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元代工艺美术的艺术成就及特点

合集下载

分析元代工艺美术的艺术成就及特点

分析元代工艺美术的艺术成就及特点

分析元代工艺美术的艺术成就及特点元代工艺美术是指中国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至1368年)的工艺美术风格和技术。

元代工艺美术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术上,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元代工艺美术的独特风格是其主要艺术成就之一、元代的政治统一和人口迁移导致了各地文化的融合,使元代艺术融合了北方和南方的艺术风格。

元代工艺美术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大气磅礴、雄伟壮丽、奢华豪放。

元代起初受到了南宋和西夏的影响,留下了许多独特的艺术作品。

随着元朝的崛起,蒙古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艺术风格也逐渐融入到元代工艺美术中,进一步丰富了其风格。

元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之一是宏伟的金属工艺。

铜铸、银器和金器都在元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金银器常常被用作宫廷礼仪用品和雕花工艺品,用于装饰和展示官方的威严和财富。

元代金银器的造型丰富多样,形式有器皿、香炉、匣子等,常常以龙纹、凤纹、麒麟纹等传统图案作为装饰,彰显了中国古代神话和传统文化。

其次,元代陶瓷也是该时期艺术成就的一大亮点。

元代陶瓷在造型、装饰和技术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元代的青花瓷成为当时陶瓷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元代青花瓷以其特殊的钴蓝色釉料和精致的绘画技法而闻名。

青花瓷的主题多样,有宫廷龙纹、花卉纹、山水纹等。

元代青花瓷在技术上进一步提高了青花瓷的烧制工艺,使它的质量更加精细和卓越。

再次,元代织绣工艺亦是元代工艺美术的独特之处。

元代的织绣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了中国织绣艺术的巅峰时期。

元代的丝绸制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元代的织绣作品大都有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的特点,以刺绣和提花等精湛工艺为主。

织绣作品常常以鸟兽花卉、山水人物等为题材。

元代织绣工艺的成就贡献了中国传统织绣艺术的丰富多样性。

综上所述,元代工艺美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

其宏伟的金属工艺、精美的陶瓷和多彩的织绣工艺都为中国的工艺美术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元代工艺美术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繁盛,也为后世的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美术史 各朝代发展新特点

中国美术史 各朝代发展新特点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发展有什么新特点?1、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勃然兴起,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艺术。

2、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为造型基础的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中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的充分肯定。

3、山水逐渐从人物背景中分化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种而兴起。

4、绘画题材范围扩大,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也趋于成熟,专业画家在历史上也开始有了较详细的记载。

5、建立了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雏形,出现了一批中国绘画史上划时代的理论家。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绘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1、汉末以来的巨大变动,也引起了社会思想的变化。

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局部受到强烈冲击,独尊儒术的局面有所改变,各家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思想界呈现出自战国以来又一次自由活跃的局面,也是美学思潮的一个大解放。

2、这是一个大动乱、大灾难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在文学艺术上有多方面成就的时代。

中国美术在这一时期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勃然兴起,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艺术。

3、人物画在集成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绘画题材范围扩大。

专业画家在画史上开始有了较详细的记载。

山水画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

建立了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雏形,出现了一批中国绘画史上划时代的理论家和绘画理论著作。

魏晋时期在审美风尚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宣扬儒家思想的三皇五帝、忠孝节义、祥瑞之类的体裁仍占据重要地位。

世俗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在这一时期也不少。

体现新思潮,反映老庄思想与清谈玄学的和佛教思想的绘画也开始出现。

试谈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1、审美意识的发展,绘画题材的扩大,使山水画成为画家们表现的对象。

2、江南秀丽的山水,激发了艺术家山水画创作的热情。

3、玄学的兴起,是山水画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时代类别人物特色、著作技法构图用笔设色魏晋南北朝人物画顾恺之传神写照以形写神顾得其神陆得其骨张得起肉陆探微秀骨清像张僧繇张家样(佛教)卫协精思巧密曹不兴有史记载的第一位画家著作谢赫《古画品录》“六法论”山水宗炳《画山水序》畅神说王薇《叙画》隋唐时代类别人物特色、著作技法构图用笔设色隋唐人物画阎立本《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用笔沉着清俊,勾线细劲坚实设色浓重妍丽吴道子人物塑造:“米粉厚薄,皆见骨高下而起隐”“旁见周视,盖四面可以意会如塑”《送子天王图》吴家样、兰叶描画圣创造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体积感与分量感,是人物的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架势,固有“吴带当风”之称。

