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历史文化述论文
磁州窑演讲稿200字

磁州窑演讲稿200字
磁州窑,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的代表之一,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享有盛名。
磁
州窑的发展,不仅是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缩影。
今天,我将就磁州窑的历史、特点和影响进行简要介绍。
磁州窑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至元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釉色的丰富多彩、器型的多样化和装饰的精美细致上。
其中,青瓷是磁州窑的代表作之一,以其釉色清新、胎体洁白、造型优美而著称。
此外,磁州窑的釉色变化丰富,包括天蓝釉、豆青釉、切片釉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陶瓷的品种。
磁州窑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其产品曾远销世界各地,对世界陶瓷文化的
传播与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磁州窑也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总的来说,磁州窑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瑰宝,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
智慧和勤劳,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磁州窑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继续发光发热,为世人所共享。
谢谢大家!。
千年磁州窑的生产历史与地位

千年磁州窑的生产历史与地位第一篇范文千年磁州窑的生产历史与地位磁州窑,中国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其生产历史可追溯至千年之前,窑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和峰峰矿区。
磁州窑以其丰富的器型、独特的装饰和鲜明的民间艺术风格著称于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磁州窑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早在北朝时期,磁州的陶瓷制作就已经起步,经过隋、唐的过渡,到了宋代,磁州窑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磁州窑以生产青瓷为主,器型多样,装饰简洁大方,深受民间喜爱。
明清时期,磁州窑的生产技艺更加成熟,装饰手法也更加丰富多样。
这一时期的磁州窑产品,既有民间生活的实用器,也有表达民间信仰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品。
如明清时期的磁州窑瓷器上,常见的鱼纹、荷叶纹、缠枝花卉等装饰,都反映了当时民间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趣味。
磁州窑不仅在我国国内享有盛誉,同时也受到了国际陶瓷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其产品远销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对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篇范文3W1H和BROKE模型视角下的千年磁州窑3W1H模型,即What(什么)、Why(为什么)、Who(谁)、How(如何)和Where(哪里)的缩写,是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框架。
BROKE模型,即Background(背景)、Requirements(需求)、Objectives(目标)和Key Results(关键结果)的缩写,是一种设定目标的框架。
我们将运用这两个模型,以全新的视角探讨千年磁州窑的生产历史与地位。
What:磁州窑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具有千年的历史。
其独特的装饰和民间艺术风格使其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Why:磁州窑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其生产历史与地位的形成,还受到社会经济、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Who:磁州窑的生产者和受众主要是北方地区的民众。
磁州窑的源流及老化痕迹

磁州窑的源流及老化痕迹磁州窑是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与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
磁州窑是及生产日用瓷,有生产官用瓷的窑场。
其始烧于北朝,兴于隋唐,臻于宋金元,由明清延续生产至今。
北朝时期主要有临水、北贾壁和曹村等窑场。
隋唐时期临水窑为中心窑场,观台、彭城等窑场均是受其影响发展而来。
至宋金时期由观台窑和彭城、临水等窑长期并存。
