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简史

合集下载

中国科幻简史

中国科幻简史

中国科幻简史中国科幻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古籍之中。

但真正的科幻文学在中国兴起是在20世纪初,受到西方科学文明的影响,中国科幻文学开始蓬勃发展。

本文将带大家一起回顾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解析中国科幻文学的独特魅力。

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科学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他们开始接触西方的科学文明,了解到科学与技术的力量。

于是一些作家开始以科学和技术为主题来创作小说,他们设想未来的世界、外太空的探险、人类与外星生物的交流等。

这些作品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之路。

1923年,茅盾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未来天国》一文,这是中国第一篇被认为是科幻作品的小说。

这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正式拉开了序幕。

随后,鲁迅、郁达夫等著名作家也陆续尝试创作了一些科幻作品。

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文学理论水平等原因,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没有形成规模和影响力。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幻文学才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为科幻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科幻作家开始撰写大量科幻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亦舒的《科幻故事》,这部作品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现代科幻小说。

海子、方鹏等作家也相继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科幻作品,他们将科学的知识和文学的想象相结合,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科幻世界。

中国科幻文学在那个时期还是受到了一些限制,大部分作品都围绕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题材展开,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创新。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科幻文学才逐渐走向多元化,作品的题材和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1999年,刘慈欣的《三体》问世,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三体》以其宏大的场景和深刻的思想引起了全球读者的广泛关注,成为了中国科幻文学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探讨了人类未来、宇宙文明等深刻的议题,引起了国内外读者对中国科幻文学的高度关注,开启了中国科幻文学的新时代。

自此之后,中国科幻文学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一大批优秀的科幻作家涌现出来。

中国科幻简史

中国科幻简史

中国科幻简史中国科幻在古代起源于神话和传说。

古代中国有众多神话故事和神秘的传说,其中很多涉及到超自然现象和科幻元素,这些神秘的故事和传说给人们带来了科幻的想象空间。

在古代中国的科幻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山海经》和《搜神记》。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记载山川、地理、历史等内容的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和奇幻的生物,如天马、狮子人等,给人一种科幻的感觉。

《搜神记》则是一部收集了各种神奇的故事和传说的书籍,其中所描述的许多情节和场景也具有很强的科幻色彩。

真正的科幻文学在中国发展起来要从20世纪开始。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科学思想的引入,中国的科幻开始蓬勃发展。

早期的中国科幻小说主要受到西方科幻文化的影响,如《火星传奇》、《饥饿的苍者的星球》等。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未来社会、科技的进步和外星文明等元素,探讨人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展示了科幻文学的独特魅力。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中国的科幻文学进入了一个较为黄金的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作家和作品。

代表作家如周立波、钱钟书等,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元素,探索了人类的未来和科技发展的可能性。

随着政治运动的兴起和社会动荡,中国的科幻文学遭受了重大的打击。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科幻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被视为禁忌,很多作家被迫放弃写作。

这段时间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科幻文学重新崛起。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科幻开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幻作家,如刘慈欣、王晋康、郝景芳等,他们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刘慈欣的长篇小说《三体》,以其独特的文笔和思考深度,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讨论。

这部作品以宏大的背景和复杂的情节,讲述了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之间的斗争和交流,给人一种强烈的科幻感。

中国科幻的发展也得益于互联网的兴起,网络科幻逐渐成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科幻简史

中国科幻简史

中国科幻简史
中国科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是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有真正的“中国科幻”作品出现。

上世纪50年代是中国科幻的黄金时期,当时的作品有《三体》、《火星世界漫游》等。

在中国,科幻小说当时受到政治和文化的限制,所以大部分作品脱离不了现实主义,多半是反映现实问题的科学幻想小品。

这些作品忽略了科幻小说的“科幻”一面,而更多的关注现实主义,这也是当时中国文学的主流。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意识到,科幻文学可以探讨更深刻的人类问题,也可以拓宽人类的精神世界。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幻开始进入一个低谷期。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科技发展落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也感到很不满足,这些情况对文学的影响也很大。

另外,当时的作家往往面临严格的审查,他们不敢说些敏感的话题,而且创作的自由受到很大的限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局面开始发生变化。

中国的科技发展逐渐向前,而且,一些作家也开始试图写一些关于科学的作品。

在90年代末期,中国的一些科幻作者成功地出版了自己的科幻小说,他们的作品受到了很多科幻爱好者的欢迎。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科幻文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的作家开始涉足到新的领域,创作出许多新的科幻作品。

