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
磁州窑

磁州窑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有延续。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概况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
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
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
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的历史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
磁州窑鉴定最简单方法

磁州窑鉴定最简单方法磁州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窑之一,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风格备受推崇。
对于许多收藏家和爱好者来说,鉴定磁州窑的年代和真伪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以下是磁州窑鉴定最简单方法:一、观察器形磁州窑的器形多样,不同时期和类型的磁州窑器形有其独特的特点。
观察器形时,应特别注意口、颈、肩、腹、足等部位的特征。
例如,宋代磁州窑的瓶、罐等器物造型古朴,元代则显得较为粗犷。
如果器形与时代特征不符,应考虑其真伪。
二、查看胎质磁州窑的胎质有明显特点,可以通过观察胎质来鉴别真伪。
一般来说,宋代磁州窑的胎质较为细腻,颜色为灰白色或浅灰色;元代磁州窑的胎质则较为粗糙,颜色略显黄白。
如果发现胎质与时代特征不符,应保持警惕。
三、检查釉色釉色是磁州窑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时期和类型的磁州窑釉色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般来说,宋代磁州窑的釉色以白中带黄或灰白为主,元代则略显青白。
检查釉色时,应注意其是否与时代特征相符,并注意观察釉质的透明度、光泽度等特点。
四、查看纹饰磁州窑的纹饰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时期和类型的磁州窑纹饰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般来说,宋代磁州窑的纹饰以花卉、鱼禽、龙凤等为主,元代则增加了人物故事等题材。
查看纹饰时,应注意其是否符合时代特征,并注意观察纹饰的构图、线条等特点。
五、辨识款识款识是磁州窑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时期和类型的磁州窑款识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般来说,宋代磁州窑的款识多为刻款或印款,元代则多为书写款。
辨识款识时,应注意其字体、笔划、结构等特点,并与时代特征进行比对。
中国十大名窑:磁州窑

中国十大名窑:磁州窑来源: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南有景德,北有彭城”这个关于陶瓷的俗语,流传甚广。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是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
因其主要窑场位于古磁州(今河北邯郸峰峰矿区和磁县一带)而得名。
磁州地区的烧陶制瓷历史源远流长,早在75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磁州的先民就已经能够烧制陶器,到了宋代,磁州窑进入鼎盛时期,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民间窑系。
这时的磁州窑直系窑口生产主要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以峰峰矿区临水、彭城为主的滏阳河流域;一个是以磁县观台为主的漳河流域。
观台窑的生产到元代几近衰亡,而临水、彭城窑口却一直延续下来,生产规模也日趋壮大,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并逐渐形成了以磁州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庞大的磁州窑系。
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是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
因其窑厂主要位于古磁州而得名。
磁州窑的烧陶制瓷历史源远流长。
古代磁州地域即今河北邯郸的峰峰矿区、磁县和武安等地,早在七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先民们就已经能够烧制陶器,这一地区曾多有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及商周的灰陶和战国印纹硬陶;并已出现了制陶作坊,标志着制陶的生产已初具规模。
汉代磁州的釉陶臻于成熟,魏晋和南北朝时期已完成了釉陶向粗瓷青瓷的转化,开始烧制白瓷。
隋唐五代的化妆白瓷在工艺技术上更趋成熟,胎釉蔚为大观。
宋代磁州窑进入鼎盛,并跃然成为中国最大的民间窑系。
这时直系窑口生产主要分布在以峰峰矿区临水、彭城为主的滏阳河流域和以磁县观台为主的漳河流域。
观台窑与元代几近衰落;临水、彭城窑口则薪传于今,生产规模日益壮大,遂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
磁州窑瓷器面向大众而品相纷华,在宋元众多瓷窑中风骚独领。
它以施用化妆土为基本特征,创造了丰富的装饰技法,即有各类色釉装饰、刻划花、剔花、白地黑花、白地釉下绘划花,又有红绿彩、低温铅釉三彩和印花白瓷、印花青瓷等三十多种;尤其是铁锈花技法突破了五大官窑单色釉的局限,具有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并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古代陶瓷美学的新境界;为以后青花和五彩瓷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关于磁州窑的故事

关于磁州窑的故事
摘要:
一、磁州窑的起源与发展
二、磁州窑的技艺特点
三、磁州窑作品的鉴赏与收藏价值
四、磁州窑在我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正文:
磁州窑是我国著名的民间陶瓷窑场之一,起源于北朝时期,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繁荣与发展。