金元时期,临水窑不仅生产白地黑花瓷,其红绿彩瓷及印花白瓷(仿定窑)也为观台窑所不及。
漳河北岸的观台窑因为品种繁多、装饰技法丰富及纹饰精美,所以最具有代表性。
到了元末明初,因漳河改道,遂导致观台窑停烧,彭城、临水等窑后来居上。
在磁州窑的装饰当中,白地黑花最具有代表性。
而最令人叹服的也是较为稀有的品种,同时兼备审美及实用价值。
此外,磁州窑还烧造白釉剔、划花、黑釉剔、划花、白地黑花配剔划花、珍珠地、三彩和仿定等品种。
白地黑花是宋代磁州器最为主要的装饰技法。
又称“白釉釉下黑彩”,是指在施白色化妆土的胎体上,以毛笔为工具,蘸“斑花石”颜料(褐彩),绘出各种纹饰图案,在罩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
磁州窑的器形主要有瓶、瓮、枕、坛、盘、碗、盆、罐、钵、炉、盒、水注、盏托及佛,观音塑像等。
磁州窑的纹饰线条粗犷豪放,题材丰富多彩,如龙、凤、动物、人物、花鸟、鱼藻及山水等,并善于将图案、吉语、诗词、歌赋、警句、格言及民俗、生活形态等,融入于陶瓷艺术当中,这一装饰风格是宋金时期大批文人参与制作的结果。
磁州窑北宋早期的装饰技法主要以点彩、刻花为主;北宋晚期至金代早期,以剔花、绘花为主;金代中晚期以绘划花、绘花为主,还有三彩;元代以绘花为主。
磁州窑的瓷枕形制多样,有山形(叶子形、如意形)、豆形、腰圆形、兽形和几何形等。
“山形”枕即“如意形”“叶子形”最为常见。
该类枕的形制中间凹,外缘高,形成一个弧面。
磁州窑文化进入现代艺术设计课堂论文

磁州窑文化进入现代艺术设计课堂论文摘要:以磁州窑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曾经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却面临着生存与灭亡的尴尬境遇。
将磁州窑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课程结合起来,即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也是对现代教育教学进行创新的重要手段。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二者的有机融合,无论对于中国文化,还是对于教育体系,都十分重要。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是当代艺术设计课堂的重要资源,磁州窑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都具有极大的教学价值。
本文以磁州窑文化与现代艺术课堂的互动结合为研究思路,对磁州窑文化在现代艺术课程的运用模式及可行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与分析,以期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路。
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慢慢积累起来的智慧结晶。
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大多带有浓厚的中国本土特色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瓷窑,也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间民窑。
磁州窑文化源起于古老的磁山陶器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具有黑白对比、典雅朴实、苍劲有力的特点。
将磁州窑文化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有利于现代艺术设计课程资源的开拓和发展,而且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和创新精神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磁州窑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课程互动发展的基本思路1.现代艺术设计课程是磁州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磁州窑文化伴随着悠久的历史和兴衰起复,传承和发展到今天,与其它传统文化一样,正面临着生存的重要挑战。
磁州窑曾经作为我国宋代北方的最大民间窑系,不仅对我国,对朝鲜、泰国、越南以及东南亚等国家,都有着深远的文化影响。
从建国到现在,我国政府在恢复磁州窑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对磁州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仍然任重而道远。
笔者认为,要想摆脱磁州窑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无疑是最为有效,也最为快捷的方式。
磁州窑的作文

磁州窑的作文
《磁州窑,那独特的魅力》
嘿,咱今天就来聊聊磁州窑。
我还记得那次我去参观磁州窑的展览,哎呀呀,那场景真的是让我印象深刻极了!
一进展厅,我的眼睛就被那些精美的磁州窑作品给吸引住啦。
各种各样的瓷器摆在那儿,有瓶子、罐子、盘子啥的,那图案可别提多好看了,花花绿绿的,什么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的。
我当时就凑近了一个画着大牡丹花的瓶子前,仔细地端详起来。
我就寻思着,这古人咋就那么厉害呢,能在这瓷器上画出这么漂亮的花儿来,那花瓣儿画得跟真的似的。
我还拿手轻轻地摸了摸那瓶子,哇,那触感,凉凉的、滑滑的,可舒服了。
我接着往前走,看到了一个正在现场展示制作磁州窑的师傅,只见他熟练地揉着泥巴,然后把泥巴放在一个旋转的盘子上,两只手就那么巧妙地摆弄着,不一会儿一个罐子的形状就出来了。
