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工艺的特点等
元朝的金属工艺

元朝的金属工艺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以其独特的文化和艺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在元朝时期,金属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产生了许多卓越的艺术品和工艺品。
本文将介绍元朝的金属工艺,包括技术发展、创作特点以及代表作品。
一、技术发展元朝的金属工艺在技术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元朝人掌握了铸铜和铸铁的先进技术,使得制作金属器物更加精细和耐用。
其次,元朝工匠们在金属加工上有着出色的技艺,他们熟练地运用锻打、镂空、铸造等工艺,使金属器物呈现出精巧的纹饰和装饰。
此外,元朝还引进了外来技术,如窑烧和镶嵌等,为金属工艺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创作特点元朝金属工艺的创作特点多种多样,既有具象的作品,也有抽象的装饰品。
元朝的金属工艺注重形式和意境的统一,追求雕刻技巧的精湛和艺术表现的独特性。
创作主题丰富多样,包括了各种动物、植物以及神话传说等。
此外,元朝金属工艺还常常运用宝石、珐琅等宝贵材料进行装饰,增添了艺术品的华丽和珍贵感。
三、代表作品1. 元代铜双凤铜镜:元代铜双凤铜镜是元朝金属工艺中的杰作之一。
它以铜为材料,铸造而成,外形典雅,造型精美。
镜的边缘雕刻了两只栩栩如生的凤凰,寓意着繁荣和吉祥。
凤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鸟,代表着幸福和好运。
这件铜镜的雕刻技巧非常精湛,纹饰清晰,给人一种高贵和华丽的感觉。
2. 元代锻铁器:元代锻铁器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
元代的工匠们善于运用锻打技术,打造出各种精巧的铁器,如刀剑、锅碗瓢盆等。
这些铁器经过精心的雕刻和抛光,呈现出独特的纹饰和光泽。
同时,元代的锻铁器常常用金银丝线进行装饰,增加了其豪华和奢华的感觉。
3. 元代金属饰品:元代的金属饰品非常丰富多样,如金银手镯、耳环、戒指等。
这些饰品不仅在工艺上精湛,还注重装饰效果的独特性。
例如,元代金银饰品常常采用镶嵌技术,将宝石、珐琅等彩饰镶嵌在金属表面,形成华丽的图案和纹饰,给人一种高贵和华贵的感觉。
总结:元朝的金属工艺在技术发展、创作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元代工艺美术特征

元代工艺美术特征
1. 奢华繁复的装饰风格:元代工艺美术注重装饰,采用了大量的各种华丽的装饰元素,如龙纹、花卉、云纹、瑞兽等,这些元素多数是寓意吉祥、繁荣和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在装饰上独具特色。
2. 精湛细腻的工艺技术:元代工艺美术的工艺技术十分精湛,包括青花瓷、景泰蓝、嵌螺钿、锻铜等等,这些工艺在当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 色彩鲜艳艳丽:元代工艺美术的艳丽鲜艳,喜欢使用鲜艳的颜色,如红、黄、绿、紫等,这些颜色不仅出现在器皿的色彩上,还体现在各种绘画作品中。
4. 重视透视和光影效果:元代工艺美术注重透视和光影的运用,通过精湛的技术将器皿和画面具有立体感和光影效果,使之更加生动、有趣。
5. 气势恢宏、豪放不羁:元代工艺美术讲究气势恢宏、豪放不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激荡感。
分析元代工艺美术的艺术成就及特点

分析元代工艺美术的艺术成就及特点元代工艺美术是指中国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至1368年)的工艺美术风格和技术。
