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论文.doc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文化名城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历史文化名城论文篇1试谈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资源开发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名胜古迹,使旅游开发失去可持续性,而且会给城市的长期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研究,对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提出可行性建议,以助于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保护1.研究对象1.1历史文化名城根据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指的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而且必须是一座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获得“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必须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准并公布。
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共计99座,此后十几年间又有陆续增补。
截止到2012年,中国已有119个市、县、区获得“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1.2城市旅游开发旅游开发指的是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活动。
城市旅游开发则是以城市旅游为核心的旅游开发活动。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1保护对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按照旅游资源的各自特点可以分为七类,保护对象也因此各不相同。
以北京、西安、洛阳、南京为代表的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对象主要是作为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和古都风貌。
以平遥、韩城为代表的传统风貌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对象主要是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完整建筑群。
城市规划漫谈论文—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与保护.doc

《城市规划漫谈》论文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与保护摘要:探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分析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建设性破坏的危害性,并结合河南省郑州市的经验探讨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来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并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郑州城市规划历史建筑保护正文:中国历史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陕西,八千年看河南。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相传伏羲女娲就是在中原一带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至今淮阳仍保存着规模底大的太昊陵。
被称为"中华第一大帝"的轩辕黄帝,据说就诞生在今天郑州的新郑市,并在这里建立都城。
从夏代到北宋,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这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 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商都郑州。
河南处于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全国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河南自古就是各族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是各族人民频繁活动和密切交往的场所,因此,古人称:"得中原者得天下"、"当取天下之是,河南在所必争"。
郑州,河南省省会,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
全市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多处,拥有黄帝故里、商城遗址、天地之中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
一•我爱的郑州我来自河南郑州荥阳市,是河南省省会郑州周边的一个县级市。
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县级市,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陈胜吴广与秦军争夺荥阳粮仓,吴广战死于荥阳;刘邦项羽在荥阳对峙,而后隔鸿沟设汉王城霸王城;刘关张三兄弟在荥阳虎牢关大战吕布;秦王李世民在荥阳大败窦建德降王世充;闯王李自成也在荥阳大海寺集合农民起义......区区荥阳尚且如此,更别提洛阳郑州的历史文化底蕴了。
历史文化名城作文1200字

历史文化名城作文1200字英文回答: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world's heritage. They are like living textbooks, telling the stories of our ancestors and preserving their traditions and values. These cities are not only important for their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for their cultural richness. They are a treasure trove of knowledge and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generations to come.One su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that comes to mind is Beijing, the capital of China. Beijing has a rich history that spans over 3,000 years and is home to some of the most iconic landmarks in the world, such as the Great Wall, the Forbidden City, and the Temple of Heaven. These landmarks not only showcase the architectural brilliance of ancient China but also hold great cultural significance.For example,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is not just amagnificent structure, but it also symbolizes the unity and resilien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It is a testament totheir determination and ingenuity. Similarly, the Forbidden City, with its grandeur and opulence, reflects the powerand authority of the Chinese emperors.In addition to its historical landmarks, Beijing isalso known for it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he city is famous for its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such as Peking opera,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Beijing cuisine. These cultural treasures have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continue to be celebrated and cherished by the people of Beijing.中文回答:历史文化名城是我们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文化名城继承与延续论文

历史文化名城继承与延续论文历史文化名城继承与延续论文一、广汉历史文化与城市营建发展1992年,广汉市列入四川省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名单。
广汉,这颗拥有千年历史的川西明珠,融汇了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从三千年前的巴蜀都邑,到汉州故城、古色雒县,再到新时期的天府水木田园城市,广汉人在不断地探索和营造适应时代发展、体现地域特色的理想城市。
(1)古蜀都邑——远古蜀国信仰。
位于广汉西部的三星堆遗址本是先秦时期古蜀国的都城,其古城的规划和营建充分体现了古蜀文化的特色,同时又反映出当时古蜀国对中原文化的接纳和吸收。
三星堆古城建于2800至5000年前,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王朝,生产方式逐渐由渔猎畜养转变为农耕粮种,氏族聚落亦逐步发展成奴隶制国家,东、西、南、北城墙和月亮湾城墙依次建起,城内划分为内城、祭祀区、手工作坊区、居民房屋区、城外墓葬区等功能区,体现了古蜀文化对三星堆古城营建的引导[1]。
而后期三星堆古城的空间形态规划采用了中轴线布局的方式,充分反映了对西周营国制度的借鉴。