我就在旁边瞪大了眼睛看着,心里想这也太神奇了吧。
然后那师傅又拿着一支笔开始在罐子上画画,那动作行云流水的,感觉就像在纸上画画一样轻松。
我在那看了好久,真的是被这种传统技艺给深深折服了。
从那次参观后,我对磁州窑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真的,这磁州窑就是咱们传统文化里的宝贝呀,它承载着历史和技艺,让我们看到了先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说起来,我现在还时常想起那次看到的那些漂亮的磁州窑作品呢,它们就像是一个个会说话的小精灵,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总之啊,磁州窑真的是太有趣、太独特啦,有机会的话,大家可都去好好欣赏欣赏哟!。
陶瓷历史文化(68):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㈣磁州窑成就①

陶瓷历史文化(68):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㈣磁州窑成就①磁州窑作为著名的民窑,对中外陶瓷历史的影响之大,与中国北方民间生活及民间艺术文化联系之密切,是中国陶瓷历史长河中绝无仅有的,不讲磁州窑,不足以彻底讲清楚中国陶瓷文化。
那为什么现在才讲?因为没有铺垫讲不好。
长期以来,磁州窑虽蓬勃发展、生机勃勃、老百姓喜闻乐见,但作为一个纯粹的北方民窑,其产品不被贵族、士大夫阶层重视,不被历朝历代收藏界青睐,甚至很少被文献所提及。
即使被提及,也是带着有色眼镜,贬多褒少、极不公允。
所以讲磁州窑没有很好的铺垫是很突兀的、很难讲清楚的。
在讲完越窑、邢窑、汝窑、钧窑、定窑、官窑、哥窑、龙泉窑、建窑等历史名窑之后,我认为时机已经成熟。
现在,我就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磁州窑,给大家作一个交代。
四磁州窑的成就(上)前面提到过,历史上磁州窑的文献记载很少,即便有也大多评价不公、认识不清。
事实上,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历史长河中成就巨大、影响深远——磁州窑成就之一——扎根民间为百姓,得以致远根据现有的考古证据证实,磁州窑是我国所有古代瓷窑中,生命力最顽强、延续时间最长的瓷窑之一,至今还窑火不断,什么原因?很多专家、学者总结有诸多原因。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磁州窑作为纯粹的民窑,自初创以来,就一直扎根民间以服务当地、服务百姓为主,并持续保持这一定位。
宋代磁州窑黑剔花缠枝牡丹纹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很多收藏界人士,总喜欢动辄给一些窑口冠以“官窑”头衔,或者总想找些蛛丝马迹来跟官窑扯上关系,如邢窑、定窑、汝窑等等,其用意是什么?始作俑者的目的不外乎为提升手中藏品的市场价值,是铜臭味在作怪,而跟风者大多源于不加考证的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我在之前的文章,对此有过讲述。
北宋磁州窑白地褐彩梅花点纹长颈瓶高21.4、口径8.9、腹径12.8、底径7.1cm 日本东京富士美术馆藏事实上,瓷器自诞生起,在生活用器方面,主要以仿青铜器、金银器为主,初期的质量还相当粗糙,并不为上层社会尤其皇族器重并首先使用,除明器外其主要使用人群是中下层人士或民间百姓。
磁州窑文化发展历程简述

磁州窑文化发展历程简述磁州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窑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磁州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朝,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传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色。
磁州窑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在今天的河北省武清区磁山附近的地方开始烧制陶瓷,磁州因此得名。
唐朝时期,磁州窑的陶瓷制作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其特点是线条简洁、造型端庄、釉色安静柔和。
宋朝是磁州窑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北宋时期,磁州窑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这个时期的磁州窑瓷器以高温釉下彩为主要特色,釉色丰富多彩,形成了“彩点”、“彩带”、“彩条”等独特的装饰技法,表现出细腻的艺术效果。
元朝时期,由于蒙古族统治者的崛起,磁州窑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是磁州窑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生产规模,继续制作出许多精美的陶瓷器。
明朝时期,磁州窑经历了一段低迷期。
明朝初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使得磁州窑的生产陷入停滞。
但到了明朝中期,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安定使得磁州窑重新焕发了生机。
明朝时期的磁州窑主要以瓷杯和瓷碗为主,造型简洁美观,釉色纯净透明,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器型。
