂缝,也不是釉料交错流淌痕迹,似乎是釉料混合不均,熔点低且高温流动性强的釉料比较集中,在高温环境下自然熔融形成的。
钧窑器配制色釉,法用调和,不加研乳,颜料与釉汁未能十分熔合,经火乃现离合状态,致有大如‘蚯蚓走泥纹’,然此为钧器所特有。
而其它各窑,如汝、官、龙泉等,其配制色釉之法,则调和后,再加研乳,颜料釉汁务令熔合,虽其性仍在,经火后或不免有纹,但细如‘蟹爪’行迹矣”。
二、棕房式孔洞宋钧瓷的“棕房”孔众说不一。
有的呼其为“针孔”、“针眼”,有的叫做“橘眼”,有的称其为“猪毛孔”。
宋钧瓷的釉表小孔虽然很少,但小孔的内部空间较大,不是直上直下的“针孔”、“针眼”或“猪毛孔”,将其称为“棕房”更为形象确切。
在50倍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其釉面小孔表明,孔内径向长度可达孔口直径的4—6倍,较大的“棕房”孔洞可以从洞口直接观察到胎体。
同时,在釉面小孔四周分布有疏松的褐色颗粒杂质。
釉层中气泡的数量和大小不同,单色乳光釉中气泡多,但尺寸小,直径一般在0.05—0.1毫米之间。
对釉层横断面的显微镜观察表明,绝大多数气泡似乎是在坯釉界面上产生的。
气泡形成的初期数量多而尺寸小,直径一般在0.02—0.06毫米之间,这些小气泡随后逐渐合并成较大的气泡向表面移动,其中一部分从表面溢出,在釉面上留下约0.5—0.8毫米的‘针孔’。
宋元瓷窑窑系特点

宋元瓷窑窑系特点
宋元时期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形成了著名的宋元瓷窑窑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耀州窑:始烧于唐,北宋末为鼎盛期,金代继续发展。
器物胎薄质坚,釉面光洁,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之美称。
最具特色的是刻花与印花工艺。
尤其是刻花,刀法犀利,线条简洁明快,图案有深浅、浓淡之别,层次分明,被誉为“北方刻花青瓷之冠”。
2.汝窑:因产于河南汝州而得名,位居宋代“五大名窑”之首。
所产汝瓷工艺精湛,造型秀美,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传世品极为稀少。
3.官窑:产品主要有碗、盘、瓶、洗等,此外仿古代青铜器和玉器的也很多。
瓷器造型端庄,线条优美,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和米黄等多种。
其中尤以粉青瓷为上,其釉面上布满纹片,这种釉面裂纹原是瓷器上的一种缺陷,后来却成为别具一格的瓷器装饰方法。
4.定窑:钧窑瓷器主要以尊、炉、瓶、洗、花盆、盆托等陈设用瓷居多。
钧窑瓷器属北方青瓷系统,胎质细腻坚实,造型端庄古朴。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使用了窑变色釉,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
此外,还有哥窑等窑系。
这些窑系在宋元时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貌和特色,对中国的瓷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需更多与瓷器有关的信息,建议阅读中国瓷器史等相关书籍。
宋代钧窑历史及宋钧窑瓷器艺术特征,

宋代钧窑历史及宋钧窑瓷器艺术特征,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
钧窑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
以钧窑出产的钧瓷则是宋代大五大名瓷之一,以“雨过天晴云破处,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效果,一改自汉至唐以来“南青北白”的单色釉发展脉络,自此中国瓷器开始进入出五彩斑斓的时代。
源于唐代的钧瓷艺术,于宋代成就了第一个瓷器烧造的艺术高峰。
宋代钧官窑瓷器雅致、温润的艺术效果,成为了钧瓷审美的最高标准。
【宋钧瓷的历史传承】钧瓷是中国陶瓷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但是它很特别、很另类,在中国陶瓷史上也有着与众不同地位。
东汉开始出现的瓷器,至唐代时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并以“南越北邢”两大窑口为代表。
但无论是越窑青瓷还是邢窑白瓷,它们的釉色都是单一的,非青即白,无有例外。
钧瓷则不同,它以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效果在瓷林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钧瓷的釉色窑变艺术效果不是人为的,而是在窑内炉火的高温下自然形成的。
钧瓷入窑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色彩的,是一体素净。