研究表明,三星堆古城的建设具有先后顺序,最初的古城是具有内外城郭的矩形城,商末周初时期,杜宇夺取鱼凫王位后,以三星堆土台和祭祀坑为中心,对原有功能区重新定位,形成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城的中轴线,建立了极具政治象征意义的秩序[2]。
(2)汉州故城——雒水情怀浓厚。
广汉,古称“汉州”。
据《历代汉州志》记载,汉州作为地名始于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辖雒、什邡、绵竹、德阳、金堂五县,以雒县为州治,直至清康熙的一千年多年里,雒县始终是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雒县时属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因雒水流经县境而得名。
雒县古城的起源和发展都与平坦辽阔、众河萦绕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自古形成特有的“雒水汉风”水文化。
古城的建设因天材、就地利,城墙东、南、西面依据狮子堰走向沿河而砌筑,借用自然河道作为护城河,北面以江面宽阔的湔江作为天然屏障,形成近似正方的不规则形状城市形态,体现出雒县古城的营建思想既受到西周以来营国制度的影响,又充分掌握该地区独特的水文条件,建造出因地制宜的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发展研究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发展研究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大国,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的问题。
历史文化名城是指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城市遗产,它们不仅是城市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国文化传统和城市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
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并加以发展,成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保护历史遗产、传承文化精髓的重要手段,而历史文化名城则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文化名城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历史意义、迷人的美学价值等,这些都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因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必然是一项必须高度重视的任务。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的问题但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由于近几年来城市化建设迅猛发展,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扩大,很多历史文化名城也随之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城市萎靡和文化遗产流失的危险。
因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使得我们必须提高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意识,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
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途径为了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不仅需要制定出相关规划政策,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1.健全规划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首先需要健全相应的保护规划。
健全规划可以帮助历史文化名城的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状况,制定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策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遗产,并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达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2.强化宣传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因此,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认知和认识,发挥公众力量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响应和促进作用。
3.增加投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
政府应该增加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支持和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文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文姓名:***学号:**********从街区改造谈起——历史名城保护中多样性和社会交往的意义摘要从旧街区改造的角度入手,将对《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的多样性理论和《交往与空间》中对公共空间和社会交往相互影响的理论的思考带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中。
保护的目的是在于保留以物质空间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城市文脉,因此保护对象不仅局限于历史建筑,也不是单纯的区段保留。
目前我国在历史名城保护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公众的参与,从多样性入手,从社会交往和空间的关系入手。
关键词:街区改造,社会交往,多样性,公众参与引言城市是对历史最好的见证,中国的五千年历史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无数的印记。
当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势头正猛,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正在激烈碰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有诸多问题函待解决。
曾有幸前往过许多历史文化城市,苏杭的园林和烟雨小巷、北京的宫殿和胡同、上海的外滩和弄堂、郑州的城市格局、西安的城墙和街坊、成都的邻里交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许多不甚明了的想法,及至读到了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与书中所讲产生了共鸣,极大丰富和完善了之前的思考,尤其在上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门课后,愈发明晰。
在此文中,选取一个较小的层面,从街区改造入手,结合多样性和扬盖尔的理论,分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目的意义、保护对象,提出现阶段的问题,并研究出解决方法。
第一章保护意义和保护对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究竟是为了保护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来探究历史文化物质的价值。
历史文化物质的价值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它本身的价值,二是它的附加价值,即历经时间所沉淀下来历史价值。
很明显,放之于街区和城市之中,我们所保护的更多的是它的附加价值。
因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保护的是远远超越物质空间的东西,是物质空间所承载的东西,可以是情感、记忆,也可以是作为一个地标和空间构成的要素。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课程论文市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探析:学号:班级:市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探析摘要: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岭南传统文化。
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是老鸨在的核心地区,是历史文化遗产最丰富,历史文化建筑保存最为集中的区域。
本文对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研究其保护更新的现实基础,并分析历史街区本身及保护更新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各种因素,提出其保护更新的模式,并对其实施机制进行探讨;关键词: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更新保护祖庙东华里片区位于市禅城区中部,西至祖庙路,东至市东下路,北至人民路,南至建新路,总面积0.639平方公里,属古镇的核心区域,是文物古迹规模最大、品类最全、分布最密集、传统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城市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城市的品位,取决于文化的品位。
相反,历史文脉的断裂,意味着城市个性的丧失,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减弱。
如何在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中展现特有的城市风韵,传承历史,摆脱“千城一面”旧城改造通病,始终是街区改造规划中的重中之重。
1、街区概况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素有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