中国各朝工艺美术

中国各朝工艺美术

梳妆奁
西汉 (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高19.2厘米,直径33.2厘米 梳妆奁。专门放置梳妆用具的器物。器身分 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盖和器身为夹纻 胎,双层底为斫木胎,器表涂黑褐色漆,再在漆 上贴金箔。金箔上施油彩绘。盖顶、周边和上下 层的外壁、口沿内以及盖内和上层中间隔板上下 两面的中心部分均以金、白、红三色油彩绘云气 纹。其余部分涂红漆。上层放置手套三双,丝绵 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下层 底板厚5厘米,凿凹槽9个,槽内放置9个小奁, 内放化妆品、胭脂、丝绵粉扑、梳、篦、针衣等。

钺是商周时代重要的礼器之一,也 是一种兵器。据考证,这种器物是 由石斧等工具演变而来的,在青铜 器中更强调华丽、美观的特质,成 为象征权力、象征威严的礼仪用物, 此处所选两件钺是商代后期作品, 格外强调器物威严恐怖的特性,同 商代艺术风格完全一致。
春秋战国
青铜莲 鹤方壶
错银几 何纹青 铜扁壶
春秋战国期间用失蜡法制作的 杰作——曾侯乙墓青铜尊。
元代
• “鬼谷下山”元青花 大罐
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拍 卖了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大 罐,当时的成交价折合人民币 是2.3亿,以当天的国际牌价可 以买两吨黄金。这个罐子高27.5 公分,腹径为33公分,一共20来 斤重。以体积而论,这件元青花 是全世界范围内最贵的瓷器;单 件工艺品的最高价,也是这件元 青花创造的。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现有洞窟236个,其中有70余窟壁画保存完好。石窟壁画内容 以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为主。壁画风格具有鲜明的西域特色。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癿崭新局面, 隋唐服饰之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 唐初胡服盛行。“胡服”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癿服装。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 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不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癿骆驼商队络绎丌绝, 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随胡人而来癿文化,特别是胡服,极大癿影响了唐代妇 女癿着装,其中尤以长安、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材料大多 用质地厚实癿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癿织金锦花边。较典型癿是上戴浑脱 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蹬高腰靴。

中国工艺美术史 重点内容

中国工艺美术史 重点内容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一、彩陶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7000-4000年前)泥条盘柱法和捏制法,在一种手制的棕红色陶坯上用红黑二色绘制图案,然后经800度的低温烧制而成的陶器。

1、分布地区:黄河中下游2、类型:半坡型(人面鱼纹盆)、庙底沟型(花卉纹彩陶钵)、马家窑型(舞蹈人纹盆)、半山型(首次出现红色)、马厂型(早期有红色晚期以黑色为主)二、黑陶工艺:1、龙山文化:轮制法特点:黑光薄棱三、玉器:1、良诸文化:以玉璧、玉琮为主,主要是观天测地的工具2、红山文化:中华第一玉龙(内蒙赤峰)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一、青铜工艺:青铜的成分,红铜加锡的合金1、作方法:陶范法、失蜡法2、炊器:鼎(煮肉)鬲(做主食)甗(蒸食物)3、食器:簋、簠、盨、豆(盛肉酱)4、盛酒器:尊、壶、卣、彝、罍5、饮酒器:爵、角(祭司用)、觚、觥、觶6、温酒器:斝、7、盉8、水器:盘、匜(舀水)、盂、鉴:照面用9、乐器:鼓、铙、钟、铃10、剑、刀、钺、戈、矛代表作:商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周:佰矩鬲虢季子白盘剥春秋:越王勾践宝剑、莲鹤方壶司母戊鼎:目前最大的青铜器世界罕见,1939年出土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商代晚期王室用物,长方形口部两个直立大耳下有四个柱形足。

高1.33米重875公斤。

战国秦汉的工艺美术一、青铜艺术:铸造方法:金银错和失蜡法、鎏金代表作:战国:曾候乙编钟、金银错龙凤案秦汉:铜车马汉代:鎏金长信宫灯、金银错(博山炉)、金银错(狩猎纹的铜车饰)、马踏飞雁(青铜奔马)二、陶俑艺术:秦兵马俑:1974年秋天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骊山陵东侧发掘了巨大的秦兵马俑坑,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武士俑约8000个,身高均在1.80米以上1.90米以下每个体重500斤,身披战袍,足蹬战靴,手执各种青铜武器真实再现了当年秦王的千军万马,内平六国、外却匈奴的雄伟壮观的军阵场面。

