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轼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 人,世称苏仙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 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 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 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 传》、《东坡乐府》
• • • • • • • • • • • • • • •
1079年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年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7 年 北宋亡
Hale Waihona Puke 苏轼的一生•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祐八年(1023~1064) • 1036年 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 1054年 娶王弗 • 1057年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 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 • 1061年 任凤翔府判官 •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 1064年 任职史馆 • 1065年 妻丧 • 1066年 父丧;服孝(1066.4~1068.7) •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 1068年 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 1069年 返京;任职史馆 •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 1074年 任密州太守 • 1076年 任徐州太守 •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简介_古诗大全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简介_古诗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佑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为人宽大如海”。
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诗词全集:《蝶恋花》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翻译】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
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海棠》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翻译】袅袅东风在皎洁的月光下徘徊,香雾朦胧。
依稀可见远处的亭台海棠花沐浴在月色之中,温柔而可爱运用手法运用了对比、暗喻拟人等手法,将诗人的失意以及郁郁寡欢的心情体现了出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苏轼简介,苏轼古诗,苏轼诗词名句鉴赏

苏轼简介,苏轼古诗,苏轼诗词名句鉴赏苏轼简介,苏轼古诗,苏轼诗词名句鉴赏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1.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宋?苏轼2.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宋?苏轼3.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宋?苏轼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5.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6.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7. 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宋?苏轼8.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9.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0.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1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1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13. 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宋?苏轼14. 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宋?苏轼15.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16. 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爱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宋?苏轼1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18. 至言不繁——宋?苏轼19. 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宋?苏轼20. 笔所未到气已吞——宋?苏轼2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22. 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宋?苏轼23.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宋?苏轼24. 夕阳无语燕归愁——宋?苏轼25.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宋?苏轼26.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宋?苏轼27.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苏轼28.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宋?苏轼29.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苏轼30.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苏轼31.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宋?苏轼32.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苏轼33.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宋?苏轼34.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宋?苏轼35.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苏轼-生平介绍

近人朱祖谋的编年本《东坡乐府》 今人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
THE END! THANK YOU!
从宋代开始,苏轼作品的注本不断出现,较著名有: 诗注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 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文注
南宋邱晔编注的选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明末茅维的《东坡先生全集》 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著作汇总
文学著作: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大量散文。 成名作:《刑赏忠厚之至论》 诗集《南行集》 诗文《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 书迹《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
《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画迹《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今传《苏沈良方》是在沈括《良方》基础上,增益苏 轼的医药杂说而成。
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 中书舍人。
1086年: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1101年:北返;往常州;逝世,享年65岁。
兴趣爱好
苏轼生性放达。 好交友:结交了众多文坛、政坛好友。 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如东坡肉。 好品茗。 好游山林:黄庭坚称他“真神仙中人” 。
诗书造诣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古文:有“韩潮苏海”之称,与韩愈齐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 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创豪放词派。 书法:“宋四家”(苏、黄、米、蔡 )之一。 绘画:开创湖州画派。
苏轼简介

苏轼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中文名:苏轼外文名:S u shi别名:苏子瞻、苏东坡国籍:中国北宋民族:汉出生地:四川眉山出生日期:1037年1月8日逝世日期:1101年8月24日职业:官员、文学家、画家、书法家主要成就: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代表作品:《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编辑本段人物简介苏轼[1](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2]。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3]编辑本段基本信息姓名: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家乡:四川眉山所处朝代:北宋诗歌类型:宋词、宋诗代表作品:《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苏轼简介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 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
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 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
做出了重大贡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部分诗词作品
部分书画作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枯木怪石图》
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 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
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 的奢侈骄纵。
﹤艺术成就﹥
三、词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
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在我国词史上占有
蘇 東 坡
﹤人物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书画家、词人、诗人。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 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
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 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因 “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
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
3
﹤艺术成就﹥
一、文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 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
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以下是给大家整理苏轼简介的内容,欢迎查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
徽宗初遇赦召还。
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食帖》--- 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 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 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 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 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 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2012-12-1
诗词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 ,具有浪漫主义色 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 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 等。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 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 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 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 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 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 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 2012-12-1 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2012-12-1
政治生涯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 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 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 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 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 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 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 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 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 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 流传,历久而不衰……
诗词思想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 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 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 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 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 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 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 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苏轼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 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 称三苏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 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说: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 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辛弃疾合称“苏 辛”。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 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 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 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 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 《东坡乐府》等。
2012-12-1
绪论
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 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 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 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人。神奇的文笔、 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 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 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 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2012-12-1
后人评价
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 尘耳。(《跋东坡醉翁操》)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 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 之流。(《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 朱依真: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谁 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苏辙在为其兄苏轼所写的墓志铭中称苏轼“读释 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 诗词 文化 书法 绘画 哲学、茶道、烹饪、养生......
2012-12-1
文论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 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 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 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 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 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 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 自如。
2012-12-1
苏轼词风
一、 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 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 物以慷慨 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 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 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 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 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 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2012-12-1
文化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 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 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 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 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 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 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2012-12-1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改变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 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 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流露出对声势煊赫的官场的蔑视。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 佛。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 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 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 香远益清。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2012-12-1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 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 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 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 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 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 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乌台诗案之后,苏东坡谪居 黄州,远离官场。 黄州虽然是苏轼政治生涯的低谷,但是这座长江边的小城, 却成为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随着苏轼对自我的反思, 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悄然改变。人事代谢、宦海沉浮, 苏轼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看 滚滚不尽的东逝水,苏轼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
2012-12-1
纵使万般寻路无;不堕野地随人居。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2012-12-1
绘画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其论书画均有 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 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 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 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 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 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 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 基础。
释德洪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 自然成文。” ”。《宋史》也说他作诗是“以诗托讽,庶几有补于国”, 这都说明他是在有意继承风、骚的讽喻传统。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 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 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 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2012-12-1
书法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 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 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 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 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 “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 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 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 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 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 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2012-12-1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 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 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 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 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 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 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2012-12-1
文论评价
家庭背景
公元1036年12月19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 “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 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 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 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 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 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 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