祖庙-东华里片区是岭南文化高度聚集区,总面积63.9公顷,保留着大量不同时代风格、不同形制特点、不同装饰布局的庙宇、祠堂、家庙、住宅、民居、店铺、茶楼、会馆、当铺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区有22家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祖庙、东华里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氏别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逐步现代化,祖庙东华里片区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片区布局混乱、房屋破旧、居住拥挤、街道狭窄、市政和公共设施短缺,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及许多优秀历史建筑损毁情况十分严重,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历史文化遗产亟待保护和传承;该片区虽地处城市中心,但现状已不能代表城市发展水平,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已迫在眉睫。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论文(洛阳)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论文(洛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论文(洛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论文系别:班级:姓名:学号: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和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时间长达20XX年左右,在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
在浩浩烟云般20XX年厚重的都城史页里,记载着多少重大历史变革和时代更迭,涵纳着无数帝王豪杰和风流人物。
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其后平王东迁,汉高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嬗递;乃至后梁后唐后晋,代相更替,凡十三朝。
汉魏以降,洛阳渐成国际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百国来朝,“商遍天下,富冠天下”……。
洛阳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最兴盛时期城市人口超过百万。
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辉煌历史孕育灿烂文化。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伏羲得河图而画八卦,夏禹拥洛书以制《洪范》;河图洛书,开中华文明之先河。
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为“人文之祖”。
道学创始于此,儒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三项诞生于洛阳。
历史名人璨若群星,文物遗存比比皆是,人文荟萃,堪称历史教科书。
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孔子问礼至此,三班(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修成《汉书》,司马光在此编成《资治通鉴》,张衡在此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等;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欧阳修的《新唐书》等鸿篇巨制,也无一不得肋于洛阳这块沃土;东汉的“洛阳太学”学生逾3万人,为当时世界之最;晋人左思的《三都赋》名声之噪,曾使“洛阳纸贵”;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颢、程颐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的名篇;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开发【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资源开发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名胜古迹,使旅游开发失去可持续性,而且会给城市的长期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研究,对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提出可行性建议,以助于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保护1.研究对象1.1历史文化名城根据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指的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而且必须是一座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获得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必须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准并公布。
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共计99座,此后十几年间又有陆续增补。
截止到,中国已有119个市、县、区获得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1.2城市旅游开发旅游开发指的是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活动。
城市旅游开发则是以城市旅游为核心的旅游开发活动。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1保护对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按照旅游资源的各自特点可以分为七类,保护对象也因此各不相同。
以北京、西安、洛阳、南京为代表的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对象主要是作为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和古都风貌。
以平遥、韩城为代表的传统风貌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对象主要是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完整建筑群。
以苏州、桂林为代表的风景名胜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对象主要是彰显鲜明个性特征的、因历史原因而叠加的古建筑和山水环境。
以银川、丽江、拉萨为代表的地方及民族特色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对象主要是由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的城市风貌。
以上海、遵义为代表的近现代史迹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对象主要是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
以景德镇、自贡为代表的特殊职能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对象主要是与城市中在历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某种职能相关的文化风貌。
以山海关、济南、无锡、长沙为代表的一般史迹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对象主要是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
2.2保护措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特点鲜明,形态各异,保护措施也各不相同。
总体来说,不外乎以下几点:(1)根据国家城乡规划、文物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2)应当坚持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
(3)应当统筹协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历史文化名城全局保护的资金,并将其纳入政府投资管理程序来执行。
(4)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赠、资助、提供技术服务或者提出建议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5)对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进行劝阻、检举和控告,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2.3意义历史文化名城的名胜古迹,饱含历史的沧桑,悠久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人类历史的古老见证。
人们越发意识到全人类价值的统一性,并把历史文化名城视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认识到为后代保护这些名胜古迹的共同责任。
将它们真实而完整地传承下去,既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者的职责,又是旅游从业者的义务。
众多历史文化名城能够经久不衰地延续并发展下来,其核心因素就是这些市、县、区始终代表着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并把其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留传给后代。
不研究古代文化,不保护历史遗产,就不可能创造出新的、现代的城市文化,更不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
3.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与措施3.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我国拥有超过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涌现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
