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
磁州窑制作工艺

磁州窑制作工艺磁州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窑炉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境内。
磁州窑制作工艺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为您详细介绍磁州窑的制作工艺。
磁州窑的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首先是原料的准备。
磁州窑所使用的原料主要是石灰石和粘土。
石灰石经过破碎、筛选、洗净等工序,与粘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陶泥。
接下来是成型工艺。
磁州窑的制作工艺主要有手拉坯和轮拉坯两种方式。
手拉坯是指陶工将陶泥分块,用手指和手掌慢慢拉扯成所需形状。
轮拉坯则是使用陶轮,将陶泥放在陶轮上旋转,利用手掌和手指的力量将陶泥塑造成形。
无论是手拉坯还是轮拉坯,都需要陶工的丰富经验和细腻的手艺。
然后是修整和装饰工艺。
陶器成型后,需要经过修整和装饰的环节。
修整是指将陶器表面的毛刺和瑕疵修整平滑,使其更加光滑细腻。
装饰则是给陶器添加纹饰和图案,磁州窑的装饰主要采用刻花、划花、描金等技法。
这些装饰不仅增加了陶器的艺术价值,还展现了陶工的创作才华。
最后是烧制工艺。
磁州窑的烧制工艺非常重要,它决定了陶器的质量和特色。
磁州窑主要采用炉内烧制,即将陶器放入窑内进行烧制。
磁州窑的烧制温度较高,需要掌握好炉温的控制,以确保陶器烧制成熟度合适、釉面光亮。
烧制过程中,还需要进行釉色的控制,使陶器呈现出磁州窑独特的青瓷效果。
磁州窑制作工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艺术的表现。
在成型、修整、装饰和烧制的每个环节中,陶工都需要倾注大量心血和精力,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
磁州窑的陶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享誉中外,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
磁州窑制作工艺是中国陶瓷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磁州窑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传承,至今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读者能更加了解磁州窑制作工艺的奥秘,欣赏和珍视这一千年传承的瑰宝。
磁州窑制作流程

磁州窑制作流程一、原料选取。
1.1 磁州窑的原料那可是相当讲究的。
咱们得找合适的陶土,这陶土就像磁州窑的根基一样重要。
好的陶土得有一定的黏性,就像那种能把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力量似的。
它不能太松散,不然做出来的瓷器没个型,那可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了。
而且这陶土的质地得细腻,就像小姑娘的皮肤一样光滑,这样做出来的磁州窑瓷器表面才会平整光洁。
1.2 除了陶土,还有釉料。
釉料的选择也是个大学问。
这釉料就像是给瓷器穿上的一件漂亮衣裳。
咱们要挑选颜色纯正、质地均匀的釉料。
比如说那种黑釉,要黑得像夜晚的天空一样深邃;白釉呢,得白得像冬天的初雪一样纯净。
这釉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磁州窑瓷器最后的成色,那可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
二、成型制作。
2.1 有了原料,接下来就是成型了。
手工拉坯是磁州窑传统的成型方法。
工匠师傅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把一块陶土放在转盘上,随着转盘的转动,双手轻轻一拉一捏,那陶土就像听话的孩子一样,慢慢变成了想要的形状。
这个过程可不容易,全靠工匠师傅多年练就的“手上功夫”,那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稍微一个不小心,可能整个坯体就变形了,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那就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2.2 还有一种成型方法是模具成型。
把陶土放进模具里,用力按压,让陶土填满模具的每一个角落。
这个时候得使点劲,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然做出来的坯体不紧实,容易出现裂缝之类的问题。
这两种成型方法各有千秋,不管用哪种,目的都是做出完美的坯体。
2.3 坯体做好后,还得进行修整。
把多余的部分去掉,让坯体的线条更加流畅。
这就好比给一个人修剪头发一样,得精心打理,让它看起来更加精神、美观。
三、装饰绘制。
3.1 磁州窑的装饰可是一大特色。
在坯体干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绘制图案了。
工匠们用毛笔蘸上颜料,在坯体上自由挥洒。
他们画的图案那叫一个丰富多彩,有花卉、人物、动物等等。
就拿花卉来说,画得栩栩如生,就像真的花朵绽放在瓷器上一样。
磁州窑鉴定最简单方法

磁州窑鉴定最简单方法磁州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窑之一,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风格备受推崇。
对于许多收藏家和爱好者来说,鉴定磁州窑的年代和真伪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以下是磁州窑鉴定最简单方法:一、观察器形磁州窑的器形多样,不同时期和类型的磁州窑器形有其独特的特点。