它以地处磁州(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而得名,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间陶瓷窑场之一。
磁州窑的技艺特点独具魅力。
其作品以民间生活为题材,形式多样,寓意丰富。
磁州窑的陶瓷制品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日用陶瓷,如碗、盘、罐、壶等;另一类是观赏陶瓷,如瓶、尊、罐、壁画等。
磁州窑的作品以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为主要装饰手法,独具风格。
釉下彩绘技艺高超,画面清晰,色彩艳丽,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釉上彩绘则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图案生动,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情。
磁州窑作品的鉴赏与收藏价值在于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首先,磁州窑作品具有悠久的历史,见证了我国陶瓷工艺的演变与发展,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其次,磁州窑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题材,使其成为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磁州窑作品的稀有性和市场需求使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成为收藏家们追逐的热门藏品。
在我国陶瓷史上,磁州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我国陶瓷工艺的进步,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
同时,磁州窑的影响深远,不仅传播到我国各地,还影响到国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总之,磁州窑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技艺和丰富的作品成为民间艺术和陶瓷文化的瑰宝。
对磁州窑的研究

对磁州窑的研究磁州窑是中国传统的陶瓷窑炉之一,起源于唐朝,发展至明清时期。
它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磁县境内,因此得名磁州窑。
磁州窑的瓷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磁州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代时期,磁州窑主要生产瓷器的原料是红色陶土,经过精心制作和烧制,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红釉陶瓷。
这种红釉瓷器在唐代的宫廷和贵族中非常受欢迎,成为了时代的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磁州窑的工艺逐渐发展,技术也逐步提高。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采用青瓷的制作工艺,并且在烧制过程中加入了铁元素,使得瓷器呈现出独特的青绿色。
这种青瓷瓷器在宋代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出口到了世界各地。
明代时期,磁州窑进一步发展壮大。
明代的磁州窑主要以青花瓷为主要产品,其特点是在瓷器表面绘制精美的蓝色花纹。
这种青花瓷器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备受青睐。
明代的磁州窑瓷器不仅在国内市场上畅销,还远销到东南亚和西亚等地。
磁州窑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其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还包括对瓷器的分类和鉴定。
根据烧制温度和釉色等特征,瓷器可以分为高温瓷和低温瓷。
高温瓷主要指的是以青瓷和白瓷为主的瓷器,其烧制温度在1200摄氏度以上。
低温瓷则是指烧制温度在1000摄氏度以下的瓷器,如黑瓷和青白瓷等。
通过对瓷器的分类和鉴定,可以更好地了解磁州窑的历史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磁州窑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
通过对窑址的发掘和遗址的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磁州窑的生产规模和烧制工艺。
同时,科学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可以对瓷器的成分和年代进行准确的判断。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磁州窑的文化遗产,还可以为相关的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对磁州窑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到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磁州窑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也能够提高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磁州窑观后感

磁州窑观后感磁州窑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艺,吸引了无数艺术爱好者和文化遗产保护者前来观赏和学习。
近日,我有幸亲临磁州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独特魅力。
以下是我对于磁州窑的观后感。
一、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磁州窑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一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参观过程中,我发现磁州窑以其精美的陶瓷制品,展现了中国古代陶瓷的卓越艺术成就。