清朝是磁州窑的最后一个发展时期。
在清朝时期,磁州窑的发展比较稳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成为了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清朝晚期,磁州窑的装饰技法逐渐变得丰富多样,纹饰细腻精致,釉色明亮清爽。
20世纪初,由于各种原因,磁州窑的产业逐渐衰落。
但是在近年来,人们对磁州窑的热爱和研究重新点燃了磁州窑的希望。
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重视磁州窑的保护和发展,努力挖掘和传承磁州窑的文化价值,使其成为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
总的来说,磁州窑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窑口,其陶瓷制作技术和艺术风格深受后世影响,对于中国陶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磁州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经过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发展,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和技术,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同时,磁州窑的发展也对当地经济和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当地的骄傲和自豪。
四年级话题磁州窑心得作文400

磁州窑心得作文400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磁县。
这里山美、水美、人也美,文化更美。
要说文化,那就是磁州窑博物馆了吧!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谣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
它在我们这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
据专家说,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在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特别多。
磁州窑的器形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很广。
中心窑场以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
风格独特的磁州窑瓷器,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继承了唐代南北民窑的特点,融入本地特色,精细粗犷并存,豪放工制兼有,于同时的五大民窑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作品更具有浓厚的民间情趣,装饰形神兼备,别开生面,颇具北方特色磁州窑已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的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陶器上。
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能生活在这样文化底蕴的家乡,我感到无比的自豪,我相信在祖国的怀抱中,我的家乡会越变越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州窑历史文化述论
磁州窑因隋开皇十年设置磁州而得名,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最杰出的民间瓷窑体系,其风格粗犷豪放,奔放洒脱,具有极为鲜明、淳朴的民窑特色,在国内外制瓷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瓷艺发展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由于磁州窑是民窑,产品粗犷朴素,不为当时士大夫阶层所赏识,故宋代文献多不记载,虽然到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首次提到了“磁州窑”一名,但直到上世纪初河北巨鹿宋城发现磁州窑器以来,人们才开始真正广泛关注磁州窑艺术的研究。
目前,日、英、美、加、韩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专家、学者研究磁州窑,学术成果不断出现,磁州窑研究现已成为国际学术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蒸蒸日上,方兴未艾。
2002年10月1日,磁州窑文物还应邀到日本参加了以“白与黑的竞演”为主题的文物大展,直接反映了磁州窑文化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广泛影响。
1996年,磁州窑遗址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峰峰矿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磁州窑之乡”和“中国民窑研究基地”。
一、窑业初创的北朝、隋唐时期
古代磁州窑的中心窑场,分布在今磁县漳河流域的观台镇和峰峰矿区滏阳河流域的彭城镇一带。
