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论文(洛阳)

合集下载

洛邑古城介绍文章

洛邑古城介绍文章

洛邑古城介绍文章洛邑古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

洛邑古城建于公元前207年,是西汉时期的都城,也是东汉时期著名政治家董卓的故乡。

洛邑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

洛邑古城的城墙保留完好,呈现出古朴的风貌。

城墙高约10米,周长达4.5公里,由夯土筑成。

城墙上建有角楼、瞭望塔等防御设施,整体构造严密。

登上城墙,可以远眺周围的山川和田野,感受到古城的宏伟与壮丽。

进入洛邑古城,可以看到许多历史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董卓墓,董卓是东汉末年的权臣,也是洛邑的名人。

董卓墓位于古城北部的山上,墓前有石马和石狮子作为装饰,显示出董卓的威严和权势。

此外,古城内还有许多古建筑和碑刻,如洛邑县衙、古红妆庙、文昌阁等,都是历史文化的瑰宝。

洛邑古城还有一处重要的景点是洛邑博物馆。

该博物馆建于1986年,是中国第一个以一个城市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内有大量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展示了洛邑古城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其中最有名的文物是洛邑简牍,这是战国时期的竹简文献,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除了历史文化遗迹,洛邑古城还有独特的自然风光。

城内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畔种植着杨柳和桃花,景色宜人。

每年的春天,这里举办桃花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古城周围还有许多山峦和森林,是休闲和登山的好去处。

洛邑古城作为中国的历史名城,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他们来这里感受历史的厚重,领略古城的风采。

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古迹、品味美食、购买特产,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同时,洛邑古城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古代戏曲演出、传统手工艺展示等,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体验。

洛邑古城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古城,拥有独特的城墙和历史遗迹,以及美丽的自然景观。

来到这里,可以感受到古代文明的魅力,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博大精深。

洛邑古城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旅游目的地,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源。

洛阳的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保护

洛阳的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保护

洛阳的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保护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传统节庆和深厚的民俗文化。

这些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是对洛阳历史文化的珍视,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

本文将介绍洛阳的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并探讨其保护措施与意义。

一、洛阳的传统节庆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庆活动。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节庆之一是洛阳牡丹花会。

每年春季,洛阳市内的洛阳牡丹园都会举办盛大的牡丹花展。

这是一个集观赏、表演和交流于一体的活动,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

除了牡丹花会,洛阳的其他传统节庆如洛阳灯会、洛阳丝绸之路节等也各具特色,成为洛阳民众喜爱的盛会。

二、洛阳的民俗文化洛阳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包括了洛阳人民的节日习俗、民间传统技艺与手工艺品等。

比如,洛阳的传统婚俗以婚礼等形式延续至今,洛阳独特的民间音乐、舞蹈也是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洛阳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如洛阳铜器、剪纸、漆器等,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凝聚了洛阳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三、洛阳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的保护洛阳的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不仅涉及到对传统习俗的传承,也包括对相关场所的保护与提升。

为了保护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洛阳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首先,加强对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和推广。

其次,加强对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其技艺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加强对相关场所的管理和保护,修缮传统建筑,提升旅游景区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四、洛阳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保护的意义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洛阳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是洛阳的独特标识和品牌,保护好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有助于提升洛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洛阳简介

洛阳简介

洛阳牡丹1.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洛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牡丹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故有“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之称。

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而“甲天下”于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

21982年9月21日,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命名牡丹花为洛阳市“市花”,每年4月15日至25日举办洛阳牡丹花会。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

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

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

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白马寺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

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

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

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

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

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

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

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

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

全域旅游下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下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下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研究洛阳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随着全球化和全域旅游的发展,如何有效发挥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资源,提高其知名度和吸引力,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首先,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可以通过全域旅游的思路来进行发展。

全域旅游是指在旅游目的地或者旅游区范围内,以整体旅游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整体产品的谋划、开发、运营和销售为手段,通过整合各种旅游业态,构建完整旅游产业链,为旅游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和服务。

在全域旅游的观念下,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可以构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体验和服务。

其次,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可以重视旅游产品的整合和创新。

洛阳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古迹和文化景点,如白马寺、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等,旅游资源丰富,但现有旅游产品单一、重复性较大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因此,洛阳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在旅游产品的谋划、设计和创新方面加强探索,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洛阳传统文化和历史特色的旅游产品,如主题旅游、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

最后,洛阳历史文化名城还可以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特点,以文化旅游为主打产品进行市场推广,吸引更多的文旅客源。

同时,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如伏牛山、滕州湖等,可以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吸引力。

总之,随着全球化和全域旅游的发展,洛阳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理解和认知,通过创新旅游产品、整合旅游资源,提高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推动洛阳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洛阳的文化宝藏与历史遗产