它是世界上罕见的地下雕塑博物馆,被誉为人类文明史上的第六大奇迹。

艺术成就:体形高大,数量众多,写实的手法,反映了秦代的劳动人民在选土、雕塑、烧窑、着色等方面的聪明才智。

浅谈元代青花瓷器的绘画风格

浅谈元代青花瓷器的绘画风格
枝 莲花 、 波 纹、 意纹 、 海 如 回纹 , 间 隔 着 出现 , 整 个 瓷 面 会 在
表意方式 , 以及夸张、 变形 、 率直 、 随意的表现手法和 多样 变化的表现形式为其特 征。 内容上看 , 从 民间美术纹样是
民众对生存 、 生活 , 祥美满的功力追求 , 吉 反映 了真诚、 坦
关键 词 : 青花
陶瓷绘 画 人物 画 艺 术语 言


元 青 花 的概 述
青花 瓷器 的定 义为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 画,然后
题纹饰可单独出现, 也可配合辅助纹饰 共同构成 青花
装 饰 。 青 花 边 饰纹 样 的视 觉 特 点 除 了来 源 于 纹 样 本 元
上 透 明釉 ,在 高 温 下 一 次 烧 成 ,呈 现 蓝 色 花 纹 的铀 下
奏与韵律、 重复 与呼应、 比例 与尺度 、 风格与个性 的形
式 因素 。
元代的装饰纹样 不仅 有很强 的写实性 , 而且能够
在 某 些 局 部 的 描 绘 上进 行 大胆 的夸 张 。 这些 融 写 实与
夸张于 一体 , 介于“ 与不似 ” 似 之间的艺术 风格 , 同元
画所 追 求 的 “ 韵 意 趣 ” 神 可谓 异 曲 同工 。 元代 边 饰 中 以
同 时 元 代 青 花 瓷 画作 为 瓷 器 装 饰 的重 要 语 言 , 必 须 考 虑 对 瓷 器 造 型 的 适 应 ,青 花 瓷 画 必须 通 过 巧 妙地
安排 、 整体 的建构 , 才能体现 出造型 、 文饰、 色彩 、 材质 、 工艺、 法等瓷器 的整体 审美效应。从审 美上来看, 技 元 青花瓷画作为时代文化思想载体 ,它体现 出多元融合 的民族特点。 即体现 了蒙古 民族 文化崇 白尚蓝的色彩

元代玉雕动物的特点

元代玉雕动物的特点

元代玉雕动物的特点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元代玉雕动物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工艺特点而备受瞩目。

以下是元代玉雕动物的一些特点:
1.写实性和生动性:元代玉雕动物注重表现动物的写实
性和生动性。

雕刻师傅以精湛的技艺展现动物的形态、神态和姿态,追求更加真实的艺术表现。

2.厚重而丰满的造型:元代玉雕动物的造型通常具有厚
实感和丰满感。

雕刻师傅通过巧妙的处理,使动物形象更为立体和有质感。

3.线条简练而流畅:元代玉雕动物的线条通常简练而流
畅,强调动物身体的曲线美。

雕刻师傅在保持写实性的基础上,运用简洁的线条表现出动物的动态之美。

4.细节处理:对动物身上的细节处理非常注重,如毛发
的雕刻、眼睛的表现等。

这些细致入微的雕刻使动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5.多样的题材:元代玉雕动物的题材丰富多样,包括传
统的神话寓言故事中的动物、吉祥物等。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6.器物的雕刻:元代玉雕动物常常被雕刻于各类器物之
上,如玉杯、玉盖罐等,这些作品既具有实用性,又兼具艺术性。

7.色彩处理:元代玉雕动物的色彩处理相对较为简洁,
主要以玉质自然的颜色为主,不过在一些作品中也可见到采用其他彩石来点缀,以增强艺术效果。

元代玉雕动物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熏陶,呈现出一种融合写实性与艺术性、古朴与雄浑的独特魅力。

工艺美术史试题和答案)(01)

工艺美术史试题和答案)(01)

第一章〔1〕原始社会的彩陶分哪几种类型?其特点是什么?答: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等。