元代工艺美术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术上,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元代工艺美术的独特风格是其主要艺术成就之一、元代的政治统一和人口迁移导致了各地文化的融合,使元代艺术融合了北方和南方的艺术风格。
元代工艺美术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大气磅礴、雄伟壮丽、奢华豪放。
元代起初受到了南宋和西夏的影响,留下了许多独特的艺术作品。
随着元朝的崛起,蒙古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艺术风格也逐渐融入到元代工艺美术中,进一步丰富了其风格。
元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之一是宏伟的金属工艺。
铜铸、银器和金器都在元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金银器常常被用作宫廷礼仪用品和雕花工艺品,用于装饰和展示官方的威严和财富。
元代金银器的造型丰富多样,形式有器皿、香炉、匣子等,常常以龙纹、凤纹、麒麟纹等传统图案作为装饰,彰显了中国古代神话和传统文化。
其次,元代陶瓷也是该时期艺术成就的一大亮点。
元代陶瓷在造型、装饰和技术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元代的青花瓷成为当时陶瓷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元代青花瓷以其特殊的钴蓝色釉料和精致的绘画技法而闻名。
青花瓷的主题多样,有宫廷龙纹、花卉纹、山水纹等。
元代青花瓷在技术上进一步提高了青花瓷的烧制工艺,使它的质量更加精细和卓越。
再次,元代织绣工艺亦是元代工艺美术的独特之处。
元代的织绣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了中国织绣艺术的巅峰时期。
元代的丝绸制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元代的织绣作品大都有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的特点,以刺绣和提花等精湛工艺为主。
织绣作品常常以鸟兽花卉、山水人物等为题材。
元代织绣工艺的成就贡献了中国传统织绣艺术的丰富多样性。
综上所述,元代工艺美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
其宏伟的金属工艺、精美的陶瓷和多彩的织绣工艺都为中国的工艺美术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元代工艺美术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繁盛,也为后世的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元代龙泉窑工艺特点

元代龙泉窑工艺特点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龙泉窑则是元代陶瓷的代表之一。
以下是元代龙泉窑的主要工艺特点:
绿釉技术:元代龙泉窑以其独特的青瓷闻名,主要采用绿色釉料。
这种绿釉的成色和质地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和效果,从浓绿色到浅透明绿色,以及宝石般的光泽。
烧制温度:元代龙泉窑的瓷器采用高温烧制,温度相对较高,通常在1250℃-1300℃之间。
高温烧制使得瓷器的胎体坚韧致密,釉面光泽鲜明。
钧窑技术:元代龙泉窑在钧窑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钧窑是一种使釉色产生变化的特殊烧制方法,它通过控制窑炉内的空气流动和烧制温度,使得釉面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瑰丽变化。
青花技法:元代龙泉窑也开始出现了青花技法的应用。
青花将蓝色颜料涂在未经釉烧的胎体上,随后釉烧,在烧制过程中形成深浅不一的蓝色图案。
这种技法给元代龙泉窑的瓷器增添了更丰富的装饰效果。
装饰风格:元代龙泉窑的装饰风格相对简朴,主要以自然景物和纹饰为主题。
常见的纹饰有花卉、云纹、水纹等,形态独特而富有变化。