作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历史文化星空中的璀璨明星。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这些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但饱经自然因素的破坏,而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还遭到了人为因素的破坏,很多名胜古迹都已面目全非,面临湮没的危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不再局限于凭吊、怀古、探险等内容,旅游活动日新月异,旅游现象也变得更加复杂,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否完全适应游客接待、文化承载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持续发展等需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旅游开发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1)旅游城市化带来的巨大人口压力,造成旅游资源、景区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2)风景名胜区不断遭受蚕食和破坏。
(3)现代城市景观与旅游整体环境意境不协调。
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矛盾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保护与开发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不过在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完全可以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3.2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的办法如何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开发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资源,实现其历史文化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双赢,使其在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仍能保持其历史个性及其风貌,并富有创造性地传承给子孙后代,是旅游从业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针对旅游开发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采取以下办法:3.2.1避免超负荷开发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关键是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必须以此为前提来进行。
历史遗迹、风景名胜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所以不考虑景区承载能力的超负荷开发,对景区的长远规划和长期经济效益的增长有害而无益。
可持续的旅游开发以发展为核心,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基本手段,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改善为标志,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
3.2.2实施保护性建设保护性建设的目的是彰显个性品质,为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真实的载体,避免文化的同化、异化和商品化。
3.2.3杜绝粗放型管理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在旅游开发中应尽力改变因宏观调控乏力或规划执行随意性大的发展格局,改变对景区开发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实施全新的开发战略。
4.结语国务院先后批准公布11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是国家在新时期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必将对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事业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形势下,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研究也必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力求使研究者在旅游开发理论方面有所创新,从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使游客在享受高品质旅游服务的同时,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醇美。
【参考文献】[1]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996.[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世界77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私营团体的代表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通过的《关于旅游业社会影响的马尼拉宣言》中着重指出旅游发展规划要确保旅游目的地的遗产及其完整性。
尊重社会和文化规范,特别是要尊重当地固有的文化传统。
这一点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并不意味着将其冻结,而是要不断地进行译解,在开发中进行诠释。
旅游规划尤为重视维持并发扬历史遗存的使用功能,展示历史文化名城在一定时间跨度内的物质与文化多样性,保持其活力,促进发展和繁荣。
在具体操作中应全面规划,将其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与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相结合,逐步整治开发,在设计施工上精工细作,注意保留更多的历史信息,注重景观风貌的保护与开发[1]。
(二)旅游营销意义要使历史文化名城发挥其现实的社会、经济意义,实现其历史的、文化的内在价值,旅游营销必不可少,而旅游营销则必须规划先行,规划则必须以保护为前提。
旅游规划要注重资源评价和约束分析,尤其是环境容量的研究,合理控制游客数量、游客密度,调节客流量以缓解;缓解对旅游地环境的压力,避免超载而造成对文化环境的破坏。
旅游之规划,一定程度上就是让文化符号通过景点呈现在游客面前,让游客在旅游中感受到旅游地的文化魅力。
世界旅游组织的《世界旅游报告》指出,在21世纪,旅游市场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文化旅游正以每年10%~定期举办一次。
二、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营销包装(一)历史文化名城的打包营销历史文化名城的景点都有各自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通过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等的打包营销方式潜移默化地体现出来。
这种打包营销,就是以顾客为中心,一方面,要求市场营销的多项活动密切配合,如设计生产、分配渠道的选择、市场调研等都必须相互配合,成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整个营销活动必须与企业其他各个部门的活动协调一致。
旅游业包括吃、住、行、游、娱、购等方面,是综台服务性行业,客观上要求旅游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紧密合作, 打包营销颇有必要。
对于旅游景点而言,当然也是游客至上,以游客价值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全面突出景点的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不但景观设计开发要符合游客的需要,而且在游客游览和欣赏景观的同时,要以适当的方式将景观隐含的文化价值揭示并传播到游客中去,使游客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景点的价值。
如从贵州赤水河到四川宜宾、泸州这个不到文明的中国,周口店、孔夫子、兵马俑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它为中国旅游企业跨文化营销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对于国际游客来讲,中国的历史文化内涵尤具吸引力。
2.文学审美内涵。
古代众多的文人骚客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优秀文学作品。
李白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两千五百年的文明积淀透发出迷人魅力。
古运河横贯扬城,杜牧、秦观多少风流人物留迹维扬。
扬州是一幅历史长卷,踏进绿杨城郭,眼前是清风、细柳、明月、绿水,有的是一种宁静的清新。
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历代无数诗词吟咏、题记、楹联等文学作品交相辉映,人文与美景融为一体,由此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文化氛围。
旅游风景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及宣传包装应该着力于渲染强化这种文化氛围。
引发其审美思维,使其达到情景交融的最高审美境界。
3.宗教文化内涵。
中国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外传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包含了内容各异、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
一些石窟石刻以及寺庙等旅游景点应该对自身宗教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配备文字或优秀导游员对其内涵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