这些作品注重技术的描写,但同时,也关注人类的精神层面。

中国科幻的未来很光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作家加入到这个领域,他们的创作思路更加开阔,对于未来的科技发展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现在,中国的科幻小说已经不再是一些晦涩难懂的作品,而是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的文学体裁。

在未来,科幻文学必将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也必将继续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科幻简史

中国科幻简史

中国科幻简史中国科幻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在当时,中国的科幻作品并不多见。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科幻开始迎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

1958年,中国推出了第一部科幻小说《地球是金子矿》,该小说描绘了一个类似于西方科幻的未来世界。

此后不久,中国又相继出版了《马兰花》、《辽阔的天空》等一系列科幻小说。

这些作品常常以未来社会为背景,通过科技进步和人类智慧的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

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科幻文学几乎停滞不前。

科幻作品的出版受到限制,并且科幻作家们也受到审查和打击。

直到1978年,中国的科幻文学才得以逐渐恢复。

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科幻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科幻作品的数量开始增多,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呈现出多样性。

一些作家开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尝试将科幻元素与中国古代文学相结合。

1990年代是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代表作品,如王晋康的《黄金时代》、刘慈欣的《三体》等。

这些作品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一度使中国科幻文学走向了全球舞台。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逐渐增加,中国科幻文学也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逐渐走出了小众圈子,成为了大众阅读的一股新力量。

许多科幻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或动画片,进一步提升了科幻文学的影响力。

虽然中国科幻文学发展迄今已有百年之久,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幻文学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科幻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仍待进一步提升,科幻创作的创新性和原创性也需要加强。

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国民素质的提升,相信中国科幻文学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中国科幻简史

中国科幻简史

中国科幻简史自古以来,人类对未来和科技的幻想从未停止过。

尽管中国的科幻文学出现晚于西方,但其创作历史悠久,远不止20世纪的几位知名作家。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史。

早期的中国科幻文学以神话和传说为背景,如《山海经》和《封神演义》等,这些作品里充满了令人惊讶的生物、神奇的机器和不可思议的情节。

在这些作品中,人类与神仙、妖怪等多种生物互动,充满神秘感和奇妙的想象力。

到了20世纪上半叶,科技的发展和现代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科幻文学开始萌芽,并逐渐浸润到文学作品中。

首批中国现代科幻作品《未来世界》于1904年在上海发行,但不幸的是,这一慷慨的尝试并没有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文学风格。

直到195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才开始接受更为深入的铿锵步伐。

1956年,著名作家钱钟书出版了短篇小说《净土》,讲述了一位农民工在科学家的帮助下发明了光子炮,并最终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宇宙王国的故事。

这部作品标志着中国现代科幻文学的开端,后来成为了中国科幻文学的代表之一。

1963年,徐光宇的长篇小说《地球的命运》以土星的探险为背景,展现了地球上人类和外来生命种族之间的联系和矛盾。

这不仅是一部科幻小说,也是一部庄重而深刻的科学讨论。

该书被中国中央电视台改编为电视剧后,又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传播。

1978年,刘慈欣的短篇小说《重力喷泉》发表了,这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的又一次高潮。

这个故事中,小说作者创想了一种将人类瞬间传送到太空的设备,也表达了对未来科技的惊异和敬畏。

此后,刘慈欣创作了众多的优秀科幻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长篇小说《三体》三部曲,该作品改写了人类和外星智慧的故事,让它成为科幻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目前,中国科幻文学正逐渐成熟、蓬勃发展,创始人爱好者从截然不同的视角和方向发挥想像力,并表达自己的心声。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科幻文学一直没有得到评价。

此外,由于中国文化决定速度和科技水平不方便接近,这种现象需要面临。

随着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文章主题呈现出更多可能的方向。

中国科幻简史

中国科幻简史

中国科幻简史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它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现实的结合体,包含了丰富的科技元素、未来世界的想象,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1900年代初开始,梳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中的经典作品和代表作家,以及科幻文学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1900年代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现代科学,科技成果的出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模式造成了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科幻文学开始萌芽。

首批中国科幻小说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如鲁迅笔下的《狂人日记》中所呈现的“化蛇人”、“机关虎”等形象,正是中国科幻文学的一次尝试。