总的来说,元代龙泉窑以独特的绿釉和高温烧制为特点,突出了青瓷的品质和风格。
它在钧窑技术和青花技法的应用上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装饰风格。
元代龙泉窑的陶瓷作品具有高雅、典雅的特点,代表了当时中国陶瓷工艺的高峰。
图解元代瓷器纹饰及工艺特征

图解元代瓷器纹饰及工艺特征一、枢府瓷:1、“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
宋代以枢密院为最高军机关,与中书省分掌文、武两权,号为“二府”。
元代仍延用这个制度。
元代军事为重。
“枢府”的权位更高,具有“枢府”铭的卵白釉瓷器,应属“枢密院”的定烧器,也就是元代的官窑器。
2、枢府瓷的特征:(1)、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胎,但相对说,比青白瓷为厚。
(2)、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而近似鹅蛋色)。
典型枢府瓷釉应是失透的,但在传世或出土的器物中,虽具备胎较厚而釉又失透,然而非卵白色而是青白色。
这类器物是青白釉过渡卵白釉的中间阶段。
(3)、枢府瓷器型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
最典型的枢府瓷以碗为小底足。
这类小足的足径,一般为碗口径的三分之一。
而到了明代,枢府瓷继续在烧,但底足变大,这一点尤为重要,鉴别的不要弄混。
(馆藏模印凤纹龙柄枢府釉壶)(4)、枢府器中的折腰器,是突出的造型一向为人们所称道。
(5)、枢府瓷中的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钉突起。
(6)、枢府瓷图案纹饰主要为印花,图案纹饰主要为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云雀、孔雀、牡丹等。
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印花图案浑圆而不太清晰。
(印花缠枝莲纹)(枢府龙纹砚洗)(枢府龙纹砚洗,盖上的龙纹十分精致)(7)、枢府瓷的铭文以“枢府”两字最为典型,一般都印在盘、碗器物内壁口沿下,“枢”和“府”两字分别在相对的位置。
除“枢府”字样外,还有“太禧”、“福禄”、“福寿”和“寿”、“福”、“良”等单个吉祥字铭文。
(鱼藻纹盘局部,左上角“府”和右下角“枢”字很清晰)(枢府铭文鱼藻纹盘)二、元代青花瓷1、青花瓷的器形:多见的为盘、罐、、梅瓶、长颈瓶、葫芦瓶、玉壶春瓶、扁瓶、执壶、钵、盒、水滴、豆形洗、高足碗、盏托等。
其中以大件器为多。
最常见的有玉壶春瓶、梅瓶、大罐、盘、碗等。
玉壶春瓶梅瓶罐青花碗青花盘扁瓶蒜头瓶执壶高足碗2、青花瓷的胎——元代青花瓷器的胎体较为厚重,从器底和断面可清楚地观察到胎质不如明、清瓷胎细腻洁白,略显粗松,并有细小气孔。
元代香炉的特征

元代香炉的特征
元代香炉是中国古代传统工艺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辉煌的时期,元代的香炉在造型、工艺和材质上都具有独具匠心的特点,以下是元代香炉的一些特征:
1. 造型多样:元代香炉的形状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葫芦形、卧花式、双耳双龙耳等外,还有造型奇异、富有创意的饕餮香炉、天兵战将香炉等。
2. 工艺精湛:元代香炉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艺人在用料和工艺上都十分考究。
元代香炉不仅采用了传统的青铜铸造和赏石镶嵌等工艺,同时还出现了银、金、漆、铜鎏金等多种工艺技法。
3. 色彩缤纷:在元代香炉的制作过程中,往往使用了丰富、鲜艳的色彩,如红、绿、黄、蓝、白、黑等,这些色彩的运用,为元代香炉增添了奇特、华丽的气息。
4. 历史价值:由于元代香炉的制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因此它们被视为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珍藏在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成为研究古代工艺、美术和文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总的来说,元代香炉具有多样化的造型、精湛的工艺、鲜艳的色彩、