无论是明代的青花瓷,还是元代的釉里红,每一件作品都展现了艺术家的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磁州窑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二、精湛的工艺技艺在参观过程中,我深深被磁州窑的工艺技艺所折服。
无论是烧造过程中的温度控制,还是绘画时的纹饰设计,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陶艺师傅们进行精心调整和处理。
尤其是釉下彩技法,需要艺术家们精确计算颜料的含量和烧制温度,才能使陶瓷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
这种精湛的工艺技艺不仅需要对材料的熟知,更需要艺术家们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三、独特的艺术风格磁州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青花瓷上的青花纹饰,釉里红上的如火如荼的红彩,每一件作品都透露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磁州窑的艺术风格独特而独到,展现了中国陶瓷的博大精深。
艺术家们通过对纹饰的巧妙运用和创新,使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
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磁州窑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不断与当代进行着融合与创新。
在磁州窑博物馆中,我看到了很多融入现代元素的陶瓷作品,如结合了当代艺术手法的创作,使得陶瓷作品更具现代感。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仅保持了磁州窑的独特性,也使其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磁州窑的独特魅力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观赏磁州窑的陶瓷作品,我不仅欣赏到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才华和精湛技艺,更感受到了中国古代陶瓷的博大精深。
相信磁州窑这一瑰宝将会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发光发热,为我们传递更多艺术的美好。
磁州窑鉴定方法

磁州窑鉴定方法磁州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器窑口之一,产地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其瓷器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瓷器的瑰宝之一。
鉴定磁州窑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外观特征鉴定法磁州窑的瓷器通常呈灰白色或米黄色,釉面光滑细腻,釉色均匀。
在釉面上常可见到痕迹明显的细纹,这是磁州窑的特征之一。
此外,磁州窑的瓷器造型多样,有瓶、罐、盘、碗等各种器型,鉴定时需注意与其他窑口的瓷器进行对比,以准确判断。
二、胎质鉴定法磁州窑的胎质坚硬致密,质地细腻,没有明显的杂质。
在磁州窑的瓷器胎质上可以看到一种细小的气孔,称为“鱼子眼”,这也是磁州窑的特征之一。
此外,磁州窑的瓷器胎质呈白色或灰白色,与其他窑口的瓷器进行对比,可以更好地鉴定。
三、釉面鉴定法磁州窑的瓷器釉面通常呈白色或稍带青灰色,釉面质地光滑细腻。
在釉面上可以看到一种细微的裂纹,称为“鱼鳞裂纹”,这也是磁州窑的特征之一。
此外,磁州窑的瓷器釉面有一种类似于蜡油的光泽,与其他窑口的瓷器进行对比,可以更好地鉴定。
四、装饰纹饰鉴定法磁州窑的瓷器装饰纹饰多样,常见的有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
其中,花卉纹饰是磁州窑的特色之一。
在装饰纹饰上,磁州窑的瓷器常采用刻线、刻花等手法,线条流畅,纹饰清晰,刻画细致。
鉴定时需注意纹饰的风格和技法,与其他窑口的瓷器进行对比,以得出准确的鉴定结果。
五、器型特征鉴定法磁州窑的瓷器器型多样,常见的有瓶、罐、盘、碗等各种器型。
在鉴定时,需注意器型的形状、比例和工艺等特征,与其他窑口的瓷器进行对比,以确定是否为磁州窑的产品。
鉴定磁州窑的方法主要包括外观特征鉴定法、胎质鉴定法、釉面鉴定法、装饰纹饰鉴定法和器型特征鉴定法。
在进行鉴定时,需要对磁州窑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并与其他窑口的瓷器进行对比,以准确判断。
同时,鉴定过程中需注意细节,综合各个方面的特征,以得出准确的鉴定结果。
磁州窑烧制艺术特色

制作流程与技术
拉坯成型
采用传统轮制技术,将瓷泥拉 坯成型,形成各种器型。
雕刻装饰
在坯体半干时进行雕刻、划花 、剔花等装饰手法,增加器物 的艺术美感。
上釉装饰
根据不同器型和装饰需求,采 用不同的上釉方式,如浸釉、 喷釉、涂釉等。
彩绘装饰
在釉面上进行彩绘,磁州窑的 彩绘技法独特,多采用黑、白 、红等色彩,线条流畅、构图
磁州窑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其烧制技艺和艺术风格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在磁州窑的瓷器上 ,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如吉祥图案、山水画、诗词等,这些元素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 厚底蕴,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磁州窑的瓷器造型和装饰手法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瓷器的造型常常以仿生、仿自然为主 ,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装饰手法则以刻、划、剔、绘等多种方式为主,展现出中国传统 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
实用性与审美性结合
磁州窑的造型设计注重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结合,既考虑了 使用功能,又注重造型的美观和艺术性,使得器物既具有 实用性又具有观赏价值。
地域特色
磁州窑的造型设计深受当地文化和民俗的影响,具有浓厚 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 化传统。
装饰手法
白地黑绘
贴花
磁州窑最典型的装饰手法是白地黑绘, 即在白色的瓷胎上用黑色的釉料进行 绘画,具有简洁明快、黑白对比鲜明 的特点。