那七彩辉映、让人心旌动摇的绚丽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画面都是在烧制过程中在窑内形成的,这就是窑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窑变原理就是釉料矿物在炉火高温下转化呈色的物理化学现象。
好的窑变效果的形成所需要的因素非常复杂,它需要性能良好的窑炉、器物在窑中的最佳位置以及科学的烧成制度等因素的巧妙组合才能实现。
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就是在人们对窑变现象有了相当认识和了解的今天,人们对窑变效果也不能完全掌握,往往是招之不来、不期而至,这也更增添了钧瓷艺术震撼人心的魅力。
钧瓷始于唐代。
在神垕瓷区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窑遗址,出土了灰烬、匣钵片、瓷器残片等制陶瓷遗存。
唐窑残片与众不同、自成风格。
形成了以罐、盘、碗、钵之类俱多,釉色则以褐为主,上有不规则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蓝等色,挥洒自然、有烟云变化之美盛,莹润典雅,耐人寻味。
宋元钧窑瓷辨识

宋元钧窑瓷辨识原标题:宋元钧窑瓷辨识[钧窑,是青瓷系中的一个特殊品种,也属宋代五大名窑之列。
窑址在河南禹县,该地古称“钧州”,因此而得名。
钧窑采用含铜的蓝色乳浊釉为釉料,烧制的瓷品以其釉色的色彩斑烂夺目闻名于世,尤其它的窑变彩釉更是魅力无穷,深得宫廷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所喜爱。
从北宋时开始创烧,到北宋晚期发展至鼎盛。
钧窑有官窑和民窑之分,有名的民窑为刘家门窑,官窑以八卦洞窑和钧台窑两处烧造的产品最为有名,大量产品专为宫廷烧造。
到南宋,该窑以禹县为中心已发展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瓷窑系之一。
其实,钧窑的窑变瓷釉工艺,在唐代时就已有了,所以,唐代在禹州烧造的花釉瓷,可以视为是宋钧的渊源。
宋王朝南迁以后,钧窑经过短暂的沉寂之后,于金元时期又曾再度得到复兴。
只是自元代以后,开始走下坡路了,至元末就逐渐停止了生产。
元代生产的钧瓷,无论胎釉,还是造型工艺,均大不如宋时,变得非常粗糙。
这种明显的变化和退步,倒是有利于现下鉴识时对于宋元钧瓷的区分。
从胎釉的角度看,宋钧瓷的制作十分讲究质量,所制的瓷胎器形规整,胎质比较紧密、精细,少有杂质和空隙,胎色呈灰白色或灰褐色。
与同期其他瓷窑的瓷胎胎骨相比,钧窑瓷胎骨要略显厚重一些,但由于其胎质致密,烧造的瓷化程度较高,叩之声音较为清脆。
宋钧的釉色以天青色为主,这种青色常偏向于蓝,因此,有时也称为天蓝色。
此外,尚有月白、蓝灰等色。
官窑器因运用铜红釉的“窑变”工艺技术,色彩更为斑烂夺目、变化万千。
宋钧釉质比较坚密,施釉又厚,因此,器物上釉层显得很肥厚滋润。
又因釉厚而造成釉质下沉,这样器物下部的釉就显得更厚。
民窑器较之官窑器施釉略薄,但由于制作精细,修坯严格,施釉厚薄得当,胎釉结合较好,所以,宋钧一般很少出现流釉、粘足和釉层剥落等的现象。
宋钧施釉时由于坯胎的干燥不当,使釉层产生弯曲的裂痕和缩釉,而在高温烧造时,釉质的流动中,又使之弥合,从而在釉面上形成状如蚯蚓走泥般的弯曲纹痕,俗称“蚯蚓走泥纹”。
钧窑(钧窑系)

宋代钧窑(钧窑系)
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间,由于釉色的相互 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 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钧釉中的紫色是 特别引人注目的,各种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融 合的结果。 钧窑复色釉瓷器的烧成,不仅使
宋代的青瓷色彩尽态极妍,它所产生
变幻无穷的色彩美,为宋代的官窑青 瓷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宋代钧窑(钧窑系)
宋代钧窑特征:
1、 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
2、 釉为乳浊釉,釉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 器物上单独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都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 融合的玫瑰紫色。 3、 圆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是宋钧的特征之 4、器外底普通刷一层芝麻酱色釉,亦为宋钧特 一。 征之一。 5、 器物多为盆、盘、碗、瓶等日常用品,也 烧制奁、洗、尊等陈设慈。盆、洗及尊等宫廷 用器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宋代钧窑(钧窑系)