这些作品开始带有明显的科幻元素,虽然在当时并未被定义为科幻文学,但它们对后来科幻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进入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大规模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科幻文学也受到了政治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科幻作品着重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形象。

经典作品如严文井的《冰河》、王晋康的《春回大地》等,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向往与期望,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

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受到政治因素的限制,但也奠定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基础,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科幻文学逐渐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政策也为中国科幻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和思维方式。

由于受到西方现代科幻文学的影响,中国科幻作家开始注重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作品中开始涌现出更多的社会批判、探索人性和未来的想象。

代表作家有王晋康、许自力、韩少功、刘慈欣等,他们的作品如《盘丝洞》、《超新星纪元》、《三体》等,都成为了中国科幻文学的经典之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更是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未来和科技的向往也愈发强烈。

中国科幻简史

中国科幻简史

中国科幻简史科幻文学是指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以虚构的故事和情节来探索未来世界的文学作品。

虽然科幻文学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在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中国科幻文学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科幻文学的起步阶段。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一时期的科幻作品以科学与社会主义理念相结合为特点,如郑度的《听雷》和《火星之恋》。

这些作品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前景,又探索了人类未来社会生活的可能性。

70年代是中国科幻文学的低潮期。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岁月,科幻文学受到限制和打压。

一些科幻作品仍然在地下流传,不同的文化团体也尝试着进行科幻创作。

受到禁锢的环境的影响,这些作品大多独立思考了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如钱理群的《大地飞歌》和唐骏的《流浪地球》。

80年代是中国科幻文学的复苏期。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社会开始快速变革,科技改革和创新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

在这一时期,一批新锐作家涌现出来,他们以更加开放、前卫的视角来创作科幻作品,如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和韩松的《岁月之巅》。

这些作品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成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

21世纪以来,中国科幻文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中国科幻作家赢得了多个国际科幻文学奖项,科幻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引起了国际读者的关注。

科幻工业也在逐渐崛起,中国出品的科幻电影和电视剧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中国科幻文学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经历了起步、低潮、复苏和飞跃的过程。

从最初的探索未来社会生活的可能性,到对科技与社会变革关系的思考,再到在国内外广受认可的创作,中国科幻文学在不断创新和突破中发展壮大。

相信在未来,中国科幻文学会继续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为人类探索未来世界开拓新的思路和想象空间。

科幻小说时间简史读书宇宙起源与时间的奥秘

科幻小说时间简史读书宇宙起源与时间的奥秘

科幻小说时间简史读书宇宙起源与时间的奥秘科幻小说时间简史:读书宇宙起源与时间的奥秘科幻小说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学形式,它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通过对未来世界和宇宙的想象来探索人类的心灵与未知世界之间的联系。

在科幻小说中,时间常常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因为它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带您回顾科幻小说中的时间概念,并探索宇宙起源与时间的奥秘。

一、时间旅行:穿越时空的冒险科幻小说中经常出现时间旅行的情节,无论是通过科学实验还是神秘的机器,主人公们穿越时空,探索并改变历史。

《时间机器》是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经典之作,它展示了一台能够穿越时间的机器,使得主人公可以目睹过去与未来。

这种想象激发了人们对时间流动性的思考,也引发了对宇宙起源的探讨。

二、平行宇宙:多元时空的存在除了时间旅行,科幻小说还经常涉及到平行宇宙的概念。

平行宇宙是指与我们宇宙相似但稍有差别的宇宙,它们以不同的时间线存在。

这个概念的提出源于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想象。

爱伦·兰德(H.P. Lovecraft)的作品中涉及了平行宇宙,其描述了与现实世界平行存在的恐怖宇宙,它们通过某种通道与我们的世界相连。

通过描绘这样的平行宇宙,科幻作家们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与探索。

三、爆炸与收缩:宇宙诞生与崩溃的理论科幻小说中经常提到宇宙的起源与终结。

大爆炸理论被广泛认可作为宇宙起源的解释之一,它认为宇宙在一次巨大的爆炸中诞生。

类似的,宇宙膨胀与收缩的思想也经常出现在科幻作品中。

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2001太空漫游》中,超级电脑HAL (Heuristically Programmed Algorithmic Computer)提出了一个关于宇宙收缩的理论,认为宇宙将在某个时间点发生收缩并形成一个新的宇宙。