观察器形时,应特别注意口、颈、肩、腹、足等部位的特征。
例如,宋代磁州窑的瓶、罐等器物造型古朴,元代则显得较为粗犷。
如果器形与时代特征不符,应考虑其真伪。
二、查看胎质磁州窑的胎质有明显特点,可以通过观察胎质来鉴别真伪。
一般来说,宋代磁州窑的胎质较为细腻,颜色为灰白色或浅灰色;元代磁州窑的胎质则较为粗糙,颜色略显黄白。
如果发现胎质与时代特征不符,应保持警惕。
三、检查釉色釉色是磁州窑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时期和类型的磁州窑釉色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般来说,宋代磁州窑的釉色以白中带黄或灰白为主,元代则略显青白。
检查釉色时,应注意其是否与时代特征相符,并注意观察釉质的透明度、光泽度等特点。
四、查看纹饰磁州窑的纹饰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时期和类型的磁州窑纹饰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般来说,宋代磁州窑的纹饰以花卉、鱼禽、龙凤等为主,元代则增加了人物故事等题材。
查看纹饰时,应注意其是否符合时代特征,并注意观察纹饰的构图、线条等特点。
五、辨识款识款识是磁州窑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时期和类型的磁州窑款识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般来说,宋代磁州窑的款识多为刻款或印款,元代则多为书写款。
辨识款识时,应注意其字体、笔划、结构等特点,并与时代特征进行比对。
邯郸市磁州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

邯郸市磁州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邯郸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10.10•【字号】邯郸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1号•【施行日期】2024.11.01•【效力等级】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TM〗邯郸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TM〗〖SM〗第21号〖/SM〗《邯郸市磁州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已经2024年8月28日邯郸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2024年9月25日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SR〗邯郸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10月10日〖/SR〗〖TM〗邯郸市磁州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TM〗〖TS〗(2024年8月28日邯郸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2024年9月25日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TS〗〖T〗第一条〖/T〗为了推进磁州窑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促进磁州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T〗第二条〖/T〗本市行政区域内磁州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T〗第三条〖/T〗本条例所称磁州窑,是指创烧于北朝晚期延续至今,形成了影响广泛的磁州窑系,中心窑址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古属磁州),具有独特的施用化妆土工艺,采用剔、刻、划以及将传统中国书画用于器皿表面等装饰技法,其红绿彩装饰技法开创中国古陶瓷单色釉上用彩釉装饰先河,烧制品装饰风格以“白地黑花”“黑地白花”等为主要代表的古代陶瓷文化遗址及其生产业态。
本条例所称磁州窑文化,是指与磁州窑相关,具有历史、科学、经济、艺术、文学等社会价值的窑址、窑具、器物、典籍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造型、色彩、装饰、设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他文化表现形式。
磁州窑

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观台镇。
该地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
磁州窑始烧于宋代,经元代、南宋而终于明。
品种繁多,主要烧白瓷和黑瓷。
产品有瓶、壶、炉、枕、缸、瓮、钵、碗、盘、盆、盒等。
磁州窑产品胎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
白釉普遍带奶白色,不太透明。
均使用化装土,器内一般多挂釉。
碗、盘一类采用叠烧法,器内留有五个条形支烧痕。
在装饰工艺上除黑、褐、绿彩绘外还有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等,所用装饰题材丰富,如马戏、熊戏、童子钓鱼、池塘赶鸭,跷球等等。
线条流畅,风格豪放,富有民间生活情趣。
同时还常见题写唐诗、宋词和民谚警句等,作为纹饰也颇具特色。
元代磁州窑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大、圆浑,纹饰主要有云龙、云风、云雁和鱼藻纹等。