根据窑址调查和考古发现已知,磁州窑的烧造历史,最早可追源到北朝时期。
1959年,叶广成陪同古陶瓷专家古陶瓷学家冯先铭先生在贾璧村古瓷窑调查时,发现了碗、钵、壶、罐、砚、高足盘等青瓷产品,瓷质有粗有细,胎色青
灰或灰白,釉基本呈青褐色,器外壁施半釉,且有流釉现象。
而考古资料显示,另一处可能比贾壁窑年限更早些的古窑是在彭城以东五华里的临水窑。
此窑史籍不见记载。
l975年在临水窑发现了青瓷产品钵、碗、高足杯、矮足盘和高足盘等。
胎质细腻,釉色青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器物半数以上器物口部施用了白化妆土。
上面罩以青黄色釉,化妆土部分明显出现黄白色,这是与贾壁青瓷显著不同之处,也是后来磁州窑白瓷使用化妆土的开端。
以上两地均用木柴作燃料,烧成温度皆在1200℃左右。
后来考古人员在磁县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6年)高润墓、东魏茹茹公主墓和磁县东魏尧赵氏墓,出土了青瓷鸡首壶、青瓷罐、覆莲罐、烛台、青瓷豆、双耳瓶、细颈瓶、四系罐等丰富的青瓷制品,而且这些产品与贾璧和临水两窑场的制品基本相同,由此专家认为这里是北方最早的青瓷窑场,是磁州窑的开端。
唐代,中国瓷器出现“南青北白”的局面。
1975年,临水窑出土了唐代白瓷钵和碗,其显著特点就是用了白化妆土,这种瓷器被称为“化妆白瓷”,方法是在较粗的灰白瓷胎上施一层细白的化妆土,再罩透明釉烧成。
“化妆白瓷”的产生为宋金元时期磁州窑丰富多彩装饰技法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唐代磁州窑除烧白瓷外,还兼烧黑瓷、青瓷和低温三彩等。
二、繁荣鼎盛的宋金元时期
磁州窑的发展,到宋金元时期达到了它的繁荣鼎盛期,在中国制瓷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这时的磁州窑中心窑场位于磁县的观
台镇一带,这里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磁土、燃料;而且地理位置优越,水源充足,运输方便,有着得天独厚的制瓷条件。
考古发掘表明,磁州窑兴起于五代宋初,历宋、金、元三代,元末明初逐渐衰落。
观台窑、彭城窑遗址的大量出土资料表明,从北宋开始,磁州窑在唐代“化装白瓷”的基础上,注重瓷器的装饰艺术,粗瓷细作,广泛运用划花、珍珠地划花、剔花、三彩、釉下彩绘等技法装饰瓷器,创烧了珍珠地划花、划花、篦划花、白剔花、黑剔花、白地黑花、白地绘划花、白地绿斑、白地酱斑和模印花等装饰品种。
此外磁州窑还博学重长,制作出仿定窑、仿钧窑、仿建窑等瓷器品种。
特别是北宋末到金初,磁州窑工匠受中国画技法的启发,成功创造出水墨画效果的白地黑花釉下彩装饰技法,影响巨大。
金代,磁州窑在战乱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在宋代的基础上不断创烧新品种,突出艺术特色,丰富装饰技法,扩大生产规模,使磁州窑生产达到鼎盛。
此时流行黑釉、绿釉、红绿彩、黄绿釉、素胎器等。
装饰技法仍以划花、篦划花最多,白地黑花达到鼎盛,此外还有白剔花、黑剔花、黑剔花刻填、绿釉黑花、绿釉剔花、黑釉凸线纹、仿定刻花、模印花等装饰品种,模制器物和镂空技法也颇具特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代红绿彩的大量烧造为以后元、明、清五彩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元代,磁州窑装饰品种减少,以白地黑花为主流,此时白地黑花不但装饰内容丰富,而且工艺、技法极为纯熟,登峰造极。
古陶瓷学家冯先铭先生曾指出,磁州窑白地黑花技法的成熟和发展,直接导致了元明青花瓷的产生和发展。
三、绵延不断的明清民国时期
元末明初,磁州观台窑逐渐走向衰落,继之而兴的则是现在滏阳河流域的磁州窑。
窑址主要分布在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临水、富田、二里沟、河泉村、义井、靳范庄等地。
明清以来,彭城制瓷规模不断扩大,日益繁荣,号称北方“瓷都”。
彭城窑主要生产碗、盘、盆、缸等民用瓷,也曾为皇家官府烧造瓶、罐、坛等大型酒器。
明代碑刻记载“彭城陶冶之利甲天下”,民间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以及“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赞誉。
由于明代制瓷技术的进步和氧化钴的输入,到清代后期,宋金以来的白地黑花装饰逐渐为以钴料呈色的青花图案所代替。
氧化钴由于呈色能力强,便于操作,能画出深浅、薄厚近似水墨画的层次效果,因此成为当时社会的时尚和人们的新宠,以至后来的青花、五彩逐渐成为当时社会流行的装饰艺术。
这一时期,磁州窑还受到景德镇青花瓷和唐山五彩瓷的影响,并把青花技法融入五彩之中,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装饰品种。
民国时期,彭城一带的窑厂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里大多倒闭,瓷业衰微,主要生产民间日常生活用品,以青花、五彩、浅绛彩等颜色为流行主色调。
磁州窑烧造历史悠久,自北朝始创,历经隋唐,宋金元时期繁荣鼎盛,经明清民国延续至今,历经千余年从未断烧,为古代八大窑系之一,今天仍然是全国著名的十大瓷产区之一,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辉煌的奇迹。
参考资料:
[1]《中国成语典故之都——邯郸》,徐亚平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2]《磁州窑文化》,郭守福主编,新华出版社,2008年12月。
[3]《邯郸历史文化精华》,陈斌,姜苑编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