除了传统的技艺,磁州窑还注重在传统的基 础上进行创新,如引入新的装饰手法和材料 ,尝试新的烧成方式和技术,使得磁州窑的 产品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这种创新精神是磁州窑能够长久发展的关
键之一。
现代技术的运用与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磁州窑也积极引入现代技术来提升其制作水平和效率。例如,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设计和制造陶瓷产品,减少手工制作的难度和误差。同时,引入现代化的烧成技术和设备,可以 更加高效地完成烧制过程,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
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
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风格独特的磁州窑瓷器,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继承了唐代南北民窑的特点,融入本地特色,精细粗犷并存,豪放工致兼有,与同时期的五大名窑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作品更具有浓厚的民间情趣,装饰形神兼备,别开生面,颇具北方特色。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
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历史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
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
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
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
磁州窑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
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
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
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
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
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
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
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
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
磁州窑由于目前的存世量很少,所以它的历代产品都成为国内外珍惜的藏品。
金代磁州窑的装饰风格趋于简化。
到了元代,彭城地区的磁州窑又掀起了一个制瓷高潮,除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大型器物的生产也增多。
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大、圆浑,纹饰主要有云龙、云风、云雁和鱼藻纹等。
1973年,在彭城大路沟曾出土有“大元国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并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鱼藻盆残片。
其型制、装饰风格与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鱼藻盆极为相似。
近年来,在彭城的旧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规模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元代瓷器、瓷片明代彭城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并在彭城设置了官窑,在磁州南关设立了存放官家酒坛的仓库——“官坛厂”,以备顺滏阳河舟运入京。
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北方瓷都。
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窑又进入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窑场增多,窑型改大,品种增多,产量增大,日用瓷覆盖民间市场。
《磁州志》记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
民间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清未由于“洋瓷”的大批调入,致使磁州窑生产下降,品种锐减,传统的艺术风格渐趋没落,彭城镇仅剩缸磁窑130等座,瓷业工人千余名。
磁州窑胎釉磁州窑磁州窑的胎体使用的是当地一种比较特殊的高岭土,结构较疏松,淘炼不细,颗粒粗,常有未烧透的孔隙和铁质斑点,含铝量较高,另外原料中含量铁、钛等着色杂质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
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长石等。
磁州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
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
器物拿在手里感觉不是很重,而民国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坚硬偏厚重。
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也丰富多样,有雕塑、拉坯、盘条、印坯等技法。
磁州窑还往往使用化妆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妆土最早为白色优质瓷土制成的泥浆,是为了适应粗瓷细作,掩饰胎体表面的凹凸不平,从而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
后又出现了有色化妆土。
从馆藏陶瓷枕来看,白釉黑花卧女枕,其赭黄色衣衫即施了一层赭黄色化妆土,上绘黑花,再施透明釉烧制而成。
白釉剔花婴戏莲纹枕是在较厚的化妆土上进行剔刻,再剔去纹饰外的化妆土,亦是化妆土艺术的变化。