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有两点:其一是白地黑褐彩绘,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其二是把诗词、谚语、警句和文学作品作为纹饰,这是很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
现藏于广州博物馆的北宋磁州窑“枕赋”铭长方形枕,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元代磁州窑白地赫彩“西游记”方型枕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磁州窑烧制瓷器历史悠久,影响很大,到唐、宋时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系。
主要窑口包括有河北省磁县观台窑、河南省鹤壁窑、禹县扒村窑、修武当阳谷窑、登封曲河窑、江西省吉州窑等。
这些窑口产品在装饰技法和工艺上都与磁州窑相似,或者说都在模仿磁州窑,但因各地的胎、釉、彩的原料不同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是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
因其窑厂主要位于古磁州而得名。
磁州窑的烧陶制瓷历史源远流长。
古代磁州地域即今河北邯郸的峰峰矿区、磁县和武安等地,早在七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先民们就已经能够烧制陶器,这一地区曾多有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及商周的灰陶和战国印纹硬陶;并已出现了制陶作坊,标志着制陶的生产已初具规模。
汉代磁州的釉陶臻于成熟,魏晋和南北朝时期已完成了釉陶向粗瓷青瓷的转化,开始烧制白瓷。
磁州窑制作流程

磁州窑制作流程一、原料选取1.1 磁州窑的原料选取可是相当讲究的。
咱先说这陶土,那得是质地细腻、可塑性强的。
就像咱挑水果,得挑那种长得周正、品质好的。
磁州窑的陶土啊,就像是窑工们的宝贝,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
这土要是不好,后面的工序再怎么精心,那也白搭。
1.2 还有釉料,这也是关键。
釉料的配方那可是窑工们代代相传的秘密。
不同的釉料能烧出不同的色泽和质感。
有的釉料能让瓷器表面光滑得像婴儿的肌肤,有的则能烧出那种古朴、厚重的感觉,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充满了故事。
二、成型工序2.1 拉坯是个技术活。
窑工们坐在拉坯台前,就像一位艺术家在创作。
那双手啊,就像有魔法一样。
一块陶土在他们手中,慢慢地就变成了各种形状的坯体。
他们要掌握好力度和速度,多一分则厚,少一分则薄。
这就好比厨师做菜,盐放多放少那可都不行。
拉坯的过程就像是一场舞蹈,窑工的手和陶土在无声地对话。
2.2 除了拉坯,还有印坯这种方式。
印坯就像是给陶土盖个印章,把事先做好的模具往陶土上一按,一个坯体就成型了。
这虽然没有拉坯那么灵动,但也有它的巧妙之处。
印坯可以做出一些形状比较规则、复杂的坯体,效率也比较高。
2.3 修坯也不能马虎。
刚成型的坯体可能会有一些瑕疵,窑工们就得像细心的工匠雕琢美玉一样,把那些多余的部分去掉,把坯体修得光滑、规整。
这时候的坯体就像是一个等待盛装打扮的小姑娘,在窑工们的手下慢慢变得精致起来。
三、装饰工艺3.1 磁州窑的装饰那可是一绝。
绘画装饰是最常见的。
窑工们用毛笔蘸着颜料,在坯体上画画。
他们画的可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像花鸟鱼虫、人物故事之类的。
那笔触啊,就像行云流水一样。
每一笔都充满了窑工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这就好比文人墨客写诗作画,窑工们用坯体当画布,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世界。
3.2 刻划装饰也很有特色。
窑工们用刀具在坯体上刻划出各种图案。
这可不是随便刻划的,那得有技巧。
深浅得当,线条流畅。
刻划出的图案就像浮雕一样,有一种立体的美感。
磁州窑文化发展历程简述

磁州窑文化发展历程简述磁州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窑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磁州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朝,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传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色。
磁州窑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在今天的河北省武清区磁山附近的地方开始烧制陶瓷,磁州因此得名。
唐朝时期,磁州窑的陶瓷制作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其特点是线条简洁、造型端庄、釉色安静柔和。
宋朝是磁州窑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北宋时期,磁州窑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这个时期的磁州窑瓷器以高温釉下彩为主要特色,釉色丰富多彩,形成了“彩点”、“彩带”、“彩条”等独特的装饰技法,表现出细腻的艺术效果。
元朝时期,由于蒙古族统治者的崛起,磁州窑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是磁州窑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生产规模,继续制作出许多精美的陶瓷器。
明朝时期,磁州窑经历了一段低迷期。