洛阳的文化宝藏与历史遗产

洛阳的文化宝藏与历史遗产洛阳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遗产的城市,这里不仅有许多国家级文化遗产,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许多珍贵的文化宝藏。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传统建筑、文化遗址、艺术品以及文献记载,这些都是该市的瑰宝与骄傲。

一、洛阳的历史文化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周、汉、魏、唐等历代先后在此建都。

在历史上,洛阳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之一。

文化遗产丰富,其中有许多享誉国际的重要文化遗产,如龙门石窟、白马寺、洛阳博物馆等。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十五公里处的龙门山,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石刻艺术遗产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世界艺术奇观”,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龙门石窟主要建于北魏和唐代,最早开凿于公元494年,经过几代的修建,终于在唐代大盛,共有2350个窟,了解七千余尊佛像,石窟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米。

白马寺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中国佛教历史上著名的庙宇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寺内瑰宝众多,尤以“白马之旅”和玄奘法师的佛身舍利为最贵重。

白马寺目前所存的建筑物主要是唐朝的建筑,现存的寺庙中,以“大雄宝殿”最为著名。

寺内的佛像、壁画、影壁、经幢、碑刻和古钟等均具有极高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洛阳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博物馆,主要以收藏东周至唐代的镇馆之宝和洛阳历史文化遗产为主。

馆内收藏有大量的二千多年前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瓷器、金银器、书法、绘画等文物珍品,代表了华夏文明的高度成就。

二、洛阳的传统建筑洛阳的传统建筑较为典雅,尤以清代的造园艺术为最。

洛阳的坊巷直至二十世纪中期还搭建着坊门、石阶、青石板铺的道路,石桥、砖塔、红墙之间的排列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包括孟津马家大院、三官殿和白居易故居等。

孟津马家大院位于孟津老城区,是明清时期潜邸巨富马邦威家族的宅邸,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大院占地面积约8600平方米,由一堵高墙围起,洋楼罗曼式风格,内部鳞次栉比,有一个鱼池、荷塘、鸟栖于枝头的白宫杨树。

洛阳简介

洛阳简介

洛阳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南岸,伊洛盆地北缘,因为古代城区在洛水之阳而得名洛阳。

它东扼虎牢,西据崤函,北依邙山,南对伊阙,东南面向嵩、洛、伊、廛、涧四条河流蜿其间,自古就有河山控戴,形胜甲天下,且居天下之中的美誉。

险固的地理形势和位置,使洛阳成为历代帝王的理想的建都之所。

根据考古发掘和大量的历史文献验证先后曾经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在此立国,时间长达1500多年。

此外,又有8个朝代将其作为陪都。

所以,洛阳是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天下名都。

由于洛阳长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所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有许多重要人物活动都在这里。

因此大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就是说洛阳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如果你想了解5000年的中国,那你必须来看洛阳。

那今天,小邹就用9句话来为大家讲解下洛阳。

一城之下皆为宝: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西北部有一个城市叫做西安,他是中国地面文物最为丰富的一个城市,而在中国之“中”的洛阳,则是中国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城市。

洛阳雄踞黄河中游,地处中华腹地,西依秦岭,东临嵩岳,南控伏牛,北依太行,洛-伊-廛-涧四条水流蜿蜒城内,险要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自古就成为“帝王州”从夏的建立到后晋,洛阳成就了13个王朝的兴衰,82位帝王的霸业,1529年的辉煌建都史。

历史的迭经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完成,多少城池的兴盛与落寞,都被洛阳丰富的地下文物所见证,洛阳单就出土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贸易-天文-历法-祭祀-乐理-药理的碑刻墓志就有4000多方,从汉代到民国,历朝历代,各个时期的都有,可谓是一部石刻“二十五史”,有人赞叹,仅这些碑刻墓志,就可以建成一座世界仅有的中国艺术馆。

风格别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墓博物馆和近年来发掘建立的东周王城车马坑,更是历史长河中从世俗到帝王生活的现实写照。

全域旅游下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下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下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是指将旅游视为一个综合的产业体系,通过整合各种旅游资源和产品,以提
升旅游的整体价值和体验。

在全域旅游的模式下,洛阳可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

洛阳可以通过打造历史文化体验项目来吸引游客。

可以利用洛阳的历史遗址和文物,
开发一些互动式的体验项目,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并亲自参与其中。


客可以参观洛阳的古建筑,参与模拟古代生活等。

洛阳可以通过举办历史文化节庆活动来吸引游客。

洛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节庆资源,比如洛阳牡丹花会等。

可以通过举办这些传统节庆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同时也可以为游客提供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

洛阳可以通过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游客体验。

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洛阳需要加
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以满足游客对于旅游体
验的要求。