特点:半坡陶器早期是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陶增多,装饰花纹以鱼纹最具代表性,在半坡型彩陶的文饰中,人面形花纹很有特色,多装饰在翻唇浅腹盆的内壁。

庙底沟彩陶是以黑彩为主,少数兼用红色,还消灭了带白衣的彩陶,彩陶图案都画在陶器的外外表,以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构成繁复连续的带状花纹为主,也有带状方格纹、涡纹和圆点纹构成的成组图案。

马家窑型彩陶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局部地区,器形与文饰接近于庙底沟类型,器形以壶罐为主,也有盆钵碗和平底瓶等,盆钵碗中盛行内彩。

彩陶底色以橙黄为主,外表打磨的相当精细,常用黑颜色绘,一般多用线条的平行、弯曲、穿插、同心圆、涡形的花纹变化,构成规正雅致的图案,绚丽对称,美丽流畅。

田自秉先生总结出马家窑彩陶的艺术特点:满、内彩、点和螺旋纹。

半山型的彩陶文饰华美堂皇,荣耀夺目,常以黑红两色相间的线条带锯齿形的变化,勾画出葫芦网格纹、流水旋涡纹、水波浪、格花菱纹、起伏山川纹、圆圈网格纹、连弧纹等,多饰于高颈贯耳壶、大口圆腹瓮、小口鼓腹瓮和内彩的盆碗上,这种带有锯齿形图案的彩陶器,是半山类型的盛行风格。

这类彩陶图案以繁密为特色,丰富的图案与饱满的造型浑然一体,使彩陶显得更加的绚丽华彩。

马厂型彩陶以黑红两色,也有用单黑色的,先涂红色或施红、白色陶衣的彩陶,是马厂型彩陶的彩绘方法,他主要是始终线构成的,因此具有刚健庄重的特点。

其次章:〔2〕青铜器的制作过程:炼矿、制范、熔铸、装饰等几个过程。

〔3〕商代的青铜器有六大类: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兵器、乐器。

第三章〔4〕周代为什么说是古代玉器艺术的顶峰?答:周代可以说是古代玉器艺术的顶峰时期。

佩玉的风气大为盛行,一切服饰之物,也都有玉石所取代。

所谓“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温如其玉,故君子贵之”所以君子常佩玉,除了服饰玉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朝聘所用的礼器和符节器的进展,符节器是传达王命的信号,无论用途和名称如何,其根本的形制都是玉刀和玉斧的化身。

元代美术

元代美术

• 山西芮城永乐宫为元代著名的道教宫观, 现仍保存其主体建筑。三清殿屋顶使用黄 绿两色琉璃瓦以及台基处理的手法反映了 元代的建筑特色。 • 喇嘛教建筑以大都妙应寺塔(北京, 1279年,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为代表,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竣工。塔高50公 尺,全为砖构实心,外部粉刷白色。反映 藏、汉建筑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一、山水画 • 元代新的绘画风气的到来与赵孟頫的开启密切相关。 • 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人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 水画的最高成就。四家既有各自的鲜明个性特点,又都具 有元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他们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 状物寄情,属典型的文人画,对明、清绘画影响巨大。

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

元四大家的山水画
元代美术
概述
• 元代由于政权的更替,战争引起的社会动荡等方面的原因, 绘画出现了和宋代显著不同的特点。人物画主要成就更多 地体现在寺观壁画方面,宋代院体绘画精密不苟的画风, 元代已成衰微之势。
• 继承宋代已成潮流的文人士大夫绘画在元代画坛上占据着 显著地位,元代前期的赵孟頫、高克恭、任仁发等位居显 要的馆阁士大夫均以擅长绘画著称。元代中后期文人画家 以集中于江浙一带的画家为代表。“元四家”的黄公望、 吴镇、倪瓒、王蒙主要师法董源、巨然和北宋山水诸家, 以水墨或浅绛写江南山水,各自创立自己的风貌。此时文 人画与工匠画有了更明确的分野。花鸟画也向水墨方向发 展,梅、兰、竹、石为主要题材,出现了李衎、管道昇、 柯九思、顾安、王冕等代表画家
• 元四大家技法上以宗董、巨为主,审美情操、艺术见解都倾向超 脱世俗,喜描写闲适、宁静的意趣,突出笔情墨韵和抒发作者的 主观心绪,对后世传统文人画影响很大,他们是︰ 黄公望(1269~1354年),取法荆浩、董源诸家,加以融 化,以水墨或浅绦设色作画,苍润浑厚,为明清文人画家所师法。 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图卷》(1350,台北故宫博物院)。 吴镇(1280~1354年),吸取董源、巨然皴法,笔墨雄秀 清润,表现苍茫象,喜作渔父图。代表作《双松图》(1326,台 北故宫博物院)、《洞庭渔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倪瓒(1301~1374年),字云林,所画山水主要表现太湖 风光,喜用折带皴表现山石,意境清幽而荒寒萧索,带有孤寂之 感,绝少设色,为明清画家所推崇。代表作《容膝斋图》(1372, 台北故宫博物院)、《六君子图》等。 王蒙(1301~1385年),山水多表现隐居生活,喜用牛毛 皴画山石,笔墨层次丰富。代表作《秋山草堂》(台北故宫博物 院)、《青卞隐居》、《花溪渔隐》、《具区林屋》(台北故宫 博物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元代工艺美术的艺术成就及特点中国元代是以蒙古族游牧主贵族为主,代表蒙、汉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地主和上层贵族利益的政权。