明朝初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使得磁州窑的生产陷入停滞。
但到了明朝中期,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安定使得磁州窑重新焕发了生机。
明朝时期的磁州窑主要以瓷杯和瓷碗为主,造型简洁美观,釉色纯净透明,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器型。
清朝是磁州窑的最后一个发展时期。
在清朝时期,磁州窑的发展比较稳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成为了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清朝晚期,磁州窑的装饰技法逐渐变得丰富多样,纹饰细腻精致,釉色明亮清爽。
20世纪初,由于各种原因,磁州窑的产业逐渐衰落。
但是在近年来,人们对磁州窑的热爱和研究重新点燃了磁州窑的希望。
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重视磁州窑的保护和发展,努力挖掘和传承磁州窑的文化价值,使其成为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
总的来说,磁州窑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窑口,其陶瓷制作技术和艺术风格深受后世影响,对于中国陶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磁州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经过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发展,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和技术,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同时,磁州窑的发展也对当地经济和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当地的骄傲和自豪。
磁州窑鉴定方法

磁州窑鉴定方法磁州窑是中国北方宋代的著名窑口之一,以其精美的瓷器而闻名于世。
对于磁州窑的鉴定方法,主要从瓷器的外观特征、胎质、釉质、绘画和烧制工艺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
下面将详细介绍磁州窑的鉴定方法。
一、外观特征磁州窑的瓷器多为白胎或灰胎,釉面呈白色或青白色。
磁州窑的瓷器造型优美,器形多样,常见的有瓶、盘、碗、罐等。
在瓷器的外观特征方面,可以通过观察瓷器的造型、纹饰、器身比例等来判断是否为磁州窑的作品。
二、胎质磁州窑的瓷器胎质细腻,质地均匀,通体坚硬。
可以通过观察瓷器的断面来判断其胎质的优劣,磁州窑的瓷器断面细腻、均匀,质地致密。
三、釉质磁州窑的瓷器釉质晶莹剔透,釉面光滑如玉。
可以通过观察瓷器的釉面光泽、釉面的厚薄和均匀性来判断瓷器的釉质是否符合磁州窑的特点。
四、绘画磁州窑的瓷器绘画精美,以青花和釉里红为主要装饰手法。
可以通过观察瓷器的纹饰风格、线条流畅度、色彩鲜艳度等来判断是否为磁州窑的绘画风格。
五、烧制工艺磁州窑的瓷器烧制工艺精湛,窑变效果明显。
可以通过观察瓷器的釉面变化、胎质颜色变化等来判断其烧制工艺是否符合磁州窑的特点。
通过对瓷器的外观特征、胎质、釉质、绘画和烧制工艺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一个瓷器是否为磁州窑的作品。
然而,磁州窑的鉴定还需要综合考虑时代背景、历史文献、市场价值等因素,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
在进行磁州窑的鉴定时,必须慎重对待,仔细比较和分析各种因素,以确保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磁州窑的鉴定可能较为困难。
因此,在进行磁州窑的鉴定时,最好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通过专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检测,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磁州窑的鉴定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通过对瓷器的外观特征、胎质、釉质、绘画和烧制工艺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其是否为磁州窑的作品。
然而,为了确保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好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州窑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有延续。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概况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
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
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
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的历史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
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
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