钧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 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后人在 仿制宋代钧瓷时就无法烧出同样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
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瓷的重要依据。宋钧瓷另一特征是
器外底普遍刷一层芝麻酱色釉。 钧窑凡为宫中定烧的陈设瓷,底部均刻 有一、二、三……的编号,编号越小,器物 越大。因钧窑瓷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宋代钧窑(钧窑系) 夕阳紫翠忽成风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省禹州市,古属钧州, 故名钧窑。创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 造,影响扩展到河北、山西两省,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钧 窑体系。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其独特之处是使用窑 变色釉,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钧窑有两大特色, 即乳光釉和窑变。钧窑的基本釉色是深浅不同的 各种青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由于 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 色窑变,有玫瑰红、砂珠红、海棠红、茄皮紫、 胭脂红、鸡血红许多种。
北宋、金、元钧窰瓷器的特征

北宋、金、元钧窰瓷器的特征钧窰为北宋的五大名窰:汝、官、哥、钧、定之一。
窰址在现在的河南省禹县。
钧窰烧造瓷器的时间为:创烧於唐代,鼎盛於北宋,发展於金、元,前後历经三朝,长达700多年的时间。
钧窰是一种乳浊釉瓷,属北方的青釉瓷器,它与其他青瓷最大的不同是:原始青瓷是以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青釉,绿釉瓷。
而钧窰是以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天蓝,窰变红、紫釉瓷。
因此,钧窰烧出了两大类钧瓷:一种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如:玫瑰红、海棠红、丁香紫、葡萄紫、茄皮紫等色。
另一种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如:天蓝、天青、月白和蓝地红斑等色。
铜红釉瓷的烧成,为我国的制瓷工艺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为後来元代的釉里红;明代的霁红,宝石红;清代的朗窰红,豇豆红的烧造成功,起到了开山鼻祖的作用。
北宋钧窰,器形多为仿古铜器形如:尊、盆、托、洗、高足盘、玄纹瓶、凤首龙柄壶等。
钧窰瓷器随北宋的灭亡,宋室南迁,烧造技术也随之消亡。
南宋已无钧窰瓷场,金、元两朝始终没能够烧造出达到北宋御窰场钧窰水平的瓷器。
北宋钧瓷历代有仿,但历仿不及。
金代仿钧,胎体釉色虽像,但釉面开片,红釉斑块漂浮,吹洒所至;元代仿钧,釉面棕眼粗大明显,红釉斑块漂浮,涂刷而至。
缸瓦泥胎,粗重厚笨,施釉不到底,釉流如蜡泪。
圈足露胎,内外无釉。
明代宣德仿钧,已不在河南地界。
釉色虽像,但景德镇白瓷胎细润光滑,胎体规整、轻薄。
釉面桔皮纹棕眼,釉内气泡大,中、小聚集,仿气过重。
清雍正唐英仿钧,釉、形都像,但景德镇御窰场的高白度瓷胎和釉中密集堆积的细润气泡,以及釉面薄亮光滑的外表,个个如同「出水芙蓉」,总给人一种宋釉清骨器的感觉。
近、现代仿钧,胎、釉、形更是相差甚远,一眼可辨。
故此,北宋钧窰器自南宋起已是宫中珍宝,被南宋宫中刻有「丰华」等字样,以做标记。
现就七件有代表性的北宋、金、元钧窰瓷器,来论述其各朝代钧瓷的共同特徵和不同特徵。
首先,论北宋、金、元三朝钧窰瓷器的共同特徵。
既然金、元两朝的钧窰瓷器都是仿北宋钧窰瓷器的,那麽,它就应该有仿像的地方,就应有其能够被称作「钧瓷」的特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元时期钧窑与钧窑系的特点
∙2009-8-8 10:10:55来源:互联网跟帖0 条
∙钧瓷大碗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的传说。