珍珠地划花枕,亦先施较厚的白色化妆土,经刻划纹饰、戳印珍珠地后,又在纹饰内着一层色粉,(有的不着色粉)用力蹭擦,使花纹、珍珠地的凹处着满色粉,施釉烧好之后,纹饰内呈褐红色,非常漂亮。
磁州窑巧妙利用化妆土,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化妆土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并达到了高超的水平。
烧制方法,多采用匣钵装烧,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
器内一般多挂釉。
碗、盘一类采用叠烧法,器内留有五个条形支烧痕。
瓶、罐的圈足及枕的底部往往露胎无釉。
白釉多是白中泛黄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质感,釉层也不是很厚,没有肥润感及垂釉现象,不太透明匀净,釉面光泽感不是很强,常见有细碎开片。
这时期还烧造黑釉、绿釉、黄釉、酱釉及孔雀蓝釉、红釉、三彩。
另外在白瓷基础上烧出釉下彩绘,如: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划花填绿彩、白釉釉下酱彩、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白釉红绿黄黑彩等。
磁州窑造型宋代磁州窑瓷器的产量很大,造型也十分丰富,主要生产民间日常用瓷,还有少量的文具、玩具、娱乐用品及各种瓷塑等。
常见的器型有:各式的盘、碗、碟、盏、盏托、渣斗、瓶(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瓜棱瓶、多管瓶)、壶、罐、钵、洗、盆、缸、水盂、笔洗、砚滴、镇纸、炉、香薰、唾盂、灯、盖盒,仿古铜器式样的樽、奁等,尤以多种多样的瓷枕最具代表性。
瓷枕始见于隋代。
最初只是用于陪葬,唐代多为医用脉枕,式样上体轻形小,入宋以后大量生产,形体变大。
人们逐渐认识到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从而开始把它做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的理想夏令寝具。
磁州窑即有长方形、腰圆形、如意头形、花瓣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银锭形、虎形、人形等瓷枕,品种繁多,形式新颖别致,侧重实用性。
磁州窑最突出特点是淳朴、粗犷,大件器皿豪放雄伟,神态端庄古朴,有气魄。
小件器皿制作精美,盘、碗、碟类注重灵巧实用,形体比例,轻重适度,线条干净利落,造型与装饰能够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磁州窑纹饰磁州窑磁州窑的装饰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绘,即用毛笔醮釉料在胎体上绘制花纹。
这时期的纹饰题材不拘一格,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大部分是来源于民间生活,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生动亲切,情趣浓郁而富有幽默感,表现了当时人民群众传统的审美观念。
布局上以传统的中国画写意手法结合图案变化特点,画面既简洁又生动。
同时还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金银器、漆器和织绣工艺对磁州窑的彩绘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花卉纹行笔舒畅流利,花形描绘普遍肥大饱满,活泼多姿,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风格。
动物纹、人物纹及常见的婴戏图纹画意格调清新,平易近人,突出神情描绘,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如马戏、熊戏、童子钓鱼、池塘赶鸭,踢蹴球等,线条流畅,风格豪放,情趣盎然。
磁州窑还大量题写诗文做器物的装饰,这种装饰风格最初始于唐代长沙窑,而磁州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书写方法无一定规格,非常随意。
诗词多出自当时文人之笔,常见有“满庭芳”、“朝天子”、“普天乐”、“阮郎归”等,同时还有民谚俚曲,规劝箴言,处世哲学、吉祥语等。
如:“天下太平”,“众中少语、无事早归”、“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孤馆雨留人”、“国家永安”、“镇宅大吉”、“利市大吉”、“天地大吉”、“长命枕”、“牛羊千口”、“天地大吉一日无事深谢”、“贫居闹市无相识,富住深山有远亲”、“风吹前院竹,雨折后院花”、“清风细雨,黄花绿叶”、“清吉美酒,醉乡酒海”、“甜香味美最为善”、“红花满院”、“道德清净”、“风花雪月”等。
上述题句多写在各种瓷枕上,完全采用民间白话语言,既增加了民间文化气息,又具有吉祥之意,故深受百姓喜爱。
磁州窑款识磁州窑瓷器题写年款的不多,目前仅见到两件,一件是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花长方虎纹枕,枕面一侧题“明道元年(1023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
另一件在英国,枕面刻“家国永安”四字,左书“熙宁四年”(1071年)。
大多数是在枕的底部刻制瓷作坊的标记,如“张家造”、“赵家造”、“王家造”、“刘家造”、“申家造”、“张大家枕”、“李家枕”、“滏阳陈家造”等。
磁州窑传承意义磁州窑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有两点:其一是白地黑褐彩绘,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其二是把诗词、谚语、警句和文学作品作为纹饰,这是很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
现藏于广州博物馆的北宋磁州窑“枕赋”铭长方形枕,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元磁州窑白地赫彩西游记方型枕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磁州窑的制品构图严谨,典雅古朴,形象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展现了宋元时期的社会风俗,为研究这个时期的民间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磁州窑磁州窑瓷器的鉴别磁州窑磁州窑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指称,涉及南北许多窑口。
狭义的磁州窑瓷器(以峰峰彭城镇和磁县观台镇为中心的诸多老窑址)的鉴别有几点要特别注意:(一)关于化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