还要加强旅游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让游客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取洛阳旅游的相关
信息。

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洛阳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洛阳在旅游开发中需要保
护好其历史文化遗产。

在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遵循“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原则,保护好洛阳的历史文化遗产,防止过度开发破坏了其历史文化的特色。

洛阳的旅游市场需要与其他景区进行区隔。

在全域旅游的模式下,洛阳需要与其他景
区进行差异化竞争,找到自己独特的旅游定位,吸引游客前来洛阳。

洛阳还需要加强与其
他旅游目的地的合作,打造多样化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

全域旅游下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下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下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研究全域旅游是指通过整合地区内外的自然、文化、历史、人文等资源,创造旅游吸引力,推动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发展模式。

在全域旅游的新背景下,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一、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洛阳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如白马寺、少林寺、龙门石窟等众多名胜古迹,使得洛阳成为全球文化旅游城市、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此外,洛阳还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通过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及产业转型升级,正在逐步形成以智能制造、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这些优势将为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全域旅游提供坚实的基础。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转移,各地城市都在竞争全球性的旅游资源。

在这一竞争中,洛阳必须克服基础设施和服务的短板,提升旅游综合素质,同时要面对人口老化、旅游消费区域化等挑战。

另外,全球旅游业的变革也带来了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压力。

新的旅游模式、旅游产品和旅游标准将使得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必须不断归纳,通过改善旅游业的生态与环境建设,提高整体的文化品质,创新旅游思维方式与模式,并打造可持续的全域旅游生态环境。

1. 加大旅游产品创新,注重文化品质产品在全域旅游中,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参与感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应加大旅游产品创新力度,注重文化品质产品的开发,激励基于多元化的文化资源串联、融合,推出一批名城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2. 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洛阳应通过加强旅游服务人才培养、扩大优质旅游服务资源等方式,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3. 打造特色小镇、新农村,推动全域旅游除了古城景区之外,洛阳更应慎重思考把现代都市特色、美丽乡村环境融入到旅游开发建设中。

建立和发展特色小镇和新农村,将全域旅游深入发展。

4、加强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洛阳应进一步加强城市经济转型,提高城市软实力,增强城市治理能力。

打造“智慧洛阳”,实现由“制造洛阳”向“智造洛阳”“创造洛阳”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论文
系别:
班级:
姓名:
学号: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和人类重要发祥地之
一,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时间长达2000年左右,在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

在浩浩烟云般2000年厚重的都城史页里,记载着多少重大历史变革和时代更迭,涵纳着无数帝王豪杰和风流人物。

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其后平王东迁,汉高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嬗递;乃至后梁后唐后晋,代相更替,凡十三朝。

汉魏以降,洛阳渐成国际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百国来朝,“商遍天下,富冠天下”……。

洛阳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最兴盛时期城市人口超过百万。

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辉煌历史孕育灿烂文化。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伏羲得河图而画八卦,夏禹拥洛书以制《洪范》;河图洛书,开中华文明之先河。

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为“人文之祖”。

道学创始于此,儒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三项诞生于洛阳。

历史名人璨若群星,文物遗存比比皆是,人文荟萃,堪称历史教科书。

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孔子问礼至此,三班(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修成《汉书》,司马光在此编成《资治通鉴》,张衡在此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等;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欧阳修的《新唐书》等鸿篇巨制,也无一不得肋于洛阳这块沃土;东汉的“洛阳太学”学生逾3万人,为当时世界之最;晋人左思的
《三都赋》名声之噪,曾使“洛阳纸贵”;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颢、程颐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的名篇;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

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财富和供人凭吊的遗迹旧址。

洛阳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69处、市县级571处、其它重要文化遗存400余处,共出土馆藏文物近40万件。

预算1500 ——住宿400元,交通费300,门票500元,吃喝300 游玩景点
(国家首批5A景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著名的三大艺术宝库之一,位于省南郊12公里处龙门镇的两岸。

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
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

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其中“”是书法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所书的“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国家5A景区)——世界文化遗产:
少林寺位于古都洛阳的东方屏障中岳嵩山的五乳峰下,是的发源地、中国汉传。

由于其坐落嵩山的腹地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有少林寺院、、达摩洞、初祖庵等景点,更拥有传承千年的少林“禅、武、医”文化。

少林寺因而名扬天下,号称“天下第一名刹”。

(国家4A景区):
洛阳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后兴建的第一座,有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难怪为此写诗《白马驮经》。