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
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
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
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
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
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
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
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
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
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
到了元代,彭城地区的磁州窑又掀起了一个制瓷高潮,除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大型器物的生产也增多。
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大、圆浑,纹饰主要有云龙、云风、云雁和鱼藻纹等。
1973年,在彭城大路沟曾出土有“大元国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并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鱼藻盆残片。
其型制、装饰风格与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鱼藻盆极为相似。
近年来,在彭城的旧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规模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元代瓷器、瓷片。
明代彭城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并在彭城设置了官窑,在磁州南关设立了存放官家酒坛的仓库——“官坛厂”,以备顺滏阳河舟运入京。
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北方瓷都。
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窑又进入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窑场增多,窑型改大,品种增多,产量增大,日用瓷覆盖民间市场。
《磁州志》记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
民间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清未由于“洋瓷”的大批调入,致使磁州窑生产下降,品种锐减,传统的艺术风格渐趋没落,彭城镇仅剩缸磁窑130等座,瓷业工人千余名。
磁州窑瓷器的胎釉磁州窑的胎体使用的是当地一种比较特殊的高岭土,结构较疏松,淘炼不细,颗粒粗,常有未烧透的孔隙和铁质斑点,含铝量较高,另外原料中含量铁、钛等着色杂质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
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长石等。
磁州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
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
器物拿在手里感觉不是很重,而民国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坚硬偏厚重。
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也丰富多样,有雕塑、拉坯、盘条、印坯等技法。
磁州窑还往往使用化妆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妆土最早为白色优质瓷土制成的泥浆,是为了适应粗瓷细作,掩饰胎体表面的凹凸不平,从而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
后又出现了有色化妆土。
从馆藏陶瓷枕来看,白釉黑花卧女枕,其赭黄色衣衫即施了一层赭黄色化妆土,上绘黑花,再施透明釉烧制而成。
白釉剔花婴戏莲纹枕是在较厚的化妆土上进行剔刻,再剔去纹饰外的化妆土,亦是化妆土艺术的变化。
珍珠地划花枕,亦先施较厚的白色化妆土,经刻划纹饰、戳印珍珠地后,又在纹饰内着一层色粉,(有的不着色粉)用力蹭擦,使花纹、珍珠地的凹处着满色粉,施釉烧好之后,纹饰内呈褐红色,非常漂亮。
磁州窑巧妙利用化妆土,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化妆土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并达到了高超的水平。
烧制方法,多采用匣钵装烧,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
器内一般多挂釉。
碗、盘一类采用叠烧法,器内留有五个条形支烧痕。
瓶、罐的圈足及枕的底部往往露胎无釉。
白釉多是白中泛黄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质感,釉层也不是很厚,没有肥润感及垂釉现象,不太透明匀净,釉面光泽感不是很强,常见有细碎开片。
这时期还烧造黑釉、绿釉、黄釉、酱釉及孔雀蓝釉、红釉、三彩。
另外在白瓷基础上烧出釉下彩绘,如: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划花填绿彩、白釉釉下酱彩、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白釉红绿黄黑彩等。