这些关于宇宙起源与终结的想象激发了科学家们对宇宙学的探索。

四、时间与人类:时间感知与时间认知科幻小说中也常常围绕着时间与人类的关系展开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幻简史.txt同志们:别炒股,风险太大了,还是做豆腐最安全!做硬了是豆腐干,做稀了是豆腐脑,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没了是豆浆,放臭了是臭豆腐!稳赚不亏呀!世界科幻小说简史2009年01月16日星期五下午 01:04世界科幻小说简史一节萌芽初创时期(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为什么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和奥尔迪斯把第一部科幻小说定为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因为,在这之前近两百年,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刻卜勒就曾写过一部题为《梦》的小说,其中有对安眠药,宇宙飞行的超重,极低温以及真空状态的细致描绘.作者还想象出月球上的巨大植物和奇异动物.任何一位研究家都可以知道,这些内容恰恰是后世科幻小说的典型内容.遗憾的只是,作品主人公实现月球旅行的办法超出了科学的范畴,他使用的是巫术.我们之所以提到刻普勒的《梦》,是为了阐明西方文学传统中很早就有强烈的幻想成份.早在古希腊时期,萨莱斯岛上的卢西恩就创作过《真实的历史》,柏拉图创作了《理想国》.以后,还有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1516),佛兰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1627),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等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里,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些超越现实的世界,在那样的世界里,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正是这种充满想象的文学传统,导致了科幻小说的诞生.另一个引起科幻小说出现的因素是西方工业革命.1765年,瓦特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蒸汽机,1807年,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史蒂文森制造了火车.在这一切产生以前,哥白尼确立了太阳的中心位置;刻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磊规律;牛顿找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所有这一切,都强烈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冲击着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也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人们禁不住要问道:科学到底带来了什么?还将带来些什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这个作为社会现实的一个晴雨表的意识形态领域里,一种新的文学门类——科幻小说产生了.1818年,著名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二十岁的玛丽·雪莱(1797·1851)发表了一部题为《弗兰肯斯坦》(副题为《现代的普罗米修斯》)的小说.在事后回忆这部作品诞生经过的时候,玛丽·雪莱极力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那就是:《弗兰肯斯坦》的创作,纯系偶然事件.她在序言中写到:1816年的夏天,我是在日内瓦郊外度过的.那是夏季,天气阴冷,淫雨连绵,每到黄昏,我们团团围坐在熊熊燃烧的柴堆旁边(当时在场的还有雪莱,拜伦,拜伦的私人医生等),间或借几册偶然落入我们手中的日耳曼鬼怪故事聊以自娱.这些故事,使我们心生异趣,也想依葫芦画瓢凑个热闹.我和两位友人约定,每人根据某起神秘事件各写一篇故事.(《弗兰肯斯坦》原序;陈渊,何建义译,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然而,通读整部作品,使我们打消了关于其产生于偶然"篝火故事"的推断.因为,它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科学与世界,科学与人类这一严肃主题的关注.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位科学家,他通过实验创造了一个丑陋怪物.怪物在人类世界中东奔西撞,却得不到支持,理解和同情;他响往爱情和美好的东西,但得到的却是谎言和追捕;他不顾一切地向人类复仇,但终于被迫漂泊到北极冰原.著名英国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尔迪斯在他的科幻史著《万亿年狂欢》中,曾经高度评价过《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内容.他一反过去的评论仅仅将这部小说当成"人造人"的技术奇迹的说法,而是认为它在勇敢地证明,技术可以向上帝挑战."在雪莱夫人的笔下,科学家成了造物主.《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于是接管了下来.这是达尔文(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的准进化观点,即一旦人被造出来了,进步的工作就留给其后代的活动,上帝不再干涉了."《弗兰肯斯坦》的确不是一部偶然产生的作品,它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书中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使人想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人类代表,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时,所可能具有的种种复杂心态:一方面,科学向上帝挑战,创造了奇迹;另一方面,这奇迹又与人类的传统本性格格不入.