其文化特征从总体上看,仍是融合蒙古族等游牧民族文化和汉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他外来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总体,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元初,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措施,遂使传统的工艺美术也得以复兴和发展。

元朝尊西藏佛教为国教,梵像的传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均给元代工艺美术带来殊变或折射。

统治者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和精神享乐的需要,将战争中掳掠来的欧洲、阿拉伯地区及西夏、金、南宋的各行工匠组织起庞大的为皇家服务的官办手工业。

匠籍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便于积累工艺经验,提高技艺,使官办手工业人材荟萃,技艺精湛,生产出了大量高级手工艺品和消费品,反映了元代工艺美术的发达。

陶瓷工艺盛行于宋、辽、金时期南北各地的磁州窑、钧窑、官窑、汝窑、龙泉窑、吉州窑等著名瓷窑,此时已走向衰落。

唯江西景德镇窑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元代已逐渐形成了有巨大生产能力,并出现了划时代的新创造。

朝廷专设浮染瓷局,负责烧造皇室用瓷,该局停办后改由饶州路总管监烧。

景德镇陶瓷业的最大成就是青花、釉里红等品种的成熟。

青花是以氧化钴料在瓷胚上绘以各种纹样,上釉后以还原焰烧成。

其钴料有域外和国内两种。

使用域外钴料,其色泽深邃如青金,庄重典雅。

取自浙江、云南及江西等地的国产钴料,则呈色灰蓝或蓝中泛青灰。

釉里红是以氧化铜呈色的釉下彩,其工艺、器型、装饰等大体与青花瓷器相似。

但其显色较青花难度更大,成功的显色堪与宝石红媲美,但大都泛出深浅不同的灰色,有的呈乌金或淡墨色。

红、蓝单色釉瓷的烧成,标志着中国单色釉瓷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间白釉瓷也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其釉呈卵白色,因印有“枢府”字,故又名枢府窑,其中以“天禧”款为其代表。

磁州窑品种繁多,产量庞大,纹饰趋于简化。

均窑显色不见火焰红和火焰青,仅见月白地或点红斑者。

龙泉窑瓷器釉色偏绿,器体大型化。

吉州窑也趋向潦草。

元代对外贸易较之前代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陶瓷的输出也明显增多,为适应这种需要,东南沿海地区的制瓷业亦有所发展,产品大量增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中占的比重日益扩大,并逐步超过了金、银、铜、漆等器皿。

[青花釉里红盖罐]织绣工艺元代纺织、印染、刺绣等工艺,继宋、金之后又有不少进步和提高,其中江南丝织业尤为发达,产品远销大都及其他城市。

元朝内廷设官办织绣作坊80余所,产品专供皇室使用。

绫绮局、织佛像提举司等官办织绣作坊所绣织的御容像、佛像等,应是元代织锦业重大发展的代表,纳石失则是其丝织业的新成就。

它最初是由阿拉伯工匠以金丝色线织成,地色与金丝交相辉映,富丽堂皇,故亦名织金锦,对后世织金锦缎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具有悠久历史的蜀锦仍盛行不衰,著名者为蜀中十样锦。