磁州窑瓷器的造型宋代磁州窑瓷器的产量很大,造型也十分丰富,主要生产民间日常用瓷,还有少量的文具、玩具、娱乐用品及各种瓷塑等。
常见的器型有:各式的盘、碗、碟、盏、盏托、渣斗、瓶(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瓜棱瓶、多管瓶)、壶、罐、钵、洗、盆、缸、水盂、笔洗、砚滴、镇纸、炉、香薰、唾盂、灯、盖盒,仿古铜器式样的樽、奁等,尤以多种多样的瓷枕最具代表性。
瓷枕始见于隋代,最初只是用于陪葬,唐代多为医用脉枕,式样上体轻形小,入宋以后大量生产,形体变大。
人们逐渐认识到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从而开始把它做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的理想夏令寝具。
磁州窑即有长方形、腰圆形、如意头形、花瓣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银锭形、虎形、人形等瓷枕,品种繁多,形式新颖别致,侧重实用性。
磁州窑最突出特点是淳朴、粗犷,大件器皿豪放雄伟,神态端庄古朴,有气魄。
小件器皿制作精美,盘、碗、碟类注重灵巧实用,形体比例,轻重适度,线条干净利落,造型与装饰能够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磁州窑瓷器的纹饰釉下彩绘磁州窑的装饰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绘,即用毛笔醮釉料在胎体上绘制花纹。
这时期的纹饰题材不拘一格,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大部分是来源于民间生活,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生动亲切,情趣浓郁而富有幽默感,表现了当时人民群众传统的审美观念。
布局上以传统的中国画写意手法结合图案变化特点,画面既简洁又生动。
同时还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金银器、漆器和织绣工艺对磁州窑的彩绘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花卉纹行笔舒畅流利,花形描绘普遍肥大饱满,活泼多姿,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风格。
动物纹、人物纹及常见的婴戏图纹画意格调清新,平易近人,突出神情描绘,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如马戏、熊戏、童子钓鱼、池塘赶鸭,踢蹴球等,线条流畅,风格豪放,情趣盎然。
诗文装饰磁州窑还大量题写诗文做器物的装饰,这种装饰风格最初始于唐代长沙窑,而磁州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书写方法无一定规格,非常随意。
诗词多出自当时文人之笔,常见有“满庭芳”、“朝天子”、“普天乐”、“阮郎归”等,同时还有民谚俚曲,规劝箴言,处世哲学、吉祥语等。
如:“天下太平”,“众中少语、无事早归”、“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孤馆雨留人”、“国家永安”、“镇宅大吉”、“利市大吉”、“天地大吉”、“长命枕”、“牛羊千口”、“天地大吉一日无事深谢”、“贫居闹市无相识,富住深山有远亲”、“风吹前院竹,雨折后院花”、“清风细雨,黄花绿叶”、“清吉美酒,醉乡酒海”、“甜香味美最为善”、“红花满院”、“道德清净”、“风花雪月”等。
上述题句多写在各种瓷枕上,完全采用民间白话语言,既增加了民间文化气息,又具有吉祥之意,故深受百姓喜爱。
磁州窑瓷器的款识磁州窑瓷器题写年款的不多,目前仅见到两件,一件是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花长方虎纹枕,枕面一侧题“明道元年(1023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
另一件在英国,枕面刻“家国永安”四字,左书“熙宁四年”(1071年)。
大多数是在枕的底部刻制瓷作坊的标记,如“张家造”、“赵家造”、“王家造”、“刘家造”、“申家造”、“张大家枕”、“李家枕”、“滏阳陈家造”等。
磁州窑瓷器的传承意义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有两点:其一是白地黑褐彩绘,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其二是把诗词、谚语、警句和文学作品作为纹饰,这是很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
现藏于广州博物馆的北宋磁州窑“枕赋”铭长方形枕,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元磁州窑白地赫彩西游记方型枕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磁州窑的制品构图严谨,典雅古朴,形象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展现了宋元时期的社会风俗,为研究这个时期的民间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磁州窑瓷器的鉴别磁州窑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指称,涉及南北许多窑口。
狭义的磁州窑瓷器(以峰峰彭城镇和磁县观台镇为中心的诸多老窑址)的鉴别有几点要特别注意:关于化妆土宋金时期磁州窑瓷器的瓷胎练泥还不够精细,较为粗糙,加之当地土质不像高岭土那样纯白,因此,比较讲究的作品一般要在瓷胎外加上一层稍加提纯细练的化妆土,然后在化妆土上进行作画或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