近二百年来,这种尖锐的冲突在人类与技术进步之间一直没有停止,这也就是以《弗兰肯斯坦》开创的科学幻想作品的主要主题.从《弗兰肯斯坦》开始,科学小说进入了文学的舞台.在它漫长的初创时期里,还有两位作家值得一提,他们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和英国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他们两人从不同的方面开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说的两个主要派别:技术派和社会派.凡尔纳(1828—1905),写过剧本,当过剧院秘书.他一生创作过上百部科幻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记》(1864),《从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两万里》(1871),《八十天环游地球》(1873),《公元2000年的亚眠市》(187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记》(1908)等.凡尔纳以极大的热情去幻想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他是科幻小说中所谓乐观主题的最好体现者.但是,他的这种热情有时显得有点作做,他象个痴呆人似地去描写一些"狂徒".那些人试图创造一个大炮飞向月球《从地球到月球》,或者为了打赌而环游世界《八十天环游地球》.或者航行于太平洋底《海底两万里》.我们之所以觉得凡尔纳笔下的人物是一群痴呆人或狂徒,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沿袭玛丽·雪莱那种哥特式小说的恐怖写法,而是继承了法国文学中面面俱到的传统.他笔下的人物千篇一律,没有深刻的内心生活,他也不试图去表现技术带给人的内心冲突.结果,他的小说成了科技成果的大展览,成了对未来的预言书.这正也是后来一部分评论家误入歧途,把科幻小说当成科学发展启示录的原因.但是,无论如何,凡尔纳开拓了科幻小说的许多领域,他所写过的纷繁题材,至今仍被作家们重复着.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则正好与凡尔纳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描述科学技术支人类生活的影响上面,而对明天将产生多少种飞机和火车不感兴趣,威尔斯是个生物学家,也是政治评论家.他一生涉猎广泛,科幻小说只是其创作早期的一个部分,主要有《时间机器》(1895),《摩洛博士岛》(1896),《隐身人》(1897),《星际战争》(1898)(中译本为《大战火星人》),《月球上的首批人类》(1901),《神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现的日子里》(1906)等.虽然威尔斯与凡尔纳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确属两代作家.在威尔斯的作品中,文风已不再是古典的了,小说的动作性很强,人物没有脸谱化.通过故事的逐步展开,我们能体会主人公在变化着的科学奇迹下的痛苦,狂喜和无能为力感.威尔斯作品中的"科学"也比凡尔纳的"先进"许多,凡尔纳基本上是在凭常识写作,而威尔斯则涉及到时空变换,元素与化合物等更深奥的东西.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作品都让人觉得很悲壮,他是科幻文学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时间机器》可能是威尔斯最成功的作品.讲的是一个掌握在时间中穿梭行走技术的人,对公元802701年地球的探索.他发现,在那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两支,一支称为埃洛依,他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劳而获;而另一支称为莫洛克,生活在地面以下,他们的身体已经退化,但仍然劳作不止,为埃洛依的世界创造财富.读者很清楚这两类人所对应的阶级.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小说都让人觉得很悲观,他是科幻作品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摩洛博士岛》中的科学狂人,《隐身人》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及《星际战争》中无敌火星人的烧杀,都是如此.如果说,凡尔纳捕捉住了科学给人类的欢娱,那么,威尔斯则讲出了技术奇迹下人类的复杂感受,这一点倒是与雪莱夫人一脉相承.萌芽时期还有一些作家,比如美国的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他是侦探小说的鼻祖,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他把悬念和逻辑推理传统带入科幻创作,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萌芽时期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作家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一种特殊的文学品种,也许他们意识到了,但不乐意去标榜这种特殊性.他们没有宣言,没有给自己的作品定出特别名称和给出特殊定义.这样做的优点是,避免了来自读者和文学界对于创新的太多责难.第二初创期的作品没有固定的格式,作家们尽量从各方面进行探索.雪莱夫人写哥特式故事;凡尔纳的作品属于"漫游";威尔斯把科学当成探讨式社会问题的引子;而坡则是在侦破案件.他们的这种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揉合起来,形成了固定模式.这些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综合起来,形成了固定模式.第三我们可以看到,从科幻小说的初创开始,科学和技术就没有在其中上升到主要的地位,它不是当成科普读物或是科学预言被创作出来.作家们更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关注整个世界的前途.最后,萌芽初创期确立了后世科幻小说的主要题材,它们是太空探险,奇异生物,战争,大灾难,时间旅行,技术进步以及未来文明的走向等.