绫、罗、绸、缎、绢、纱等各地均有织造,其中缎织物业已成熟,益臻精美,集庆纱、泉缎、魏塘机绢等都是元代丝织名品。

缂丝似较南宋朱克柔等人缂丝稍嫌退化,但仍具有一定水平。

棉、毛织业的兴起与发达也是元代纺织工艺的重大成就。

花毯、花毡工艺的发展与蒙古族的生活起居有紧密的联系,大毯有的长达16.67米,宽7.5米,足知作坊规模非同一般。

刺绣仍是城乡女红的副业,尚未形成地方名绣。

印染业是纺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染缬又有它独立的审美价值,此时的松江棉布印染,其效果如同绘画般精巧细致。

[东方朔偷桃图缂丝]玉器工艺元代礼仪,上承宋、金,亦用金玉作为典章用具。

故元代玉器工艺在宋、金玉器业的基础上得到持续发展。

中统二年(1261)在大都设金玉局,至元十五年(1278)设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玉局提举司,负责管理宫廷用玉的生产。

至元十七年又设杭州路金玉总管府,辖金玉玛瑙工匠数千户。

于是,大都与杭州成为元代金玉工艺生产的南北两个中心。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二年将新碾的渎山大玉海置于广寒殿,还以白玉龙云花贴玉德殿楹拱,内设白玉金花的屏台,上置玉床,说明元代内廷用玉远远地超过了前代。

从出土和传世的元代玉器可以了解,有上承宋代礼制玉和观赏玉,和继辽、金的春水、秋山玉,还有元代官场和生活用玉,如玉押和镂空玉帽顶等。

元代玉器的风格与宋、金相连,重写实与寓意,制做上善用镂空,技艺娴熟,形象生动。

但作工稍显粗犷,保留了较多的斧凿痕,亦别具风味。

漆器工艺民间多用漆髹饰木竹器,可防潮牢固,适用美观。

光素漆器在宋代基础上继续生产。

元代漆器工艺成就较大的是雕漆、犀皮、戗金、螺钿等,比南宋有了长足的进步。

雕漆属于漆器中的雕镂,即雕刻为隐现、阴中有阳者,分为剔红、剔黑、剔犀等若干种。

剔红名工有张成、杨茂等人,现存有盘、渣斗等小件器物,图案构图丰满,刀法藏锋清楚,磨工隐起圆滑,风格深厚清致,技艺极高。

剔犀是在器胎上以黑、红两色漆逐层髹涂积累至相当厚度,再用刀剔刻出云纹、回纹等红黑相间的图案。

张成造针划款剔犀圆盒雕云纹3组,刀口深达1厘米,属剔深峻型剔犀。

戗金又称金,是在漆地上以锥划山水树石、花卉翎毛、亭台屋宇、人物故实等图案,再填金粉装饰。

上述漆器均产于浙江嘉兴,元初曾于该地设嘉兴漆作局,负责漆器的生产制做,是元代漆工艺的重要产地。

螺钿漆出于江西吉安庐陵县,漆坚而人物细致可爱。

元代螺钿片薄,光彩闪耀,以铁锥刻划,精细密致,工匠萧震、刘良弼等均善此艺,自称铁笔。

金属工艺元代金属工艺以金、银、铜、铁、锡为其主要原料,以铸、锤、、錾、刻、编、累、掐、嵌等技术制成不同用途的日用器物和高级工艺美术品。

当时的贵族阶层和酒楼饭庄都普遍使用金、银器。

但朝廷对金器如同玉器一样控制极严,只准五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金、玉茶酒器。

金器工艺以掐、累、镶嵌技术为其尖端,亦称金细工艺。

除了以金制成器物之外,还削金为泥,锤为箔、丝等,用于丝织、漆器、木器的装饰及镀金以饰银铜之器。

银器没有金器贵重,在城乡富有者中也普遍使用。

银器工艺在技术上与金器相似。

见诸著录或款识的金银工匠有朱碧山、谢君余、谢君和、唐俊卿、章仲英等。

其中以朱碧山最为知名,他与书画家柯九思有过交往,所制酒器有槎杯、虾杯、蟹杯等,另还铸造过昭君像、达摩像等陈设和金茶壶。

铸铜名匠有杭城姜娘子、平江王吉等人。

铜镜仍是元人整容的必备用器,多重实用,精美者较少。

玻璃工艺玻璃古称琉璃,近世称“料”。

元代玻璃器最重要的产地是山东益都颜神镇。

在此地曾发现过元末明初的玻璃炉址与残品,经检验表明,其钾钙含量较高,含铅量很低,属钾钙玻璃,与唐宋高铅玻璃已显著不同。

甘肃漳县徐家坪元代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的一套浅蓝涅玻璃莲瓣口盏托,以范浇铸而成,未见化验资料,不得确知其化学成分,但以目验似出自颜神镇。