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等特点,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史、工艺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元代瓷器造型特点

元代瓷器造型特点元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瓷器制作的高峰时期。
元代瓷器在造型上有着独特的特点,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
1. 多种形制的发展:元代瓷器的形制丰富多样,包括瓶、罐、盘、碗、盏、壶等。
其中,元代瓷器的瓶类器物最为精美,有各种形制和装饰风格。
例如,元代青花瓶的造型多样,有高颈瓶、扁瓶、葫芦瓶等。
此外,元代瓷器还有一些独特的形制,如马蹄形瓶、葫芦形瓶等。
这些多种形制的发展使得元代瓷器的造型更加丰富多样。
2. 器型复古:元代瓷器在造型上注重复古,追求古代瓷器的风格和传统。
元代瓷器的造型多采用唐代和宋代的经典器型,如唐代的高颈瓶、宋代的青瓷碗等。
这种对古代瓷器造型的追求,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推崇。
3. 简约而不失庄重:元代瓷器的造型注重简约而不失庄重。
元代瓷器的器型通常较为庄重,线条简洁流畅,整体造型稳定。
例如,元代青花瓶的造型简约优雅,线条流畅,给人以庄重稳重之感。
这种简约而庄重的造型风格,体现了元代瓷器的高雅品质和审美追求。
4. 高度的创新性:元代瓷器在造型上具有很高的创新性。
元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工艺都有了较大的突破,使得瓷器在造型上能够表现出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元代的青花瓷釉色浓烈鲜艳,釉面光润匀净,瓷器的形状更加多样化,装饰图案更加精细丰富。
这些创新使得元代瓷器的造型更加独特和出色。
5. 回归自然:元代瓷器的造型具有回归自然的特点。
元代瓷器的造型常常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题材,如花鸟、山水等。
这种回归自然的造型风格,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崇尚,也表达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总的来说,元代瓷器在造型上具有多种形制的发展、器型复古、简约而不失庄重、高度的创新性以及回归自然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元代瓷器在中国瓷器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了中国瓷器制作的重要里程碑。
元代瓷器的造型特点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特征,也体现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卓越成就。
元代青铜器特点介绍

元代青铜器特点介绍
元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类,其特点如下:
1. 装饰性强:元代青铜器作为贵族、士人收藏和使用的艺术品,注重装饰性,常常雕有花纹、图案和铭文,寓意深远。
2. 工艺精湛:元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铸造技术发达,线条流畅,纹饰细节精细,显示出高超的金属加工技术和工匠的精湛技艺。
3. 设计独特:元代青铜器的形制独特,如葫芦形、鱼篓形、腰果形等,呈现出新颖的审美观念,与其他时期的青铜器有所不同。