二节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本世纪三十年代—六十年代)经过众多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本世纪初美国出版商的推动,使科幻小说有了极大发展.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开始,形成了一个持续的创作出版高峰,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的起止日期也是有争议的,尼科尔斯·皮特将其定为1938—1946年,但是显然还有别的观点,我们只能笼统地将其限定在40—60年代).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大致有以下特点:一,出现了一批科幻活动家.在他们的积极组织下,才产生出作家,作品辈出的繁荣景象.早在三十年代,美国的书商就看准了科幻小说这一品种.当时,有一套书籍非常廉价,叫做10美分丛书,只要一角钱就能买一本,中间全是内容,插图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说:外星人来了,和罪恶势力进行了斗争,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这类思想艺术性极差的作品,败坏了科幻小说的声誉,在读者中产生了不良影响.第一个出来扭转这一局面的是美国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是工程师,负责主编《科学与发明》杂志.为了开拓刊物的功能,也为了恢复科幻高雅的名声,根斯巴克从很早就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干脆发行了科幻小说专号.专业杂志整本地刊登文艺作品,无疑对读书界产生震动.在事后的民意调查中,支持改版的读者有32644人,*读者总数的98.52%,而反对者仅为498人,*1.48%.根斯巴克再接再厉,在刊物上开辟了"讨论"专栏,由读者自己发表意见.这样,对科幻小说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如果说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启蒙读者上,那么小约翰·坎贝尔(1910-1971)的功绩则主要是团结和培养了作者.从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里,坎贝尔主编了主要的科幻小说杂志《惊奇科幻故事》.他从来稿中发现作者,不辞辛苦地指导他们,安排新作家之间的交流聚会,改写他们的稿子,甚至给他们设计写作题目.正是在这三十三年里,他发现了包括阿西莫夫,莱斯特·德尔·雷伊,海因莱因,西奥多·斯特金,A·E·沃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马克等许多作家.为了纪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约翰·坎贝尔的贡献,人们以他们的名字创立了两种科幻奖项,其中雨果奖已发展为当今最有权威的科幻小说奖.二,出现了大量作家和优秀作品.由于根斯巴克扫清的读者道路,在小约翰·坎贝尔的《惊奇科幻小说》的拓展下,顺利地推出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很难数清黄金时代佼佼者和他们的杰作,我们仅从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编年史中撷取一些.它们是史密斯(1915-1966)的《云雀丛书》,莱斯特·德尔·雷伊的《海伦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兰人》(1940),《非A丛书》(1945-1946),西奥多·斯特金的《微观世界的神》(1941),《超人类》(1953),罗伯特·海因莱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乔治·奥维尔的《1984年》,小约翰·坎贝尔的《月球是地狱》(1950),雷·布拉伯雷的《火星记事》(1950),《华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日》(1950),《2001年太空漫游》(1968),约翰·温代姆的《三尖树时代》(1951),杰克·威廉姆森的《时间军团》(1952),哈尔·克莱门特的《引力使命》(1953),威廉·戈尔丁的《蝇王》(1954).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丛书》(1963-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马克的《驿站》(1963),等等.此外,还有哈伯德,莫尔,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鲁斯,弗雷德里克·波尔,安德森,谢克利等等的作品,无法胜数.他们的小说水平很高,质量也很整齐.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我们仅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介绍,他们是:美国的海因莱因,英国的克拉克和美国的阿西莫夫.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1907年-1988年)是美国作家,受业于密苏里大家和安娜阿波利斯海军学院.在部队服役五年,后又进入洛杉矶加洲大学攻读物理.1939年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星球兽》(1954),《双星》(1956),《星船伞兵》(1959),《异乡异客》(1961),《月球是个严厉的妇人》(1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兽的数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等.海因来因是讲故事的能手.他不特别追求过高的文学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笔写故事.中篇小说《傀儡主人》发表于1951年,描写一群专门附着在人体上,控制人类行为的外星人.它们象虫子一样吸住人体,然后进入脑部.于是,无能的人只能俯首听命,成为傀儡.评论认为,这种虫子样的异星生物,只不过是海因莱因用来表达人类对死亡恐惧的一个诱因.《双星》是一部惊险小说,讲一个演员如何卷入一场政治阴谋,充当首脑替身的故事.由于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银河共和国.小说对当今政治舞台上的领袖们进行了不露声色的讽刺.