江苏苏州市元末张士诚母曹氏墓出土了大量玻璃珠和一件玻璃圭。

玻璃圭色涅白,长42.5厘米,是迄今所知元代最大的一块玻璃。

玻璃珠经化验表明,属钾铅玻璃,可能是苏州本地所产。

《元史》载“将作院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辖玉局,当是制造“罐子玉”的官办作坊,可能设于大都或颜神镇。

新疆地区出土的玻璃瓶,以管吹制,浅绿透明,型制不规,可能是当地工匠吹制,说明河西走廊及新疆等地的玻璃器有地方色彩,与当时内地玻璃配方和成型上均有不同。

珐琅器工艺元代珐琅器是珐琅与金属的复合工艺品。

珐琅是以硅、铅丹、硼砂等原料,经熔炼、冷却、磨碎成粉末状彩料,以其填绘于金、银、铜、陶、瓷等器胎之上,经烘烧而成。

元代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均先后传自西方,不久便在中国艺术土壤上扎根、开花、结果,并迅速完成了民族化过程,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种类之一。

掐丝珐琅在元代称做“大食窑”或“鬼国嵌”,系从阿拉伯地区传入,大都、云南均有生产,分金、铜两种胎骨,而以铜胎为主。

铜胎掐丝珐琅是以薄而窄的铜扁丝掐成各种图案,焊于铜胎,再填以各色珐琅料,经烘烧、磨光、镀金而成。

迄今尚未发现有可信的元代款识的掐丝珐琅器。

但从旧珐琅器中可以找到与君士坦丁堡所制掐丝珐琅釉料相通,而又与明代永乐(1403~1424)、宣德(1426~1435)时期掐丝珐琅不同的珐琅器,应属元代晚期之作。

錾胎珐琅元代称“拂郎嵌”,由欧洲传入。

当时欧洲的法国黎莫久、德国科隆均盛产錾胎铜珐琅,元代的拂郎嵌可能与上述两地的錾胎珐琅有关。

文房四宝工艺元代文房四宝工艺继承和发扬了汉唐以来文具的装饰与审美的因素。

元代吴兴制笔业在文人指导下得到了提高,先后出现了冯应科、张进中、吴、姚恺、陆震、杨鼎等名匠。

其中冯应科笔与赵孟字、钱选画被称为吴兴三绝。

张进中笔进贡内廷,而使湖笔名声大振,取代宣笔而跃居全国之冠。

砚,当时人仍重端、歙等砚,各地多以本地石材制砚,尚有澄泥、瓷、漆玉、玛瑙、铁、铜等砚。

造纸业曾一度遭到摧残,生产甚不景气,唯地处偏僻山峦中的安徽徽州造纸业,因受雕版印刷业的刺激,仍在大量生产着精良纸张。

制墨业继续发展,有潘云谷、胡文中、林松泉、于材中、杜清碧、卫学士、黄修之、朱万初、邱可行、邱世英、邱南杰等10余人。

元代湖笔,端、歙二砚,宣纸,徽墨为以后文房四宝制造业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元代宝石镶嵌工艺也开始抬头。

陶宗仪《辍耕录》专辟“回回石头”一节,介绍西方宝石的品种、名称、性能。

皇帝也以宝石作帽顶装饰,为明清宝石镶嵌工艺的发展,开启了门户。

玛瑙、甸子等彩石雕刻工艺在各地继续生产,制作各种佩饰和装饰品。

竹、木、牙、犀、骨、角等装饰雕刻,为适应统治者、上层贵族及一般社会生活和审美的需要也在持续生产。

冠服带履也极富特色,其形式和工艺装饰都有较高的水平。

因其材料易腐,故现已不可多见。

建筑与室内装饰用的琉璃、雕砖、塑砖、大理石、汉白玉等石料加工及木器家具等工艺,也比较发达。

维吾尔、蒙古、藏、壮、苗、、白等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纺织、刺绣、金工、木、石、牙、角、骨等雕刻,均达到相当高度。

因受资料与认识的局限,过去对元代工艺美术很少涉猎,公开发表的论文寥寥无几,唯对陶瓷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和阐述,其余各个分野有待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