4. 铭文丰富:元代青铜器上常见铭文,铭文内容多为赞美、吉祥之语,反映了元代社会文化的特点。
5. 多样性:元代青铜器种类繁多,包括鼎、尊、壶、盘等,款式丰富多样,某些器物还常常配以玉、珐琅、宝石等镶嵌装饰,极富奢华感。
总体来说,元代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备实用功能,而且注重装饰性和艺术性,展示了元代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少进步和提高,其中江南丝织业尤为发达,产品远销大都及其他城市。
元朝内廷设官办织绣作坊80余所,产品专供皇室使用。
绫绮局、织佛像提举司等官办织绣作坊所绣织的御容像、佛像等,应是元代织锦业重大发展的代表,纳石失则是其丝织业的新成就。
它最初是由阿拉伯工匠以金丝色线织成,地色与金丝交相辉映,富丽堂皇,故亦名织金锦,对后世织金锦缎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具有悠久历史的蜀锦仍盛行不衰,著名者为蜀中十样锦。
绫、罗、绸、缎、绢、纱等各地均有织造,其中缎织物业已成熟,益臻精美,集庆纱、泉缎、魏塘机绢等都是元代丝织名品。
缂丝似较南宋朱克柔等人缂丝稍嫌退化,但仍具有一定水平。
棉、毛织业的兴起与发达也是元代纺织工艺的重大成就。
花毯、花毡工艺的发展与蒙古族的生活起居有紧密的联系,大毯有的长达16.67米,宽7.5米,足知作坊规模非同一般。
刺绣仍是城乡女红的副业,尚未形成地方名绣。
印染业是纺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染缬又有它独立的审美价值,此时的松江棉布印染,其效果如同绘画般精巧细致。
[东方朔偷桃图缂丝]
玉器工艺 元代礼仪,上承宋、金,亦用金玉作为典章用具。
故元代玉器工艺在宋、金玉器业的基础上得到持续发展。
中统二年(1261)在大都设金玉局,至元十五年(1278)设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玉局提举司,负责管理宫廷用玉的生产。
至元十七年又设杭州路金玉总管府,辖金玉玛瑙工匠数千户。
于是,大都与杭州成为元代金玉工艺生产的南北两个中心。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二年将新碾的渎山大玉海置于广寒殿,还以白玉龙云花贴玉德殿楹拱,内设白玉金花的屏台,上置玉床,说明元代内廷用玉远远地超过了前代。
从出土和传世的元代玉器可以了解,有上承宋代礼制玉和观赏玉,和继辽、金的春水、秋山玉,还有元代官场和生活用玉,如玉押和镂空玉帽顶等。
元代玉器的风格与宋、金相连,重写实与寓意,制做上善用镂空,技艺娴熟,形象生动。
但作工稍显粗犷,保留了较多的斧凿痕,亦别具风味。
漆器工艺 民间多用漆髹饰木竹器,可防潮牢固,适用美观。
光素漆器在宋代基础上继续生产。
元代漆器工艺成就较大的是雕漆、犀皮、戗金、螺钿等,比南宋有了长足的进步。
雕漆属于漆器中的雕镂,即雕刻为隐现、阴中有阳者,分为剔红、剔黑、剔犀等若干种。
剔红名工有张成、杨茂等人,现存有盘、渣斗等小件器物,图案构图丰满,刀法藏锋清楚,磨工隐起圆滑,风格深厚清致,技艺极高。
剔
犀是在器胎上以黑、红两色漆逐层髹涂积累至相当厚度,再用刀剔刻出云纹、回纹等红黑相间的图案。
张成造针划款剔犀圆盒雕云纹3组,刀口深达1厘米,属剔深峻型剔犀。
戗金又称金,是在漆地上以锥划山水树石、花卉翎毛、亭台屋宇、人物故实等图案,再填金粉装饰。
上述漆器均产于浙江嘉兴,元初曾于该地设嘉兴漆作局,负责漆器的生产制做,是元代漆工艺的重要产地。
螺钿漆出于江西吉安庐陵县,漆坚而人物细致可爱。
元代螺钿片薄,光彩闪耀,以铁锥刻划,精细密致,工匠萧震、刘良弼等均善此艺,自称铁笔。
金属工艺 元代金属工艺以金、银、铜、铁、锡为其主要原料,以铸、锤、、錾、刻、编、累、掐、嵌等技术制成不同用途的日用器物和高级工艺美术品。
当时的贵族阶层和酒楼饭庄都普遍使用金、银器。
但朝廷对金器如同玉器一样控制极严,只准五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金、玉茶酒器。
金器工艺以掐、累、镶嵌技术为其尖端,亦称金细工艺。
除了以金制成器物之外,还削金为泥,锤为箔、丝等,用于丝织、漆器、木器的装饰及镀金以饰银铜之器。
银器没有金器贵重,在城乡富有者中也普遍使用。
