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三)晋灵公不君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三) Word版含解析

阶段质量检测(三)一、基础巩固(24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居:居处,接受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机:机会D.则文辞.不能达辞:言辞解析:选C C项,机:关键。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便即护短..不纳B.亦犹夫人..之情也C.须大段..著力D.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解析:选A A项,“护短”,为自己的缺点或过失辩护。
古今含义相同。
B项,“夫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C项,“大段”,古义:仔细;今义:大的段落。
D项,“体格”,古义:文章体裁;今义:人体发育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
3.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B.传之子孙,受享无穷C.如临深渊,如履薄冰D.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解析:选C C项,履:名词作动词,踩。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古之.学者为己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B.用之则.愈明木受绳则.直C.事已却悔,如何.今当读何.书D.也知此为.天理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解析:选C C项,第一个“何”,与“如”连用,表“怎么样”;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
A项,结构助词,“的”。
B项,连词,表顺承关系,就。
D项,判断动词,是。
5.默写下列名篇名句。
(12分)(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谏》)(2)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子语类》)(3)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为根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心说》)答案:(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2)如临深渊如履薄冰(3)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二、阅读提升(51分)(一)课内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中语文 非常君臣《晋灵公不君》析读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021年整理)

北京市高中语文非常君臣《晋灵公不君》析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北京市高中语文非常君臣《晋灵公不君》析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北京市高中语文非常君臣《晋灵公不君》析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全部内容。
非常君臣——《晋灵公不君》析读一、春秋笔法1.曲笔(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于河阳。
2。
一字寓褒贬(僖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二、《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的记载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三、晋灵公的三宗罪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四、士季劝谏•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五、赵盾劝谏及后果犹不改。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扶以下。
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三单元 经典原文 晋灵公不君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一面。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它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劝惩,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左传》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在叙事中敢于直言不讳,往往以“礼也”“非礼也”来评判人物或其行为,表现了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
书中不少地方揭示了权势者暴虐淫侈的行为,也表彰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能熟练地诵读文本,阐释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2.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掌握《史通》的理论主张。
3.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经典原文3晋灵公不君◎走近先贤文宗史圣——左丘明1.生平简介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春秋末期鲁国人,史学家。
左丘明晚年因患眼疾,双目失明。
他曾一度绝望,但强烈的使命感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将几十年来诸侯各国的政闻要事及君臣谋议得失之词口述给子孙,汇集成卷。
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以他为楷模谈论自己的做人原则。
2.地位影响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
著有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晚年口述而汇集成中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著作《国语》。
◎背景呈现《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全文只有几百字,给人的印象却非常深刻。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三单元3晋灵公不君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三单元3晋灵公不君含答案3晋灵公不君大义存心钅且麑,一个历史风尘中匆匆而过的刺客,一个被墨客渲染只为突出赵宣子的“路人”,我们却看到了他身上丝毫不逊于风云人物的大义。
在本来应该杀的时刻,他却没有被杀意充斥,而还有“民之主也”的思考,这等觉悟难道应该被人遗忘吗?是的,他被盛服将朝的赵宣子感动,但这绝不是钅且麑“退之”的根本原因。
真正能够让他这么做的,是他心存大义。
他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知道不行君令乃不信,错杀良臣乃不忠。
他在动乱的社会中受着种种支配,却没有丧失自己的价值观。
不只是钅且麑,还有同一文章里的提弥明等,在阅读史料的时候,还会发现总有这么一个心存大义的配角,却在左右着历史,左右着现实,左右着未来。
扪心自问,你是大义存心,还是跟着别人走?先肯定别人的结果,再去找自我认同的原因?如果说古人抱有自我心境是因信息匮乏以致激发自我对话的话,那么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路专家层出不穷,如果你不能心存大义,自我筛选的话,那只能被人牵着鼻子来回转,你又能到达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呢?古之大义于今,已不只是忠君爱民。
钅且麑之死于今,也绝不是小配角的湮灭,它还具有浓厚的现实价值,观察他们自我坚定的人格,亦可找到现实腐化中属于自己的定海神针。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
其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
相传他据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传著有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所记载的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最初是单行的,至西晋杜预,始将《左传》与《春秋》逐年合并(即“经传合一”),从此相沿不易。
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三)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解析

阶段质量检测(三)、基础巩固(18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居:居处,接受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机:机会D.则文辞不能达辞:言辞解析:选C C项,机:关键。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 便即护短不纳B. 亦犹夫人之情也C. 须大段著力D. 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解析:选A A项,“护短”,为自己的缺点或过失辩护。
古今含义相同。
B项,“夫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C项,“大段”,古义:仔细;今义:大的段落。