试想,当一个根本不懂政治事务和外交法规的演员,居然能够在星际世界的谈判桌成功进行磋商,那么,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就变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这部作品于1956年获得雨果奖.《入夏之门》写于1957年,是关于时间旅行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与时间打交道,而每一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变.最后,他终于成功地在历史和未来之间进行旅行.这部小说的情节,一定对八十年代初曾轰动一时的电影《回到未来》有所启发.在电影中,主人公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当婚姻介绍人.海因莱因是真正的美国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语和民间格言.他虽然塑造过各式各样的主人公,但人们总是感觉到这些家伙属于一个阶层,这就是处于社会底层和上层之间的那一类人.他写的科学家,工程师,军官,工人甚至总统都是如此,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好象挺有见地,其实并不深刻.他之所以被称为黄金时代的支柱,恐怕是因为著述的丰富和广泛的读者群.无法否认事实是,海因莱因的作品构思就是绝妙,悬念不断;加之,他不象别人那样关心机器胜过关心人.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国作家,科学家,国际通讯卫星技术的奠基人.他在1945年发表的论文《地球外的中继》里,第一个讲述了卫星地球通讯的可能性及方法.他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与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游》(1968),《与拉玛相会》(1973).以及后来的《天堂的喷泉》(1980),《2010年太空漫游》(1983)和《2061年:第三次漫游》(1987),《大堤上的幽灵》(1990)等等.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学预见,东方式的神秘情调和海明威的硬汉笔法著称.是唯一颇具哲学家韵味的科学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讨论了当宇宙中的生命想干涉地球文明进程时发生的情况,人类的各种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无疑.《城市和星星》沿袭了这一主题.最后,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为宇宙的一员.克拉克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来,肯定存在着高于人类的生命形式,这种形式人类根本无法理解,于是,最好的文学表现手法就是神秘主义.这在1969年他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合作的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现.整部电影分成四个互不相关的独立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辽远的古代,猿人成群结队地栖息在树林里,忽然有一天一个超自然的长方体降落下来,它探索人猿也启蒙了人猿,拉开了其与大自然抗争的序幕.人类从此诞生.紧接着,镜头切换到了未来,二十一世纪的太空站,美国政府官员正奔赴月球.在那里,宇航员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物体,它埋在地球万年不变的尘土下面,但是无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为,它正是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在苍白的阳光照射下,长方体忽地发出了声音.第三部分的影片显得有些沉闷.讲的是宇航员正飞向土星,控制了飞船的大型计算机不知怎么厌倦了繁重的脑力劳动,发生了"反叛".它设计谋杀了大批宇宙船中的成员,切断了人与地球的联系.唯一幸存的宇航员不得不与计算机较量.取出了它的记忆元件,夺回了决策的主动权,在这同时,飞船已经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观众们惊奇地第三次看到了飘浮在空中的长方体.电影的最后一部分是最为激动人心的.飞行员在宇宙长方体的协助下,穿越了亿万光年的空间,他在星座绚丽的海洋中漫游,终于来到一个火焰熊熊的星球内部.在这里,他找到了一间宁静的小屋,并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婴儿.《2001年太空漫游记》出现在黄金时代的后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现手法.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产品,同时,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评价.无论是外星人长方体的介入,人类的科技成就,还是计算机的反叛,都体现出现代科学技术所创造和认识的世界,是一个多么冰冷的世界.这种技术的冰冷感,加上对外星人类无法理解的行为的惧怕,使人们丧失了信心.你好象站在那块黑糊的长方体面前,摸到了它坚实的表面,但却无法超越它,你只能顶礼膜拜.《2001年太空漫游记》获得1969年奥斯卡奖多项提名.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国人,专业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愈三百部.其主要科学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说》(1942),《我,机器人》(1950),《钢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机器人》(1976),《奇妙的航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后的续集等等.阿西莫夫以"没有文风"著称.他每天在打字机前坐着的时间超过八小时,在这八小时里以每分钟90字的速度打字,没有间断.