据记载: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的兴起在宋徽宗时期。
当时,奇花
∙
钧瓷大碗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的传说。
据记载: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的兴起在宋徽宗时期。
当时,奇花异木聚集京城,器皿需用量急剧增多,钧窑产品供不应求,民间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和“黄金有价钧无价”的评说。
据近年考古发掘资料分析:钧窑的烧造历史始于晚唐、盛于北宋、遗续于金元,前后达700余年,以河南省禹县(古称钧州)为中心,向四周扩展。
钧窑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以神重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
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也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
宋“靖康之变”(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
到金、元时代,钧瓷才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火遍全国。
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
清朝晚期,钧瓷复苏。
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余家。
民国年问,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
至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1955午,钧瓷才在它的故乡——禹州市神后镇得到恢复。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其瓷器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窑变美妙,彩色缤纷”为其他窑
口的产品所不及。
尤其是钢红窑变釉,在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
青色虽色泽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成为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其瓷器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叩之声圆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典雅。
钧瓷烧成工艺也不同于其他,为二次烧成,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
钧窑瓷器卜所出现的红紫色相是由于在釉中加入铜,铜红对窑温和烧成气氛比较敏感,必须在还原焰1250℃以上才能出现美丽的效果,条件稍稍偏离就得不到正常的红色,技术难度比较大。
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独一无二的,古人曾用“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
峡谷飞瀑菟丝缕,夕阳紫翠总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窑变微妙之美。
它的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其中最著名的有:玫瑰紫、葡萄紫、茄皮紫、海棠红、鸡血红、朱砂红、胭脂红、火焰红、葱翠青、鹦哥绿等。
另外还有各种深浅色调的监色乳光釉,如天青、天蓝、月白、碧蓝、米黄诸色。
钧窑瓷器还有一个叫显的特征就是“蚯蚓走泥纹”。
这种纹是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使其出现裂纹。
然后再上釉,使釉料流入空隙填补裂罅,进人二次高温烧制才成的。
在宋代,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更好地向朝廷交差。
制作上艺非常精细:首先是将取回的泥料去掉石子、草根等所有杂质后.露天堆放,让它饱经日晒雨淋。
上冻解冻后,再日晒雨淋、再上冻、再解冻,使泥料完全疏松风化。
然后,以石头砌一圆形槽.放上泥料,槽中间插一木桩,用木作轴,木杆与耙连接.可以绕轴转动,木轴上端连以牛鼻绳,往泥料中加水,赶牛沿着石槽外走,泥就被耙碎,变成泥浆,再沉淀陈腐,放出浮水,再加风干,然后练泥。
用铲子将泥铲起,反复拍打。