D项,“体格”,古义:文章体裁;今义:人体发育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
3. 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 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B. 传之子孙,受享无穷C.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D.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解析:选C C项,履:名词作动词,踩。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 古之学者为己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B. 用之则愈明木受绳则直C. 事已却悔,如何.今当读何书D. 也知此为天理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解析:选C C项,第一个“何”,与“如”连用,表“怎么样”;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
A项,结构助词,“的”。
B项,连词,表顺承关系,就。
D项,判断动词,是。
5. 默写下列名篇名句。
(6分)(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
(《求谏》)(2) ___________________ 战战兢兢, _____ , 。
(《朱子语类》)⑶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为根柢;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
(《童心说》)答案:(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2)如临深渊如履薄冰(3)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二、阅读提升(60分)(一)课内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配套K12】[学习]高中语文 3.3《晋灵公不君》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配套K12】[学习]高中语文 3.3《晋灵公不君》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https://img.taocdn.com/s3/m/8fd4c1535acfa1c7aa00ccc2.png)
《晋灵公不君》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一、基础巩固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君之命,不信.信:相信B.臣侍君宴,过.三爵过:超过C.不食.三日矣食:吃饭D.使麑贼.之贼:刺杀【解析】选A。
信:守信用。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使妇人载以.过朝厚敛以.雕墙B.谏而.不入问其名居,不告而.退C.公嗾夫獒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D.子为.正卿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解析】选D。
D项,均为“是”。
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B项,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就;C项,助词,无实义/兼词,于此,从这里。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B.提弥明死.之C.项伯杀人,臣活.之D.使使以闻.大王【解析】选B。
B项,为动词的为动用法,其余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知识延伸】文言文中动词活用的三种类型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
如: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伏”原本是动词,“埋伏”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名词,意思是指“埋伏的兵”,充当宾语。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如:忿恚尉。
(《陈涉世家》)“忿恚”为“愤怒”的意思,这里是使动用法,即“使尉愤怒”。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这种用法就是动词的为动用法。
如: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死”在这里是“为……而死”的意思,为动用法。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从台上..弹人 B.则社稷..之固也C.书法..,衮不废矣..不隐 D.君能补过【解析】选C。
“书法”古义:记事的原则;今义: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5.下列语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我之谓矣B.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C.有一于此D.赵穿攻灵公于桃园【解析】选A。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三单元经典原文3晋灵公不君 解析版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经典原文3晋灵公不君读《春秋》必读“三传”,读“三传”必读《左传》。
左丘明的努力虽没能改变社会,守住渐渐消逝的三代之礼,但却给那个激荡的时代添上了一抹不变的原色,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让我们迷茫时,可以找到知音,找到榜样,找到单纯的感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国人对君子的崇尚由来已久。
可现在的很多人却已经忘记了这种温柔敦厚的中国史学有着“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两大传统。
“秉笔直书”,即直笔,遵循“书法不隐”“据事直书”的写史原则。
“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你对“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的观点。
[角度]“秉笔直书”方能著万世“春秋”。
示例:孔子高度评价董狐“书法不隐”,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受到了崇高的赞誉。
我觉得,凡历史必得澄澈如镜,不能遮掩,方能还历史以真实。
《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
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
古代如此,近代亦然。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
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
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出了正直的史学家的尊严,人民会永远铭记他们的。
只有秉笔直书,才会真正著成千古流传的“春秋”。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B.而观其辟丸也C.三进及溜D.衮职有阙解析:B项,“辟”同“避”;C项,“溜”通“罶”;D项,“阙”通“缺”。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时跟踪检测(三)+晋灵公不君+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三)晋灵公不君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厚敛以雕.墙雕:刻画,绘制B.谏而不入.入:进入C.使麑贼.之贼:刺杀D.宦.三年矣宦:做贵族的仆隶解析:选B B项,“入”在语境中是“被采纳”的意思。
2.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B.古之.良大夫也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D.伏甲,将攻之.解析:选D A项,代词,所犯的过错。
B项,助词,的。
C项,助词,的。
D项,和例句一样,代词,代指赵盾。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C.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D.三进及溜,而后视之解析:选B A项,“辟”同“避”。
C项,“阙”通“缺”。
D项,“溜”通“罶”。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盛服..将朝A.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B.过.而能改,善莫大焉C.提弥明死.之D.晋侯饮.赵盾酒解析:选B B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均为名词作动词。
A、D项为使动用法,C项为为动用法。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右.,车右。
古人乘车以右为尊,一车乘三人,尊者在右,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车左陪乘。
B.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时指用来温酒的器具,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