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白马寺内拥有狄仁杰墓。

民俗文化
豫剧"西府调"豫剧形成于清代初年,流行于河南东部,以开封为中心者,称"祥符调";流行于河南西部,以"洛阳"为中心者,称"西府调"。

"西府调" 唱腔多用下五音,下五音宜于使用本腔,不用边音,因而吐字清晰,行腔圆润自然,优美动听。

"西府调"民间称之为"梆子戏"、"靠山吼",它在洛阳一带最为盛行,名角辈出。

1912以来,先后有须生杨小德被称为"戏状元",黑头篡金声被称为"活包公",翟燕身演《貂婵》称为"艺貌兼备",狗尾巴(艺名)扮演《芝麻官》里的唐成,冠绝当代。

自西府调艺人周海水与祥符调艺人张子林在开封合演《收吴汉》以来,西府调与祥符调的交流渐趋频繁。

1930年后,西府调与祥符调已逐渐糅合起来。

当时,欢快的调子唱祥符调,悲哀的调子多唱下五音,这是豫剧艺术的新发展。

洛阳西府调自成流派者,当推常香玉。

她善于吸收京剧、曲剧以及其他剧种的唱腔,加以消化,形成俏丽、活泼、浏亮、花哨、多变的独特的唱腔与演技。

许多唱段,风靡全国,使以洛阳为中心的豫剧西府调大放异彩,成为全国人民喜爱的剧种之一。

河洛大鼓
洛阳一带特有的曲艺,始创于清代中叶。

是以洛阳一带流行的小
唱本为内容,运用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的腔调,经过陶冶、取舍而形成的新派系。

河洛大鼓最初所用的乐器只有一副铁质鸳鸯板和一面玉鼓,至艺人张天培才加上了弦子,使河洛大鼓这朵艺术之花,更加鲜艳夺目。

张天培曾与其高徒程文和在洛阳老城青年宫设书场,说唱《九头案》、《刘镛下南京》等,场场满座。

1957年,他参加河南曲艺会演,演出了《武松赶会》、《李老三修渠》等,受到嘉奖。

1958年,在中南文艺会演中,演出了《草船借箭》、《关公战长沙》,获得了高度赞扬。

洛阳龙灯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在洛阳东关夹马营八孔窑出生时,整夜红光映天,远望宛如火龙出世,因而人们将夹马营街改为"火烧街"。

赵家兄弟先后登上"龙位"后,人们把"火烧街"改为"双龙巷",因而火街的龙灯也由单龙变为"双龙":一条是扫尾巴的青龙,一条是卷尾巴的红龙。

每逢元宵之夜或喜庆之时,街头则舞龙灯。

舞龙灯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龙灯队以火弹子开路,龙灯前有武士一名,手持巨形彩球,逗引龙灯作出"爬龙山"、"过龙桥"、"空龙门"、"双龙戏球"等各种精彩动作。

龙灯所过之处,彩带飘舞,华灯高悬,观者如潮。

龙灯一般是9节,或13节,节节有烛光。

40多公斤重的龙头,由大力士舞动,龙嘴不断喷吐火焰,场面极为壮观。

特色小吃
洛阳牡丹燕菜是洛阳水席中最出名的一道菜,有天下第一菜之称,是洛阳著名特产之一。

传说武则天称帝以后,天下倒也太平,民
间发现了不少的“祥瑞”,如什么麦生三头,谷长三穗之类,武则天对这些太平的事情当然是满心高兴,十分感兴趣,一年秋天,洛阳东关外地里长了个大萝卜,长有三尺,上青下白,这个异常庞大的白萝卜,理所当然被当成吉祥之物敬献给了女皇,武则天很是欢喜遂命皇宫御厨将之做菜,萝卜能做什么好菜呢,但女皇之命又不敢不遵,厨师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对萝卜进行了多道加工,并掺入山珍海味,烹制成羹,武则天品尝之后,感觉香美爽口,很有燕窝汤的味道,就赐名为“假燕菜”,从此,武则天的菜单上就加了“假燕菜”,成为武则天经常品尝的一道菜肴。

牡丹饼,又名牡丹糕,作为洛阳著名特产小吃之一,外形酷似月饼,压制有牡丹花的图案,以牡丹花酱和豆类粉为主料,和米、豌豆、红小豆、红枣捣碎,蒸制成糕,口感酥松绵软,芳香浓郁。

发展与保护
洛阳市的文物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文物局就在全国推广“洛阳模式”--避开旧城建新城。

1982年,洛阳又在全国首创了基本建设要首先进行文物调查与钻探的工作方式。

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总体上看并不矛盾,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应把眼光放长远些。

对东周车马坑的精心呵护,让人真切感受到古都洛阳对文物的尊重与宽容。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加强文物保护,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是我们应尽之责。

经济要发展,文物要保护。

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把
眼光放长远些,对文物多一些尊重和宽容。

任何短视行为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文物保护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工作,就是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该保留的保留,该扬弃的扬弃,既保留优秀传统文化,又不断更新,在新与旧的交融中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