彩釉也用当地的釉石,敲碎成核桃般大小,然后用石碾碾成粉,去掉杂质釉粉,用无杂质之草木灰浆配釉。
配釉时浆水必须要匀。
为官家和皇宫制作的钧瓷,必须要用颍河的水。
据说:该水出于嵩山幽谷,那里是金玉玛瑙的产地,饱经日月精华,蕴有山川精灵,融天地万象气质。
将泥料用陶轮拉坯成型,然后用圆雕浮雕装饰,或用模子印制。
坯胎成型后,先将其加温到100℃,然后缓慢冷却,到100℃后开窑,此乃素烧。
接着在冷却的坯胎上施釉彩,重新入窑烧制成品。
唐末宋初是“青一色”的,后来变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在多窑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对风向、温度和选料、窑址等方面都有很深的讲究,有人说“钧窑万变,难在烧成,贵在窑变”,十烧九不成,所以钧窑产品才显得名贵。
经过窑变出来的瓷器,宛若“峡谷飞瀑菟丝缕,夕阳紫翠总成岚,绿如春水初升日,红如朝霞欲上时”,就像一幅天然的绘画。
所以,宋徽宗下旨,除了宫廷收藏外,禁止民间收藏钧窑瓷器。
在御用钧窑瓷器中主要有两种形式的铭文:一是于烧前刻在坯胎上的“奉华”、“省符”;二是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刻的清宫殿名,是器物陈设处所的标志,如……养心殿”、……重华宫”、“景阳官”等。
除上所述,最多见的是在花盆、盘、洗、尊等陈设器的底部,刻“一至十”之间的数字标号。
大多刻于烧前的坯体上,极少的是在器成后补刻的。
数字标号,是器物型号规范化和统计烧制件数的标记。
被世人所称颂的宋代五大名瓷,发展到元代,其中的汝、官、哥、定四窑已销声匿迹,
唯独钧窑生命力极强,自成窑系。
元代末期,钧窑的生产在北方已逐渐衰落,但由于其历史的影响,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的仿钧又悄然兴起,并在仿烧中创出新的釉色品种,如江苏的宜兴、江西省的景德镇以及广东省的石湾窑等。
元朝统治时期,北方定窑、耀州窑已经走向衰弱,钧窑和磁州窑则继续发展。
元代钧窑系的烧造仍在河南禹县,这时期钧瓷的影响比宋朝还大,烧钧瓷的窑口在河南广有分布,河北、陕西也有,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
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子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紧密,釉子略粗,有大气泡和棕眼。
颜色一般是月白色后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色彩斑,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铜元素在高温中的自然晕散。
釉厚,自然垂釉多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
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采用模具贴花或堆塑纹饰,纹饰模糊不清。
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
碗多敛口、收腹、小圈足,底足心有旋削残留的鸡心凸起。
炉多直口或浅盘口,直颈,鼓腹,有三个小尖足或兽足。
与宋代钧窑瓷器相比,元代钧窑瓷器流传后世的数量要多,但其价值与宋钧却相差很大,主要是因为元钧瓷胎质粗松、釉色僵硬、存世量多。
元代钧窑继续生产宋钧的传统品种天蓝釉、月白釉和蓝釉红斑器,以月白色釉为主,此时已不见玫瑰紫釉和海棠红釉;造型多为民间生活用具,已不见陈设用具;装饰则采用色釉、堆帖花和镂雕三种技法。
北宋时钧窑已影响河南省内一些瓷窑,金元时期影响面更为扩大,不仅今河南省内烧钧窑的瓷窑有了显著增加,而且影响及至今河北、山西两省,形成了一个钧窑系。
但是钧瓷的早期历史仍然很不清楚,一些唐代遗址只是提示钧窑早期与唐代花瓷有关。
钧窑形成窑系在北方诸窑中是最晚的,时间延续到元以后。
1.河南临汝东沟窑
临汝窑窑址共发现八处,其中:宋代三处,元代五处。
宋代三处窑址分布在大峪店区的有东沟及陈家庄。
东沟窑所烧的青瓷既具有汝窑特征,又具有钧窑特色,可以看出两窑的影响。
东沟窑的扳沿洗,具有典型宋钧窑的特征。
洗底轮旋有凹入的浅圆窝,在天蓝釉地里带几块玫瑰紫色斑点。
这种洗也有通体施青绿色釉的,釉色介于钧、汝之间,釉质纯粹滋润,可说烧制得恰到好处。
这种洗都是里外施满釉,洗底留有支钉烧痕,也具有两窑共有的支烧特色。
2.宜兴窑(欧窑)、景德镇窑(炉钧)、石湾窑(广钧)仿钧
江苏宜兴窑仿钧始于明代,仿钧作品有“宜钧”之称。
以明代后期欧子明的作品最为成功,也称欧窑器。
江西景德镇仿钧最早始于明成化时期,盛于清雍正至乾隆年间,其仿钧作品被称之为“炉钧”。
广东石湾窑仿钧始于明代后期,清代仿钧成风,素有“广钧”之称。
釉以蓝色为基调,搭配白、红、紫诸色。
有一种蓝釉,由于流淌,有“雨淋墙”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