C.乙丑..,古代用干支纪年月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D.大史..,即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解析:选A古人乘车以左为尊,一车乘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车右陪乘。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三)晋灵公不君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厚敛以雕.墙雕:刻画,绘制B.谏而不入.入:进入C.使麑贼.之贼:刺杀D.宦.三年矣宦:做贵族的仆隶解析:选B B项,“入”在语境中是“被采纳”的意思。
2.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B.古之.良大夫也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D.伏甲,将攻之.解析:选D A项,代词,所犯的过错。
B项,助词,的。
C项,助词,的。
D项,和例句一样,代词,代指赵盾。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C.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D.三进及溜,而后视之解析:选B A项,“辟”同“避”。
C项,“阙”通“缺”。
D项,“溜”通“罶”。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盛服..将朝A.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B.过.而能改,善莫大焉C.提弥明死.之D.晋侯饮.赵盾酒解析:选B B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均为名词作动词。
A、D项为使动用法,C项为为动用法。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车右。
古人乘车以右为尊,一车乘三人,尊者在右,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车左陪乘。
B.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时指用来温酒的器具,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
C.乙丑..,古代用干支纪年月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D .大史..,即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解析:选A 古人乘车以左为尊,一车乘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车右陪乘。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臣子侍奉国君饮,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
(2)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麑暗杀他。
(3)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
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9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 犹不改。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7.下列语句分别能表现晋灵公“不君”和赵盾之“恭敬”的一项是( )A.⎩⎪⎨⎪⎧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②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B.⎩⎪⎨⎪⎧ ①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②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C.⎩⎪⎨⎪⎧ ①吾知所过矣,将改之②不忘恭敬,民之主也D.⎩⎪⎨⎪⎧ ①公患之,使麑贼之②寝门辟矣,盛服将朝解析:选D A 项,②不能体现赵盾“恭敬”。
B 项,②是士季的话。
C 项,①不能表现晋灵公“不君”。
8.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
B .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
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
可见其“不君”。
C .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先委婉曲折地表扬晋灵公能知错改错,再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晋灵公,因而险遭晋灵公谋害。
D .为了上朝,赵盾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何等“恭敬”。
这种精神连杀手都被感化。
解析:选C C 项,“先委婉曲折地表扬晋灵公能知错改错”的不是赵盾,而是士季。
9.晋灵公已经知错,并答应改错,可士季为什么还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中大臣士季进宫劝谏,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
”其实,晋灵公的话把重点落在了前一句,只是想用这个话堵住士季的口,并不是真想改正错误。
而士季的这句话则把重点落在一个“改”字,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
这句话成为千古名句,主要用来劝诫人们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敢于承认并积极地改正错误。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
”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
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
”王曰:“杀女,我伐之。
”见犀①而行。
及宋,宋人止之。
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鄙.我,亡也。
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
亡一也。
”乃杀之。
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
秋九月。
楚子围宋。
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
伯宗曰:“不可。
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天方授楚,未可与争。
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
’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君其.待之。
”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
”郑人囚而.献诸楚。
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
不许。
三而许之。
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
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②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
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
义无二信,信无二命。
君子赂臣,不知命也。
受命以出,有死无霓,又何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
死而成命,臣之禄也。
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③,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
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
”从之。
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
退三十里。
宋及楚平。
华元为.质。
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选自《左传》,有删改)[注] ①犀:申犀,申舟之子。
②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辞。
③考死:意为完成使命而死。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鄙.我,亡也鄙:以……为边境B.遂致.其君命致:传达C.筑室反.耕者反:造反D.敝邑易.子而食易:交换解析:选C C项,反:通“返”,使……返回。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君其.待之其.孰能讥之乎B.郑人囚而.献诸楚吾尝终日而.思矣C.寡君使元以.病告余船以.次俱进D.华元为.质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解析:选D D项,为:动词,做,成为。
A项,助词,表期望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B项,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C项,介词,把/介词,按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舟出访齐国,担心自己路过宋国会被杀是因为他曾在孟诸战役中得罪了宋国。
B.宋被围,求救于晋,晋侯听从伯宗的劝告没有出兵,而是派解扬通知宋国投降。
C.解扬认为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尽管他违背了诺言,楚庄王还是放了他。
D.宋人害怕楚国长期围城,派华元连夜潜入楚营与子反谈判,签订盟约,宋楚讲和。
解析:选B B项,“通知宋国投降”与原文不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郑国是明白的,宋国是糊涂的;去晋国的使者不会受害,而我却定会被杀。