银器工艺在技术上与金器相似。
见诸著录或款识的金银工匠有朱碧山、谢君余、谢君和、唐俊卿、章仲英等。
其中以朱碧山最为知名,他与书画家柯九思有过交往,所制酒器有槎杯、虾杯、蟹杯等,另还铸造过昭君像、达摩像等陈设和金茶壶。
铸铜名匠有杭城姜娘子、平江王吉等人。
铜镜仍是元人整容的必备用器,多重实用,精美者较少。
玻璃工艺 玻璃古称琉璃,近世称“料”。
元代玻璃器最重要的产地是山东益都颜神镇。
在此地曾发现过元末明初的玻璃炉址与残品,经检验表明,其钾钙含量较高,含铅量很低,属钾钙玻璃,与唐宋高铅玻璃已显著不同。
甘肃漳县徐家坪元代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的一套浅蓝涅玻璃莲瓣口盏托,以范浇铸而成,未见化验资料,不得确知其化学成分,但以目验似出自颜神镇。
江苏苏州市元末张士诚母曹氏墓出土了大量玻璃珠和一件玻璃圭。
玻璃圭色涅白,长42.5厘米,是迄今所知元代最大的一块玻璃。
玻璃珠经化验表明,属钾铅玻璃,可能是苏州本地所产。
《元史》载“将作院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辖玉局,当是制造“罐子玉”的官办作坊,可能设于大都或颜神镇。
新疆地区出土的玻璃瓶,以管吹制,浅绿透明,型制不规,可能是当地工匠吹制,说明河西走廊及新疆等地的玻璃器有地方色彩,与当时内地玻璃配方和成型上均有不同。
珐琅器工艺 元代珐琅器是珐琅与金属的复合工艺品。
珐琅是
以硅、铅丹、 硼砂等原料,经熔炼、冷却、磨碎成粉末状彩料,以其填绘于金、银、铜 、陶、瓷等器胎之上,经烘烧而成。
元代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均先后传自西方,不久便在中国艺术土壤上扎根、开花、结果,并迅速完成了民族化过程,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种类之一。
掐丝珐琅在元代称做“大食窑”或“鬼国嵌”,系从阿拉伯地区传入,大都、云南均有生产,分金、铜两种胎骨,而以铜胎为主。
铜胎掐丝珐琅是以薄而窄的铜扁丝掐成各种图案,焊于铜胎,再填以各色珐琅料,经烘烧、磨光、镀金而成。
迄今尚未发现有可信的元代款识的掐丝珐琅器。
但从旧珐琅器中可以找到与君士坦丁堡所制掐丝珐琅釉料相通,而又与明代永乐(1403~1424)、宣德(1426~1435)时期掐丝珐琅不同的珐琅器,应属元代晚期之作。
錾胎珐琅元代称“拂郎嵌”,由欧洲传入。
当时欧洲的法国黎莫久、德国科隆均盛产錾胎铜珐琅,元代的拂郎嵌可能与上述两地的錾胎珐琅有关。
文房四宝工艺 元代文房四宝工艺继承和发扬了汉唐以来文具的装饰与审美的因素。
元代吴兴制笔业在文人指导下得到了提高,先后出现了冯应科、张进中、吴、姚恺、陆震、杨鼎等名匠。
其中冯应科笔与赵孟字、钱选画被称为吴兴三绝。
张进中笔进贡内廷,而使湖笔名声大振,取代宣笔而跃居全国之冠。
砚,当时人仍重端、歙等砚,各地多以本地石材制砚,尚有澄泥、瓷、漆玉、玛瑙、铁、铜等砚。
造纸业曾一度遭到摧残,生产甚不景气,唯地处偏僻山峦中的安徽徽州造纸业,因受雕版印刷业的刺激,仍在大量生产着精良纸张。
制墨业继续发展,有潘云谷、胡文中、林松泉、于材中、杜清碧、卫学士、黄修之、朱万初、邱可行、邱世英、邱南杰等10余人。
元代湖笔,端、歙二砚,宣纸,徽墨为以后文房四宝制造业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元代宝石镶嵌工艺也开始抬头。
陶宗仪《辍耕录》专
辟“回回石头”一节,介绍西方宝石的品种、名称、性能。
皇帝也以宝石作帽顶装饰,为明清宝石镶嵌工艺的发展,开启了门户。
玛瑙、甸子等彩石雕刻工艺在各地继续生产,制作各种佩饰和装饰品。
竹、木、牙、犀、骨、角等装饰雕刻,为适应统治者、上层贵族及一般社会生活和审美的需要也在持续生产。
冠服带履也极富特色,其形式和工艺装饰都有较高的水平。
因其材料易腐,故现已不可多见。
建筑与室内装饰用的琉璃、雕砖、塑砖、大理石、汉白玉等石料加工及木器家具等工艺,也比较发达。
维吾尔、蒙古、藏、 壮、苗、、白等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纺织、刺绣、金工、木、石、牙、角、骨等雕刻,均达到相当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