他创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学,历史,化学,等等.在这样杂烩式的商业气氛下,"没有文风"成了自然的事情.但恰恰是这种"没有文风"又成了一种独特的文风,使不少人为之着迷.阿西莫夫有驾驭大场面的能力.在中篇小说《黄昏》里,作者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在有六颗太阳照耀下的雷盖什星球上永远没有夜晚,因为太阳可以轮流抛洒光和热.但是,终于有一天,这是千年不遇的时刻,六颗太阳全部进入日蚀状态,而人类脆弱的心灵根本无法忍受这种绝对的黑暗.于是,为了寻求光明,他们精神崩溃,燃起了全球大火.著名评论家戴维·哈特威尔(1987)认为,这是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它留给人们的宏大场面非常难忘.《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与帝国》(1945)和《第二基地》等组成(1948).据阿西莫夫自己回忆,当时,他正在研读罗马史,发现整个古代的事件完全有可能在未来,在银河系那样广大的时间范围内重演.于是,他构思和创作了这部庞大的作品,前三部在《惊奇科幻小说》连载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落的,为了挽回这种失落,挽救即将崩溃的银河帝国,他设计了两个保存人类文明的秘密基地.阿西莫夫作品的另一个特色是喜欢推理.把推理小说的写法和机器人故事结合起来,形成了他的另一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机器人》和《钢窟》.在这里,阿西莫夫煞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谓的"机器人工学三定律",即: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二定律.(《我,机器人》,科学普及出版社)与其说这些定律是贡献给机器人学的,倒不如说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阿西莫夫正是利用这三定律做为起点,把他的每一个机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要服从第三定律就得违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从第二定律就得违反第一定律,如此等等.然后,那些阿西莫夫"化身"的机器人开支脑筋,圆满地解决问题,逃出困境.随心所欲的商业化写作,有时也能创造出非常绝妙的作品.阿西莫夫肯定是开拓题材的天才.1966年,他重新复活了《格列佛游记》.为了治疗病人头脑中的血栓,他把一只潮水艇连同几个海军士兵,医生,用科学的手段"缩微"到分子大小;然后让他们进入人体,随着血液流进大脑,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除了海因来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逻辑性之外,黄金时代有特色的科幻作家还有长于讽刺的谢克利,田园风格的西马克,黑色幽默的克莱门特,反乌托邦主义的奥维尔等.三,对科幻小说的认识逐步统一黄金时代佳作济济,人才辈出,推动了人们对科幻小说认识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作者们不再象萌芽时期那样心中没底地左右冲突,而是共同遵循某一固定模式.这个模式是1)必须有一个带有悬念的好故事;(2)这个故事必须与科学发展或科学家的工作有关;(3)要有几个恢宏的奇异场面;(4)无论结尾是乐观还是悲观的,最好能给人一定思考.对科幻小说的定义也开始趋于一致.比如:小约翰坎贝尔和布莱特纳就都认为,科幻小说是表现科学对人类影响的作品.布莱特纳写道:"科幻是科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对人类影响所作的理性推断为基础的小说."莱斯特德尔雷伊进一步阐明,科幻实际上是在写"变化".他写道:"科幻小说是采取娱乐的手段,以理论和推理试图描述种种替代世界的可能性.它以变化作为故事的基础."很显然,这种"替代世界"指的是,在另一种科技和文明下的世界面貌.阿西莫夫亦同意这种看法,在稍早些时候,他写道:"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描绘虚构的社会,这个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科技发展的性质和程度."黄金时代使科幻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站稳了脚跟.但是,正统的文学殿堂还没有正式接受这一形式.三节新浪潮时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黄金时代"对科幻小说认识的统一以及创作方法的标准化,给科幻小说带来了桎梏.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十年间国际政治,军事和科技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冷战,左翼兴起,东方宗教的传播,美国在东南亚的卷入,生态环境的破坏,流行艺术的产生以及毒品泛滥等等,特别是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上天给人们极大的震动.公众发现,科幻小说中那些美妙故事要么缺少现实性,要么比现实还缺少神奇性.再加上长期以来,科幻作品属于通俗文学范畴,得不到主流文学界的重视,这也深深地刺痛了科幻作家.这样,一场变革的风暴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编辑家米切尔·莫考克(1939-)出任英国《新世界》杂志主编.他一上台,立刻对整个英国科幻界产生了新的影响,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部分作家的革新作品.这些作品与传统科幻小说对立,它不再把物理学一类的正统科学当成主要内容,而是重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神学.它的写作手法极力接近正统的主流文学.它不再象过去的科幻小说那样热衷于二千年,三万年以后的世界,而是极力想表现最近的将来,甚至表现当前的世界.完整,清晰的故事没有了,片断的,琐碎的,意识流的,幽默嘲弄式的,象征主义的手法出现了.初看起来,这些小说晦涩难懂,但仔细品味,其中的寓意十分深远.1968年,编辑家朱迪·梅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